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醫療糾紛
這種手術的確容易引起並發症,但你父親的手術到底是否屬於並發症,這個問題需要結合手術記錄、手術前的檢查記錄等多方面資料綜合研究才能確定。
下面的資料也許對你有用,現轉錄給你,祝你父親早日康復。
膽囊切除術並發症--不容忽視的問題 【基本外科討論版】
自1882年Langenbuch首次施行膽囊切除術以來,開腹膽囊切除一直是腹部外科最常見的手術之一。雖近年來腹腔鏡外科的興起使一部分病人接愛腹腔鏡膽囊切除,但開腹膽囊切除仍是大部分醫院最經典最常施行的手術之一。開腹膽囊切除術雖不復雜,並發症發生率和手術死亡率均很低,但其並發症往往給病人帶來災難性後果,這是一個並非所有外科醫生都認識到的問題,往往是並發症出現了,才意識到問題嚴重性。下面結合作者實踐和文獻再談一談這個簡單而 又復雜的論題
檢索1998年1月~1999年10月國內有關膽囊切除文 獻共有337篇,其中79篇是有關開腹膽囊切除並發症的問題,佔23.4%,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內外科醫生對膽囊切除及其並發症的重視。從此79篇文獻中隨機選取35個單位的35篇文獻,作者單位來自於全國各地各級醫院,時 間跨度為1966~1999年,基本可代表國內開腹膽囊切除的現狀。35篇文獻中共報告開腹膽囊切 除術24095例,540例發生並發症,發生率為2.2%。前5位並發症分別為膽囊切除術後問題(膽囊切除術後綜合征)佔0.92%(222/24095),肝外膽管損傷佔0.81%(195/24095),膽汁瘺佔0.21%(50/24095),膽囊殘株炎並發膽總管結石、黃疸佔0.15%(35/24095),心臟驟停佔0.08%(19/24095),其他少見並發症有肝十二指腸韌帶橫斷、肝功能衰竭、術中肝門曲張靜脈大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壞死性筋膜炎、十二指腸損傷等。
膽囊切除術後綜合征並無一個明確的概念,其泛指膽囊切除術後仍出現上腹部隱痛、惡心、飽脹、反酸、消化不良、大便次數增多或稀便、厭油膩、發熱、甚至黃疸等術前即存在的表現。1995年Nahrwold 提出膽囊切除術後綜合征是一種誤解,以「膽囊切除術後問題」的稱謂替代似乎更為合理。膽囊切除術後問題發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由於膽道疾病本身,也可能與膽道疾病毫不相干。膽囊切除術後問題中最為明顯的症狀是術後腹痛,文獻報道70%以上的腹痛原因與膽囊切除無關,這包括術前就可能存在的胃食管反流,應激性腸道綜合征、胃十二指腸潰湯、慢性胰腺炎、慢性肝炎等疾病症狀在膽囊切除術後繼續存在。部分病人膽囊切除術後腹痛與膽囊殘株炎、醫源性膽總管結石及術前術中未發現的膽總管結石有關。膽囊殘株炎多見於膽囊大部切除時,由於在Hartman囊處切斷膽囊,使得剩餘部分日後逐漸擴張而形成小膽囊。部分病人可再次出現結石及慢性炎症。部分膽囊頸結石在膽囊大部切除後可有結石殘留或操作不慎將結石推入膽總管,術後出現結石性膽囊炎症狀或膽絞痛、黃疸、發熱等膽管炎表現。從我們經驗來看,膽囊大部切除術並不是值得推薦的術式,只是在肝外膽管因疤痕組織粘連緻密,解剖關系難以辨認時或合並肝硬化肝門門靜脈叢屈曲擴張時不得已而為之。而且行膽囊大部切除術後剩餘膽囊粘膜應以碘酒、石炭酸塗抹或電刀燒灼徹底處理以防止術後小膽囊出現。膽囊切除前應仔細觸摸膽囊及膽囊頸部,確定有無結石,如有,術者應耐心解剖,將粘連纖維組織剔除一部分,以便暴露膽囊管,看清膽囊管後輕輕觸摸膽囊管有否結石,結石大小、數目,膽囊管粗細,特別注意勿擠壓過猛將結石擠碎或擠入膽總管。分離出膽囊管後在結石下方結扎懸吊標記,防止結石殘留或滑入膽總管。
