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侵權的民事責任中,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的情形是什麼
為在審理民事侵權案件中正確確定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等有關法律規定,結合審判實踐經驗,對有關問題作如下解釋:
第一條 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
(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二條 非法使被監護人脫離監護,導致親子關系或者近親屬間的親屬關系遭受嚴重損害,監護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三條 自然人死亡後,其近親屬因下列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以侮辱、誹謗、貶損、醜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
(二)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隱私;
(三)非法利用、損害遺體、遺骨,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遺體、遺骨。
第四條 具有人格象徵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者毀損,物品所有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五條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人格權利遭受侵害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六條 當事人在侵權訴訟中沒有提出賠償精神損害的訴訟請求,訴訟終結後又基於同一侵權事實另行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七條 自然人因侵權行為致死,或者自然人死亡後其人格或者遺體遭受侵害,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列其配偶、父母和子女為原告;沒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可以由其他近親屬提起訴訟,列其他近親屬為原告。
第八條 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後果,受害人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形判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造成嚴重後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外,可以根據受害人一方的請求判令其賠償相應的精神損害撫
第九條 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以下方式:
(一)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
(二)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
(三)其他損害情形的精神撫慰金。
第十條 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
(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
(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四)侵權人的獲利情況;
(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
(六)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法律、行政法規對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等有明確規定的,適用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第十一條 受害人對損害事實和損害後果的發生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其過錯程度減輕或者免除侵權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第十二條 在本解釋公布施行之前已經生效施行的司法解釋,其內容有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❷ 試論述精神損害賠償
區別於物質損害賠償。
有些特定的物,其本身價值不大,但物所包含的內在價值卻無法代替,比如長輩留下的遺物,有特殊含義的照片等等。這些東西在遭受不法侵害時,若只要求侵害人賠償物的固有價值,也許並不多,不足以彌補受害人寄託於物上的思想感情的損失,因此就要求進行精神損害賠償,以彌補精神上的傷害。
不僅僅是物,在侵犯人身權利時也常用到精神損害賠償,比如因失去手指自己心理上要承受一種痛苦,這種痛苦一方面來自內心的感到肢體不完整,另一方面來自外在的別人的歧視。這樣精神上飽受折磨,便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
當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相競合的時候,一般也會提起侵權之訴,侵權之訴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但違約之訴不可以。
