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海口盛世一品糾紛

海口盛世一品糾紛

發布時間:2022-01-10 23:40:39

1. 在世界歷史上有哪些成就很大\爭議很多的人物

1.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曾國藩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湖南雙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緊接著創見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地,他因勢在家鄉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謚「文正」。
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盪年代,由於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作用於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詳情請看:http://..com/question/13166183.html

2.軍史人物: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出生在中國,並在中國度過了大半生。他的父親是一位在中國傳教的美國牧師。他曾子繼父業,做過牧師。他也是辛亥革命後,在現場親耳聆聽孫中山先生發表願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的講演的唯一一位西方記者。
司徒雷登是燕京大學的主要創辦人,並長期擔任燕大的最高行政領導。在燕大,他提倡學術自由,支持學生運動。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他不惜出重金聘請了許多著名的國內外教授,從而使燕大成為當時可與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齊名的中國名校。
抗戰時期,司徒雷登站在中國人民一邊,反對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為燕大師生逃離日佔區,奔赴大後方和抗日根據地提供過種種掩護與方便,並因此被日寇關進監獄達三年之久。
1946年7月,已70高齡的司徒雷登被馬歇爾選中,出任美國駐國民黨政府的最後一任大使,因而被深深地捲入了當時的中國政治,成為一個非常矛盾的人物:他既與蔣介石私交甚篤,又做過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座上客。他執行當時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支持國民黨政權,燕大的學生為此打出了「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標語。在「調停」失敗後,司徒雷登站在蔣介石一邊,支持國民黨打內戰,但當蔣介石下台,國民黨政府被迫遷往廣州,要求各國使館一同南遷時,他卻堅持留在南京,以務實的態度積極與中國共產黨代表聯絡,並希望美國政府及時承認共產黨中國這一現實。當時,他已做好了到北京與毛澤東和周恩來會談的准備,但他的建議沒有得到美國政府的批准,不得不遺憾地離開中國。途經沖繩島時,他發表聲明主張美國應承認中國共產黨的政權,因此被美國國務院下了「禁言令」。
詳情請看:http://www.jrj.com.cn/NewsRead/Detail.asp?NewsID=122254

3.慈僖太後
一個女人,幾乎成了歷史上第二個女皇,但她沒有這么做,沒登大寶。
沒有慈僖主政的這30年,既沒有洋務運動,也沒有「同光中興」,慈僖穩定了清庭30年,在她死後僅僅不到5年,天下大亂。
戊戌變法如果成了,中國一定亂,改革嘛,只有一步步來,過於激進的改革對於中國這么大的國家是不適應的。

4.周樹人
一個偷看自己弟媳婦沖涼的人,一個連親兄弟都可以不認的文化痞子,整天除了漫罵還是漫罵,一個動不動就跑到日本人開的店裡躲避的漢奸,居然被稱為文豪。他哪一點夠條件?(所以,我叫文霸了,哈哈)我看了他漫罵的人的文章――周作人、林語堂、胡適、等人的,更覺得樹人同志是個30年代的XP+憤青!而且還是一個刻意賣弄文采,玩弄小女生,大搞師生戀的變態青年。

5.吳三桂
寧遠鐵騎的指揮官,在國仇家恨面前,失去了理智,也難為他了,君王被逼死,老爸被暴打,情人被姦淫,作為干將,焉能不恨?畢竟他也要逐漸的積蓄力量,憑他那6000寧遠鐵騎想對抗滿清,大家的期望值也太高了點吧,況且,那時候皇帝已經自殺了,國無君王,你能指望人家怎麼做?有本事歷史後退300年,你帶領我們反清。況且人家後來還是反清了。

