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留置權糾紛管轄

留置權糾紛管轄

發布時間:2022-01-05 07:05:59

⑴ 不動產虛假登記損害責任糾紛法律適用問題有哪些

一、 城市房地產權屬登記管理辦法
第三十六條:以虛報、瞞報房屋權屬情況等非法手段獲得房屋權屬證書的,由登記機關收回其房屋權屬證書或者公告其房屋權屬證書作廢,並可對當事人處以1千元以下罰款。 塗改、偽造房屋權屬證書的,其證書無效,登記機關可對當事人處以1千元以下罰款。 非法印製房屋權屬證書的,登記機關應當沒收其非法印製的房屋權屬證書,並可對當事人處以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七條因登記機關工作人員工作過失導致登記不當,致使權利人受到經濟損失的,登記機關對當事人的直接經濟損失負賠償責任。
第三十八條登記機關的工作人員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貪污受賄的,濫用職權、超越管轄范圍頒發房屋權屬證書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七十六條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對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擅自將農用地改為建設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恢復土地原狀,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沒收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可以並處罰款;對非法佔用土地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超過批準的數量佔用土地,多佔的土地以非法佔用土地論處。

第七十七條農村村民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
超過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准,多佔的土地以非法佔用土地論處。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
第二十一條 當事人提供虛假材料申請登記,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因登記錯誤,給他人造成損害的,登記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登記機構賠償後,可以向造成登記錯誤的人追償。

⑵ 動產與不動產

動產是指能夠移動而不損害其經濟用途和經濟價值的物。與不動產相對。
以是否可以移動並且移動是否會損害其價值為標准來區分,飛機汽車是動產,因為在法律上具有不動產的某些特徵,在學理上成為「准不動產」,本質上仍是動產。
不動產(immovable propertVy)是指依自然性質或法律規定不可移動的土地、土地定著物、與土地尚未脫離的土地生成物、因自然或者人力添附於土地並且不能分離的其他物。
不動產:土地(礦產資源歸國家所有),定著物(房屋、建築物),定著物成為不動產須具備兩個條件:繼續附著於土地,移動會損害價值或功能;具有獨立的經濟目的,不被認為是土地的一部分。
1權力設定方式不同
動產的轉讓和其他權利的設定不需要書面的形式,而不動產無權的轉讓和其他權利的設定必須採用書面的形式。
2公示方式不同
動產的轉讓以交付為公示方式而不動產和其他權利的設定則以登記為公示方式。
3權利派生的種類不同
動產可以派生出質權、留置權。而不動產可以派生出地上權、永佃權、典權、抵押權。
4管轄不同
不動產產生的糾紛由不動產所在地法院專屬管轄
5對他人的權利限制不同
不動產所有人和使用人為自己土地利用的方便,可以通過相鄰權或設定地役權而使用他人的土地,而動產不存在該權利。
6物權類型不同
典權、地上權、土地承包權、地役權以不動產為限;而動產質權、留置權以動產為限。
7訴訟管轄方面的不同
因不動產發生的糾紛,一律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進行專屬管轄,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而動產的訴訟管轄則比較靈活。
8法律區分
在法律上區分動產與不動產的意義在於:
一、得失變更上,動產是交付主義,不動產需登記
二、訴訟管轄及涉外法律適用上,動產是屬人主義,不動產是屬物主義。