❸ 哪些權利受侵害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根據《侵權法》第二十二條 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人身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
❹ 關於《侵權責任法》精神損害賠償的問題
呵呵,藉助一些新聞您看看有沒有幫助吧
精神損害賠償得到法律彰顯
2007年11月日,「北京公交售票員掐死清華教授女兒案」民事賠償部分終審宣判,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撤銷了賠償10萬元精神損害金的一審判決,改判賠償30萬元,這是目前我國法院判決精神損害賠償的最高數額。
我國現行民事法律對於精神損害賠償沒有明確規定,正在審議中的國家賠償法修訂草案確立了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但僅限於行政法領域,司法實踐中由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來規范,司法實踐中精神損害賠償已經有了不少案例。
最新通過的侵權責任法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王勝明表示,這是《侵權責任法》的一個亮點,表明我國在現行法律中第一次明確規定了精神損害賠償。
王勝明介紹說,草案審議過程中,關於精神損害賠償怎麼認定,什麼情況下構成精神損害賠償,以及精神損害賠償究竟賠多少,有過很大爭論。最終通過的法律規定,精神損害賠償嚴格限制在侵害人身權益。侵害人身權益是指侵害生命權、健康權、名譽權、隱私權等,但不包含侵害財產權,如果侵害了財產權益,就要根據財產的損失給予賠償。
❺ 最新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精神損害賠償標準的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全文如下:
第一條,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
(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二條,非法使被監護人脫離監護,導致親子關系或者近親屬間的親屬關系遭受嚴重損害,監護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三條,自然人死亡後,其近親屬因下列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以侮辱、誹謗、貶損、醜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
(二)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隱私;
(三)非法利用、損害遺體、遺骨,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遺體、遺骨。
第四條,具有人格象徵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者毀損,物品所有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五條,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人格權利遭受侵害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六條,當事人在侵權訴訟中沒有提出賠償精神損害的訴訟請求,訴訟終結後又基於同一侵權事實另行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七條,自然人因侵權行為致死,或者自然人死亡後其人格或者遺體遭受侵害,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列其配偶、父母和子女為原告;沒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可以由其他近親屬提起訴訟,列其他近親屬為原告。
第八條,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後果,受害人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形判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造成嚴重後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外,可以根據受害人一方的請求判令其賠償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
第九條,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以下方式:
(一)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
(二)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
(三)其他損害情形的精神撫慰金。
第十條,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
(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
(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四)侵權人的獲利情況;
(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
