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民事訴訟法。自力救濟的利弊
1、糾紛解決的自治性和自主性。私力救濟不屬於國家為社會公眾提供的公共資源,也不依靠國家權力,因此其存在和運行完全取決於當事人或社會共同體的需求和自主選擇。由於公共司法資源及其他糾紛解決機制不能滿足所有的救濟需要,因此私力救濟的存在就是不可避免的,並具有合理性。但亦存在著雙方當事人或者社區、共同體規避、違背法律的可能和風險。在此,可根據法律劃定的邊界來認定私力救濟的合法性。
2、糾紛解決主體的民間性或非官方性。私力救濟可以由當事人單方自行實現,即自助或自行"執法",也包括雙方的協商和解和"壓服"。同時,私力救濟也可能通過第三方介入解決糾紛,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第三方往往是不具備任何官方色彩和職業資格的民間機構或個人。其中既有臨時參與糾紛解決的,也可能是一種常設機構或組織。同時,這些機構本身既可能是違法的,也可能處在法律的邊緣處,有些則可能獲得國家的承認,轉化為社會組織,例如所謂討債公司。
3、糾紛解決依據的多元性和靈活性。當代的私力救濟不可能完全超越於法律之外。但私力救濟之所以受到當事人的青睞,就在於其在適用規范上的靈活性,在關照法律規定的同時,特別注重民間社會規范的作用。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私力救濟正是民間社會規范的主要實施機制。由此,私力救濟一方面可以使當事人獲得期待的解決結果,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成為規避法律的一種途徑。其正當性取決於所規避的法律是否屬於強制性規范,所依據的民間規范是否符合公序良俗。
4、糾紛解決結果效力的非強制性。私力救濟無疑必然依賴各種強制力,包括輿論、道德、宗教信仰、社群的壓力、第三方的權威、民間社會規范的約束力、以及實力威脅等,但私力救濟本身不具有任何法律意義上的強制力,其糾紛解決結果只能依靠當事人自願履行。一旦訴諸國家公權力及司法程序,就必須依據法律規范和程序重新處理,往往歸於無效。然而,這也就自然敦促規避法律的當事人自覺接受私力救濟的結果。另一方面,國家通過對正當的私力救濟及其和解協議效力的認可,也有利於鼓勵和維護社會自治和誠信。
5、程序、方式、手段的靈活性和非正式性。這也是私力救濟達到糾紛解決目的的有效途徑,由此也可將其劃歸為非正式解紛機制之列。由於某些私力救濟可能會通過違法手段,迫使一方接受解決方案或妥協,所以程序的合法性及合理限度就成為判斷私力救濟的正當性的基本標准。
6、救濟的直接性。這是私力救濟最大的優勢,由此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糾紛解決的成本;因此,在糾紛發生後,當事人首先嘗試協商或自主解決通常是最合理的選擇。然而,私力救濟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一旦沒有進行私力救濟的條件或無法達到預期結果,當事人往往就不得不求助於更為正式的社會救濟或公力救濟。
7、與社會救濟及公力救濟的互補與交錯。私力救濟與社會救濟的邊界往往很難准確區分。例如,物業管理公司可以在本社區參與或主持糾紛解決,但這既非其法定職能,亦未得到事先的委託,所以可視為一種私力救濟;但另一方面,物業公司本身是合法的法人機構,糾紛解決可視為其社會職能之一,由此亦可將其性質定位為社會救濟。同樣,私力救濟與公力救濟之間的界限也是交錯的,這正是社會控制復雜性和多元化的體現。正如麥考利教授指出的:很多通常被視為法律的功能實際上是由替代性機制承擔的,稱之為"公"和"私"的因素之間,很大程度上是相互貫通的。在正式與非正式機制、或公共與私人領域之間很難劃出一道截然分明的界限。
B. 私力救濟的法律界定
私力救濟,指當事人認定權利遭受侵害,在沒有第三者以中立名義介入糾紛解決的情形下,不通過國家機關和法定程序,而依靠自身或私人力量,實現權利,解決糾紛,包括強制和交涉。
在絕大多數法學家的視野中,私力救濟是一種落後、不文明、應抑制和拋棄的糾紛解決方式。它是「最原始、最簡單的民事糾紛的處理機制,這與生產力低下、文明程度不高的人類早期社會密切聯系。」「因私力救濟,易生流弊,弱者無從實行,強者每易仗勢欺人,影響社會秩序。故國家愈進步,私力救濟的范圍愈益縮小。至於現代法律遂以禁止私力救濟為原則,私力救濟往往在民法上構成侵權行為,在刑事上成為犯罪行為。」
私力救濟通常被看作司法外行為,但它決非純粹的私人行動與法律毫無關聯。許多情況下當事人基於法律背景知識而實行私力救濟。人們尋求私力救濟時還會訴諸各種規范,包括道德和法律規范。私力救濟是當事人不通過法律程序依私人力量解決糾紛,但在這一過程中,私人卻會有意無意藉助法律的力量,如通過訴諸有關欠債還錢的法律規定(盡管不知哪部法律、哪條哪款如此規定,但肯定有這樣的規定)而強化自身力量,最終實現權利救濟之目的。可見,法律不僅抑制私力救濟,也被作為一種知識運用於私力救濟中。這種私人對公權力的運用可視為國家權力的延伸。
