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北省秦皇島市安豐鋼鐵有限公司在國家法定節假日值班不給雙工資,怎麼就沒有政府部門管呢
向勞動保障部門投訴。
2. 安陽縣安豐鄉郵政儲蓄銀行的舉報電話是多少
沒錯,如果沒有必要事,就別理它,今天好不容易去一回,結果差一點沒讓接待「王八」氣死
3. 昌黎安豐鋼廠拖欠工資不給怎麼辦
1、盡量協商解決,這樣最快;
2、確實不能協商解決,可以去當地勞動監察部門投訴,要求立案處理或者直接打12333電話咨詢投訴;
3、申請勞動仲裁解決。
4. 安豐高速口可以進嗎
安豐高速路口現在是可以正常進的,但是進不了上海。
5. 12345市民熱線的主要受理
12345市民熱線的主要受理業務有:
1、有關承辦單位的工作職責、政策法規、辦事流程、版執法權程序、行政審批等政務信息及公共服務信息的咨詢;
2、承辦單位職責范圍內的非緊急類求助;
3、對城市治理、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投訴舉報和建議;
4、對行政機關、公共服務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作作風、行政效能等方面的投訴舉報;
5、其他應當受理的事項。
6. 精準扶貧房屋建築工作監督員
您好,自精準扶貧工作暨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開展以來,安豐塘鎮人大充分發揮人大代表指導和監督職能,積極參與摸底調查,當好精準扶貧工作的監督員。
在分配指標、審核確定扶貧戶對象環節,該鎮人大主動組織民政辦、扶貧辦相關部門人員,由鎮人大主席負責帶隊到實地調查確認農戶是否符合申請條件,嚴格把關,確保最困難的農戶列入精準扶貧的對象戶。同時宣傳精準扶貧政策、向農戶講評解定標准、申請條件,加強群眾的監督。
該鎮人大充分發揮監督職能,認真監督精準扶貧工作方案的執行,嚴把工作程序,做到嚴格審查資格審核工作,監督建立投訴舉報制度,實施政務公開,確保群眾的監督權落到實處,確保工作的各個環節做到公開、透明、陽光操作。真正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得到群眾滿意。
望採納
7. 投訴安豐鋼鐵計量員計量員動手打人語言蠻橫
1、關鍵在於打架致人傷害的後果,應當進行法醫鑒定,如果打架致人輕傷,涉嫌故意傷害罪。
2、致人輕傷以後,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對犯罪嫌疑人刑事拘留拘押在看守所,不能探視。可以聘請律師會見,並且申請辦理取保候審。
3、如果是輕傷,應當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並且賠償治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
8. 大禹治水
1.用原文回答大禹是如何做到「相度」而「得其情」的?
相度 : 觀察估量。 「左准繩,右規矩。」
2.文中哪些句子表現了大禹治水「躬歷山川,親勞胼胝」?
「 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琻。」
3.我國歷史上治水的名人有許多,你能再列舉幾個嗎?
