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民事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民事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有以下四個:有加害行為、有損害事實的存在、加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二十條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條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② 民事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有那些 考試用· 求正確答案 謝謝
我國的通說,行為違法性,違法行為人的過錯,損害事實的存在,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也就是四要件。
至於是一般侵權還是特殊侵權,這不是這個問題要考你的。
③ 簡述侵權行為民事責任的含義及其構成要件
一、侵權的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侵害國家和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的財產或人身權利而應當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責任是行為之後的後果,所以在這里我們就有必要對侵權行為做個說明,所謂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的行為侵犯了法律直接規定和保護的公民、法人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因而是一種違法行為。
二、以下是侵權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
第一,行為的違法性
從侵權民事責任的定義上可以知道,要承擔民事責任,那就說明你違反了法律,也就是說你的行為超出了法律所規定的范圍。詐騙罪的構成要件。沒犯法就不用承擔責任,所以行為的違法性是侵權責任的首要條件。
第二,違法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法律中將侵權行為中的故意和過失統稱為過錯。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第二款規定:"公民行為的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故意又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違法行為人預見到自己的行為會產生危害後果。並希望產生該種後果的發生。如搶劫、盜竊等。
間接故意:是指違法行為人預見到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後果,而放任其後果的發生。
過失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失自信的過失
疏忽大意的過失是指違法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會產生危害後果而未預到指使這種結果終於發生。
過於自信的過失是指違法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會產生危害後果,但由於過於輕信憑自己的知識技術和經驗可以避免,最終這一結果還是發生了。
第三,有損害的事實存在
損害事實是指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受到某種損失的客觀現象。損失既包括財產方面的,也包括生命、健康和精神方面的,有些生命健康和精神損失,還會轉化為財產損失。
(一)人身損害事實
1、身體上的損害即生命的終結或人身某種生理組織的損傷。
2、人格上的損害。即榮譽、名譽、肖像、姓名(名稱)受到不良的社會影響,甚至會造成精神上的創傷。
3、身份上的損害。即基於身份的監護權、同居權等所受到的損害。
(二)財產損害事實
1、由於侵害致使財產所有人或經營人不能行使權利。
2、使他的財產全部滅失或部分滅失。
3、使他人失去了應得的財產利益。
4、使財產所有人或經營管理人對財產失去控制等
第四,違法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
違法行為和損害結果兩者之間不是孤立、互不聯系的。如果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沒有任何聯系,除法律另有規定外,違法行為人是不承擔民事責任的。
因果關系的認定:
1、事實求是地進行分析,找出因果之間的客觀聯系。
2、把握因果之間的時間順序和邏輯順序。
3、把原因和條件區分開。
4、把主要原因和次要區分開來。
④ 簡述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及其構成要件
侵權行為是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依法應回承擔民事責答任的不法行為,以及依照法律特殊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侵害行為。「一般認為,侵權行為首先是一種民事過錯行為,也就是說,侵權行為破壞了法律規定的某種責任——這種責任是在法律上嚴格規定不許被破壞;侵權行為同時又是對他人造成了傷害的行為,而加害人必須對被傷害人做出賠償。」
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根據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一)過錯責任;(二)無過錯責任; (三)公平責任。
