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完善信息網路侵權證據採信規則

完善信息網路侵權證據採信規則

發布時間:2022-01-04 12:12:03

⑴ 證據採信規則的證據採信規則的基本原則

證據採信規則的原則是對證據採信的重大問題所作的原則規定,它是法院、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對正確進行證據採信活動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1.實事求是的原則
在刑事訴訟中,有關提供證據,收集、調取證據,審查認定證據,以及其他涉及證據的各項規定,都體現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在證據採信過程中,實事求是原則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證據的來源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不是臆造出來的;第二,在證據採信過程中,必須堅持主觀服從客觀,防止主觀隨意性;第三,證據的採信必須經過示證、質證和控辯雙方的詢問才能採用。
2.惟一性的原則
全案的證據經過排列、組合之後,必須是排除了一切矛盾,而達到每一個證據的前後一致,證據與證據之間一致,全案證據同案件的發生、發展過程和結果一致,形成一個完整的證明體系,全案證據所得出的結論是本案惟一的結論。
3.疑案從無的原則
無論是從懲罰犯罪的目的出發,還是為了保障人權,都要求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由於運用證據認定案件事實畢竟不同於自然科學中的證明,承認「可知論」並不等於每個案件都可以查得水落石出。疑案從無是無罪推定原則的一個派出規則,也是證據採信規則的重要法則。對任何一個案件的認定必須依靠確實、充分的證據,如果不能提出確實、充分的證據證實被告人的罪行,達不到證明標准,就必須轉化為「無罪的判定」。實行疑案從無的證據採信規則的指導意義在於:第一,當證據與證據之間有矛盾不能排除時,應當採取疑案從無的原則,存疑不起訴。第二,當證據採信達不到「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要求,仍然要以證據不足為由,不予定罪量刑。