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位已高而意益下,祿已厚而慎不取」。他親自組織百姓興修水利,先後在期思、雩婁(今河南商城一帶)主持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特別是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周圍二百里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又稱安豐塘,在今安徽省壽縣南),把淠河水和諸山水都引入人工湖中,水多時可以開閘放水,水少時可以關閘蓄水。不僅對防治這一帶水災起了積極作用,還灌溉了一百多萬畝的農田,對於推動楚國的經濟發展,乃至楚莊王當上中原霸主都起了較大的作用。
漢武帝的左內史倪寬,身居高位,卻「衣若僮僕」「食若庸夫」「側身行道」,尤以「勸農業,緩刑罰,卑體下士」著稱。他主動借貸與貧民,緩收田租,被政府考核為最下等,險些罷官。公元111年倪寬組織百姓穿鑿六輔渠,擴大了原鄭國渠的灌溉面積。他還「定水令,以廣溉田」,使六輔渠的水利不被權貴豪強所獨占,得到百姓稱贊。
西漢元帝時南陽郡太守召信臣,親自四齣尋找水源,察看水勢,率領百姓開通溝渠引水灌田,修築陂塘、堤閘數十處。其中一個鉗盧陂就灌田三萬畝。他還親自製定管水制度——《均水約束》,並刻石立於田畔以利執行。召信臣「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後人立祠供奉:「前有召父,後有杜母」(指召信臣和60年後的南陽郡太守杜詩)。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北宋的一位為政清明、勤勞奉公,而又積極治水除害的人。天聖二年(1024年)秋,范率領通、楚、泰、海四州民夫四萬餘人修築捍海堤,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在天聖六年春建成長達一百五十餘里的捍海大堤,此堤被後人稱為「范公堤」。景佑元年(1034年),范公回到故鄉任蘇州知府,他一到就「募游手疏治五河,導積水入海」,並親臨工地,植廬舍於荒野,過家門而不入。經一年艱辛努力,河道疏通,積水得排,當年蘇州就收獲稻米七百萬石。
被列寧稱為中國11世紀改革家的王安石,壯志之一就是「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谷與民,出息以償」。他在任地方官時就組織群眾興修水利,為相後,又積極變法革新,頒布《農田水利法》,大興水利,引黃淤灌,形成「四方爭言水利」的全國性的農田水利建設高潮。
一生清廉正直、剛毅不阿的明朝賢吏海瑞曾指出:水利「國計所需,民生攸賴,修之舉之,不可一日緩也」。他採取以工代賑的辦法,疏通了上海南跑口到嘉定南渡間一萬八千丈的河道,又疏通了阻水嚴重的白茆河。「吳淞江借飢民之利,而故道可通;民借銀米之需,而荒歉有濟,一舉兩得。」
民族英雄林則徐發配到邊關,也不忘為民大興水利。他的治水思想、管水文告和屯墾著作以及治水技術等,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姜師度(?-723),唐魏州(今河北大名北)人。曾任易州刺史、御史中丞、大理卿、司農卿、陝州刺史、河中尹、同州刺史、將作大匠等職。「勤於為政,又有巧思,頗知溝洫之利」,在初唐甚有政聲。
唐神龍年間(公元705-707年),姜師度在易州刺史及河北道監察兼支度營田使任內,於薊門之北引水為大溝,以防奚人及契丹入侵;又考魏武帝曹操修渠舊事,「傍海穿漕」,修平虜渠,避開了海運艱險,使中原腹地至北疆前線的糧運得以暢通無阻。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姜師度改任陝州刺史。到職後,他看到州西太原倉雖距黃河不遠,但常須用車載米至河邊,然後登舟西運關中,頗費人力。他根據地形地勢,率眾開挖了地道,倉米「自上注之,便至水次」,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開元二至四年,他又在華陰縣境開敷水渠,「以泄水害」。在鄭縣(今陝西華縣)疏修利俗及羅文故渠,引水溉田;並建堤於渭水之濱,以防漫溢。開元六年,蒲州改河中府,姜調為河中尹。轄境原有安邑鹽池,年久漸形涸竭。師度經過考察,「發卒開拓,疏決水道,置為鹽屯」,公私享其利。開元七年,再遷同州(治所在今陝西大荔縣境)刺史,又於「朝邑、河西二縣界,就古通靈陂擇地引洛水及堰黃河灌之,以種稻田,凡二千餘頃,內置屯十餘所,收獲萬計」。
