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醫療產品責任糾紛

醫療產品責任糾紛

發布時間:2022-01-08 17:00:06

㈠ 最高法醫療損害責任糾紛司法解釋有哪些看點

最高人民法院13日發布關於審理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其中對醫療機構不能取得患者近親屬意見時的緊急救治、醫療美容損害責任糾紛法律適用、醫療損害責任糾紛舉證等焦點問題作出了詳細規定。

根據司法解釋,因醫療產品的缺陷或者輸入不合格血液受到損害,患者請求醫療機構,缺陷醫療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承擔賠償責任的,應予支持。

司法解釋同時明確規定,醫療產品的生產者明知醫療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或者醫療產品的銷售者明知醫療產品存在缺陷仍然銷售的,造成患者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患者請求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賠償損失及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㈡ 什麼是醫療產品責任侵權

您好,
一、什麼是醫療產品責任
醫療產品損害,是指醫療機構在醫療過程中使用有缺陷的葯品、消毒葯劑、醫療器械以及血液及血液製品等醫療產品,因此造成的患者人身損害。
醫療產品損害不真正連帶責任概念
醫療產品損害不真正連帶責任是指,醫療機構、醫療機構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違反法定義務,致使有缺陷的醫療產品對受害患者造成人身損害,對產生的具有同一內容的損害賠償各負全部責任,並因醫療機構、生產者、銷售者之一承擔責任而使全體責任人的責任歸於消滅,並最終歸屬與醫療產品的生產者或者有過錯的醫療機構或者銷售者承擔的侵權責任形態。
二、醫療產品損害責任如何認定
(一)醫療產品須為有缺陷產品《產品質量法》第2條第2款規定:「本法所稱產品是指經過加工、製作,用於銷售的產品。」按照這一規定,產品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經過加工、製作,未經過加工製作的自然物不是產品;二是用於銷售,因而是可以進入流通領域的物,未進入流通的,也不認為是產品。
(二)須有患者人身損害事實構成這個要件,是將醫療產品應用於患者。由於醫療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了患者的人身損害,這種人身損害的特點是,有些損害後果在受害當時即可發現,有的則要在受害之後很長時間才能出現後果,特別是醫療器械造成的損害,通常都是經過一段時間才發生。醫療產品損害責任中的人身損害事實,包括致人死亡和致人傷殘。在造成人身損害的同時,通常伴隨精神痛苦的損害。醫療產品損害責任的人身損害事實要件中也包括精神損害,應當予以撫慰金賠償。
(三)須有因果關系醫療產品損害責任中的因果關系,是指醫療產品的缺陷與受害人的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醫療產品缺陷是原因,損害事實是結果。確認醫療產品責任的因果關系,要由受害人證明,證明的內容是,損害是由於使用或消費有缺陷的醫療產品所致。
(四)醫療機構和銷售者應當具有過失按照《產品質量法》第41條「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以下簡稱『他人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規定,以及第42條「由於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㈢ 侵權責任法醫療糾紛中責任如何劃分

(一復)醫療制糾紛責任追究制度是執行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的核心制度,是良好解決醫療糾紛和醫療事故,尤其是進一步做好防範醫療事故的具體措施。(二)醫療人員有過錯的醫療糾紛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糾紛。(三)醫療差錯是指在診療活動中,醫務人員雖有失職行為或技術過失,但未給患者造成死亡、殘廢、或組織器官損害導致功能障礙的不良後果。分為嚴重差錯和一般差錯。

㈣ 侵權責任法出台後,醫療糾紛的舉證責任倒置改變了么

您好,侵權責任法改變了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倒置的舉證規則。

《侵權責任法》實施後醫療侵權舉證責任的分配

《侵權法》第七章對醫療損害責任進行了明確規定,學界將本章規定的醫療侵權責任從理論上分為三個基本類型,即醫療技術損害侵權糾紛,醫療倫理損害侵權糾紛和醫療產品侵權糾紛。根據不同類型來確定醫療損害糾紛的舉證分配規則,同時《侵權法》還從保障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角度明確了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可以免責的范圍與條件。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54條、第57條和第58條規定了醫療技術損害責任。醫療技術損害責任一般以過錯責任為歸責原則,特殊情況下採用過錯推定原則,也可以看做附條件的舉證責任倒置原則。

