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浙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糾紛

浙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糾紛

發布時間:2022-01-06 10:13:29

A. 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應按照什麼順序進行

:村集體經濟組織當年可供分配的收益總額包括本年度實現的收益總額和年初未分配收益,應按照以下順序進行分配:
1.提取公積金、公益金。公積金是用於發展生產、轉增資本和彌補虧損的資金,是壯大集體經濟、增強綜合服務功能的重要資金來源,也是集體資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公益金主要用於集體福利等公益性設施建設,包括興建學校、醫療站、福利院、電影院、幼兒園、自來水設施等。每年

按比例提取後,要做到有計劃地使用,專款專用。提取比例也由各村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確定。
2.提取福利費。福利費主要用於集體福利、文教、衛生等方面的支出,包括照顧軍烈屬、「五保戶」支出、困難戶支出、計劃生育支出、農民因公傷亡的醫葯費、生活補助及撫恤金等,不包括興建集體福利等公益性設施支出。福利費可用於村民個人福利和救濟,不能用於構建公益性設施,不能和公益金相混淆,要保證專款專用。
3.向投資者分配。向投資者進行收益分配是指按照出資合同、協議和章程的規定,應分配給投資者的收益。4.向村民分配。向村民分配是指分配給村民的那部分收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當年實現的收益歸全體成員所有,對收益在繳納國家稅金,提取公共積累後,經全體成員同意,可向成員進行分配,分配多少、分配的形式,由村集體組織自行確定。
5.其他。其他收益分配是指上述分配未包括的事項。如村集體實行自己補貼農業的辦法,即按收益的一定比例建立補貼農業基金,用於農業設施建設和農業生產補貼。經上述收益分配後,剩餘的收益即為本年的未分配收益,可留待下一年度分配。

B. 關於農村集體財產分配

原則上屬於村民自治范疇。法院不宜干涉,明顯違反《村委會組織法》等法律法規規定的除外。如《物權法》第六十三條規定: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決定,侵害集體成員合法權益的,受侵害的集體成員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一、要求確認農村集體財產收益分配方案無效或撤銷的糾紛,是否受理?村民對村民會議就農村集體財產收益形成的決議、分配方案不服,起訴要求確認決議、分配方案無效或撤銷的,不予受理,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的除外。二、村集體財產收益分配發生的糾紛,是否受理?集體財產收益分配的決議、方案,經村民委員會提請村民會議討論決定,因分配決議、方案的履行而起訴的,依法受理;沒有分配決議、方案而起訴要求分配集體財產收益的,不予受理;認為分配決議、方案沒有給予平等的村民待遇,起訴要求享受平等待遇的,不予受理。三、征地村民起訴要求公布征地補償費用的收支和分配情況的糾紛,是否受理?村民認為被征地的村民委員會或村集體經濟組織沒有向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公布征地補償費用的收支和分配情況,起訴要求知情權的,不予受理。對於「農村集體財產收益」的規定,只適用於對於征地補償款中「土地補償費」的分配,而不包括對土地補償費、地上物及青苗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體分配。對於村集體通過民主表決將土地補償款總體分配引起的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法院應當予以立案受理,這也是最高院《解釋》的精神。

C. 我能否享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一般是指在集體經濟組織所在村、組生產生活,回依法登記常住戶籍答並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成權利義務關系的人。僅憑戶口在村子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恐怕還不夠。還要有在本村居住生活、以從事本村農業生產作為主要生活來源、按時繳納村民應繳的各種稅費提留等條件,才能認定為本村農民,享受村民待遇。自戶口遷入時起,未在戶口所在地生產、生活,未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成權利義務關系,不以該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土地為基本生活保障的;喪失原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

D. 浙江省關於農村自留山補償的一些問題!急需 給高分

農村土地被國家徵用,伴隨著土地徵收補償費分配所帶來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等問題由此凸現,尤其農村土地補償費分配所涉問題表現尤為突出。此類糾紛背後往往交融著各種利益的沖突、觀念的碰撞、法律的滯後與制度的羈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已於2005年9月1日起施行,對農村土地徵收補償費分配�1�7�1�7�1�7題分作三條(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四條)進行規定,作為司法實踐的法律依據。由於農村土地徵收補償費分配問題具有其固有的特殊性和對象的廣泛性,涉及到村集體組織成員資格認定、村民自治決議效力、法律性質與適用等諸多問題,使的司法實務中的案件審理困難重重,致使現實與法律發生激烈沖突。筆者試對這類案件涉及的問題進行探討,以期為正確處理此類案件提供參考。
一、有關土地徵收補償費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問題

