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資產損失處理案例
六將很快將在年內出現,
㈡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遭受財產損害以什麼案由起訴
本網訊(胡波)筆者在抄司法實務中發現:有的當事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遭受財產損害,向人民法院起訴時以「道路交通事故財產損害賠償糾紛」為案由提起訴訟,有的法院以該案由立案並審理;有的當事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既遭受財產損害,又遭受人身損害,以「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 為案由提起訴訟,有的法院也以該案由立案並審理。 如此,出現兩個問題:其一、前一情形違反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由規定》(2008年)第二條的規定,隨意增加案由,未堅持統一的民事案件案由確定標准;其二、後一情形,在「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中審理「財產損害賠償糾紛」 ,導致案由與的案件本質特徵和法律關系不符。造成前述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民事案由規定》(2008年)沒有規定「道路交通事故財產損害賠償糾紛」。 現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民事案件案由規定 的決定》增設了「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的案由,當事人如果在機動車交通事故中遭受財產損害,或者,既遭受財產損害又遭受人身損害,應當以該案由起訴。(作者:雲南省魯甸縣人民法院胡 波)
㈢ 故意損害他人財產法律怎麼規定的
《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 故意毀滅或者損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故意毀壞公私財物,造成公私財物損失五千元以上的,應予立案追訴。
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根據《刑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由於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經濟損失的,對犯罪分子除了依法給予刑事處罰外.並應當根據情況,判處賠償經濟損失。
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情節較輕的,是一般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九條的規定:盜竊、詐騙、哄搶、搶奪、敲詐勒索或者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一千元以下罰款。同時責令行為人賠償損失。
(3)財產損害糾紛案例擴展閱讀
案例:
2017年3月21日8時許,螅鎮派出所接到張某報警稱:其受雇於螅鎮劉家坪村村委會,在駕駛挖掘機鏟除任某和任某某土地上的棗樹和楊樹時,任某用石頭砸壞了挖掘機的玻璃,任某某用鐵鍬、斧頭砸壞了挖掘機的液壓管、輸油管、玻璃等部件,請求出警。接到報警後,該所民警立即趕往現場。
民警經調查取證了解到:螅鎮劉家坪村村委會在未與任某和任某某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動用挖掘機強行鏟除了任某和任某某土地上的附作物,包括四十餘棵棗樹和十餘棵楊樹。
任某為了阻止挖掘機作業,用石頭砸壞了張某挖掘機駕駛室的三塊玻璃,任某某也用鐵鍬砸碎了駕駛室剩下的五塊玻璃,並用斧頭砸壞了張某挖掘機的兩根液壓油管、六根輸油管。經詢問,任某、任某某均對其違法行為供認不諱。
依法對任某處以行政拘留五日的處罰,對任某某處以行政拘留七日的處罰。
㈣ 了,請問下財產損害賠償糾紛訴訟費多少
1、財產損害賠償案件,是按照起訴的金額收取訴訟費用的。金額越大訴訟費用就越多。
2、訴訟費用,是指當事人到法院起訴,依法應當向法院交納的各種訴訟費用,包括案件的受理費、申請費和其他訴訟費用。
3、由於法院受理的案件這類繁多,所以,訴訟費用標准不一,有的是按件收費,如確認合同無效案件;有的是按訴訟金額收費,如遺囑繼承案件等;有的是固定收費,如勞動爭議案件只收10元,行政訴訟案件只收50元等。當然還有一些特殊的案件,是不收取訴訟費用的。如適用特別程序審理的案件,執行案件,國家賠償案件等。
4、對一些案件審理,收費也有規定,如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可以減半收取。調解和撤訴的案件也可以減半收取訴訟費用。
5、《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十三條規定:案件受理費分別按照下列標准交納:
(一)財產案件根據訴訟請求的金額或者價額,按照下列比例分段累計交納:
1.不超過1萬元的,每件交納50元;
2.超過1萬元至10萬元的部分,按照2.5%交納;
3.超過10萬元至20萬元的部分,按照2%交納;
4.超過20萬元至50萬元的部分,按照1.5%交納;
5.超過50萬元至100萬元的部分,按照1%交納;
6.超過100萬元至200萬元的部分,按照0.9%交納;
7.超過200萬元至500萬元的部分,按照0.8%交納;
8.超過500萬元至1000萬元的部分,按照0.7%交納;
9.超過1000萬元至2000萬元的部分,按照0.6%交納;
10.超過2000萬元的部分,按照0.5%交納。
6、《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十五條規定:以調解方式結案或者當事人申請撤訴的,減半交納案件受理費。
㈤ 請問:侵害人身權益造成財產損失的,賠償原則有哪些有案例最好!急盼回答!!!!
