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您可以問得更詳細一些。
醫療糾紛在我國《侵權責任法》中有詳細規定,醫療糾紛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部分詳細規定如下: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四條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五條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當向患者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並取得其書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並取得其書面同意。
醫務人員未盡到前款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六條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的,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批准,可以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
第五十七條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未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八條患者有損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
(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
(二)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
(三)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2. 侵權民事責任中的因果關系有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
您好,目前法律對因果關系的認定沒有詳細規定。一般在實踐中,存在多種說法。
最普遍的版,對於侵權民事責任權因果關系的分析和認定,分兩個步驟進行:
首先,確定行為人的行為或者依法由責任人承擔責任的事件或行為是否在事實上屬於損害事實發生的原因,即事實上的因果關系。
其次,確定事實上屬於損害事實發生原因的行為或事件在法律上是否能夠成為責任人對損害事實承擔責任的原因,即法律上的因果關系。
3. 侵權責任構成要件中的因果關系,是指什麼內容
您好,因果關系原本並不是法學上的概念術語,是從哲學概念當中引進過來的,是指事物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在討論侵權責任法中的因果關系,主要是討論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是否具有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如果損害結果的發生是由行為所引起的,他們之間是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就認為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反之則不然。但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並不是侵權行為構成的唯一要件,單純的強調違法行為作為損害後果發生的原因,實質上是將狹義的因果關系視為侵權行為成立的唯一要件,而使其他的構成要件失去了其本身的作用,不利於正確判斷行為的性質和責任的承擔。
本文所指的因果關系是民法上的因果關系,它具有如下特點:
1. 客觀性。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客觀的、天然的聯系,而不是人的主觀意識的產物,我們在判斷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具有事實上的因果關系時,運用的應該是一種事實判斷的方法,而非價值判斷的方法。在司法實踐活動中,判斷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時應從案件本身出發,盡量避免外界認為因素的干擾,才能保持清晰的判斷頭腦,准確地認定案件事實,促進司法公正,維護司法權威。
2. 相對性。我們在研究因果關系時,不是從哲學的角度去研究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而是僅僅判斷行為與結果之間這一相對的聯系是否具有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我們所研究的僅僅只是民法上的因果關系,既不是哲學上的事物的普遍聯系,也不是其他部門法中所研究的因果關系。
3. 時間性和順序性。這里所探討的因果關系雖然是民法上的因果關系,它仍然體現的是事物之間的聯系,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原因和結果之間具有時間性和順序性,具體表現為:原因在前,結果在後,先因後果。