我國的土地所有權制度是以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的二元制形式劃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八條明確規定:「城市市區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於農民集體所有。」而我國現實中的農民集體所有權又存在三種形式:鄉鎮農民集體所有權、村農民集體所有權和村內農民集體所有權1。 因此,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由鄉鎮、村、村民小組三級所有。享有農村土地所有權的集體經濟組織,主要是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是村民委員會,以及村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土地徵收,是國家為了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以補償為條件,強製取得他人的土地所有權,他人的土地所有權因國家的徵收而消滅。在我國,土地徵收實質是國家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徵收,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主要由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享有,其享有的農民集體土地大部分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的方式承包給其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一部分可能已其他方式承包。雖然我國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但土地的所有權並未因承包而發生性質的變化,故,國家徵收的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主要的是對承包地的徵收。

國家在徵收土地時,必然要對土地權利人的財產權利造成損失,由於這種損失是土地權利人基於公共利益的需要做出的犧牲,因此,依據公共負擔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世界各國都規定土地徵收後必須給原土地權利人一定的經濟補償。在我國,《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對土地徵收補償原則、補償標准和支付對象作出規定,依據上述規定,國家徵收土地,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有用途給予補償,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費補償費。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中各個費用的歸屬、如何分配,只有在分清各個費用性質的前提下,才能正確處理。在現實生活中,徵收土地方往往在對水塘、水渠、機耕路、山地、林地、荒地、自留山、自留地等不屬於耕地的土地的徵收時,均按徵收耕地的補償費方式進行補償。這些補償費屬什麼性質,如何處理,法律、法規無規定,給實際處理問題帶來困惑和難度。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二十二條至二十四條是對農村耕地被徵收而產生的由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費補償費組成的征地補償費如何確定歸屬、如何分配作出的規定。

《解釋》第二十二條規定:「承包地被依法徵收,承包方請求發包方給付已經收到的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的,應予支持。承包方已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以轉包、出租等方式流轉給第三人的,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青苗補償費歸實際投入人所有,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歸附著物所有人所有。」應當明確,該條是在農村耕地中承包地(承包田、地、山等)被依法徵用的情況下,有關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費補償費糾紛如何處理的規定。承包地之外的農村集體土地被徵用,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費補償費的歸屬,法律、法規沒有規定。在農村,這些土地通常會發生被一部分村民耕種,其耕種的原因有故意佔種、無意越種、村委會或村民小組未通過承包方式無償讓其耕種等,這些土地被徵用後,國家所支付的附著物和青苗費補償費應如何歸屬,《解釋》沒有進一步規定,由此而發生的歸屬、分配糾紛在司法實踐中也經常遇到。

承包地被徵收安置補助費糾紛的處理,《解釋》第二十三條作出了規定。安置補助費,是國家徵收農村集體土地後,安置被征地單位由於征地造成的多餘勞動力的補助費用。通過支付安置補助費,保障以土地為主要生產資料和生活來源的失地農戶的基本生活,因而安置補助費具有很強的人身性。從《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內容看,安置補助費是採取法定限額的計算方式,與土地的位置、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土地市場交易價格和人均耕地面積等影響土地價值的因素無關,也並不體現土地在不同投資水平或不同投資情形下出現差別的實踐價值。關於安置補助費的歸屬,《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安置補助費可以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單位和被安置人員。實踐中,在承包地被徵收而沒有安置單位的情況下,安置費往往直接支付給作為發包方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對安置費進行管理和使用,用於統一安置因土地被徵收而喪失基本生產資料和生活來源的農戶的生產生活。由於安置補助費設立的目的指向失地農戶,產生的權益理應歸屬失地農戶。因此,安置補助費雖應首先支付給發包方,但並不意味安置補助費必然歸發包方所有。當被征地的家庭承包方不需要統一安置的時,安置補助費應當發放給該家庭承包方或用於支付該家庭承包方的社會保險費用,這在《解釋》中已經明確。因安置補助費具有很強的人身性,安置補助費只能補助給失去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非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其他方式承包人不能成為安置補助費的給付對象,《農村土地承包法》將農村土地承包區分為家庭承包和其他方式承包,並規定只有「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解釋》將安置補助費的請求權主體確定為家庭承包方。現實中,徵收方徵收耕地之外的農村土地時,也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支付安置補助費,這些安置補助費的歸屬法律、法規沒有規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在部分承包地被徵收時,參與了安置補助費的分配,之後又有承包地被徵收,其要求以放棄統一安置為條件按其被徵收承包地的面積享有安置補助費的問題,《解釋》沒有進一步規定,由此而發生的歸屬、分配糾紛在司法實踐中也經常遇到。

