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如何看待侵權人的行為

如何看待侵權人的行為

發布時間:2022-01-09 18:41:00

侵權行為是事實行為嗎

侵權行為是事實行為。事實行為標准如下:

行為人不具有設立、變更或消滅內民事法律容關系的意圖,但依照法律的規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 事實行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為其必備要素;

事實行為依法律規定直接產生法律後果;事實行為只有在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符合法定構成要件時才發生法律規定的效果;事實行為的構成不要求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而侵權人在侵犯他人權益前不會有意思表示,侵權行為的法律後果由《侵權責任法》及司法解釋規定,侵權行為不需要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也可以侵權。

綜上所述,侵權行為是事實行為。

(1)如何看待侵權人的行為擴展閱讀:

意思表示構成要件可分為客觀要件與主觀要件:

1、客觀要件:在客觀上可認識其在表示某種法律效果意思。例如以傳真訂購書籍 ,停車於收費停車場,含羞點頭答應男友之求婚等。

2、主觀要件:指內心的意思,更可分為行為意思,即表意人自覺地從事某種行為的意思,例如簽名。

表示意思,即行為人認識其行為具有某種法律行為上意義,例如以郵件訂貨,投向咖啡自動販賣器。

效果,即行為人慾依其表示發生一定法律效果,如表示購買A書,兼具表示意思及效果意思。

Ⅱ 對於被侵權行為當事人應該如何處理

按相關法律規定,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三十四條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Ⅲ 如何看待網路上的盜版侵權行為

所謂盜版,是指在未經版權所有人同意或授權的情況下,對其復制的作品、出版物等進行由新製造商製造跟源代碼完全一致的復製品、再分發的行為。在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此行為被定義為侵犯知識產權的違法行為,甚至構成犯罪,會受到所在國家的處罰。
當前我國出版業侵權已進入傳統盜版與網路數字化盜版並重的階段,而網路數字化盜版暴露出來的治理難題更為棘手。
要治理網路盜版問題,首先應該加大對經營性網站登記和非經營性網站備案工作的力度,對未經登記或者備案的網站、提供虛假信息騙取登記或者備案的網站、不具備相應資質的網站和經版權部門認定專門從事侵權盜版活動的網站,一律依法關閉和取締。
其次,依法嚴肅查處互聯網接入服務提供者的違規行為。對違反規定未經登記或備案的網路提供接入服務者,不按照有關規定記錄或者保存有關信息、拒絕管理部門查詢有關登記或備案信息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以及互聯網接入服務提供者,要按照《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著作權行政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及時作出嚴肅處理。
此外,還應加大技術、經營方面的查處力度。依法查處對生產、銷售專門用於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權利人為其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採取的技術措施的工具、設備的行為,以及未經批準的以互聯網技術支持的非法出版活動和文化經營活動,利用網路發布經營信息,並通過郵寄、現場交易等方式經營侵權盜版製品的單位和個人。

Ⅳ 500餘名藝人發聲反對短視頻侵權,如何看待現在的侵權行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過像這樣的一個實時熱點消息,那就是有500多名藝人聯合發聲,表示要反對短視頻侵權的一個現象,如果說是不再理論前因後果的朋友們,肯定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事情呢也很簡單。

那就是在很多短視頻平台上面有很多賬號的,他們會做一些紙張很短的劇情上的剪輯來吸引大家的關注,可是關注的人多的話,自然也就會對電視劇的一個收視率造成一定的影響。

在我看來我覺得像那種單純的劇情向的剪輯,他的確是可能會構成侵權的。

其實在我個人看來呢,我覺得像那種幾分鍾看完這部電視劇的剪輯呢,的確是會影響到電視劇的一個收視率的,並且我也有留意到有許多短視頻平台上面那種熱門的剪輯,能夠達到千萬的播放。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全部看法了,非常感謝你能夠讀到這里,如果說你有其他的意見和建議,也歡迎到評論區和我留言交流。

