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多數人侵權的責任承擔

多數人侵權的責任承擔

發布時間:2022-01-08 12:20:47

⑴ 共同危險行為和承擔連帶責任的多數人侵權行為有區別嗎

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為共同侵權人,應當承擔連帶民事責任內。教唆、幫容助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承擔連帶責任。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為共同侵權人,應當承擔連帶民事責任。教唆、幫助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為共同侵權人,應當承擔主要民事責任。教唆、幫助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為侵權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造成損害後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共同危險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後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⑵ 民事侵權責任中多數侵權人對受害人承擔連帶責任當一個侵權人已經承擔了全部賠償責任其餘侵權人還要賠償嗎

你好,其餘侵權人不用賠償了,但是全部賠償的侵權人後期有權向其餘侵權人追償。

⑶ 在有多個侵權人的情況下,承擔責任有哪些

按照我國目前《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在存在多

下,可能承擔按份責任或者連帶責任。回按份責任是

自己應承擔的份答額來對受害人進行賠償,對其他侵杉

不負責。而連帶責任是指每個侵權人都有負擔全部^

部的份額分擔對受害人無效,單個侵權人可以在賠

他需要承擔責任的侵權人追償。至於什麼時候承擔

候承擔按份責任,這要視侵權責任的歸責方式還有勇

法律的規定認定。

⑷ 侵權人應該承擔什麼責任

您好,侵權責任是任何人都對他人承擔這樣一種義務,即不因為自己的錯誤(過錯)行為而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否則即能構成侵權行為,要對受害方承擔責任。
一、侵權責任的法律特徵
侵權責任的法律特徵表現在:
1、侵權責任是民事主體因違反法律規定的義務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民事義務有法定義務和約定義務,法定義務是通過法律的強制性規范、禁止性規范設定的義務。這種義務對於每個自然人、法人具有普遍的適用性,違反此種義務,即構成侵權行為責任。而約定義務則是特定當事人之間設定的某種義務,違反約定義務,構成違約責任。
2、侵權責任以侵權行為為前提要件
侵權責任產生的基礎是侵權行為,沒有侵權行為則不存在承擔侵權責任的問題。侵權責任正是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3、侵權責任的形式具有多樣性
侵權責任的行為人或責任人除了要承擔賠償損失、返還財產等財產責任外,在很多情況下,還可能同時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非財產形式的責任。
二、侵權損害侵權人要承擔的責任
人身損害
賠償義務人應當賠償因就醫治療支付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具體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費、必要的營養費7項。
因傷致殘
賠償義務人應當賠償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康復費、護理費、後續治療費6項。
死亡
賠償義務人除應根據搶救治療情況支出的第1項所列費用外,還應賠償: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誤工損失等費用。
計算方法
在人身損害賠償費用的計算上,我國制定的總原則是:具體損失採取「差額賠償」,抽象損失採取「定型化賠償」。「具體損失」就是:受害人實際支出的費用或實際減少的收入等可以交換價值計算的損失,如醫療費、誤工費、交通費、營養費等;而「抽象損失」則是:因勞動能力喪失或受害人死亡等因素只能抽象評價的未來收入損失。如:對殘疾者生活補助費和死亡補償費採取定型化賠償,設定固有的標准和期限
此外,對賠償金的支付採取一次性賠償和定期賠償兩種形式。一般以一次性賠償為原則,定期賠償為補充。其中,賠償義務人請求以定期賠償方式給付殘疾賠償金、被扶養人生活費、殘疾輔助器具費的,應提供相應的擔保。如果超過原確定的護理期限、輔助器具費給付年限或殘疾賠償金給付年限權利人仍沒好,其可以申請法院根據情況判令賠償義務人繼續給付相關費用5~10年。