《解釋》第二十四條是關於土地被徵收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與本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的土地補償費分配如何處理的規定。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規定,徵用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土地補償費是土地被徵用後的補償費用中最重要的部分。《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該補償費實質上是對集體土地所有權的補償。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到土地補償費後,其成員與集體經濟組織之間就土地補償費發生的糾紛是最多的,該類糾紛往往涉及農民的根本利益,具有矛盾激烈、難於化解的特點,由此引起的涉訴信訪在整個涉農信訪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且審判實踐中如何處理涉及的問題也是最多。如土地補償費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是否可以分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如何確定,特別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確定問題,由於土地補償費的性質決定土地補償費只能在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內部進行分配,不具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不能參與土地補償費的分配,這就決定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確定是解決土地補償費分配的基本前提。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確定標准,是我國現行法律的空白點,也是法學界的一個長期爭論而懸而不決的問題。大量糾紛之所以難以處理,其根源就在於此。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確定事關農村社會生活的基礎,對廣大農民而言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關繫到農村土地家庭承包工作的順利進行,關繫到農村村民自治機制的運轉、關繫到對農村特定人群合法權益的保護。此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勢必使為數眾多的涉農糾紛無法得到徹底和妥善處理,影響社會的和諧和穩定,不利於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二、審判實踐已明確的問題

1、土地補償費用於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分配

對土地補償費的用途,《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六條明確規定,是禁止用於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的。但這些規定因與現實有較大差距,且不分配引發的社會問題也較多,很多地方均將土地補償費分配到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長期以來,雖操作沒有法律依據支持,卻在實踐中被很多法院裁判予以認可。由於法律規定和實踐操作的不一致,土地補償費能不能分配的爭論一直伴隨和影響著土地補償費分配糾紛案件的處理。 對這個問題,《解釋》以司法解釋的形式打破了這方面的法律限制,第二十四條已規定土地補償費用經民主議事程序討論決定可以用於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分配,承認了長期存在的實踐操作,允許集體經濟組織通過民主議事程序將土地補償費在集體經濟組織內部進行分配。

2、人民法院應受理土地補償費分配糾紛案件

土地補償費分配糾紛案件的性質和能否作為平等主體間民事案件受理長期存在爭論, 2005年前,最高人民法院在這類案件性質認識上也存在分歧。最高人民法院曾在1994年《關於王翠華等六人與廬山區十里鄉黃土嶺村六組土地徵用費分配糾紛一案的復函》(民他字﹙1994﹚第28號)中明確不能受理。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在給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對農村集體經濟所得收益分配糾紛是否受理問題的答復》(法研〔2001〕51號)中明確此類案件可以作為民事案件受理,由於兩者效力的不同、答復的不一致,在審判實踐中以哪個為依據引發了較多爭論2。 這個問題,隨著《解釋》的公布迎刃而解,此類糾紛法院作為民事案件受理已不存在爭議,明確了此類案件性質屬民事財產糾紛。在受理土地補償費分配糾紛案件時,我們應注意的是對用於分配的土地補償費數額爭議提起的民事訴訟不應受理,最高人民法院在該解釋第一條第三款中明確規定: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就用於分配的土地補償費數額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這是法院在受理此類糾紛時應注意的一個問題。

3、土地補償費分配糾紛案件的性質屬民事財產侵權糾紛

土地補償費分配糾紛案件的性質屬民事財產糾紛,在審判實務中許多人對此尚存有疑惑。征地補償費的分配爭議包括對土地補償費分配爭議、安置補助費的分配爭議和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屬發生的爭議,這三類爭議都是典型的民事爭議。《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六條第一款明確規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決定了土地補償費的所有權性質應是集體組織所有權,即歸該集體組織范圍內的勞動群眾集體所有。換言之,土地補償費的受益主體是該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全體成員。故土地補償費是屬於農村集體所有的公有財產,而不是屬於私有的共有財產,其因集體土地的被徵用造成土地的流逝而取得構成土地補償費分配的基礎,決定了分配的程序和分配的范圍,即土地補償費的分配由全體村民決定,分配的范圍在農村村民集體組織內部。土地補償費分配糾紛所體現的是村集體經濟組織與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村民)之間發生的糾紛,是村集體經濟組織自治決定分配土地補償費後,對部分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村民)的財產權侵犯的財產侵權問題,不分給土地補償費是民事財產侵權行為,土地補償費分配糾紛從民法理論上講是民事財產侵權糾紛。

