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死後你的微博、微信、豆瓣、知乎怎麼辦
中國互聯網今年23歲了。在這23年裡,現實世界每天都有網民死去,而互聯網世界每天都有對應的賬號停止活動。美國麻省大學的博士生 Hachem Sadikki 曾做過調查,至 2098 年底,Facebook 的死人賬戶數量將會超過活著的人的賬戶,這一預測可能也適用於中國的某些互聯網公司。
一個被忽視的問題漸漸浮上水面:當一個人去世了,他的互聯網遺產該如何處置?
什麼是互聯網遺產?--法律:我也不知道啊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或許應該先明確一下什麼叫互聯網遺產。北京市北斗鼎銘律師事務所的魏文慧律師表示,目前「互聯網遺產」這個名詞不屬於法律術語,因為它的定義至今還沒能達成共識。
「即便在現在看來,這個概念還是很超前。「魏文慧律師介紹到,目前已經出台的專門針對互聯網領域的立法只有垂直的兩部,即《電子簽名法》和《網路安全法》,其他的均屬於效力級別較低的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
去年,魏文慧律師在律師事務所組建了一支關於「互聯網+法律」的研究團隊,希望能提供一些立法層面的構想。而除了民間的法律組織,官方機構——國家網信辦也正牽頭研究相關法律的制定。
然而,互聯網虛擬世界的技術邏輯與為現實生活制定法律的法理邏輯存在較多沖突,現實世界那一套拿到互聯網世界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中國法制體系還不夠健全,面對互聯網日新月異的變化,相關研究顯得不足,立法較為滯後。
在數年內我們恐怕都看不到這樣一部「互聯網法」了。但好消息是,2016年下半年,網路虛擬財產、數據信息將成為受法律保護的民事權利,被寫入《民法總則》(草案)中。這意味著,未來有關網路虛擬財產的繼承問題也很有可能會被提上立法議程。
「所以立法這件事依舊是可期的,未來中國的『互聯網法』一定會誕生。」魏文慧律師如是說。
信息類互聯網遺產關注的核心應是社交網路。在社交媒體時代到來時,人在網路上的形象才開始展現鮮明的人格化特徵——你的每條動態、點的每個贊都在告訴世界你是個怎樣的人。
社交網路有賬號和內容兩個主體。目前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都會在注冊賬號時提示,賬號所有權歸公司所有,用戶只享有賬號使用權。假如用戶去世,賬號長期處於非活躍狀態時,互聯網公司將有權收回或注銷該賬號。目前的主流社交產品如微信、QQ、微博、豆瓣等社交產品的賬號都遵循該規則。
這不合理!「對,這確實有不合理之處,但合理跟合法是兩回事。」魏文慧律師說目前的根源還是在於「無法可依」,在這種時候規則的制定權還是掌握在企業手上。而且從商業邏輯上來講企業這么做也沒錯:互聯網公司消耗資源建立平台,但用戶在使用服務的時候卻是免費的,這本身違背經濟規律。沒有賬號的「所有權」,其實是用戶使用平台及其產品時要付出的對價。
另一方面,網站也需要規避責任風險。如果該網站未來有一天經營不善,導致站點關閉,用戶在網站的賬號就可以被企業無負擔銷毀。但如果用戶擁有賬戶所有權,那網站在清除賬戶數據時就不得不承擔巨大的賠償責任。
清除數據肯定不止賬戶而已,還有用戶在網站上留存的信息。包括發表的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各種形式的內容。
賬號只是鑰匙,用戶發布的內容比賬號本身更重要。從法律角度而言,用戶生產的內容信息的主體是用戶本人,這部分數據的所有權也在用戶本人,公司理應無權銷毀。
那公司該不該因為這個就交出逝者的賬戶和密碼呢?很多互聯網公司的做法還是「不」,因為他們會考慮逝者的隱私權。國外曾經有判例,死者去世後,家屬要求繼承其虛擬財產用作緬懷,但網站認為虛擬財產涉及死者生前的隱私,死者不一定願意將生前在虛擬世界交往的信息向世人公布,或者向繼承人公布,最後拒絕提供。
況且用戶數據的沉澱會佔用伺服器的儲存空間,這需要成本開拓和維護。這對於企業來其實是負擔,除非有人願意為此付費,但費用由誰來出又成了新的問題。
基於種種矛盾,法律暫沒有給企業主制定必須保留用戶數據的責任和義務,企業要不要沉澱和保護用戶數據,只能靠社會監督和企業自律。
⑵ 家庭財富傳承主要有什麼方式
家庭財富傳承主要有直系親屬繼承,財富的贈與和轉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