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企業如何規避勞動糾紛

企業如何規避勞動糾紛

發布時間:2022-01-08 08:53:52

⑴ 企業如何避免減少勞動爭議的發生

北京市君泰博華律師事務所 路珉 在勞動法律、法規越來越健全,勞動者維權意識增強的今天,勞動爭議糾紛的數量和種類也隨之增加。很多企業都開始關注勞動方面的法律規定,加強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工作,同時也開始根據國家法律政策制定或修改各種內部規章制度、勞動合同、員工手冊等。使企業相當一部分勞動人事事務的執行得到了規范,減少了勞動糾紛的發生,即使出現勞動爭議也可以使企業在法律上有據可依。 一.有法可依。企業應有防患於未然的想法,在勞動爭議發生之前,員工入職前備有一套詳細具體的企業規章制度,員工手冊等管理規定。企業規章制度等管理規范就是企業內部的法,企業的整個運行依據這些法,做到凡事有法可依。 既然是企業內部的法,那麼這種制度就應該首先是合乎國家各項法律法規政策規定的,這樣它才具備合法的效力。其次是符合企業經營管理的實際情況,符合員工的認可接受程度,具有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如果不具備可操作性,無異於沒有這套規定。再次,全面、細致地包含了企業各種勞動人事的事務處理的程序。企業的規章制度只有具備以上特徵,才能真正在企業中起到法的作用。 在實踐中,企業往往根據自身情況,考察內部各個部門、崗位的職責,訂立出一套完整細密的規范,使得企業內部管理事項事事都能有規范可依。有時,這種規范只考慮了企業在操作上的便利而未考慮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在沒有爭議發生的日常管理中,這類規范可能起到了一個管理的作用;一旦有爭議發生,由於它的制定程序或實體內容的某些方面不符合法律規定,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就出現了不被認可其法律效力的情形,也就導致了企業依據這種不合法的規范所做出的對員工的處理自然也是不合法,得不到法律的支持。 因此,對於規章制度的制定,若要使其真正發揮作用,它的制定內容必須即反映了企業管理的要求,又要符合法律政策的規定。所以實踐中需要兩方面的配合,一是企業通過對自身的考察提出想要達到的勞動人事管理的要求;二是由熟知勞動法律方面的專業人士將企業的這種要求轉為法律上認可的形式和內容,將事實和法律嚴密地結合起來,這樣的規章制度才能真正起到保障企業正常運行的作用。 二、有約可依。在員工入職前,根據員工應聘的崗位情況和個人情況制定一份詳細的、有針對性的勞動合同。 在企業和員工之間形成一份嚴格的契約來約束雙方的行為,也可以避免發生勞動爭議。因為每一方如果違約都會先考慮到違約的成本,即違約條款的規定,這樣使雙方做任何事請都依據合同落實到實踐中。 關於勞動合同內容的約定,以下幾方面可以考慮。 企業的合同一般都是採用格式文本,這樣在管理中確實有方便之處,但是由於每個員工的情況不同,有時合同中缺少針對每一位員工的具體條款或具體權利、義務、罰則等項。尤其在企業求賢若渴,或勞動者急於找到一份工作時,往往會忽略勞動合同的細致規定。 由於不同的企業或崗位不同,勞動合同的內容也不盡然,但是其中都應該具有具體的、有針對性的終止、解除條款。很多勞動爭議往往產生於員工與企業之間面對終止、解除,或即將終止、解除勞動合同的時候。如果在入職之初就把終止、解除勞動合同的具體情形詳細地考慮到合同中,約定具體明確的解除條件,以後出現這些問題時就有據可依了。在勞動者即將入職時,由於勞動者和公司雙方考慮的都是如何能達成一致,所以很多事情在這個階段更容易協商。 對於勞動合同的續約問題,最常見的就是在勞動合同文本後加上一頁續簽頁,企業與員工簽字後,繼續履行原合同的權利義務。這種簡單明了的做法為很多企業所使用,但它有一個弊端:原合同在履行過程中的一些不適之處,無法在以後期限內修正。續簽如果可以另擬一份勞動合同,從中修訂前一份合同的不足之處,將更有利於企業與員工和諧相處。 三.規范流程。規范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流程。 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人員應熟知常用的勞動人事法律法規政策,或者定期由相關專業人士進行針對性地培訓。對企業各類勞動人事事務的處理預先做好一個完整的流程,這個流程應即包括事務的處理程序,又包括在處理程序的各個階段中所需要填寫的各種申請、表格等,這些文件應盡可能地事先以格式化的形式製作出來。規范各類處理程序,可以避免在沒有格式化文本的情況下,每次由個人填寫,出現一些歧義或誤解的情形。 在格式化文本的准備過程中,應盡量做到一事一表,簡單明了。比如在員工提出辭職的情況下,公司准備了格式化的申請表,只要員工按照表格填好即可。但是有的公司在一張申請表上做成上下兩部分,上部分為員工填寫申請辭職的部分,下部分是單位領導批准同意的部分,這樣的表格就會引起雙方理解上的歧義。 四、把握時效。在解決勞動爭議問題時,企業和勞動者都應保持理智冷靜的態度交涉,同時注意把握談判的時間不要超過法律規定的時效,避免被惡意拖延。一旦談判不成,又錯過了處理該項事務的法律時效,造成被動的局面。 五、情理結合。 很多勞動爭議出現後,勞動者和企業可能會先考慮通過協商調解的方式達到圓滿解決的狀態。這時需要企業以一種冷靜的態度去處理,傾聽員工的說法,即使偏激也不要在這時針鋒相對。也可以通過第三方為雙方完成這項溝通工作,由於第三方與雙方沒有對抗性,可以緩沖激奮的情緒,從而達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妥協。

