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家鼓勵民事糾紛和行政糾紛通過司法途徑解決.你怎麼看
社會的公正是人類的永恆追求,是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司法公正是維護專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屬防線。解決民事糾紛以及行政糾紛,更主要的是解決民事、行政案件的公平公正。可以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四個角度表達看法。立法:立善法;執法:嚴格執法,司法:工作司法,守法:公民以及執法者守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最後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Ⅱ 解決民事糾紛的方式及特點
民事糾紛的解決方式:
1、協商解決。主要是指發生糾紛的雙方,在經過充分的交流和溝通之後,在自願平等的基礎上,協商解決糾紛和分歧。
2、調解解決。在有關組織,公安局,司法局或者某個中間人的主持下,雙方都能夠平心靜氣,互相理解,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促使糾紛的雙方達成和解協議,完成糾紛的解決。
3、訴訟解決。是指法院、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在審理民事案件過程中所進行的各種訴訟活動以及由這些活動所產生的各種訴訟關系的總和。這裡面就涉及訴訟雙方,律師,法官,法院的司法評判,雙方各自的舉證,證據,法官最後的判決。
民事糾紛的特點:
1、民事糾紛主體之間法律地位平等。
2、民事糾紛的內容是對民事權利義務的爭議。
3、民事糾紛的可處分性。分別於行政爭議和刑事爭議。
根據民事糾紛特點和內容,可將民事糾紛分為兩大內容:
1、財產關系方面的民事糾紛,包括財產所有關系的民事糾紛和財產流轉關系的民事糾紛。
2、人身關系的民事糾紛,包括人格權關系民事糾紛和身份關系的民事糾紛。
(2)錦屏鄉土社會的法與民間糾紛解決擴展閱讀:
在現實生活中,民事法律關系紛繁復雜、變動不居,而民事法律規范在一定時期內相對穩定。這導致有些民事糾紛在處理過程中可能找不到特別合適的民事法律規范作為依據。
但一些民事行為不符合社會公德,有違善良風俗,如果因為沒有民事法律規范作為依據而不處理,就可能在社會上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帶來「破窗效應」。
處理這些民事糾紛,應運用好公序良俗原則,即民事行為不得違反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則。科學運用公序良俗原則處理民事糾紛,對於懲惡揚善、維護正義、保證社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民法尊重民事主體的意思自治,但意思自治必須以公序良俗原則為基礎,即不得違背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如果違背公序良俗,其民事法律行為理應無效。
Ⅲ 民事糾紛可以通過哪些方式解決請對各種解決方式的利弊進行分析。
律師解答:
民事糾紛的解決方式一般可以分為:自力救濟和社會救濟兩種
1.自力救濟
自力救濟的典型方式是和解,下文,主要通過對和解的闡釋來介紹自力救濟。
「和解」,往往被稱為「交涉」,是指糾紛雙方以平等協商、相互妥協的方式和平解決糾紛。如果糾紛主體一方以其優勢強行解決糾紛的話,則是壓制而不是和解。和解,是糾紛雙方以相互說服、討價還價等方法,相互妥協,以達成解決糾紛的合意或協議。由於和解是糾紛主體自行解決糾紛,所以因和解而達成的解決糾紛的協議,其性質相當於契約,對於糾紛雙方具有契約上的約束力。
與調解、仲裁和訴訟相比,和解的主要特性有:(1)具有最高的自治性,即和解是依照糾紛主體自身力量解決糾紛,沒有第三者協助或主持解決糾紛,和解的過程和結果均取決於當事人的意思自治。(2)非嚴格的規范性,即和解的過程和結果不受也無需規范(尤其是法律規范)的嚴格制約,即是說,既不嚴格依據程序規范進行和解,也不嚴格依據實體規范達成和解協議。有學者認為,和解在形式和程序上具有通俗性和民間性,它通常是以民間習慣的方式或者糾紛主體自行約定的方式進行,甚至可以在請客吃飯、電話交談中達成協議。 以和解來解決糾紛,往往不傷害糾紛主體之間的感情,能夠維持糾紛主體之間原有的關系。
在現代法治社會,和解尤其是仲裁和訴訟進行中的和解必須遵守合法原則,即和解的過程和內容必須不違背禁止性法律規定和社會公共利益。其次,和解必須遵守最基本的公平與自治原則,即和解的過程和結果必須建立在糾紛主體平等和真實意志的基礎上,其間不得存在強迫、欺詐、顯失公平和重大誤解等因素。
通常情況下,和解協議並不具有強制執行力。但是,根據我國《仲裁法》第49條的規定,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庭根據和解協議作出裁決書,也可以撤回仲裁申請。若仲裁庭根據和解協議作出裁決書,則和解協議被賦予仲裁裁決的性質和效力而具有強制執行力。至於訴訟和解,在英美法中,若法院以裁決把和解協議內容記錄下來(合意判決),則與法院判決的效力相同;德國民事訴訟中,將和解內容在法院案卷上作為合同進行登記,則具有強制執行力;日本則規定法院書記官將和解記入筆錄就具有同確定判決同等效力;我國與以上國家做法不同,當事人達成訴訟和解協議的則只得通過撤訴而終結訴訟,並不能獲得強制執行力。