⑵ 手機簡訊證據如何才能被採信

要有確實的手機簡訊內容這樣才能做為證據被採信

⑶ 民訴案證據採信原則

您好!採信證據,即采證,亦稱認證,是指法官在訴訟過程中,主要是在庭審時,就當事人舉證、質證、法庭辯論過程中,所涉及的與待證事實有關聯的證據材料加以審查認定,以確認其證據能力上的可采性、證據力的大小與強弱並決定是否採信以及如何採信的訴訟行為與職能活動。法官的采證行為是相對於當事人的舉證以及質證行為而言的,和當事人的舉證、質證是一個密不可分的實際運作過程。舉證為質證的基本前提,舉證和質證則是采證的共同必要前提和基礎,當事人的舉證與質證體現的是一種利害關系的對抗狀態,與舉證、質證程序的動態活動方式而言,采證程序則基本處於一種靜態之中,表明法官處於一種中立、超然地位,有利於體現司法公正。以下筆者就采證過程中如何正確運用推定、司法認知、蓋然性規則談點淺見。一、推定規則的運用推定是指法官藉助於已知的現存事實,並據以推斷出另一相關事實存在的假設。其根據是事物之間的常態聯系,而這種聯系是人們通過日常生活中長期、反復地實踐和運用而取得的一種因果關系經驗,這種因果關系是事物的現象之間體現出一種內存的必然性聯系,即每當一種現象實際存在,另一種現象必定出現,具有的伴生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5條規定「根據法律規定或已知事實,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實」當事人無須舉證。明確規定了推定可以作為訴訟證明的一種方式。推定一般分為法律上的推定和事實上的推定。法律上的推定是指法官依照法律預先設置的有關規則,以已知的基礎事實的存在而推定其他事實的存在。目前,我國在立法上採用法律推定的規定較少,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第30條規定「有證據證明持有證據的一方當事人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對方當事人主張該證據的內容不利於證據持有人,可以推定該主張成立。」這種推定就是法律推定。此外,還有些規定散見在一些實體法或訴訟法中,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66條規定「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25條規定繼承人在遺產處理前不作放棄繼承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受遺贈人在知道受遺贈後兩個月內沒有作出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11條第4款規定的作者推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第43條、第53條、第55條、第66條的規定等等,這些規定中的「視為」、「視同」就是推定。又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67條規定「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即被公證的事項作為證明對象時,可推定為屬實,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63條已明確規定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必須查證屬實」。再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26條規定責任人過錯推定等等。事實上的推定是指法官基於職務上的需要根據一定的經驗法則,就已知的事實作基礎,進而推論出未知事實的證明手段。例如,當事人只要證明自己對某片土地享有所有權或使用權,如無反證,即可推定地上地下的建築物、設施及種植物歸其所有;夫妻在婚姻存續期間生有一小孩,如無反證,推定這孩子為他們的婚生子;當事人提供的書證上載明地點、時間的,推定其為製作時的地點、時間;當事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時,推定對方當事人的主張為真實等等。法律上的推定和事實上的推定兩者之間有本質的區別,法律上的推定主要表達了立法者的審判意圖,具有法定性,其運用將導致舉證責任向相對一方當事人轉移,即基礎事實被證明後,把有關推定事實不存在的舉證責任轉移至對方當事人。而事實上的推定屬於邏輯上的一種演繹推論,是人類理性思維的一種高度產物,具有相對性和不確定性,證明效果上要弱於法律推定,因此,它沒有轉移舉證責任的功能。最高人民法院在規定事實推定可以作為一種證明方式的同時,又混淆其與法律推定的本質區別,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陷。因為盡管事實推定是根據事物之間因果關系、相互排斥關系等法則作為推理機理的,但是,作為事物的發展規律而言,凡事都有例外,這是由於事物內部矛盾發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相互依存關系所決定的。同時,被據以證明的事實的真實程度與案情的復雜程度、法官的社會閱歷和業務素質等都有著直接和密切的關系。故在適用推定規則時應當注意以下幾點:(一)作為推定前提的基礎事實必須真實、可靠。基礎事實是否真實、可靠,對於推定的結果正確與否至關重要。因此,在當事人對基礎事實進行質證時,只要以反證反駁使其處於真偽不明狀態,即可導致推定不成立。(二)應以法律推定作為推定的常規方式,而以事實推定作為補充,不宜濫用事實推定。只有按法律規定推定的事實,當事人才無須舉證,僅根據已知事實推定的事實假定,不發生舉證責任轉移的結果。(三)事實推定而得出的結論只是一種假定,這種假定被認定為真實的前提是相對方當事人不予反證。