⑵ 如何預防和處理勞動爭議

您好,您可以參考下方文章,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勞動爭議的預訪

勞動爭議重在預防。預防勞動爭議,首先要規范企業行為,作到依法治企。企業要在勞動法律、法規、規章范圍內活動。《勞動法合同法》是規范企業與勞動者權利義務關系的基本法律,企業經營管理者必須學習和熟悉《勞動法合同法》的基本內容,並應嚴格遵守。在此基礎上企業經營者還必須學習和熟悉與《勞動法合同法》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如《民事訴訟法》、《工會法》、《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工傷保險條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等。其次,為了有效預防勞動爭議的發生,企業應當在不與國家勞動法律、法規、規章相抵觸的前提下,結合本企業實際,建立健全各項具體的且有效的有關勞動管理方面的規章制度,並予以公示,主要包括下列幾方面:

1.建立詳實員工履歷檔案。履歷檔案一般記錄員工的歷史背景和社會關系,其重要性不可忽視,一旦員工出現不測可及時通知其親屬,如員工無故曠工即可寄特快至其記錄住址,保留有效證據,等等。

2.規范勞動合同管理制度。勞動合同是明確企業與勞動者權利義務的法律文書。加強勞動合同管理,是預防和解決勞動爭議的依據。因此,在簽訂、履行、解除勞動合同時,都必須依法進行。首先,企業用工必須簽訂勞動合同,嚴禁無合同用工,避免事實勞動關系;其次,勞動合同內容必須合法、真實、有效,雙方權利義務要約定明確、詳盡,不得簽訂違法的無效合同。另外,簽訂勞動合同的程序要合法,不合法的程序也可能發生勞動爭議。再次,企業在履行、解除、續簽勞動合同時,應依法或按合同約定辦理,不得擅自違約或擅自解除勞動合同。為了加強勞動合同的管理,企業應建立專門機構或配備專職人員,對勞動合同進行審查監督。

3.嚴格工資管理制度。工資對企業和勞動者雙方都是非常重要的。對企業而言,工資進入成本,直接關系企業經營效果;對職工而言,工資體現勞動者價值,職工要以工資維持生計和進行再生產。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要遵守現行工資政策,堅持合法、合理、公開、公正並兼顧公平的原則,對比較敏感的獎金分配等,必須要有據可依,並定期公布,防止暗箱操作,產生腐敗引發爭議。集體、私營、合夥、合資等類型企業,也要有完善的工資制度,並在勞動合同中明確分配原則、數額及發放時間等,不得以實物折抵工資,更不得無故剋扣或拖欠工資。企業要遵守國家規定的當地最低工資標准,在制定自己的工資標准或簽訂勞動合同時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工資管理制度另一重要方面是考勤制度。考勤表是工資發放的依據,考勤表須經考勤人員、單位主管領導簽字並加蓋單位公章後才能作為財務部門發放工資的依據。要求企業考勤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考勤表的填寫要客觀真實,防止弄虛作假。企業要將考勤表、職工簽字後領取工資的工資表做為檔案妥善保管備查。考勤表、工資表是進行仲裁、訴訟的重要證據,庭審時用人單位有義務提供。

4.完善工傷管理制度。工傷管理是以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為前提的,為了防範安全風險,企業應當為職工辦理工傷保險。同時,企業必須制定各項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特別是在高空、井下、粉塵、易爆、有害氣體等高危行業和崗位,要具備完善的安全生產崗位責任制和自主保安制度。企業一旦發生事故造成人員傷亡的,要按國家有關規定和企業有關制度或勞動合同的約定及時處理。對工傷的認定,要按程序辦理,出具事故報告並填寫工傷認定表,傷殘等級要經有關部門鑒定。企業應支付傷殘職工醫療費、誤工費、交通費、護理費、住院期間的伙食補助費和營養費,並按傷殘等級支付傷殘補償金。工亡職工還應支付喪葬費和撫養費。事故造成傷亡的,在事故性質尚未確定前,企業應本著關心職工的態度,對職工先行救治,墊付必要的費用,待事故性質確定後再進行處理。

5.辭退、除名、開除職工須慎重行事,按法定程序辦理。企業給予職工辭退、除名、開除處理,關繫到勞動權利的保護問題,必須慎重對待。企業應按《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依據自身的經營特點,根據企業的需要制訂合適的獎懲辦法。並嚴格遵守規定,依法辦事。在對違法、違紀、違規職工予以辭退、除名、開除時,應本著「教育在先處理在後」的原則進行。對長期不上班或長期不在崗而又不履行正常手續的職工,且已達到法定處理條件的,企業勞動人事部門也必須先行通知,通知不到的,可以在報紙上公告通知。對拒不返回單位又無迴音者,方可按程序處理。企業對職工辭退、除名、開除的決定書,必須及時送達給被處理者本人,並應告知處理者享有的申辯、仲裁、訴訟等權利。如果被處理職工長期在外不歸或去向不明,應將處理決定書送達其共同居住的成年家屬簽收。如果拒不簽收處理決定書者,應有兩名無利害關系人在場證明,將決定書留置送達。實踐中,也可以請公證機關對送達通知行為進行公證。企業知道被除名職工居住地址的,應郵寄送達並留存回執。上述送達方式無法實施的可以公告送達。

企業用工現在已基本實行勞動合同制,對嚴重違紀職工,經教育無效的,盡量根據法律規定或勞動合同約定,採取解除勞動合同的辦法處理。解除勞動合同並不是一種處罰,因此比較溫和,有利於化解矛盾,有利於避免勞動爭議,規避法律風險。 6.建立健全企業勞動爭議調解機構。勞動爭議發生後,為了化解矛盾,減少職工提起勞動仲裁和訴訟,企業應建立健全勞動爭議調解機構,把糾紛解決在仲裁和訴訟之前。這樣,會更利於企業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同時也避免了訴訟之累和減少訴訟成本。企業勞動爭議調解機構由兼職人員組成,包括職工代表、企業行政代表、工會代表。調解委員會辦公室一般設在勞動人事部門。除辭退、除名、開除職工發生的勞動爭議,當事人應當直接向當地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外,其他勞動爭議,如勞動合同、工資獎金、降級、工傷認定等糾紛,均可由企業勞動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再進入法律程序解決。因此,企業建立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有利於化解矛盾穩定職工情緒,也有利於節約仲裁、訴訟費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勞動爭議的仲裁和訴訟