(六)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法律、行政法規對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等有明確規定的,適用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第十一條,受害人對損害事實和損害後果的發生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其過錯程度減輕或者免除侵權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5)論環境侵權中的精神損害賠償擴展閱讀
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因生命、健康、身體遭受侵害,賠償權利人起訴請求賠償義務人賠償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八條,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予以確定。
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權,不得讓與或者繼承。但賠償義務人已經以書面方式承諾給予金錢賠償,或者賠償權利人已經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除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條,經營者侵害消費者的人格尊嚴、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的,應當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賠償損失。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一條,經營者有侮辱誹謗、搜查身體、侵犯人身自由等侵害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權益的行為,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受害人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三十五條,有本法第三條或者第十七條規定情形之一,致人精神損害的,應當在侵權行為影響的范圍內,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造成嚴重後果的,應當支付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三條,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一)違法拘留或者違法採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的;
(二)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
(三)以毆打、虐待等行為或者唆使、放縱他人以毆打、虐待等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四)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五)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其他違法行為。
❻ 論研究精神損害賠償的目的及意義
損害賠償是對因侵權行為而遭受的損失進行補償的民事法律制度,由於侵權行為的對象不同,損害賠償可以分為三類:一、對財產的損害賠償;二、對人身的損害賠償;三、對精神損害的賠償。經過學術界不懈的探討以及司法實踐,雖然在精神損害賠償理論研究方面有所進展,審判實踐中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我國目前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還不夠成熟完善,尚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司法實踐中也因此對該問題的處理上出現較大差異。本文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試圖對精神損害賠償某些方面做一下補充和探討。
一、精神損害和精神損害賠償概念的界定
精神損害是我們理解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起點,是精神損害賠償中最核心的概念,它的准確定義有助於我們理解精神損害能否賠償?賠償的范圍是在哪裡?賠償的數額如何確定?也有助於司法的順利進行,維護司法正義,更好地更全面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關於精神損害的這一概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及相關法律均沒有做出明確界定,而《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則僅僅提出了這一概念,也沒有做出相應的解釋。但是,精神損害這一概念在理論上存在廣義和狹義兩種學說。廣義學說認為精神損害 包括精神痛苦與精神利益的損失。精神痛苦主要指自然人因人格權受到侵害而遭受的生 理、心理上的痛苦,導致自然人的精神活動出現障礙。或使人產生憤怒、絕望、恐懼、 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精神利益的損失是指自然人和法人的人身利益(包括人格利益 和身份利益)遭受侵害。如名譽受到毀損、榮譽權受到侵害等。狹義學說認為精神損害 就是指自然人因其人身權受到侵害而遭受的生理上、心理上的損害。也就是說因自然人 的人格權遭受侵害而使其產生憤怒、絕望、恐懼、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這些不良情緒,在學術上統稱為精神痛苦。狹義學說的觀點使用生物學的觀點來理解法律上的精神損害概念,所以,狹義學說認為法人是沒有精神痛苦的,因而不存 在精神損害賠償問題。而廣義學說認為法人雖無精神痛苦,但也有精神損害。這兩種學說盡管都不無道理,但比較而言,筆者認為,廣義學說對精神損害的涵義理解更為准確 、更為科學,更加有利於公民合法權益的保護,更符合現代侵權法發展的必然趨勢,更加有利於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發展與完善。