私力救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是一種事前性、防衛性、被動性私力救濟,包括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後者是一種新的攻擊行為,指最初權利侵害業已過去並形成一定秩序後為恢復自己權利而謀求的救濟,是一種事後性、攻擊性、主動性私力救濟。法學中私力救濟一詞通常是被狹義使用的。
中國在通過公力機構對民事權利進行保護的同時,還賦予民事權利主體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以自己的一定行為來維護自己依法享有的民事權利。這種權利稱為自力保護權或自衛權。
中國《民法通則》未明文肯認自助行為,著重於對侵犯民事權利者的阻止甚至責罰,而不是著眼於對權利人的利益恢復或者救濟。當權利受到侵害時,受害人只能通過追究侵權人、違約者的法定責任來尋求救濟,而缺乏一個直接以「權利」為出發點的完備的救濟體系。由於公力救濟不力,特別是執行難,出現了諸如討債公司或形式多樣的「討債職業人」等等往往是採用私力救濟方式。對於這種在法律規范邊緣和道德調整之間臨介層面的自助救濟行為,法律未加以認可和一概否認,處於一種含糊狀態。立法對私力救濟的模糊,有待立法建全和完善權利制度體系,豐富與合理充實權利形式及其內容,以及將權利保護從責任觀念轉為權利救濟觀念等等。
C. 民法中需要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實現私力救濟
民事權利的私力救濟方式包括自衛行為、自助行為。
私力救濟,指當事人認定權利遭受侵害,在沒有第三者以中立名義介入糾紛解決的情形下,不通過國家機關和法定程序,而依靠自身或私人力量,實現權利,解決糾紛,包括強制和交涉。
(3)民事糾紛自力救濟擴展閱讀:
需要在適用條件上對私力救濟進行必要的規制。一是應具備合法性。私力救濟只有與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方針相符合的前提下,才可能獲得國家的認可和支持。故合法性是私力救濟機製得以存在的基礎和根源。
私力救濟通常被看作司法外行為,但它決非純粹的私人行動與法律毫無關聯。許多情況下當事人基於法律背景知識而實行私力救濟。人們尋求私力救濟時還會訴諸各種規范,包括道德和法律規范。
D. 私力救濟、社會救濟、公力救濟的區別和優勢
一、私力救濟的優缺點
1、私力救濟也稱自力救濟,是民事主體對自己的民事權利遭有侵害時依靠本人的力量實施自我保護。廣義的私力救濟包擴自力請求、正當防衛、緊急避險和自主行為,狹義的私力救濟則僅指自助行為。自力救濟在民法理論上屬保護制度之范疇。
2、從消極的角度運用,私力救濟是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抗辯事由之一,從積極的角度運用,私力救濟是直觀性的、對抗性的自我保護方法。
3、由此可見我國現行法律中的私力救濟是比較單一和不完善的,因為自力救濟方式往往易失去法律的控制,具有不可預測性,極易造成社會秩序的不穩定。並且合法與與非法之間的限度難以界定,造成法律適用的不統一。
4、但是私力救濟具有對我國社會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的意義。
5、法律規范具有原則性和抽象性,法律條文不可能涵蓋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時法律具有滯後性,對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不可能全面預見。
6、法律發生作用往往是事後的和補救性的,對於預防和及時制止當前正在發生的利益沖突顯得不是很實用。因此,法律本身的局限性使得自力救濟制度具有重要的彌補作用。
7、在國家公力救濟之外,也即在法院的大門之外,自力救濟行為廣泛存在,並且大部分紛爭都是通過自力救濟而得以解決的。
8、自力救濟在現實生活中被公民廣泛應用著。第三,通過自力救濟方式,私下解決糾紛,是我國幾千年以來的歷史傳統和生活習慣,「好人不打官司」,「贏了官司贏不了錢」是民眾的普遍心理。因此,把糾紛化解在民間,通過私力解決,得到民眾的普遍認可,並且是合乎社會道德的。
9、可以說,自力救濟行為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百姓的「習慣法」。第四,公正與效率是當今世界各國司法一致追求的目標。