《侵權責任法》第55條、第62條規定了醫療倫理損害侵權糾紛,主要強調了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的保密義務,這些主要是基於倫理方面的考慮。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是否履行了相應的義務以及未履行醫療倫理義務的行為與患者所受的損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是構成該損害責任的關鍵,但《侵權責任法》中並未明確規定這些關鍵點由誰加以證明。

《侵權責任法》第59條規定了醫療產品損害侵權糾紛的舉證責任,明確了醫療機構使用有缺陷的醫療產品的責任,此種責任屬於無過錯責任。《侵權法》第60條也從三個方面明確了醫療機構的免責事由。

《侵權責任法》關於醫療糾紛舉證責任的分配,一改過去的舉證責任倒置制度,實施區分類型確定舉證責任的制度,實行過錯原則和附條件的推定過錯,進一步完善了我國醫療糾紛舉證責任的分配製度,在平衡醫患權益方面具有更好的作用。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㈤ 人民法院受理醫療損害糾紛案件的案由范圍包括

法律分析:1、醫療服務合同糾紛;即然是合同糾紛,追究的是違約責任。當然不包括精神損害問題。違約責任是一種彌補損失的責任。患方要提供雙方存在醫療服務合同關系的證據,還要提供醫療機構違約的事實證據以及由於院方違約給患方造成損失的證據。2、醫療損害賠償糾紛;由於在新案由規定中取消了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糾紛的案由,所以在今後的起訴時都是以醫療損害賠償糾紛進行訴訟,只是人民法院在審查時,發現如果是構成醫療事故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規定,對患者的訴請進行評判。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的決定》第三百七十六條 侵權責任糾紛中醫療損害責任糾紛包括:(1)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權責任糾紛(2)醫療產品責任糾紛;

㈥ 醫療案件糾紛中,案件案由中對醫療糾紛確定的案由為醫療服務合同糾紛與醫療損害責任糾紛兩類,原理何在

由於醫療行為是基於醫患之間的醫療服務合同所發生,患者因此受到的損害,一方內面是醫療機構對債務的容不正確履行構成違約;另一方面則是出現了履行利益以外的人身和財產利益損失,同時構成了加害給付,即侵權。因此,有損害就有賠償,在醫療損害賠償法律關系中,有醫療服務、醫療消費、醫療產品買賣和醫療侵權四種法律關系的存在。前三種法律關系性質相同,均從屬於服務合同。最高法院在2011年修訂的民事案件案由中就做出這樣的劃分,在服務合同糾紛下列出醫療服務合同糾紛。再者,在責任的場合,前三種合同的不履行都是違約責任;後者是侵權責任。基於此,法律貓認為最高法院在民事案件案由中對醫療糾紛確定的案由即為醫療服務合同糾紛與醫療損害責任糾紛兩類,這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㈦ 醫療侵權責任法包括哪些