權利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有權利就有救濟。當我們合法的權利遭到侵害,我們必須尋找相關的途徑進行有效的救濟。精神被損害,民事權利受到侵犯,規定精神損害賠償則是相當重要的,這實質上就是保護我們的人權,就是捍衛我們權利神聖不可侵犯的理念,就是為我們的權利提供有力的救濟。目前,隨著「精神損害賠償」案件屢屢見諸報端,在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逐漸支持精神損害賠償,但是在法律法規中,並沒有明晰的法律條文對精神損害賠償這一概念做出准確地定位,在學術界也還沒有完全形成系統的理論論述,這為一些不良分子侵害他人合法權利提供了便利條件,對全國各地的司法實踐製造了一些障礙,不利於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發展與完善。因此,筆者強烈呼籲各界認識統一看法,達成一致意見,以便早日在法律中准確界定精神損害賠償。經過對法學界前輩們成果的認真學習與刻苦研究,在綜合各學者們的先進思想的基礎之上,筆者覺得精神損害賠償可以界定為:民事主體因人身侵權行為直接誘發或其他侵權行為間接誘發,致使受害人受到不法侵害,從而導致受害人的精神痛苦與精神利益的損失,不法侵害人採取非財產方式(主要指這四種方式: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無法達到起維權效果時,由不法侵害人對受害人的精神痛苦與精神利益的損失實行金錢賠償的民事責任救濟手段。
對於精神損害與精神損害賠償的概念,筆者僅僅只是嘗試做一點研究探討,希望這兩者概念的界定能准確,強烈期望立法界早日在有關的法律法規中明確精神損害與精神損害賠償的概念,以便公民合法權益的有力保護。
二、精神損害賠償的計算
1、精神損害賠償請求的提出
(1)、精神損害賠償的對象的認定。精神損害賠償的對象即指因侵權行為造成精神損害並可依法獲得精神賠償的受害人,也即精神賠償的權利人。根據最高院《解釋》的規定,精神損害賠償的對象既可以是受害者本人,也可以是受害者的近親屬。但在確定精神賠償的權利人時,只能是固定的單項選擇,而不能隨意選擇或雙項選擇。即受害者未死亡的權利人為受害人本人,受害人死亡的,權利人為受害人的近親屬。這樣規定,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仔細研究一下,也不難發現一些問題:一是當受害者死亡精神賠償權利人為其近親屬時,權利人和受害者是否一致?二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權利人和受害者一致即屬同一人,那麼又如何對待因侵權行為致殘的人的近親屬的精神損害賠償問題。
因侵權行為造成精神損害的稱之為直接受害人,因直接受害人的損害而引起精神損害的姑且稱之為間接受害人。 間接受害人即為直接受害人的近親屬。根據社會學的有關理論,人是具有社會性的,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一個人,既然生活在一定的社會中,不免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社會關系。其中,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就是家庭關系,人總是生活在某個家庭里的,而家庭就會有親情的存在。因此,一般情況下有直接受害人就會有間接受害人。那麼,當直接受害人死亡後,作為權利人的間接受害人其行使的精神損害賠償權,到底是自己的權利還是直接受害人的權利呢?由於精神不能直接轉化為財產,它與生命息息相關,生命結束了,精神也隨之消失,這樣就不需要任何手段來加以保護。同時,法律中對侵權致人死亡的給予一定的死亡賠償金,實質上是對受害人死亡的安撫費。它不是安撫死者,死者因死亡而無須安撫;它是安撫生者,是對生者因受害人死亡承受悲傷痛苦的安撫或精神補償。所以,間接受害人行使的應該是自己的權利,是對自己的精神損害進行保護。既然直接害人死亡後,間接受害人可對自己的精神損害行使索賠權,那麼,在直接受害者致殘時,如何對待間接受害人的精神索賠權呢?不容否定,直接受害者致殘時會給間接受害者帶來精神損害,而且在有些情況下(例如直接受害者高度殘疾,面目全非、生活不能自理)間接受害者的精神損害程度不亞於直接受害者死亡時的精神損害。因此,對因直接受害者致殘造成間接受害者的精神損害,法律也應給予保護。
(2)、精神損害賠償范圍的認定。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即指何種侵權損害情形下予以精神賠償的問題。值得高興的是,我國精神損害賠償范圍的已經經過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問題的解釋》的確定,已經由原先的保護部分人身權和人格權擴展為保護人身權和人格利益,因為我國法律已經有了精神損害賠償范圍的具體准確界定,所以本文將以該解釋簡單介紹。根據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3月8日頒布的法釋[2001]7號《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最高院《解釋》)的規定,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包括四種情形:一是侵害他人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身自由權等人格權,給他人造成精神損害的;二是侵犯監護身份權非法使被監護人脫離監護,給監護人造成精神損害的;三是侵害死者人格權或非法利用、侵害遺體、遺骨給死者近親屬造成精神損害的;四是滅失或毀損他人具有人格象徵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而造成精神損害。