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侵權法替代責任的概念

侵權法替代責任的概念

發布時間:2022-01-08 08:34:07

① 我國侵權責任法規定的責任形態有哪幾種

制定我國的《侵權責任法》,一定要對其中的侵權責任形態做出比較統一以及明確的規定,這樣才可以提高司法審判中的法律適用性,就可以更好的對於侵權事故中的當事人雙方之間的利益進行更好的平衡,從而更好的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本文就對此進行簡要的探討。
一、大陸法系中對於侵權責任形態的規定
在大陸法系中,侵權責任形態的具體含義指的就是當事人對於侵權法律如何進行分配器具體的表現形式,更為具體來說就是在侵權關系中存在著不同的當事人需要根據其責任來承擔不同的法律責任。在大陸法系中,對於侵權責任形態一直存在著較為具體的規定。比如說在羅馬法中,對於私犯的劃分中期基本標准就是自己責任以及替代責任。經過了近一個世紀的發展,侵權行為法也經過了不斷的發展,同時對於侵權責任形態也進行了不斷的豐富,開始出現分擔責任以及補充責任等新的形態,這就可以更好的解決不同需要。
盡管大陸法系中其突出的特點就是抽象以及概括性強,但是對於侵權責任形態卻一直沒有進行過抽象以及系統的研究,對於其規則都是使用散裝的形式,也就是說對於分散在侵權行為法中的不同部分沒有進行過系統的整理,這也是大陸法系的侵權行為中的理論和立法中需要改革的一個問題。
二、侵權責任法中已經規定出的侵權責任形態的相應內容
(一)侵權責任中的自己責任以及替代責任在侵權責任中,自己責任和替代責任期具體的表現就是要讓行為人來承擔責任還是要由和行為人之間存在一種特定關系的責任人來承擔責任。在民法法律體系中國,對於自己責任以及替代責任規定的形態也是一種表現形式,在侵權法體系中對於最基本的賠償責任進行規定的具體分配形式。如果說,行為人對於自己的行為進行賠償的話,就被成為自己責任,也可以被成為直接責任。假如說是存在特定關系的負責人對於行為人的行為進行賠償的話就被成為替代責任,也可以被稱為間接責任。
(二)侵權責任的單雙方責任單方責任和雙方責任在侵權責任中具體來說就是要表示出在侵權責任重到底是由其中一方進行賠償還是雙方都需要進行賠償。其中單方責任指的就是由一方來進行賠償的侵權責任形態,比如由加害人一方來進行賠償,或者是因為受害人的過失引起的傷害由受害人進行賠償。而雙方責任指的就是由加害人和受害人雙方共同來進行責任的承擔。其中重點就是雙方責任。這種雙方的責任形態指的就是侵權行為的後果,由行為人來承擔責任,但是受害人也需要承擔其相應的那一部分責任。具體來說就是加害人和受害人來分擔責任,這樣起綜合就是全部責任。如果說雙方都不存在過錯的話,就會出現公平責任。在發生損害的過程中行為人需要承擔雙方的責任形態,但是如果受害人一方也存在其過失的話就可以進行抵消。
(三)侵權責任的單獨責任以及共同責任如果在具體的法律事件中侵權責任由被告方來承擔的話,這樣就會存在加害人是單數還是多數的問題。這樣侵權責任形態就會因為加害人在數量上的變化而出現更多的變化。首先就是單獨加害人,其結果就是由自己進行負責或者替代負責。但是如果存在多個加害人的話就會出現共同責任。共同形態就是侵權行為人的數量是負數,這樣就會把具體的賠償責任進行分配或者分擔。具體承擔的形式就是如果已經構成了共同侵權行為就需要共同責任人之間一起承擔責任,那麼這就屬於連帶責任,假如多個行為人之間樹化玉不真正的連帶責任,那麼多個行為人就必須要承擔不真正的連帶責任。如果說形成了補充形式就需要行為人來承擔補充責任,要具體的分為直接責任人和補充責任人。如果說多個行為人構成沒有過錯聯系的共同致害行為,那麼行為人就需要根據具體原則來承擔責任。
(四)侵權責任形態的作用和意義第一,侵權責任形態的作用體現在可以把構成和方式連接起來。在侵權法的體系中,其構成和方式都是基本概念,但是侵權形態就可以將這兩個基本概念連接起來,成為連接兩個部分的中樞。在侵權法體系中,侵權責任的構成和方式都是起最基本的概念,所以將這兩個部分連接起來對於侵權法的發展以及成熟有重要的意義。第二,侵權責任形態可以跟好的落實其責任以及賠償等的具體歸屬而避免出現模糊以及矛盾等。在法律體系中,侵權責任的構成主要解決的是行為人的行為是否已經形成侵權的具體問題。如果說構成了侵權責任的話就需要將責任具體的落實到行為人或者負責人的神色。所以就需要由具體的行為人或者負責人來承擔責任。第三,可以實現補償以及制裁的作用。侵權責任其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實現補償和制裁,但是假如缺少了具體形態的話就無法具體的實施補償和赤字,也就無法對侵權人的行為進行制裁來保護受害人。
