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對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的可行性能否取得實質性進展怎樣分析的

對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的可行性能否取得實質性進展怎樣分析的

發布時間:2022-01-02 04:29:50

Ⅰ 產品質量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國內外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如何處理

如何看待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屬於適用於不同歸責性質 的兩種法律,卻在現實情況中被當事人同一行為同時違反的現象,產品 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應當從效益最大化來認定責任歸屬大小, 它從學說到各國的立法實踐都沒有得出統一的結論。本文針對產品質量 的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概念、成立要件、理論學說以及選擇原則 等進行分析和討論,盡量做到對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合理選擇,以切 實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為目標。 關鍵詞:產品質量 侵權責任 違約責任 法律問題
產品質量的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是合同履行中的某一個違法行 為同時具有侵權行為和違約行為的雙重特徵,產生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 的法律現象。各國針對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所採取的法律 手段各不相同,從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理論學說出發,通過不斷 的探索和發現尋求更好的競合判定辦法和賠償選擇原則,維護當事人的 合法權益才是法律行為的最終目標。 一、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競合的概述 1.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概念 侵權責任是指侵害他人人身、財產等合法權益依法應當承擔的法律 責任,違約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或者合同履行不當而造 成合同另一方履行利益的損失而應當承擔的相應的法律責任。而產品質
量侵權責任確切的說應該是產品侵權責任,指的是因為產品存在缺陷造 成他人損害的,由產品的生產者或者銷售者承擔的責任,被侵權人可以 向兩者中的任一提起賠償請求。 具體可以參考 《侵權責任法》 41-47 條。 第 產品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 品質量違約責任是指的出賣人交付的產品與合同約定的產品質量不符, 合同沒有約定質量標準的,按照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准,沒有的雙方協 商,協商不成的按照交易慣例解決,仍不能解決的按照商品的通用質量 標准來確定商品的質量。只要出賣人交付的商品不符合約定,那麼買受 人就可以要求出賣人承擔產品質量的違約責任。產品質量的侵權責任與 違約責任在規則原則、責任構成要件、免責條件等各個方面都存在著較 大的差異,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現這種同一行為同一事實在同一 當事人之間,同時符合兩種以上民事責任構成要件,並發生以同一給付 內容為目的的請求權的現象,就是我們所說的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 責任競合的情況,這種法律競合的現象是指產品質量違約責任和侵權責 任並存和相互沖突的一種現象。它是伴隨著合同法和侵權行為法的獨立 而產生的,它十分復雜並且具有多重性。競合是指爭相符合,或同時該 當之的意思,那麼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就是指關於產品質 量上存在的違法行為同時產生的違約責任侵權責任之間的相互交叉重疊 的法律現象,它同時也導致了違約責任的請求權和侵權責任的請求權的 重疊,形成請求權的競合。 2.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成立要件 必須是在同一不法行為上同時引起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侵權行為和
違約行為的發生,才能根據不同的法律規定,構成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 違約責任競合。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要求同一行為並須為違法行為, 並且不是所有的統一不法行為形成的責任都構成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 合,形成競合的情況下,行為人應當根據法律要求分別承擔不同違約責 任和侵權責任。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要求同意產品質量上的違法行為 要同時符合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兩個民事責任在同一行為 上並存,才能形成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爭適用,即競合。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要求同一不法行為引起的同時發 生的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必須是由同一個民事主體實施的,其可能承擔 的雙重責任的主體是同一個,可能享有雙重請求惡犬的主體也是同一人, 也就是說同一個權利人對於義務人在統一內容上同時可以有多個請求 權。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還要求當事人只能夠獲得一次給 付滿足,不能針對並存責任實現多次給付滿足,要均衡雙方當事人的利 益,在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只能滿足當事人的一個請求 權。 二、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理論學說 1.法條競合說 法條競合說,又被稱為非競合說,這種學說將侵權行為定義為違反 權利不可侵害的一般義務的行為,而將違約行為定義為違反當事人約定 的特別義務的行為,違約行為是侵權行為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違約行