勞動爭議發生後經企業勞動仲裁委員會調解無效或不經調解,雙方當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向當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勞動爭議仲裁是勞動爭議案件的前置條件,不經仲裁的勞動爭議,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勞動爭議案件實行一裁二審制。現就企業作為勞動爭議案件的被申請人(被訴人),提出以下對策:

1.開庭前的准備。當企業收到勞動仲裁委員會送達的應訴通知後,應在送達回證上簽字,並做必要的准備事項:

一是委託代理人出庭。企業法定代表人應委託代理人,最好委託本企業法律顧問代為仲裁和訴訟。因企業法律顧問是本企業員工,精通法律,熟悉本企業經營管理,便於代理。同時,企業法律顧問代為仲裁和訴訟又可節約企業管理費用。如企業未設置法律顧問機構或聘任法律顧問,可聘社會律師為代理人出庭。同時,企業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應向代理人出具委託書。委託書應載明委託事項、委託許可權、期限等,並由委託人、受託人簽字;

二是由企業出具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身份證明,證明其身份、職務並加蓋企業印章;

三是准備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或營業執照副本及復印件並交給代理人;

四是代理人根據對方當事人人數准備答辯書或答辯狀,並搜集相關證據。

2.庭審中的舉證、質證。首先,作為代理人的企業法律顧問或律師必須按時出庭。庭審是依法定程序進行的,代理人在與申訴人答辯、舉證、質證和辯論中,切忌做無謂的辯解和爭論。首先,企業代理人負有舉證的義務,對自己的主張和列舉的事實必須用證據印證,並引用相關的法條說明自己的主張和事實的合法性,以獲得法律上的支持。如對某職工因曠工企業給予開除處分引起的爭議,應出具該職工曠工的證據,諸如考勤表、工資表、廠方通知其上班的通知書及證明已通知到本人等證據。在開除程序上,要出示會議研究的會議紀錄,並經職工代表會的決定等證據。庭審過程,實際上是對企業管理水平的檢驗,企業在管理活動中,應當做到依法管理、規范管理和精細化管理,稍有紕漏,就有可能承擔不利的法律後果。原因在於職工在勞動仲裁和訴訟中是弱者一方,勞動法律更傾向於關注弱者的利益。

3.仲裁後的履行和訴訟。勞動爭議經仲裁庭一次或數次開庭後即行裁決。企業收到仲裁決定書後,應在十五日內決定是否起訴,如無異議,仲裁決定在十五日後發生法律效力。對發生法律效力的裁決,企業應當自覺主動履行,以免久拖後引起對方當事人申請強制執行,給企業增加額外損失。如拖欠或欠發職工工資的,應按仲裁決定書載明的數額、期限給予補發;撤銷開除決定的,應在仲裁決定書載明的期限內恢復職工工作。對仲裁決定不服的,在收到仲裁決定書後十五日內,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訴訟前的准備,如果企業作為原告的,須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訴書。如果企業作為被告的,訴訟前的准備與仲裁前的准備大體相同,但應注意搜集新的證據,並進一步完善原有證據。

綜上所述,企業預防和解決勞動爭議應以預防為主,依法規范企業行為,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強企業管理工作,堵塞管理過程中的漏洞,有效防止勞動爭議的發生。勞動爭議仲裁和訴訟是在預防或調解無效的情況下,企業被迫採取的補救措施。一旦進入仲裁和訴訟程序,企業必須認真應對,委託專人代理,投入必要的精力進行調查取證,在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的情況下參與仲裁和訴訟,並力爭勝訴,最大限度地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保證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工作順利進行。

網頁鏈接

⑶ 如何避免企業的勞動糾紛

第一、企業不管是什麼階段,各項規章制度必須要建立健全。企業初創期制度管人更是非常重要。這里需要提醒的一點是,企業在做制度和流程時一定不能違背國家相關的勞動法律法規,就是你的制度必須是合理合法的。比如勞動合同法規定試用期一年合同不能超過1個月,那麼你的制度規定試用期3個月,那這個制度本身就是有悖於勞動合同法的,一旦發生勞動用工糾紛案件,企業無法提供自己不違法的證據。即使員工也有錯,觸犯了企業的制度,企業的制度是不合法不合理的,不能作為仲裁的當庭證據。切忌。
第二、企業和員工之間一定要簽正規標準的勞動保障局下發的制式勞動合同,不要自己要麼不簽合同要麼自己企業草擬一份不合法的無效合同和員工來簽訂,簽了也是不合法,做無用功。
第三、企業一定要給員工至少一個月試用結束後繳納社會保險。五險一金中的一金國家不強制企業為員工繳納,但是五險一定要給員工繳納。這個也是這兩年勞動糾紛案高頻點。希望企業注意。
第四、辭退員工一定要給員工合理給付經濟補償金,既然是企業辭退在先,那麼沒有理由不付補償金。何況一旦發生糾紛,經過很多周折企業還是要給付這部分補償的。經濟補償金也是這幾年糾紛高發點。
第五、女性三期即:懷孕期、生育期、哺乳期不可以辭退,這個勞動合同法和勞動法有明文規定,一旦辭退如果員工起訴單位,基本上單位要敗訴。女性三期是受國家法律保護的。企業一定要注意這點。
6
第六、有格局和會管理的老闆都是讓員工在工作時間高效工作,避免無畏加班加點。如果確實需要加班的情況,加班一小時之外都要支付加班工資。特別是國家法定節假日沒有什麼重要的事就別讓員工加班了。加班費也挺高的。讓他們休息好了,後面好好投入工作。加班費也是一個社會熱點問題,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當然也是這兩年勞動糾紛案的高頻觸發點。