⑶ 實現擔保物權的司法解釋

最高法院沒有出台關於實現擔保物權的專門司法解釋。
涉及擔保物權的司法解釋,都在民事訴訟法的司法解釋中,是361條至371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三百六十一條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的擔保物權人,包括抵押權人、質權人、留置權人;其他有權請求實現擔保物權的人,包括抵押人、出質人、財產被留置的債務人或者所有權人等。
第三百六十二條 實現票據、倉單、提單等有權利憑證的權利質權案件,可以由權利憑證持有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無權利憑證的權利質權,由出質登記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百六十三條 實現擔保物權案件屬於海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管轄的,由專門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百六十四條 同一債權的擔保物有多個且所在地不同,申請人分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實現擔保物權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第三百六十五條 依照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六條的規定,被擔保的債權既有物的擔保又有人的擔保,當事人對實現擔保物權的順序有約定,實現擔保物權的申請違反該約定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第三百六十六條 同一財產上設立多個擔保物權,登記在先的擔保物權尚未實現的,不影響後順位的擔保物權人向人民法院申請實現擔保物權。
第三百六十七條 申請實現擔保物權,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請書。申請書應當記明申請人、被申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聯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具體的請求和事實、理由;
(二)證明擔保物權存在的材料,包括主合同、擔保合同、抵押登記證明或者他項權利證書,權利質權的權利憑證或者質權出質登記證明等;
(三)證明實現擔保物權條件成就的材料;
(四)擔保財產現狀的說明;
(五)人民法院認為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三百六十八條 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後,應當在五日內向被申請人送達申請書副本、異議權利告知書等文書。
被申請人有異議的,應當在收到人民法院通知後的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出,同時說明理由並提供相應的證據材料。
第三百六十九條 實現擔保物權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查。擔保財產標的額超過基層人民法院管轄范圍的,應當組成合議庭進行審查。
第三百七十條 人民法院審查實現擔保物權案件,可以詢問申請人、被申請人、利害關系人,必要時可以依職權調查相關事實。
第三百七十一條 人民法院應當就主合同的效力、期限、履行情況,擔保物權是否有效設立、擔保財產的范圍、被擔保的債權范圍、被擔保的債權是否已屆清償期等擔保物權實現的條件,以及是否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等內容進行審查。
被申請人或者利害關系人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一並審查。
第三百七十二條 人民法院審查後,按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當事人對實現擔保物權無實質性爭議且實現擔保物權條件成就的,裁定準許拍賣、變賣擔保財產;
(二)當事人對實現擔保物權有部分實質性爭議的,可以就無爭議部分裁定準許拍賣、變賣擔保財產;
(三)當事人對實現擔保物權有實質性爭議的,裁定駁回申請,並告知申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⑷ 新民事訴訟法的介紹

民事訴訟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重要的基本法律。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是1991年通過施行,分別於2007,2012年進行兩次修正。同時,《民訴解釋》也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本次修正結合了實踐中的難點、熱點問題,切實解決了訴訟中的現實困難。 具體而言,有以下十大亮點:


亮點一:關於管轄

1、管轄方面修改了協議管轄規定,增加了「其他財產權益糾紛」,明確了將協議管轄的范圍由合同糾紛擴展至其他財產權益糾紛,把因履行合同競合產生的侵權糾紛也收納進來。

2、增加了默示管轄規定。該制度需三個基本條件:當事人未在答辯期內提出管轄權異議,當事人應訴答辯,應訴管轄不得違反專屬管轄和級別管轄的規定。

3、修改了上下級法院移交管轄制度。按2007年民訴法規定,上級法院既可審理下級法院管轄的案件,也可將其管轄的案件交下級法院審理,這種規定極易導致地方保護風險的增加。此次修改,增加了「確有必要」和「其上級法院的批准」的條件。

亮點二:關於公益訴訟

增加了公益訴訟制度。《民訴解釋》就提起公益訴訟的條件、管轄法院、告知程序、公益訴訟與私益訴訟關系以及公益可以和解、調解等具體操作程序予以明確。值得注意的是,依據目前法律規定,我們認為,目前民訴法中可以公益訴訟的主體即「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是「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和「消費者協會」。

亮點三:關於第三人撤銷之訴

增加了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民訴解釋》就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應提交的證據材料、審理程序、不予受理的情形等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其中值得關注的是:一是提起的期限是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這六個月與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期間一樣,都是不變期間,不適用延長、中止、中斷的規定。二是管轄法院,第三人應當向作出該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亮點四:關於舉證時限及逾期舉證

證據部分增加了證據時限制度。此前,《證據規定》等對於當事人未在舉證期限內提供證據的,一律發生失權效果的規定,過於嚴苛。此次修改,關於舉證期限:應在審理前的准備階段確定,可由當事人協商經法院准許,法院確定一審普通程序不少於十五日(此前的規定是三十日),二審不少於十日,期滿後的反駁證據等法院可酌情確定期限。關於逾期舉證救濟:一是只要當事人申請延長舉證期限,原則上法院都應准許,但要審查是否「確有困難」情形;二是為逾期提供證據的當事人提供了程序上的保障,說明理由等;三是分層次設置了逾期舉證的後果,據情節的不同適用訓誡、罰款直至證據失權(但該證據與案件基本事實有關的,人民法院應當採納)三種不同的後果。

亮點五:關於證人證言

關於證人,新民訴對「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採用並補充了《證據規定》的部分內容。如:證人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不僅限於年邁體弱或者行動不便,這是在范圍上進行了擴展,更符合實際。同時,在《民訴解釋》中規定:申請證人出庭作證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此前規定為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十日前提出);增加了法院依職權通知證人出庭作證、證人拒絕簽署保證書的,不得作證等內容。