為的法律責任規定與侵權行為的是特別法和普通法的關系,這種競合說 最初是在刑事法中被提出的,後來才被引用到民事法中來。因此,在同 一行為事實同時具備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時,一般採取優先 依靠特別法的原則,當事人只能根據合同上的責任規范採取請求權,不 以侵權行為作為請求權的責任范圍。 在侵權責任與違約責競合的情況下,法條競合說體現的是合同法與 侵權法的分離並體現出了合同法的重要性,導致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 形成了合同至上的認知,這種處理方法避免了雙重請求權的產生,確定 了單一適用的法律,這是它的優勢。但是,法條競合說也存在很明顯的 問題,它將違約行為作為侵權行為的一種特殊形式,忽視了兩者之間的 差別,這兩者之間在一般共同要素上互相排斥,不是相同的基礎,無法 在法律實施上實現統一原則。同時,法條競合說也忽略了對當事人的權 益的公正評價,僅僅只適用於有合同責任的確定責任,對於那些無合同 的,無償保管的行為,一旦出現問題,對於應承擔的相應責任的歸屬問 題將無法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2.請求權競合說 請求權競合說認為,同一違法行為在同時具備侵權行為和債務不履 行的要件時,產生的損害的賠償請求權和債務不履行的請求權,兩者的 請求權可以獨立並存,請求者可以同時行使兩種請求權也可以選擇其中 一種請求權。請求權競合說的理論在產生過程中大致分成了兩個方面: 請求權自由競合說和請求權相互影響說。 請求權自由競合說的理論認為兩個請求權應當是相互區別完全獨立
的 ,此種學說理論是以權利者的利益為出發的,允許受害方選擇一個請 求選行使,在未能正常行使時,則可行使另一請求權。受害人可以分別 單獨處理,也可以將其中一個請求權贈予讓與他人,這種情況會導致債 務人的義務雙重化,不僅不尊重債務人的利益,而且違反了立法的根本 宗旨。債務人可以被兩種請求權分別進行處分,會造成案件訴訟,導致 案件審理變得復雜失去原有意義。總之,這種學說維護了一部分人的利 益,但是卻是建立在犧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的基礎上。 請求權相互影響說的理論觀點是將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進行半獨 立劃分,注重兩者之間的內部聯系,關注它們之間的相互形象作用。這 種理論基礎的依據是為了調和兩種請求權所存在的矛盾,在賠償范圍、 抵銷以及時效性等方面進行綜合判斷,讓評價更加具體客觀,同時還有 補足作用,例如,對其中一項請求權的時效太短而消失時也可以採取較 長時效的請求權。總之,這種理論學說比較趨向於緩和,是在兩種請求 權的情況下選擇一種以協調和均衡為主的思想理論。 3.請求權規范競合說 請求權規范競合說的觀點與以上不同,認為在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 競合的境況下,產生的請求權應當為一個,請求權的內容應當綜合各項 規范來決定,在責任歸屬的法律判斷過程中,法院和權利人可以各持己 見,權力熱可以列舉出對自己最有力的法律請求,法院也可以不採取權 利者的請求權,可以駁回請求權,根據事實進行法律判決,並且權利人 不能針對駁回的請求權進行另一請求權的訴訟,這是目前中國廣發支持 的學說。
綜以上三種競合說的理論進行比較和思考,本人覺得當產品的質量 不符合約定而導致買受人或者第三人的人身利益或者財產利益遭受損失 時,那麼就是產品侵權責任。如果產品質量不符合約定,但是沒有給買 受人造成人身或者財產損害時,買受人只能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 要求出賣方賠償自己買賣該商品的損失。但是如果出賣人交付的產品不 符合質量要求而給買受人造成人身或者財產損失時,那麼買受人既可以 要求出賣方承擔違約責任,也可以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兩者是競合的 關系,只能選擇其一。 法條競合說只重視合同和法規的重要性,忽略了當事人權益的考慮; 請求權競合說考慮到了當事人的權利問題,但是總體上對於權利人和責 任人的權益劃分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並且在重視權益的同時,忽略 了法律法規的基礎地位,違背了立法的基本宗旨;請求權規范競合說它 結合了前兩者的優點,兼顧了法條的重要性和請求權中當事人的利益為 綜合考慮,兼顧公平,並最終以法律手段維護當事人的利益,是比較綜 合而且客觀公正的理論學說,比較被推崇的理論。 三、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選擇原則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作為兩種責任形式,在賠償方面存在 很多的區別,產品質量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在責任上除了賠償損失以外, 還包括違約金、繼續履行和修理等一系列補償措施。侵權責任還包括停 止侵害、排除妨礙、返還財產等一些列措施,具體賠償措施要根據具體 情況具體分析。總體上來看,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在賠償方式和范圍上 存在很大的差別,在競合的過程中還是要根據兩種責任的賠償范圍的不
同,違約責任賠償的是履行利益的損失,是建立在合同信任上的,侵權 責任是對當事人的固有權益的損害進行賠償,兩者之間的賠償范圍存在 以下幾點作為區別: 對於履行合同過程中,一方的違約造成另一方的人身傷害或精神損 失的,按照合同法的要求,對於不可遇見的責任范圍不屬於違約責任的 賠償范圍,如果受害方要追究此賠償,只能在侵權責任中追究。侵權責 任可以要求對方賠償人身財產利益的損失,而違約責任則不可以。而且 兩者的訴訟時效也不同,前者是一年而後者則是兩年。 責任方應當履行的利益既包括合同中註明的損失,也包括受害方的 利潤損失,即合同違約造成的受害方的利潤未能正常實現,這一部分的 損失沒有在合同中進行具體的標示,但是也應當劃分到責任人應當承擔 為違約賠償行為上。而產品質量侵權責任的賠償范圍則不同,只對於已 經造成的實際損失進行賠償,對受害人的預期可受益項目不進行賠償。 並且,對於由於缺陷產品造成的第三方人身傷害由加害人直接對第三方 負責,對第三方不同時承擔違約責任。 結語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作為民事責任歸屬和處理過程中 的一種法律責任競合現象,擁有不同的理論學說支持不同的競合選擇。 在遇到具體的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案件時,還是要具體問 題具體分析,在遵循立法宗旨要求的基礎上,切實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 益,對於競合的責任判定應兼顧法律規則與當事人利益為考慮,對於賠 償選擇應當根據違約行為與侵權行為的判定結果做出相應的賠償范圍的
確定。總之,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責任判定和賠償范圍 的選擇都應盡量堅持公正、公平,效益最大化的原則。