三、對處理征地補償費分配糾紛所涉各類問題的見解

1、土地補償費分配糾紛案件訴的性質問題

對土地補償費分配糾紛案件,實踐中法院對訴的性質認識不一,一種意見認為是確認之訴,因而作確認之訴受理,在裁判上僅進行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確認。另一種意見認為兼有確認之訴和給付之訴,因而在裁判上既確認資格,又判決給付義務並明確具體金額。究竟哪種意見正確?筆者認為第一種意見和做法較妥當。理由是:按《解釋》第二十四條「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已經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支持」,其表述是「份額」不是金額,也不是數額,其應是一種權利等分的表述,主張的是支持權利。由於具體分配標准帶有不確定性,法院無法裁判。因是否分配和分多少、留存多少均需要集體經濟組織通過民主議事程序討論,法院無法確定。假設法院裁判確定給付具體金額後,集體經濟組織通過民主議事程序討論決定不分配土地補償款,或新增加成員導致分配金額標准變化,這種合法自治權將與法院裁判沖突,法院裁判將無意義。 2、如果判令給付義務和具體金額,法院執行存在較大困難。涉訴集體經濟組織在土地補償費到手後往往即用於成員分配,法院裁判後集體經濟組織常無財產可供執行。現實中,這方面的案件申請執行人因法院裁判無法執行而上訪的事例屢見不鮮。這種情況下司法權威將受到極大影響。

2、其他集體土地的土地徵收補償費中各項費用歸屬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承包地之外(不含自留山、自留地)的農村集體土地被徵用,徵收方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支付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費補償費,其歸屬法律、法規也沒有規定;徵收方也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支付安置補助費,這些安置補助費的歸屬法律、法規也沒有規定。筆者認為,因這些被徵收的土地屬其權利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這些款項由於不存在承包方而需要支付,故此類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費補償費應歸而屬於權利人,屬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收益,成為集體所有的公有財產。土地徵收補償費中的土地補償費,其性質已決定了歸被徵收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這不存在爭議。自留山、自留地不屬於農戶的承包耕地,徵收方支付的土地徵收補償費,其中的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費補償費因農戶對這類土地存在經營和使用,且經營和使用的依�1�7�1�7是國家的政策,雖不屬於承包耕地,但處理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費補償費的歸屬問題時,應基於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費補償費誰耕種誰所有的原則,歸農戶所有。產生的安置補助費和土地補償費,由於這類土地不屬承包耕地,不需要對經營和使用的農戶進行安置,且權屬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故安置補助費和土地補償費應歸該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屬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收益,成為集體所有的公有財產。

3、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問題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確定,首先,關繫到農村土地家庭承包工作的順利進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是黨和國家農村政策的基石,是充分發揮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根本保證。《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八條規定,按照規定統一組織承包時,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依法平等地行使承包土地的權利。所以如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問題得不到明確,將直接影響到家庭承包工作的順利進行。其次,這一問題關繫到農戶承包土地的多少。《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五條規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農戶承包土地的多少與農戶成員的多少是密切相關的。而農戶成員是以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為計算依據。若不對成員資格的確定標准作出規定,在每一輪承包工作開始時,農戶承包地面積的確定也就沒有了依據。再次,關繫到農村村民自治機制的運轉。村民自治是我國農村社會的基本治理結構。這種村民自治的基礎就是在法律框架內,具有同一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自然人就本集體組織事務進行管理和決策的自治權利。這種自治機制能否順利運轉,必然要求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確定標準是明確的,從而能夠保障正當的行使自治權的主體來行使村民自治的權利。最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明確化,有利於保護特定人群的合法權益。實踐中的涉農案件中,大量存在的侵犯特定人群(如「外嫁女」等)合法權益的糾紛案件,如土地補償費分配糾紛、集體經濟收益分配等糾紛,其爭議的焦點和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如何確定當事人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問題。如果成員資格問題不能解決,這類糾紛案件就很難處理。而只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確定問題明確了,這些糾紛即可迎刃而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是廣大農民最基本的身份權利,對我國農村法律體系的完整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礎性意義,其所帶來的財產利益是家庭承包制定所擔負的基本生活保障功能的根本體現。因此從推動中國農村法治建設進程的角度,明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標准,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經討論認為,事關廣大農民的基本民事權利,屬於《立法法》第四十二條第(一)項規定的情形,其法律解釋權在全國人大,最高人民法院不宜通過司法解釋的形式對此問題予以規定,就此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決定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做出立法解釋或者相關規定。實踐中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土地補償費分配權是民事財產糾紛,而不是政治民主權利問題,村民權利和村民待遇屬政治權利的范疇不是法院主管的范圍3,因此人民法院在判決中不能使用村民待遇和村民權利等詞句來進行認定裁判。