亮點六:關於專家輔助人

「專家輔助人」,在訴訟中的功能是:協助當事人就有關專門性問題提出意見或者對鑒定意見進行質證,回答審判人員和當事人就鑒定意見或有關專門性問題的詢問、與對方當事人申請的「有專門知識的人」對質。新民訴提出的鑒定人與專家輔助人並存的「雙層」專家證據制度,既能維持鑒定人中立立場,又能對鑒定人的行為和作用形成有效制約,防止鑒定人過度介入訴訟,有利於法官作出更客觀的判斷。

亮點七:關於小額訴訟

增加小額訴訟制度。小額訴訟程序,簡言之是簡易程序的再簡化,其是與普通程序、簡易程序三者並列的獨立訴訟程序。《民訴解釋》就小額訴訟規定的更加詳細,如以不完全列舉的方式明確了適用該程序審理的范圍、糾紛類型(大前提是金錢給付的案件)以及不適用的范圍、類型。值得注意的是為了保障效率,對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的案件實行一審終審。

亮點八:關於司法確認

增加調解協議確認制度,該制度是指對於涉及當事人之間民事權利義務的糾紛,經具有調節職能的組織調解達成具有民事合同性質的協議後,由雙方當事人共同到人民法院申請確認調解協議的法律效力的一種新的案件類型。新民訴規定:提出時間系調解協議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主體系雙方當事人共同提出,管轄法院系調解組織所在地基層法院。

亮點九:關於實現擔保物權程序

增加擔保物權實現制度。申請人系抵押權人、質權人、留置權人以及抵押人、出質人、財產被留置的債務人或者所有權人等;管轄法院系「擔保財產所在地或者擔保物權登記地基層法院」等。另外,擔保物權實現案件的具體程序:提出申請,同時提交《民訴解釋》第三百六十七條規定的材料,法院受理後依據《民訴解釋》第三百七十一條規定內容進行審查,並依據《民訴解釋》第三百七十二條的規定作出處理。值得注意的是裁定生效後,申請人即可申請強制執行。

亮點十:關於檢察建議

增加檢查建議制度。目前,進入再審有三個渠道:一是人民法院依職權再審;二是當事人申請再審;三是抗訴再審。就新民訴審判監督程序規定看,「法院糾錯先行,檢察院抗訴斷後」以及「在窮盡審判監督救濟渠道之後,再啟動檢查監督機制」是得到了立法機關的認可。在檢察機關作出提出或者不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後,當事人不得再次向檢察機關申訴。此時,當事人也不得向人民法院再次申請再審或申訴。也就是說,所有程序終結。實際上,我國的有限再審制度是通過法院處理一次、檢察院處理一次所達到的。

⑸ 房屋買賣合同糾紛司法解釋舉例、管轄分析

房屋的買賣是一件棘手的問題,因為其中不僅僅牽扯到前期地理位置的選擇,還將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費用的劃分以及後期權利利益方面的知識,所以如果消費者缺乏一定的法律常識,沒有擬定很適合自己的方案或者合同,那麼很有可能在後期遇到麻煩的時候缺乏法律證據,從而使得自己的權利利益蒙受損失,那麼今天為大家舉例的就是關於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方面的司法解釋,除此之外,還有關於管轄領域的細致分析。

一、房屋買賣合同糾紛司法解釋舉例

第一條本解釋所稱的商品房買賣合同,是指房地產開發企業(以下統稱為出賣人)將尚未建成或者已竣工的房屋向社會銷售並轉移房屋所有權於買受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合同。

第二條出賣人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與買受人訂立的商品房預售合同,應當認定無效,但是在起訴前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的,可以認定有效。

第三條商品房的銷售廣告和宣傳資料為要約邀請,但是出賣人就商品房開發規劃范圍內的房屋及相關設施所作的說明和允諾具體確定,並對商品房買賣合同的訂立以及房屋價格的確定有重大影響的,應當視為要約。該說明和允諾即使未載入商品房買賣合同,亦應當視為合同內容,當事人違反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第四條出賣人通過認購、訂購、預訂等方式向買受人收受定金作為訂立商品房買賣合同擔保的,如果因當事人一方原因未能訂立商品房買賣合同,應當按照法律關於定金的規定處理;因不可歸責於當事人雙方的事由,導致商品房買賣合同未能訂立的,出賣人應當將定金返還買受人。