⑸ 多人侵權的幾種形式

先從我院日前審理的一起民事侵權案件談起,僱主張某雇請小工錢某乘坐楊某的貨車去裝卸紅麻,途中發生交通事故,錢某受傷致二級傷殘,交警部門認定楊某負主責。錢某以僱主張某和交通事故侵權人楊某為被告訴請判令賠償。原一審是這樣處理的,判僱主承擔百分之四十的責任,判交通事故侵權人承擔百分之四十的責任(因交通事故侵權人自願接受該意見且主動履行,該部分以調解方式解決),雇員自己承擔百分之二十的責任。判決生效後,僱主張某申請抗訴,市檢察院提請抗訴,市中院裁定再審並提審,審的結果是發回重審,我院又另行組成合議庭再次審理,這時,錢某不再向楊某主張權利,只向張某主張權利。在如何處理上,合議庭的意見與審委會的意見相左。一個案件歷經一、二審法院三次審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根源何在?這個案件涉及二人以上多人侵權,只有弄清責任形態,才能正確處理。那麼,二人以上多人侵權究竟有哪些責任形態呢?根據侵權法理論和法律規定,特別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的規定,多人侵權有四種責任形態,即連帶責任、按份責任、不真正連帶責任和補充責任四種形態。
一、四種責任形態的概念與特徵
(一)、連帶侵權責任
連帶侵權責任,是指受害人有權向共同侵權人或共同危險行為人或其他共同加害人中的任何一個人或數個人請求賠償全部損失,而任何一個共同侵權人或共同危險行為人或其他共同加害人都有義務向受害人負全部的賠償責任;共同加害人中的一人或數人己全部賠償了受害人的損失,則免除其他共同加害人向受害人應負的賠償責任。其主要特徵有:一是各個侵權人之間主觀上有共同過錯,包括共同故意和共同過失;二是各個侵權人的侵權行為具有整體性、不可分割性,即為共一個行為,即便是表面上的數個行為,也是直接給合成同一個行為,發生同一損害後果;三是外在責任的整體性;四是共同加害人之間有潛在的內部責任份額關系,依據這種關系,共同加害人之間存在內部求償權。
根據《解釋》的規定,適用連帶責任有如下幾種情形:一是共同侵權,即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行為人之間負連帶責任;二是共同危險行為,即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造成損害後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應當負連帶責任,但共同危險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後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這里是因果關系舉證責任倒置,不是過錯舉證責任倒置);三是雇傭人致人損害的,如果雇員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雇員與僱主向受害人負連帶責任,這是新規定,突破了傳統的民法理論;四是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五是幫工緻人損害的,如果幫工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賠償權利人請求幫工人和被幫工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六是人工構築物因設計、施工缺陷造成損害的,由所有人、管理人與設計、施工者承擔連帶責任。除此之外,還有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適用連帶責任要注意三點,一是把握其法律特徵;二是要有法律明確規定;三是賠償權利人起訴部分共同侵權人的,人民法院應當追加其他共同侵權人作為共同被告。賠償權利人在訴訟中放棄對部分共同侵權人的訴訟請求的,其他共同侵權人對被放棄訴訟請求的被告應當承擔的賠償份額不承擔連帶責任。責任范圍難以確定的,推定各共同侵權人承擔同等責任。
人民法院應當將放棄訴訟請求的法律後果告知賠償權利人,並將放棄訴訟請求的情況在法律文書中敘明。這又是新規定,與連帶責任原理不符,但我們必須遵照執行。
(二)按份責任。是指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按份責任與連帶責任相對應,可在對比中把握其法律特徵,此處不再贅述。這里有兩個難點,一是原因力比例的衡量;二是這里的間接給合與共同侵權中的直接結合在司法實務中如何區分?不易把握,似要進一步明確。
(三)不真正連帶責任