二、司法認知規則的運用司法認知是指當事人對顯著的事實和法律,無須舉證,而由法院直接予以確認的證據規則。運用司法認知規則的優點:有利於節約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避免有關法院就不同的裁判對同一事實的認定產生沖突;避免重復性勞動並節約社會資源。司法認知的內容包括顯著的法律和事實,這里的法律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包括本國法律、外國法律及國際條約。事實,即眾所周知的事實和自然規律以及已為法院所知悉的事實。根據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67條規定,能夠作為司法認知的事項為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文書。由於這種標准設置的過於狹義或嚴格,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對司法認知的范圍作了擴充解釋和規定:(一)眾所周知的事實和自然規律和定理;(二)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定的事實;(三)已為有效公證書所證明的事實。但司法認知范圍規定的仍顯得過於偏窄,根據當代各國的發展方向,其司法認知的范圍已呈現日漸擴大和更加明晰化的趨勢,體現了處於信息時代世界新的面貌的一些特徵,即愈來愈多的知識和信息使人們在把客觀事物作為認知對象時增加了智能化上的實現功能,已知的知識和信息領域大大縮小了未知的空間。因此,在立法上增加認知事項的范圍勢在必行。同時,對法官業務素質和專業化水平將愈來要求愈高。筆者認為,在當前情況下正確採用司法認知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法院既可根據當事人申請,也可依職權自行採用司法認知。司法認知一般以當事人請求為條件,但對法官已知或應當知道的的事實可依職權自動認知。如,對屬於普通知識或通常經驗以及同一法院或上級法院曾裁判所確定過的事實等,當事人即使未提出申請,法庭也應當依職權直接進行司法認知,法官不能對周知的事實裝聾作啞。(二)要保障當事人的抗辯權。即便是顯著的事實也有違背事實真相的時候,比如,有關輿論或發布的信息對人們在理解上產生的誤導,從而產生以訛傳訛的情形。故應當給當事人抗辯的機會,以便予以核實或澄清。(三)「眾所周知」的事實范圍界定在審判法院的管轄區域較為科學、較為實際。過於寬泛,在審判實踐中實際上沒有確切的標准可循,可操作性相對較弱,而一些事實,如自然災害、重大事件或某一地區的自然概貌、交通狀況等為人所知悉的范圍很可能限於某一地域,要求在沒有限制范圍內都為人們普遍知曉,標准顯得過高。(四)「對眾所周知事實」的判斷,應採用合議庭的方式,必須經過合議庭的一致認為,方可採用司法認知。三、蓋然性規則的運用。蓋然性規則是指由於受到主觀和客觀上條件的限制,法官就某一案件事實的認定,依據庭審中對證據調查、審核、協商之後而形成一定程度內心確信的一種證明規則。在對「蓋然性」的認識和理解上,根據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可以:(一)從法官自由心證角度來認識和理解蓋然性。即「屬實」的標准,是法官主觀信以為真,是相對真實而並非絕對真實,相對真實的程度由法官自由裁量。(二)從舉證責任分配的角度來認識蓋然性。法官以某一待證事實成立的可信程度和不成立的可信程度相比較,分配可信程度低的一方當事人負舉證責任。(三)從邏輯推理來看待蓋然性。即不要求用嚴格意義上的演繹推理方法來評價證據,對證據評價可以採取不完全的歸納方式。(四)從優勢證據的角度來論證蓋然性。所謂優勢證據,是指證據力較強,相對其他證據更有可信價值的證據,與舉證數量無關。我國在立法以及有關司法解釋上對證明標準的設置為「高度的蓋然性」,即在形式目標上以追求「客觀真實」為標准。如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63條規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第64條第3款規定:「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第64條第2款規定:「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等。同時,又實際承認這種標准具有客觀上的局限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了第二審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雖然是作為追求「客觀真實」的過濾器,但上訴程序的啟動完全取決於當事人的意志,審判監督程序雖可依職權進行,但也離不開當事人的積極推動,加之調解結案仍占相當的比重等,根本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客觀真實」。我國之所以設置「高度蓋然性」的標准,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法官素質問題,法官作為審判主體具有雙重人格屬性,即司法者和自然人,其懷有常人的意志、性格、情感、慾望、偏見、經歷等生理、心理和社會諸多因素,進而制約其對事實客觀性的認識。同時,個人的人格要素,如政治經驗、法律經驗、生活經驗、聰明、教養、意思力、家庭環境、交際環境、社會地位等,都對事實的認定有著重大影響。因此,筆者認為,就我國目前蓋然性規則的運用應遵循:(一)堅持規則法定的原則,保持中立、超然的地位。即包括證據規則在內的各種程序規則的設置必須是明確的、具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盡量減少由法官據情自由裁量的范圍。同時,依照舉證規則自動調節當事人的舉證責任,並對當事人的不當行為進行干預,以規則監護人的身份保障當事人的對抗式訴訟有序的進行。(二)盡量減少法官依職權取證的范圍。法官不對當事人舉證不能承擔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的當事人提供的證據相互有矛盾、無法認定的由人民法院負責調查收集的規定過於擴大法官依職權取證的范圍,這實際上是一種公權介入私權的不當救濟,它以形式上的公平掩蓋了程序上的實質性的不公平。因此,法官依職權取證的范圍應主要限定於當事人確因客觀上的原因無法自行收集的證據,以及涉及到公民人身權益的證據。(三)任何證據,包括法官依職權收集到的證據,在采證之前,必須接受當事人的質證,否則,不能產生證據效力或作為定案證據。同時,就此應當在裁判文書中闡述認定的根據和理由。(四)對於一些特殊類型案件,如欺詐以及婚姻、繼承等與人身權益相關的案件,法官內心確信度應達到更高的標准,如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應取得全體成員的一致確信。
謝謝閱讀!

