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醫療事故糾紛處理辦法有哪些
1、和解所謂和解是抄沒有第三方介入,雙方當事人自己協商談判,對各自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的處分。可分是訴訟前或訴訟中和解。如果是訴訟中和解的,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撤訴後結束訴訟,雙方當事人再達成和解協議。2、調解調解是指在衛生行政機關、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著在法院的主持下,對當事人之間的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3、訴訟民事訴訟是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經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查明事實、適用法律,對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
⑵ 醫療糾紛的防範與處理辦法有哪些
1、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回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改答善服務態度,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醫務人員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是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首要前提,也是衡量一個醫務工作者的起碼標准,所以醫院應該教育醫務人員樹立愛崗敬業的精神和「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深入開展「以病人為中心」的優質服務活動,文明就醫。2、醫療機構應加強質量管理,堵塞漏洞,是預防醫療糾紛的有效措施。要提高醫療質量、對醫療安全有保障、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就要切實保障醫療質量,對影響醫療質量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地監控。3、提高病歷及各種醫療文書的書寫質量並加強管理。嚴格依據客觀情況如實記載患者的實際情況,補正病歷時依照法律規定進行標注,保存病歷時安全妥當,對待病歷嚴格負責。
⑶ 醫療事故、糾紛防範處理預案
醫療事故賠償標准怎樣算
我國的醫學科學發展越來越先進,醫療技術越來越完善,但因各種因素造成的醫療事故仍然時有發生。為了正確處理醫療事故,保護患者的合法權益,《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對醫療事故賠償項目和標准做了較為詳細的規定。
然而,在我國,很多當事人對醫療事故的賠償標准卻不清楚,導致他們在訴訟或索賠時,要麼高價索賠,無辜增加不必要的訴訟費用及其它開支;要麼索賠金額低於所受損失的賠償標准,不能完全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五十條中規定醫療事故賠償,按照下列項目和標准計算:一、醫療費:按照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進行治療所發生的醫療費用計算,憑據支付,但不包括原發病醫療費用。結案後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照基本醫療費用支付。二、誤工費: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誤工減少的固定收入計算,對收入高於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按照3倍計算;無固定收入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三、住院伙食補助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計算。四、陪護費:患者住院期間需要專人陪護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五、殘疾生活補助費:根據傷殘等級,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自定殘之月起最長賠償3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六、殘疾用具費:因殘疾需要配置補償功能器具的,憑醫療機構證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費用計算。七、喪葬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規定的喪葬費補助標准計算。八、被扶養人生活費:以死者生前或者殘疾者喪失勞動能力前實際扶養且沒有勞動能力的人為限,按照其戶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計算。對不滿16周歲的,扶養到16周歲。對年滿16周歲但無勞動能力的,扶養2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九、交通費:按照患者實際必需的交通費用計算,憑據支付。十、住宿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住宿補助標准計算,憑據支付。十一、精神損害撫慰金: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6年;造成患者殘疾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3年。並且,第五十一條還規定了參加醫療事故處理的患者近親屬所需交通費、誤工費、住宿費,參照本條例第五十條的有關規定計算,計算費用的人數不超過2人。醫療事故造成患者死亡的,參加喪葬活動的患者的配偶和直系親屬所需交通費、誤工費、住宿費,參照本條例第五十條的有關規定計算,計算費用的人數不超過2人。