《舊唐書》對姜師度贊之稱:「師度既好溝洫,所在必發眾穿鑿,雖時有不利,而成功亦多。先是,太史令傅孝忠善占星緯,時人為之語曰:『傅孝忠兩眼看天,姜師度一心穿地』。」 (引文見《舊唐書·姜師度傳》)
王景,字仲通,原籍琅邪不其(今山東省即墨縣西南)人,明帝時曾任侍御史、河堤謁者等職,後遷廬江太守,為東漢著名的治水專家。
據《漢書》記載,自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河決魏郡以後,黃河泛濫,汴渠侵毀,久而不修。到明帝時,「汴流東侵,日月益甚,水門故處,皆在河中,漭漾廣溢,莫測圻岸,盪盪極望,不知綱紀」,「兗、豫之人,多被水患」。在這樣的形勢下,漢明帝審時度勢,下決心治理黃河、汴渠,並於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春,召見王景詢問河、汴治理方略。王景青年時,即「廣窺眾書,又好天文術數之事,沈深多技藝」。因善於理水,曾與將作謁者王吳共修過浚儀渠,他採取「墕流法」施工,水不復為害,名益著。明帝與之交談後,倍加贊賞,親賜《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及錢帛衣物,命王景仍與王吳一起共同主持治理河、汴工程。
永平十二年夏四月,王景、王吳率卒數十萬,「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在大規模施工中,王景「商度地勢,鑿山阜,破砥磧,直截溝澗,防遏沖要,疏決壅積」,以各種當時可能採取的技術措施,開鑿山阜高地,破除舊河道中的阻水工程,堵絕橫向串溝,修築千里堤防,疏浚淤塞的汴渠,自上而下對黃河、汴渠進行了治理。特別是在汴口治理中,創造性地採取了「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的措施,交替從河中引水入汴,從而改善了汴口水門工程,作到了河、汴分流。
經過整整一年的努力,永平十三年夏四月,工程全部完成,數十年的黃水災害得到平息,汴渠恢復了通航功能,大面積被淹沒的耕地重新煥發了生機。漢明帝聞奏後十分高興,親自「行幸滎陽,巡行河堤」,並下詔稱:「今既築堤、理渠、絕水、立門,河、汴分流,復其舊跡。陶丘之北,漸就壤墳,故薦嘉玉絜牲,以禮河神。東過洛汭,嘆禹之績。今五土之宜,反其正色,濱渠下田,賦與貧人,無令豪右得固其利,庶繼世宗《瓠子》之作。」同時明帝還下詔「濱河郡國置河堤員吏,如西京舊制」;「王吳及諸從事掾史皆增秩一等」。永平十五年,王景從明帝東巡,至無鹽(今山東東平東南),明帝嘉景治河功績,又拜為河堤謁者,「賜車馬縑錢」。
王景這次治河,由於工程浩大,動用人力物力甚眾,「雖簡省役費,然猶以百億計」,投資之巨,相當驚人。從此以後,河流規順,在八九百年間史書上少見有關黃河改道的記載。論者以為,東漢之後能出現這種情況,王景治河起了重要作用,因而受到後人的廣泛傳頌。(引文見《後漢書·明帝紀》《後漢書·王景傳》)
鄭國,戰國末年韓國(今河南中西部一帶)人,著名水工。公元前246年(韓桓惠王二十七年,秦王政元年),鄭國奉桓惠王之命西去秦國,勸說秦王興修水利工程,企圖使秦國把注意力放在國內,無暇東顧。秦國採納了鄭國建議,並於當年開始鑿涇水修渠。施工中秦王發現鄭國來秦是韓王的「疲秦」之計,怒而欲殺鄭國。鄭國辯解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漢書·溝洫志》)秦王認為有理,命他繼續修渠,渠道終於建成。《史記·河渠書》載:鄭國「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今陝西涇陽西北仲山)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 「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為紀念鄭國的功績,時人遂名該渠為鄭國渠。
