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轉讓判決書確定的債權是否合法
某資產管理公司依據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書向法院申請執行,請求被執行人某技術應用開發研究所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支付權利人欠款60萬元。因被執行人暫無可供執行的財產,法院裁定終結本次執行程序。此後,資產管理公司與李某簽訂債權轉讓協議,以30萬元的價格轉讓該筆債權,債權轉讓書面通知了債務人某技術應用開發研究所。李某遂向法院申請,請求變更其本人為本案申請執行人,並提供了轉讓協議及債權轉讓通知函。【分歧】 對於能否在執行程序中直接裁定變更李某為本案的申請執行人,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本案中的債權轉讓具有「買賣判決書」的性質,轉讓行為無效,裁定變更李某為申請執行人沒有法律依據,應當裁定駁回其申請。第二種觀點認為,資產管理公司與李某之間的債權轉讓行為,系普通民事主體之間的自由約定,其約定及轉讓程序符合合同法的規定,李某是合法的債權權利承受人,故應支持李某的申請。【評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理由如下: 首先,從理論層面看,執行程序中權利主體的變更是判決的既判力和執行力擴張的直接結果。原則上,一旦法院作出終局判決,判決對於人的效力即已確定,其只能對判決中所載明的債權人、債務人有效;但在執行程序中,如果發生諸如當事人死亡、法人終止之類似情形,執行依據的效力范圍將擴展至其權利承受人。由於類似情況的發生,既有可能是客觀的,亦有可能是主觀的。那麼,我們必須承認執行依據中的權利人與義務人可依當事人的主觀意志進行協商變更。 第二,從實體法的角度看,債權人與受讓人之間達成協議,並通知債務人的,即可發生債權轉讓的效力。而合同法所禁止的債權轉讓情形分別是: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結合本案情形,合同性質與當事人的約定均不對債權轉讓造成任何障礙,關於判決書所確定債權的轉讓問題,目前亦屬於法律無規定或者說規定不明確的階段,但絕非法律規定不得轉讓。按照私法自治的基本理念,資產管理公司將判決書確定的債權轉讓給李某,在實體法上不應存在爭議。 第三,從司法實務的角度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金融不良債權轉讓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中規定: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轉讓已經涉及訴訟、執行或者破產等程序的不良債權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債權轉讓合同以及受讓人或者轉讓人的申請,裁定變更訴訟主體或者執行主體。按此規定,涉及金融不良債權的轉讓行為,法院須認可執行主體的變更請求,其本質上還是尊重私法自治的基礎,這一規定的緣由、外觀及效果均與本案極為相似,在法律規定不甚明了的狀況下,完全可以參照適用該規定。 「買賣判決書」是經濟快速發展和法治意識逐步提升之後所出現的新事物,不可否認,從某種角度看來,它可能損及法律、法院的權威,但絕不能因此認定轉讓判決書所確定的債權行為無效。實質上,維護法律及法院的權威應從強制執行的效果上予以考察:如果強制執行的效果好,即便允許「買賣判決書」,也不會有人質疑法律的權威。 據此,本案應裁定變更李某為申請執行主體。(作者單位:重慶市綦江縣人民法院)
㈡ 法院已判過的債權,債權人能否轉讓此債權
法院生效判決確定的債權屬於法定債權,債權人具有處分權能,債權人可以依法轉讓該債權。
申請執行期間,債權人依法轉讓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法定之債是處分自己債權的合法行為,會引發債權性質的轉化,繼而喪失了申請法院基於原生效判決強制執行的權利。
《合同法》第七十九條規定:
債權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1、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
2、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
3、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
(2)判決書確定的侵權之債能否轉讓擴展閱讀
債務轉讓後注意事項:
《合同法》第八十五條規定:債務人轉移義務的,新債務人可以主張原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抗辯。
《合同法》第八十六條規定:債務人轉移義務的,新債務人應當承擔與主債務有關的從債務,但該從債務專屬於原債務人自身的除外。
《合同法》第九十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後合並的,由合並後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行使合同權利,履行合同義務。當事人訂立合同後分立的,除債權人和債務人另有約定的以外,由分立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合同的權利和義務享有連帶債權,承擔連帶債務。
㈢ 侵權之債能否轉讓
侵權行為之債,是指行為人不法侵害他人財產權利或人身權利而使他人遭受損害時,行為人依法應對受害人承擔責任,構成侵權行為之責。
依據法律規定,債務人將合同的義務全部或者部分轉移給第三人的,應當經債權人同意。否則,不能轉讓。
下面是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七十九條 債權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
(二)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
(三)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
第八十條 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
債權人轉讓權利的通知不得撤銷,但經受讓人同意的除外。
第八十四條 債務人將合同的義務全部或者部分轉移給第三人的,應當經債權人同意。
㈣ 生效民事判決書可以作為債權轉讓嗎
轉讓是可以,但需要對方同意認可。只要向人民法院提交債權轉讓的證明文件,證明自己是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權承受人的,即符合受理執行案件的條件。生效民事判決書確定的債權,可以作為一般債權轉讓給他人,即是說法院民事判決書確定的債權可以轉讓。