從歷史的角度考察,目前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形成和存在形式,是歷史發展的結果。我國傳統上的農耕社會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自然共同體生活格局,是我國明確農村集體組織形成和繼續存在的基礎。這種自然共同體具有兩個方面的重要特徵:一是集體經濟組織是由較為固定的成員所組成的具有延續性的共同體。其內部具有熟人社會的鄉土特色;二是集體財產(主要是土地)是全體構成員賴以維持生計最基本的物質基礎在。集體土地所有權雖為我國土地公有制的一種形式,但作為集體土地所有權客體的財產,卻體現著集體成員的共同的私的利益。集體經濟組織和集體利益與集體成員個人的聯系是以成員權形式體現出來。只要是集體成員,具備集體成員資格,就可以享有集體利益。成員權是基於成員身份產生的財產性權利,它包括自益權和共益權:前者是指成員從組織中獲取自身利益的權利,如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權;後者是指成員參與組織管理的權利。對成員個體而言,它既具有身份性質,也體現財產性特徵。解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主體的確定標准問題本身,與理清農村集體組織與其成員個體之間的關系有著直接的聯系,屬於成員權理論所涵蓋范疇。因此,成員權理論可以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標准確定的理論基石。應當對目前我國農村社會的實際情況有清醒地認識和准確地把握,並根據社會發展趨勢對農村社會的發展進行必要而合理的預測,從作為基本生活保障的集體經濟組織農村土地的承包經營出發,判斷特定的人是否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4。

因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問題事關農民 的基本民事權利,屬於立法法第四十二條第二款(一)項規定的情形 ,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沒有作出立法解釋或出台相關規定前,人民法院還不具備解決此類糾紛的的必要條件。筆者認為,對於土地徵用補償費分配糾紛,凡涉及對集體組織成員資格有爭議或需要確認集體組織成員資格的 ,應由當事人申請鄉(鎮)人民政府或縣(市、區)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先行確認。對此,國務院國發[2004]28號〈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土地補償費主要用於被征地農戶的原則,制定土地補償費在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分配辦法,這為鄉(鎮)或縣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門確認農村集體組織成員資格提供了依據。

4、認定參與土地補償費分配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時間標准問題

法院受理案件中存在個別在集體經濟組織土地統征後新進集體經濟組織的人員,在原集體經濟組織土地補償費未分配完的情況下,要求對原土地補償費享有成員資格並參與分配的情況,這就涉及到認定參與土地補償費分配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時間標准問題。筆者認為,將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確定的基準時確定為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這種標准主要基於如下考慮:第一、土地補償費是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補償,因此,確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最合理的基準時,應當是集體土地所有權喪失但由於目前物權制度不完善,以集體土地所有權喪失為基準時,在實踐中不易操作。相比較而言,由人民政府作出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是以政府文件的形式發布的,其時間點明確清晰,便於操作。第二,與村民自治組織的土地補償費分配方案相比較,政府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並不涉及土地補償費如何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之間進行分配的問題。因此,對於解決針對土地補償費分配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問題,人民政府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為基準時,可以較好地防止集體經濟組織的負責人或者實力較大的群體,利用其對於民主議定程序的影響力牟取私利,侵害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第三,如何規定本解釋有關土地補償費分配中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確定的基準時,其本身是一種司法政策選擇。相比較,以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為基準時比土地補償費分配方案確定時更具合理性和操作性,因此是恰當的。