三、我國法律中規定出侵權責任形態的必要性
在我國的《侵權責任法》中規定出侵權責任形態,其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第一,在侵權法的司法實踐中,侵權責任形態就是其對損害賠償責任進行具體分配中存在的客觀規律,法律體系中規定的侵權責任形態的體系以及相關規則等都只是對於這個客觀存在的現實和需求的反映。在我國法律體系的司法實踐過程中存在有很多種不同的侵權責任形態。這些侵權責任形態其作用就是更為科學以及細致的對於法律的雙方當事人之間存在的利益關系進行平衡。准確的對這些責任形態的具體規則進行應用的話可以實現對於法律關系中受害人一方合法權益的保護,同時也可以更為公平的確定加害人的賠償責任。立法工作的具體要求就是要讓法律可以更為直接的反應顯示出現實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國的法律體系中對此還沒有給出更為抽象規定,而是借用大陸法系中分散的方式進行規定。所以在我國制定、修改、完善侵權責任法的過程中應該更多的借鑒英美法律中的做法來對侵權責任形態中做出系統抽象的規定,這樣可以讓其規則更為明確並且由較好的操作性。
第二個意義,就是在現實的司法實踐過程中因為立法對於侵權責任形態的固定是分散的還不是系統的,所以說各種不同形態規定就會存在於各種具體的規定中,並且因為並不規定每一個具體侵權責任形態的具體規則所以法官在使用侵權責任形態時就會出現很多混亂的情況。
第三個意義就是在我國制定、修改、完善侵權責任法的過程必須要對侵權責任形態進行統一明確的規定,否則對於很多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就會無法進行糾正。如果在個案上存在對於法律的錯誤適用並沒有大問題,但是如果在法律以及司法的解釋上存在很多問題的話就會對於法律實踐造成嚴重的後果。因為一旦如此很可能導致無法用法律去合理的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沖突,也就無法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所以就需要在制定、修改、完善侵權責任法的過程來改變。
四、我國法律中規定侵權責任形態的具體規則分析
第一就是自己責任的規則,在對此進行規定的時候可以借鑒法國法律體系中中的具體規定,將其規定為:在規定侵權責任時沒有特別規定出侵權責任形態的,為自己負責,就是要行為人應該對自己行為造成的損害承擔起責任。
第二就是替代規則的規則,對此可以借鑒法國法律體系中的規定:承擔替代責任的,其責任人就是對造成損害的行為人的行為進行負責的人,該責任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對於已經承擔了替代責任的責任人,有權向出現過錯的行為人進行追償。
第三就是連帶責任,在對此進行確定的過程中要進一步完善,將其規定為:受害人可以向連帶責任人其中的一個人或者多人請求其承擔起部分責任或者全部責任,但是其賠償總額不可以超過損害賠償責任的總額。對於已經承擔了超過其份額的連帶責任人,有權利向其他的連帶責任人行使追償的權利。
第四就是按份責任的規則確定。對此可以直接規定為,在多個加害人應該按照其行為來進行侵權責任的確定,其中責任人可以拒絕超過其責任范圍的賠償請求。
第五就是不真正連帶責任的具體確定,對此可以確定為如果一個損害事件造成了多個賠償請求,其中多個請求權的救濟目的相同,那麼受害人就只可以根據自己的利益來選擇一個請求權。
除此之外還有補充責任以及雙方責任、並和責任規則的確定等,還需要更多的探討。
總之,從上文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在我國制定、修改、完善侵權責任法的過程,我國對於侵權責任的具體形態還存在很多空白或者漏洞,所以對此還應該進行更為廣泛、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② 《侵權責任法》中的用人單位替代責任和僱主替代責任可以同時適用么

