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國際侵權沖突法演進

國際侵權沖突法演進

發布時間:2022-01-06 02:22:50

A. 英國沖突法規則是什麼

對一個非誹謗行為,如果發生在一個法域,就適用該法域的法律;
如果發生在數個法域,人身傷亡的侵權事件,適用受害人遭受侵害時的所在地法;財產損害事件,適用該財產受損時所在地法;如果無法確定侵權行為地則將構成侵權事件的最重要因素發生地法作為侵權事件准據法。在適用一般規則導致不公平結果時,允許法院適用替代規則以資救濟。

B. 國際私法什麼叫沖突,並簡述其產生的原因及解決辦法

法律沖突是指涉及兩個甚至兩個以上國家的民事關系,因它們的民事法回律規定各不相答同,卻都要求對該民事關系進行管轄或適用,從而造成的法律適用上的沖突或抵觸。在處理涉外民事關系時之所以產生法律適用的沖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現實生活中大量出現含有涉外因素的民事關系;二是所涉各國民法的規定不同;三是司法權的獨立;四是國家為了發展對外經濟貿易關系,賦予外國人在內國平等的民事權利地位,並在一定的范圍內承認所涉外國法的域外效力。

C. 請高人指點:以中國為例,談談對國際法律沖突的理解和看法。

一是各國民商事法律制度互不相同。這里講的「民商事法律制度」是廣義的。由於社會制度、經濟發展狀況、歷史文化傳統以及自然環境的不同,世界各國法律制度千差萬別。在民商事法律制度方面,這種差別表現得就更為突出。例如,關於結婚年齡,各國規定就很不相同,《日本民法》第731條規定為男18歲、女16歲;《瑞士民法典》第96條規定為男20歲、女18歲;而2001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6條則規定男為22歲、女20歲。正由於各國民商事法律規定互不相同,對同一國際民商事法律關系,往往因適用不同國家的法律而必然產生不同的結果,這樣便提出應適用何國法來確定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的問題。由此可見,各國民商事法律制度的不同是國際民商事法律沖突產生的前提條件。
二是各國民商事法律關系主體之間存在著正常的民商事交往,並結成國際民商事法律關系。盡管各國民商事法律制度互不相同,但如果各國民商事法律關系主體沒有民商事交往,民商事法律沖突也無從產生。因為各國民商事法律關系主體之間如不存在民商事交往,一方面,內國人及其財產不會到外國,並不會產生與外國有聯系的法律事實;另一方面,外國人及其財產也不會出現在內國,也不會在內國產生與外國有聯系的法律事實。這樣,各國民商事法律僅在本國范圍內實施,民商事法律沖突自然不會發生。一旦各國民商事法律關系主體進行正常的民商事交往,必然會提出依哪個國家的法律結成民商事法律關系的問題,以及在國際民商事交往中發生爭議時應適用哪個國家的法律加以解決的問題。可以說,各國民商事法律關系主體之間正常的民商事交往是國際民商事法律沖突產生的客觀基礎。
三是各國承認外國人在內國享有平等的民商事法律地位。國際私法的歷史表明,它的產生和發展是與外國人在內國民商事法律地位的變遷和提高密切相關的。許多學者認為,賦予外國人平等的民商事法律地位是國際民商事交往得以正常進行的重要條件,因而也是導致國際民商事法律沖突產生的一個重要條件。並且,也正是基於這種觀點,他們才把直接調整外國人民商事法律地位的實體規范納入國際私法范圍之內。在實際生活中,一方面,凡在內國法不允許外國人享有某項民商事權利時,外國人就不能參加有關民商事活動,也就不會出現有外國人作為主體的民商事法律關系,當然也就不會產生涉及外國法適用的民商事法律沖突。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外國人在內國居於凌駕於內國人之上的特權地位,也無民商事法律沖突可言。例如,在過去一些亞、非國家,如土耳其、舊中國等,西方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享有治外法權,或稱為「領事裁判權」,外國人在這些國家的領土內不受所在國法律的約束,不受所在國法院的管轄,而由外國人本國領事根據他們本國的法律對他們行使管轄權。外國人在內國擁有這種特權地位,是對有關國家主權的侵害,使得外國人與內國人之間不可能建立平等的民商事法律關系,因而國際民商事法律沖突也無從產生。
四是各國在一定條件下承認外國民商事法律在內國的域外效力。任何法律都有一定的效力范圍,或只有域內效力,或既有域內效力又有域外效力。所謂法律的域內效力,是指一國的法律所具有的及於其管轄領土內一切人、物和行為的效力,它主要表現了國家的屬地優越權。而所謂法律的域外效力,則是指一國法律在制定者管轄領土以外尚能發生的效力,它常常體現了國家的屬人優越權,即一國制定的法律不僅適用於本國境內的一切人,而且適用於居住在國外的本國人。有些國家的法律明確規定了法律的域內效力和域外效力。我們知道,各國在制定法律時都可依國家主權原則確定自己的法律具有域內效力或域外效力,但是,這種域外效力只是一種自設的或虛擬的域外效力。如果這種法律要在國際社會得到貫徹執行,也就是說,其自設的或虛擬的域外效力要變成現實的域外效力,需要國際社會中的各國根據主權原則和平等互利原則彼此協調,互相承認。一般來說,各國出於公正合理地處理相互間民商事關系的實際需要,都在一定的條件下或在一定的程度上承認外國民商事法律在內國的效力,如承認某人根據外國法律而取得的對物的所有權,承認依外國法建立的合同關系、婚姻關系等。正是由於各國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承認對方的民商事法律同時具有域內效力和域外效力,所以才會產生法律沖突,即外國法律的域外效力與本國法律的域內效力的沖突,或者本國法律的域外效力與外國法律的域內效力之間的沖突。如果各國不承認外國民商事法律在內國的域外效力,國際私法中的沖突規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正是因為各國對彼此民商事法律的域外效力的相互承認,才使得國際民商事法律沖突成為現實。
總之,國際民商事法律沖突是在各國民商事法律互異,各國民商事法律關系主體之間有正常的民商事交往,各國在一定條件下承認外國人在內國的民商事法律地位以及承認外國法律在內國的域外效力的條件下發生的。

