『壹』 如何有效預防和化解勞動用工風險
但隨著《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的實施,且在《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即將實施的今天,單純靠事後救濟的方式來化解用工風險的方式,越來越不現實。用人單位應當樹立起事前防範、事中控制、事後救濟的風險管理模式來化解用工風險。事前防範,要求用人單位訂立詳盡的勞動合同,建立招聘、入職、離職、考勤、財務等管理制度,以便在發生勞動爭議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行。作為用人單位不但應當重視規章制度的實體內容具有可執行性,同時應當重視制定程序,保證程序合法。《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的規章管理制度必須經過勞資雙方平等協商,才能表決通過,且規章制度必須經過一定范圍、程度的公示,才能在發生爭議時作為適用依據。事中控制,要求用人單位重視用工管理,按照勞動合同、規章制度的規定加以執行,認真審查應聘人員的簡歷及資格,確保不招用不合格員工,問題員工;在勞動合同履行階段,審查員工的行為是否符合規章制度,如有違反是否構成嚴重違反規章制度,對於嚴重違反規章制度的及時下發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在勞動合同到期是否需續期前,及時向員工送達續簽勞動合同意向書,要求員工根據意向書的規定及時作出回復,避免用人單位陷入被動局面;或在勞動合同即將到期前以支付一個月工資為代價下發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解除勞動合同,避免被迫簽訂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事後救濟,的方式各用人單位均普遍採用著,在發生爭議後通過協商、仲裁、訴訟方式解決,往往是「殺敵一萬,損兵三千」,不但造成額外成本的增加,且對企業自身形象、長期發展均有害無利。並且勞動者針對用人單位提出的法律途徑解決爭議往往具有示範性,會帶來連鎖反映,產生一些難以估量的損失。尤其是即將實施的《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更大限度的維護了勞動者的權益,限制用人單位訴訟權利,導致用人單位在爭議過程中處於更為不利的地位,難以通過事後救濟的模式維護自身利益。事前防範、事中控制、事後救濟的風險管理模式要求用人單位熟悉勞動法律法規,依法合規地經辦勞動事務,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防範與控制用工風險。
『貳』 員工入職法律風險防範,有哪些方法
員工入職法律風險防範,有哪些方法?
『叄』 事實勞動關系的風險防範措施
1.事實勞動關系風險如何防範——依法簽訂勞動合同 依法簽訂勞動合同,把好入口關。《勞動法》要求必須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就應當在用工當日,最遲從用工之日起1 個月之內在...
2.事實勞動關系風險如何防範——完善合同簽訂流程 《勞動合同法》強調勞動合同書面化的用人單位...
3.事實勞動關系風險如何防範——健全合同檔案管理辦法 合同檔案的管理,重在對合同實行動態管理...
4.事實勞動關系風險如何防範——建立用工部門責任制 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需要讓公司用工部門了解...
『肆』 勞動爭議中用人單位如何防範法律風險
好好研讀一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該賠償的就盡快賠償了吧,以後規規矩矩依法辦事,自然沒有任何風險。效益要上去,成本要下來,但是不能從工人身上打主意。切記!