如何處理
產品質量違約責任是違反產品質量義務的民事責任之一,它的含義即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違反明示或默示擔保的產品質量要求而依合同法原理應承擔的瑕疵擔保責任,通常為交付的產品不符合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的質量條件。所謂違反默示擔保,即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產品質量要求,這是一項禁止性要求,也就是說產品必須符合安全、衛生要求,具備應有的使用性能,法律、法規規定產品質量必須滿足的條件,不得以任何形式予以排除和限制。違反明示擔保,即違反明示採用的產品質量標准以及以合同、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明示擔保是生產者、銷售者自身對產品質量作出的保證和承諾,可以用產品說明、標識、預先預告、樣品等方式表示。
產品侵權責任是生產者、銷售者因產品存在缺陷而造成他人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損害時,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是一種特殊的侵權責任。
在審判實踐中,缺陷產品致該產品的買受人損害,在產品銷售者、製造者與買受人即受害人之間原本就存在合同關系,雙方當事人就是這種合同關系的債權人和債務人,在發生缺陷產品造成損害之後,在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產生兩個損害賠償法律關系,一是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二是違約損害賠償法律關系,前者依據法律而發生,而後者依據合同約定的給付義務、附隨義務、保護義務而發生,形成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合。兩種責任的競合有以下幾種形式:1.合同當事人的違約行為,包括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合同義務的行為,不僅違反了合同法的規定,也損害了他人的法定權益,即違反了侵權行為法的規范。2.侵權行為直接構成違約原因,或違約行為導致受害人法定民事權益受到損害。3.不法行為人實施某項侵權行為時,若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間事先存在一種合同關系,則此時會出現既可視為侵權行為也可視為違約行為的情況。例如:某建築機械廠與某建築公司簽訂一份購銷塔吊的合同,合同約定全部貨款33萬元,建築公司預付1萬元,待安裝調試後付清全部貨款,質量要求按建築機械廠出廠標准執行,在實際履行中,建築機械廠按約履行了交付及安裝調試義務,建築公司也先後付了1萬元定金及11萬元貨款,餘款逾期未付清,後塔吊在使用過程中,因質量問題造成人員傷亡,釀成糾紛。在這個案件中,對建築機械廠而言,建築公司存在是否違約的問題,對建築公司而言,建築機械廠則存在是否侵權的問題,但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性質不同,就合同之訴而言,機械廠履行了自己的合同義務,建築公司實際接收了塔吊並已使用,且在法定期限內未提出質量異議,建築公司應及時付清貨款,否則即構成違約,而建築公司因使用塔吊造成人身傷亡的損失,則可以通過侵權之訴解決,而不宜在合同之訴中將侵權損害賠償作為一個抗辯或反訴提起,這就是違約責任及侵權責任競合時,如何解決它們之間的矛盾沖突,從而達到准確適用法律,正確審理案件的關鍵所在。
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由此可見,產品質量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時,受害人對競合的賠償請求權享有選擇權,在實際操作上,還應遵循以下原則:
1.訴訟管轄上的選擇權。
合同糾紛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侵權行為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和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競合時允許當事人自由選擇。
2.賠償范圍上的選擇權。
