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中央企業重大法律糾紛案件管理暫行辦法

中央企業重大法律糾紛案件管理暫行辦法

發布時間:2022-01-01 02:12:48

⑴ 《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中給出的內控措施有哪些

第三十四條企業制定內控措施,一般至少包括以下內容:
(一)建立內控崗位授權制度。對內控所涉及的各崗位明確規定授權的對象、條件、范圍和額度等,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超越授權做出風險性決定;
(二)建立內控報告制度。明確規定報告人與接受報告人,報告的時間、內容、頻率、傳遞路線、負責處理報告的部門和人員等;
(三)建立內控批准制度。對內控所涉及的重要事項,明確規定批準的程序、條件、范圍和額度、必備文件以及有權批準的部門和人員及其相應責任;
(四)建立內控責任制度。按照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的原則,明確規定各有關部門和業務單位、崗位、人員應負的責任和獎懲制度;
(五)建立內控審計檢查制度。結合內控的有關要求、方法、標准與流程,明確規定審計檢查的對象、內容、方式和負責審計檢查的部門等;
(六)建立內控考核評價制度。具備條件的企業應把各業務單位風險管理執行情況與績效薪酬掛鉤;
(七)建立重大風險預警制度。對重大風險進行持續不斷的監測,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制定應急預案,並根據情況變化調整控制措施;
(八)建立健全以總法律顧問制度為核心的企業法律顧問制度。大力加強企業法律風險防範機制建設,形成由企業決策層主導、企業總法律顧問牽頭、企業法律顧問提供業務保障、全體員工共同參與的法律風險責任體系。完善企業重大法律糾紛案件的備案管理制度;
(九)建立重要崗位權力制衡制度,明確規定不相容職責的分離。主要包括:授權批准、業務經辦、會計記錄、財產保管和稽核檢查等職責。對內控所涉及的重要崗位可設置一崗雙人、雙職、雙責,相互制約;明確該崗位的上級部門或人員對其應採取的監督措施和應負的監督責任;將該崗位作為內部審計的重點等。
第三十五條企業應當按照各有關部門和業務單位的職責分工,認真組織實施風險管理解決方案,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

⑵ 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管理暫行辦法

在國有企業優化重組和改制過程中,時常會進行企業國有產權的無償劃轉,無償劃轉不同於正常買賣關系的股權轉讓,其雖然表現為一種經濟行為,但更多地體現了國家政府部門的行政意志。無償劃轉要求通過更嚴格的程序對國有資產進行保護,國資監管部門和各級政府的行政審批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2005年,國資委發布了《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管理暫行辦法》(國資發產權[2005]239號,以下稱《暫行辦法》),是第一部對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程序進行系統規范的部門規范性文件。2009年,國資委發布了《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工作指引》(國資發產權[2009]25號,以下稱《工作指引》),該文件主要針對央企,其對央企國有產權的無償劃轉作出了更具針對性和操作性的規定,是對《暫行辦法》的有效補充。

綜合《暫行辦法》和《工作指引》,企業國有產權的無償劃轉指企業國有產權在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國有獨資企業、國有獨資公司、國有一人公司之間的無償轉移。

註:國有一人公司指國有獨資企業、國有獨資公司、國有事業單位投資設立的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及其再投資設立的一人有限責任公司。

一、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主體

根據《暫行辦法》,無償劃轉的劃入方(劃出方)方包括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國有獨資企業、國有獨資公司;《工作指引》增加了國有一人公司作為無償劃轉主體。因而,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主體包括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國有獨資企業、國有獨資公司,以及國有獨資企業、國有獨資公司、國有事業單位投資設立的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及其再投資設立的一人有限責任公司。

二、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流程

根據《暫行辦法》和《工作指引》,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的程序及要求包括如下七項:

1、進行可行性研究。

2、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礎上,按照內部決策程序進行審議,並形成書面決議。

劃入方(劃出方)為國有獨資企業的,應當由總經理辦公會議審議;已設立董事會的,由董事會審議。劃入方(劃出方)為國有獨資公司的,應當由董事會審議;尚未設立董事會的,由總經理辦公會議審議。所涉及的職工分流安置事項,應當經被劃轉企業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