4. 尋找原因方式的倒推性。在對民法中地因果關系認定時,往往都是在損害結果發生之後,才尋找引起結果發生的原因。這並不違反因果關系的時間性和順序性的特點,原因在前,結果在後是客觀情況,先找原因還是先找結果並不影響對因果關系的認定,只是在引起結果的諸多可能的原因中准確地找到引起結果發生的真正原因,而我們在尋找原因時往往運用的是倒推法,即原因和結果之間是先因後果的順序,而我們在尋找原因時採用的是由果尋因的方法。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4. 如何認定民事侵權責任中是否有因果關系
案情:一天,黃某(26歲)在街上碰見高中同學韋某(26歲)一番寒暄之後,黃某邀韋某去黃家吃飯,席間韋某喝了許多酒,走時黃某見韋某有些醉意,要騎摩托車回家,但是黃某卻不阻攔韋某,要韋某醉醒後再回家,結果韋某騎摩托車回家途中,不幸自己撞上路墩死亡,死者的親屬起訴黃某,要黃某承擔一定的責任。 對於黃某是否要承擔責任,有二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是黃要承擔責任,理由是該案中有損害結果,黃某有過錯,同時黃某的過錯行為與損害結果的發生有因果關系。 第二種觀點是黃某不應承擔責任。因為韋某的死亡是自己的行為造成的。黃某明知韋某有些醉意,而不阻止韋某騎摩托車回家,充其量也不過是韋某死亡的一個條件,並不具有因果關系,因而不構成侵權責任,黃某不應承擔責任。 我認為黃某是否應承擔責任,認定因果關系成為一個關鍵。 (一)確定因果關系的理論 一是條件說。學說由德國學者弗·布里首創,主張只要對損害結果的發生創造了條件,是引起損害結果發生的條件,就是損害結果的原因。該理論是從主觀主義和社會責任論出發,「只注重研究從損害結果中反映出來的行為人的人身社會危險性,認為只要行為人在實施行為時能夠認識到有發生危害結果的可能性,就不能以任何理由減輕其責任。」 二是必然因果關系說。學說認為,只有當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的發生有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時,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該理論主要是受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有關因果關系的影響,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概念在民法中的具體應用。 三是相當因果關系說。該學說認為,「不應要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直接因果關系,只要行為人對損害結果的構成適當條件,行為人就應負責。 」②因為,損害結果是各個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缺乏任何一個條件,損害結果都不會發生。 以上學說,各有利弊,筆者傾向於相當因果關系說,理由如下:1、有利於保護受侵害人的合法權益。因為把適當條件作為原因看待,就擴大了必然因果關系說中因果關系的范圍,避免開脫一些應負責任的行為人的責任。條件說把凡是造成損害結果發生的條件都看作原因看待,范圍太廣了。必然因果關系說,原因范圍太窄了,不利於保護受侵害一方的合法權益。2、法官審判的理想境界當然是使法律真實與客觀真實完全一致。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告訴我們,人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主觀世界可以正確地反映客觀世界,但是有條件限制:就是認識時間、認識手段不受限制,但是訴訟總是受到時間、空間和現有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再加上因果關系的復雜化和多樣化,要認定一個行為是否必然引起損害事實的發生,該行為與損害事實是否有必然因果關系是非常困難的,又因為條件說中的原因范圍太廣,因此,我傾向司法實踐中應採用相當因果關系說。 由於相當因果關系說,判斷一行為是否為損害結果的發生原因標準是「可能性」 ,而非「必然性」 ,即該行為可能造成損失結果,同時認定「可能性」是依據社會的一般見解,而不像「必然性」是客觀存在的,與人的主觀認識無關。因此法官在確定行為與結果有無因果關系,「依行為時的一般社會經驗和知識水平作為判斷標准,認為該行為有引起該損害發生的可能性,而在實際上又確實引起了該損害結果,則該行為與該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 筆者認為,本案中黃某的行為是導致韋某死亡的條件之一,根據相當因果關系說,需要承擔次要的法律責任。原因如下: 第一,韋某的死亡是由於自己的行為造成的。韋某已經26歲了,是完全行為能力人,完全能夠預料到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後果。韋某明知自己已有醉意,卻仍騎著摩托車回家,導致自己死亡,應承擔主要責任。 第二,黃某看見韋某有醉意,騎摩托車回家,而不勸阻,構成相當因果關系中的適當條件。根據上述筆者所闡述的判斷適當條件的標准,依行為時的一般社會經驗和知識水平作為判斷標准,認為該行為有引起該損害發生的可能性,而在實際上又確實引起了該損害結果,則該行為與該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具體到本案,依照一般社會經驗,依照社會上通常人的理解,雖然韋某已經26歲了,是自己利益的最佳判斷者與照料者,完全可以預料到自己酒後駕車可以導致交通事故的後果,但是黃某不勸阻的行為是導致韋某出交通事故死亡的條件,具有引起韋某出交通事故死亡的可能性,而在實際上又確實引起了該損害結果,因此,構成相當因果關系說的因果關系,黃某應承擔次要的法律責任。 第三,判決黃某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能夠達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制止酒後駕車事件的發生。 綜上,我認為黃某需承擔法律責任。