合同的損害賠償旨在賠償受害人的期待利益和信賴利益損失,從而使受害人獲得從交易中應該得到的利益,產品致害行為的受害人如果因此遭受了重大的可得利益損失,受害人並可以就此舉證,那麼允許受害人選擇合同責任,就可以得到可得利益的賠償,而按照侵權責任的賠償范圍,則難以包括期待利益和信賴利益的賠償,可見,准許受害人選擇侵權賠償請求權或合同賠償請求權,對於保護受害人是有利的。
審判實踐中以下幾種情況,當事人可以依照侵權之訴起訴:第一,由於缺陷產品造成對第三人的損害,第三人與產品製造者、銷售者之間並無合同關系,對第三人損害也是合同當事人訂約時所不可預見的,如果選擇合同責任,產品製造者、銷售者可以合同的相對性規則否定其存在,也可因其訂約時不可預見違約後果而要求免除責任,這對第三人不利,因此應將缺陷產品造成第三人損害,作為一種獨特的侵權行為,由加害人直接對第三人負責。第二,缺陷產品造成受害人的人身傷害。違約責任只對違約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因違約而造成人身傷亡,是合同訂立時無法預見的,因此,不應由合同債務人賠償因缺陷產品造成的超出了合同法保護利益范圍的損失,必須按侵權責任處理,如前述案例中塔吊致人傷亡就是明顯的例證。第三,缺陷產品造成的精神損害。對精神損害,判例、學說都不允許受害人根據合同責任而獲得精神賠償,筆者認為,由於精神損害是合同當事人訂立合同時難以預見的,這種損害又難以用金錢來衡量,原則上,受害人不能通過合同之訴獲得精神賠償,如果受害人主張精神賠償,只能按侵權責任請求賠償,除以上三種情況外,其他缺陷產品致害,受害人可以選擇侵權的訴因或者違約的訴因,向法院起訴,加害人對此無選擇權,亦無拒絕選擇的權力,受害人選擇不明或未選擇的,法院應依受害人有利的原則裁判,以幫助受害人採取有力的司法救濟,從而保護其自身的合法利益。
美國《統一產品責任示範法》對產品責任的損害賠償數額未設限制。實踐中,產品責任案件的賠償額很高,法院判處高額賠償金的現象相當普遍,如在1981年的「格林蕭訴福特汽車公司」案中陪審團認定,被告蓄意銷售處於危險狀態的汽車,僅懲罰性賠償金就作出了1.25億美元巨額的的決議。後來加州的桑塔—阿納管轄法庭在判決時沒有接受陪審團的決議,而將懲罰性賠償金減為350萬美元。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可見在美國的產品責任賠償金的數額是相當高的,以至部分生產者和產品責任人不堪重負。因此,90年代以來,美國許多州出現了損害賠償的限制,要求適用懲罰性賠償時要公平。
為避免美國產品責任訴訟中出現的高額賠償金所帶來的問題,各國開始規定損害賠償的最高限額。如聯邦德國《產品責任法》第10條規定,因人身傷害而引起的損害賠償其最高限額為1億6000萬德國馬克。《歐共體產品責任指令》第16條則允許各成員國對因同一種類、同一缺陷而導致死亡或人身傷害的損害賠償額定一限額限制,其最多不得多於7000萬歐洲貨幣單位。
我國的《產品質量法》未對賠償限額作出規定,有學者認為,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產品責任案件的賠償數額不是過高,而是過低,既無法充分保障受害者權益,又無法使加害者受到懲戒,因此,我國在這一方面還沒有必要參照國外的做法,對賠償數額作出最高限制。有學者對此持不同觀點,認為應對產品責任 的賠償數額作出最高限制。筆者同意此種觀點。第一種觀點雖然照顧到我國當時受害者的合法權益盡最大程度的滿足,但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我國的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一日千里,人們的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富裕。隨之對產品責任損害賠償案件的賠償數額要求也在大幅度提高。僅精神損害賠償,1997年「賈國宇案」提出的65萬元精神損害賠償金現在已算不上什麼大數額,如今動輒上百萬甚至幾百萬元的賠償要求層出不窮,甚至大有一浪高過一浪的勢頭,更何況將來懲罰性賠償金的確立。我國應該從長遠出發,不能走美國產品責任訴訟出現的高額賠償金所帶來的種種問題的道路,以至於使企業不堪重負,扼殺其開發、設計新產品的積極性,從而限制阻礙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我們應平衡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關系,為了推動企業的進步,切實維護人民的利益,應在權衡各種因素的前提下規定產品責任訴訟的最高賠償限額,如果受害人的實際損失超出限額的規定,筆者建議,國家可建立官方的賠償基金會,該基金會向有關生產者、製造商收取一定的會費,收取會費可參照一定的基本條件制定相關的數額及比例,其超出部分可按比例由國家設立的基金會承擔,而達到最終保護廣大消費者利益的目的。
文章過長,請有選擇的抄錄