比如:「網路發布虛假的毆打扒光』小三』裸照」一案的受害人,有權追究裸照發布者、轉發裸照的網站等侵權人的責任,依法索賠。
侵權人侵害了受害人的人身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榮譽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監護權和人身自由等與人身直接有關的權利),而給被侵權人造成了財產損失。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二十條、第二十二條,以及《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侵害人身權益造成財產損失的,賠償原則是:
1、按照被侵權人所受損失進行賠償的原則。
如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等人身權益受害侵害造成的財產損失的。
2、按照侵權人所獲利益進行賠償的原則
在侵害人身權益給權利人造成的財產損失難以確定的情況下,適用本賠償原則。比如侵犯名譽、隱私案件,權利人被非法披露、散播涉及人身權益的非物質性信息,通常難以確定被侵權人的實際財產損失。又比如企業未經權利人許可,擅自將明星照印製在產品包裝上……在能夠確定侵權人非法獲利的情況下,可以把侵權人侵害他人人身權益由此的獲利,作為確定賠償數額的依據。
3、在獲利難以計算時由法官裁量確定賠償的原則
如被侵權人受到的損失無法確定,侵權人的非法獲益也無法確定,那就先由雙方協商確定賠償額;在協商未果的情況下,由法院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具體侵權行為和方式、造成的後果和影響等實際情況,確定賠償數額。
4、以「網路發布虛假的毆打扒光』小三』裸照」一案為例。
2014年7月23日,有微博網友爆料稱:7月21日廣西玉林一KTV樓下發生多名女生扒衣打架事件,一身材苗條的小三在蘇寧電器門口被至少3名以上女性當眾扒光肚兜上衣毆打,場面勁爆。現場無人制止此行為……該爆料被網友上傳到了網站、論壇上,引發熱議。多家網站轉發時,沒有對照片中「小三」的女性裸露部位進行遮擋處理。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七條規定:「關於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財產損失或者嚴重精神損害,被侵權人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二十條和第二十二條的規定請求其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第十八條規定:「……被侵權人因人身權益受侵害造成的財產損失或者侵權人因此獲得的利益無法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具體案情在50萬元以下的范圍內確定賠償數額。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的規定予以確定。」
——摘自《侵權責任法理解與辦案全書》第三十六條
主編:上海海耀律師事務所 萬文志律師
如果您對我的答案滿意,請採納。如果還有任何的疑問,請繼續追問,謝謝。
㈥ 造成的財產損害賠償是合同的違約責任糾紛還是侵權之訴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既然法律賦予了當事人的訴權選擇的權利,人民法院在審理此類責任競合案件時,就應依當事人的權利選擇而決定應適用的相關法律。在司法實踐中,恰恰在這方面出現了較多問題。例如有些案件當事人的訴訟理由是違約之訴,但訴訟請求卻是侵權訴請;而法院在審理時並未要求當事人進行權利選擇,徑而在歸責原則上適用違約之訴的理由,賠償范圍上卻採取了侵權行為的賠償標准,造成適用法律上的混亂與執法尺度的不一。因此,本文試之從侵權賠償之訴與違約賠償之訴在歸責原則、構成要件與賠償范圍等角度加以說明二者的不同之處,以期對大家有所裨益。 一、二者在歸責原則、構成要件上的區別 民事侵權行為多分為一般侵權行為和特殊侵權行為。一般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因過錯而實施的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和侵權行為的一般構成要件的侵權行為。其構成要件有四:一、損害事實的存在;二、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三、侵權人主觀上有過錯;四、侵權行為的違法性。特殊侵權行為是指基於與自己有關的行為、事件或其他特別原因致人損害,依照民法上的特別規定或者特別法上的規定應負責任的侵權行為。例如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執行職務中的侵權行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侵權行為;法人工作人員的侵權行為;污染環境的侵權行為;因高度危險作業、地面施工、建築物等物件、飼養的動物等引起的侵權行為等。 根據《民法通則》及有關特別法的規定,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包括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是一般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按過錯責任原則,行為人僅在有過錯的情況下,才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就不承擔責任。