這是不能同時適用的。因為《侵權責任法》以及其他民事領域的賠償制度版,其立法本意就是
填平損害權規則。這就有了全部賠償的指導思想,就是說你受害人所受到的損害是全部獲得賠償。你只是將你本身所受到的損失給追回來,並不能從賠償中獲得經濟利益。如果允許用人單位替代責任和僱主替代責任並存適用那麼就違反上述原則了。何況這兩者本身是重合的,一般適用用人單位賠償就不會適用後者,反之亦然。

③ 侵權責任的概念

侵權行為民事責任,簡稱侵權責任,是指行為人實施一定的侵權行為所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 所謂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他人的財產或者人身,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以及依照法律特別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致人損害的行為。

④ 侵權責任的基本概念

侵權責任(Tortious Liability)
侵權責任是指民事主體因實施侵權行為而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侵權責任是任何人都對他人承擔這樣一種義務,即不因為自己的錯誤(過錯)行為而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否則即能構成侵權行為,要對受害方承擔責任。侵權行為基本上都是違法行為。 侵權責任的法律特徵表現在:
1、侵權責任是民事主體因違反法律規定的義務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民事義務有法定義務和約定義務,法定義務是通過法律的強制性規范、禁止性規范設定的義務。這種義務對於每個自然人、法人具有普遍的適用性,違反此種義務,即構成侵權行為責任。而約定義務則是特定當事人之間設定的某種義務,違反約定義務,構成違約責任。
2、侵權責任以侵權行為為前提要件
侵權責任產生的基礎是侵權行為,沒有侵權行為則不存在承擔侵權責任的問題。侵權責任正是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3、侵權責任的形式具有多樣性
侵權責任的行為人或責任人除了要承擔賠償損失、返還財產等財產責任外,在很多情況下,還可能同時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非財產形式的責任。 《民法通則》規定的特殊侵權責任包括:
◆國家機關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執行職務造成的侵權行為;
◆產品質量責任;
◆高度危險作業的侵權責任;
◆危害環境的侵權責任;
◆施工造成的侵權責任;
◆建築物及其附屬物造成的侵權責任;
◆飼養動物造成的侵權責任等等。
特殊侵權責任實行過錯推定或無過錯責任。受害人追究加害人的責任,只要證明三個方面:自己有損害;加害人有加害行為;損害與加害行為有因果關系。加害人要免除自己的責任,要根據法律證明符合法定的免責條款或自己沒有過錯。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賠禮道歉;
(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以上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⑤ 侵權責任法里替代責任中舉證責任的特點

一般舉證原則——誰主張,誰舉證
「誰主張、誰舉證」中的「誰主張」是主張事實的存在,而不是主張權利的存在。因為權利是法律賦予的,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不需要加以證明。主張自己享有或者對方不享有某項權利,必須依據某個事實的存在,有了事實的存在,才能把紙上的權利變為現實的權利,而誰認為這個事實存在,誰就有義務提供證據加以證實。認為這個事實不存在的對方,不需要提供證據來證明這個事實不存在。
理解「誰主張、誰舉證」要明確以下三點:
1、對積極事實的存在、發生需要主張之人承擔舉證責任,如主張對方負有某種義務、自己和對方實施了某種行為以及某種事實或行為的存在等等;對消極的事實(即沒有發生的事實)不需要承擔舉證責任,如主張自己沒有實施某種行為、對方沒有實施某種行為、某種事實沒有發生、沒有存在。
2、分清舉證責任與舉證權利,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必須進行舉證,否則自己的主張得不到支持、承擔不利的後果;而享有舉證權利則不同,自己可以進行舉證,也可以不舉證,舉證成功則消滅對方的主張,即使舉證失敗也不需要承擔對方主張的責任,對自己也沒有不利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不能因此免除對方承擔舉證責任,舉證不能自己的主張仍得不到支持、承擔不利的後果。
3、關於免責條件的舉證。不論是一般侵權還是特殊侵權行為,都有免責的情況,如不可抗力,被告可以舉證證明屬於是不可抗力是導致的相關侵害的原因,以及法律特別規定的情況,以此來進行免責。這雖然是由被告進行舉證,但這既不同於舉證權利,又不同於舉證責任和舉證責任倒置。舉證成敗與否直接涉及到被告是否能夠免責,與被告有著切身的利害關系,其本質還是「誰主張、誰舉證」,應定性為免責舉證責任。