不真正連帶責任,是指數個行為人對一個受害人實施加害行為,或者不同的行為人基於不同的行為致使受害人的權利受到損害,各個行為人產生同一內容的侵權責任,各負全部賠償責任,並因行為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體責任人的責任歸於消滅的侵權責任形態。
不真正連帶責任的特徵:第一,數個行為人基於不同的行為造成一個損害。例如上述案例中,楊某基於交通事故侵權行為致使錢某受損害,而僱主張某因與錢某之存在僱傭關系,錢某又是在僱傭活動中受損害的,他可以基於僱傭關系請求張某負損害賠償責任。交通事故侵權行為和僱傭勞動這兩個行為都是損害發生的原因。但是發生的又是同一個損害後果,而不是兩個損害結果。
第二,數個行為人的行為產生不同的侵權責任,這個責任就救濟受害人損害而言,具有同一目的。如上所述,僱主的工傷事故賠償和第三人的侵權賠償,都是救濟受害人損害的賠償,都是一個目的,因此分別產生不同的侵權責任,責任的目的都是救濟該同一損害,而不是救濟各個不同的損害。
第三,受害人享有不同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可以「擇一」行使,或者向僱主或者向第三人請求承擔責任,而不是分別行使各個請求權。受害人選擇的一個請求權全部實現之後,其他請求權消滅。這就是不真正連帶責任的「就近」規則,受害人可以選擇距離自己最近的法律關系當事人作為被告起訴。
第四,損害賠償責任最終歸屬於造成損害發生的直接責任人。如果受害人選擇的侵權責任人就是直接責任人,則該責任人就應當最終地承擔侵權責任。如果選擇的責任人並不是最終責任人,則承擔了侵權責任的責任人可以向最終責任人請求賠償,最終責任人應當向非最終責任人承擔最終責任。《解釋》第11條就有「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的規定。這就是不真正連帶責任的「最終性」規則。
(四)補充責任
侵權補充責任,是指多個行為人基於各自不同的發生原因而產生同一給付內容的數個責任,各個行為人負擔全部履行義務,造成損害的直接責任人按照第一順序承擔責任,承擔補充責任的人只有在第一順序的責任人無力賠償、賠償不足或者下落不明的情況下,才承擔責任,並且可以向第一順序的責任人請求追償的侵權責任形態。
擔保法有關於擔保性質補充責任的規定,高法解釋中關於會計事務所過錯驗資不實應負的責任也是補充責任,但在侵權法上,我國以前的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對補充責任未作明確規定,《解釋》在這方面作出新規定予以填充,第6條、第7條、第14條和第15條對補充責任作了明確規定。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人的侵權責任;二是學校對保護在校未成年學生未盡安全保障義務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三是第三人致害幫工人的,被幫工人的補充補償責任。
二、幾種責任形態的聯系與區別
連帶責任與按份責任相對應,不真正連帶責任與補充責任相對應,比較幾種責任形態的特徵,不難把握它們之間相同點與不同點。
首先是四種責任形態的相同點,一是侵權行為人均為多數,與單個侵權責任主體相區別;二是給付內容相同;三是各行為人均負賠償責任,除按份責任外,其餘三種責任形態均負全部賠償責任;四是均產生同一損害後果;五是各個行為人的侵權行為均與損害後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無因果關系無責任;六是除按份責任外,其餘三種責任形態均因任一行為人的給付而使全體責任歸於消滅。
第二、不真正連帶責任、補充責任與連帶責任的區別。一是產生的原因不同。連帶責任主要是基於共同侵權行為或准共同侵權行為而產生,其損害後果的發生是基於一個侵權行為,或數個共同侵權行為人的行為直接結合成一個行為。而不真正連帶責任、補充責任的產生必須是不同發生原因產生損害後果,即各個行為人與受害人造成的損害的原因是不同的法律事實,不是一個行為,而是幾個行為,他們之間的責任關系必須是基於不同的法律事實。如:直接侵權行為是造成損害的全部原因,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一方的疏於注意而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行為,也是發生損害的全部原因,這兩個原因事實不是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侵權行為,而是兩個單獨的侵權行為,因此不是共同侵權行為,而是承擔直接責任和補充責任的兩個侵權行為;二是行為人的主觀狀態不同。負連帶責任的共同行為人必須具有共同過錯或者有共同行為,各行為人在主觀上互相關聯,或共同故意,或共同過失,或者他們每一個人的行為直接結合成為一個行為。