無過錯責任原則,也稱為無過錯責任原則、客觀責任原則或嚴格責任原則,主要是指沒有過錯造成他人損害的,依照法律規定由與造成損害原因有關的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時,行為人若能證明有法定免責事由,即損害結果是由於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第三人的過錯造成的,則不負損害賠償責任。 公平責任原則,又稱衡平責任原則,是指在當事人雙方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且不能依法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使受害人遭受重大損害得不到賠償且顯失公平的情況下,人民法院根據雙方當事人的實際情況,按公平合理觀念判定由雙方分擔損失的一種歸責原則。依照公平責任的目的來說,公平責任的適用須具備以下條件:一、損害的發生必須屬於侵權行為法調整的范圍,而不屬於合同法調整的領域;二、損害的發生必須屬於法律沒有特別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或者沒有規定行為人沒有過錯可以不承擔民事責任的場合;三、損害須是比較嚴重的,即如果由受害人自己承擔損失在社會公眾觀念上認為是不合理、不公平的;四、對於損害的發生須是當事人雙方都沒有過錯。 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相對於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來說,簡單了許多。違約行為的主要類型有兩種,預期違約和實際違約。《合同法》第107條將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確立為嚴格責任,改變了《民法通則》及原經濟合同法等有關法律將違約責任規定為過錯責任的做法。依據該規定,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是單一的,即只要客觀上有違約行為,而不考慮違約方有無過錯。 但是,這畢竟是在《合同法》總則部分作出的原則性規定,對於在分則部分各個有名合同的具體規定中,對違約行為的歸責原則並未完全堅持無過錯責任原則。例如在客運合同中,承運人對運輸過程中旅客的傷亡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時,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對旅客自帶物品毀損、滅失,則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即承運人有過錯的,才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又如在保管合同和倉儲合同中,保管人對保管物、倉儲物的賠償責任,同樣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即只有因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倉儲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二、二者在賠償范圍賠償項目上的區別 侵權行為的法律後果,是侵權人應當承擔賠償損失、返還原物、恢復原狀、停止侵害等民事責任,其中以賠償損失為其最基本、最主要的民事責任形式。賠償損失包括財產損害賠償和人身損害賠償。 在侵權法理論中,賠償財產損失一直是堅持「填平」原則,即應賠償因侵權行為造成現有的、實際發生的損害(也當然包括發生的合理費用)為限。此類財產損失大可分為兩類:一、財產應該增加的而沒有增加,即積極損失;財產不應減少的而予以減少,即消極損失。人身損害賠償相對於財產損害來說,則要復雜和完備得多。 人身損害賠償,按照民法通則及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賠償的項目因造成損害後果的不同,可分為三大類:一,造成受害人一般傷害的,侵權人應賠償醫療費、住院費、交通費、伙食補助費、護理費、營養費、誤工費等;二、造成受害人殘疾的,除賠償第一大類外,還應賠償殘疾生活補助費,被撫養人生活費、殘疾用具費、殘疾賠償金等;三、造成受害人死亡的,除賠償第一大類外,還應賠償喪葬費、死亡賠償金等。需要說明的是,隨著近年來精神損害賠償研究的逐漸深入,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范圍及標准已經基本確定,最高人民法院於2001年3月8日公布了《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確定了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三種形式:造成受害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造成受害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以及其他情形的精神撫慰金。 違約責任的損害賠償范圍,在財產損害賠償部分,應該說比侵權財產損害賠償的范圍要大。除了對於財產的直接損失,應予全部賠償外,對於財產的間接損失,我國《合同法》採取了可預見性限制原則。它既大大加強了對守約方利益的保護力度,又防止這種間接損失的賠償范圍不能隨意擴大,採取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應當預見到損失為限。因此間接利益的損失,包括債權預期的全部數額以及遲延履行的違約金損失,造成其他財產利益損失等等,均有可能得到賠償。 至於因違約行為造成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它的賠償范圍是否與因侵權行為造成的人身損害賠償一樣呢?