6.曹操
曹操歷來是一個很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他在一般人的眼裡,是一個壞人、奸人的形象,其實,用真正的歷史評價,曹操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一、政治家:曹操年輕時即已文武雙全.「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可算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穩定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二、軍事家:曹操唯才是用。關羽被他抓住時,他很希望關羽降服於他,因為他知道關羽是一個又忠心又驍勇善戰的人,但關羽始終都不答應,還惡語相加。最後,寧願放關羽回去,也捨不得殺了他。可見他是一個很惜才的人。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性格多疑的人,有一次,他想除掉董卓,卻被他發現,董卓就派人追殺曹操,正是危急時刻,他父親的好朋友呂伯奢救下了他,為了給他壓驚,呂伯奢就磨刀殺豬招待他,可沒想到曹操卻認為是要暗殺他,就先下手,把呂伯奢一家全部殺掉,曹操問為什麼要殺他,朋友說是殺豬,曹操雖然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還是把他殺了,還說了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可見曹操的狠毒、殘忍。還有一次,有個士兵晚上給他蓋被子,他卻裝成是做夢把士兵給殺了,過後又士兵舉行盛大的葬禮。他這樣的做法很感動士兵們的心,而他厚葬士兵的目的也在於此。他還是一個很有辦法的人,「望梅止渴」這個成語相信大家都知道,
三、文學家: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
1、反映漢末動亂的,
2、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
3、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他的《龜雖壽》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毛澤東寫詞贊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7.王莽
王莽,(前45---後23)新朝的建立者(8---23)。字巨君,漢元帝後侄。西漢時的王莽就其宗族而言,應該說是出身豪門:他父親雖然早死,但他的幾個伯父、叔父在漢成帝時代一個個出將入相、封侯受賞,王氏一門可謂顯赫之極。
但王莽本人的小家卻是寒微之極:父親早逝,只與母親相依為命,靠親戚周濟生活。但也正因此,王莽從小就養成、練就了一套為人處世的本領,少年老成之極。無論心中多麼難過或氣惱,但在親戚長輩或外人面前,他都表現出十分愉悅、平和的樣子,因此頗為宗族中眾人賞識。
有一次,他的大伯父病重,他得知後跑來,守候在病人床前,端葯送水,守夜看護,一連幾個月衣不解帶,蓬頭垢面、惟悴不堪,簡直比病人還「病人」,比親兒子還「親兒子」。對此,台族上下無不誇贊,紛紛上書,為他請求封賞。
於是漢成帝封他一個新都侯稱號,並命他任宮中侍衛,成了皇帝身邊一位近臣。地位高了,權力大了,但王莽從不露出半點驕矜懈怠神色,反而益發謙恭有禮一方面廣為結交公卿將相、名士大儒,一方面又賑濟窮貧、輕財好施。而自己生活卻十分儉朴,常常吃葷菜,更不穿長袍大袖的禮服,只一身短打扮。於是朝野眾人一致以一個「賢」字稱贊他。後來,他的叔父、大司馬王根病逝,臨終舉他以代。皇帝及眾大臣都認為最適當不過,於是,才僅僅三十八歲的王莽,便當了掌握全國最高軍權的大司馬。
正當他仕途順暢之極時,漢成帝去世,漢哀帝上台。漢哀帝排斥王家。為了避禍全身,王莽忍痛辭官家居,那一段時間,他時常歇斯底里大發作,動輒怒罵、暴跳、哭嚎、慘笑,為多年用心付之流水而痛苦不已。
不料天有不測風雲,漢哀帝在位不久就去世了,而且皇族無後,連個主持喪事的男人也找不到。於是,當時已是太皇太後的王莽的姑母王政君就憑當年印象,把王莽宣進朝來,讓他主持喪事,並又重新任命他為大司馬兼任尚書。司馬掌最高軍權,尚書相當於丞相,掌最高行政權。兩職加於一身,王莽頓時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
重新掌權的王莽決心利用這次時機,大顯身手。他草草處理完哀帝喪事後,提議讓年僅九歲的劉(彳+干+亍)為皇帝。太皇太後對他是言無不聽,於是,西漢最後一個皇帝漢平帝繼位。而實際權力則自然由王莽獨享。此刻的王莽心裡很不平靜:漢朝自開國以來,已歷十一個皇帝、二百餘年。近幾十年內,幾個皇帝都是庸才,大臣又多貪鄙,國困民窮、怨聲四起,可見大漢氣運將盡了。目前大權既已在握,應當仁不讓了!

此外還有很多,秦始皇、武則天、李鴻章、成吉思汗、王陽明、多爾袞、洪承疇、陳獨秀、胡適之、佛朗哥、爾巴喬夫、、等等身後都背負著很多的爭議,有些是因民族感情原因、大多是因政治原因而起的,在此賢兄就不一一論道了。

2. 中國古代歷史中,很有爭議的人物有哪些爭議的焦點在哪裡

如果是寫作文就寫秦始皇吧,爭議最多,於功,統一亂世,車同軌,書同文,駐長城抵禦胡擄。於過,殺伐太重,大興土木,焚書坑孺。

3. 唐代有爭議的人物

李恪不能當上皇帝是主要原因他是隋煬帝的外孫,所以,人們擔心殘暴的隋朝會卷土重來,所以就算他如何有文武才,又如何善騎射,在當時也不可能讓他當上皇帝。

http://..com/question/3060006.html?si=1
落英神劍 2003-9-8 13:50

RE:【隨筆】關於李恪

第3子吳王李恪,是隋煬帝女兒陰妃所生。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肖己,
欲立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長孫無忌(文德皇後的哥哥)的反對。長孫無忌看到外
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個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後來,無忌輔立李治後
,就借口「謀反案」殺李恪「以絕眾望,海內冤之」。在李世民的兒子中,數李恪
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卻死於冤獄。

北大中文論壇 www.pkucn.com » 小說原創 » 【隨筆】關於李恪

頁: [1]

雪飲狂刀 2003-8-30 00:28

【隨筆】關於李恪

[font=宋體]宋體[/font][size=4]4[/size]
[b]關於李恪[/b]
有空的時候我就會想起李恪。在我的感覺里,他總是深沉而憂郁的,沒有一個王子應有的霸氣與傲氣,像他的名字一樣,謹慎而恭謙。他的眼睛一定有如潭水一般的深邃,他的臉上一定寫滿剛毅,可是他的內心卻始終纏繞著不可化解的哀愁和傷悲。

我想恪的母親為什麼會成為世民的妃子,這其中也應該有一段動人的故事。是因為隋亡了她成了亡國奴,為了生存才在後宮中謀取一席之地的嗎?還是因為他們之間本身就有過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因為因為愛情她才掙脫一切,跟隨了這個理論上是她仇人的男人?從感情上講,我更願意相信後者,我更願意相信恪是一段愛情的結晶,而不是一場戰爭或者說是一個王朝覆滅一個女子受屈辱的見證。可是我所看到的史書以及後來很多關於世民的傳記中都沒有提及這件事。他們津津樂道於世民的納弟妃為己妃,表示他們人道的批判或理性的同情,他們津津樂道於長孫皇後的仁德賢淑,表示他們最原始的崇敬或最虔誠的贊美。可是沒有人想到恪的母親,或許他們是不屑於這樣一個零星的沒有意義的片段,或許他們是不願意這樣一個「有傷風化」「沒有氣節」的女子玷污他們的紙筆。他們把一切都表現的那麼理所當然,恪理所當然是一個帝王和一個前朝公主的兒子,一個前朝公主理所當然該成為下一個王朝帝王的妃子。