您好,新制訂的侵權責任法當中,用專章11條規定了醫療損害責任。
一、關於知情同意權
《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六條規定:「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的,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批准,可以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
本條是關於緊急情況下知情同意的特殊規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三十三條規定:「醫療機構施行手術、特殊檢查或者特殊治療時,必須徵得患者同意,並應當取得其家屬或者關系人同意並簽字;無法取得患者意見時,應當取得家屬或者關系人同意並簽字;無法取得患者意見又無家屬或者關系人在場,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況時,經治醫師應當提出醫療處置方案,在取得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被授權負責人員的批准後實施。」由此可見,《侵權責任法》的這一規定就是《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精神的延續。
本條規定的「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主要是指患者不能表達意志,也無近親屬陪伴,又聯系不到近親屬的情況,不包括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明確表示拒絕採取醫療措施的情況。
在司法實踐中,2007年11月,在北京打工的孕婦李麗雲難產,生命垂危,其男友肖志軍卻拒絕在手術單上簽字,醫生與護士束手無策,3個小時後孕婦死亡,孰是孰非,莫衷一是。《侵權責任法》的這一人性化條款,將賦予醫療機構更大的搶救危重病人的權利,既解決了目前醫療糾紛的一個困局,又保護了患者的合法權益。
二、關於葯品及醫療器械
《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九條規定:「因葯品、消毒葯劑、醫療器械的缺陷,或者輸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患者可以向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患者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的,醫療機構賠償後,有權向負有責任的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追償。」本條是關於因葯品、消毒葯劑、醫療器械的缺陷,或者輸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責任的規定。
葯品、消毒制劑和醫療器械屬於產品,《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以下簡稱他人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第四十三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要求賠償。屬於產品的生產者的責任,產品的銷售者賠償的,產品的銷售者有權向產品的生產者追償。屬於產品的銷售者的責任,產品的生產者賠償的,產品的生產者有權向產品的銷售者追償。」
患者作為消費者,在醫療機構接受醫療服務,因醫療機構提供的葯品、消毒葯劑和醫療器械的缺陷造成損害的,有權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醫療機構給患者輸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從保護患者的角度出發,無論是在輸血過程中發生的損害,還是血液提供機構違規採集血液給患者造成的損害,抑或醫療機構因過錯致使患者受到輸血損害的,醫療機構都應當承擔責任。
在司法實踐中,由於法律缺乏明確的規定,患者在受到損害後,有關單位互相扯皮,導致患者四處碰壁,維權無門。《侵權責任法》明確規定患者既可以向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同時規定,如果患者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後,醫療機構賠償後,有權向負有責任的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追償。
在司法實踐中,類似「大頭娃娃事件」、 「齊二葯事件」和「山西問題疫苗事件」等法律難題,將隨著《侵權責任法》的正式施行成為歷史;同時,《侵權責任法》的這一規定,將使不法葯品、消毒制劑、醫療器械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受到重創,有助於緩解醫患糾紛,促進醫患和睦。
三、關於患者隱私權
《侵權責任法》第六十二條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對患者的隱私保密。泄露患者隱私或者未經患者同意公開其病歷資料,造成患者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本條是關於患者隱私保護的規定。
所謂隱私,是自然人不願向外人披露的私人生活信息。隱私是無形的,是精神性人身要素。隱私保護是法律賦予自然人享有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不受讓人侵犯、知悉、使用、披露和公開的權利。屬於隱私的私人生活內容非常廣泛,從家庭成員、社會關系、財產狀況,到個人的身高、體重、病史、身體缺陷、健康狀況、愛好、婚戀史等,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關於隱私保護,是每個自然人作為民事權利主體所應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它具有普遍性,並非只存在於醫患關系之間。但是,基於醫患關系的特殊性以及當前醫患糾紛中的現實矛盾,本法對這類特殊的隱私保護問題作了專門規定,使患者維權有了法律支撐。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對患者隱私侵害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泄露患者隱私。既包括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將其在診療活動中掌握的患者的個人隱私信息,向外公布、披露的行為,如對外散布患者患有乙肝、甲流、性病、艾滋病的事實,導致患者隱私暴露,精神遭受巨大痛苦;也包括未經患者同意而將患者的身體暴露給予診療活動無關人員的行為。二是未經患者同意公開其病歷資料。患者在就診過程中,一般會配合醫務人員的問詢,陳述自己的病情、病史、症狀等一系列私人信息,以配合醫務人員的診療;同時,醫務人員會根據患者的陳述,將該部分信息形成患者的病歷資料。這部分記載有患者隱私內容的病歷資料一旦被披露,不但引起患者內心的精神痛苦,還會導致對患者社會評價的降低,比如患者的某種精神缺陷、曾患有有傷風化的疾病等。
在司法實踐中,很多醫患糾紛源於患者隱私被被不適當披露,如有些地方出現的婦科檢查允許實習生觀摩、未婚女性做人流手術遭實習生集體觀摩等事件,令患者非常尷尬,甚至訴諸法庭。
作為「救死扶傷,治病防病」的醫務人員,在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的同時,應當恪守《執業醫師法》、《侵權責任法》和《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的相關規定,提高醫療水平和職業道德,不擅自披露患者隱私和病歷資料,最大限度地保護患者隱私。
四、關於過度檢查
《侵權責任法》第六十三條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不得違反診療規范實施不必要的檢查。」
本條是關於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不得違反診療規范實施不必要檢查的規定。
不必要的檢查,也就是媒體和公眾比較關注的「過度檢查」問題。「過度檢查」最先在規范性文件中出現,是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葯管理局2006年聯合制定的《關於建立健全防控醫葯購銷領域商業賄賂長效機制的工作方案》。
「過度檢查」,是指由醫療機構提供的超出患者個體和社會保健實踐需求的醫療檢查服務,醫學倫理學界把它稱之為「過度檢查」。
「過度檢查」不僅是涉及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診療活動的問題,還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最終解決要依靠改革我國的醫葯衛生體制以及建立健全醫療衛生保障體系。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為了創收,迫使患者進行一些不必要的檢查,小病大治,不僅給患者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而且對其身體也帶來不必要的風險和損害。「哈爾濱天價醫療費事件」,就是典型的「過度檢查」。
在司法實踐中,患者在就醫前應當向醫務人員了解相關檢查項目和費用,並區分哪些是必要的檢查,哪些是不不要的檢查,對於不必要的檢查,患者有權利拒絕;患者如果接受檢查,應當索取、保留相關檢查項目的收費憑證。一旦如果出現糾紛,可以申請法院委託專門的司法鑒定機構對醫療費用的合理性進行甄別、鑒定。
五、關於醫鬧行為
《侵權責任法》第六十四條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干擾醫療秩序,妨害醫務人員工作、生活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本條是關於維護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合法權益的規定。
診療活動是把「雙刃劍」,如果患者平安無事、康復出院,患者及其家屬會對醫生感恩戴德,一旦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患者家屬會認為是醫生不盡心盡力,最終反目成仇。
所以,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既要考慮患者作為診療活動中處於弱勢一方的利益保護,對患者認真負責,充分告知醫療風險,要求患者配合診療活動;另一方面,由於診療活動的局限性、未知性和高風險性,患者及其家屬應對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給予一定的信賴和理解,遇事冷靜處理,注意保全證據,合法維權,而不是無端干擾醫療秩序,影響醫務人員的正常工作、生活。
在司法實踐中,由於醫患雙方缺乏信任,難以通過協商達成協議。加上申請醫療損害鑒定成本高、訴訟時間長、訴訟代理難度大等問題,無論是患者還是醫療機構,都不願意讓步和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患者及其家屬一味「鬧醫」、「鬧訪」,甚至威脅醫療機構、侮辱、毆打醫務人員等過激行為。「職業醫鬧」應運而生,那裡出現了患者死亡、殘疾事件,他們就去找家屬談、「攬生意」,致使醫療機構很被動。為了息事寧人,只能是忍氣吞聲、「和平解決」,這樣也無形之中助長了患者家屬「鬧醫」、「鬧訪」的心理傾向,給醫療機構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負擔。