這個行為是造成損害的原因。而不真正連帶責任、補充責任的數個行為人之間則沒有共同過錯,行為人各自具有單一的主觀狀態,沒有任何意思上的聯系,責任相同純屬於相關的法律關系發生巧合,使責任競合在一起。如:直接侵權行為人具有一個過錯,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人對受保護人疏於保護的行為也是一個過錯,這兩個過錯都是各自獨立的主觀過錯,不是共同過錯,因此產生的責任也不是連帶責任,而是補充責任。又如,第三人基於侵權過錯而承擔責任,而僱主則不是基於過錯,而是基於僱傭勞動保護義務而承擔責任,這種責任是嚴格責任,過錯不是僱主應負責任的構成要件,自然,僱主與第三人之間也無共同過錯;三是行為人之間的關系不同。連帶責任侵權人之間盡管承擔連帶責任,但是共同加害人之間有潛在的內部責任份額關系,依據這種關系,共同加害人之間存在內部求償權。在一個或者數個共同加害人承擔了全部責任之後,對其他沒有承擔侵權責任的共同加害人有權請求追償其應承擔的份額。不真正連帶責任、補充責任的行為人之間不存在這種內部分擔關系,負有補充責任的人承擔了賠償責任,有權向其他加害人追償,但是這種追償也不是基於責任份額分擔關系,而是基於最終的責任承擔。
第三、補充責任與不真正連帶責任的聯系和區別
但補充責任與不真正連帶責任作為兩種責任形態還是有區別的:1、不真正連帶責任通行「最近」原則,受害人可以向「最近」的責任人請求賠償,而不論其是否「最終責任」人。補充責任不存在「最近」原則的適用,各個侵權行為人承擔的侵權責任,有先後順序之別,直接侵權人是第一順序的責任人,補充責任人是第二順序的責任人。2、適用不真正連帶責任時,受害人對於各個責任人享有選擇權,可以任意選擇不真正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而不必遵循順序的規則。但是補充責任必須遵循順序規則,第一順序的直接責任人應當首先承擔責任,受害人也應當首先向直接責任人請求承擔責任,而不能直接向第二順序的補充責任人請求賠償。3、在第一順序的直接責任人無力賠償、或者賠償不足、或者下落不明時,第二順序的補充責任人開始承擔責任,就第一順序的責任人承擔不足或者不能承擔的責任,由第二順序責任人承擔補充責任。不真正連帶責任沒有這個規則。
最後,我們再來評析本文開頭提到的案例,很明顯,這是一起典型的不真正連帶責任案例,雇員錢某既可選擇按僱傭勞動法律關系訴請僱主張某承擔賠償責任,也可選擇基於交通事故侵權法律關系訴請交通事故侵權人楊某承擔交通事故侵權責任,本案中,既然錢某己選擇按僱傭勞動法律關系訴請僱主張某承擔賠償責任,就只能按嚴格責任原則判決僱主承擔全部賠償責任,如果僱主張某能舉證證明在僱傭勞動法律關糸中,錢某對損害的發生存在故意,則可以免責;有重大過失,則可以適當減責,縱觀本案案情,這兩種情形均不存在,因此,僱主張某應當承擔全部賠償責責,而僱主在承擔賠償責責後可基於賠償代位向交通事故侵權人追償。但不能混淆法律關系性質,將另一個法律關系即交通事故侵權法律關系中錢某或楊某的過錯嫁接到僱傭勞動法律關系中來沖減僱主基於嚴格責任而承擔的僱傭勞動安全保護之責,否則,雇員、僱主及交通事故侵權人各基於什麼法律關系和什麼法律事實分別承擔什麼性質的責任?其實,這類案件,民法理論上己有比較成熟的不真正連帶責任適用規則,這次高法《解釋》第十一條又予以明確肯定。如果不遵循不真正連帶責任適用規則,硬要將僱主拉到交通事故侵權法律關系中或硬要將交通事故侵權人拉到僱傭勞動法律關系中,將不同性質的「過錯」、「責任」混用嫁接,那麼,一是將法律明確規定的不真正連帶責任形態誤作按份責任形態處理,既無法理根據,又違背法律規定;二是違背不告不理原則;三是歸責原則混用、錯用,僱主對雇員受害是按照嚴格責任原則歸責,屬於特殊侵權,而原來的<<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對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是按過錯責任原則歸責的,實質上是一般侵權,兩種歸責原則是不能混用的;四是損害了雇員的合法權利。如果按雇員受害人身損害賠償來判,按照嚴格責任原則,僱主應承擔全額賠償責任,怎能讓雇員承擔百分之二十的責任?如果交通事故侵權人無力賠償,雇員豈不又負擔另外百分之四十或百分之六十份額無法求償的風險?五是也損害了僱主的追償權,你這樣按比例在同一案中分別判斷了,僱主怎麼追償?六是實際上錯誤免除了交通事故侵權人的部分侵權責任,因為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上確定他承擔主要責任(當然是按原來的《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劃責的),而他只承擔百分之四十的責任,這是主要責任嗎?