膽道系統解剖關系復雜,而且變異較多,在膽囊切除術中任何疏忽和失誤都可造成膽管損傷。肝外膽管及膽囊管出現明顯變異者約佔10%~15%,最常見的四種情況為:膽囊管開口於右肝管,兩根右肝管引流右肝葉;膽囊管與膽總管融合並開口於近端;膽囊管繞過膽總管並開口於內側近端;膽囊管與膽總管有較長的並行段。其中第四種情況同時有較大結石位於膽囊Hartman袋內或合並膽囊管-膽總管內瘺時,即為Mirrizzi綜合征。關於開腹膽囊切除時肝外膽管損傷的診治和預防已有諸多文獻,這里不再贅述,只提出兩點:(1)提倡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因為從國內外文獻看,膽囊切除的三種主要方式即常規開腹膽囊切除、小切口開腹膽囊切除,腹腔鏡膽囊切除中,腹腔鏡膽囊切除膽管損傷發生率最低,而小切口開腹膽囊切除膽道損傷發生率最高;(2)提倡開腹膽囊切除採用順逆結合方式,分離膽囊三角顯示膽囊管後並不切斷,而用絲線先予以結扎標記,然後在自膽囊底開始逆行切除膽囊,最後兩端會師,確定肝總管、膽總管、膽囊管三管會合關系後,再切斷膽囊管。此外,在手術極度困難時,可先剖開膽囊,從膽囊腔內找到膽囊管開口內外結合進行處理,或通過膽囊管行術中膽道造影明確肝外膽道關系後再進行手術操作,對預防醫源性膽管損傷發生有重要作用。
膽囊切除心跳驟停的原因是一個綜合因素,它與麻醉、機體本身原有疾病及手術操作密切相關。在正常狀態下,病人術前即存在的心肌缺血、高血脂、高血壓、心律失常或糖尿病等不易被臨床醫師所重視,一旦麻醉後膽囊切除時,心臟負荷增加,這些病易發生心跳驟停意外。年齡越大,膽囊切除心跳驟停發生率越高,這與心臟的儲備功能減退有關。此外,從本文統計的國內35家醫療單位膽囊切除情況來看,心臟驟停多發生於縣市級醫院,而在省級以上醫院及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則較少見,這可能與採用的麻醉方式密切相關。由於技術原因,很多縣市級醫院麻醉醫師樂於採用硬膜外阻滯麻醉而不願採用氣管插管全麻。硬膜外阻滯麻醉對病人交感神經阻滯所致的血液動力學變化明顯,迷走神經張力相對亢進,興奮性增高。膽囊切除時,手術刺激反射性血壓大幅度降低,心跳變慢,心肌缺血缺氧,極易發生心跳驟停。而氣管內麻醉對血液動力學干擾較輕,可充分供氧,對保護心功能有益,且一旦發生心跳驟停,便於搶救。手術操作中,在牽拉提夾膽囊時,通常術中心電圖提示心率變慢,血壓下降,S-T段不同程度的下降,T波變平。分離膽囊頸時更顯著,提示手術操作是心跳驟停的重要原因之一。膽囊切除術中一旦發現心跳驟停,復甦成功的關鍵是麻醉師及早發現循環變化和心跳驟停的先兆,迅速作出心跳驟停診斷,立即進行搶救,手術者經腹腔行心臟按壓,麻醉師立即經氣管插管給氧,進行正壓呼吸。早期發現及時搶救成功率可達70%以上。如果麻醉者觀察不細,或手術者忙於操作,對心跳驟停先兆未察覺,一旦心跳驟停,措手不及,忙亂無序,復甦失敗,病人將不可避免地死亡或成為植物人。
膽囊切除術後黃疸雖並不常見,但確值得重視。結合我院資料,黃疸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1)術前病人合並有肝臟器質性病變如肝炎、肝硬化等,即使擇期手術也可出現肝功能惡化、黃疸、腹水等,尤其由於急診手術或術前忽視這方面檢查,在手術打擊下肝功能惡化,出現肝細胞性黃疸或肝內毛細膽管梗阻性黃疸,甚至可出現肝衰,這是膽囊切除的高危因素。(2)肝外膽 管損傷。(3)膽囊切除時膽囊內結石推入膽總管造成醫源性膽總管繼發結石,出現梗阻性黃疸。(4)膽囊切除術後繼發膽管炎、胰腺炎,可致梗阻性黃疸。我們曾遇1例78歲高齡慢性結石性膽囊炎反復急性發作,行膽囊切除術,術前無黃疸史,B超及術中無膽管擴張,術後14天出現上腹脹,不適,黃疸,體溫37℃左右,血生化為梗黃改變,B超示肝內外膽管均擴張,肝外膽管直徑1.6cm,無結石影,胰澱粉酶增高,經按急性胰腺炎,膽管炎治療10天,黃疸消退,B超示膽總管直徑恢復到術前0.8cm。(5)術後肝門區粘連,瘢痕壓迫肝外膽管呈現梗黃。因此即使膽囊切除術後早期即出現梗阻性黃疸,也不能泛泛地認為是肝外膽管損傷。動態觀察肝功能變化、血膽紅素水平、肝膽B超,有條件可行MRCP,必要時可行ERCP,鑒別黃疸是梗阻性還是非梗阻性、肝內梗阻還是肝外膽管損傷性梗阻均有重要價值。