Ⅱ 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案例分析

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有以下幾種
(1)支付違約金.違約金:指版合同當事人在合權同中約定的,在合同債務人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合同義務時,向對方當事人支付的一定數額的金錢。
(2)損害賠償.損害賠償:是指因合同一方當事人的違約行為而給對方當事人造成財產損失時,違約方向對方當事人所作的經濟補償。
(3)繼續履行.繼續履行:是指由法院或仲裁機關作出要求實際履行的判決或下達特別履行命令,強迫債務人在指定期限內履行合同債務。
其他補救措施.第一百一十一條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第一百一十二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採取補救措施後,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Ⅲ 簡述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時,當事人在選擇時應考慮哪些問題

考慮容易得到合法較高賠償的一種方式獲得賠償。

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是兩類基版本的民事責任。權兩者之間既有共性,又有個性。而發生責任競合的原因如下:合同當事人的違約行為。具體是指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合同義務的行為,不僅違反了合同法的規定,同時也侵害了他人的法定權益,違反了法定的強行性義務。

最典型的就是產品責任案件,生產或銷售缺陷產品致他人損害的,依產品質量法之規定,構成侵權責任;如果生產者或銷售者與受害人之間事先存在合同關系,則其行為又為違約行為,構成違約責任。

侵權行為直接構成違約的原因,即「侵權性的違約行為」;或者違約行為也可能造成侵權的後果,即「違約性的侵權行為」。

前者的典型案例如倉儲或保管合同的保管人或者運輸合同的承運人,或租賃合同的承租人非法侵佔、使用對方的財產,造成財產毀損滅失;後者的典型案例如供電部門違約中止供電或建設施工單位不按約定施工而致建築物倒塌,從而造成相對一方的財產或人身受損害的。