⑹ 對一侵權行為,法律規定數人應承擔連帶責任,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被侵權人應如何主張權利

所謂責任的連帶,即任何一人均得對全部責任加以承擔。
因此,在連帶責任中,被內侵權人可以選容擇其中任意一人或者任意數人或者全部侵權人進行侵權賠付,但是只要其中任意一人或數人進行了賠付之後,該侵權之債都得以終結。其他侵權人重復給付的,受害人的接受構成不當得利,必須返還。
任意一人或者數人給付後,在連帶責任人之間產生新的債權債務關系。

⑺ 共同侵權人之間承擔什麼責任

共同來侵權行自為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就是典型的共同侵權行為,即數人基於主觀上的關連共同而侵害他人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這種共同侵權行為的共同加害人包括實際行為人、教唆行為人和幫助行為人。2、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對於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視為共同侵權行為,是指數人既沒有共同故意又沒有共同過失,實施的行為直接結合,造成同一個損害結果的侵權行為。這里所謂的行為直接結合,實際上就是客觀的關連共同。3、共同危害行為。共同危害行為就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實施有侵害他人權利危險的行為,並且已造成損害結果,但不能判明其中誰是加害人。對此,本文專門設立一個題目進行討論。4、團伙成員。團伙組織的成員的集合行為,是指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如果沒有團伙的集合行為則可以避免造成損害的結果發生,如果該集合行為可以歸責於該團伙,則該團伙的成員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

⑻ 共同危險行為和承擔連帶責任的多數人侵權行為有區別嗎有何區別

共同侵權理論是在一般侵權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針對一類行為主體具有復合性、行為結果具有同一性並以法定權利為損害對象的侵權行為進行研究。如果要追溯其源頭,可在古代羅馬法中找到其雛形,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隨著國內新的民法典制定進程的加快,有關於侵權體系中共同侵權這部分內容的探討類文章著作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目前就學術界在共同侵權研究的各層面上已形成了諸多不同的觀點,由於這方面的立法也有局限性,這樣無形之中給實際操作帶來了適用上的困難,因此如何形成對實踐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成果,建立更符合社會價值需求的法律制度便成為法學工作者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共同侵權行為概述