術後肝功能衰竭,術中肝門曲張血管大出血多見於肝硬化病人。對肝硬化病人合並膽囊炎時,行膽囊切除是一個高危險手術。由於肝硬化、門脈高壓、膽囊床靜脈叢及肝門部門靜脈分支怒張,很容易破裂出血;加之肝功能儲備差,凝血機制差,一旦出血,往往難以控制。對肝硬化病人必須行膽囊切除時,如必要可考慮施行膽囊大部切除或漿膜下膽囊切除術。
Ⅱ 醫療糾紛與醫療事故的區別是什麼
醫療糾紛與醫療事故的異同點
一、醫療糾紛和醫療事故的概念、性質上有區別。
1、醫療糾紛和醫療事故的概念不同:醫療糾紛是指發生在醫療衛生、預防保健、 等具有合法資質的醫療企事業法人或機構中,一方認為另一方在提供醫療服務或履行義務時存在過失,造成實際損害後果,應當承擔責任,但雙方(或多方)當事人對所爭議事實認識不同、相互爭執、各執己見的情形。定義滿足4個要件:① 特定在醫療服務領域;② 當事人都是合法民事主體;③爭議事實是過失行為;④ 過錯責任處於待定狀態。此概念涵蓋了有過失和無過失的所有情形,體現了醫療糾紛概念的外延和內涵,排除了發生在醫療行業的其他糾紛,如工程建設合同糾紛、醫療設備和葯品買賣合同糾紛、人事仲裁、勞動糾紛等。 醫療糾紛通常是由醫療過錯和過失引起的。醫療過失是醫務人員在診斷護理過程中所存在的失誤。醫療過錯是指醫務人員在診療護理等醫療活動中的過錯。這些過錯往往導致病人的不滿意或造成對病人的傷害,從而引起醫療糾紛。 除了由於醫療過錯和過失引起的醫療糾紛外,有時,醫方在醫療活動中並沒有任何疏忽和失誤,僅僅是由於患者單方面的不滿意,也會引起糾紛。這類糾紛可以是因患者缺乏基本的醫學知識,對正確的醫療處理、疾病的自然轉歸和難以避免的並發症以及醫療中的意外事故不理解而引起的,也可以是由於患者的毫無道理的責難而引起的。亦有人稱之為醫療侵權糾紛,即醫療服務的提供者與接受者之間對醫療行為及其後果是否侵權及侵權責任的爭議。目前醫療糾紛增多的原因是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大大增強,患者及家屬處處注意維護自己的利益。醫院和醫務人員尚不能正確認識這一點,從而處於被動局面。
1.醫療工作和醫療行為更多的受到社會規范的強制性制約。而我們有相當多的人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
2.服務質量不高,服務態度不好。醫務人員在醫療服務中不能尊重並平等對待 患者,而易出現糾紛。
3.社會對醫療工作存有認識上誤區,很多醫學上正常的事情,卻引起糾紛
醫療事故是指經醫療單位具有資格的衛生技術人員在診療過程中,由於過失而造成患者的人身損害後果的。醫療事故構成要件 (1)醫療事故的主體是合法的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 (2)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違反了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 (3)醫療事故的直接行為人在診療護理中存在主觀過失; (4)患者存在人身損害後果; (5)醫療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醫療事故鑒定首先是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啟動,《條例》規定,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醫療機構關於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的報告或者醫療事故爭議當事人要求處理醫療事故爭議的申報後,對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應交由負責醫學會組織鑒定;醫患雙方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爭議,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共同委託負責醫學會組織鑒定。6種情況不屬於醫療事故。