第五條商品房的認購、訂購、預訂等協議具備《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第十六條規定的商品房買賣合同的主要內容,並且出賣人已經按照約定收受購房款的,該協議應當認定為商品房買賣合同。

第六條當事人以商品房預售合同未按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辦理登記備案手續為由,請求確認合同無效的,不予支持。

當事人約定以辦理登記備案手續為商品房預售合同生效條件的,從其約定,但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除外。

第七條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按照所有權調換形式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明確約定拆遷人以位置、用途特定的房屋對被拆遷人予以補償安置,如果拆遷人將該補償安置房屋另行出賣給第三人,被拆遷人請求優先取得補償安置房屋的,應予支持。

被拆遷人請求解除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按照本解釋第八條的規定處理。

二、房屋買賣合同糾紛管轄

1、不動產糾紛僅限於部分物權糾紛。物權是指人們對物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是財產權的一種。我國物權法將物權分為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所有權是物權的完整形態,包含了物權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全部功能。用益物權是以對物的使用收益為目的的他物權,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等。擔保物權是以物的價值擔保債權到期能夠得到清償的他物權,如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等。物權糾紛是基於物權關系而產生的糾紛,它與債權糾紛構成了民事糾紛的常見種類。

2、物通常分為動產和不動產兩類。因不動產物權確認、使用、收益、處分和保護等發生的糾紛統稱為不動產物權糾紛。實踐中,區分不動產物權糾紛與不動產債權糾紛會產生一些歧義,例如確認房屋抵押合同無效究竟屬於哪一類糾紛。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規定》明確,按照物權變動原因與結果相區分的原則,確定糾紛的性質和案由。對於因物權變動的原因關系,即債權性質的合同關系產生的糾紛,如物權設立原因關系方面的擔保合同糾紛,物權轉讓原因關系方面的買賣合同糾紛,均是債權糾紛;對於因物權設立、權屬、效力、使用、收益等物權關系產生的糾紛,則是物權糾紛。

3、基於專屬管轄屬於強行性規定,不允許當事人通過合意進行變通,其適用范用范圍應當盡可能限定在確有必要的范圍內。因此《解釋》將適用專屬管轄的不動產糾紛限定在「因不動產的權利確認、分割、相鄰關系等引起的物權糾紛」。除此以外的其他不動產物權糾紛,不適用專屬管轄。

房屋買賣的時候,我們不僅僅需要結合房屋本身的因素,比如地理位置或者硬體軟體進行分析,而且還應該從法律的角度來進行自己權益方面的保障。比如上文為了避免一些房屋買賣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糾紛,就為大家從專業的板塊舉例了合同糾紛的司法解釋,除此之外還有責任的劃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具體情況進行前期的了解,以便於避免額外的麻煩或者困擾。