Ⅳ 法律和民間習俗在糾紛解決中的作用有何不同
法律是復由國家制定的最高制行為准則,具有最高效力和強制執行力等;民間習俗從法律角度講是習慣法,屬於道德范疇,沒有強制執行力,如鄉規民約等。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是否有強制執行力。
在解決糾紛時通過法律途徑依法做出的解決方案受法律保護由國家機器保證其得到實施,在民事糾紛中如果當事人不執行生效的判決、裁定等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而在刑事案件中則由公安機關、檢察機關、軍隊等機構強制執行法院的判決;民間習俗在民事糾紛中只能起到道德約束作用,如果當事人不執行也只會受到道德責難任何組織和個人不能強制執行。
此外,就中國而言,在部分少數民族聚集區在法律沒有介入的情況下民間習俗依然有很強的效力。
Ⅳ 影響民間糾紛解決的因素有哪些
發生民間經濟糾紛的,處理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1、由雙方自行協商處理。 2、依法向法院起訴,通過法院訴訟的方式來解決糾紛。 3、如果簽有仲裁協議的,則應向相應的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Ⅵ 民事糾紛,鎮司法所有沒有仲裁權如果解決不了,是由該機構向上提交還是由當事人再提起起訴
鎮司法所是指導管理人民調解工作,參與重大疑難民間糾紛調解工作,為經濟發展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建立健全轄區人民調解網路,達到組織、人員、制度、工作「四落實」。
鎮司法所肯定沒有仲裁權,只有調解權。調解需雙方當事人意願,並一致且調解協議合法有效才行。如果調解不成立,當事人可以重新達成仲裁協議,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
《調解法》
第三條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在當事人自願、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調解;
(二)不違背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
(三)尊重當事人的權利,不得因調解而阻止當事人依法通過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徑維護自己的權利。
Ⅶ 如何解決鄉土社會和現代法治的沖突
首先,鄉土社會的秩序往往基於儒家所指出的(而非其主張的)人類普遍存在的"愛有差等"的自然情感,"愛有差等"是主張"兼愛"的墨家對其對手儒家觀點的一種既確當又不確當的概括。確當,是因為儒家看到了並承認人的自然情感是愛有差等的,社會秩序不能違背人的自然情感,在這一點上他們是現實主義者;而墨家主張的"愛無差等"是違背人情的,是一種必定落入空想的理想(墨家為歷史所湮滅因此是個必然)。不確當,是因為儒家僅僅是承認現實,而不是要將之作為一種理想。儒家的理想,如孟子所言,是在承認愛有差等的現實的基礎之上"推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梁惠王上》);正是人在感情上有這種差別推恩才可能。關於"愛有差等"的自然情感的分析,又請看休謨的分析,《人性論》,下卷,關文運譯,鄭之驤校,商務印書館,1980年,卷3,章2和章3,頁645.
這種秩序發生在因血緣和地緣而形成的關系緊密的小型熟人社會,具有很高的同質性,也往往具有很大的狹隘性,說好聽的就是"愛你的鄰人" (《聖經》)
,而另一說法就是"胳膊肘向里拐". 參見,埃里克森,
前注7,特別是第10章的分析。它優先關注和滿足內部人的利益(這其實也具有一定的正當性,因為這里的關系有更多的互惠),一旦內部人與外來的陌生人發生沖突和糾紛,往往會以犧牲外來者的利益為代價來維護社區的利益。最極端的例子就是,"盜亦有道",
在其群體內有道,但對於群體之外的人則無道。而由於這一特點,又往往加劇這種社會的封閉性。
其次,由於建立在熟人社會上,由於這種封閉性,鄉土社會的秩序必然無法形成一種哈耶克所說的"擴展的秩序",無法以此作為一個地域遼闊的現代民族國家的基本組織構架,參看休謨的分析論證,人的自然道德不足以構成"廣大的社會"的秩序,甚至會與這種秩序相抵觸,廣大社會的秩序是人們在必要的社會交往中形成的既是"人為"的也是自然的措施和協議。同前注19.
盡管可以成為一個大國的社會秩序的基礎。因此,我們也許可以理解,為什麼近代民族國家出現之前西方的所謂"國家"的形式(帝國除外,帝國是以軍事力量強制聯結為"一個"國家的)往往一直是邦國,並且常常圍繞商貿中心出現。即使近代早期出現了絕對主義"國家",地域管轄擴展了,而各地的法律秩序仍然是不一致的,以至於啟蒙時期的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就曾嘲笑當時法國的法律,說,他旅行時所經過的不同法域比他更替旅行用的乘馬還頻繁。
Ⅷ 解決民事糾紛的方式有哪些
1、協商解決。
2、調解解決。
3、訴訟解決。
4、仲裁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