例如,在緊急情況下為搶救危重患者生命而採取的緊急醫學措施造成了不良後果的;在醫療活動中由於患者病情異常或患者體質特殊而發生醫療意外的;在現有醫學科學條件下,發生無法預料或者不能防範的不良後果的;無過錯輸血感染造成不良後果的;因患者原因延誤診療導致不良後果的;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後果的。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規定:不屬於醫療事故,醫院不承擔賠償責任,這只是在行政處理的范疇,如果醫療機構的過錯造成患方損害,根據民法通則以及相關法律法規,仍要承擔賠償責任,也就是說,即使不是醫療事故,如果醫院侵權造成患者損害,仍要承擔賠償責任。
Ⅲ 醫療糾紛和醫療投訴的定義和區別是什麼
醫療糾紛走屬於醫患矛盾沒有定論的階段,而醫療投訴是有了基本結論,如醫院自己的結論,上級醫療機構的鑒定等並不符合患者的訴求而要向上級主管部門申訴,是醫療投訴。
Ⅳ 關於醫療風險與醫療糾紛的關系是怎樣啊
醫療風險是潛在的,醫療糾紛是已經發生的。
醫院在在醫療活動中,如果違反了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和診療常規,就存在醫療風險;
如果過失造成了患者人身損害的後果,就會發生醫療糾紛。如何避免發生醫療糾紛,關鍵在預防。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二章醫療事故的預防與處置
第五條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必須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
第六條醫療機構應當對其醫務人員進行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的培訓和醫療服務職業道德教育。
第七條醫療機構應當設置醫療服務質量監控部門或者配備專(兼)職人員,具體負責監督本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的醫療服務工作,檢查醫務人員執業情況,接受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投訴,向其提供咨詢服務。
Ⅳ 醫療事故糾紛范疇
什麼是醫療糾紛
醫療糾紛是醫患之間糾紛的一種,它是醫患關系的雙方針對醫療活動而發生的爭議,它的本質特點就是醫患雙方對醫療後果的認識有分歧,而分歧的焦點又在於不良後果產生的原因。任何一種法律關系都是由主體、客體和內容三部分組成,醫療糾紛的特點也應符合這三個方面:
1.糾紛的主體是醫患雙方。
醫療糾紛是產生於醫患之間的糾紛,其他人不能成為醫療糾紛的主體。如病人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的鑒定不服或衛生局的處理決定不服,是衛生行政機關及鑒定機構與患者之間的糾紛,矛盾不在醫患之間,不屬於醫療糾紛的范疇。再如傷害案件的肇事者對醫療後果不滿,要求醫院與其共同承擔賠償責任,也不是實際意義上的醫療糾紛,若院方確實存在醫療過失並應該由醫院承擔責任,也必須以患者的名義請求賠償。
2.糾紛的客體是患者的生命權或健康權。
醫療糾紛一般都是患者認為自己的生命權或健康權受到了侵害。在實踐中通常表現為,在診療護理過程中,患者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後果,或者感到留下了不良後果的隱患,並且患者認為這種不良後果的產生是由醫方的過失所造成。當上述兩點同時具備時,便產生了醫療糾紛。所謂不良後果,包含的范圍十分廣泛,輕者可出現功能障礙、增加痛苦、延長治療時間等,嚴重的可致病人死亡或殘疾。對醫療糾紛的後果,由於是顯而易見的,醫患雙方一般多無異議。而對於不良後果產生的原因則往往成為糾紛的焦點。由於人體結構的復雜性和個體的差異性,使疾病的發展也變化莫測。就目前的醫學科學水平,有些疾病的不良後果是其產生發展的自然轉歸,是醫護人員所不能避免的;當然,由於醫護人員的責任心問題、技術水平等方面的缺陷,也可以使病人出現不良後果。