⑷ 企業、公司如何應對勞動爭議

定好對策:打還是談?邊打邊談?找准關鍵用好程序:仲裁時效、主體資格、爭議類型1、仲裁時效 談到時效,企業一方面要看勞動者提出的仲裁請求是不是超過了仲裁時效,另一方面還要注意企業對員工提出的要求是不是超過仲裁時效,特別是向員工追償的事情。2、程序方面 訴訟的主體資格要搞清楚,看員工要告誰,是不是告錯了,特別是現在關聯企業越來越多,A公司、B公司、C公司都是一家人,但都是獨立的法人主體。員工出了問題之後,他只能告他的勞動關系所在單位,不能告錯了,告錯了官司就輸了。3、爭議類型 並不是用人單位和員工之間所有的爭議都屬於勞動爭議。有些行政處分屬於公司內部行政管理的事情,不涉及到雙方權利、義務的問題,不屬於勞動爭議。關於這方面的內容,最高人民法院有一個規定:如果是不屬於勞動爭議案件的事項,即便通過仲裁機構裁決,只要人民法院認定不屬於勞動爭議事項的,這個仲裁裁決不生效。備好證據:整理、固化、補充 程序的文章做足以後,進入實體就要注意證據了。應對一個勞動爭議案件,首先要整理證據,做一個證據目錄,名稱、內容,要證明什麼東西,派什麼用場,做一個清清楚楚的目錄,叫整理,整理下來要分析,哪些證據需要固化,證據的固化就是使之固定下來,然後還要補充。如果證據不足的話,就要輸官司。找好法律:找有效的法律依據 以法律為准繩是指廣義的法律。國家法律法規、規定,也就是大法類,企業單位自己的規章制度,是小法類,還有雙方的勞動合同、激勵合同、各種協議等。找依據的時候,要注意一定是合法有效的,有效的規章制度除了內容上不違反法律規定之外,還要注意程序上的合法,注意它的制訂程序上是不是經過民主程序,是不是經過了公示程序。請好律師:要不要請、請怎樣的、怎麼請 要處理好一個勞動爭議案件,不僅僅需要當事人(或代理人)精通勞動法律法規,還要懂得其他的知識,如訴訟的知識和技巧。所以,勞動爭議案件請外部的專業力量幫助是非常必要的。 勞動法有它的特點,非常繁雜,非常細,有好多東西僅從條文上是不容易看明白的,一定要請專業的律師來幫助。請律師也是有技巧的,一要看服務過的客戶有哪些,二要看社會上的一個公開的評價,鑒於勞動爭議案件中企業的風險非常大,敗訴率非常高,可以採用跟律師風險共擔的方式,就是與律師簽訂風險代理合同的辦法。 風險代理,就是案件雙方簽訂代理合同之後,預先交一部分費用,如果贏了就付一筆比較高的費用,如果沒有贏,後面的費用就不必支付,這叫風險代理。讓雙方風險共擔,能夠充分調動律師的積極性。標簽: 勞動爭議