這條渠道的經行地區,經酈道元考證,在《水經注·沮水》中記稱:「渠首上承涇水於中山西邸瓠口,……渠瀆東徑宜秋城北,又東徑中山南,……又東徑舍車宮南絕冶谷水。鄭渠故瀆又東徑巀嶭山南、池陽縣故城北,又東絕清水,又東徑北原下,濁水注焉,自濁水以上,今無人。……又東歷原徑曲梁城北,又東徑太上陵南原下,北屈徑原東,與沮水合。……沮循鄭渠,東徑當道城南,……又東徑蓮芍縣故城北,……又東徑粟邑縣故城北,……其水又東北流,注於洛水也。」以今地而言,大致流經涇陽、三原、高陵、富平、蒲城等縣。秦以後,此渠灌溉范圍雖有縮小,但歷代不絕,為關中地區的農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孫叔敖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楚國令尹。姓蒍,名敖,字孫叔,一名艾獵。期思(今河南省固始縣)人。孫叔敖一生政績頗多,而以治水最為人所稱道。
在司馬遷的《史記·循吏列傳》中,他被列為首篇:「孫叔敖者,楚之處士也。虞丘相進之於楚莊王,以自代也。三月為楚相,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姦邪,盜賊不起。秋冬則勸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漢王延壽在《孫叔敖廟碑記》中,贊頌孫叔敖「宣導川穀,陂障源泉,溉灌沃澤,堤防湖浦,以為池沼。鍾天地之美,收九澤之利」。說明在他倡導下,春秋時楚國已普遍在湖泊中的隆起部分挽堤為垸,發展水利,農業生產蒸蒸日上。「孫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國遂霸。」
《淮南子·人間訓》曰:「孫叔敖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庄王知其可以為令尹也。」這大概是我國最早的渠系工程之一。據《左傳·宣公四年》記載,有楚令尹虞丘子薦孫叔敖一事,那麼,這一灌區的修建,當在楚莊王九年(公元前605年)以前。期思、雩婁均屬今固始轄境,地處史河與灌河之濱。令人較為費解的是,前者是下游,後者居上游,何以能引低水而灌高田?史載不詳。但《太平御覽》和《太平寰宇記》在轉引《淮南子》的這句話時,其文是「楚相作期思之陂;灌雩婁之野」。意思是否指「作期思之陂」是一碼事,「灌雩婁之野」是另一碼事呢?也不能排斥這樣的可能性;在期思與雩婁之間,當年修了一些規模並非巨大的攔洪蓄水工程,從而形成「長藤結瓜」式的陂塘系統,既根治下游水害,又保證了上游灌溉。孫叔敖正是在興建這項水利工程上,顯示出他的才能,由此楚庄予以重用,任他為相。
孫叔敖在固始的治水業績是相當可觀的,不少志書均有這類記載。據嘉靖《固始縣志》記敘:縣境內陂塘、湖港、溝堰凡932處,「蓋肇自楚之孫公,漢之劉馥」。乾隆《光州志·溝洫志》載有康熙年間任固始縣知縣楊汝楫的《水利圖說》,其文雲:「昔孫叔敖於邑之東南,如史河浚其渠,曰清、曰堪,清灌上閘,堪灌三汊口。西有曲河自西南來,亦築壩攔水,灌石嘴頭。南如急流、羊行、子安等河,宣導堤防,各有灌口。當年之沐膏澤而詠勤苦者,已一一載簡冊矣。嗣後陵谷變遷,清、曲河,壩廢閘弛,急流、子安等河道梗基湮,即堰港陂湖,亦俱淤塞。總之,歷年久遠,而楚相之故道,不可復考。」古時期思屬楚,漢世祖(光武帝)更名固始。延熹三年(公元160年)五月,縣令段世賢曾為孫叔敖建廟立碑。明人劉昌《謁楚令尹廟》詩曰:「期思城裡吊遺蹤,祠廟深沉動鼓鍾。陰德已聞慈母教,余恩猶啟後人封。霜葭摧碧連荒草,雨蘚沿青上古松。讀罷殘碑出門去,寒山漠漠水重重。」據《固始縣志》稱,縣北期思鎮,有春秋楚令尹孫叔敖墓。可惜如今均已盪然無存。
安徽壽縣境內的芍陂,興建於楚莊王時期(公元前613~前591年),也是孫叔敖所創建。這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型灌溉工程,唐代改名為安豐塘,至今仍發揮著灌溉效益。《後漢書·王景傳》:「(廬江)郡界有楚相孫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驅率吏民修起蕪廢,教用犁耕,由是墾辟倍多,境內豐給。」《水經·肥水注》:「芍陂周一百二十里許,在壽春縣南八十里,言楚相孫叔敖所造。」又註:「陂水徑孫叔敖祠下,謂之芍陂讀。」史料記載多稱芍陂「徑百里,灌萬頃」,其規模當可想見。東漢、三國時期、唐肅宗、元世祖當政年代,都曾在這里屯田,大獲其利。但由於墾殖過度,歷代豪強占塘為田,雖幾經修整,到解放前夕,芍陂堤堰殘廢,灌溉面積僅六七萬畝。解放後建成淠史杭水利工程,芍陂已成為淠東乾渠的反調節水庫,面貌煥然一新。如今的芍陂,長約25公里的塘堤全部用塊石護坡,蓄水一達1億多立方米,可灌溉63萬畝農田。如楚相亡靈有知,亦當含笑九泉吧!