⑷ 證據採信規則的內涵

刑訴法第一百六十二條規定:「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有罪判決。」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對於什麼是「清楚、確實、充分」,公、檢、法三機關的認識不僅有分歧,而且做法也不一致。證據採信規則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內涵:
1.作為定案根據的每一個證據必須具備客觀性、關聯性和合法性;
2.根據認識論的矛盾法則,全案的證據之間一致,全案證據同案件的發生、發展的過程和結果一致,形成一個完整的證明體系;
3.作為證明對象的案件事實、情節均有相應的一定數量的證據加以證明;
4.全案證據所得出的結論是本案惟一的結論,排除其他可能性。
證據不足是指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未達到排他性證據規則,即未達到上述四項標准。在司法實踐中證據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諸方面:第一,據以定案的某個或某些證據不真實、不可靠,即不具有客觀性、關聯性和合法性。第二,作為犯罪構成的某個要件或幾個要件的案件事實沒有必要的證據加以證明。例如關於犯罪客觀方面要件的證明,作為犯罪的客觀方面,應包括行為的方式、對象、結果以及行為賴以存在的時空條件。所有這些環節必須要有相應的證據加以證實,缺少任何一個環節所必需的證據,均可視為證據不足。
總之,作為犯罪構成的四大要件,是案件事實的基本內容,每一個要件必須具備相應的證據加以證明。否則,就是基本證據不具備,就是證據不足。第三,據以定案的全部證據(或者說全案證據)未排除矛盾,證明結果不具排他性。如果定案的證據在判決前存在疑點,矛盾沒有排除,既有肯定有罪的證據,又有否定有罪的證據,不能得出惟一的結論,就形成一個疑案,疑案的存在就是證據不足的表現。
對於凡是證據不足(即未達到排他性證據規則)的案件,應當根據「疑案從無」規則,由檢察院作出存疑不起訴決定,或由法院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⑸ 人民法院對證據的採信原則

(1)未經法庭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法院裁判的依據。這是司法解釋第31條第1款的規定,是法院採信證據的最基本規則。任何證據只有經過質證,才有可能作為裁判依據。這不僅是因為沒有經過質證的證據,就等於是沒有經過考驗,其證明力和可信度是很值得懷疑的,而且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保障和尊重當事人的舉證、質證權利。
(2)復議機關在復議過程中收集和補充的證據,不能作為法院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根據。這是司法解釋第31條第2款的規定,目的仍然在於保證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必須在作出決定時已經有充分確鑿的證據。由此,也間接地禁止復議機關在復議過程中為原具體行政行為收集和補充證據。
(3)被告在二審過程中向法庭提交在一審過程中沒有提交的證據,不能作為二審法院撤銷或者變更一審裁判的依據。
我國刑事訴訟的基本目的是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無論是從懲罰犯罪的目的出發,還是為了保障人權,都要求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由於運用證據認定案件事實畢竟不同於自然科學中的證明,承認「可知論」並不等於每個案件都可以查得水落石出。疑案從無是無罪推定原則的一個派出規則,也是證據採信規則的重要法則。對任何一個案件的認定必須依靠確實、充分的證據,如果不能提出確實、充分的證據證實被告人的罪行,達不到證明標准,就必須轉化為「無罪的判定」。實行疑案從無的證據採信規則的指導意義在於:第一,當證據與證據之間有矛盾不能排除時,應當採取疑案從無的原則,存疑不起訴。第二,當證據採信達不到「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要求,仍然要以證據不足為由,不予定罪量刑。