我一直在想,或許當恪的母親還是公主的時候,當世民還屬於平常的官宦子弟,當他們還沒有利益沖突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相識了,然後這個情竇初開的公主就喜歡上了這個風度翩翩才貌雙全的青年,而世民也一定被公主的純真美麗所吸引。在世民晉陽起兵後,公主一定是痛苦的,但是她目睹了隋王朝的腐敗專制,目睹了她父皇的奢華暴戾,最終她跟隨了世民,成了隋王朝的叛逆者。

我一直相信,公主是為了愛情才跟隨了王子,而不是為了苟求活命。

在我的感覺里,公主總是溫柔而堅強的。她是一個沒落王朝的背叛者,而這樣的背叛是沒有過錯的。可是在當時她要接受多少世俗的冷嘲熱諷,要遭受王子宮殿里多少人的鄙夷唾棄?然而她不去仇恨不去報復,她放棄高貴的身份甘心做王子身邊的一個妾。

我不得不想起另一個和她遭遇完全相反的女子,她出身名門,十四歲的時候嫁給了世民成了他的妻。在世民登上寶座面南坐北的時候,她理所當然捧起了皇後的貴冠母儀天下。她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文德皇後長孫氏,史書上給過這位皇後很高的贊譽,然而我並不喜歡她,或許是因為她實在太好了,好到讓我不得不懷疑,她是否有著沽名釣譽的企圖。可是公主是不同的,她在王子的宮殿里找了一個空間——興許就是她過去做公主時的那個宮殿,她隱居在那裡,過她自己的生活。她不去表白什麼,毋庸證明什麼,她用特殊的方式來表達她對亡親的哀思,她用特殊的方式來表達她對愛情的執著。

所以在歷史上我們沒有看到這樣一位公主——她聲淚俱下的痛陳著對丈夫對愛人的控訴,她迫不及待的表明著她的清白與無辜。

恪就是在這么一個環境中長大的,他有這樣一個父親,他奠定了大唐王朝國富民強的千秋基業;他有這樣一個母親,她敢於放棄敢於追求堪稱女史中的奇葩。

我不知道恪是怎麼知道他的身世的,或許他自小就在兄弟的冷嘲熱諷的話語中不解著,在大臣冷漠敵視中疑惑著,然後有一天,他的母親認為他有能力承擔或者不得不承擔上一輩人的恩怨的時候,她退開了所有宮人使女,一盞長信青燈,昏暗的燈火搖曳著兩個孤獨的影子,她娓娓道來,從文帝開國的豐功偉業一直到煬帝的暴虐無道,從晉陽起兵的人心所向一直到玄武門的血流成河。她細細道來他所受一切不公平待遇的根源:他的身上流淌著兩代帝王的血液。

我一直在想恪當時會是怎樣的心情,他一定是震驚的說不出話來,他或許還會痛苦的質問上蒼「為什麼」。可是在我的感覺里他會微笑,微笑著對他的母親說:娘,我懂了。恪會小心翼翼的藏好自己的傷口,不讓人發現。

史書上說恪最終因為謀反被誅殺,我一直不相信恪會謀反,我更相信那是長孫無忌的陰謀,他有著不可告人的野心,太宗皇帝的「以史為鏡」對他有著不一樣的意義,他自然知道當年文帝是怎樣從宇文氏家奪了天下,而高祖皇帝又是怎樣讓他的登位變的名正言順。他也想要「以史為鏡」,而恪無疑成了一個障礙,恪 「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太宗皇帝「初以晉王為太子,又欲立恪」,這怎不讓長孫無忌不心驚膽戰?如果立恪,他將如何安置?如果立恪,他的野心又將何去何從?他當然「固爭」,他為他自己固爭,為他的野心固爭。他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為他的外甥保住了將來,也為他自己保住了將來。可是他並不能安心,恪太過於優秀,既「善騎射」,又有「文武才」,他的優秀讓很多人惴惴不安,那些跟隨他父皇開創天下的大臣們,那些思想僵化冥頑不靈的官員們,以及那個高高在上卻懦弱無能的新皇帝。而長孫無忌正是利用了這無數人的惴惴不安,除掉了自己的心腹大患。

我一直恪守著這樣的情景,當世民當著恪的面宣布立李治為太子的時候,恪躬身向他行君臣之禮,李治扶住恪,他說的不是「免禮」,不是「請起」,他說「三哥,謝謝!」他是從他三哥手裡接過了皇位,三哥把皇位心甘情願的讓給了他。

我想恪他是痛苦的,他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他應有的不該只是一個藩王的名號,一塊小小的封地。他應有的是至高無上的權力,是坐北朝南的榮耀,是整個大唐的江山。可是他無法得到,或者說他不想得到。

我常常在這個地方陷入矛盾,有時我真的懷疑自己能否很好的詮釋李恪。我不相信他是一個極具野心的人,但我又希望他具有這樣的野心。他應該得到他應有的東西,他應該以自己的方式編織他的皇冠,可是他又不該是殘忍的,他不該為了一己的私利加重玄武門的血腥。