⑷ 醫療事故處理和防範
一、醫療事故處理
1.一旦發生醫療糾紛,病員及其家屬有權在發生事故或事件不良後果發生後一年之內提出醫療事故或者事件的鑒定。
2.病員死亡的,其家屬應當在病員死亡後或收到屍檢報告單後十五天內提出醫療事故或者事件的鑒定。其中屍檢的申請,則應當在病員死亡後四十八小時內提出,由所在地衛生局指定的病理解剖部門進行。
3.醫療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對區、縣或醫科大學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鑒定結論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申請鑒定。對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鑒定結論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4.雙方當事人對鑒定結論沒有爭議的,可以就處理方案進行協商;協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可向區、縣或醫科大學申請處理。對該處理決定不服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接到處理通知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所在省、自治區或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申請復議,亦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對所在省、自治區或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所作的處理決定或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理決定或復議決定通知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二、醫療事故防範
1、在日常工作中,醫療機構應當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切實採取有效措施防止醫療事故的發生,做到以事前防範為主,防患於未然。
2、要做到有效防範醫療事故除了設立醫療質量監控部門或人員、加強醫療質量監督管理、提高醫務人員技術水平、改善服務態度外,還應制定切實可行的防範醫療事故預案。
3、醫療事故預案是在醫療事故出現之前制定的一系列應急反應程序,明確應急機制中各成員部門及其人員的組成、具體職責、工作措施以及相互之間的協調關系。預案在其針對的情況出現時啟動。
⑸ 醫療糾紛與醫療事故的聯系
醫療糾紛以醫療事故有幾個方面的不同:
1、鑒定機構不同:醫療糾紛一般是委託進行醫療過錯鑒定,而醫療事故是採用醫療事故鑒定;
2、賠償標准不同:醫療糾紛的賠償標準是最高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司法解釋,而醫療事故的賠償標準是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3、是否有行政責任不同:醫療糾紛一般沒有行政責任,而醫療事故會產生行政責任,就是有衛生行政部分進行處罰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
⑹ 社區醫療糾紛和事故的防範措施有哪些
近年來,醫療糾紛醫療事故呈現上升趨勢,與此相反,廣大醫護人員在如何防範和處理醫療糾紛醫療事故方面的知識卻顯得比較欠缺。為有效減少和防範醫療糾紛醫療事故的發生,提高醫護人員在防範和處理醫療糾紛醫療事故方面的能力,現將我院制定的《醫療糾紛醫療事故防範和處理預案》提供給廣大醫院管理同行,以供交流、借鑒。
醫療糾紛及醫療事故的防範預案
(1)醫院及各科室應組織醫務人員加強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的學習,並具體落實到醫療執業活動中。
(2)加強醫德醫風教育,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抵制商業賄賂,樹立愛崗敬業精神,努力鑽研業務,不斷提高專業技術水平,以病人為中心,全心全意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經濟的醫療服務。
(3)科主任、護士長作為科室醫療安全第一責任人,敢於負責任,敢於批評,嚴格管理,不斷完善科內管理制度。
(4)科室內部加強「三基」訓練,嚴格操作規程,加強日常檢查及考核,嚴格按規章制度執行並定期進行分析整改。對出現的明顯差錯及事故隱患,對職工反映的醫療事故苗頭要認真處理,不得拖延、阻撓、包庇、弄虛作假。
(5)加強醫務人員素質教育,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的服務宗旨,構築和諧醫患關系。醫務人員應主動加強醫患溝通,隨時將病人的病情及診療情況告知病人或家屬;各種醫療護理記錄和有關資料要及時、完整、准確;在臨床診療過程中,需行手術治療、特殊檢查、特殊治療和實驗性臨床醫療的患者,應填寫知情同意書。
(6)全體醫務人員要有大局意識,科室之間、醫護之間、臨床醫技之間、門診與急診之間、門急診與病房之間應相互配合。
(7)嚴禁在患者及其家屬面前談論同行之間對診療的不同意見,嚴禁誹謗他人,抬高自己的不符合醫療道德的行為。
(8)各種搶救器械設備要處於備用狀態,可隨時投人使用。根據資源共享、特殊急救設備共用的原則,醫務科有權根據臨床急救需要進行調配。
(9)禁止在診療過程中、手術中談論無關或不利於醫療過程的話題。
(10)嚴格執行首診負責制,嚴禁推諉病人。
(11)任何情況下,未經批準的進修醫師不得獨自參加各種會診。
醫療糾紛和醫療事故處理預案
(一)程序
1、發生醫療事故爭議時,啟動本預案。
2、一旦發生醫療事故爭議,需立即通知上級醫生和科室主任,同時報告主管部門醫務科,夜間為總值班,不得隱瞞,否則將承擔可能引起的一切後果。由護理因素導致的醫療事故爭議,除按上述程序上報外,同時按照護理體系逐級上報。
3、由醫療問題所致的糾紛,科室應先調查,迅速採取積極有效的處理措施,控制事態,爭取科內解決,防止矛盾激化,並接待糾紛患者及家屬,認真聽取患者的意見,針對患者的意見解釋有關問題,如果患者能夠接受,投訴處理到此終止。