相傳孫叔敖懷有絕世之才,出任令尹之前,他不過是一位「楚之處士」,「期思之鄙人」。那麼,究竟是誰發現他的才幹,推薦他為楚相的呢?史料中載有不少別饒風趣的故事,茲摘錄一二,以饗讀者。
劉向《新序·雜事》:「樊姬,楚國之夫人也。楚莊王罷朝而晏,問其故,庄王曰:『今旦與賢相語,不知日之晏也。』樊姬曰:『賢相為誰?』王曰:『為虞丘子。』樊姬掩口而笑。王問其故,曰:『妾幸得執巾櫛以侍王,非不欲專貴擅愛也,以為傷王之義,故所進與妾同位者數人矣。今虞丘子為相數十年,未嘗進一賢。知而不進,是不忠也;不知,是不知也。安得為賢?』明日朝,王以樊姬之言告虞丘子。虞丘子稽首曰:『如樊姬之言。』於是辭位而進孫叔敖。孫叔敖相楚,庄王卒以霸,樊姬與有力焉。」
在《說苑·至公》中,劉向另有一則記載:「楚令尹虞丘子復於庄王曰:『……臣竊選國俊下里之士,曰孫叔敖,秀贏多能,其性無欲。君舉而授之政,則國可使治,而士民可使附。』庄王曰:『子輔寡人,寡人得以長於中國,令行於絕域,遂霸諸侯,非子而何?』虞丘子曰:『久固祿位者,貪也;不進賢達者,誣也;不讓以位者,不廉也。不能三者,不忠也。為人臣不忠君王,又何以為臣?願固辭。』庄王從之。賜虞丘子采地三百,號曰國老。以孫叔敖為令尹。少焉,虞丘子家干法,孫叔敖執而戮之。虞丘子喜,入見於王曰:『臣言孫叔敖果可使持國政,奉國法而不黨,施刑戮而不委,可謂公平!』庄王曰:『夫子之惕也。』」
《呂氏春秋·不苟》持另一說,認為薦孫叔敖為楚相的,是其好友沈尹莖:「荊王欲以為令尹,沈尹莖辭曰:『期思之鄙人有孫叔敖者,聖人也。王必用之,不臣不若也。』荊王於是使人以王輿迎叔敖,以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沈尹莖之力也。」是誰推薦孫叔敖為楚相,各說不一。在此也不必糾纏於繁瑣的考證,但孫叔敖確有宰相之才,且在各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當無疑義。
孫叔敖的賢名由來已久,傳聞他天性仁厚,又極謙遜謹慎。《新序·雜事》載:孫叔敖少時出遊,「見兩頭蛇,殺而埋之。歸而泣,其母問其故,叔敖對曰:『聞見兩頭之蛇者死,向者吾見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見,殺而埋之矣!』其母曰:『吾聞有陰德者,天報以福,汝不死也。』」《說苑·敬慎》載:「孫叔敖為楚令尹,一國吏民畢來賀。有一老父粗衣,冠白冠,後來吊。孫叔敖正衣冠而出見之,謂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盡來賀,子獨後來吊,豈有說乎?』老父曰:『有說。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孫叔敖再拜曰:『敬受命,願聞餘教。』老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取。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孫叔敖雖身居相位,但生活十分簡朴。《孫叔敖廟碑記》中說:「其憂國忘私,乘馬三年,不別牝牡。……專國權寵,而不榮華。一旦可得百金,至於沒齒而無分銖之蓄。破玉玦,不以寶財遺子孫。」真是生前兩袖清風,死後一貧如洗。《史記·滑稽列傳》中有一則故事,內容是敘述楚國樂師優孟諷喻庄王,不可忘記孫叔敖的功勞。現一並摘錄如下,以為佐證。
「(孫叔敖)病且死,屬其子曰:『我死,汝必貧困。若往見優孟,言我孫叔敖之子也。』居數年,其子窮困負薪,逢優孟,與言曰:『我,孫叔敖子也。父且死時,屬我貧困往見優孟。』優孟曰:『若無遠有所之。』即為孫叔敖衣冠,抵掌談語。歲余,像孫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別也。庄王置酒,優孟前為壽。庄王大驚,以為孫叔敖復生也,欲以為相。優孟曰:『請歸與婦計之,三日而為相。』庄王許之。三日後,優孟復來。王曰:『婦言謂何?』孟曰:『婦言慎無為,楚相不足為也。如孫叔敖之為楚相,盡忠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無立錐之地,貧困負薪以自飲食。必如孫叔敖,不如自殺。』……於是庄王謝優孟,乃召孫叔敖子,封之寢丘四百戶,以奉其祀。後十世不絕。」