侵權行為構成要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因素, 即:過錯、行為不法、損害事實是否是侵權行為 必要構成要件上。侵權行為「要件」應是所有侵權行為必不可少的條件。只有當缺少這一條件就不能構成侵權行為時, 才能夠稱為「要件」, 否則, 就不能稱為「要件」。當某一條件僅僅是構成某一類侵權行為的必要條件, 而不是所有侵權行為中的必要條件時, 這樣的條件也不應該作為侵權行為概念的「要件」。
⑤ 民事侵權數行為如何區分直接結合和間接結合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規定了民事侵權數行為結合造成一個損害結果,對侵權人責任承擔規定了直接結合承擔連帶責任,間接結合承擔按份責任。由於對直接結合和間接結合區分易產生理解上的歧義,造成共同侵權責任的擴大化和隨意性。直接結合和間接結合的區分則成了正確適用《解釋》、《侵權法》和《民法通則》的關鍵問題,理清直接結合和間接結合顯得非常必要。 一、直接結合與間接結合的含義 1、直接結合是指數個行為相互作用、耦合、凝結,密切聯系,不以其他行為為媒介,造成某一結果的發生,則數行為屬直接結合關系。 直接結合的特點:(1)結合程度非常緊密,對於結果,各自的原因力和各自的作用都無法區分;(2)雖然數個行為的結合具有偶然因素,但其緊密程度使數個行為耦合造成一個結果;(3)、相耦合的數個行為作為一個原因引發了結果的發生,是結果發生的唯一原因;(4)、相耦合的數個行為的性質一般為同一類型;(5)、數個行為一般是同時間、同地點進行。 直接結合的構成要件有三:一是直接導致結果發生;二是數個物或行為與結果之間都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三是行為的性質一般相同。例如A、B、C因與D有矛盾,三人不約而同地向D所用的杯子中下毒,三人分別所下毒量雖均不足以致人死亡,但三人分別所下毒的總量加在一塊,卻足以致人死亡。A、B、C三人之間雖沒意思聯絡,但都實施了下毒行為,而三個下毒行為的凝結合造成D死亡的後果,符合直接結合的構成要件。如果A、B二人不約而同地向D所用的杯子中下毒,二人所下毒量不足以致人死亡,D服毒後就醫途中被C開車將D撞死,A、B、二人之間雖沒意思聯絡,但都實施了下毒行為,而二個下毒行為構成直接結合,但不是造成D死亡的直接行為,而C開車撞D是造成D死亡的直接行為。 2.間接結合,是指某侵權行為需以其他侵權行為為媒介,造成某一結果的發生,則某侵權行為與其他侵權行為構成間接結合關系。 間接結合的特點:(1)多個行為的結合程度不緊密,對於結果,各自的原因力和各自的作用能夠區分;(2)一般數個行為不是同時間、同地點進行,或同時、同地進行,但數個行為屬不同類型;(3)、對損害結果而言數個行為並非全部都是直接、必然地導致損害結果發生。 間接結合的構成要件有三個:一是導致結果的只能是多行為中的一個或數個;二是各行為相互偶然性結合;三是只有數行為中的一個或數個與結果存在果因果關系,其他行為只構成結果產生的條件。如,夜間甲所駕駛尾燈損壞的貨車在前面正常行駛,乙在後面駕車超速行駛,造成追尾事故,導致後車所載人員死亡,甲的貨車尾燈損壞的事實並不直接、必然地導致後車所載人員的死亡這一損害後果,它只是為損害後果的發生創造了一個條件,因此,甲所駕駛尾燈損壞的行為與乙在後面駕車超速行駛行為屬間接結合。按照《解釋》第三條規定,應當根據各自過失大小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二、直接結合與間接結合的區分 筆者認為,區分直接結合和間接結合應該結合《民法通則》、《侵任法》及《解釋》中關於共同侵權的理論、立法原意、歸責原則、警示和懲戒作用來加以理解。既要考慮到對受害人利益的保護,又要考慮不能使侵權人的責任擴大化。判斷直接結合和間接結合其目的是為了正確適用歸責原則,維護公平正義,因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1、樹立按份責任是常態,連帶責任是特殊的司法理念。根據侵權法理論,在適用歸責原則時要首先考慮適用按份責任,在不能適用按份責任且有法律規定承擔連帶責任時才可適用連帶責任。 2.侵害是否具有直接性。即行為人的行為表現是否直接指向的加害結果。如:兩個人對受害人進行攻擊,均造成受害人血流不止死亡,且傷口流血量的大小不能分辨,各自的加害行為直接指向一個後果,則認定是直接結合,承擔連帶責任,否則,按按份責任處理。 3.行為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如果存在因果關系,則認定直接結合,因果關系是內在的條件、因素關系,如果存在外部的條件關系,則認定間接結合;直接結合的數行為之間是直接、密不可分的一個緊密體,而間接結合的數行為之間呈鬆散的、彼此互為中介的鏈條式的結合。如兩個人同時向受害人射擊,無法認定為某一個人的射擊行為將受害人擊中,造成受害人受傷,由於他們的行為都與受害人受傷的結果密不可分,則認定直接結合。比如:小孩甲因頑皮爬上乙堆在存放變壓器附近的磚垛,觸及未上鎖的變壓器,致小孩甲電傷。侵權行為彼此互為中介,行為之間是一環套一環,是可以分割的,是間接結合。 4.時、空是否同一。數個侵權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同一,則首先考慮直接結合,否則考慮間接結合。如:前面提到的兩個人同時向受害人射擊,無法認定為某一個人的射擊行為將受害人擊中,造成受害人受傷,由於在侵權時間、地點上都具有同一性,是直接結合。如果甲車肇事致使行人受傷後逃逸,後來乙車路過沒注意到躺在路中的傷者而將其軋死,則甲乙的行為是間接結合。因前後車過失行為時間不同,應按各自過失大小承擔責任。 5.原因是否具有唯一性。如屬於同因一果,則考慮直接結合,如各行為對損害後果發生具有偶然性,則考慮間接結合。如:前面提到的兩個人同時向受害人射擊,無法認定為某一個人的射擊行為將受害人擊中,造成受害人受傷,由於甲的受傷是兩人共危險同行為造成的,其原因不可分,屬一因一果是直接結合。如:小孩甲因頑皮爬上乙堆在存放變壓器附近的磚垛,觸及未上鎖的變壓器,致小孩甲電傷。侵權行為彼此互為媒介,有直接原因,也有間接原因,屬多因一果。是間接結合,小孩的監護人、磚垛的所有人、電力部門應按照過錯大小按份承擔責任。(作者單位:河北省邯鄲市邱縣人民法院)