一種違法行為雖然只符合一種責任要件,但是,法律從保護受害人的利益出發,要求合同當事人根據侵權行為制度提出請求和訴訟請求,或者將侵權行為責任納入合同責任的運用范圍。


Ⅳ 怎樣判定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

概念
違約責任是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的簡稱,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合同約定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即一方承擔違約責任,需雙方有合同存在為前提條件。
侵權行為責任是民事主體違反民事義務,侵害他人合法的民事權益,依法應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
構成要件
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是:1、有違約行為;
2、無免責事由。
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是:1、行為的違法性;
2、損害事實的存在。
3、因果關系;
4、行為人主觀有過錯。
二者比較
(1)歸責原則的區別。根據我國侵權法理論實踐,對侵權責任採取了過錯責任、嚴格責任和公平責任原則,即採取了多種歸責原則,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歸責原則。而在違約責任的認定,根據我國現行《合同法》的有關規定,通說是認為採用嚴格責任,即只要行為人有違約行為,且沒有法定或約定的抗辯事由,就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2)舉證責任不同。依一般舉證法則,侵權行為的被害人應證明行為人的過失,即侵權責任一般由被害人承擔舉證責任。這一舉證責任關系甚為重大。被害人往往因不能舉證而無法獲得賠償。但在違約行為中,債權人無須證明債務人之故意過失,而只須證明債權的存在及損害便足夠。債權人證明此兩點請求賠償時,債務人除根本否認未履行而證明其已履行外,應證明不可歸責於自己之事由,方得免責。
(3)責任構成要件不同。在侵權責任中,損害事實是侵權賠償責任成立的前提條件,無損害事實便無侵權責任。在違約責任中,行為人只要實施了違約行為且不具有有效的抗辯事由,就應承擔違約責任。
(4)免責條件不同。在違約責任中,法定的免責條件僅限於不可抗力,但當事人可事先預定免責條款和不可抗力的具體范圍。在侵權責任中,當事人雖然難以事先約定免責條款和不可抗力的具體范圍,但法定的免責條件不限於不可抗力,還包括意外事件、第三人的行為、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
(5)責任形式不同。違約責任包括了賠償、違約金、定金、實際履行等責任形式,損害賠償也可以由當事人事先約定。而侵權責任的主要形式是損害賠償,此種賠償不得由當事人事先約定。
(6)損害賠償的范圍不同。違約責任的損害賠償主要是財產損失的賠償,不包括對精神傷害的賠償,賠償原則為:①完全賠償原則;②合理預見原則;③減輕損失原則。而對於侵權責任來說,損害賠償不僅包括財產損失的賠償,而且包括精神損害的賠償,所以其賠償范圍更廣。
(7)對第三人的責任不同。在違約責任中如果因第三人的過錯導致合同債務不能履行,債務人首先應對債權人負責,然後再向第三人追償,即承擔債的相對責任。而在侵權責任中,貫徹了自己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原則,行為人僅對因自己的過錯致他人損害的後果負責,即承擔債的絕對責任。
(8)管轄法院的不同。在違約責任的糾紛中,一般由被告所在地或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轄。而在侵權責任的糾紛中,一般由被告所在地或侵權行為地法院管轄。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和侵權結果發生地。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
發生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首先責任人和權利人之間存在合同關系,是在合同履行中,因一方當事人的違約行為侵害了對方人身權或財產權。如果當事人之間不存在合同關系,則發生侵權責任而不發生違約責任,不存在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其次,在存有合同關系情況下,當事人一方違約、侵害了對方人身權益或財產權益,被侵害的權益須有其他法律法規予以調整和規范,若無其他法律法規予以調整和規范,則僅發生違約責任而不發生侵權責任,不存在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引起人身權利或財產權利受到侵害的違約行為,若同時也符合侵權行為特徵,權利人既可依據合同及《合同法》追究對方當事人的違約責任,也可以依據合同和其他法律法規而直接追究對方當事人的侵權責任。這種存在權利人有兩種可供選擇的情況,在學理上稱為權利的競合。在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的情況下或者說在權利出現競合的情況下,法律規定一般只允許權利人選擇一種請求權來實施權利救濟。而且這一選擇權僅屬權利人所有,被告或人民法院均無選擇權。
相關法條:第一百二十二條【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
第一百二十二條 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本條規定既是在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出現競合的情況下,權利人實施權利救濟時行使請求權選擇的法律依據。
法條解釋: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是民法界議論的熱點課題,如何解決責任競合,多數意見是允許受害人單一選擇請求權的主張,認為受害人要麼請求侵害人承擔違約的民事責任,要麼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二者只能擇一,不得行使兩個請求權。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是說債務人的違法行為,既符合違約要件,又符合侵權要件,導致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一並產生,又違約責任引發債權人索賠的請求權,侵權責任也引發債權人索賠的請求權,兩個請求權有重迭之處,形成請求權的竟合。如果允許債權人不受限制地行使兩個請求權,就會導致債務人因請求權的重迭而承擔雙重民事責任,造成不公。
按照本條的規定,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受損害人可以選擇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請求對方承擔。