從立法的本意以及現有的法律規定來看,答案應是否定的。 因違約行為造成的人身損害賠償也好,財產損害賠償也罷,它的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因「違反約定」而賠償,因此法律規定違約賠償可以以定金、違約金、賠償金的形式出現。在人身損害賠償的諸多項目中,精神損害賠償是被排除在外的。因為精神損害賠償,其實質是象徵性的補償、撫慰性質,既談不上實際損失之說,更談不上事先約定,它完全是從侵權行為的賠償范圍演化邇來。 通過以上的比較可以看出,違約賠償之訴與侵權賠償之訴在歸責原則、要件構成與賠償范圍上存在著諸多差異。我們在司法實踐中,應嚴格把握二者的適用標准,真正作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切實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違約之訴還是侵權之訴需要慎重選擇 侵權行為和違約行為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二者均屬違法行為,均是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但是二者的區別也是比較明顯的。二者在歸責原則、責任構成要件、舉證責任分配、免責條件、賠償項目、訴訟管轄等許多方面有較大區別。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在這里,法律經賦予了受損害方選擇侵權之訴還是違約之訴的權利,具體選擇侵權之訴還是違約之訴,要綜合各種因素、權衡利弊之後做出有利的選擇。下面試舉兩例說明如何正確地選擇訴訟請求。 案例1:甲乘坐乙的運營車輛,乙不慎將車開入路邊溝中,造成甲受傷,事故經交警部門認定乙負全部責任。甲如何選擇案由才能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這種情況,不妨選擇侵權之訴,因為侵權之訴的賠償項目中包括精神損害撫慰金,選擇違約之訴,無法得到精神損害撫慰金。 案例2: 甲乘坐乙的運營車輛,乙的車輛與丙的農用車相撞,造成甲受傷,事故經交警部門認定,乙、丙負同等責任。乙有賠償能力,丙賠償能力有限。甲如何選擇案由才能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正確的做法是選擇違約之訴!雖然選擇違約之訴,無法主張精神損害撫慰金,但是選擇乙有賠償能力,選擇違約之訴,可以保證判決得到實際履行。如果選擇侵權之訴,雖然可以支持精神損害撫慰金,但是,這種情況屬於屬於連帶責任還是按份責任,在司法實踐中有爭議,許多法院按照按份責任來處理,在選擇侵權之訴的情況下,不出意外,即使不起訴丙,乙也一定會申請追加丙作為共同被告參與訴訟,如果判決乙、丙各承擔一半的賠償責任,那麼將導致其中一半賠償無法得到實際履行的結果。 訴訟有許多技巧,法律更是賦予了當事人很多的選擇,在遇見法律問題時,最好的做法是聽取專業人員的建議或直接聘請專業人士代理。比如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在賠償項目和賠償標准上有許多文章可做,切不可誤以為只要看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就能應付。
㈦ 不當得利財產損害賠償如何進行
不當得利糾紛中,舉證責任分配對案件最終結果影響重大。但是,舉證責任如何分配,存在不同觀點。
有觀點認為,原告主張被告不當得利的,只需要證明其將錢款交付被告的事實,被告應證明其獲取錢款具有合法依據,否則構成不當得利。另有觀點認為,原告主張被告不當得利的,除舉證證明其將錢款交付被告外,還應當繼續舉證證明為什麼錯誤地將錢款交付給被告。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在審理不當得利案件時,要破除一個概念,那就是不能認為一方當事人得到錢款,又無法證明其得到該錢款的合法依據,就認定為構成不當得利。其實,在審判實踐中,真正符合法律意義上的「不當得利」是很少的,現在的很多不當得利是因為找不到更為確切的案由,就作為不當得利糾紛予以立案。
在這里要注意一點,當事人先以借貸糾紛為由提起訴訟,在其訴訟請求被駁回後,再以不當得利為由另行起訴主張權利的,如果在案件審理中沒有提出新的證據和事實,應判決不予支持。所以法官在無特殊情況下,不要輕易引導當事人再進行不當得利之訴。
當事人直接以不當得利為由提起訴訟的,法院應當審查其基礎事實關系,屬於不當得利之債的,按照不當得利訴訟繼續審理;經審查當事人之間實際存在其他基礎法律關系的,法官應予以釋明,當事人堅持以不當得利為由繼續訴訟的,應判決不予支持;當事人變更案由的,應就變更後的訴訟請求進行審理。如一審法院不予釋明直接判決駁回的,二審法院應予以發回重審。
在不當得利案件的審理中,原告應當證明給付事實和給付原因,並就無法律上原因之給付承擔舉證責任。原告若僅能證明給付事實但不能證明給付發生錯誤原因的,應由原告承擔舉證不能的敗訴風險。給付原因屬於其他訴由的,應向原告釋明按其他訴由訴訟。
㈧ 審理財產損害賠償糾紛需查清的案件事實
財產損害是侵權行為人所致、過錯責任、財產損害程度及殘值等。
㈨ 財產損害賠償糾紛舉證責任怎麼確定
誰主張誰舉證。
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四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第六十五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
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採納該證據,或者採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