⑥ 民事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有哪些法律規定
我國的民事法律就是為了保護相關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其他個人會行為主體損害而影響自身的合法利益進行設立的。那民事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有哪些法律規定呢,下面小編就這一問題為你進行詳細的解答。
一、損害事實
損害事實,既包括對公共財產的損害,也包括對私人財產的損害,同時還包括對非財產性權利的損害。
損害事實,是指一定的行為或事件導致的人身或財產的不利益。這種不利益是指一切受法律承認和保護的權利與利益所遭受的不良狀態和不良後果。
對財產的損害,包括直接損害與間接損害。直接損害又稱積極的財產損失,是指受害人現有實際財產的減少,間接損害又稱消極財產損失,是指受害人可得利益的減少,對人身的損害包括對生命、健康、名譽、榮譽等損害,而且對人身的損害往往也會生成一定的財產損失。
二、因果關系
侵權行為中的因果關系是指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客觀聯系,即特定的損害事實是否是行為人的行為必然引起的結果。只有當二者間存在因果關系時,行為人才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因果關系是復雜多變的,往往一個損害後果的出現是由多個原因引起的,既可能有主要原因與次要原因,也包括直接原因與間接原因。
不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也就是說,引起損害事實的發生是由於不法行為的實施,如果損害事實並非不法行為的實施所致,則不構成侵權。
三、有過錯
過錯是侵權行為構成要件中的主觀因素,反映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的心理狀態。
過錯根據其類型分為故意與過失。故意,是指行為人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產生的損害結果,仍希望其發生或放任其發生。
過失,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結果應預見或能夠預見而因疏忽未預見,或雖已預見,但因過於自信,以為其不會發生,以致造成損害後果。
根據法律對行為人要求的注意程度不同,過失又分為一般過失與重大過失。一般過失是指行為人沒有違反法律對一般人的注意程度的要求,但沒有達成法律對具有特定身份人的較高要求。重大過失是指行為人不僅沒有達到法律對他的較高要求,甚至連法律對普通人的一般要求也未達到。
在侵權行為中,一般而言,對過錯程度的劃分並不影響民事責任的成立與否,也不會影響賠償責任的大小,因為只要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無論其是故意還是過失,是一般過失還是重大過失都應承擔賠償責任,其賠償的范圍由損害的結果決定,不會因其過錯較輕而減輕其賠償。
這類法律規定是指對被害人形成了被害事實,犯罪人的相應犯罪結果在我國的規定中有過錯的一種表現。我國認定這類犯罪對於當事人的犯罪結果構成了民事侵權行為。
延伸閱讀:
民事訴訟受理時間是多長時間?
民事舉證期限有多久,證據交換的時限規定是怎樣的
在民事訴訟財產保全程序是怎樣的?
⑦ 一般侵權與特殊侵權民事責任區別有哪些
根據歸責原則的不同,可以將侵權行為劃分為一般侵權和特殊侵權,一般侵權是適專用過錯屬責任原則的侵權行為;特殊侵權是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及過錯推定責任的侵權行為,特殊侵權行為必須有法律作出特別規定。概括起來,兩者主要有如下區別:第一,構成要件不同。一般侵權必須同時具備過錯、加害行為、加害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而特殊侵權不需要以過錯要件為要件或者法律直接推定侵權人存在過錯由其證明自己不存在過錯。第二,是否以法律的特別規定為前提不同。一般侵權不需要法律進行單獨特別規定,而後者必須有法律單獨特別規定為前提。第三,適用的歸責原則不同。這也是劃分兩者的標准。一般侵權適用過錯歸責原則。特殊侵權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推定責任。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七條行為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⑧ 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與歸責原則的聯系與區別
4月27日 13:47 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與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既有聯系又有區 別,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不可替代。
首先,歸責原則是立法者根據社會實際需要而確定的責任由誰承擔的標准,而構成要件則是在歸責原則的指導下產生的認定侵權行為的條件。因此,歸責原則是構成要件的基礎和前提,構成要件是歸責原則的具體體現,其目的在於實現歸責原則的功能和價值。
其次,歸責原則是抽象的,普遍的法律規則,是對侵權行為法基本規范的高度概括,因而它只是認定責任的一般性規則,而構成要件則是明確的、具體的法律依據,是審判人員在具體案件中確定責任是否成立的直接法律依據。
再次,歸責原則決定了構成要件的內容,不同的歸責原則其構成要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