綜觀以上片斷資料,大體可知孫叔敖的一生,精於治水,有功於國,奉法守職,持廉至死。他這種一心為人民造福的高尚品德,確實值得人們敬仰和緬懷。
李冰是戰國時期的水利科學家,都江堰的創建者,他對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年)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岷江出山口處主持興建都江堰工程,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來。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設石人水尺,這是我國早期的水位觀測設施。他還在今宜賓、樂山一帶開鑿灘險,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慶縣西河)、白木江(今邛崍縣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綿水(今綿遠河)等灌溉和航運工程,同時修索橋、開鹽井等。人民懷念他的功績,建設廟宇加以紀念。北宋以後還流傳著李冰之子李二郎協助李冰治水的神話。
郭守敬(1231-1316)是元代傑出的科學家,擅長水利及天文歷算,「巧思絕人」,曾任都水監、太史令等職。他在今寧夏河套地區、京冀豫地區以及京杭運河山東段開通前夕的汶泗河地區做了大量的勘查測量工作,提出了二十幾條有關水利的建議,治理河渠塘堰幾百所。 在元大都(今北京)附近,他主持重開金口河引永定河水,主持建設了最後打通京杭運河全線的通惠河工程。郭守敬設計製造了20種天文儀器,進行了南北一萬一千里、東西六千餘里的天文大地測量,1280年完成《授時歷》。他首先提出了「海拔」的概念,比德國數學家高斯早560多年。
潘季馴(1521-1595)是明代著名治河專家,曾4次出任「總理河道」,主持治理黃河、淮河、運河,在治黃理論和實踐上有重要建樹。針對當時河勢散漫的情況,他在徐州以下黃河兩岸高築大堤,挽河歸槽,實現束水攻沙;堵塞高家堰決口,加固高家堰大堤,逼淮水盡出清口,以清刷黃;以洪澤湖攔蓄淮河洪水,並為運河提供水源。他還提出了利用黃河本身沖淤規律實行淤灘固堤的措施。由他奠定基礎的明清河道一直維持了300年之久。他的理論貢獻主要有三點:①把治沙提到治黃方略的高度,實現了治黃方略從分水到束水、從單純治水到注重治沙的轉變。②提出並實施了解決黃河泥沙問題的三條措施,即束水攻沙,蓄清刷黃,淤灘固堤。③著成《河防一覽》一書,系統總結、完善了堤防修守的一整套制度和措施。後人評價說:「治河人員只要能記住他書上的一兩句話,提出的措施辦法就會高人一籌。」
李儀祉(1882-1938)是近代著名水利科學家、教育家。他早年留學德國攻讀水利,1915年學成回國後,在中國第一所水利學校——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任教授、校長,以後又任陝西水利局局長、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兼總工程師等職。在陝西,他應用近代技術規劃了「關中八惠」灌區,並親自參與了涇惠渠、洛惠渠、渭惠渠建設。1933年他在天津創辦了中國第一水工試驗所。李儀祉重視引進西方先進水利技術,通過對黃河、淮河、長江治理的規劃,將許多西方的先進水利科學技術引入我國,同時還培養了大批近現代水利人才。1931年,他倡議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水利學術團體——中國水利工程學會,並當選為會長,以後連選連任,直至去世。
在近代史上,古老的中華水文明在某些方面的發展已落後於西方。而李儀祉則是這一時期促進東西方水文明融合的代表人物之一。
4.海瑞墓室後擴建了「揚廉軒」,亭柱上刻有海瑞的兩幅對聯,其一是「三年不改冰霜操,萬死常留社稷身」,請結合你所了解的海瑞,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海瑞是中國歷史上清官的典範、正義的象徵。這幅對聯表達了海瑞一生不改剛直不阿的性格,雖千辛萬苦,屢受打擊,仍全身心投入到國家繁榮穩定和百姓冷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