⑹ 如何完善網路游戲侵權認定標准

您好,
一、網路游戲侵權案件中虛擬財產認定問題。
目前,網路游戲虛擬財產已基本被法學界和審判實踐認同。如網路運營商投資開發網路、提供電子郵件系統服務、游戲商開發游戲等等,都需要付出大量的金錢和勞動,而游戲玩家通過設立游戲賬號,以金錢獲取游戲賬號內的虛擬人物、裝備及等級,這些金錢的支付和勞動的付出,使網路虛擬財產具有財產性,當網路虛擬財產同現實中的貨幣價值掛鉤時,其經濟價值就突顯出來,所以從網路虛擬財產的獲得方式上看,網路虛擬財產具有獨立的經濟價值。
二、網路游戲侵權案件管轄權的確認問題。
在網路游戲中,取得虛擬財產的過程是一個游戲的過程,而游戲必須以取得一個注冊賬號為始,因此賬號是虛擬財產取得的基礎。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九條規定:「因侵權行為提起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規定:「網路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侵權行為地包括實施被訴侵權行為的網路伺服器、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
網路著作權糾紛和網路游戲侵權糾紛,同屬於網路侵權糾紛。因此,網路侵權糾紛確定的網路侵權行為地也包括實施被訴侵權行為的網路伺服器、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因此,網路游戲侵權糾紛,可以參照上述規定確定侵權行為地。本案中,雙方當事人對於網路侵權行為地及管轄法院存在認識上的分歧。互聯網公司認為,由於雙方簽訂的游戲平台服務條款中已規定如雙方發生爭議,應當由互聯網公司所在地的法院審理該案。故徐某向其游戲賬號id注冊地的法院提起訴訟不當,故向原審法院提起管轄權異議。二審法院經審理認為,根據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實施地、侵權結果發生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本案徐某賬戶內游戲被刪除和修改的侵權結果是通過電腦終端反饋於互聯網公司,徐某游戲賬號id注冊地為某區網路俱樂部屬於本案侵權結果發生地,故硚口區人民法院享有管轄權,裁定維持硚口區人民法院駁回上訴人對本案管轄權的異議。
三、網路游戲侵權糾紛舉證期限的確認、舉證責任的分擔及侵權責任的承擔問題。
關於舉證期限的確認問題。雖然民事訴訟法對於當事人何時舉證沒有作出明確規定,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3條明確了人民法院有權指定當事人的舉證期限。同時結合民事訴訟法第十六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47條:「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由當事人質證。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人民法院確定當事人舉證期限一般在庭審之前。但也有些例外規定如最高人民法院於2008年12月11日頒發的《關於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中有關舉證時限規定》中第1條對《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第33條第3款規定的舉證期限又作出補充說明,即在原人民法院指定當事人提供證據證明其主張的基礎事實的舉證期限屆滿後,如果針對某一特定事實或特定證據或者基於特定原因,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酌情指定當事人提供證據或者反證的期限,該期限不受不得少於30日的限制。同時該規定第3條還規定:「當事人在一審答辯期內提出管轄權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在駁回當事人管轄權異議的裁定生效後,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第三十三條第三款的規定,重新指定不少於三十日的舉證期限。但在徵得當事人同意後,人民法院可以指定少於三十日的舉證期限。」第6條還規定:「當事人申請延長舉證期限經人民法院准許的,為平等保護雙方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延長的舉證期限適用於其他當事人。」從上述關於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中有關舉證時限規定來看,人民法院對於當事人舉證期限還是相對寬泛,其目的是盡量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關於舉證責任的分擔及侵權責任的承擔問題。網路虛擬財產雖然作為一種電磁記錄產生於特定游戲運營商的伺服器,並且通常只能存儲在特定伺服器上,而網路游戲的實現必須依靠網路游戲運營商的服務支持以及物理伺服器的運行,使網路游戲這種虛擬財產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能被人們所支配,使它具有一定的價值。作為游戲運營商只是在伺服器上保存這些數據,但沒有對其任意修改、刪除的權利。由於網路侵權案件屬於一種特殊的侵權案件,依照民法原理確定的公平原則和過錯責任原則,網路運營商基於技術、人力、財力、游戲運營控制等方面的優勢,應當對其自身不存在過錯而承擔舉證責任。而對游戲玩家而言,應當對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包括網路游戲中的id與游戲玩家之間的真實主體身份情況、游戲玩家實施游戲過程中的相關游戲裝備、等級、程度等等信息資料,而這些信息資料作為游戲運營商應當給予妥善保管。如果游戲運營商因其過錯不能提供相應的游戲數據,網路游戲運營商則應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責任。由此可見,網路游戲侵權案件中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原則。