所以我只好說他是善良的,他的善良迫使他放棄他的夢想,放棄他的野心,放棄皇位,甚至放棄生命。我一直不相信恪會謀反,我一直覺得長孫無忌所謂的 「吳王謀反」就像現在的思想犯罪一樣,他沒有證據,他能列舉出恪招了多少兵買了多少馬嗎?他能說出恪招募了多少謀臣死士嗎?他自然可以說很多很多,多到不計其數——只是尚在恪的頭腦里。他向世人解釋說他在未雨綢繆,他是在把壞事物扼殺在搖籃里,他真是個偉大的先知,他真是個不折不扣的聖人。

我把死亡看成是對恪的解脫,是對一個純潔高尚的靈魂的釋放。從那以後他可以不在矛盾不在痛苦,他在天國一定過的很好很好。我只能以這樣的方式來寬慰自己,安撫自己

回答者:唐子畏 - 同進士出身 六級 1-22 03:20

兩朝良佐——長孫無忌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劉敏

貞觀朝功臣濟濟,僅唐太宗圖形於凌煙閣有特殊貢獻的就有24位之多,長孫無忌被列在首功之位。不過,就才能而論,他在謀臣猛將、良宰賢相中絕對算不上突出,但從與唐太宗的關系看,卻是太宗的腹心。由於受到唐太宗特殊信賴,長孫無忌不但在貞觀朝發揮了特殊作用,且受託輔佐高宗,成為唐初政治史上的特殊人物。



長孫無忌的先祖,出自北魏皇族拓跋氏,因有殊功,改姓長孫氏。長孫氏是北魏以來的士族高門,屬於軍事貴族。但長孫無忌本人,在軍事方面雖有一定謀略,但並不善於統兵打仗,用唐太宗的話說:「聰明鑒悟,雅有武略」,「總兵打仗,非其所長。」〔1〕這種情況與他早年經歷有關。長孫無忌的父親去世較早,他與妹妹一同在舅父高士廉家中長大。高士廉本人「少有器局,頗涉文史」〔2〕,很有才華和名望。在這樣一個文化素養高的家庭中,長孫氏兄妹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無忌「好學,該博文史」〔1〕,妹妹也是「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3〕。高士廉識人很有慧眼,早在李淵父子太原起兵之前,就發現李世民是個非常之人,把長孫無忌的妹妹聘與李世民,後來李世民做皇帝,冊封長孫氏為皇後。長孫無忌的年齡與李世民相仿,二人從小交往友善,妹妹嫁給李世民後,兩人關系更加親密。

從李淵父子晉陽起兵叛隋,到建立唐朝,再到統一天下,長孫無忌一直追隨李世民東征西討,但卻沒有什麼顯赫之功。他在政治舞台上顯露頭角,是在玄武門事變中。唐朝建立後,李淵集團發生分裂,最突出的矛盾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爭奪皇位繼承權。李世民的才能。威望和接踵而至的顯赫軍功,不僅使其本人產生了覬覦皇位的野心,也引起太子李建成的忌妒和不安。開始是李建成想對李世民下毒手,但沒成功。李世民問秦王府的僚屬們:「阽危之兆,其跡已見,將若之何?」〔4〕房玄齡對長孫無忌說:「今嫌隙已成,一旦禍機竊發,豈惟府朝塗地,乃實社稷之憂,莫若勸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國家。存亡之機,間不容發,正在今日。」長孫無忌說:「吾懷此久已,不敢發口,今吾子所言,正合吾心,謹當白之。」〔5〕於是,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同勸李世民先發制人,認為只有如此才能轉危為安。

此時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也在加緊活動,用重金收買李世民部將尉遲敬德,遭拒絕後,又對李世民行刺,仍未得逞。李建成對李元吉說:「秦府智略之士,可憚者獨房玄齡、杜如晦耳。」〔5〕於是,向李淵讒毀二人,將之逐出秦王府。這樣李世民最為心腹之人只有長孫無忌仍在府中。長孫無忌堅決支持房玄齡政變的動議,與舅父高士廉和秦王部將侯君集、尉遲敬德等人日夜勸李世民誅殺太子與齊王。李世民仍猶豫不決,與靈州都督李靖商議,徵求行軍總管李世績的意見,二人都表示不願意於。正在此時,突厥南下侵犯,按慣例應由李世民督軍抵禦,但此次在李建成的推薦下,由李元吉代李世民督軍北征,並調秦王府將領尉遲敬德等同行。他們的目的很明顯,想借機抽空秦王府的精兵猛將,並計劃在為李元吉餞行時殺掉李世民。李世民得知,立即與長孫無忌等商量,又派長孫無忌秘密召回房玄齡、杜如晦,共同謀劃了玄武門兵變。六月四日,李世民親率長孫無忌等十人,在玄武門成功地伏殺了李建成、李元吉。



在李世民奪取皇位繼承權的兵變中,長孫無忌稱得上是首功之人。在醞釀政變時,他態度堅決,竭誠勸諫;在准備政變時,他日夜奔波,內外聯絡;在政變之時,他不懼危難,親至玄武門內。所以唐太宗至死不忘長孫無忌的佐命之功,臨死前仍對大臣們說:「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1〕