10、然而當今世界又是一個「訴訟爆炸」的時代。大量的糾紛湧入法院,使得有限的司法資源已經不能承受訴訟之重,直接影響了公正與效率的實現。為此,各國紛紛進行了一系列司法改革,如庭前調解,訴訟外調解,行政裁決等、仲裁、自救等制度。目前我國法院案件負擔也不容樂觀。因此,自力救濟制度,是節約司法資源,緩解司法壓力的有效途徑。
二、公力救濟的優缺點
1、民事權利受到侵害時,如通過私力救濟不能得到妥帖的保護效果,權利人可尋求公力救濟之方式。所謂民事權利的公力救濟,即民事權利的國家保護,當民事權利受到侵害時,由權利人向法院提起訴訟,由法院通過訴訟程序以國家強制力對民事權利實施的保護。
2、力救濟以國家為後盾,以公正和效率為目的,有利於給與民事權利最強的保護。
3、通過對民事權利的民事訴訟、強制執行和行政訴訟三種保護方法,把對民事權利的保護納入法律法規中。
4、但由於公力救濟是由國家強制力和法律保證實施,容易造成司法壟斷,產生司法腐敗等現象,並且公力救濟只由一條條的法律條文組成和保證,缺乏民眾的認可度和普及度,容易顯得空洞。
三、私力救濟和公力救濟優缺點的比較
1、比較私力救濟和公力救濟的優缺點可得,私力救濟比之公力救濟缺少法律的強制性和統一性,容易走向野性。但是私力救濟卻可以彌補法律本身的局限性,節約司法資源緩解司法壓力,並且私力救濟具有很深的民眾認可度。
2、私力救濟在法律上不及功力救濟,但是私力救濟在社會認可度和實用度上卻比公力救濟要強。
3、在社會生活和民事權利保護實踐中,二者關系密切,交錯互補。沒有公力約束的私力救濟不免走向野性,沒有私力支撐的公力救濟難免顯得空洞。
4、私力救濟是當事人不通過法律程序依私人力量解決糾紛,但在這一過程中,私人卻會有意無意藉助法律的力量,其次,公力救濟是私人武力的強制替代物,但「武力本身並非完全游離於裁決之外。」
5、公力救濟並非純粹「大公無私」,司法運作受各種因素制約或干預,司法獨立是有限度的,甚至司法過程本身並不排斥私人的作用。在現代司法體系中,流淌著私力的「血液」。6
6、私力救濟的優點正好可以彌補公力救濟的缺點,而公力救濟的有點也可以更好的帶動私力救濟的實施,因此,應該將私力救濟和公力救濟有力的結合起來,讓民事權利的保護更加完善。
(4)民事糾紛自力救濟擴展閱讀
一、「私力救濟」是指權利主體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依靠自身的實力,通過實施自衛行為或者自助行為來救濟自己被侵害的民事權利。
二、 行走於公力救濟邊緣的私力救濟,是人類社會最初的權利救濟方式。在現代社會中,私力救濟依然保持了它自己的領地,與公力救濟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維護著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三、社會救濟是指國家和社會對陷入生活困境的公民,給予物質接濟和扶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標準的制度。國家和社會為保證每個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權利,而對貧困者提供物質幫助。
四、社會救助主要包括自然災害救濟、失業救濟、孤寡病殘救濟、和城鄉困難戶救濟等。社會救濟源於中世紀世俗和宗教的慈善事業。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人民政府承擔了大量的社會救濟工作,如資遣國民黨軍隊散兵游勇,接收、改造舊社會慈善團體,收容和改造煙民、遊民、妓女,救濟城市失業工人和貧民,以及安置孤老殘幼、遣送外流農民等。
六、經濟不發達地區,已由單純維持貧困人民的最低生活水平,發展為以扶優、扶貧為重心,解決貧困人民溫飽問題,開始由救濟型向福利型轉變;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社會救濟原有的社會功能逐步由社會保險所代替,如建立合作養老保險、合作醫療保險等。
七、力救濟(public remedy),是保護民事權利的主要手段,指當權利人的權利受到侵害或者有被侵害時,權利人行使訴訟權,訴請人民法院依民事訴訟和強制執行程序保護自己。公力救濟又可分為公助救濟和公權救濟。
(4)民事糾紛自力救濟擴展閱讀來源:網路-公力救濟
網路-社會救濟
網路-私力救濟
E. 私力救濟的基本形式
在一部分制度化的私力救濟已經融入現代社會性救濟系統的同時,許多始終存在和不斷生成的民間性糾紛解決機制仍然保留著私力救濟的性質,或者在邊界運行。其基本形式包括:
1、協商。談判協商作為一種最基本的糾紛解決方式,是任何一種非訴訟程序中不可或缺的手段,當代法治國家都積極鼓勵當事人之間通過協商解決民事糾紛。同時,談判協商也是私力救濟的基本形式,當事人雙方既有可能通過平等的對話交流達成和解,也難免會程度不同地出現以強凌弱、暴力脅迫、欺詐或壓服等不當行為。