『伍』 在職場中用工風險,怎麼防範
當前社會環境,隨著信息的快速傳播,工人的維權意識逐漸增強,在國家和社會層次的幫助下,維權成本也逐年降低。同時一些公司企業對勞動法和國家政策的不了解,往往陷入很尷尬的局面。根據多年的從業經驗,企業勞動用工風險主要出在對《勞動合同法》及《工傷保險條例》的違反。
常見的企業用工風險
1.解僱需有法定理由
企業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或勞動合同終止時,應按照法律規定的情形及程序解除或終止,並應當依法及時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請您注意遵守該項義務,否則將面臨加付50%至100%、甚至二倍經濟補償金的懲罰的風險。
當然也可以引進人證識別系統來防範這一風險。人證識別系統首先審核人員身份信息、辨別身份證件真假,而後識別應聘者身份證年齡,避免誤用童工,最後與公安網對接,識別高危人群,防範危險分子入職。
企業不管是什麼階段,該規避的風險一定要規避,彎路一定要少走或者不走。
『陸』 如何防範公司勞動人事管理中的法律風險
1、用工合同化管理,這是首要的;2、如實繳納五金,把企業的
行為
置於
法律
的保護范圍以內;3、除此以外,有條件的話給員工辦理工傷保險;4、特殊
行業
,在辦理以上事情以後,最好在辦理員工商業保險,這都是具有預防作用的,一旦出現勞動糾紛或者
工傷事故
,都有法律作保障,企業的
負擔
就減輕了大半,甚至還多呢。你從這幾個方面展開來論述就可以的。
『柒』 如何防範勞動合同簽訂的法律風險建議
一、內,企業可以隨時與員工解除勞動合同試用期是試用員工的期限,只要企業覺得不滿意,企業就可以解除與員工的勞動合同,這是目前很多企業的想法,但這有可能會導致企業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我國《勞動合同法》第39條規定:「勞動者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根據該條規定,在試用期內如果企業要與員工解除勞動合同,必須要提供員工不符合錄用條件的證據,否則即構成違法解除,員工有權要求繼續履行合同或者要求支付賠償金。
二、不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
一些企業不重視勞動合同規定的簽訂,用工以後,長時間不與員工簽訂書面的勞動合同,這對企業有來說,有可能會導致嚴重的法律後果。根據我國《勞動合同thldl.org.cn法》第14條及第82條的規定:(1)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2)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因此,企業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之內與員工簽訂書面的勞動合同。
三、試用期約定過長的勞動合同規定
實踐中,不論是多長,許多企業都喜歡約定三個月或者六個月的試用期。根據我國《勞動合同法》第19條的規定,試用期的最長期限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2)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3)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另外,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期限不滿三個月的,不得約定試用期。所以,試用期要根據勞動合同的期限進行約定,對於期限較短的勞動合同不能約定較長的試用期,否則要向員工支付賠償金。
四、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規定是「鐵飯碗」
很多企業認為,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就是「鐵飯碗」,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不能解除的,這其實是對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誤解。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相對於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而言,二者的區別主要在於:固定期限的勞動是有終止時間的,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是沒有終止時間的,除此之外,二者無本質區別,凡是法律對符合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解除條件的規定對於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同樣適用。例如,根據《勞動合同法》第40條規定:「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然不能勝任工作的,企業可以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該條對於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同樣適用。
『捌』 勞動合同法中對風險防範有哪些規定