李世民成了皇太子後,長孫無忌被任命為太子左庶子。不久李淵把帝位讓給了李世民,長孫無忌升為左武侯大將軍,後任吏部尚書,晉封齊國公,實封一千三百戶。唐太宗幾次要任命長孫無忌為宰相,但長孫皇後一再說:「妾備位椒房,家之貴寵極矣,誠不願兄弟復執國政。」〔6〕她提醒太宗要吸取漢朝呂氏、霍氏等專權的教訓,長孫無忌自己也要求遜職,但太宗不聽,拜長孫無忌為宰相,任命他為尚書右僕射。為唐太宗奪取皇位,長孫無忌確實立有殊功,但擔任宰相,他的才能似乎還不夠。不能說長孫無忌不喜歡權勢,但他為人謹慎小心,注意避免嫌疑,不像歷史上許多外戚,依恃女兒或姐妹「椒房之寵」,肆無忌憚地攫取權力。他以盈滿為戒,懇請太宗批准他辭去宰相要職,長孫皇後也為之請求,太宗不得已,讓他辭去了尚書右僕射,而拜開府儀同三司。這一年,唐太宗在文武大臣的陪護下,親至長安西郊祭祀,起駕返回時,特令長孫無忌與司空裴寂二人升用金輅以示寵幸。貞觀五年(631年),長孫無忌與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四人,以元勛封每人一子為郡公。貞觀七年,太宗冊書,任命長孫無忌為司空,無忌堅決推辭不受,太宗不準,還特意寫了一篇《威鳳賦》,賜給長孫無忌,追思創帝業之艱難和長孫無忌的佐命之功。

唐太宗認為把朝廷要職授予長孫無忌,不是因為他是皇後的哥哥,而是鑒於他的才行。長孫無忌在玄武門兵變中表現出不凡的才能與膽識,太宗即帝位後,在一些重大事務上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貞觀元年時,突厥因天災人禍,內部矛盾激化,多部反叛,實力大衰,朝廷中許多大臣請求乘機出兵攻打突厥,但唐與突厥不久前剛訂立盟約,太宗有些猶豫。長孫無忌說:「虜(突厥)不犯塞而棄信勞民,非王者之師也。」〔6〕認為「今國家務在戢兵,待其寇邊,方可討擊。彼既已弱,必不能來。若深入虜廷,臣未見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為宜」〔1〕。唐太宗採納了他的意見,放棄了馬上出兵的打算。又如,唐太宗十分仰慕周代的分封制,不顧許多大臣(如魏徵、李百葯、顏師古等)的反對;貞觀十一年,詔令以荊州都督荊王元景為首的二十一名親王為世襲刺史,以趙州刺史長孫無忌為首的十四名功臣為世襲刺史。唐太宗正式下詔,一般大臣不敢再諫,但侍御史馬周和太子左庶子於志寧仍冒死諫諍,唐太宗根本不聽。最後,是以長孫無忌為首的被封功臣呈遞了抗封的表文,長孫無忌又通過自己的兒媳長樂公主再三向唐太宗請求,說:「臣披荊棘事陛下,今海內寧一,奈何棄之外州,與遷徙何異!」唐太宗才不得不 「詔停世到刺史」〔7〕。

可見,長孫無忌是有一定膽識和才能的。但他在貞觀朝權重無比、恩寵無匹的特殊地位,是否與他是唐太宗的妻兄有關,對此歷史學家紛說不一,可以肯定的有兩點;一是在唐太宗內心深處,長孫無忌最可信賴,在這一點上,不但被提拔於仇敵手下的魏徵不能與之相比,就是秦府舊人、名相房玄齡也稍有遜色;二是長孫無忌身兼外戚和元勛的雙重身份,比較注意避嫌,與歷史上某些驕橫外戚絕不相同。貞觀十二年,唐太宗親幸長孫無忌府第,十六年,拜長孫無忌為司徒,十七年,唐太宗將二十四位有特殊功勛的大臣圖形於凌煙閣,以彰其功,長孫無忌排在第一位。綜觀,長孫無忌是唐太宗推心置腹的忠臣良佐,是對貞觀朝有特殊貢獻的人物,這是他的主要方面。但是,他在對待君主、處理與唐太宗的關繫上,也有明顯的局限。

貞觀後期,唐太宗心驕志滿,魏徵多次提出批評勸告,唐太宗口頭接受,行動難改,許多大臣都阿諛奉承,歌功頌德,這些人中也包括長孫無忌。貞觀十八年四月,唐太宗幸臨太平官,對侍從的大臣們說:「人臣順旨者多,犯顏者少,今朕欲自聞其失,諸公其直言無隱。」這應該是勸諫唐太宗的良機,但長孫無忌等人卻違心地說:「陛下無失。」〔8〕當時,只有劉洎和馬周談了太宗的過失。同年八月,太宗對長孫無忌說:「人苦不自知其過,卿可為朕明言之。」又一次令長孫無忌談自己的過失。長孫無忌說:「陛下武功文德,臣等將順之不暇,又何過之可言。」唐太宗當即就指出這是「曲相諛悅」〔8〕。唐太宗晚年不好直言,難得徵求大臣們意見,長孫無忌卻以阿諛代替忠諫,這是他作為名臣良佐的缺陷。



晚年,唐太宗最煩心的是太子問題。貞觀十七年四月,李承乾被廢,之後,最有資格被立為太子的,是長孫皇後的另外兩個兒子: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兩人相比,李泰的條件更為優越,首先他是長孫皇後的次子,比李治年長九歲,唐太宗對他思寵逾制,令其在王府中置文學館,聽任其招攬賢人學士,賞賜甚至超過太子,還不時在言談中暗示要立李泰為太子,待承乾被廢之後,又「陰許立泰」。李治是長孫皇後的三子,唐太宗的九子,不論從年齡還是父子感情看,均處於劣勢,但舅父長孫無忌卻大力支持,「固請立晉王治」〔9〕。李泰、李治都是長孫無忌的外甥,長孫無忌為什麼棄太宗所寵,而要立李治呢?這並非私人感情,而是有重要政治背景的。