D. 區際國際法與國際沖突法的關系,一道論述題,有誰可以給我解答,謝啦!急急急

這個可以去知網查一下,論述很多。區級國際法你指的是私法吧??這個需要補充

E. 世界第一部國國際法,是哪年頌發的

不能這樣問
國際法不是一部法律 是多個法律,習慣的組合

國際法
作為國際法律關系主體的國家(或者地區)之間制定和實施的法律。

國際法指適用主權國家之間以及其他具有國際人格的實體之間的法律規則的總體。國際法又稱國際公法,以區別於國際私法或法律沖突,後者處理的是不同國家的國內法之間的差異。國際法也與國內法截然不同,國內法是一個國家內部的法律,它調整在其管轄范圍內的個人及其他法律實體的行為。

國際法是西方世界的三重發展過程的產物:即中世紀的歐洲社會瓦解,進入近代歐洲社會的過程;近代歐洲社會向外擴張的過程;處在發展中的世界社會里,權力逐漸集中到數量迅速減少的主要世界強國手中的過程。

國際法的造法方式《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將國際法的主要造法方式即國際法規則形成的方式歸結為三:條約、國際習慣法和為各國承認的一般法律原則。這已得到幾乎是普遍一致的贊同。國際法的基本原則是:各國主權平等,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禁止以武力相威脅和使用武力,以及民族自決原則等。

條約:條約和其他經一致同意的協議是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國際法主體可以通過它們(如果是國際習慣法不要求任何形式)宣布、修改或發展現行的國際法。它們也可以通過條約將尚未組織起來的國際社會轉變為聯合的或凌駕於國家之上的全球性或區域性的國際社會。

國際習慣法:實質上就是適用於尚未組織起來的國際社會的國際法。國際習慣法的構成有兩個要素:1.普遍的或區域性的國家實踐;2.這種實踐為有關國家承認為法律。國際習慣法常常是以早期條約的某些條款為其淵源,這些條款後來就被承認為法規。但是也有個別的國際法規則是由世界列強的大致相同的實踐發展而成的。

為各國所承認的一般法律原則:只有在國際習慣法或條約法沒有相應的規則與之平衡的情況下才起作用,所以它的造法作用是輔助性的。這種原則必須是一般的法律原則,而不是作用范圍有限的法律規則;它還必須得到有相當多的國家(至少包括世界上所有主要的法律體系)的承認。