Ⅳ 如何判定商標間接侵權人的主觀故意行為

間接侵權是指行為人沒有實施直接侵權行為,但為直接侵權者提供實質性幫助,或者引誘、教唆他人直接侵權。
商標法第五十七條第(六)項規定了幫助型商標間接侵權,即故意為他人實施商標侵權行為提供經營場所、運輸、倉儲等便利條件。市場開辦者故意為商戶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提供經營場所的便利條件,依法構成幫助型商標間接侵權。
商標法第五十七條第(六)項將幫助型商標間接侵權責任的主觀構成要件明確界定為「故意」。故意,是指行為人知道侵權行為存在,而追求或放任侵權行為發生。因而,構成「故意」的前提是「知道」。然而,關於「知道」的解讀,存在諸多爭議。就「知道」標准而言,包括 「明知」「應知」和「有理由知道」,「知道」的內容也有「概括知曉」與「具體知曉」之分。

1.知道的標准:「明知」而非「應知」或「有理由知道」

明知,是指行為人明確知道侵權事實存在。明知不同於應知和有理由知道。所謂應知,是指根據行為人的預見能力和預見范圍,如果其應當預見侵權行為的發生,但由於未盡到「合理理性人」的注意和謹慎義務,從而導致損害後果的發生或擴大。有理由知道是指,如果一個「合理理性人」通過實施合理注意義務將會知道該事實,該行為人就會被認為推定知道該事實。由此可見,應知、有理由知道都為行為人設置了注意義務,行為人履行了注意義務就應當知道侵權事實的存在,沒有履行該義務,就有著應當知道而不知道的過錯。

從法律解釋角度分析,構成商標間接侵權的主觀故意的「知道」不應當包括應知和有理由知道:首先,故意與過失的內部構造不同。二者均由「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構造而成,故意的「認識因素」是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結果,「意志因素」是希望或放任損害結果的發生;過失的「認識因素」是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危害後果,「意志因素」是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或輕信能夠避免損害結果的發生。二者「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有明顯不同,不能混淆和誤用。應知和有理由知道為行為人設置了注意義務,判定時以行為人的預見能力和預見范圍為基礎,因此,其屬於過失的認識因素。如果將應知、有理由知道作為判斷商標間接侵權責任的主觀要件,就等於在故意的意志因素中嵌入過失的認識因素,這在法律邏輯上是不能成立的。其次,商標間接侵權責任中不應當給行為人設置注意義務。危險是注意義務的產生根源,危險的製造者或管控者應承擔損害預見義務或損害防止義務。而商標間接侵權的行為人,如市場開辦者,並非直接實施商標侵權行為人,不是侵權危險的製造者和管理者,沒有義務管理和控制侵權危險。

2.知道的內容:「具體知曉」而非「概括知曉」

對於知道的具體內容,可分為「概括知曉」與「具體知曉」。不應將「概括知曉」或「大概知道」作為判斷行為人主觀故意的標准,而應採取「具體知曉」標准,即行為人確切知道實際發生的侵權事實,這也是「明知」的應有之義。

首先,行為人只有「具體知曉」才能採取措施制止侵權。「具體知曉」與「概括知曉」是關於知道對象不同的描述。「具體知曉」的對象是特定的,能確切知曉某直接侵權人實施了何種侵犯權利人商標權的行為,而「概括知曉」只是對侵權行為有普遍性的認知。當市場開辦者知曉哪一商戶銷售了何種商品侵犯了誰的商標權時,才構成「具體知曉」,如果僅知曉其市場內存在售假行為,而不清楚具體的商戶,就屬於「概括知曉」。明知某具體侵權行為,市場開辦者才能採取措施制止侵權行為,此時,其未採取制止措施,就可理解為具有間接侵權的故意。

其次,「具體知曉」符合商標間接侵權制度的設立初衷。在科技與商業十分發達的當下,商標直接侵權由以往集中化、專業化向分散化、業余化方向發展。面對眾多、分散的商標侵權者,要求「間接侵權者」與「直接侵權者」就損害後果負連帶責任,商標權人就能通過起訴更具有實力的「間接侵權者」及時獲得有效的救濟。間接侵權制度有效地解決了權利人搜索成本與訴訟成本問題,這無疑是一個偏向於權利人的制度設計。然而,這種偏向必須要有所限制,否則將不適當地擴大商標權人的權利范圍,對競爭造成損害。如果採用「概括知曉」標准,不管行為人是否知道特定侵權行為存在,其就可能承擔間接侵權的責任,會進一步了擴大商標權人的權利,有違間接侵權制度只是適當擴大權利人救濟范圍的理論基礎,而且也會損害公共利益。