㈧ 醫療糾紛按照類別認定哪三種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醫療糾紛分為醫療損害責任糾紛和醫療服務合同糾紛。
在理論界,楊立新教授又將醫療損害責任糾紛分為三種類型:醫療技術損害責任糾紛、醫療倫理損害責任糾紛、醫療產品損害責任糾紛。

㈨ 侵權責任法對於醫療產品質量侵權有哪些規定

您好,
產品質量責任 醫療器械
在醫療糾紛中,導致醫患雙方發生糾紛的原因多種多樣,諸如醫務人員的診療行為,醫療機構的管理問題等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因醫療器械或葯物等的質量問題引發的醫療糾紛也日益增多。
在醫療機構向患者出售葯物或者醫療器械時,應視為醫療機構扮演了產品銷售者的角色。根據《產品質量法》43條的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像產品的銷售者要求賠償。當然,應當說明的是,在因產品質量問題導致的醫療糾紛中,應當進行具體的分析判斷有關責任的承擔問題。
一、如葯品或醫療器械等確系存在《產品質量法》第46條的缺陷,即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品違反了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則生產商與醫療機構應就此侵權責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如屬於生產者的責任,而醫療機構賠償的,該機構有權向產品的生產者追償。
二、如果患方受損害的原因系因其未按照醫囑配合治療,如沒有進行適當的鍛煉或沒有按時服用而導致醫用產品的效用未能正常發揮時,應由患方自行承擔損害後果。
三、如果葯品或醫療器械的質量問題是由於醫療機構未嚴格執行進貨驗收制度,未驗明產品合格標志或未檢查醫療器械質量檢驗報告書,而對患者使用了缺陷醫用產品,造成了損害後果,此時的損害賠償責任應由醫方承擔。