在尚未組織起來的國際社會里的國際法:國際習慣法的主要規則可以概括為7個基本原則:即主權、承認、同意、信實、公海自由、國際責任和自衛。

主權:依照國際法,共處的各主權國家一律平等。它們只能對在其領域內的人和事行使管轄權,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如從領海到公海的緊追權或者報復權)才被允許對在其領域外的人和事行使管轄權。各個國際法主體除受普遍適用的國際習慣法的規則約束外,不經它同意,不得令其承擔任何外加的國際義務。

承認:承認的主要作用是,承認一個實體作為國際法主體而存在,或者承認它的首腦為該國的代表並希望與之維持外交關系。承認的主要形式是承認一個國家或政府在一塊領土上行使事實上的或法律上的管轄權,簡稱為事實上的承認和法律上的承認。承認可以是無條件的,也可以是有條件的;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默示的。承認也可能並不是全面的,而只限於承認一群人為交戰團體或叛亂團體,如果這些叛亂者事實上已經控制了該國部分領土。承認在原則上是可以自行斟酌決定的,但過早地承認別國的交戰團體或叛亂團體是和該國專有的國內管轄權不相容的,因而也是非法的。

同意:國際法主體在訂立協定時,在不損害第三者權利的情況下,可以修改和補充國際習慣法的某項規則或者為各文明國家所承認的一般法律原則。遵循國際法的要求所作出的同意,為締約雙方確定了相互之間的權利與義務。經締約雙方同意所訂立的協定,其中止、修改和終止也應經締約各方的同意或默認。

信實:在國際法發展的早期階段,所謂信實主要是指不背信棄義。以後,信實的含意逐漸與公平合理、符合常識的要求一致起來。締約雙方或者應對自己的單方面行為負責的一方,必須恪守信義地解釋和執行協定。

公海自由:公海航行自由的規則不準許任何國際法主體佔用公海的任何部分。在和平時期,一個國家只能對有權懸掛該國國旗的船舶行使管轄權;而在戰爭時期,則可根據海戰規則和捕獲法規干擾敵國及中立國的航運。對於公海、公海上空和海床的利用,必須合理照顧其他國家的利益。海盜行為和販運奴隸都是對公海的非法利用。

國際責任:關於國際責任的規則要有兩個前提,1.國際法主體的下屬機構違反國際義務,構成了不法行為或國際侵權行為;2.這種國際侵權行為引起賠償的責任。這些規則所規定的義務是獨立於任何個別的國際法主體的意志之外的,但是它們是可以經過同意和默認加以修改,它們也可以用雙方同意的規則規定類似國內刑法的那種處罰來加以強化,或者通過默認和不行使權利而予以放棄(也稱消滅時效)。

自衛:國際習慣法允許國際法主體對其他國際法主體的不法行為採取自衛措施,也可以對不受任何其他國際法主體保護的個人、船舶或飛機的行為採取自衛措施。自衛必須是迫不得已、刻不容緩的。只有為了擊退即時的、緊迫的入侵才有權採取自衛行動。

支配國際法基本原則的各項規則相互作用的結果,又規定了一些次要規則和法定地位,其中最重要的有:領土、外交法及豁免、保護國外的僑民、貿易和航行自由、引渡和政治避難、國際權利與義務的繼承。

在有組織的國際社會里的國際法:在有組織的國際社會里,象國際聯盟和聯合國這樣的機構是在各國一致同意和聯合的基礎上形成的全球性的綜合性組織。它們對國際法的影響表現在三方面:1.經各成員國明示同意,對以國際法的基本原則為基礎的那些規則進行修改。例如聯合國憲章限制了國際法主體按照國際習慣法可以以武力相威脅或者訴諸武裝報復和戰爭的權利。2.通過聯合國大會的決議對國際法的規則進行間接的修改,聯合國大會雖然不是行使造法職能的機構。但是它的許多決議具有間接的修改,因為這些決議確定了國際法的新規則,如果聯合國的大多數成員國和聯合國的絕大多數主要機構都接受這些國際法規則,認為它們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那末,這些國際法規則遲早終究會過渡成為新的法律。3.對國際法作進一步的編纂和發展。國際法委員會作為聯合國大會的下屬機構,擔負著編纂國際法的任務,但它同時也在開拓許多新的國際法領域。事實上,國際法委員會並未將下述兩項任務即編纂國際法(重申現行的國際法)和發展國際法(通過起草新的國際法規則——包括變更現行的國際習慣法),加以嚴格區分。除此之外,政府間海事協商組織、國際勞工組織和海牙私法會議也曾分別就海洋法、國際勞工法、國際私法等專題完成了准立法性的起草工作。國際法在一些區域性集團的相互關系中,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F. 美國沖突法案例評析