3.糾紛必須與診療護理工作有關。
醫療糾紛必須是針對診療護理所產生的不良後果而提出的,
除此之外的醫患糾紛不屬於醫療糾紛。例如,某產婦在某醫
院?產一男嬰。按規定,嬰兒室的護士每天都要按時將新生兒
送到病房讓產婦哺乳。分娩後第三天,護士象往常一樣將小
車停在走廊里分別送新生兒到母親的床邊,當送完兩個新生
兒之後再回到小車旁,發現該產婦的孩子不見了。雖經多方
積極尋找,但仍無下落。產婦要求醫院承擔責任,醫院認為
孩子被盜護士無法防範,拒不同意承擔任何責任,雙方因而
產生了爭紛。後訴至法院,以醫院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才了
結此案。本案雖然是醫患之間的糾紛,但由於不是針對診療
護理工作而產生的,故不屬於醫療糾紛,而是醫患之間普通
的民事糾紛。
醫療事故具有如下特徵:
1.醫療事故的行為主體與責任主體是同一的,即醫療單位。
法律要求法律主體應當為自己的過錯行為承擔法律責任,從
形式上看,醫療事故是由某一(些)醫務人員(廣義)的行
為造成的,但事實上,從實際發生的法律關繫上看,醫患之
間的關系是醫療單位與患者之間的關系,而不是醫務人員與
患者之間的關系,醫務人員只是作為法人的一部分來為患者
服務,即某一個體的行為與法人內部其他個體的行為構成一
整體為患者服務,所以醫務人員的行為是法人行為的組成部
分,本質上應視為法人行為。
2.醫療事故是因過失引起的。
不能將醫療事故簡單地理解成醫療與事故的簡單相加,即認
為凡在醫療過程中發生的事故都是醫療事故。醫療事故是作
為一整體來體現它的內涵和外延的,它是一法律意義的概念
,所以對它下定義就應考慮是否有利於理論研究與司法實踐
。正是基於此,我們將醫療事故嚴格限定在因過失引起的醫
療事件。而排除了因醫療單位故意引起的醫療事件。
3.醫療事故是因醫療單位所提供的醫療服務造成的。
醫療事故是法律事實,它不僅指某一行為的結果,而且也包
括行為本身,所以醫療事故可能發生在接受醫療服務的過程
中,也可能發生在該過程之後。傳統的觀點認為,醫療事故
是發生於醫療單位在從事診斷、治療、護理的過程中,這種
觀點是不全面的,因為醫療事故的行為是發生於該過程中,
但結果可能發生於該過程之外,而醫療事故是由行為和結果
共同構成的,因此,筆者使用「因醫療單位所提供的醫療服
務造成的」加以概括。
4.醫療事故是指發生嚴重不良後果的醫療事件。
醫療事故是否要以發生嚴重不良後果為條件,在理論界和司
法實踐中爭議很大,筆者認為,應當以發生嚴重不良後果為
條件。其中理由已在本文第一部分詳細闡明,在此就不贅述。
5.醫療事故是法律事實,它的上位概念是醫療事件。醫療事
故不僅包括有過錯的醫療行為,而且包括因此發生的損害後
果。
Ⅵ 一,名詞解釋 1,醫德道德范疇 2,醫患糾紛 3,情感 4,生命價值觀 5,醫學道德規范
一、名詞解釋
1、醫德道德范疇:在醫學倫理學中,廣義的范疇是反映醫患之間、醫務人員之間以及醫務人員和社會之間關系的醫學倫理學所有最基本的概念。
2、醫患糾紛:指醫方(醫療機構)與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親屬)之間產生的糾紛。
3、情感:對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如喜歡、憤怒、悲傷、恐懼、愛慕、厭惡等。
4、生命價值觀:指一個人對生命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
5、醫學道德規范:是指依據一定的醫學道德理論和原則而制定的,用以調整醫療工作中各種人際關系、評價醫學行為善惡的准則。
(6)醫療糾紛相關概念擴展閱讀:
1、醫學倫理學的具體原則:
(1)不傷害。不非傷害原則是指在診療過程中不傷害患者身心的原則,是醫務人員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2)有利。有利原則是指醫務人員為保護患者利益而進行的診療行為。
(3)尊重。尊重原則是指醫務人員尊重病人及其理性的決定。
(4)公正。醫療公正是指社會上人人平等、合理地享有衛生資源或享有公平分配的權利,以及參與衛生資源分配和使用的權利。在醫學實踐中,公正不僅指形式上的相似性,而且強調公正的內容。