⑺ 網路侵權投訴法律法規有哪些

網路侵權投訴法律法規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2014年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21次會議通過)
為正確審理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網路信息保護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法律的規定,結合審判實踐,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本規定所稱的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是指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他人姓名權、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等人身權益引起的糾紛案件。
第二條 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侵權行為實施地包括實施被訴侵權行為的計算機等終端設備所在地,侵權結果發生地包括被侵權人住所地。
第三條 原告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二款、第三款的規定起訴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原告僅起訴網路用戶,網路用戶請求追加涉嫌侵權的網路服務提供者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原告僅起訴網路服務提供者,網路服務提供者請求追加可以確定的網路用戶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第四條 原告起訴網路服務提供者,網路服務提供者以涉嫌侵權的信息系網路用戶發布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原告的請求及案件的具體情況,責令網路服務提供者向人民法院提供能夠確定涉嫌侵權的網路用戶的姓名(名稱)、聯系方式、網路地址等信息。
網路服務提供者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的規定對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處罰等措施。
原告根據網路服務提供者提供的信息請求追加網路用戶為被告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第五條 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被侵權人以書面形式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公示的方式向網路服務提供者發出的通知,包含下列內容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有效:
(一)通知人的姓名(名稱)和聯系方式;
(二)要求採取必要措施的網路地址或者足以准確定位侵權內容的相關信息;
(三)通知人要求刪除相關信息的理由。
被侵權人發送的通知未滿足上述條件,網路服務提供者主張免除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六條 人民法院適用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認定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的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是否及時,應當根據網路服務的性質、有效通知的形式和准確程度,網路信息侵害權益的類型和程度等因素綜合判斷。
第七條 其發布的信息被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措施的網路用戶,主張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網路服務提供者以收到通知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被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措施的網路用戶,請求網路服務提供者提供通知內容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八條 因通知人的通知導致網路服務提供者錯誤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措施,被採取措施的網路用戶請求通知人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被錯誤採取措施的網路用戶請求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相應恢復措施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受技術條件限制無法恢復的除外。
第九條 人民法院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三款認定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知道」,應當綜合考慮下列因素:
(一)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以人工或者自動方式對侵權網路信息以推薦、排名、選擇、編輯、整理、修改等方式作出處理;
(二)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當具備的管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所提供服務的性質、方式及其引發侵權的可能性大小;
(三)該網路信息侵害人身權益的類型及明顯程度;
(四)該網路信息的社會影響程度或者一定時間內的瀏覽量;
(五)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預防侵權措施的技術可能性及其是否採取了相應的合理措施;
(六)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針對同一網路用戶的重復侵權行為或者同一侵權信息採取了相應的合理措施;
(七)與本案相關的其他因素。
第十條 人民法院認定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轉載網路信息行為的過錯及其程度,應當綜合以下因素:
(一)轉載主體所承擔的與其性質、影響范圍相適應的注意義務;
(二)所轉載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權益的明顯程度;
(三)對所轉載信息是否作出實質性修改,是否添加或者修改文章標題,導致其與內容嚴重不符以及誤導公眾的可能性。
第十一條 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誹謗、詆毀等手段,損害公眾對經營主體的信賴,降低其產品或者服務的社會評價,經營主體請求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依法予以支持。
第十二條 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公開自然人基因信息、病歷資料、健康檢查資料、犯罪記錄、家庭住址、私人活動等個人隱私和其他個人信息,造成他人損害,被侵權人請求其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經自然人書面同意且在約定范圍內公開;
(二)為促進社會公共利益且在必要范圍內;
(三)學校、科研機構等基於公共利益為學術研究或者統計的目的,經自然人書面同意,且公開的方式不足以識別特定自然人;
(四)自然人自行在網路上公開的信息或者其他已合法公開的個人信息;
(五)以合法渠道獲取的個人信息;
(六)法律或者行政法規另有規定。
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方式公開前款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的個人信息,或者公開該信息侵害權利人值得保護的重大利益,權利人請求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國家機關行使職權公開個人信息的,不適用本條規定。
第十三條 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根據國家機關依職權製作的文書和公開實施的職權行為等信息來源所發布的信息,有下列情形之一,侵害他人人身權益,被侵權人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一)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發布的信息與前述信息來源內容不符;
(二)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以添加侮辱性內容、誹謗性信息、不當標題或者通過增刪信息、調整結構、改變順序等方式致人誤解;
(三)前述信息來源已被公開更正,但網路用戶拒絕更正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不予更正;
(四)前述信息來源已被公開更正,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仍然發布更正之前的信息。
第十四條 被侵權人與構成侵權的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達成一方支付報酬,另一方提供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服務的協議,人民法院應認定為無效。
擅自篡改、刪除、屏蔽特定網路信息或者以斷開鏈接的方式阻止他人獲取網路信息,發布該信息的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接受他人委託實施該行為的,委託人與受託人承擔連帶責任。
第十五條 僱傭、組織、教唆或者幫助他人發布、轉發網路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權益,被侵權人請求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六條 人民法院判決侵權人承擔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或者恢復名譽等責任形式的,應當與侵權的具體方式和所造成的影響范圍相當。侵權人拒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採取在網路上發布公告或者公布裁判文書等合理的方式執行,由此產生的費用由侵權人承擔。
第十七條 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財產損失或者嚴重精神損害,被侵權人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二十條和第二十二條的規定請求其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八條 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可以認定為侵權責任法第二十條規定的財產損失。合理開支包括被侵權人或者委託代理人對侵權行為進行調查、取證的合理費用。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和具體案情,可以將符合國家有關部門規定的律師費用計算在賠償范圍內。
被侵權人因人身權益受侵害造成的財產損失或者侵權人因此獲得的利益無法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具體案情在50萬元以下的范圍內確定賠償數額。
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的規定予以確定。
第十九條 本規定施行後人民法院正在審理的一審、二審案件適用本規定。
本規定施行前已經終審,本規定施行後當事人申請再審或者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不適用本規定。