此外,根據《婚姻法》第四十六條之規定,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家成員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這里的損害賠償既包括物質損害賠償,也包括精神損害賠償。符合以上范圍情形的則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反之,不符合以上范圍情形的則不得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2、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評算原則。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是指賠償精神損害的折價數額。人的精神和生命是不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但是在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中確定一個統一的公平合理的賠償數額是相當重要的。而要准確地計算精神損害賠償數額,首先就要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評算原則。可是,對於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評算原則,學者、專家有不同的見解,這也一直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難題。而且,在我國的立法中卻是一片空白。筆者在考察各國情況、通過諸家觀點的基礎上,提出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評算原則應該是如下:
(一)撫慰為主、懲罰為輔原則;
首先,要通過物質制裁加害人還受害人以公平和正義,撫慰其受到的創傷的身心。加害人的侵害,是對受害人無理索取和野蠻的踐踏,其自身並沒有陷入與受害人相近似的困境中。法庭以經濟利益以外的其他方式處罰,不以其侵權獲得的利益和快感來衡量,也就體味不到自身錯誤的輕重。在這種情感體驗下,加害人會無限制重復其行為,以尋求同樣的快感和更大的利益。在加害人的侵權行為發生後,法庭判罰其相當數額的罰金,可使受害人意識到其行為非但不能給自身帶來利益,還會直接導致自身利益的損失,是要付出相當代價的。這種直接的、緣於其行為的物質損失,是將損害變通的轉移回造成這一損害的負責人自身以應對損害的不良後果,這是社會對公平、公正的內在要求,是對受害人最深刻的撫慰。起撫慰作用的制裁必須要以足夠的賠償金為基礎方能見效。
其次,精神損害雖不能以金錢衡量,但撫慰受害人精神痛苦的物質條件是可以用金錢衡量和支付的,這種賠償不是以相當的價值替換特定的損害,而是具有撫慰性,用以填補因損害所造成的精神痛苦的損害,賠償具體化就是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金。精神損害賠償金是對人身權受損造成精神損害的民事救濟手段,使受害人感情上的痛苦通過加害人的經濟賠償得到減輕或消除,對受害人起到撫慰作用。受害人在遭受侵害後,往往處於內外交困的弱勢,僅通過其自身的努力或侵害人的其他承擔責任的方式,很難擺脫困境。而精神損害賠償讓受害人獲得金錢,意在給予弱者一種補償的快意和滿足,對沖掉部分不良情緒。並以賠償的金錢為支付手段,向醫療機構、商業部門尋求服務(如去醫院治療生理或心理上的病痛),在更廣、更深的層面上進一步消減精神痛苦、宣洩壓力、撫慰心靈。精神損害賠償通過這種改善外部環境的辦法,幫助受害人克服不法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消極影響,盡快恢復受害人的身心健康,平和其心境,盡早的步入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軌道。撫慰個人既是穩定社會。但這種撫慰的效果,必須要以足夠的賠償金為基礎才能得以發揮。
(二)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有所限制原則;
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有數限制原則又稱對精神損害賠償適當限制原則,其基本含義是,在評定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時並非毫無限制。對於精神損害,可請求金錢賠償。但是,因為精神損害賠償是一種撫慰性質的,這就決定了在確定精神損害賠償的賠償數額時並非毫無限制。對於賠償的數額應該有所限制的具體理由如下:首先,精神損害賠償中的經濟賠償的本身並不是其真正目的,其真正目的是為了以財產的方式填補受害人的損害,補償受害人數遭受的精神損害,撫慰受害人,從而有效遏制致害人再次加害他人的侵權行為。這也是精神損害賠償所具有的人文關懷的內涵。其次,「人們對賠償金額的合理期待也應符合社會的一般價值取向,與我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國外的高額精神損害賠償案例不乏存在,但這並不符合我國目前的現實國情。目前,我們國家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不是很發達,公民的經濟收入仍屬偏低。如果對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不加以限制,一味滿足受害人的要求,是脫離實際,而且難以執行。與此相反,精神賠償數額過低,不但不能撫慰受害人的痛苦,實際上也起不到補償作用,甚至連受害者的訴訟成本和求治費用都不能彌補。賠償過少,也意味著對致害人的放縱,對其行為的肯定。因此,精神損失賠償范圍和數額只能在經濟合理的范圍內去考慮,要在對受害人有效撫慰、對致害人有力懲戒和雙方實際生活水平中考量,從而劃定一個相對合理的區間,從中選擇一個相對的平衡點。