四、理解和適用《解釋》第二十四條時應當注意的問題

土地補償費在性質上是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補償,土地補償費的分配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收益分配不同,它並不考慮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於集體經濟組織的貢獻大小,只要具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即應當享有均等分配土地補償費的權利。土地補償費也與土地被徵收後的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不同,它只能被分配給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而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則是針對物的所有人和青苗的實際投入人的補償,被補償人可以是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也可以是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以外的人。基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而分配的土地補償費應當均等,而不能以權利義務一致為由對不同的人差別對待。農村集體土地是對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的基本生活保障,只要土地屬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就始終存在保障作為自然共同體的集體經濟組織的全體成員基本生活的功能。作為一種集體所有的資源,集體土地的形成與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個人勞動或者貢獻沒有關系。既然土地補償費的受益主體是該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全體成員,則相應的土地補償費的分配當然就沒有體現所謂「權利義務對等」的合理性。土地補償費分配權是基於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身份而產生的,這是成員權項下自益權平等性的必然要求。而對這種「平等性」的保障,也是對基本人權的維護。實踐中大量存在的基於性別歧視等原因而進行差別待遇的做法,是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合法權益的侵害。

1、「村規民約」效力問題

在土地徵用補償費分配糾紛案件中,因農村村民自治決定或村規民約引起的占絕大數,由於法律沒有對村民自治和村規民約進行明確的規定,實踐中對村民自治決定或依村規民約形成的分配方案的司法審查應當是程序的合法性審查還是應包括對其內容的合法性審查,存在不同意見。意見分歧的實質在於法院對村民自治中違法行為應否進行干預的問題。筆者對此認為,村民自治是村集體依法所享有的對�1�7�1�7�1�7村事務的自我管理權,村民自治應當依法進行。但基於司法的消極性、中立性特點,法院不應對村民自治中的違法行為尋求積極主動的干預,法院只在以仲裁者的身份介入糾紛時,才對違法行為予以糾正,以彰顯法律公平正義之價值功能。目前農村土地徵用補償費分配糾紛主要呈現二種形態:一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二是征地補償款分配。 第一類糾紛如上文所述,凡涉及村集體組織成員資格問題的均應由鄉(鎮)或縣(市、區)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先行確認。第二類糾紛,人民法院則可直接對村民自治決定是否符合法律規定進行司法審查,若發現村民自治決定明顯違法,則應以判決的形式予以糾正,如果村民自治決定剝奪土地補償費分配權是不與法律規定相抵觸的,則應及時判決維護村民自治決定。實踐中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戶主本人作為代表在村規民約或相關決議上簽名同意「出嫁女」、離婚、喪偶女性及「空掛戶」等不參與分配土地徵用補償費以及本人與村集體組織簽訂合同為得到某種利益而同意今後不參與分配征地補償費等情況,應視為本人對分配權利的自動放棄,形成訴訟的,人民法院應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盡可能地維護村民自治決定,以利於農村健康、和諧、穩定發展。

2、認定村民遷入戶口時限

E. 陝西省高院《關於審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糾紛案件討論會紀要》第十一條如何理解

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糾紛案件討論會紀要》版
第十權一條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參與分配的時間界限發生爭議時,人民法院一般應以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之日,土地租賃、發包或集體資產經營合同簽訂之日作為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參與分配的時間界限。

1,該條款適用的情形說的很清楚了,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參與分配的時間界限發生爭議時。具體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發生糾紛,且糾紛的焦點是參與分配的時間。
2,「參與分配的時間界限爭議」指的是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已經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支持。舉個例子,有的地方可能以未經依法批準的「土地統征儲備協議」的簽訂日期作為農民參與土地補償費分配的時間界限,這種行為就是明顯違反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及土地法的有關規定,是對失地農民合法權益的侵犯。

F. 農村集體土地被徵用村裡分錢不公平我們該找誰說理

分配糾紛由村內協商解決,如果是成員資格認定問題,可訴至法院認定成員資格。
《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6條規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
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第24條明確規定,發包方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
村集體經濟組織在收到土地補償費後,應當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17條的規定召開村民會議,在所有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內部平均分配此款。如不分配給村民,則侵犯了村民的合法權益,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員,可單獨或共同起訴集體經濟組織或村委會,要求支付相應份額。
如因成員資格問題與集體經濟組織發生爭議,可訴至法院要求認定自己的成員資格,由法院作出判定,並要求分配應當分得的土地補償費。

G.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分配糾紛由鄉政府責令改正拒不履行怎麼辦,誰來執行

當然還是鄉政府,村裡拒不執行,繼續到鄉政府去舉報!鄉政府已責令改正的還不執行,鄉政府還能不管嗎?!