貝科克訴傑克遜案( Babcock v. Jackson, 1963)是美國紐約州上訴法院富德法官在1963年審理的一起案件。1960年9月16日(星期五),住在紐約州羅切斯特城的威廉·傑克遜夫婦邀請了也住在該城的喬治亞·貝科克小姐和她的幾個朋友一起乘坐傑克遜夫婦的汽車前往加拿大度周末。當傑克遜先生駕駛著汽車來到加拿大的安大略省時,他顯然是失去了對汽車的控制,汽車沖下公路撞在路邊的一堵牆上,貝科克小姐因此受了重傷。她回到紐約州以後便對傑克遜先生提起訴訟,指控他在駕駛汽車時的過失行為。根據事故發生時有效的加拿大安大略省法律規定,「除為了盈利的商業性運載乘客以外,汽車的所有者或駕駛者對乘坐在車內的任何人由於身體受傷所遭受的任何損害或損失以至死亡不負責任」。但紐約州的法律卻規定,在這種情形下,汽車的所有者或駕駛員要負一定的責任。被告根據美國傳統國際私法理論,主張侵權適用侵權行為地法,要求法院適用安大略省法律的,駁回原告的賠償請求。初審法院的法官支持被告的主張,原告不服,提出上訴,在上訴法院審理過程中,富德法官指出,「貝科克案」中的問題非常明確:是應當適用侵權地法即安大略省法律,還是應當適用同本案有其他聯系的紐約州法律這個問題的確定關繫到貝科克小姐能否得到補償的問題。根據美國傳統國際私法理論來看這個案件,其法律選擇問題頗為簡單。因為依照美國《第一次沖突法重述》第 384條的規定,由侵權案件導致產生的實體法權利與義務,按侵權地法律解決。在「貝科克案」中,這個侵權地既然是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那麼當然也就該適用安大略省的法律。但是,富德法官卻根據已經出現的對美國傳統國際私法的批判指出,傳統國際私法所賴以生存的既得權理論,忽視了侵權地以外的州對解決同一案件所具有的利益,富德法官在闡明其觀點時,列舉了他在1954年審理的「奧廷訴奧廷案」這一判例。他指出,在「奧廷案」中,法院採用了「重力中心地」或「關系聚集地」的理論,並用這個理論替代了傳統國際私法中的締約地或履行地等標准而作為法律適用的根據。富德又指出,經過大量的判例分析,證明使用這種新的國際私法理論能夠使每個案件都達到公正、正義和最佳的結果。最後,上訴法院適用了紐約州的法律,撤銷原判,令被告賠償原告的損失。

G. 論述中國國際私法四十年立法理念是如何演進的。

中國國際私法四十年立法理念是如何演進的。(回答要點。對照《法律適用法》條文,參見延伸閱讀:法學丨劉曉紅 中國國際私法立法四十年:制度、理念...

H. 國際私法中的沖突規范怎麼解釋

沖突規范作為國際私法的法律適用規范,具有其自身獨特不同。

1,內容和作用

沖突規范並不直接規定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不能直接夠成當事人作為或不作為的准則,因而對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僅起間接調整的作用。

由於沖突規范是一種法律適用規范,它僅指明某一種涉外民商事法律關系應如何適用法律,因而有別於能直接確定當事人權利義務的實體規范。

就其調整作用來說,它必須與經過它援引的某一特定國家的實體規范(准據法)合起來,才能發揮法律規范調整當事人權利義務的作用,因而只是間接調整的作用。

2,性質

沖突規范是一種不同於實體規范也不同於程序規范的特殊類型的法律適用規范。盡管沖突規范不直接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不是實體規范,而是通過指定適用何種法律調整涉外民事法律關系,但它終究在本質上同以訴訟關系為調整對象的程序不同。