⑹ 動產物權和不動產物權的享有與變動的公示方法

試論物權變動的公示原則

摘要:在現代物權交易頻繁的情形下,物權變動不但涉及一國財產的流涌,而且關乎一國的交易秩序,因而公示及其重要。本文對物權公示制度進行評析,從多重視角看待物權公示價值,並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規定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物權公示 原則 制度 方法 價值
物權的公示原則是物權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物權公示,指物權享有與變動的可取信於社會公眾的外部表現形式。公示的對象是物權的享有與變動的事實,公示的目的是讓不特定的第三人得以知道。據此,公示制度,當事人與第三人可以直接從外部獲知物權的存在與變動狀態,使物權法律關系得以透明;否則,講有害於交易安全、交易秩序與第三人利益。
一、物權公示制度的內容
我國2007年通過的《物權法》第23條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作了規定;《物權法》第9條及《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條例》和《土地登記規則》等,對我國土地、房屋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登記作了規定。我國現今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物權公示制度[1]。
(一)物權公示的方法
按照現代各國物權法,物權公示的方法,因不動產物權或動產物權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不動產物權以登記和登記的變更作為權利享有與變動的公示方法,動產物權以佔有作為權利的享有的公示方法,以佔有的轉移、交付作為權利變動公示方法。法律通過賦予登記和登記變更以及佔有與交付以公信力,社會公眾也就可以通過登記、登記變更、佔有和交付等知悉物權的享有與變動的情況[2],從而達到公示物權的享有與變動的目的。
1、動產物權的公示
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之一動產的佔有是作為靜態權利表徵的佔有,是對物的事實上的管理與控制,佔有分為直接佔有和間接佔有,但不論何種佔有均是動產物權的外部表徵手段,此時就是以佔有的事實狀態被「推定」為正確的權利佔有並獲得法律的保護;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之二就是交付,即動產佔有的交付、動產實際控制的交付,比如在設定物權、轉移物權的情況下,交付發揮著表示權利有效取得的作用。
佔有和公示這兩種公示方法不能涵蓋全部動產物權的存在和變動,留下了公示空白,造成公示不周延。同時,動產所有權和動產定限物權、某些物權和某些債權,都以佔有來公示其存在和變動。佔有和這些權利不能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容易造成不同種類的動產物權之間的混淆,以及動產物權與其它權利的混淆,難以起到准確公示權利的作用。由此看來,佔有和公示作為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具有相當的局限性,下面試作具體闡述。
第一,某些動產抵押權的設立和存在沒有公示方式。動產抵押權是抵押權人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對抵押動產依法享有的變價和優先受償的權利。按照擔保法的規定,某些動產抵押權的設定不必登記,也就是說,它採取意思主義的立法主義為生效要件,只要當事人達成一致意思表示,訂立動產抵押合同,即可創設動產抵押權,不需要附加交付等公示方式。在這種動產抵押權存續期間內,抵押物由抵押人等繼續佔有,抵押權人並不佔有,他不能以佔有來公示其抵押權的存在。顯而易見,這種動產抵押權缺乏「權利的外衣」,沒有公示方式。
第二,在觀念交付中,動產物權的變動沒有公示方式。觀念交付是相對於現實交付而言的,包括簡易交付,佔有改定和指示交付三種形式。在這三種方式中,都只有物標的轉移,而沒有直接佔有的轉移,即沒有現實交付。觀念交付作為擬制交付,系於當事人的意思,沒有公之於眾的外部表現形式,不足以為公眾所知,顯然與公示的本質不符。按照各國法律規定和通行學說,作為動產物權公示方式的交付是對動產的直接佔有的轉移,觀念交付不能成為動產物權的公示方式。
第三,佔有常常不能公示動產物權的具體種類。動產所有權固然以佔有來公示。動產質權、動產留置權、動產用益權也是以佔有來公示的。如果這些他主佔有人心懷叵測,以自己所有的意思佔有動產並將其出賣給善意第三人,那麼動產所有人將確定地失支所有權,因為善意第三人從公示方式來判斷,足以信賴他主佔有人為所有權人,他所得利益應受公信力的保護。由此看來,佔有公示的是動產物權群中的某一物權,而不是自始確定無可選擇的一個具體物權。這種公示具有相當大的偶然性和模糊性,在某種程度上已經不成其為公示了。
第四,某些非物權類型的權利也可通過佔有和交付來體現。在一些合同關系中,如租賃、保管、運輸和加工承攬中,出租人、存貨人、托運人和委託人要交付動產,承租人、承運人、保管人和承攬人要佔有動產。這些外部表現形式與動產物權的公示方式一致。在這些場合,如果動產佔有人聲稱是貨物所有人而將其出賣給善意第三人,該第三人所得利益會因對公示的信賴而受到公信力的保護。由此看來,佔有和交付作為一種客觀事實,普遍存在,並不是動產物權存在和變動特有的外部表現形式。以這樣普遍的事實來公示特殊的動產物權,就如同說能發亮的東西都是燈一樣,混淆事物之間的區別,還談什麼公示!
2、不動產物權的公示
不動產登記就是將不動產物權變動的法律事實記載於國家專門設立的不動產登記簿的過程或者事實。其目的在於明確各種不動產的歸屬,以保護不動產物權人的合法權益。
我國目前的不動產物權公示采實質主義登記的方法,即登記有決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移轉,變更和消滅能否有效的作用,不動產物權的各項變動都必須登記,不登記者不生效。在應然狀態,按照既定的不動產物權方法制度能夠獲得如下法律效力:
①決定因法律行為發生的不動產物權變動能否生效的效力;②權利上確定性推定的效力,即以登記的不動產物權為正確的不動產物權並依法予以保護的效力;③善意保護的效力,即對信任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為正確權利而取得該項權利的第三人,法律認可其權利取得有效而予以保護,禁止原權利人予以追奪的效力;④風險警示的效力,即對各種物權變動均應納入登記,將各種物權的排他效力通過不動產登記簿的記載予以明確宣示,以達到告誡物權相對人存在不動產交易風險的效力。事實上,由於我國目前不動產物權公示方法制度缺乏統一的法律依據、統一的登記機關、統一的登記效力、統一的登記程序、統一的權屬證書而使其自身的效力還沒有達到應然的層次。由於前文中已論及法律依據和登記效力的問題,並且登記程序可納入法律依據之中,權屬證書的統一也是法律依據統一後的應有之義,筆者將著重論證一下統一的登記相關的缺乏對現有制度效力的影響。
在我國,根據法律規定對不動產物權公示方法制度的實施享有職權的行政機關有國土管理機關、房產管理機關、礦產管理機關、水行政機關、漁政管理機關、林業管理機關等,他們分別對基於土地、房屋、礦產資源、水資源、漁業資源、森林資源而發生的不動產物權的公示行使管理權,登記機關的不統一及所進行的登記缺乏全面的、及時的公示性最終會損害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尤其是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職權機關的職權范圍發生交叉或重疊時,通常由於物質利益的驅動,它們會積極的爭權,發生權力搶灘的現象,導致民事主體人力、物力、財力的不必要大量耗費,並可能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不堪,甚至為行政腐敗提供溫床。更不用說充分發揮不動產物權公示方法制度的積極作用了,更談不上協調社會、國家、集體、第三人和權利主體之間的合法利益關系了。
我國不動產物權公示登記應歸於統一的行政機關。由於國家政治強力在社會舞台上呼風喚雨絕非一日,我國立法權在配置各關系主體之利益時,受各種政治因素影響頗大,以致法律在走投無路時,別無選擇地選擇了中國古來有之的「中庸」之道-但求保持「利益均沾」的現狀。筆者認為,對不動產物權公示登記機關之統一勢在必行,但法院難擔此任。我國訴訟法關於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之規定,要求無論審級與地域,法院一律對其管轄之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其他任何個人和團體不得干涉。法院的獨立性及其司法的中立性和消極性,加之登記責任的利益性,亦易滋生各法院之間的權力搶灘。某一特定統一的行政機關上下級領導關系剛好迴避了這一缺陷。我們講不動產物權登記宜歸於統一的機關是從橫向而言,歸於行政機關是從縱向而言,二者從不同角度說明了我們應基於公益性目標而非其它來配置不動產物權登記之權責
(二)物權公示的效力
目前世界各國都將物權公示制度置於立法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對於物權公示的效力則存有分歧。歸納起來有以下三種:
第一,公示要件主義,即法律不僅賦予物權公示方法以公信力,而且公示是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換言之,當事人之間僅有物權變動的合意但無物權變動的公示,那麼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不僅無公信力,而且也不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即物權變動無效。此種方式主要以德國為代表;第二,公示對抗主義,即法律只賦予物權公示方法以公信力,公示不是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而只是產生對抗第三人的效力,也即當事人一旦達成物權變動的合意就發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只是在未進行公示前,不產生社會公信力,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僅在當事人之間發生法律效力,法國和日本是採取此種主義的代表;第三,折衷主義即兼采公示要件主義和公示對抗主義但各有側重的一種立法例。[5]就我國而言,從《民法通則》、《城市房管法》、《擔保法》、《海商法》等規定來看,我國採取的是折衷主義,即以公示要件主義為原則,以公示對抗主義為例外,我國現行的制度中,不動產物權變動方面完全採納了登記要件主義,抵押權的設立也以登記為生效要件,而《海商法》上的船舶抵押權登記僅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擔保法》第43條規定的抵押權登記也是登記對抗主義。
二、物權公示原則的價值
(一)物盡其用價值
物盡其用的實現方式之一就是在同一個物上盡可能多的設置物權類型,在不違背一物一權原則的情況下使得多個物權在同一個物上並存。由於多個物權在同一個物上並存,在物權實現時,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效力上的沖突,導致有些物權效力難以得到實現。因此必須解決以下兩個問題:其一,在某一物上既設的物權必須以一定的方式公示於外,以使欲在該物上再設物權者能明晰該物上既存的物權狀態,從而依其意思自治進行欲設物權實現風險的評判以決定是否在該物上再設定物權;其二,後設定物權的人進行其欲設物權實現風險的評判時,需要一個評判的標准,而這個標准必須是法定的,具體來講就是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而這種物權相互間優先效力確定的根據之一就是物權公示原則。物權法明確規定了一些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由於物權立法的有限性決定了對之不可能予以窮盡,那麼就必須尋求作為優先效力根據之一的物權公示原則加以解決。[3]
(二)主體性倫理價值
物權變動的動態安全有著促進和保障契約自由和所有權自由的特殊功能。沒有這種動態安全的保護,人們就會陷入一種不自由狀態。因為契約自由是有成本的,尤其是信息成本,動態安全得不到保護就意味著交易的成本會急劇增大,其結果是放棄交易和契約的實質上的不自由。所有權的自由實際上是權利已經獲得之後的自由,而作為其前提的權利獲得過程直接決定了這種自由的享有的可能性,如果沒有動態安全保護,因契約自由被阻滯當事人放棄交易,當事人擁有某物所有權的夢想就會落空,所有權自由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空洞的口號。物權公示原則通過保護交易第三人的信賴,從而使交易人超越信息成本的局限而做出決定進行交易,使私法自治的主體性倫理得以充分地實踐和張揚。
(三)證據證明價值