人民法院受理執行案件時,申請執行人是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權利人或其繼承人。權利承受人,包含通過債權轉讓的方式承受債權的人。因由債權轉讓協議的受讓方或者轉讓方向法院提出申請,在法院排除其他權利人後作出裁定,變更申請執行的主體。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九條規定:
申請執行人將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權依法轉讓給第三人,且書面認可第三人取得該債權,該第三人申請變更、追加其為申請執行人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法院民事決書中確定的債權從根本上說是一種民事權利,我國《合同法》規定了三種債權轉讓的禁止情形,即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依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轉讓法院判決書確定的債權不屬於以上三種情形。因此法院判決書確定的債權可以轉讓。
權利承受人有權以自己的名義申請執行,只要向人民法院提交承受權利的證明文件,證明自己是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權利承受人的,即符合受理執行案件的條件。這種情況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變更申請執行主體,但二者的法律基礎相同,故也可以理解為廣義上的申請執行主體變更。
㈤ 生效判決執行過程中能否債權轉讓
民法典規定,法院判決的債權符合轉讓條件的,債權人可以轉讓債權,但需要通知債務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四十五條【債權轉讓】債權人可以將債權的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根據債權性質不得轉讓;
(二)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
(三)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
當事人約定非金錢債權不得轉讓的,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當事人約定金錢債權不得轉讓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第五百四十六條【債權轉讓通知】債權人轉讓債權,未通知債務人的,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
債權轉讓的通知不得撤銷,但是經受讓人同意的除外。
債權債務糾紛訴訟程序
1、提交訴狀申請立案
債權人可以寫一份起訴狀然後遞交到法院立案廳進行立案。
2、法院發出受理通知
在法院立案之後,人民法院會對債權人發出受理通知。
3、法院組織雙方交換證據、被告遞交答辯狀
債權人和債務人交換雙方的證據,債務人就債權人的訴求作出應答。
4、開庭審理、質證、辯論
上述程序進行完之後,雙方只需等待開庭,然後參與審判即可。
5、宣布判決結果
有可能是當庭宣判,也可能是擇日宣判。
6、判決生效,執行
起訴前進行財產保全,有利於維護權益,有利於執行。
㈥ 法院判決書能否隨意轉讓
這一社會現象,固然在一方面反映了法院「執行難」的現狀,但從民事債權法的角度分析,這種行為是否有法律依據,確實值得推敲。
從這一社會現象的表面看,法院判決書確認的債權主體將其所享有的債權予以拍賣,轉讓他人,這似乎屬於債的移轉中的債權讓與。 債權讓與屬於債的移轉中債權主體的變更,是指不改變債的內容與客體,債權人移轉其債權於受讓人的法律制度。我國《合同法》第79條規定了合同債權的讓與制度:債權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部分轉讓給第三人。第80條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總體來說,債權讓與合同須符合下列要件方能生效:1、須有效債權的存在。若債權人讓與的債權為無效或不存在,即為給付不能,讓與合同即不成立。受讓人因此而受到損害的,得請求讓與人予以賠償。2、債權讓與人與受讓人須就債權的讓與達成合意。3、讓與債權須有可讓與性。分析債權讓與的原因大致有二:一為法律行為;二為法律規定。但債權讓與多以合同的方式為之,而且多發生在給付之訴中,下面討論的法院判決書轉讓問題,也是從給付之訴的判決書角度來分析的。 根據債權讓與合同的生效要件,即可考究拍賣法院判決書這一行為的法律效力。轉讓法院判決書的行為屬於判決書所確認的債權人與受讓人就債權的轉讓達成合意的行為,法院判決書確認的債權屬於合法有效債權,轉讓人與受讓人合意一致,問題的關鍵是法院判決書確認的債權是否具有可讓與性。《合同法》第79條規定了債權讓與的例外,即「限制」: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拍賣轉讓法院判決書明顯不屬於「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的范疇,同時當前法律亦無明文規定法院判決書不得轉讓,所以剩下一項可值得研究的就是轉讓法院判決書是否屬於「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從字面理解,所謂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的權利是指根據合同權利的性質,只能在特定當事人之間生效,如果轉讓給第三人,將會使轉讓後的合同內容與轉讓前的合同內容失去聯系性和同一性,且違反了當事人訂立合同的目的,因此此類權利不能轉移。據此分析:法院判決書作為確認債權的特殊憑證,它已不再單純是合同當事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它是司法機關適用法律規定的權威結論,是公權力對私權糾紛的一種確認,體現了公權的尊嚴,非經法定程序,由司法機關變更或撤銷,任何個人或單位不能改變,這是法治社會要求法院作為糾紛的最終裁決者的起碼的底線。雖然判決書所涉及的標的是當事人可以自行處理的私權性質的債權,但由於公權力已經介入並作出了確認,私權自治的原則要受一定的限制。並且在實際的司法操作中,判決後執行到的標的款(物)是要由判決書所確認的債權人來領取的,即使由第三人領取,也需要有判決書所確認的債權人的特別授權,這就再一次體現了法院判決所確認的債權的特殊的人身依附性。 綜上,法院判決書所確認的債權已不單純是私權領域內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債權,司法的公權力已滲入其中,不僅體現著當事人受法律保障的權益,而且也體現著司法的權威,所以當事人此時的債權已變成了受限制的債權,即當事人變更債權,只能在債的內容、客體方面進行變更,而不能進行債的主體變更。一言以蔽之,法院判決書不能任由當事人隨便拍賣轉讓。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