2、自助(自力救助)。包括先行扣押,自行留置對方財物抵償其債務等方式。
3、調解。在非正式或非機構性的調解中,當事人雙方可以聘請不具任何資質的中立第三人調解,一些特定身份的人甚至可以主動介入,例如親屬、長輩、同事、社區精英、宗教人士等等。
4、臨時仲裁。許多國家允許雙方當事人通過仲裁協議將糾紛訴諸臨時性私人仲裁,只要雙方同意就可聘請任何人擔任仲裁員,並以裁決方式做出判斷和決定。
5、私人或民間組織機構。根據社會需求自發產生私人或從事調查、鑒定等中介服務機構。他們通常接受一方當事人的委託,以其代理人身份參與糾紛解決,有時也起斡旋、說和或調解的作用。
6、黑社會背景的私力救濟組織。這類私力救濟以規避法律、違法活動為主要目的,其作用主要是形成和維護其共同體的內部秩序,甚至擁有完整的「立法」、暴力執法和制裁機構。在與國家的正式法律體系發生沖突時,具有很大的破壞性。
7、法律化。私力救濟猶如蔓草,在實現私權時不免會張揚野性的正義。雖在一定條件一定范圍有一定合理性,但此種合理不應誇大,它也確有諸多弊端,尤其是強力型私力救濟。如因無規范可循私力救濟可能隨心所欲,私人尋求正義可能導致非正義,可能導致敵意、激化矛盾、引發暴力,對民間收債、私人偵探等不加控制可能演化成黑社會等,故需施以控制。國家對私力救濟控制的過程,即私力救濟的法律化。
F. 私力救濟是什麼意思
私力救濟是相對於公力救濟而言。也就是不向政府部門要求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加以干涉。
私力救濟很多啊,包括了調解,和解,手段必須合法,在刑法上,還包括了正當防衛等。具體要看是民事方面還是刑事方面的。
私力救濟是公力救濟的有效補充,但使用的時候不要和私下解決混在一起。
G. 民事糾紛是尋求私力救濟還是公力救濟
您這來辯題有點兒難度。首源先,在當今社會,公力救濟是被崇尚的解決民事糾紛的方式;其次,私力救濟是有條件受限制的,操作難(指不違法)且容易引起爭議的救濟方式。因此,反方觀點受局限,只能在一定條件下使用私力救濟。如果要辯,只能突出公力救濟不能及或不適宜這個重點,從這個角度強調私力救濟的重要性。但不管怎麼說,總覺得要落入公力救濟是大前提的圈套。
H. 私力救濟的法律框架
佔有人的私力救濟也為許多國家納入法律框架;自救行為納入法典規定的不多,但許多國家法院通過判例視具體情形支持或反對自救行為;中國交通事故「私了」的制度化;美國等國家刑事和解的制度化;國際法上報復和交叉報復的規范化;英國民事糾紛解決的訴前議定書制度等。
比如,自助行為,就是典型的私力救濟法律化之例證。不少國家的法律和判例承認自助行為,如德國、瑞士、奧地利、法國、日本、英國、中國台灣、澳門等。中國幾個民法典草案或建議稿皆在侵權行為法編有關「抗辯事由」中規定了自助行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草案第八編第三章第23條規定:「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來不及請求有關部門介入的情況下,如果不採取措施以後就難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權利人可以採取合理的自助措施,對侵權人的人身進行必要的限制或者對侵權人的財產進行扣留,但應當及時通知有關部門。錯誤實施自助行為或者採取自助措施不當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法律可通過設定自助行為的性質、要件、限度和後果來實現對它的控制。
需要在適用條件上對私力救濟進行必要的規制。一是應具備合法性。私力救濟只有與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方針相符合的前提下,才可能獲得國家的認可和支持。故合法性是私力救濟機製得以存在的基礎和根源。
I. 我馬上要進行「民事糾紛尋求私力救濟還是公立救濟」的辯題,我是正方私立救濟,應該尋求什麼依據
我覺得:1.法律的不完善,滯後性是最明顯的,比如共享單車和套路貸,另外還有法律漏洞,這個說不完,要你自己去找。2.司法腐敗的情況變少了,變隱蔽了,但是還是存在。3.司法體制,法院運行的體制非常不合理,法官太忙,待遇相對較低,所以現在一直說要改革,但是實質上還沒有改革,法院缺人法官自然沒有提升的壓力。
其實還有很多,你接觸的少很難講明白。
J. 民事糾紛應該尋求私力救濟還是公力救濟 這是個辯題,我方觀點是尋求私力救濟,請問有什麼觀點沒
民事糾紛只有尋求解決的途徑一說,使用私了、公了的方法均可。你提到的救濟一說,不理解你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