(一)共同侵權行為的法律內涵和法律特徵

共同侵權行為是指加害人為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侵害他人合法民事權益造成損害,加害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共同侵權行為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主體,包括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自然人和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構成的情形。共同侵權行為也以過錯作為必備的構成要件,包括故意和過失,並且不要求共同侵權行為人之間必須要有意思聯絡。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事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出台後,從規定上看,共同侵權行為是指數行為人基於共同的主觀過錯,侵害他人權益造成損害的行為,或者數行為人雖然沒有共同的主觀過錯,但是數行為在同一損害過程中直接結合,造成不可分割的侵害後果的行為。 共同侵權行為具有以下特徵:1.主體為多數。即其行為主體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為人,可以是自然人和法人。2.意思表示真實。即其主體之間應有共同過錯。3.行為一致性。即數個行為人的行為相互聯系,構成一個統一的致人損害的行為整體。4.結果一致性。即損害結果為雙方所希望的。5.責任連帶性。即責任主體應相互負連帶責任。

(二)共同侵權行為的表現形式

1、共同加害行為

共同加害行為,須共同行為人皆已具備侵權行為之要件始得成立,其特徵有三:1)主體的復合性,即有兩個以上加害人的存在;2)行為的共同性,即數人之行為相互聯系,構成一個統一的致損原因;3)結果的單一性,即共同之加害行為所生之損害結果為一個統一而不可分的整體。主體之特徵毋庸殆言;結果之單一性,意義在於區別於單一之侵權行為;但共同加害之最本質要件在於其共同性,即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何種情況下始構成「共同侵權行為」。

2、共同危險行為

共同危險行為指加害時,有許多人參與,不能確知其中誰為加害人時,則使每一參與人均就全部損害負責。此類行為與共同加害行為的不同之處在於,非因全體之行為使損害發生,惟因其中之某人之行為而發生損害結果然不知為誰時發生。其目的在於避免受害人於此情形因無法證明加害行為究系何人所為致無法獲得賠償。

共同危險行為中,之所以讓每一參與人均為全部之損害,其基礎在於各行為之間具有一定時間與空間上關聯的同類危害。它不同於共同加害行為的構成,不以各行為之間的「共同關聯性」為必要,也無須證明加害人個人行為與損害發生間的因果關系,唯將有關聯的多數人之行為作為一個整體觀察時,其與損害結果的發生,仍須有因果關系存在。

共同危險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然亦有其免責事由:一為證明其未加損害,且未為加損害之條件或原因;一為一參與人經證明應負責任,所有其他可能之肇因人均因此而免責。對於共同
危險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亦有學者提出質疑,謂「假如結果只能由參與人之一引起,卻去推定每個人均為肇事者,本非合理,無論視為舉證責任反轉或以危險責任觀點來看,均非合理,除非參與人間有共同行為之意識,才有承擔連帶責任之合理根據」。

二、共同侵權行為的歸責基礎

對共同侵權行為歸責基礎的研究是對民事侵權行為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對侵權行為歸責的法理溯源。她對於正確適用民法有關規定,維護受害人和加害人的正當權益,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一)當前學術界的兩種主要觀點

1.共同意思說(又稱主觀說)。主張共同侵權行為的成立,不僅加害人之間有共同行為,而且必須有通謀的意思,即使沒有共同的通謀的意思,也至少對損害有共同的認識。

2.共同行為說(又稱客觀說)。主張各行為人只要在事實上有同一損害後果發生,毋需任何故意或過失亦構成共同加害行為。日、法等國堅持共同行為說,舊中國及台灣省的司法實務中原來一直採取意思共同說

(二)共同侵權行為的立法意義

第一,置民事權益受損害之人以更為優越的法律地位。數人共同侵害他人權利,無論是從加害人的數量上還是侵權行為的危害上,社會危險因素顯然超過單獨侵權行為,給受害人造成的損害更為嚴重。法律確定所有參加共同侵權行為的加害人均須對受害人承擔連帶責任,因而使受害人處於十分優越的地位,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損害賠償請求權不能完全實現的可能。