2、醫患關系的基本模式:
主動被動型、指導合作型和共同參與型。
3、患者的權利和義務
權利:提供周到、舒適、優質的醫療護理服務。有權了解醫療隊的成員。了解本病的診斷、病情、治療措施、治療結果(含意外)、手術方法、醫療風險、臨床試驗和預後等相關信息。入院時,請簽署通知及授權書。
義務:遵守醫院規章制度,不得侵犯醫院員工和其他患者的權利。
4、臨床診治工作中的基本道德原則
(1)及時原則
及時原則,就是要求醫務人員力爭盡快地對疾病做出診斷,主動迅速地治療,並認真適時地對病人的要求和疾病變化做出反應。
(2)准確原則
准確原則,就是要求醫務人員積極充分地利用現實條件,嚴肅認真地做出符合病情實際的判斷。
(3)有效原則
有效的原則是要求醫務人員採用熟悉掌握的科學手段,認真實施療效穩定、病情緩解、預後良好的治療。有效原則是對醫務人員選擇治療手段的定性規定,即解決哪些治療手段可以使用、如何使用的問題。
(4)擇優原則
擇優原則就是要求醫務人員認真仔細地選擇使病人受益與代價比例適當的診療措施。
(5)自主原則
自主性原則是指患者在診療過程中對病情的詢問、接受或拒絕、選擇治療方案的自主性。醫務人員應尊重患者的自主權,將其視為診療行為的醫德要求,並嚴格遵守。
Ⅶ 醫療糾紛的問題
證據是關鍵,醫院檢查拍片+CT,醫生做的診斷記錄,特別是自己的診療手冊上面有醫生的內診斷記錄,花費近4000元的容收據(發票)。轉院做64排CT,右股股頸無任何問題的診斷記錄,及兩次的CT片。然後根據實際提交相關資料給醫患糾紛解決的部門(或法院),進行判定哪裡次診斷更權威,做出相應解決。注意,提交資料時應提交復印件,原件要保存好,當心不法部門銷毀證據。
Ⅷ 醫療糾紛的責任如何認定
1、法官直接判定
並不是所有醫療糾紛都必須經過醫療鑒定才能明確責任,根據《民事訴訟法》第72條規定「人民法院對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鑒定的,應當交由法定鑒定部門鑒定;沒有法定鑒定部門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鑒定部門鑒定」。問題的關鍵在於醫療糾紛案件爭議的事實是不是「專門性問題」,法官是否「認為需要鑒定」。
從前面醫療糾紛概念的分析可以得知,有些醫療糾紛爭議事實並不是專業醫療問題,甚至不涉及醫學知識,法官沒有必要依申請或依職權安排醫療鑒定。
2、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按照《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目前我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分為首次鑒定和再次鑒定,首次鑒定工作由設區的市級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直接管轄的縣(市)級地方醫學會組織專家鑒定組進行;再次鑒定工作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醫學會組織進行;對疑難、復雜並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醫療事故爭議,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可以商請中華醫學會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但一般情況下,再次鑒定就是最終鑒定。
鑒定結論應該包括:醫療行為是否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醫療過失行為與人身損害後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醫療過失行為在醫療事故損害後果中的責任程度;醫療事故等級等內容。