物權公示原則所具有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其權利正確性推定效力,即將納入公示的物權作為正確權利的假定。如以登記的不動產權利人為正確的權利人,以動產佔有人作為正確的權利人等。物權公示原則的權利正確性推定是一種法律推定,即「法律從已知事實推論未知事實所得出的結果。」[4]法律推定實質仍是一種法律上的假定,雖然這種「假定」的性質本身就表明了它在某種程度上的蓋然性和不絕對可靠性,但其所具有的免除主張推定事實的一方當事人的證明責任並把證明不存在推定事實的證明責任轉移於對方當事人的功能,卻能夠實現訴訟經濟、公正分配證明責任、緩解某些事實證明上的困難以及貫徹實施實體法規范宗旨等目的,同時這種假定決不是隨意而定,而是基於日常生活經驗的合乎邏輯的認定,正是法律推定所具有的這種正面功能和生活經驗基礎決定了它既能被法律所認可和容納,也能被民眾所承認和接受。物權公示原則從佔有(動產)和登記(不動產)推定權利的正確性,在物權實體法規范中進行了一次證明責任的分配。物權公示原則通過權利正確性推定而進行證明責任配置,並在當事人糾紛或訴訟中發揮對於實體權利的保護作用。
三、對物權法有關物權公示規定的探討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9條第1款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14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於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第23條規定:「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24條規定:「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 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可見,物權法確立了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是交付,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是登記。我們從物權法第9條來看,不動產採用了登記要件主義作為一般原則,由於不動產的變動影響當事人的利益甚巨,存在的問題也最多,因此,這里以分析不動產的公示方法登記為重點。
物權法第22條規定「不動產登記費按件收取,不得按照不動產的面積、體積或者價款的比例收取。具體收費標准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會同價格主管部門規定。」從我國目前的房地產登記的收費情況來看,當事人在辦理房屋所有權移轉登記、土地使用權登記和抵押登記時,由於標的物價值不菲,所交納的相關費用也不低。為了防止登記機構亂收費,主管部門曾發文要求登記應當按件收費,不能按標的物價值收費;[5]物權法第22條再次確認了這一原則。筆者認為,只要掌握合適的比例,按價值收費可能也有一定道理:第一,登記機關因交易的復雜程度而投入的審查、核實交易文件的資源有區別,登記首先又是為了滿足當事人使其權利發生對抗與排他效力的需要,在有的登記花費較少,而有的花費較多的情況下,後者自然不能要求前者,甚至國家為其分擔;第二,根據物權法第21條第二款的規定,登記機關要承擔因其過錯給他人造成的損害,這里的他人既包括當事人,又包括信賴登記的第三人。雖然物權法第19條規定了更正登記制度和異議登記,以發動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確保登記的正確性,但是仍然不能確保登記的完全正確。登記機關辦理登記的財產價值越大,其潛在的責任就越大,那麼靠什麼來承擔責任呢?登記費用造成的交易成本,可能會影響到當事人是否選擇登記的意願。不登記仍然可以滿足當事人需要的,強令其進行登記確實不符合效率原則。什麼樣的財產不需要登記,應當根據交易實踐確定。從理論上說,流通范圍較小的財產就不一定有登記的必要,這方面的例子,一是原有法律實踐中已經通行的汽車、船舶、航空器,物權法第24條再次確認下來;二是在人員與財產的流動性較低的農村社區,哪座房子、土地是誰家所有或者承包,大家都一清二楚,甚至不需要登記,而且強制登記將增加農民負擔。不過,一旦農村宅基地以及土地承包經營權進入流轉,登記的要求可能就會凸顯出來。這就是「未公示者不得對抗」規則,與公示的決定力相比,這種規則所產生的效力是對抗力。從理論上說,公示對抗力模式可能會鼓勵「一物數賣」,降低物權交易的安全性,因為任何受讓人在完成公示手續之前,都不能排除不夠誠信的轉讓人再將財產轉讓給其他人,並完成公示手續以移轉物權,使自己落個財貨兩空。但是,這種模式畢竟仍然給當事人提供了公示的可能性,當事人在由此保留的自治空間里,可以根據自己對交易安全和交易成本的衡量選擇是否進行登記。這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法律政策選擇。而且,隨著公示技術的發達,進行公示以及通過公示體系查詢物上權利會越來越便利,自然會吸引更多當事人選擇公示。值得注意的是,物權法第24條僅僅針對船舶、航空器與機動車明確規定了公示對抗力規則,范圍非常狹隘。同時,根據我國的行政與司法實踐,該條中用意或許在於放眼將來的「等」字,實際上難以包容擴張解釋的想像空間。
我們再看物權法第158條,第158條規定:「地役權自地役權合同生效時設立。當事人要求登記的,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地役權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可見,物權法采登記對抗主義。做出此種規定的主要理由在於:地役權是在相鄰關系之外所設定的利用他人不動產並提高自己不動產權能的用益物權。地役權主要發生在兩個權利人之間,一般不涉及第三人,在發生第三人侵害土地權利的情況下,主要是對土地使用權的侵害,不涉及地役權的侵害,即使不登記,也不影響當事人的權屬,尤其是地役權本身不能單獨轉讓,必須隨同土地承包經營權或者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它是依附於供役地和需役地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筆者認為,這種做法雖有一定道理,但是,採取登記要件主義更符合法理。在當事人之間就相互的不動產的利用達成協議而未登記的情況下,實際上創設了以乙方不作為或者說容忍義務為標的債權債務關系。它本質上是一種債的關系,只在當事人之間發生效力;其內容也是給付而非對他人之物的支配。這顯然不同於作為用益物權的地役權。如采登記對抗,就顯然混淆了不作為之債與地役權的關系。故采登記要件主義似更合理。