第二,加重共同侵權行為人的責任,懲戒民事違法,減少社會危險因素。在共同侵權行為中,讓共同加害人承擔連帶責任,從而使某一個共同加害人的行為無論與結果發生多大的原因力,都不能只承擔自己應承擔的那一份責任,而是要承擔全部責任。這些規則都是為了加重共同侵權行為人的責任,不僅起到受害人一般權利的保障目的,而且更從一般預防的角度,懲戒民事違法行為,警誡社會,教育群眾,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危險因素,預防侵權行為,使民事權利在普遍意義上得到保障。因此,爭論共同侵權行為的本質特徵的焦點,實質上就是立法者認為應當如何界定連帶責任范圍大小問題。採取客觀標准界定共同侵權行為的本質特徵,其後果無非是使連帶責任范圍有所擴大,使受害人得到更好的保護,更有利於預防共同侵權行為,並沒有不好的社會效果。

三、共同侵權行為的基本類型劃分

1.主觀的共同侵權行為 .主觀的共同侵權行為就是主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是有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即數人基於主觀故意而共同侵害他人造成損害的共同侵權行為。

2.客觀的共同侵權行為。客觀的共同侵權行為就是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我曾經將其叫做視為共同侵權行為,是指數人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各自的行為相互結合,共同造成同一個損害結果的侵權行為。

3.共同危險行為。共同危險行為是指數人共同實施有侵害他人權利危險的行為,並且已經造成損害結果,但不能判明其中誰是加害人的准共同侵權行為。

四、共同侵權連帶責任的承擔

根據侵權法傳統理論及普遍社會觀念的要求,受害人因數加害人行為受到同一損害,但數加害人行為之間無主觀上的關聯性時,原則上本不應承擔連帶責任。法律基於保護受害人的利益,規定了無意思聯絡的加害人對受害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 在無意思聯絡的共同加害行為中,共同加害人對受害人原則上獨立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相對加害人而言,受害人處於劣勢,因此應當免除受害人對各加害人加害部
分的證明責任,令各加害人對受害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各加害人可通過證明其加害部分而主張抗辯,加害人亦無法證明其加害部分時,在各加害人之間進行平均分配。此種連帶責任只是為彌補受害人的舉證困難,在過失責任主義的原則下通過舉證責任的倒置對受害人盡司法救濟之力,其性質不同於有意思聯絡共同侵權的連帶責任。

(一) 共同加害行為的連帶責任承擔

共同加害行為稱為狹義的共同侵權行為, 共同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是指受害人有權向共同侵權人中的任何一人或者數人請求賠償全部損失,而任何一個共同侵權人都有義務向受害人負全部的賠償責任。共同侵權中的一人或數人已全部賠償了受害人的損失,則免除其他共同侵權人向受害人應負的賠償責任。

(二)共同危險行為與連帶責任。

共同危險行為又稱為准共同侵權行為, 共同危險行為的連帶責任的特點與共同加害行為的特點相同。 法律推定數人對損害發生均有過錯,數人對危險行為的損害後果承擔連帶責任,需注意的是共同危險行為人對內的責任份額,原則上應平均分配。

(三)《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對共同侵權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3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權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 「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根據此條規定可見,我國關於共同侵權的定義採用的是折衷說,既包含共同故意和共同過失的行為,也包括客觀上直接結合的行為。

共同侵權制度作為侵權行為法中眾多繁雜制度的其中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法律縱向度的歷史發展和橫向度的理論延伸」,並 承載著不斷回應社會現實所產生的新問題這一不容推卸的職責。通過 對共同侵權制度的研究,特別是在動態的社會與制度環境中透視共同侵權制度的意義與局限,從而探索共同侵權行為構成的合理內涵,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正義的生命在於實現。作為司法實踐者,只有通過准確掌握共同侵權損害賠償制度的精神和實質,才能以民事司法的保護方法給共同侵權受害人以公正、及時的救濟,讓司法正義的價值目標從理念變為現實,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實現。 添加評論

⑼ 《侵權責任法》規定了哪些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

見侵權責任法第十五條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內)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容;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賠禮道歉;
(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以上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閱讀全文

與多數人侵權的責任承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