(三)法官自由裁量原則。
法官自由裁量原則在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評算中的基本含義是指法律賦予法官或合議庭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對案件的具體賠償數額靈活確定的權利。一方面,我們將精神損害賠償的基本功能定位於撫慰受害人的精神痛苦,而精神痛苦客觀上的描述卻做不出數理評價。由於精神損害與物質賠償沒有內在的比例關系,而受害人個體差異的存在,使其對精神痛苦感知程度不一,精神痛苦的個案差別因此比較典型。統一確定賠償數額沒有科學依據,個案的公平、公正需要在法律的框架規范下,在個案當中具體考察斟酌、平衡確定方能實現。另一方面,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剛建立不久,缺乏操作經驗,不適宜在幅員遼闊、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國土上建立統一的硬性規范。綜上考慮,最好由法律賦予法官和合議庭擁有自由裁量權,適用自由裁量的原則,在案件審理的過程中,根據法律的一般規定結合法官的實踐經驗,由法官根基不同案情,從受害人現實感受出發,完成一段與受害人相近似的心路歷程,感受並衡量其心痛輕重,以法官公正之心,確定一個具體的賠償數額。法官在庭審中應該對於已經收集的和庭後依職權調查的各種證據、資料和信息,做出一種判斷,確保案件的精神損害事實的真實存在。既而,法官或合議庭對於該損害是否應該給予賠償以及賠償數額應該怎樣去認定。筆者認為,這一原則的確立對於法官及合議庭的司法是相當重要的,我們應該在我們的精神損害賠償立法中早日確定該原則,從而有利於我國法制的嚴肅性和法律的正確統一,強化實施精神損害賠償的社會效果,加強當事人切身的合法利益的有效保護。
3、 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評算因素。
人的精神和生命是不可以用金價來衡量的,但在精神損害賠償中確定一個統一的公平合理的賠償額是非常重要的,它關繫到法制的嚴肅性和法律的正確統一實施,關繫到實施精神損害賠償的社會效果,關系當事人切身的合法權益。對賠償數額的確定,審判人員在按上述原則指導操作的同時,還應著重考慮案件中的一些相關因素。這些因素有法定因素也有酌定因素,確定賠償數額時,應考慮以法定因素為主,酌定因素為輔,兩者互相結合,不可偏廢,才能做到公平合理,否則有可能顯失公平。
1、法定因素
(1)、侵害人過錯程度。侵害人的過錯主要是指侵權人主觀上的故意或過失的心理狀態。一般而言,在因過失、無知或無意侵犯他人精神利益造成嚴重精神損失的情況下,侵權人承擔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比故意或惡意侵害他人精神利益造成同樣嚴重的精神損失時要輕一些,即後一侵權人比前一侵權人應支付更多的精神損害賠償費。
(2)、侵權人是否獲利,獲利數額多少。侵權人如果獲得利益了,那麼必然地受害人利益會受到這樣或那樣的損失,因為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利益是一定的,它總是從這一方流向那一方,那一方流向另一方。同時,侵權人獲得利益的多少是與受害人利益的損害成正比的,侵權人獲利多,受害人損害程度大,反之,亦成立。
(3)、侵權行為的方式、場合和范圍。這主要是指侵犯精神利益的行為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的場合和范圍內實施,會對確定精神損害賠償的多少產生影響。一般而言,在朋友間或家庭中等小范圍內侵害他人精神權益與在單位中或公共場所侵害他人精神權益之間;用口頭散布與用大小字報、報刊雜志散布侵權言論之間,後一類侵權行為的侵權人應比前一類侵權行為的侵權人承擔更多的數額。
(4)、受害人精神受損害的程度和後果。即受害人精神痛苦的輕重。對不同程度的精神損害做出相應的損害賠償數額,不能對於遭受精神損害的所有受害人不論其精神損害的程度而給以相同的賠償,這樣才能做到公平合理。
(5)、侵權行為的社會後果和社會影響。不同的侵權行為,由於其各個因素的影響,最終導致的社會後果和社會影響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如果其所造成的社會影響大或社會後果嚴重,則應多賠;相反則應該少賠。
2、酌定因素
(1)、當事人主體的類別。法人或其他組織作為侵權主體,其致人精神損害的後果和影響,比公民要嚴重的多,一般應多賠;但是對於知名人士或新聞傳播者致人精神損害的後果和影響,雖然比一般公民要嚴重的多,但是不能多賠,因為這是特殊對待,是對公平正義的曲解。受害人的社會地位不宜作為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標准或參考依據,否則,將在司法實踐中造成鼓勵人格不平等的既定事實,這與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制原則是相違背的。
(2)、社會狀況的影響。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發展呈現出各式各樣的社會狀況。改革、開放的格局使我國物價、工資、公民的收入等可能不斷變化。社會現狀的諸種因素直接決定著社會的影響。因此,它或多或少會反映到精神損害賠償數額問題上來。當前,我國的物價在不斷上漲,我們在審理精神損害賠償案件的時候就不能判定賠償數額太低,也應該相應地提高賠償數額。
(3)、訴訟時當地的經濟狀況。我國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精神損害賠償糾紛若發生在經濟較為不發達的邊遠山村,幾十元的賠償數額可能就會平息糾紛。反之,若發生在經濟發達的地區,類似的糾紛,裁判上千元的賠償數額,受害人亦不一定能夠服判息訴。所以,在確定賠償數額時,要因地制宜,酌情考慮訴訟時當地的經濟狀況,結合其他因素,合情合理地確定一個具體數額。