4、主管部門接到科室報告或家屬投訴後,應立即向當事科室了解情況,與科主任共同協商解決辦法(當事科室必須在24小時內就事實經過寫出書面報告上報醫務科,並根據要求拿出初步處理意見),共同指定接待病人家屬的人員,由專人解釋病情。如果患者能夠接受,投訴處理到此終止。如果患者不能接受,請患者就問題的認識和要求提供書面的材料;然後,找有關責任人調查了解問題的詳情,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並向分管副院長匯報,與患者協商處理意見,如患者接受,處理到此終止。
5、對主管部門已接待,但仍無法解決的醫療糾紛,由院醫療事故處理小組辦理。醫療事故處理小組對發生的醫療糾紛或事故要立即組織有關人員對事件發生的經過、原因、性質、後果等情況進行調查,並將調查的結果報告院長。
6、患方同意醫院醫療事故處理小組對醫療事件產生的原因、經過、性質等的調查分析意見,並願意協商解決的,可協商解決,解決結果需報告院長。重大事件應與患方簽署終結協議書。協議書應載明雙方的基本情況、醫療事件產生的原因、事件的性質或共同認定的事故等級和協商確定的賠償數額等。
7、患方不同意醫院醫療事故處理小組對醫療事件產生的原因、經過、性質等的調查分析意見,並不願意協商解決的,為避免矛盾激化可報請院長批准後,報請衛生行政部門或司法途徑加以解決。
8、由醫務科根據患者或家屬的要求決定封存《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所規定的病歷內容。
9、疑似輸液、輸血、注射、葯物引起的不良後果,醫務科以及患者或家屬共同在場的情況下,立即對實物進行封存,實物由醫院指定相關部門保管。
10、如患者死亡,必須要求作屍解以明確死因,病歷上應有記錄。如拒絕作屍解,應要求家屬簽字。
11、如患者需轉科、轉院治療,各科室必須竭力協作。
12、遇家屬或病人情緒激動,不聽勸阻或聚眾鬧事影響正常秩序者,立即通知保衛科或派出所人員到場,按治安管理條例辦理。
【處理流程】當事人→上級醫生和科室主任或門診部主任→向主管部門(醫務科、護理部)報告→向分管副院長匯報→院醫療事故處理小組→院務會決定。
(二)處罰
1、醫療事故及醫療糾紛處理終結後,醫院應組織有關人員對醫療糾紛及醫療事故進行認真分析,總結事件性質、產生的原因、應吸取的教訓等,並對醫療事件中的相關責任人作相應處理,以防止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2、對造成事故的責任者,醫院應責令其做出書面檢查,吸取教訓,並按照責任的性質給予相應處罰。
⑺ 如何預防和避免醫療事故和糾紛的發生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五條至第十二條也規定了醫療事故預防的具體措施。 第五條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必須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 第六條醫療機構應當對其醫務人員進行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的培訓和醫療服務職業道德教育。 第七條醫療機構應當設置醫療服務質量監控部門或者配備專(兼)職人員,具體負責監督本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的醫療服務工作,檢查醫務人員執業情況,接受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投訴,向其提供咨詢服務。 第八條醫療機構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要求,書寫並妥善保管病歷資料。 因搶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時書寫病歷的,有關醫務人員應當在搶救結束後6小時內據實補記,並加以註明。 第九條嚴禁塗改、偽造、隱匿、銷毀或者搶奪病歷資料。 第十條患者有權復印或者復制其門診病歷、住院志、體溫單、醫囑單、化驗單(檢驗報告)、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特殊檢查同意書、手術同意書、手術及麻醉記錄單、病理資料、護理記錄以及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病歷資料。 患者依照前款規定要求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的,醫療機構應當提供復印或者復制服務並在復印或者復制的病歷資料上加蓋證明印記。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時,應當有患者在場。 醫療機構應患者的要求,為其復印或者復制病歷資料,可以按照規定收取工本費。具體收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會同同級衛生行政部門規定。 第十一條在醫療活動中,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將患者的病情、醫療措施、醫療風險等如實告知患者,及時解答其咨詢;但是,應當避免對患者產生不利後果。 第十二條醫療機構應當制定防範、處理醫療事故的預案,預防醫療事故的發生,減輕醫療事故的損害。 醫療糾紛的解決途徑主要有三種,包括自行協商解決,行政協商解決,法院判決三種情況。 自行協商解決 自行協商 自行協商解決,是指在糾紛發生後,通過醫患雙方自行協商,包括醫患雙方各自委託代理人協商解決。這種情況也較為多見,一般是針對損害後果較小,雙方能夠互諒互讓,各讓一步的情況解決。但是這種解決方法最大的後遺症就是,如果一方反悔,有可能引起二次糾紛。防範二次糾紛的方法主要靠法律對調解協議效力的認定,達成協議後經過法定的程序如公證等,盡最大化保障調解協議的穩定性。 行政解決 行政解決是在行政部門的參與下,包括在衛生行政部門、公安部門等的參與下,對醫療行為中的過錯過失、因果關系進一步分析,在分析的基礎上,醫患雙方達成的協議。 法院判決 司法救濟途徑不管對於醫療機構還是患者本人或家屬,都是最後一道防線。再走司法途徑之前有很多准備工作,如患方收集證據,正確書寫法律文書等等。在進入司法途徑後,對於患方在病歷分析、醫方存在的過錯分析、鑒定聽證陳述上要特別注意。對於醫方進入司法程序後,注意按時提交證據,提交完整證據,即使明知有責任,也不應該改病歷,否則有可能出現承擔全責的情況。 專業醫療糾紛律師 申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