H. 如何提起侵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糾紛訴訟

【釋義】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在《物權法》上主要指以集體所有權為基礎的集體成員依法享有的財產權益。集體所有是一種特殊的物權形式,集體成員依法對集體財產享有集體所有權,這是集體成員權益產生、存在和行使的依據。《物權法》第59-63條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權利作了比較詳細的規定,大致而言包括兩種權利:一是直接的物權,即對集體所有的動產和不動產的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二是物權派生的管理權利,即對集體財產進行管理決策的權利。

【管轄】
侵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糾紛要區分權益受侵害的具體情形確定管轄。對於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決定侵害集體成員合法權益時,受侵害的集體成員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的糾紛,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知情權糾紛,由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對於其他經濟組織成員之間的權益糾紛,組織之外的人侵害成員權益糾紛,按照產生糾紛的基礎法律關系確定管轄。

【法律適用】
處理侵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糾紛的法律依據主要是《物權法》第59-63條的規定。

【確定該案由應當注意的問題】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是集體所有權得以落實的基礎,是重要的財產權利。所以,《規定》將因此而產生的糾紛規定為所有權糾紛項下的第三級民事案由。在適用本案由時,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應當注意本案由的適用范圍。從廣義上理解,侵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糾紛應當包括侵害集體成員就集體所有財產所享有的兩種權益而引發的一切糾紛,從形式上看既包括集體組織侵害集體成員權益的糾紛,也包括集體成員之間侵害權益的糾紛,還包括集體組織之外的人侵害集體成員權益的糾紛。從狹義上理解,侵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糾紛僅指《物權法》第63條規定的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決定侵害集體成員合法權益時,受侵害的集體成員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的糾紛案件。我們認為,鑒於《物權法》及相關法律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的保護規定並不明確,特別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在行使中受到侵害的情形還普遍存在,僅適用撤銷集體經濟組織不當決定的方式尚不足以保護集體成員的合法權益,因此原則上本案由下可以容納集體成員權益受到侵害一切民事糾紛。
第二,注意本案由與其他幾個相關案由的關系。一是在涉及土地承包經營時,要注意與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以及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的區別。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是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產生、使用、轉讓、處分等為基礎的糾紛,所以,判斷是否適用該案由時,應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否存在為前提,除當事人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成立有爭議時可以適用該案由外,一般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存在時則不適用該案由。同樣,土地承包合同糾紛也必然是針對土地承包合同關系而產生的糾紛,且糾紛當事人為合同的具體雙方,否則一般不適用該案由。本案由則可以適用於上述兩個案由不能容納的涉及土地承包的民事糾紛,如對土地發包方案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撤銷的,再如對集體組織應予發包給其土地而不作為而起訴的,等等。因為這些涉及土地承包的糾紛還沒有訂立承包合同,也沒有成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所以要適用本案由。二是土地徵收補償相關糾紛中要注意與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項下的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相區別。從農村徵收土地的情況來看,既包括徵收已經發包的土地也包括徵收未發包的土地。對於他人已經承包的土地被徵收時,土地承包經營權人要求分配徵收補償費用的糾紛要適用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的案由。對於未發包的土地被徵收後集體組織成員對土地補償費用分配不服提起的訴訟,或者承包人之外的其他集體組織成員對承包地徵收後的補償費用分配不服引發的糾紛,則適用本案由。