也有人把加害人承擔賠償責任的能力,即其經濟狀況作為確定賠償數額時應考慮的因素。筆者認為,加害人的經濟狀況不能作為考慮因素,不能因為加害人經濟狀況條件差,就賠的少,同時,也不能因為加害人經濟條件好就賠的多。
以上關於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原則和考慮因素也只是一些原則性的定義,只是作為司法實踐原則性指導。為了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筆者認為雖然在全國范圍內確定一個統一標准目前比較困難,但是在地區范圍內確定一個統一的賠償數額標准卻是可行的。各地區可以通過地方性法規,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制定出當地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限額。比如說,經濟發達地區可以經濟欠發達地區也可以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另一個賠償標准,從而形成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在一定地區的相對的統一性。
4、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評算方法。
我國理論界和司法界提出了許多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方法,歸納起來主要有:限定法(規定起點數和上限額法)、參照法(參照當事人經濟情況確定法)、限定最高額法(具體案件限度法)、綜合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於2001年3月10日出台的《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中採用的斟酌法(酌定分析諸因素法)等。
酌定分析諸因素法,是指法院根據權利人所遭受的損害的性質、種類、程度、社會影響面的大小等情況,對這些因素其進行分析,並綜合考慮受害人為恢復正常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實際,然後再依據說需要的費用,來確定精神損害賠償的具體數額。這種評算方法是法官在實際的具體司法實踐中對案件的自由裁量權的具體表現,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本身就具有太大的彈性,如果法官素質不高,濫用該權利,就會使我們的法制建設受到損害,使公民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護。作為其表現之一的酌定分析諸因素法同樣的彈性太大,不利於權利的保護。同時,任何事物存在就必定有其合理的地方,酌定分析諸因素法的存在有著它顯然的優勢,它可以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從而對受害人做出相對公正公平的賠償。在目前我國的司法並不完善的情況下,依筆者之見,認為應該在我國的精神損害賠償相關立法中確定以酌定分析諸因素法為主,其它評算方法為輔,最大限度地補償和撫慰受害人。
本文對精神損害賠償的概念及計算提出幾點看法,希望有助於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完善期望在司法實踐中,立法能更加成熟,執法能更加明確具體,更好的保護精神損害人的合法權益。
❼ 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嗎
現實問題
樂某和於某因一些瑣事發生肢體沖突,在廝打過程中,樂某將於某打傷住回院。由於傷勢比答較嚴重,雖然經過搶救於某保住了性命,但一隻眼睛永久性失明,構成了殘疾。於某出院後,精神狀態一直很差,經常做噩夢,還患上了神經衰弱。為此,於某向樂某提出了精神損害賠償,但樂某認為其已經賠償了醫療費、殘疾賠償金等費用,不應該再賠償精神損失。那麼,法律對於精神損害賠償是如何規定的呢?
律師解答
精神損害賠償是受害人因人格利益或身份利益受到損害或者遭受精神痛苦而獲得的金錢賠償,規定精神損害賠償有利於保護受害人的利益。依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確定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可以考慮侵權人的主觀狀態、被侵權人的傷殘情況和遭受精神痛苦的情形等。
在這則案例中,於某可以向樂某提出精神損害賠償。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二十二條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❽ 著作權被侵權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嗎
在著作權侵權案件中,當事人經常提出索賠精神損失的訴訟請求。依據侵權法回理論,只有自然人的人答身權利遭受侵害時才會賠付精神損失,在著作權案件中也只有著作人身權(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受到嚴重損失,且在停止侵權、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仍不足以撫慰權利人所受精神損害時,才會判賠精神撫慰金。
如侵權行為只是侵犯了著作財產權,權利人無權提出精神損害賠償。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著作人身權或者表演者人身權受到侵害為由,起訴要求精神損害賠償的,法院不予受理。
❾ 論文選題為:論環境保護法中的損害賠償責任與一般侵權責任之異同,該選題的寫作構想怎麼寫
主要突出環境保護法中的損害賠償責任由侵害方舉證
相同點就是都是對人身、財產等的侵害,適當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