唐太宗統治後期,長孫無忌在朝臣中權重無比,為了在太宗之後仍維持這種局面,長孫無忌希望未來的皇帝,即今日的太子,應該由一個仁孝聽話的外甥充當,這樣,自己會得到尊重,權勢會得到保障。因晉王李治生性懦弱,成為他極力支持的對象。而魏王李泰則不同,從小聰明絕倫,稍長善作詩文,成人後喜好經籍、輿地之學,從貞觀十一年開始置文學館收納士人,文武官員也紛投門下,形成一股政治勢力。李泰恃才不恭,上品官員不放在眼裡不說,關鍵是不去爭取舅父對自己的支持。長孫無忌知道,如果李泰做皇帝,依靠重用的必定是他自己的黨羽,絕不是他這個舅父,所以不願李泰立為太子。

兩子爭立,一邊是才華出眾的李泰,一邊是懦弱少能的李治,按理說,立李泰是自然的,但唐太宗不能。李泰集團的主要成員是功臣子弟,他們靠祖上資蔭,身處高官,奢侈放縱,希望通過李泰當皇帝,達到驅逐元老,自己掌權的目的。李治的支持者則是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元老重臣,其中包括李績、褚遂良等。長孫無忌既是唐朝的開國元勛,又是唐太宗的佐命大臣,是貞觀政治的忠實執行者。唐太宗希望自己死後,貞觀政治依然堅持下去,只能靠長孫無忌等元老重臣的輔佐,而絕不是李泰手下的那幫紈絝子弟。為此,他不得不舍愛立李治為太子。由於李治仁弱,不像自己,唐太宗在立了李治後,思想仍在動搖反復,一度又向長孫無忌提出想改立「有英武才」、「英果」似己的三子吳王李恪,被長孫無忌擋了回去,說:「晉王仁厚,守文之良王,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君乎?〔10〕唐太宗只好作罷,臨終前,將輔佐李治的重任托與長孫無忌和褚遂良。

長孫無忌以回天之力促成李治繼立,是為唐高宗。高宗即位後,立即拜長孫無忌為太尉,兼檢校中書令,知尚書、門下二省事,長孫元忌辭去了知尚書省事,但仍任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唐高宗即位初年,實際執政的是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忠實執行唐太宗的遺訓,繼續推行貞觀政治:貫徹均田今,社會經濟進一步繁榮發展;貫徹以詩賦取士,增加進士科人選,擴大統治基礎;親自組織編寫《唐律疏義》,並將之頒行全國,進一步完善了貞觀法制;又平定了西突厥的叛亂,有力地維護了大唐王朝的統一;特別是恢復執行唐太宗晚年曾一度中斷了的休養生息政策,終結了長期對高麗的戰爭,順民情,得民心。高宗統治初年,即永徽年間,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法律、軍事各方面都比貞觀時期有所發展,被封建史家譽為「永微之治」,常與「貞觀之治」相提並論。這一成果的取得,有賴於長孫無忌的忠心輔佐,有賴於股肱大臣們的齊心協力,特別是受顧命之託的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二人「悉心奉國,以天下安危自任」〔1〕。唐高宗對二人也是格外尊重信賴, 「恭己以聽之」,尤其是長孫無忌,「以元舅輔政,凡有所言,上無不嘉納」〔12〕。



高宗朝最大的政治事件,當屬廢立皇後之爭,這不是單純的妻妾之斗、後宮爭寵,而是有著深刻政治背景的。長孫無忌是這一事件的主要參與者,這場斗爭的結果,使他及其家族的命運發生了徹底的轉變。

永徽元年(650年),唐高宗立妃王氏為皇後,但王皇後無子無寵,蕭淑妃不但生有一子,而且天資聰慧,深得高宗喜愛,為此,王皇後十分憎恨蕭淑妃。高宗為太子時,太宗卧病,太子入侍,結識了太宗的才人武氏(武則天),很喜歡她。太宗去世後,武才人隨眾宮女到感業寺做了尼姑,太宗祭日時,高宗去感業寺行香,遇到了武氏,二人相對而泣。王皇後聞知此事,暗中讓武氏蓄發,勸高宗將其納入後宮,想用武氏離間蕭淑妃之寵。不久,武氏便備受寵幸,被封為昭儀,又為高宗生下一子,王皇後與蕭淑妃同時失寵。武則天並不以昭儀之位為滿足,還想當皇後,不惜掐死自己剛生下的女兒,以嫁禍於王皇後,迫使高宗要廢王皇後,立自己為後。高宗要廢王立武,在朝中引起軒然大波;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代表的元老重臣們極力反對,以許敬宗、李義府為代表的一批臣僚則全力擁護,在元老重臣中只有李績一人稱病而不表態,經高宗再次詢問,則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的回答,給了實際上的支持。但長孫無忌是高宗的舅父,太宗顧托掌權之臣,所以,他的意見特別重要,開始,武則天幻想爭取長孫無忌的同意和支持,但使盡種種伎倆拉攏,均遭嚴詞拒絕,這才丟掉爭取元老重臣支持的想法,下決心與這些「老朽」進行一場生死的搏鬥。