⑥ 侵權責任法的概念權威版的~~~~~~

侵權責任法是對包括生命權、健康權、隱私權、專利權、繼承權等一系列公民的人身、財產權利提供全方位保護的法律。

是一部與《物權法》一樣核心在於保障私權、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起支架作用的法律

⑦ 替代責任與補充責任的適用范圍與異同

替代賠償責任即是代替行為人賠償的責任,補充賠償責任即是對行為人無力賠償的部分進行補充賠償的責任。二者是有區別的。其歸責原則是不同的。

⑧ 侵權責任中的替代責任有哪些

嚴格來講,替代責任只包括監護人責任跟用人單位和用人個人的僱主責任

⑨ 替代責任的簡介

主要的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的「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執行職務中發生交通事故負有責任的,由單位或者車主承擔賠償責任。
1、單位承擔賠償責任。《民法通則》第121條,規定:「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52條中對本條作了進一步解釋:「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給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國家機關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其特點為:侵權行為的行為人是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侵權行為系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所為;侵權行為違背了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執行職務所應當的注意義務。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執行職務致人損害的侵權責任,適用無過錯原則歸責,受害人只須舉證證明存在侵害行為和損害事實及二者之間有因果關系,而國家機關不能證明其有免責事由的即構成侵權責任。特別應注意的是,現行法關於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侵權責任,除民法通則第121條外,還有行政訴訟法第67條規定和國家賠償法第2條規定。在適用中所應遵循的原則是:優先考慮適用國家賠償法第2條規定;若不能適用國家賠償法第2條規定時,再考慮適用行政訴訟法第67條規定;若行政訴訟第67條也不能適用,才可適用民法通則第121條規定。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發生交通事故,給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國家機關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應提起行政訴訟,請求國家賠償。
2.企業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賠償責任。《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規定:「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四十二條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工作人員因職務行為或者授權行為發生的訴訟,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當事人。」法人工作人員的侵權行為。法人作為社會組織,自身無法為具體行為。它對外進行業務活動,需要通過法人的代表人或代理人來完成,這主要表現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其特點為:侵權行為的行為人是法人的工作人員;侵權行為系法人工作人員執行職務所為;侵權行為須為不法行為。法人工作人員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由法人承擔民事責任,通常稱之為「法人侵權責任」。就責任承擔而言,這種侵權責任也是一種為他人行為負責的替代責任。在歸責原則上,應適用無過錯原則,即只要法人工作人員職務行為致人損害,無論法人主觀上有無過錯,均應由法人承擔賠償責任。駕駛員在執行職務過程中發生事故的,由法人承擔賠償責任。