⑸ 企業如何合理合法規避勞動合同法中的風險 詳細

企業如何合理合法規避勞動合同法中的風險 企業如何合理合法規避勞動合同法中的風險 2011 年05 月27 日 企業如何合理合法規避勞動合同法中的風險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的施行,勞動者的維權意識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勞動者申請勞動爭議仲裁,繼而提出民事訴訟,要求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當然,其中也不乏個別勞動者與企業產生糾紛,試圖通過現行法律謀取不正當利益。 在企業與勞動者的勞動關系中,企業是強者;但是在現行法律框架中,一旦出現勞動爭議,不管是在前置的勞動爭議仲裁階段,還是在其後的勞動爭議訴訟階段,企業實際上都處於弱勢地位。因為面對資金、實力都強的企業,勞動者在人們眼裡,普遍處於弱小角色,而且勞動合同法的立法目的之一就是要「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在出現勞動爭議糾紛後,即使企業不存在過錯,人們也會認為是企業在以強欺弱,不論是仲裁機構還是法院均會對勞動者產生同情心。 因此,企業如何在自身合法的情況下,贏取仲裁機構和法院公平、公正的待遇顯得格外重要。本文將通過現行勞動爭議糾紛中易出現的幾種情況,在勞動爭議容易出現的環節就企業如何合理合法規避對已不利的情況作初步論述。 一、勞動者的姓名,住址條款 對於解除勞動合同時的送達作用 二、勞動合同期限 確定建立勞動關系的日期,計算經濟補償金、繳納社會保險的起算時間,是否提前解除或終止 試用期 試用期的作用:21 條 除勞動者有 39 條和 40 條 1、2 項規定的情形外,不得解除合同,解除的,應說明理由。 39 條1 項:試用期間補充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如何運用 與試用期滿後解除勞動合同有什麼不同:可以隨時提出,沒有明確是口頭還是書面,但需要說明理由,無需要支付補償金; 需要提前三十日提出,書面通知,按47 條支付經濟補償。 試用期工資:20 條 不得低於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或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80%,並不得低於用人單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標准。 三、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 以確定崗位工資 用以確定是否符合40 條第2 項:不能勝任,經培訓或調整崗位後還不能勝任的解除合同理由 確定以後崗位調整 工作地點用以確定勞動者的最低工資標准、勞動保護、勞動條件,職業危害防護和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准等事項(條例14 條),適用以解決有多處經營場所的企業。(以勞動合同履行地為准,注冊地標准高,且雙方有約定的,從其約定) 四、勞動報酬 涉及勞動報酬的勞動爭議的時效 1、普通勞動爭議仲裁的時效 根據《勞動合同爭議調解仲裁法》第27 條的規定,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並且可以中止、中斷。 2、拖欠勞動報酬爭議的時效 《勞動合同爭議調解仲裁法》第27 條第四款規定,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3、拖欠勞動報酬爭議時效的例外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三條規定,勞動者以用人單位的工資欠條為證據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訴訟請求不涉及勞動關系其他爭議的,視為普通民事糾紛處理,即此類適用2 年的訴訟時效規定,不用仲裁前置程序。 4、「勞動爭議發生之日」 工資爭議,仲裁委在實際操作中,普遍以「工資發放之日」作為勞動者「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即勞動爭議發生之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對此作了明確規定,第一條第一項中規定,在勞動關系存續期間產生的支付工資爭議,用人單位能夠證明已經書面通知勞動者拒付工資的,書面通知送達之日為勞動爭議發生之日,不能證明的,勞動者主張權利為發生之日。 對於在勞動關系存續期間發生的拖欠工資爭議,只有用人單位不能舉證證明已向勞動者送達拒付工資書面通知,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關系存續期間的任何時間申請仲裁。 5、企業如何規避,合理適用舉證責任 企業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如果拒絕支付勞動者本月的工資,需要在工資發放日之前的合理時間以書面形式向勞動者送達拒付工資通知書,以解決發生勞動爭議後的時效起算問題。 (2)由於工資欠條適用普通民事訴訟時效的規定,不需要仲裁前置,因此企業要謹慎向勞動者出具工資欠條。 (3)企業應當妥善保管相關文件。 五、拖欠勞動者社會保險是否屬於勞動爭議 社會保險爭議包括:用人單位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放棄社會保險或簽訂由勞動者自行繳納社會保險的協議,勞動者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社會保險待遇等。 1、用人單位未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的法律後果 《勞動法》第73 條和《社會保險征繳暫行條例》第4 條都規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 在《勞動合同法》施行之前,對於用人單位未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的,《勞動法》未做明確規定,僅說明在用人單位未按約提供勞動條件的,勞動者可以隨時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北京市勞動合同規定》第35 條,規定如果用人單位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的,用人單位應當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沒有規定可以取得經濟補償金。 在《勞動合同法》施行之後,根據《勞動合同法》38 條規定,因用人單位未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的,勞動者可以隨時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合同,並且可以要求經濟補償金,但經濟補償金的補償年限應自2008.1.1 日起計算。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勞動者的通知義務,沒有明確是口頭還是書面的,對於企業和勞動者對此都要注意保留證據。 2、用人單位未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是否屬於勞動爭議 《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第二條,《勞動調解仲裁法》第三條,都規定了因為社會保險發生的爭議屬於勞動爭議。但是均未明確指出因社會保險發生的什麼爭議屬於勞動爭議。 區分實踐中的具體情況分別闡述: (1)勞動者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社會保險待遇的,實踐中基本按勞動爭議處理。 《勞動法》規定勞動者依法享有各種社會保險待遇; 《工傷保險條例》第60 條規定,用人單位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工傷保險的,勞動者發生工傷後,由用人單位按照工傷保險項目向勞動者支付保險待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一條規定,勞動者退休後與尚未參加社會保險統籌的原用人單位因追索養老金、醫療費、工傷保險待遇和其他社會保險費而發生的糾紛,屬於勞動糾紛。 《勞動爭議仲裁調解法》第2 條和5 款也將工傷費用納入勞動爭議的范圍。 《北京高院民一庭關於企業與職工因社會保險繳納發生爭議的受理問題》的復函中,規定除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繳納社會保險的爭議外,其他因社會保險發生的爭議,應按勞動爭議受理。 因此,據上述規定,勞動者要求支付社會保險待遇的,屬於勞動爭議的范圍。 3、用人單位整體未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勞動者要求為其繳納社會保險的,實踐中基本認為不屬於勞動爭議,一般不予受理。 法律依據在於: 《勞動法》第100 條規定用人單位無幫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其限期,逾期可以加收滯納金。 《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第13 條規定,繳費單位未按規定繳納和代扣代綿社會保險費的,由勞動保險行政部門或者稅務機關責令限期繳納等。 2004 年北京高院民一庭在勞動爭議案件的總結報告中指出,根據《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並參照《社會保險基金監督舉報工作管理辦法》、《社會基金行政監督辦法》、《社會保險行政爭議處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對於用人單位整體未上「三險」,職工要求處理社會保險問題的,應告之由勞動監察部門處理,不予受理;職工對社會保險基數有意見要求處理的,應告之由社保中心核對,法院不予受理;其他因社會保險產生的糾紛,法院應予受理。 據此,各地法院均認為社會保險的征繳屬於行政機關的行政職責,司法權不應予干涉,如果企業整體未上三險,或拖欠三險屬於企業內普遍情況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處理。 4、用人單位未為個別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勞動者要求為其繳納社會保險的,北京法院規定應予受理。 2005 年北京高院民一庭關於《新時期北京市勞動爭議的審判情況與對策》的報告中指郵,對企業不上或拖欠個另職工三險的,法院應發揮司法監督的職能,對此類案件應予受理。 5、對於用人單位未為個別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發生的爭議,是否應受仲裁時效的限制。 根據現行法律的規定,應當受一年仲裁時效的限制。但理論上認為,社會保險作為一種強制性保險,其目的在於國家通過強制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使勞動者在年老、患病等情形下獲得相應的物質保障,建立社會保障體系,通過社會保險將用人單位的責任轉移給社會,降低用人單位的風險。對於用人單位來說,這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其必須履行,因此不應受到仲裁時效的限制。 6、社會保險基數的確定 應當按照勞動合同履行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確定,根據北京市的規定,用人單位可以按照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60%或70%,也可以根據當地最低工資標准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 7、企業如何合理規避因社會保險引發的勞動爭議 北京的企業一般都已經納入社會保險統籌體系,不存在整體未給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的問題。