武則天的父親去世很早,所以,她同許多後妃不同,在外朝沒有根基,要對付長孫無忌是不易的。於是,她就拉攏一些政治上失意、對長孫無忌等不滿的人,讓他們為自己說話、造輿論。許敬宗、李義府、崔義玄、袁公瑜等人就成了武則天的心腹。這些人,都是卑劣無恥之徒,但武則天急需有人為他辦事說話,特別是表請高宗,立她為後,充當耳目,監視長孫無忌等人,也就無法顧忌了。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終於不顧大臣們的冒死極諫,詔廢王皇後和蕭淑妃,冊立武則天為皇後。因諫凈,褚遂良等人被遠貶蠻荒,武則天最忌恨長孫無忌,但他不同於褚遂良等,不但是佐命元勛,更是高宗的元舅,要將之搞垮,需要時機。顯慶四年(659年),在武則天的授意下,由許敬宗費盡心機,把長孫無忌編織進一樁朋黨案,進行惡毒陷害。許敬宗借處理太子洗馬韋季方和監察御史李巢朋黨案之機,誣奏韋季方與長孫元忌構陷忠臣近戚,要使權歸無忌,伺機謀反。唐高宗先是吃驚不信,繼而傷心懷疑,命許敬宗再察,然後面對許敬宗足未出戶編造的關於韋季方交待與長孫無忌謀反的供詞,哭泣道:「舅若果爾,朕決不忍殺之,天下將謂朕何,後世將謂朕何!」許敬宗舉漢文帝殺舅父薄昭,天下以為明主之例寬慰高宗,又引「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的古訓,催促其下決心。唐高宗懦弱昏庸,竟然不與長孫無忌對質(或者他需要不進行對質),就下詔削去了長孫無忌的太尉官職和封邑,流徙黔州,但准許按一品官供給飲食,算是對元舅的照顧,對當年為其爭得帝位的報答。長孫無忌的兒子及宗族全被株連,或流或殺。三個月後,高宗又令許敬宗等人復合此案,許敬宗派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長孫無忌自殺。

唐高宗仁弱聽話,是長孫無忌執意要立他為太子的主要原因,有諷刺意味的也正是這昏庸懦弱,最終致長孫無忌自己於死地。長孫無忌的結局冤屈而悲慘,但似乎又難以避免。他死保王皇後,反對立武則天,主要原因就是一個:王皇後出身名門(是西魏大將王思政的孫女),而武則天出身低微。不論王皇後,還是長孫無忌,都是一個多世紀以來掌握國家大權的關隴門閥士族的代表,他們關注的是關隴門閥的私利。長孫無忌在輔佐唐高宗時提拔了六名宰相,全部是周、隋大臣之後,關隴門閥成員。這種自魏晉以來門閥政治的殘余狀態與大唐帝國的繁榮發展是相舛的。到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追復長孫無忌官爵,令其孫長孫元翼襲封,唐文宗開成三年(838年)詔其裔孫鈞為猗氏令〔11〕。靠「浩盪皇恩」才得以為令,這與長孫無忌於唐初的顯赫,怎可同日而語。故長孫氏雖然得到平反,但終究是衰落了。長孫家族的興衰,是與中國中古時期社會歷史的發展大勢相合的。

〔收稿日期〕2O02年7月

〔作者簡介〕劉敏,女,1951年生,黑龍江哈爾濱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的教學和研究。

參考文獻:

〔1〕《舊唐書·長孫無忌傳》。

〔2〕《舊唐書·高士廉傳》。

〔3〕《舊唐書·後妃傳》。

〔4〕《舊唐書·房玄齡傳》。

〔5〕《資治通鑒》卷一九一,武德九年。

〔6〕《資治通鑒》卷一九二,貞觀元年。

〔7〕《資治通鑒》卷一九二,貞觀元年。

〔8〕《資治通鑒》卷一九五,貞觀十三年。

〔9〕《資治通鑒》卷一九七,貞觀十八年。

〔10〕《資治通鑒》卷一九七,貞觀十七年。

〔11〕《新唐書·太宗諸子傳》。

〔12〕《資治通鑒》卷一九九,永徽二年。
參考資料:http://ke..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24224.htm