我國法律對責任競合的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22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這一規定,從立法上明示了我國承認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並賦予當事人選擇訴訟的權利。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是民法通則規定的兩種責任形式,它們的競合體現著當事人對競合的責任要作出選擇。然而,因這兩種責任在構成要件、舉證責任、賠償范圍、訴訟時效、責任形式以及對第三人的責任、訴訟管轄等諸方面均不相同,因此責任的選擇異常重要。責任的選擇不同導致不同的法律後果,嚴重影響對受害人利益的保護和對不法行為人的制裁,關繫到設置責任競合制度目的能否實現的大問題。受害方當事人究竟怎樣正確選擇呢?筆者認為,在責任選擇上,應堅持三個原則:
一,充分尊重受害人自由選擇的原則。我國合同法沒有明文限制當事人的選擇權,說明法律允許受害人能針對個案的具體情況自由選擇對其更有利而對加害人不利的方式提起訴訟和請求。當然,允許受害人選擇請求權,並非法律完全放任當事人任意選擇,對於法律規范或合法的約定業已明確限定成立責任競合的違約行為,則限制當事人選擇。如因不法行為造成受害人人身傷亡和精神損失,當事人雖有合同關系,仍應按侵權責任而不能選擇按合同責任處理。
二、選擇權的相對性原則。當事人選擇有利於己的方式提起訴訟,並不是指受害人對於一種違約行為,在責任競合時,一律只能選擇一種請求權作為訴由而提起訴訟。誠然各國法律均排斥了「請求權競合說」關於受害人可以實現二次請求權的主張,認為受害人只能實現一項請求權,加害人不能負雙重民事責任。但筆者看來,這種觀點是僅限某一違約行為致某一個權利損害的情形,是相對於某一個權利損害而言,而非指違約行為造成多個權利損害情況下,當事人也只能選擇一個請求而提起訴訟。例如某一違約行為導致另一方當事人物質損害和精神損害,其中對於物質損害,當事人適用違約責任更有利的,而當事人只能選擇一項請求權提起訴訟的話,那麼當事人一旦選擇違約責任,其精神損害就得不到賠償,這就達不到保護受害人、制裁違法的目的,顯然違背了允許責任競合和選擇請求權制度設立的宗旨。
三、選擇權司法確認一次的原則。受害人基於雙重違法行為而產生的兩個請求權,在其中任何一個請求權未能實現時(其原因可能是已過訴訟時效或敗訴等),多數人認為當事人仍可基於另一請求權提起訴訟。筆者對此不敢苟同。這種觀點有諸多不妥:1、造成同一案件重復審理,人為地擴大了訴訟成本,損害了訴訟當事人合法權益;2、法院就查清的事實先後作出不同的評斷,不僅失去了法律嚴肅性,損害了法院的聲譽,也易產生案件重復處理不合法之嫌,並易使對方當事人產生司法不公的心理;3、不利於增強起訴方的訴訟責任心,因該種觀點實質上給了當事人兩次訴請機會,使當事人產生訴訟成敗無所謂思想,極易助長當事人訴訟責任心不強而胡亂選擇,這無益於當事人恰當地認真選擇請求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並從某種意義上,還說明該種觀點極易使法律規定責任競合制度實際上落空。基於此,筆者建議,從法律上肯定當事人選擇權確認一次制度,不管當事人對某一被侵害的權利所實施的任何一種請求權滿意與否,另一個請求權歸於消滅。