I.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土地補償費分配能否區別對待求答案

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四條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已經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支持。但已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備案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地方政府規章對土地補償費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分配辦法另有規定的除外」,此類糾紛法院應作為民事案件受理。在受理土地補償費分配糾紛案件時,我們應注意的是對用於分配的土地補償費數額爭議提起的民事訴訟不應受理,最高人民法院在該解釋第一條第三款中明確規定: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就用於分配的土地補償費數額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這是法院在受理此類糾紛時應注意的一個問題 (二)如何確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確定,是解決土地補償費分配糾紛的基本前提,而確定其資格,應以該「成員」是否在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生產、生活並依法登記常住戶口為判斷依據。「成員」資格的取得方式有二種,一是通過人口的自然繁衍,生活在特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自然取得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原始取得)。概言之,父母雙方或父母一方在該集體經濟組織中具有「成員」資格,且依法登記於該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常住戶口的出生人員,自其出生時起即具有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二是基於一定事由取得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加入取得),包括婚姻及因一定事由遷入等方式。也就是說通過婚姻及因一定事由遷入等原因,且在該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生產、生活並將戶口遷入該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的人員,應當具有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特別是因婚姻已進入該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實際生產、生活,不管他的戶口尚在何處,均應認定其自結婚,並實際在該農戶中生產、生活時就具有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 本案當事人,有因一定原由遷入被告某組的,有因婚嫁進入被告某組的,有因父母為被告某組成員出生在被告某組的,且他們均實際在被告某組生產、生活並依法登記了常住戶口,依據承包經營被告某組的土地為生活保障。因此,少分及未分的組民均具有被告某組的成員資格。 另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取得喪失不宜交由村民自治決定。村民自治是我國法律承認的農村社會的基本治理方式。但由於我國民主制度和民主觀念特別在廣大農村地區不發達,多數利用形式上的民主程序剝奪少數人的合法權益。如果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認定交給村民自治決定,那麼對新加入成員或其他特定人群,很可能出現依民主議定程序後,否定其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後果。因些,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認定,在法律做出明確規定之前,是作為裁判者的審判機關的權利。 本案中被告某組正是利民主議定程序,以部分組民上戶未經其同意為由,否定了他們為某組組民的資格,從而剝奪了他們對土地補償費的分配權。 (三)如何看待「貢獻與權利相一致」的矛盾 農村集體土地是集體組織全體成員的基本生活保障,是集體所有的自然資源,始終存在保障全體集體成員的基本生活功能,集體土地的形成與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個人勞動或貢獻沒有關系。土地補償費在性質上是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補償。土地補償費的分配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收益分配不同,它並不考慮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集體經濟組織貢獻的大小,只要具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即應當享有均等分配土地補償費的權利。可見,土地補償費的受益主體是該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全體成員,在分配中強調「權利義務對等」就不具有合法性及合理性。土地補償費分配權是基於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身份而產生的,應「平等性」地保障,也是對基本人權的依法保護。因此,基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而分配的土地補償費應當均等,而不能以貢獻與權利義務一致為由對不同的人差別對待。其表面看似具有公平性,但實質包函著人格的歧視,是對人權的侵害。 (四)集體經濟組織「村規民約」效力如何認定 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確定和具體分配上,多數集體經濟組織都通過村民會議等形式制定了「村規民約」,對這方面的內容予以了規定,並多年按此操作。土地補償費分配糾紛起訴到法院後,就涉及「村規民約」效力問題。作為被告的集體經濟組織常以經過村民大會討論為由,要求法院支持「村規民約」內容,認為這屬於其自治范圍。 對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法院在不違背國家法律的前提下,應尊重和支持集體經濟組織合法的自治權,以促進農村民主建設。很多「村規民約」雖然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經過村民大會討論通過,但程序合法的東西並不必然表明內容就合法。因此,對「村規民約」在案件審理中應進行程序和內容合法性審查,對制定程序和內容均合法的,應予以支持,尊重村民自治;對程序、內容均不合法或程序合法但內容違法的就不應支持。很多「村規民約」明顯帶有對「外來戶」人格歧視或「重男輕女」封建色彩,或把超生子女進行比例折算,這些內容明顯違背憲法男女平等和人權原則。對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二十條第二款也是禁止的:「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以及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討論決定的事項不得與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相抵觸,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合法財產權利的內容」。對「村規民約」內容部分違法,部分合法的情況,在案件審理和裁判中可以對合法的部分內容予以支持。 本案中某組認為,土地徵收款分配方案是某組通過群眾集體討論所形成的,既沒有違反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更沒有損害原告的合法權益。在分配土地補償費時,制定了「遷入與原有戶區別對待」的條款。該條款以充分體現村民自治為晃子,以強調「村規民約」的效力為借口,其實質侵犯了少分及未分的組民的人身權利,損害了其的合法權益。違反了法律、法規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益的規定,屬無效條款,應予調整。

J. 村民對集體財產分配方案不服可以提起訴訟要求認定無效嗎

根據物權法規定,可以提起訴訟,請求撤銷。

集體組織所有權屬於集體組織,只有它才能作為該組織全體成員的代表對集體財產行使所有權,它的成員個人不是集體組織財產的所有人,無權處分集體組織的財產。

因此,我國法律規定,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如果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則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如果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

如果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集體經濟組織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的管理人作出的決定侵害集體成員合法權益的,該集體成員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10)浙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糾紛擴展閱讀

物權法

第六十條:對於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依照下列規定行使所有權:

1、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

2、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

3、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集體經濟組織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

第六十二條: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章程、村規民約向本集體成員公布集體財產的狀況。

第六十三條:集體所有的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佔、哄搶、私分、破壞。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決定侵害集體成員合法權益的,受侵害的集體成員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閱讀全文

與浙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