最後,「概括知曉」有悖於實質性非侵權用途理論。間接侵權人為直接侵權人提供的幫助條件包括技術、倉儲、經營場所等。這些幫助條件具有合法使用和侵權使用兩面性。市場開辦者開辦市場時,其目的並非將市場專門或主要用於售假的經營場所,因此,應當給予市場生存空間。如果泛泛地猜測市場內可能有商戶存在侵權,就推定市場開辦者有幫助侵權的主觀故意,無疑是加大了市場開辦者的法律責任。
參考資料:http://rmfyb.chinacourt.org/paper/html/2016-09/08/content_116284.htm?div=-1

Ⅵ 怎樣看待侵權行為

最近剛好在研究這個。。

侵權行為是侵權行為法中一個最重要的概念。關於「侵權行為」,各國有不同的文字元號予以表示,英文稱之為tort,拉丁語稱之為delictum,德語上叫做unerlaubte handlung,法語稱之為delit,日語則稱之為「不法行為」。可見,不論的立法上還是學說上,還沒形成統一的、為人們所共同接受的定義。
羅馬法上侵權行為的概念,直接來源於其的私犯概念,按照查士丁尼《法學總論》第四卷第一篇「侵權行所發生的債務」的規定,私犯(即侵權行為)所發生的債務「僅有一種,因為這些債務是從一種事物產生的,即侵權行為,例如盜竊、搶劫、財產上損害或人身傷害」。准私犯也是一種侵權行為。德國學者認為,侵權行為實際上就是「在一定條件下,一方當事人如果沒有對對方的權利和利益予以必要的尊重,無論是故意的還是過失的。他將要承擔責任」。《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規定,認為侵權行為就是一種損害賠償的責任。日本學說上認為:「由其行為引起對他人的損害,以至發生賠償責任的場合,稱其行為謂不法行為。」在我國台灣,史尚寬先生認為:「侵權行為者,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或故意以悖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之行為也。簡言之,為侵害他人權利或者利益之違法行為。」劉清波先生認為:「侵權行為者,因故意或過失侵害他人之權利,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之謂也。」王澤鑒先生認為:「侵權行為,指因不法侵害他人的利益,依法律之規定,應對所發生損害負賠償責任的行為。」英國學者約翰.佛萊明認為:「侵權行為是一種民事過錯,而不是違反合同,對這種過錯,法院將在一種損害賠償的訴訟形式中提供補救。」另一學者P.H.溫菲爾德認為:「侵權行為的責任系由違反法律事先規定的義務引起的,此種義務針對一般公民而言,違反此種義務的補救方法,就是對未清償的損害賠償的訴訟。」美國學者莫里斯指出:「如果簡單地概括侵權行為,可以說它是私法上的過錯。」
總結而言,對於侵權行為的定義可以歸納為四種不同的學說:責任說,認為侵權行為就是應負損害賠償責任的行為,如法國、日本;致人損害說,認為侵權行為是加害於他人權利的行為,如我國台灣;過錯說,強調侵權行為是一種過錯行為,如佛萊明、莫里斯的定義;違反法定義務說,如溫菲爾德的主張,將侵權行為與違約行為相區別,確認侵權行為是違反法律事先規定的義務的行為。
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3款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雖然我國立法上沒有對侵權行為的准確定義,但大部分學者認可的定義是:侵權行為是行為人由於過錯,或者在法律特別規定的場合不問過錯,違反法律規定的義務,以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侵害他人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及其權益,依法應當承擔損害賠償等法律後果的行為。

Ⅶ 侵權行為為什麼沒有意思表示是非意思表示行為 個人認為侵權行為中應該含有侵權人想要改變權利義務

侵權行為屬於事實行為,不需要行為人的意思表示既可行成。你對意思表示的含義理解有誤了。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侵權人的行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