勞動合同法第四條對用人單位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進行詳細規定,請自行根據實際情況及相關法律規定去核實用人單位規章制度制定與風險防範是否符合法律規定。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四條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
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
在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
『玖』 如何預防和處理勞動爭議
您好,您可以參考下方文章,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勞動爭議的預訪
勞動爭議重在預防。預防勞動爭議,首先要規范企業行為,作到依法治企。企業要在勞動法律、法規、規章范圍內活動。《勞動法合同法》是規范企業與勞動者權利義務關系的基本法律,企業經營管理者必須學習和熟悉《勞動法合同法》的基本內容,並應嚴格遵守。在此基礎上企業經營者還必須學習和熟悉與《勞動法合同法》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如《民事訴訟法》、《工會法》、《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工傷保險條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等。其次,為了有效預防勞動爭議的發生,企業應當在不與國家勞動法律、法規、規章相抵觸的前提下,結合本企業實際,建立健全各項具體的且有效的有關勞動管理方面的規章制度,並予以公示,主要包括下列幾方面:
1.建立詳實員工履歷檔案。履歷檔案一般記錄員工的歷史背景和社會關系,其重要性不可忽視,一旦員工出現不測可及時通知其親屬,如員工無故曠工即可寄特快至其記錄住址,保留有效證據,等等。
2.規范勞動合同管理制度。勞動合同是明確企業與勞動者權利義務的法律文書。加強勞動合同管理,是預防和解決勞動爭議的依據。因此,在簽訂、履行、解除勞動合同時,都必須依法進行。首先,企業用工必須簽訂勞動合同,嚴禁無合同用工,避免事實勞動關系;其次,勞動合同內容必須合法、真實、有效,雙方權利義務要約定明確、詳盡,不得簽訂違法的無效合同。另外,簽訂勞動合同的程序要合法,不合法的程序也可能發生勞動爭議。再次,企業在履行、解除、續簽勞動合同時,應依法或按合同約定辦理,不得擅自違約或擅自解除勞動合同。為了加強勞動合同的管理,企業應建立專門機構或配備專職人員,對勞動合同進行審查監督。
3.嚴格工資管理制度。工資對企業和勞動者雙方都是非常重要的。對企業而言,工資進入成本,直接關系企業經營效果;對職工而言,工資體現勞動者價值,職工要以工資維持生計和進行再生產。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要遵守現行工資政策,堅持合法、合理、公開、公正並兼顧公平的原則,對比較敏感的獎金分配等,必須要有據可依,並定期公布,防止暗箱操作,產生腐敗引發爭議。集體、私營、合夥、合資等類型企業,也要有完善的工資制度,並在勞動合同中明確分配原則、數額及發放時間等,不得以實物折抵工資,更不得無故剋扣或拖欠工資。企業要遵守國家規定的當地最低工資標准,在制定自己的工資標准或簽訂勞動合同時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工資管理制度另一重要方面是考勤制度。考勤表是工資發放的依據,考勤表須經考勤人員、單位主管領導簽字並加蓋單位公章後才能作為財務部門發放工資的依據。要求企業考勤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考勤表的填寫要客觀真實,防止弄虛作假。企業要將考勤表、職工簽字後領取工資的工資表做為檔案妥善保管備查。考勤表、工資表是進行仲裁、訴訟的重要證據,庭審時用人單位有義務提供。
4.完善工傷管理制度。工傷管理是以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為前提的,為了防範安全風險,企業應當為職工辦理工傷保險。同時,企業必須制定各項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特別是在高空、井下、粉塵、易爆、有害氣體等高危行業和崗位,要具備完善的安全生產崗位責任制和自主保安制度。企業一旦發生事故造成人員傷亡的,要按國家有關規定和企業有關制度或勞動合同的約定及時處理。對工傷的認定,要按程序辦理,出具事故報告並填寫工傷認定表,傷殘等級要經有關部門鑒定。企業應支付傷殘職工醫療費、誤工費、交通費、護理費、住院期間的伙食補助費和營養費,並按傷殘等級支付傷殘補償金。工亡職工還應支付喪葬費和撫養費。事故造成傷亡的,在事故性質尚未確定前,企業應本著關心職工的態度,對職工先行救治,墊付必要的費用,待事故性質確定後再進行處理。
5.辭退、除名、開除職工須慎重行事,按法定程序辦理。企業給予職工辭退、除名、開除處理,關繫到勞動權利的保護問題,必須慎重對待。企業應按《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依據自身的經營特點,根據企業的需要制訂合適的獎懲辦法。並嚴格遵守規定,依法辦事。在對違法、違紀、違規職工予以辭退、除名、開除時,應本著「教育在先處理在後」的原則進行。對長期不上班或長期不在崗而又不履行正常手續的職工,且已達到法定處理條件的,企業勞動人事部門也必須先行通知,通知不到的,可以在報紙上公告通知。對拒不返回單位又無迴音者,方可按程序處理。企業對職工辭退、除名、開除的決定書,必須及時送達給被處理者本人,並應告知處理者享有的申辯、仲裁、訴訟等權利。如果被處理職工長期在外不歸或去向不明,應將處理決定書送達其共同居住的成年家屬簽收。如果拒不簽收處理決定書者,應有兩名無利害關系人在場證明,將決定書留置送達。實踐中,也可以請公證機關對送達通知行為進行公證。企業知道被除名職工居住地址的,應郵寄送達並留存回執。上述送達方式無法實施的可以公告送達。