參考文獻:
[1]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89.
[2]李開國:《民法學》(專題講座),第367頁
[3]洪學軍:《物盡其用於物權公示》,載《人民法院報》2005/05/30。
[4]李浩:《民事證明責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99頁。
[5]常鵬翱,李富成:《物權公示的決定力》,載《人民法院報》2005/05/30]。

⑺ 質權和留置權不適用不動產,有什麼法理

法理不知道如何講述,但是分清動產與不動產的概念屬性基本能理解個大概。
1不動產是指不能移動或者如果移動就會改變性質、損害其價值的有形財產,包括土地及其定著物,包括物質實體及其相關權益。如建築物及土地上生長的植物。 不動產依自然性質或法律規定不可移動的土地、土地定著物、與土地尚未脫離的土地生成物、因自然或者人力添附於土地並且不能分離的其他物。包括物質實體和依託於物質實體上的權益。如以不動產為買賣或設立抵押權的標的物時,必須經一定登記的公示手續,否則不發生效力;在民事程序法上,因不動產所引起的糾紛,一般應由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就有類似的法律規定。
2動產是指能夠移動而不損害其經濟用途和經濟價值的物,一般指金錢、器物等。。與不動產相對。得失變更上,動產是交付主義,不動產需登記,訴訟管轄及涉外法律適用上,動產是屬人主義,不動產是屬物主義。中國的動產善意取得的制度設計,亦應遵循債權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的一般規則,即以有效的債權合同為基礎,並結合交付和登記始發生物權變動。因此,動產善意取得不是基於無效合同,第三人強行「原始取得」所有權。第三人的善意也不能補正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而是使得原所有權人的追及權受到限制。善意取得是根據無權處分人和受讓人對財產的「雙重佔有公信力」 而發生的。
3物權類型上:典權、地上權、土地承包權、地役權以不動產為限;而動產質權、留置權以動產為限。
在法律上區分動產與不動產的意義在於:
1得失變更上,動產是交付主義,不動產需登記
2訴訟管轄及涉外法律適用上,動產是屬人主義,不動產是屬物主義。

閱讀全文

與留置權糾紛管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