4. 有哪些好看的穿越小說

本帖最後由 歷史研究者 於 2016-08-14 11:40 編輯

春秋:《大爭之世》《春秋我為王》
戰國:《秦歌一曲》
秦:《尋秦記》
漢末三國:《卑鄙在漢末》《大漢帝國風雲錄》《曹賊》《三國之最風流》《回到三國的特種狙擊手》《鳳穿殘漢》《三國蜀漢之我做主》《三國之宅行天下》《三國之我是路人甲》《亂臣賊子》《三國董卓大傳》《三國之最風流》《真髓》《三國雲飛揚》《我是阿斗》《新三國策》《後三國之新漢》《一統三國》《賊三國》
東晉:《上品寒士》《伐》《晉風》
南北朝:《逆隋》《北朝漢月》《天命神話》
隋:《江山美色》《隋亂》(另名《家園》)《天下梟雄》《將明》
唐初:《調教初唐》《開國功賊》《唐朝好男人》
唐中:《天下》《大唐萬戶侯》《名門》《天寶風流》《天可汗》《盛唐煙雲》《大唐順宗》《春宮繚亂》《天可汗》
晚唐五代:《唐騎》《天下節度》《北唐》《黃沙百戰穿金甲》《夏鼎》《步步生蓮》《十國千嬌》《混在五代當皇帝》
北宋:《新宋》《宰執天下》《帝國的黎明》《一品江山》《大宋時代周刊》《大宋帝國征服史》
北宋末:《宋時歸》《嬌妻如雲》《宋時行》《北宋末年當神棍》《高衙內新傳》《穿越時空的商人》《大宋風華》
南宋:《指南錄》《漢風1276》《我是賈似道》《大宋權相》《奸雄天下》
元末:《蟻賊》《男兒行》
明初:《明》《錦衣夜行》《朱門風流》《大官人》
明中:《回到明朝當王爺》《烏紗》《大明春》《大明官》《錦衣為王》《明朝第一道士》《清客》《大明望族》《大明文魁》《大明金主》
明末:《臨高啟明》《竊明》《錦醫衛》《雅騷》《官居一品》《妻妾成群》《錦衣當國》《回到大明當才子》《明末邊軍一小兵》《新中華春秋傳》《順明》《惡明》《命運的抉擇》《晚明》《夜明》《烏紗》《大明1630》《時空之門1619》
清:《伐清》《逆流伐清》《迷失在康熙末年》《草清》《烽火涅盤》《我們的1649》《水煮清王朝》《永曆四年》《我要當球長》
晚清:《篡清》《異時空中華再起》《1839》及其續集《1845》《太平血》《二鬼子李富貴》《黑旗》《特工之回到清朝》《大獨裁者報告》《我的老婆是軍閥》《赤色黎明》《1908遠東狂人》《亂清》《天朝之夢》
民國:《1911新中華》《鐵骨》《辛亥大軍閥》《辛亥大英雄》《辛亥英雄》《民國投機者》《駐馬太行側》《烽煙盡處》《國士無雙》《異時空-抗日》《民國大文豪》《還我河山1929》
現代:《重生之官道》《男人的親王號》《橙紅年代》《1949我來自未來》《紅色權力》《國足救世主》《重生之官路商途》《一品奇才》
日本戰國時代:《戰國福星大事記》《戰國之上衫姐的家臣》《吉良家的物語》
歐洲中世紀:《征服天國》《策馬中世紀》《禽獸不如的穿越女》
歐洲近現代:《巴伐利亞玫瑰》《都鐸王朝》 《無限之軍事基地》《1855美國大亨》《花與劍與法蘭西》《鋼鐵雄心之艦男穿越記》《崛起之第三帝國》
外國現代:《戈地圖在1985》《重生之日本大作家》《重生印度之高人一等》
無朝代純架空:《梟臣》《慶余年》《權臣》《大明1937》《楚氏春秋》《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極品家丁》《美女江山一鍋煮》《隻手遮天》《陌上行》《奮斗在新明朝》《贅婿》《隨波逐流之一代軍師》《鐵器時代》《武林帝國》《三千美嬌娘》《楚氏春秋》《新時代1633》《魏野仙蹤》《城管無敵》

5. 為什麼說曾國藩是一樣成就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湖南雙峰一個 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 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緊接著創見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 地,他因勢在家鄉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 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 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謚「文正」。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 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盪年代,由於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 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 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作用於當 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6. 為什麼說曾國藩是一樣成就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曾國藩(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原名子城,派名傳豫,清湘鄉縣荷葉塘(今雙峰荷葉鄉)人。23歲取秀才,入縣學;24歲入嶽麓書院,中舉人;道光十八年(1838),殿試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入翰林院,從倭仁等習程朱理學,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講學士、文淵閣直閣事,後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升禮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曾兩次上疏,為清廷出「教誨、甄別、保舉、超擢」之策,為朝延賞識。道光三十年,署工部左侍郎。咸豐元年(19851),署刑部右侍郎,咸豐二年,署史部左侍郎。是年四月,出任江西鄉試正考官,忽報母喪,告假回家守孝。
其時,太平軍從廣西進軍湖南,圍長沙,克武昌,輕取沿江州縣,江南大震,咸豐二年十二月,曾國藩奉命在湖南幫辦團練以抗拒太平軍。曾以羅澤南的鄉勇為基礎,「別樹一幟,改弦更張」。創辦以「忠義之氣為主」的湘勇,將辦團與辦練分開,著重練勇,網羅羅澤南、彭玉麟等一批程朱理學信徒,以及同鄉、同學、親友為骨幹將領, 知識分子為營官,招募身強力壯的農民為士兵,組成一支地主階級武裝。利用封建宗法關系作為維系湘勇的鏈條,士兵由營官招募。每營士兵只服人營官一人,整個湘勇只服從曾國藩一人,形成嚴格的封建隸屬關系,較綠營兵戰鬥力強。他駐衡州,造戰船,勸捐助餉,大事訓練。咸豐四年(1854),湘勇練成水陸兩軍17000多人,成為鎮壓太平軍、維護清王朝統治的重要支柱。

曾國藩治學嚴謹,崇尚儒學,其學術思想以程朱理學為主體,把中國封建文化歸納為「義理、詞章、經濟、考據」四門學問,有獨特見解,對當時和以後均有一定影響。他提出「早、掃、考、寶、書、蔬、魚、豬」的「八字家訓」,反映了曾「修身、齊家」的封建道學思想。所為古文,卓然成家。文秉桐城派之衣缽,為一時所宗。其家書、日記,人頗稱道。其著述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計128卷;今輯有《曾國藩全集》。

閱讀全文

與海口盛世一品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