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合同法和侵權法哪個更體現普通法的精髓
兩法和適用范圍、調整對象、規范的側重面是不同的。如果涉及合同范圍的則版合同法更具適格性與權威權性,也是合同糾紛普遍適用的規律;如果要是涉及侵權責任范圍的則是侵權責任法更具適格性與權威性,也是侵權案件普遍適用的規律。
❷ 侵權責任法的歸責原則與合同法的歸責原則有什麼不同
侵權責任法歸責原則是關於侵權責任「歸責」的基本規則,即行為人因為何種事由被要求承擔責任。
歸責原則構建了侵權類型,即過錯責任、過錯推定責任、嚴格責任類型。歸責原則對應著侵權責任的基本分類。三種歸責原則對應了各種侵權責任的具體類型,它們在構成要件、免責事由等方面都存在差異。過錯責任、過錯推定和嚴格責任對行為人所強加的責任是有區別的,就行為人來說,嚴格責任最重,過錯推定次之,過錯責任最輕。對受害人的保護也不相同,從受害人的角度考慮,在責任的選擇上應選擇對其最為有利的責任。
合同法中的歸責即對法律責任之歸屬的確定,是確定行為人責任的根據和標准。
確定責任的時候,必須遵循一定的歸責原則,方可以正確的認定責任。在違約責任制度中,對當事人違約行為責任的追究,法律是以當事人的主觀過錯、違約後果或是其它作為判斷標准,正是違約責任歸責原則的旨意所在。
認定意義:
(1)能體現國家對違約行為立法政策的選擇。如嚴格責任在於合理補充債權人的損失,體現了維護非違約方利益,保障社會公平的旨趣;而過錯責品交易中所提倡的道德價值觀念相一致,採用過錯責任原則則能體現合同責任的懲罰和教育功能。
(2)理論意義。由於歸責原則所解決的是合同責任的責任根據或標准,它對違約責任制度的內容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歸責原則也就有其重要的理論意義,任何人對違約責任制度予以探討,都不可能迴避歸責原則問題。
(3)司法意義。司法人員正確掌握歸責原則,有利於從案件伊始判明非違約方有無證明違約方過錯的義務,從而正確司法。
(4)對當事人的意義。當事人明確自己案件適用何種歸責原則,利於收集有利於自己主張的證據,正確行使訴訟權利和履行訴訟義務,提出合理的訴訟請求。
❸ 民事訴訟中合同法和侵權責任法可以出現在一起案件中嗎
可以出現在一個案件中。但一個事件,相同的當事人之間,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不能同時要求。
❹ tort law and contract law 區別侵權法(tort law)和 合同法(contract law)的區別 急····
侵權法比合同法的范圍要寬的多。比如說A不小心用球砸到了B,B可以告A侵權,因為A的不小心(英國法),再比如,狗仔小報誹謗某明星,這個明星也可以告小報侵權。但是他們之間並沒有訂立合同。合同法只有在有效合同訂立之後,才能有法律效力,而合同雙方的義務也是在合同中的義務,但是受損失方也可以告造成損失方侵權……
總而言之,就是侵權法保護的權利是基本權利,和一般權利(基本法規定的權利),而合同法主要保護的是合同中規定雙方的權利。
❺ 民事訴訟中合同法和侵權責任法可以出現在一起案件中嗎
您好!在法條引用上,二者可以出現在同一起案件中,但若是指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合,則同一起案件中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不能並用。
所謂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同時又符合侵權要件,導致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一並產生,違約的責任的請求權與侵權責任的索賠請求權發生重疊,形成請求權的競合。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1)競合責任必須是同一不法行為而造成的。一個不法行為產生數個法律責任是責任競合構成的前提條件。如果行為人實施兩個以上的不法行為引起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同時發生的,應適用不同的法律規定,承擔不同的責任。
(2)競合責任必須是同一不法行為既符合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又符合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使兩個民事責任在同一不法行為上並存。
(3)競合責任必須是同一民事主體。引起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同時發生的同一不法行為,是由同一個民事主體實施的。這一不法行為同時符合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因而,其可能承擔雙重責任的主體是同一人,其可能享有雙重請求權的主體也是同一人。
(4)受害人只能在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中選擇一種責任提出請求,而不能同時基於兩種責任提出兩種請求。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同時並存,相互沖突,但當事人只能獲得一次給付滿足,如同時並存獲多次滿足,對責任人是不公的。
❻ 補償賠償責任是適用侵權法還是合同法
如果是違約行為引發的補償或賠償責任適用於《合同法》及《民法通則》的調整;如果是侵權行為引發的補償或賠償責任則適用於《侵權責任法》及《民法通則》的調整。
❼ 民事訴訟中合同法和侵權責任法可以出現在一起案件中嗎
民事訴訟中,民事糾紛的基礎事實可以產生不同性質的請求權,從而發生違約責回任與侵權責任的競答合,也就是一起案件里同時涉及合同法與侵權責任法的請求。但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發生請求權競合的,當事人起訴時只能選擇一種請求權進行訴訟,在法院開庭之前還可以進行變更。但選擇一種請求權,則意味著另一種請求權的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