所以沖突規范也不是程序規范。就其性質上講,它是指明某種法律關系應如何適用法的法律規范。

3,結構

沖突規范具有非常特殊的法律規范結構。一般法規包括假定、處理、制裁三部分,而沖突規范則由「范圍」、「系屬」、「關聯詞」三部分組成。

(8)國際侵權沖突法演進擴展閱讀:

沖突規范是國際私法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客觀正確的認識它的作用,對進一步理解沖突規范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雖然沖突規范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它也有其自身無法克服的缺陷:

1.與實體法相比較,沖突規范只是起到間接調整的作用,不能直接構成當事人作為或不作為的准則,使當事人很難據之預見法律關系的後果,故而缺乏實體規范那樣的預見性和明確性。

2.由於沖突規范只是作出立法管轄權上的選擇,即通過連結點對有關涉外民事法律關系指定一個特定國傢具有立法管轄權,而不問該管轄權國家有無調整該法律關系的法律及其具體內容如何,因此,有時會缺乏合理性或針對性。

3.受國家主權觀念、案件審理結果與法院地國的利害關系以及法律適用上的司法便利等因素的影響,在長期沖突法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與沖突規范適用相聯系的一整套法律制度,如反致、公共秩序保留、限製法律規避等。

從各個不同的側面限制或削弱了沖突規范的效力,因而又使沖突規范缺少法律規范應具有的穩定性。以上沖突規范的缺陷是沖突規範本身性質和特點決定的,因此,人們也一直在尋求解決的辦法,以期促進國際私法和沖突規范的發展。

I. 論述國際私法的起源與發展

「沖突法的領地是一片陰郁的沼澤,遍布著遙顫的泥潭;居於此地者,為一群博學而乖戾的教授,他們用怪誕和令人費解的術語為神秘之物創立理論。」[1]榮格教授這本著作開篇所引普羅賽的評述,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國際私法的困境和令學習該學科的學生不知所措的狀況。
長久以來,國際私法這一領域就像是銀河星系,其中群星閃爍,令人目不暇給。仰望天空時,我們為之深深吸引,但是將目光轉向別處,我們還是為了如何行走而爭執不休。作者對此有著深刻認識,他在導論中開門見山地指出,「現實生活中本有許多問題召喚著我們這個法律學科去解決;但是,無限擴張的概念與理論遮住了我們的雙眼,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對理論家的強大吸引力,招致本學科始終有淪為純學術游戲的危險。為抵禦這種危險,將注意力投向法官與律師所面臨的實際跨國交易,就顯得至關重要。」[2]這樣的評論可謂切中肯綮,開篇就奠定了本書注重實用而非空談理論的基調——這正是本書的一個突出特點。從三個著名的案例——艾蒙諾維勒空難案、鑽井設備受損案、發生在瑞士的離婚案——引出了關於國際私法在現實生活中運用的諸多問題,從而引導讀者思考涉外法律沖突問題的本質。
許多國際私法著述令人望而卻步,它們就像是高高在上的令人敬畏的廟宇,有著擎天之勢卻不可親近。本書最卓然不群之處就在於作者用簡潔有力的筆觸為我們描述了國際私法從起源到當下的一幅幅瑰麗畫卷,既顯示出作者高屋建瓴的洞見,也讓我們能夠清晰地了解國際私法發展的軌跡,思考國際私法得以繁榮的土壤。沒有概念上的晦澀,沒有邏輯上的纏繞,沒有語言上的繁瑣,這本書有讓人打開後就想一次讀完的念頭,這在國際私法著作中是不多見的。我們不得不為作者廣博的學識和獨到的見解所折服。萊內對胡伯的評價在我看來也正好能用來評述作者此作,「其著述表述清楚,言之有據,毫無腐儒之氣,故而獨樹一幟。」[3]
本書的架構氣勢磅礴,按照國際私法的發展歷程可分為如下三方面:

