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包括不作為
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與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的對象-來由(因),比如:物,行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有價證券。可簡單的理解為:主體間雙方要求分配或者爭奪的對象(在債權類中則理解為結果)。
其中行為作為民事法律關系客體的行為是專指為滿足他人利益而進行的活動,主要是提供勞務、提供服務一類行為(如運送貨物、完成工作等)。保管、運輸、加工承攬、演出等合同關系的客體是行為。
㈡ 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的題,感覺互相矛盾呢
個人認為你的第二、三道題的答案是有問題的。因為如果第一題對的話,那麼第二三題就必需錯,反過來也一樣。
所謂民事法律關系客體,是民事主體享有的民事權利和承擔的民事義務所共同指向的對象。
要與以下兩個相區別:
1、標的:民事權利所指向的對象,包括有體物、無體物(權利)、智力成果、工商業標記等,也就是當事人通過訂立合同所要完成的行為。
2、標的物:根據合同應當在當事人之間轉移的財產或當事人所應交付的物。人的行為可以成為合同的標的,但不能成為標的物。在轉移財產的合同中,其既有標的(轉移一定的物的使用權和所有權)又有標的物,但對於提供勞務的合同,其只有標的而沒有標的物。
在理解這個問題時,通常要這樣來看,物權關系的客體一般是物;債權關系的客體一般是債務人的行為,稱為給付;人格權關系的客體是人格利益,如生命、健康、身體、姓名、肖像、名譽、隱私等;而知識產權關系的課題則是各種智力成果。
要注意:「合同」是屬於債權關系,所以基於合同的客體,只是能給付。例如,我買一套房子,那麼標的物是房子沒錯,但客體應當是房子的給付。那麼這時候,物權的客體是物怎麼理解呢?比如說,甲、乙共同對一房子享有所有權,那麼這個所有權的客體就是房子(比如訴訟中所有權糾紛的處理,確定客體就很重要)。因為,債權反映的是財產的流轉關系則動態的,而物權、知識產權反映的是財產的歸屬和利用關系是靜態的。
所以:
第一題:「工程承包合同」債權的客體是「工程施工任務」,所以就選D了。
第二題:個人感覺題目的答案是「不屬於」客體的是。因為,除了D是客體外,其它的都不是,單看AB就可推斷這個題目錯了,因為目前的通說認為,一個債權關系中是不可能有兩個客體的。
第三題:個人認為答案應當是BC。
至於你所舉的例子,通說認為民事法律關系客體又被稱為民事權利客體,注意在一個法律關系中,是既有權利又有義務的,那麼10萬元租金更應當是義務客體。另外,這個合同的標的物是古董,但客體也並不是古董,而是古董交易。
最後想說的是,你問的這些問題的出發點,都是基於民法理論的一些基本東西。實際上中外對些的認識是有差異的,比如說對於客體的定義,倒底一個民事法律關系中是不是只有一個客體,等等學界都是有爭議的。所以,對於學習法律的人來說,要明白這個問題的同時,還要注意自己糾結這些問題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為了考司法考試,還請以官方的教材觀點為主,因為不同學者的教材多少都會不同。選擇題目練習時也要注意,不見得所有的題目都是對的。還是建議要把教材吃透。
比如說,我上面的回答都是基於,司法考試的觀點。具體可以參考:2011版第三卷債的概述。
㈢ 關於民事糾紛問題...(急)
綜合以上概述:
你完全可以控告,該人(A)侵犯了你和你堂姐的名譽權。
並要求該人對你們做出相應的賠償,要求其給你們公開道歉,挽回部分名譽。
以洗你自己不白之冤。
你要告他,必須注意搜集以下證據:誰聽到他這樣說了,以及又有多少人聽說這個事情,還有一個傳一個的傳到哪些人那裡等等,反正是范圍越大越好,證人越多越好。
還有你找他理論,錄音作為證據也可以
㈣ 民事法律關系的例子
案例一:甲有兩處私房,一處自用,將另一處委託乙出租。乙將該房出租給丙,約定租期五年。二年後,丙之妻從單位分得一套住房。半年後,丙在外地的一親戚丁來北京治病,丙將承租的私房借給丁居住,約定在丁治療結束後離京前將房屋返還於丙。不久,甲自住的私房因失火焚毀,甲請求終止租房合同,收回住房。請問此案有幾種民事法律關系?各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內容是什麼?
案例二:2009年1月19日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民法院受理了原告李志蓮訴被告楊中華離婚糾紛一案。原告訴稱其於2003年6月在柳州市打工時認識被告,次年1月13日同到婚姻登記機關登記結婚,婚後被告到原告家生活,且生育有一子,2005年11月被告外出下落不明至今,為此要求離婚。法院經調查發現被告結婚登記使用的身份證是虛假的,其身份證上所列的戶籍所在地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有6個叫楊中華的人,沒有一個人的信息與被告相同。公安機關對此也予確認。
㈤ 人民法院與當事人的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中,其客體是
關於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客體的表述,理論著述是不盡一致的。有的主張當事人和法院之間指向的客體是「案件的客觀事實和實體權利請求」,有的主張法院與其他訴訟參與人之間指向的客體是「案件的客觀事實」。根據一般的法學原理,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物」「行為」或「精神財富」。但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客體有其特殊性。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是請求保護自己的合法民事權益;法院在整個訴訟過程中追求的是矛盾的解決和平息;證人等訴訟參與人圍繞的中心則是案件的處理。盡管他們的著眼點略有不同,但其基本方向是一致的。他們的訴訟權利義務指向的目標都是處於爭執中的民事案件,民事案件一經法院判決,當事人的利益得到滿足(有時要通過強制執行程序才能最後滿足),法院的職責便宣告完成,各訴訟當事人和訴訟參與人的任務也大功告成,於是,訴訟結束。因此,應當認為「民事案件」是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客體。至於有的民事案件是確認民事實體法律關系,有的民事案件是變更民事實體法律關系,還有的民事案件是要求給付一定的財物或金錢,則是案件內容的差別。
㈥ 房屋買賣中的房屋屬不屬於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
按照我國民事法律的有關規定,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包括物、行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因此,房屋買賣中的房屋屬於物的部分,屬於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
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也稱民事權利的客體,是指民事法律關系中主體享有的民事權利和承擔的民事義務所共同指向的對象。
民事法律關系主要客體主要包括:
1. 物。物是存在於人體之外,能夠為人力所支配並且能滿足人類某種需要,具有稀缺性的物質對象。
2. 行為。作為民事法律關系客體的行為是專指為滿足他人利益而進行的活動,主要是提供勞務、提供服務一類行為(如運送貨物、完成工作等)。保管、運輸、加工承攬、演出等合同關系的客體是行為。
3. 智力成果。智力成果是腦力勞動創造的精神財富,如發明創造、文學作品等。智力成果是一種無形財產,是知識產權法律關系的客體。
4. 人身利益。人身利益包括生命健康、姓名、名譽、榮譽等等。人身利益是人身權法律關系的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