但是存在未給個別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的問題。 即使用人單位未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但勞動者一般不會勞動關系存續期間提出,而是勞動關系解除時與勞動報酬一同提出,仲裁機構予以受理,並同時做出裁決,要求用人單位為勞動者辦理勞動關系存續期間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大病醫療社會保險統籌手續,並要求勞動者承擔個人應當支付的金額。 (1)企業應當從建立勞動關系之日起為職工繳納社會保險。 (2)與勞動者約定社會保險繳納基數 企業應當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為避免在爭議發生後的保險費用計算依據,企業應當在不違法當地社會保險繳納基數的前提下,與勞動者在合同中約定保險費用的繳納基數,或者直接在合同中約定以當地最低工資標准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 拖欠加班工資的勞動爭議應對 1、企業拖欠勞動者加班工資,面臨的法律後果 《勞動合同法》第85 條規定,用人單位未按合同約定或國家規定及時足額支付勞動若不是,或者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費的,勞動行政部門應當責令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責令用人單位按應付金額的50%——100%的標准向勞動加付賠償金。 2、企業的應對 (1)明確勞動報酬的組成和支付管理 勞動報酬涉及勞動合同解除或終止後如何計算經濟補償金的問題。企業在勞動報酬中通常會約定勞動者的基本工資是多少,由兩部分組成,即崗位工資和績效工資。崗位是明確的,績效卻難以確定, 勞動者會以12 個月的平均工資,包括基本工資、資金、加班費、津貼和補貼等全部貨幣收入作為計算依據,而企業往往按照勞動合同中基本工資來計算,差別很大。 因此,企業應當明確約定勞動者的工資標準是多少,特別注意加班費、獎金的審批審核和支付方式。 (2)嚴格工作時間的管理 勞動部貫徹《國務院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的實施辦法確定標准工時制度為每日工作8 小時,每周40 小時。對於因工作性質或生產特點的限制,不能實行標准工時制度的地方企業,可以實行不定時工作制或綜合計算工時制,但應當報勞動行政部門審批。 勞動部《關於企業實行不定時工作制和綜合工時工作制的審批辦法》中,對於旅遊等受季節和自然條件限制的行為的部分職工可以實行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即分別以周、月、季、年等為周期,綜合計算工作時間,但其平均日工作時間和平均周工作時間應與法定標准工作時間基本相同。 對於購物中心和酒店此類受季節限制的企業,可以考慮適用綜合計算工時制。 (3)嚴格休假管理 根據《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企業職工帶薪年休假實施辦法》,規范企業休假管理。 勞動者連續工作滿12 個月的,享受帶薪年休假5 天,不包括依法享受的探親假、婚喪假、產假等國家規定的假期以及歷工傷停工留薪期間。 企業未安排年休假或安排的年休假天數少於應休假天數的,應當按日工資收入的300%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資報酬。日工資為12 個月除加班工資後的日平均工資除以月天數21.75 天。 對於企業提出但勞動者因個人原因書面提出不休的,企業可以只支付其正常工作期間的工資收入。 (4)注意仲裁和訴訟中的舉證責任限制。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39 條規定了勞動者無法提供由用人單位掌握管理的與仲裁請求有關的證據,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單位在指定期限內提供,未提供的,應當不利後果。 《證據規則》第六條 在勞動爭議糾紛案件中,因用人單位作出開除、除名、辭退、解除勞動合同、減少勞動報酬、計算勞動者工作年限等決定而發生勞動爭議的,由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司法解釋一》第十三條因用人單位作出開除、除名、辭退、解除勞動合同、減少勞動報酬、計算勞動者工作年限等決定而發生勞動爭議的,由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六、企業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解除勞動合同 根據《勞動合同法》的有關規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如果沒有該法第39 條規定的情形,並且勞動合同履行期滿沒有主動提出解除合同或者終止合同,除非用人單位或者提高勞動合同約定條件續訂勞動合同,勞動者不同意續訂造成勞動合同終止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經濟補償;但如果用人單位存在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那麼根據該法87 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經濟補償金的兩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但是如果支付了賠償金將不再支付經濟補償金。 因此企業應當注意以下方面: 1、牢記並貫徹《勞動合同法》第39 條 如果勞動者存在39 條的情形,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合同,也無需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其中,對於企業來講最易於實施而又讓勞動者難以抗辯的方式,就是39 條第一款第二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 2、嚴格制訂規章制度,為適用39 條打下基礎。 企業的規章制度都會作為勞動合同的附件,要求勞動者遵照執行,與勞動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在涉及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勞動爭議案件中,法 院也會考量企業規章制度的具體規定,確定企業據以解除勞動合同的理由是否成立,確定勞動者是否違反規章制度,最終作出企業是否存在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認定。 因此,企業應當對於企業現行的規章制度依法審查,確定與法律法規沒有沖突,確定其條款明確具體,特別對於什麼是「嚴重違反」應作詳細規定。 3、對於企業規章制度的公示 《勞動合同法》第4 條規定,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以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 對於處於經營常態的企業來說,上述制度通常已經制訂完畢,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告知勞動者。可以參考的途徑有: (1)將上述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作為匯編,作為勞動合同附件,與勞動合同文本一並交與勞動者; (2)在勞動合同文本中單列條款,明確勞動者入職後應在具體時間內學習規章制度; 七、注意女職工解除合同的特別規定 《勞動合同法》第42 條規定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的,用人單位不得依照第40 條、41 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如果勞動合同期滿,但存在上述情形的,應當延至上述情形消失之日。 八、競業限制條款與保密條款 《勞動合同法》第23 條、第24 條規定了競爭限制條款。 1、競業限制條款的具體內容 企業可以和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的人員、范圍、地域、期限,但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 注意:23 條 競業限制人員一定是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 二年的期限 2、競業限制條款中經濟補償金和違約金如何確定,如何支付。 是否應當參照勞動合同法第47 條規定的經濟補償標准。(47 條規定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前12 個月的平均工資計算,月工資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不滿12 個月的按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3、支付經濟補償是否是競業限制條款的必要條件 (1)無約定,未支付 有的企業在條款中僅單方列明了勞動者應當遵守的義務,以及違約後的責任,對於企業的義務隻字未提。此種情況,應當確定條款無效。 (2)有約定,未支付 由於競業限制條款對勞動者自主擇業權和合法競爭權作出了限制,企業應當支付一定的補償,以體現權義的對等性。如果企業未按約定支付,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勞動者有權拒絕競業條款規定的義務。(合同法的先履行抗辯權) (3)有約定,有支付,但經濟補償明顯過低 企業通常會約定很少的補償金,是否顯失公平,勞動者是否可以因此行使撤銷權,條款是否因此而無效 4、競業限制條款與保密條款的關系 通常競業限制條款與保密條款混和為一,是勞動合同的組成部分,也因具有保守企業商業秘密的內容而成為知識產權案件。、 如有爭議,是否需要仲裁前置,各地不一,實踐中法院和仲裁機構都有受理。 企業需要選擇爭議解決方式: 違反競業限制是違反合同約定的義務 侵犯商業秘密是勞動者違反法定義務 5、企業如何制訂競業限制條款 (1)單獨作為合同附件,以比合同條款更具體明確的方式進行約定。 (2)約定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終止後的不超過兩年的期限內履行競業限制義務。 (3)根據勞動者解除或終止合同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確定經濟補償金的標准。(不超過2/3) (4)明確經濟補償金於合同解除或終止後按月支付,勞動者應出具簽收單據。 (5)根據經濟補償金標准約定勞動者違約金的標准(權義平等) (6)明確約定企業如不按時支付經濟補償金,勞動者是否應當先履行催告手續,如在催告履行期間企業仍未支付,勞動者的競業限制義務予以免除。 七、違約金條款 《勞動合同法》第25 條規定,除本法第22 條用人單位為勞動者專項培訓約定服務期和違約金,第23 條競業限制條款規定的違約金條款外,用人單位不得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金。 如何靈活運用違約金,規避 一是在培訓服務期約定中約定違約金。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可以與該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 二是在競業限制約定中約定違約金。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 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競業限制的人員限於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以上規定的人員到與本單位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用人單位,或者自己開業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競業限制期限,不得超過二年。