源——歷史回顧
歷史上產生了三種法律選擇的方法——實體法方法、單邊方法和多邊方法。單邊方法是通過查明相互沖突的實體法的內容及試圖從它們的基本目的中推斷出法律規則的適用范圍,從而找到那個應適用的國家的實體法。多邊方法則把法律關系分成預先確立的種類,然後把每一種法律關系分配給它所屬的法律秩序調整。實體方法試圖通過協調及融合相互沖突的法律而不是從中選擇一種法律來解決跨國沖突。作者用精闢的字句對之逐一介紹,並結合各個理論產生的社會背景加以簡要評論,從而使我們得窺堂奧。
為了探討涉外法律問題的起源,作者甚至回溯到了古希臘和羅馬時代。事實上早在現代民族國家形成以前,跨國法律問題已經存在。古典時代的城邦國家已經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卻沒有形成現代意義上的沖突法,他們解決涉外問題仰賴諸如外事裁判官規則之類的實體法方法。一直等到12世紀,真正意義上的沖突法才在義大利北部出現。由於各城邦的法則彼此不同,因而滋生了法律選擇問題。從遙遠時代起,理論家們就已經開始思考沖突法的諸多核心問題,而這些問題直到現在仍在困擾我們,例如:一國法院為何會適用外國法;法律選擇規則是否能保證跨國案件判決的一致性;在多種法律可適用時,如何進行選擇,是實現沖突正義還是努力尋求實質正義,以及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之爭等等。從古代理論中可以看到現代理論的蹤跡,它們以一種質朴的方式給予我們諸多暗示。例如,在中世紀,法律選擇權——一種最早用來表明當事人種族的宣誓,被一種巧妙的方式加以利用:在實踐中,當事人只要聲稱他們屬於某一種族,就可以使其中意的法律得到適用。法庭允許這種實踐,就等於默示承認了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杜摩蘭關於「默示協議」的推定為 英國「自體法」理論奠定了基礎,而後者又進一步孕育出「最密切聯系」與「最重要關系」等一些當代理論公式;德·科基耶對法則區別說給予了相當現代的解讀,他認為法律的分類不應僅依靠「文字的軀殼,而應當根據……法則或習慣創設者所推定的明顯目的。」該觀點蘊含著「政策」這個核心,幾個世紀後成為現代美國沖突法理論的核心思想;薩維尼的「法律關系本座說」也有著古老的「場所支配行為(lacus regit actum)」、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以及物之所在地規則的影響。對這些對古老學說的回顧,正好印證了第一章開頭所述,歷史上已經產生了驚人的、豐厚的思想積淀,並仍指導著當代的理論與實踐,「凡值得嘗試者,都已經以某種名義嘗試過了」。[4]
流——法律選擇方法
當羅馬法在西歐「復興」的時候,在所涉各國的法律中進行選擇而不是融合的思想開始出現,現代沖突方法因此而產生了。沖突法產生及發展過程中,誕生了浩如煙海的理論和方法。作者甚至寫到,有多少沖突法學家,就有多少種方法。[5]然而它們大致可以分為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方法。在第二部分中,通過對法律選擇的經典方法和美國沖突法革命的關注,作者對法律選擇方法進行種種優劣比較,這一過程始終圍繞案例進行,而非空中樓閣式的說教,使讀者能更直觀清楚地了解沖突法發展的軌跡。
在沖突法的發展過程中,首先適用的沖突方法是單邊主義方法,最初由義大利學者提出,後來由法國和荷蘭的繼受者們加以完善。這種方法直接集中於相互沖突的各國法律的實體內容,在實際的或隱含的立法意圖的基礎上找出它們各自適用的范圍。單邊方法側重實現「沖突正義」,以這種視角看來,只要挑選的「適當」的法律,就能保證公正的判決結果的實現。然而其方法因其過度機械遭到學者猛烈批評,19世紀的德國學者薩維尼拋棄了單邊主義的基本原則,他採納並完善了多邊主義方法。他致力於把法律關系分類,然後試圖找到每個法律關系的「本座」所在國或它的立法管轄權所在國。在薩維尼看來,通過將每一種法律關系分給一個特定的國家或地域的方式可以保證判決的國際一致。然而多邊方法只注意法律關系和特定地域的聯系,不對法律的內容進行審視,這已成為其致命缺陷。作者顯然對追求判決結果一致的目標不以為然,並認為「由於多邊主義方法建立在錯誤的假想之上,薩維尼的理想因而永遠只能是海市蜃樓。」[6]最後,作者得出結論,「多邊主義體系所耗費的代價,與其所許諾的好處完全不成比例。即使是傳統智慧最堅定的擁護者,也不會對其缺陷毫無察覺。」
在美國,沖突法革命轟轟烈烈地進行。1934年第一次重述將多邊主義方法奉為圭臬,通過沖突規范以確定管轄法域的形式來解決法律沖突問題,其方法不是對具體法律的選擇而是對管轄權的選擇,即先劃定法律的效力范圍,然後分別不同的法律管轄將其地域化並以此確定所要適用的法律,而其弊端自不怠言。美國學者對第一次重述發動猛烈攻擊,軟化、主觀的多邊主義、基於利益分析的單邊主義,外加少許的目的論構成沖突法革命的基本元素。然而無論是第一次重述還是第二次重述,都沒有能夠提供令人滿意的方法。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雖然特色不同,使用結果各異,但是它們都是建立在同一命題之上,即多國(多州)法律問題的解決取決於立法權力的劃分。在為法律提供屬人或屬地尺度的意義上,它們皆以空間為導向。因此,兩者的理論與實踐困境都是類似的。[7]作者敏銳地注意到這一問題,誠如其所說,「把地理置於爭議之上,永遠無法產生令人滿意的法律選擇體系。」[8]