Ⅳ 試分析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責任競合與處理方法

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之所以會競合,是因為發生了某一特定事實,而前提是這回一事實主體存在合同答上的法律關系。比如勞動者和其工作單位發生糾紛,同時存在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兩個法律關系,這就是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當這兩者發生競合時,兩者只能擇其一。在訴訟時,根據勝訴的可能性、賠償金額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選擇一種法律關系進行訴訟。

Ⅵ 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應如何處理

問題的提出不法行為人的同一行為既符合侵權行為法的有關侵權責任之構成要件,又符合合同法的有關違約責任之構成要件,產生侵權民事責任與違約民事責任相互沖突的現象。由於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在歸責原則、舉證責任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法官面對當事人的不同訴訟請求應如何處理?魏律師點評在因道路交通事故引起的乘客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中,所涉及到的民事法律關系有以下幾種:其一,因租乘計程車所產生的出租客運合同法律關系。在此法律關系中,作為出租承運人,其合同的主要義務是將乘客安全運抵目的地,因此,承運人如不能將乘客安全運抵目的地,依法不能確定免責的,即是違反合同義務的違約行為,承運人因此應承擔違約責任。對於此點,司法實踐中也是這樣認定的。據此,乘客對計程車主享有實體上的請求權,也就對計程車主享有了程序上的訴權。其二,乘客因租乘計程車,在計程車運行中,計程車被其他車輛所撞,其他車輛與出租汽車公司均對事故的發生負有責任,雙方之間產生人身傷害侵權賠償法律關系,其他車輛和出租汽車公司作為侵權一方負有賠償受害方人身損害的義務。據此,乘客對兩侵權行為人享有實體上的請求權,也就是對其他車輛的車主有了程序上的訴權,乘客是可以起訴其他車輛的車主和出租汽車公司的。乘客同時享有違約賠償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但賠償是為了填補受害人所受到的損失,受害人不能獲得超過其損失的賠償,這是賠償責任的目的和功能所在。因此,受害人因同一事件受到損害而產生對不同法律關系的義務人的實體請求權,只能選擇其中的一個請求權行使。

Ⅶ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時怎樣處理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是指義務人的違約行為既符合違約要件,又符合侵權要件,導致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一並產生。
根據民法典相關規定,受害方可以在這兩種請求權中選擇行使一種請求權,這意味著受損害方只能行使一種請求權,如果受損害方選擇行使一種請求權並得到實現,那麼另一種請求權即告消滅。但是,如果受損害方行使一種請求權未果,而另一種請求權並未因時效而消滅,則受損害方仍可行使另種請求權。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六條,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身權益、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

Ⅷ 論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

所謂違約責抄任與侵襲權責任競合,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同時又符合侵權要件,導致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一並產生,違約的責任的請求權與侵權責任的索賠請求權發生重疊,形成請求權的競合。例如:甲委託乙修理一台電視機,乙卻把電視機擅自賣給了善意第三人丙,此時,甲既可以追究乙侵犯財產的侵權責任,也可以要求乙承擔不履行合同的違約責任。如果允許受損害方當事人不受限制地行使兩種請求權,就會導致違約方當事人承擔雙重責任,這顯然是不公平的。因此我國《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這就是說,在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受損害方只能任擇其一:或者提起違約之訴,追究對方的違約責任,或者提起侵權之訴,追究對方的侵權責任,而不能同時行使兩個請求權。

參考內容:法律界網站法務通VV

閱讀全文

與對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的可行性能否取得實質性進展怎樣分析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