企業用工現在已基本實行勞動合同制,對嚴重違紀職工,經教育無效的,盡量根據法律規定或勞動合同約定,採取解除勞動合同的辦法處理。解除勞動合同並不是一種處罰,因此比較溫和,有利於化解矛盾,有利於避免勞動爭議,規避法律風險。 6.建立健全企業勞動爭議調解機構。勞動爭議發生後,為了化解矛盾,減少職工提起勞動仲裁和訴訟,企業應建立健全勞動爭議調解機構,把糾紛解決在仲裁和訴訟之前。這樣,會更利於企業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同時也避免了訴訟之累和減少訴訟成本。企業勞動爭議調解機構由兼職人員組成,包括職工代表、企業行政代表、工會代表。調解委員會辦公室一般設在勞動人事部門。除辭退、除名、開除職工發生的勞動爭議,當事人應當直接向當地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外,其他勞動爭議,如勞動合同、工資獎金、降級、工傷認定等糾紛,均可由企業勞動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再進入法律程序解決。因此,企業建立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有利於化解矛盾穩定職工情緒,也有利於節約仲裁、訴訟費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勞動爭議的仲裁和訴訟
勞動爭議發生後經企業勞動仲裁委員會調解無效或不經調解,雙方當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向當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勞動爭議仲裁是勞動爭議案件的前置條件,不經仲裁的勞動爭議,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勞動爭議案件實行一裁二審制。現就企業作為勞動爭議案件的被申請人(被訴人),提出以下對策:
1.開庭前的准備。當企業收到勞動仲裁委員會送達的應訴通知後,應在送達回證上簽字,並做必要的准備事項:
一是委託代理人出庭。企業法定代表人應委託代理人,最好委託本企業法律顧問代為仲裁和訴訟。因企業法律顧問是本企業員工,精通法律,熟悉本企業經營管理,便於代理。同時,企業法律顧問代為仲裁和訴訟又可節約企業管理費用。如企業未設置法律顧問機構或聘任法律顧問,可聘社會律師為代理人出庭。同時,企業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應向代理人出具委託書。委託書應載明委託事項、委託許可權、期限等,並由委託人、受託人簽字;
二是由企業出具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身份證明,證明其身份、職務並加蓋企業印章;
三是准備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或營業執照副本及復印件並交給代理人;
四是代理人根據對方當事人人數准備答辯書或答辯狀,並搜集相關證據。
2.庭審中的舉證、質證。首先,作為代理人的企業法律顧問或律師必須按時出庭。庭審是依法定程序進行的,代理人在與申訴人答辯、舉證、質證和辯論中,切忌做無謂的辯解和爭論。首先,企業代理人負有舉證的義務,對自己的主張和列舉的事實必須用證據印證,並引用相關的法條說明自己的主張和事實的合法性,以獲得法律上的支持。如對某職工因曠工企業給予開除處分引起的爭議,應出具該職工曠工的證據,諸如考勤表、工資表、廠方通知其上班的通知書及證明已通知到本人等證據。在開除程序上,要出示會議研究的會議紀錄,並經職工代表會的決定等證據。庭審過程,實際上是對企業管理水平的檢驗,企業在管理活動中,應當做到依法管理、規范管理和精細化管理,稍有紕漏,就有可能承擔不利的法律後果。原因在於職工在勞動仲裁和訴訟中是弱者一方,勞動法律更傾向於關注弱者的利益。
3.仲裁後的履行和訴訟。勞動爭議經仲裁庭一次或數次開庭後即行裁決。企業收到仲裁決定書後,應在十五日內決定是否起訴,如無異議,仲裁決定在十五日後發生法律效力。對發生法律效力的裁決,企業應當自覺主動履行,以免久拖後引起對方當事人申請強制執行,給企業增加額外損失。如拖欠或欠發職工工資的,應按仲裁決定書載明的數額、期限給予補發;撤銷開除決定的,應在仲裁決定書載明的期限內恢復職工工作。對仲裁決定不服的,在收到仲裁決定書後十五日內,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訴訟前的准備,如果企業作為原告的,須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訴書。如果企業作為被告的,訴訟前的准備與仲裁前的准備大體相同,但應注意搜集新的證據,並進一步完善原有證據。
綜上所述,企業預防和解決勞動爭議應以預防為主,依法規范企業行為,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強企業管理工作,堵塞管理過程中的漏洞,有效防止勞動爭議的發生。勞動爭議仲裁和訴訟是在預防或調解無效的情況下,企業被迫採取的補救措施。一旦進入仲裁和訴訟程序,企業必須認真應對,委託專人代理,投入必要的精力進行調查取證,在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的情況下參與仲裁和訴訟,並力爭勝訴,最大限度地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保證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工作順利進行。
網頁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