3、僱主轉承替代責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5條的規定,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合夥組織僱用的人員在進行僱傭合同規定的生產經營活動中造成他人損害的,其僱主是當事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條規定:「雇員在從事僱用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此條規定完全可以類推適用於駕駛員執行職務致他人損害的場合。受雇司機執行職務時,不法侵害他人法益。而僱主因雇員之服務而受有利益,自應負擔損害,此為交通事故責任中確立代負責任的根據所在。雇員駕駛機動車屬於執行職務時,僱主對機動車的運行享有運行利益,他就對運行中的交通事故承擔無過失責任。雇員駕駛機動車是履行職務,雇員本身不是運行利益的享有者,不存在承擔無過失責任的依據,但實際駕駛機動車,支配機動車的運行(如果說僱主支配機動車的運行,也是通過雇員的輔助支配而支配的),當交通事故發生,他有故意或過失時,雇員有承擔過失責任的依據,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也就是說受害人可選擇,既可訴請僱主承擔責任,也可直接訴請有過失的雇員承擔責任。機動車的所有人(下稱僱用者)代負責任時,應考慮以下因素:
(一)僱用者與駕駛人之間是否存在僱用關系。如何認定僱用關系的存在,應以僱用者與駕駛人之間客觀上有實質的選任、監督關系為限,不應局限於是否存在書面合同和受有報酬,凡事實上為他人駕車提供勞務者,不問有無合同、報酬,均為受僱人。即使所謂「臨時工」、「一時的幫手」等,只要這些人與正規的從業人員一樣,客觀上接受僱用者之指揮、監督,即應當承認他們與僱用者之間有僱用關系。
(二)受僱人(雇員)在從事僱傭關系事務中造成交通事故而致他人人身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這種責任法理上通常稱為絕對責任。是否是在執行職務范圍內:
1.職務的時間或地點。如果駕車肇事行為發生的時間和空間是在授權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並且有為僱用人服務的目的,可認為是職務行為。
2.職務上給予機會的行為。如果駕駛人利用職務給的機會而實施侵權行為,該行為確與職務有內在的關聯,則應認定為屬於職務范圍。
3.故意行為。駕駛人執行職務故意加損害與他人,如果其行為與職務有內在關聯,即使其目的是為了達到私利,也應認定為職務范圍。
4.繞道行為。駕駛人分明從事公事,借機處理自己私事,導致交通事故損害發生,僱用人應否負責?受雇傭人未接受僱主的指令或安排,自行駕車造成事故的,因此類型行為未得到僱主的同意和授權,應當視為擅自駕駛場合造成事故,僱主不應承擔責任。應考察駕駛人的行為是否與其職務有關聯及是否純為個人利益兩方面因素。例,甲駕車送貨,繞道回家探望父母,途中將人撞傷。因探望父母是私事,與職務無關,僱用人自不負責。
5、受僱人在從事僱主指令、安排的交通事務活動中,受僱人(機動車輛駕駛員)本身遭受事故損害的責任主體認定比較復雜:(1)受僱人在從事僱主安排事務中,由於受僱人本身無過錯而遭受損失引發的損害賠償責任,應當由侵害方承擔,如果對方侵害人無力賠償或不能全部賠償的,應由僱主承擔代負責任。(2)受雇駕駛員駕駛車輛有過錯的,除對方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外,可依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減輕或免除僱主的賠償責任。
6、如果僱主明知或者應當知道雇員自身無資質而指令安排雇員從事機動車駕駛活動因而引發的巨頭事故,應當由僱主承擔責任。
替代責任的情形常常發生在執行職務的過程中,駕駛員在執行職務過程中之人損害,國家機關、法人單位、法人組織或僱主,應當承擔替代的賠償責任。此外,被監護人侵權,監護人也是替代責任。

⑩ 侵權法的定義、特點及功能是什麼

侵權法是保障私權的法律,但侵權法並不是確認和創造權利的法律,從這個意義上說,它版不是權利法權。侵權法是什麼呢?首先,它是在權利和法益受到侵害的情況下提供救濟的法,它是通過對私權提供救濟的方法而保障私權的。因為侵權法與其他法律不同,就在於它是一種救濟法,它調整在權利受到侵害的情況下是否救濟以及如何救濟,從這個意義上說,侵權法調整因權益受到侵害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它的核心就是解決對哪些權利和利益進行保護。侵權法必須在引發侵害後果之後,才能發揮調整社會關系的功能。在這個意義上很多學者認為,侵權法是一種事後的法律,是對社會關系的第二次調整。侵權法本身作為救濟法不能主動介入到某種社會關系裡面去,換句話說,侵權行為法是權益遭受到侵害之後所形成社會關系,它的核心是解決在權利受到侵害的情況下應該怎麼救濟的問題。

閱讀全文

與侵權法替代責任的概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