⑻ 什麼樣的證據才會被採信,證據的三性是哪些

符合合法性、真實性、關聯性的證據,經過庭審質證,才會被人民法院採信

⑼ 對證據的採信有什麼具體原則

1.實事求是的原則 在刑事訴訟中,有關提供證據,收集、調取證據,審查認定證據,以及其他涉及證據的各項規定,都體現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在證據採信過程中,實事求是原則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證據的來源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不是臆造出來的;第二,在證據採信過程中,必須堅持主觀服從客觀,防止主觀隨意性;第三,證據的採信必須經過示證、質證和控辯雙方的詢問才能採用。 2.惟一性的原則 全案的證據經過排列、組合之後,必須是排除了一切矛盾,而達到每一個證據的前後一致,證據與證據之間一致,全案證據同案件的發生、發展過程和結果一致,形成一個完整的證明體系,全案證據所得出的結論是本案惟一的結論。 3.疑案從無的原則 我國刑事訴訟的基本目的是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無論是從懲罰犯罪的目的出發,還是為了保障人權,都要求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由於運用證據認定案件事實畢竟不同於自然科學中的證明,承認「可知論」並不等於每個案件都可以查得水落石出。疑案從無是無罪推定原則的一個派出規則,也是證據採信規則的重要法則。對任何一個案件的認定必須依靠確實、充分的證據,如果不能提出確實、充分的證據證實被告人的罪行,達不到證明標准,就必須轉化為「無罪的判定」。實行疑案從無的證據採信規則的指導意義在於:第一,當證據與證據之間有矛盾不能排除時,應當採取疑案從無的原則,存疑不起訴。第二,當證據採信達不到「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要求,仍然要以證據不足為由,不予定罪量刑。

閱讀全文

與完善信息網路侵權證據採信規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學院無形資產管理辦法 瀏覽:67
注冊資本金認繳期限 瀏覽:828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