㈩ 產品責任糾紛訴訟要注意哪些事項

產品責任是指因產品存在內在缺陷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引起的賠償責任。產品責任不是合同責任,也不等同於產品質量責任,而是侵權責任的一種特殊形式。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商家向市場上投放的新產品日益增多,現實生活中因產品責任引發的訴訟將呈增長趨勢。由於產品責任訴訟在舉證責任的承擔、管轄法院的確定等方面與其他訴訟有所不同,因此,了解相關的法律規定很有必要。那麼,究竟如何打產品責任訴訟官司呢?
正確選定產品責任訴訟當事人
產品責任訴訟的當事人,是指在因產品責任侵權行為產生的糾紛中,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並受人民法院裁判約束的利害關系人,包括賠償權利人和賠償義務人。賠償權利人即原告,是指因產品質量不合格而遭受人身、財產損害的受害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受害人一般是指不合格的缺陷產品的購買者和消費者,特殊情況下也包括第三人。賠償義務人即被告,主要指缺陷產品的生產者或銷售者。運輸者、倉儲者對此負有責任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可以提請法院將其追加為案件當事人,也可以承擔賠償責任以後向其追償損失。受害人不能拋開產品的製造者或銷售者而直接向運輸者或倉儲者求償。如果受害人不能准確判明缺陷產品到底是在哪個環節出現的,可以在產品的製造者和銷售者中選擇其一作為被告,也可以同時對二者起訴。
合理選擇訴訟的管轄法院
由於產品責任屬於特殊侵權責任,所以,產品責任訴訟應當屬於侵權行為訴訟,其訴訟中的管轄應該根據侵權行為訴訟的管轄原則來確定。《民事訴訟法》第29條規定:「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這里的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侵權結果地。具體到產品責任訴訟中,侵權行為實施地即為缺陷產品投放市場的地點;結果發生地即是受害者受到損害的地點。根據法律和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提起的訴訟,產品製造者、產品銷售者、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原告可以向其中一個人民法院起訴。
注意訴訟中特殊舉證責任形式
在產品責任訴訟中,實行舉證責任倒置這一特殊舉證形式,即將根據一般原則應由原告負擔的舉證責任,轉換為被告負擔。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受害人只須證明其是由於產品原有的缺陷所致就可以提出賠償請求,而被告是否有過錯,由被告自己舉證。需要說明的是,產品責任訴訟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原則,並不意味著受害人在產品責任訴訟中不負任何舉證責任,受害人要想獲得賠償,必須舉證其有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害的事實客觀存在,還要舉證證明其受損害是由產品質量不合格即產品缺陷所造成的,只是不要受害者證明被告對損害是否有過錯。
把握產品責任的訴訟時效
根據法律的規定,產品責任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自受害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缺陷產品造成損害之日起計算,超過二年訴訟時效期間,受害人便喪失了勝訴權;產品侵權損害要求賠償權期間為10年,自該造成損害的缺陷產品交給第一個用戶或者消費者之日起計算,滿10年喪失請求賠償權。法律同時規定的「尚未超過明示的安全使用其他除外」,是指產品明示的安全使用期超過10年,請求權期間適用明天的安全使用期限
合理確定賠償范圍和數額
產品責任中的可賠償范圍一般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人身傷害引起的直接財產支出和間接損失即可得利益損失。直接財產支出,如醫葯治療費、住院費,一般應以所在地治療醫院的單據為憑。對傷、殘者未來所必須的、合理的醫療費也應考慮予以賠償,如傷殘者換假肢、裝假眼珠等費用。間接損失即可得利益,如受害者的工資收入及應得的獎金,經醫院批准專事護理人的誤工補助費及應得獎金等。
(2)人員死亡引起的直接財產支出和必要的撫恤金。
(3)財產損毀的直接損失。包括修理、重作、更換被損失財產的合理費用。關於賠償數額問題,我國目前尚無賠償限額規定,當事人在產品責任訴訟中確定賠償金時,既不能偏少也不宜過高,原則上賠償的數額要與實際損失相一致。除此之外,如果因產品缺陷造成受害者終身殘疾,其精神上遭受痛苦,受害者還可以要求給予適當的精神賠償。

閱讀全文

與醫療產品責任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