⑹ 如何避免企業的勞動糾紛

我國當前中小企業一個較為普遍地現象一些中小企業主認為中小企業只是企業發展的初級階段,如果在初級階段不過分注重生產績效地話,那就很難是資本的原始積累擴大。他們往往忽略基本制度的建設,沒有根據現代企業的需要建立相應的制度,而是根據良心和經驗,處理企業與員工的關系,建立的是傳統作坊主和雇員之間的關系。隨著新勞動法的實施,員工的維權意識越來越強,當員工出現相關訴求時,往往容易導致勞資糾紛。如果中小企業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管理制度,對企業和員工的權利、義務作出明確的規定,勞資雙方在規定的框架下相處,往往能避免勞資糾紛的發生。 除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企業還需要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有關研究表明:管理中70%的錯誤是由於不善於溝通造成的。管理離不開溝通,溝通滲透於管理的各個方面。無論是企業決策者,還是普通員工,要想富有激情、卓有成效地工作,離開了溝通是很難取得的。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抱怨和意見,認為企業不關心員工,個人的工作成績沒有得到應有的承認和肯定,合理化建議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採納;工作環境壓抑、人際關系緊張。凡此種種,都會嚴重影響員工的工作熱情,甚至導致勞資糾紛。只要與員工保持良好的溝通,讓員工參與進來,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在企業內部形成運行的機制,就可實現真正的管理。只要大家目標一致,群策群力,眾志成誠,企業所有的目標都會實現。那樣,不僅可以有效的避免勞資糾紛,員工將會幹得更有勁、更快樂,企業將會越做越強,越做越大,為社會創造的財富也就越多。 要避免出現勞資糾紛,中小企業還要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一種共有的價值觀,是企業職工共同的信仰,它是指導企業和企業人行為的哲學。企業文化應以人為著眼點,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方式,強調要把企業建成為一種人人都具有共同使命感和責任心的組織。在企業內部實行人本化地管理就是一個企業效益與文化建設結合的有效途徑。人本化管理地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依靠全體職工辦企業,尊重職工、關心職工,有親如一家地組織氣氛。在企業內部實行人本化管理不僅可以有效地調動員工地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也可增強企業地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動企業文化的建設。這樣,不僅能有效的避免勞資糾紛,甚至在企業遇到困境時,員工願意與企業不離不棄、共渡難關。 處理勞資糾紛,特別是激烈的群體性對抗事件時,要積極向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需求支持和幫助。中國的中小企業往往避免和政府部門發生聯系,他們往往對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不夠信任。事實上,隨著中國各級政府執政人員整體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政府職能已經向服務型政府轉變,並且,能夠調動的資源很多。A公司在發生近百名員工圍堵工廠大門時,公司管理層非常努力地去和員工溝通,但是,員工對公司已經失去基本的信任,完全沒有辦法達成共識。A公司管理層萬般無奈之下,向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請求支持,勞動監察部門、公安部門、上級工會組織多管齊下,與員工溝通,做普法宣傳,並出動警力維持持續,沖突事件得到妥善的解決。