變——重新定位
國際私法是一個難以駕馭的領域,多少學者傾注於斯,卻使得這一領域更加紛繁復雜,但也正是在變化的過程中,它才閃耀出經久不息的光彩。然而無論這個古老學科的著述是如何汗牛充棟,單邊主義、多邊主義和實體法方法的古老原則仍然是我們這個神秘學科的基本構成要素。在前文中作者已經論述了多邊主義和單邊主義的缺陷,那麼,是否還有更好的方法呢?
在探討古典時代的希臘、羅馬是如何處理涉外法律沖突的時候,作者就已經注意到了古典時代積累的經驗,並從中得到啟示,即現代意義上的法律選擇規則顯然不是解決跨國法律問題的唯一回應。[9]這一古老的智慧就像指引忒修斯走出克里特迷宮的繩索,指引著我們今日的實踐。在第五章沖突法的重新定位中,作者著重論述了以目的論取代傳統理論的優越性以及實體法和傳統方法相比較的可取之處,[10]在詳細探討國際私法產生和發展過程後,作者提出極具革命性的觀點,即應用實體法方法來解決涉外法律問題。在作者看來,以目的論取代傳統理論,這種重新定位能夠對外法域法的使用問題進行簡化和合理化,通過倡導實體法方法的應用,賦予法官創造性的自主許可權,對相沖突的判決規則進行質量評估,以此保證涉外案件的合理判決結果,促進法律的確定性、可預見性和判決結果一致性,這正是傳統理論所無力實現的。作者還認為,適用質量較優的規則,較之適用任何其他理論,應該可以保證取得更為合理的判決結果。實體法以其最為激進的方式,要求法官在創立「真正的國際私法」時發揮積極和開放的作用。[11]作者用實體法方法對本書開篇所引的三個案例重新進行審視,以顯示實體法方法的優勢。
然而,這種期待也許仍然不是最完美的方式。首先,「正義」、「更合理的判決結果」是模糊不清,無法界定的概念,書中所舉之例「正義與不公對比鮮明,過於簡單」。[12]然而,在跨國界案件中,「正義」顯而易見的擺在那裡的情況少之又少,大部分情況是缺少足夠的共識,缺乏明顯的趨勢,亦無實用需要的指引。
實體法方法要求對相互沖突的判決規則進行批判性的權衡比較,有賴於法官的個人理解和選擇,「若是從相關法域的法律中擇一適用,我們等於回到起點;而若允許法官在無任何可靠標準的情況下做出獨立選擇,我們又會茫然若失。」[13]對這一現實中的問題,作者毫無觸及。而且,為何實體法方法能夠實現確定性、可預見性以及判決結果一致,作者也沒有令人信服的闡述。實體法方法的運用要求以普遍的共同一致為前提,而這在實踐中難於達到,連作者也承認,「法院並不總是能就特定規則的評價達成一致意見」。[14]
因此,作者期待的實體法方法,也許和薩維尼期待的多邊主義方法一樣難於實現。但這絲毫無損於本書成為一部偉大的著作。因為在國際私法的「泥潭」中,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隨著理論和實踐的產生對之加以清理和疏導,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移動我們的提燈,隨著一小片一小片的面目被認識清楚,最終也許我們能將整個畫面拼制出來。

閱讀全文

與國際侵權沖突法演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