鑒定組會綜合分析醫療過失行為在導致醫療事故損害後果中的作用、患者原有疾病狀況等因素,判定醫療過失行為的責任程度,從重到輕分為4級,完全責任、主要責任、次要責任和輕微責任。鑒定結論中的責任認定直接關繫到賠償項目、范圍和數額的最終確定。
醫療事故等級分為四級十二等,分別是一級甲、乙等醫療事故;二級甲、乙、丙、丁等醫療事故;三級甲、乙、丙、丁、戊等醫療事故;四級醫療事故。對於傷殘患者,醫療事故一級乙等至三級戊等對應傷殘等級一至十級。司法實踐中,事故等級與賠償數額之間不存在正比關系。
3、醫療過錯司法鑒定
從2005年10月1日起,全國人大會常委會《關於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正式實施,其中規定「在訴訟中,對本決定第二條所規定的鑒定事項發生爭議,需要鑒定的,應當委託列入鑒定人名冊的鑒定人進行鑒定。鑒定人從事司法鑒定業務,由所在的鑒定機構統一接受委託。鑒定人和鑒定機構應當在鑒定人和鑒定機構名冊註明的業務范圍內從事司法鑒定業務」。《決定》也明確了鑒定人依法迴避和出庭作證制度。
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司法部)主管全國鑒定人和鑒定機構的登記管理工作。省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司法廳或直轄市司法局),負責對鑒定人和鑒定機構的登記、名冊編制和公告。
司法鑒定結論要確定醫療過失參與度,分為ABCDEF六個等級。醫療過失參與度是指在醫療過失與疾病共同存在的案件中,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患者傷殘或死亡的損害後果,鑒定專家定量分析醫療過失在此後果中所起的作用,明確其參與因果關系的程度大小。醫療過失參與度是法院定案的重要依據,所以司法鑒定結論核心部分就是對這項指標的認定。
與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不同,司法鑒定只能由人民法院委託進行,且一般只能鑒定一次。對於爭議較大的鑒定結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27條規定「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委託的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有異議申請重新鑒定,提出證據證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鑒定機構或者鑒定人員不具備相關的鑒定資格的;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的;鑒定結論明顯依據不足的;經過質證認定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其他情形。對有缺陷的鑒定結論,可以通過補充鑒定、重新質證或者補充質證等方法解決的,不予重新鑒定。」
Ⅸ 醫療糾紛治理的概念
1、協商解決;2、如協商不成,只有訴訟解決,具體委託律師代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二)有明確的被告;(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第一百二十條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並告知對方當事人。第一百二十一條起訴狀應當記明下列事項:(一)原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二)被告的姓名、性別、工作單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等信息;(三)訴訟請求和所根據的事實與理由;(四)證據和證據來源,證人姓名和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