⑺ 單位如何避免勞動糾紛

首先,企業在招聘員工時,應明確招聘流程、評判標准,並且嚴格按照標准執行。這樣做,能最大限度保證企業能招到需要的人才,防止企業資源的浪費。堅持「用人惟德,用人惟才,德才兼備,德主才輔」的原則,有利於企業的長期健康發展。依照招聘標准,層層篩選,這也減少了企業將會面臨的勞動糾紛問題。
其次,員工經過應聘環節進入企業後,企業應該及時同員工簽訂勞動合同。有一些企業為了減少用工成本,不同勞動者簽合同或者說簽訂不符合法律規定的合同,結果員工向勞動仲裁委申請仲裁,企業不僅要按照法律規定支付員工工資,還要承擔額外的懲罰,得不償失。在這里,有幾點關於勞動合同的法律常識需要說明:
1、員工進入企業工作後一個月內,企業必須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否則從第二個月起支付員工雙倍工資,一年滿後視為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
2、勞動合同中約定的工資不能低於企業所在地最低工資標准,否則企業可能會面臨行政處罰和經濟賠償。
3、試用期不可以隨意約定,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超過一個月;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超過兩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
4、企業在試用期內欲辭退員工的,須證明員工不符合錄用標准,這里的標准應該是具體明確的。
5、員工在正式期內不能勝任工作的,企業不能直接辭退,應先調崗或者培訓,之後仍不能勝任的,可支付一個月工資或者提前30天告知員工解除勞動合同。
6、員工享有年假,計算標准應該根據員工工作年限。
7、員工工作時間有一定限度,加班應獲得加班費,工作日加班的獲得不低於工資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加班費,休息日加班不安排補休的獲得不低於工資標准百分之二百的加班費,節假日加班的獲得不低於工資標准百分之三百的加班費。
8、企業應該按時足額的向員工支付工資。
9、企業為員工繳納社保是法定義務,同員工簽訂放棄社保協議是不符合法律規定,會受到行政處罰。
遵守以上規定,是法律對於企業的基本要求,作為一個良心企業,做到以上幾點其實並不難。實踐中,企業同員工產生勞動糾紛也多因為上面幾點原因,企業注意到這些,能產生勞動糾紛的情況也就少了。

⑻ 淺談企業如何減少勞動爭議

應明確合同法定條款中的違約責任及條件。明確違約的條件和責任, 對於員工既能起到約束和警示的作用,同時企業在出現問題時, 又能作為問題解決和處理的依據。在法庭中, 法官因為有了依據可遵循, 從而也可避免「自由裁量」, 同時, 也為保護企業自身的合法權益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在本案中,楊某不承認公司的待崗安排, 但卻一直未到崗上班, 按企業的規章制度, 未經批准, 未到崗上班屬於嚴重違紀, 但嚴重的程度及因嚴重違紀而受到的懲處卻沒有明確。因此,在企業規章制度中應對違紀的情況做出細致描述及量化, 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詞語, 同時, 對違紀懲罰的程度也要可行、細化, 從而避免勞動爭議的發生。
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 加強有效的溝通: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是減少企業勞動爭議的根本途徑。在企業正常的運營過程中, 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中的人員素質, 與勞動爭議的發生和處理密切相關, 其不僅需要了解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制定出適合於企業發展的規章制度, 同時, 在發生勞動爭議時, 積極有效地溝通也可消除和減免不必要的勞動爭議。

⑼ 企業預防勞動爭議的措施

一是要樹立「先合同、後用工」的勞資觀念。合同是通過「君子協定」的方式,將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契約的方式先期固定下來,是解決糾紛的最佳工具。因此,企業要嚴格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嚴格合同內容、合同簽署、用工管理和勞動合同管理的規范性,明確約定員工工作內容、工作時間、勞動保護、勞動條件和職業危害防護、在職培訓、費用負擔及服務期、競業限制和保守商業秘密、補充保險和福利待遇、辭職、辭退、違約責任等條款。要制定統一的合同文本,並聘請法律顧問加以審核,切實規范勞動合同的主體、時限、責任等內容,杜絕違規簽訂勞動合同的現象,預防因違規而引發的勞動糾紛。
二是要嚴格依法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在簽訂勞動合同時,必須如實告知勞動者工作內容、工作地點、職業危害、勞動報酬等事項,明確加班調休和付酬標准、辦法等。企業自身要規范用工和考勤制度,做好詳細記錄,嚴格控制加班,及時安排調休,確實不能調休的,要按《勞動法》的規定支付報酬。企業應建立完備的休假制度,認真落實職工帶薪年休假、探親假、婚喪假、產假等國家規定的假期,避免發生勞動糾紛。要按規定為職工繳納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自覺承擔職工工傷治療費用及補償等。確需與勞動者解除勞動關系的,須依《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履行好通知及經濟補償義務,但要保存好相關合法的證據。
三是要建立健全企業管理規章制度。我國《勞動法》第4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 企業為了保障生產經營的順利進行,必須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和勞動紀律,要求員工遵守,但必須注意其合法性。對涉及職工利益的制度,一定要提交職代會審議通過,並應保留好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大會討論、協商的書面證據,同時要注意加強公示和宣傳。對員工違規行為進行處罰時,要建立在合法、合規、理性、人性的基礎上,既要避免激化勞資矛盾,又要有利於企業今後的管理和發展。
四是要構建有效防範勞動爭議的內部機制。企業應當本著「事前預防為主、事中控制為要、事後補救為輔」的原則,建立一套有效的勞動爭議內部防範機制,一旦發生勞動糾紛,企業既可以從容應對,也可以最大限度地維護自身利益。建立職工參與或影響決策的管理機制,在企業內部創造有利的群體環境及和諧共事的交往氣氛,要從物質和精神上為職工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學習環境,暢通員工訴求及溝通渠道,真正了解員工的心聲,促進相互交流。要在企業內部建立健全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通過內部調解機制,盡量將勞動爭議苗頭扼殺在萌芽狀態。

閱讀全文

與企業如何規避勞動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