5. 相當因果關系說,指的是什麼
相當因果關系(德語:Adäquanz、英語:adequacy、adequateness})是法學理論中認定構成法律上的因果關系的一個學說,是指行為人行為與結果間要具有相當的因果關系,行為人才對結果承擔法律責任。這在刑法上屬於構成要件的一環,也是認定民法上侵權責任的一個步驟。
判斷犯罪成立與否的第一階段是判斷構成要件該當性(亦即符合犯罪之條件,如行為、情狀、結果),而在構成要件中,犯罪行為與犯罪結果必須具有因果關系,倘若兩者風馬牛不相及,則構成要件不該當,犯罪不成立。
因果關系的判斷,包括:第1步驟的條件關系,及第2步驟的相當因果關系。
條件關系
條件關系的判斷原則是:「若無行為A,則無結果B。」其等價命題(逆否命題)是:「若有結果B,則有行為A。」由此可見,行為A乃是結果B的必要條件。除了作為犯以外,尚有不作為犯(放任犯罪結果發生)的情況,即:「若有行為A,則無結果B。」
上述條件關系的判斷,是一種「若…則…」的邏輯假設,因此會有事實關系(假設性因果進程)與規范關系(擇一競合)的問題,例如:
1、情況1:甲下毒達1/2致死量,乙又下毒達1/2致死量,2人所下的毒合起來恰好殺害了丙。此時,在自然科學的法則、經驗假設下,甲、乙各自的行為本來都不至於殺害丙,該如何處理?這是事實關系的疏漏。
2、情況2:甲下毒達全部致死量,乙又下毒全部致死量,殺害了丙。此時,究竟是甲的毒殺害了丙,還是乙的毒殺害了丙,該如何處理?這是規范關系的疏漏。
因此,條件關系的判斷,必須結合事實關系與規范關系的判斷,先利用自然科學的法則、經驗去假設行為與結果的關系,再從法律的觀點,去期待迴避結果的可能性,如果行為與結果既有事實關系,又有規范關系,就是有條件關系。
條件關系的截斷與斷絕
條件關系的截斷,例如:甲毒殺乙,但乙因毒性發作痛苦難耐跳樓身亡,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有關,但非主因。(此時進一步涉及相當因果關系的判斷。)
條件關系的斷絕,例如:甲准備毒殺乙,但丙搶先槍殺了乙,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毫無關聯。
(5)相當因果關系侵權責任擴展閱讀:
中華民國司法實務通說
中華民國司法實務上以「客觀」的相當因果關系為通說,亦即以綜合行為當時所存在的一切事實,為客觀地事後審查,認為在一般情形下,有此環境、有此行為的同一條件,均可發生同一的結果者,則該條件與結果的發生即具相當性,行為與結果即有相當的因果關系。
實務通說排除行為人「不可能預知所有因素」的情形,因此刑法學理上不應負責的部分,在司法實務上卻仍成立犯罪。
舉例而言:甲持刀砍乙便離去,一般人不會因為相同傷勢而成立重傷或死亡之結果,但乙是血友病患者,不能凝結血液,因而致使流血不止而死,但甲並不知道乙為血友病患者。就刑法學理上,甲無從知悉乙為血友病患者,至多成立傷害罪。
但在中華民國司法實務引用「客觀」的相當因果關系情形下:以刀砍向血友病患者,皆有可能致使血友病患者流血不止而死亡的結果,因此雖然甲並不知悉乙為血友病患者,仍成立殺人、過失致死、普通傷害加重結果等罪。
由此可發現,行為人被課予高於自身所認知的結果之責任,從而使各犯罪行為人被中華民國司法實務認定應有神一般的認知(可以認知「所有」環境及個人因素),因而多遭學術界撻伐。
6. 比較相當因果關系和必然因果關系
侵權法中的因果關系理論中,我國法學界先是承襲前蘇聯的"必然因果關系說"和"必然、偶然一體因果關系說";改革開放接受世界先進法律文化後,又採納了大陸法系的"相當因果關系說".相當因果關系說是自然法哲學和實證主義法學思想的產物,具有科學性和適用性.相當因果關系說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其內容無論在事實原因、法律原因的判斷標准上,還是在因果關系的中斷和證明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充實,形成了一個全面、系統的理論.深入研究相當因果關系說的相關問題有利於完善我國的侵權法理論.
7. 在法律術語中什麼叫相當因果關系
相當因果關系說,又稱適當條件說,認為某種原因在特定情形發生某種結果,還不能斷定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只有在一般情形中,依照當時當地的社會觀念,普遍認為也能發生同樣結果的,才能認定有因果關系。由損害看行為,可以確信是它造成的,那麼該行為即為相當原因。如警察毆打人致傷,並囚之於拘留所內,受傷人因不能外出醫治,或治療不得法,遂因傷致死。毆打人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也就是說,行為後加入其他,原因,如其他原因在客觀上足以預料有結合的可能,則其行為對於損害,是相當原因。同樣,行為前已有其他原因,如果再加上行為這一原因,在客觀上足以引起損害,則其行為也屬相當原因。
8. 侵權責任中因果關系的認定
因果關系是構成侵權的基礎要件,因果關系不成立,就不能要求行為人對回損害後果承擔侵權責任答。因果關系的學說有必然因果關系說和相當因果關系學說,目前,我國《侵權責任法》的因果關系判斷理論採取的是相當因果關系學說,成立相當因果關系,即有因果關系。那麼,相當因果關系如何判斷呢?根據相當因果關系學說,只要法官依照一般社會見解判斷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在通常情形下存在可能性,即行為通常能夠引起損害的發生,即可認定有因果關系。相當因果關系的判斷公式為:無此行為,雖不必生此損害,有此行為,通常即足生此種損害者,是為有因果關系。無此行為,必不生此種損害,有此行為通常亦不生此種損害者,即無因果關系。故,可以將相當因果關系理解為實際上通過「通常不發生」對條件因果關系的限縮,通過「通常發生」(通常)對必然因果關系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