國有一人公司作為劃入方(劃出方)的,無償劃轉事項由董事會審議;不設董事會的,由股東作出書面決議,並加蓋股東印章。

註:國有獨資企業產權擬無償劃轉國有獨資公司或國有一人公司持有的,企業應當依法改制為公司。

3、通知本企業(單位)債權人,並制訂相應的債務處置方案。

4、審計或清產核資

劃轉雙方應當組織被劃轉企業按照有關規定開展審計或清產核資,以中介機構出具的審計報告或經劃出方國資監管機構批準的清產核資結果作為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的依據。

5、簽訂無償劃轉協議

劃轉雙方協商一致後,應當簽訂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協議。無償劃轉事項按照本辦法規定程序批准後,劃轉協議生效。劃轉協議生效以前,劃轉雙方不得履行或者部分履行。

6、報請相關部門審批

(1)企業國有產權在同一國資監管機構所出資企業之間無償劃轉的,由所出資企業共同報國資監管機構批准。

(2)企業國有產權在不同國資監管機構所出資企業之間無償劃轉的,依據劃轉雙方的產權歸屬關系,由所出資企業分別報同級國資監管機構批准。

(3)實施政企分開的企業,其國有產權無償劃轉所出資企業或其子企業持有的,由同級國資監管機構和主管部門分別批准。

(4)下級政府國資監管機構所出資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上級政府國資監管機構所出資企業或其子企業持有的,由下級政府和上級政府國資監管機構分別批准。

(5)企業國有產權在所出資企業內部無償劃轉的,由所出資企業批准並抄報同級國資監管機構。

註: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事項經批准後,劃出方和劃入方調整產權劃轉比例或者劃轉協議有重大變化的,應當按照規定程序重新報批。

需報國資委審批的,經內部程序後,向國資委報送申請文件及相關材料,國資委收到申請文件及相關材料後,應當在5個工作日內提出初審意見。對初審中發現的問題,國資委審核人員應及時與中央企業進行溝通;中央企業無異議的,應在5個工作日內修改完善相關材料並報國資委。對材料齊備、具備辦理條件的,國資委應及時予以辦理。

7、進行賬務調整,辦理產權登記手續

三、行政審批所需材料

申請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的,應提交相應的申請資料,包括:

(1)無償劃轉的申請文件;

(2)總經理辦公會議或董事會有關無償劃轉的決議,股東會決議,出資企業的批准文件;

(3)劃轉雙方及被劃轉企業的產權登記證;

(4)無償劃轉的可行性論證報告;

(5)劃轉雙方簽訂的無償劃轉協議;

(6)中介機構出具的被劃轉企業劃轉基準日的審計報告或同級國資監管機構清產核資結果批復文件;

(7)劃出方債務處置方案;

(8)被劃轉企業職代會通過的職工分流安置方案;

(9)其他有關文件。四、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中糾紛的處理

如前所述,企業國有產權的無償劃轉更多地體現為政府的行政性行為,故因因企業國有產權的無償劃轉而產生的糾紛並不能被認定為民事糾紛。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因政府調整劃轉企業國有資產引起的糾紛是否受理問題的批復》(法復[1996]4號),因政府及其所屬主管部門在對企業國有資產調整、劃轉過程中引起相關國有企業之間的糾紛,應由政府或所屬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處理。國有企業作為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當事人不服政府及其所屬主管部門依據有關行政法規作出的調整、劃轉企業國有資產決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凡符合法定起訴條件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與企業改制相關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03]1號)第三條,政府主管部門在對企業國有資產進行行政性調整、劃轉過程中發生的糾紛,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在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武漢辦事處與武漢市正達物流有限公司、武漢市武物機電設備有限公司、武漢市武物儲運有限公司、武漢市機電設備總公司金融不良債權追償糾紛一案((2015)鄂武漢中民商終字第00633號,(2017)鄂民再46號)中,法院認為,因武漢市物資局基於搞好資產重組、發揮整體優勢,其作為武漢市機電設備總公司和武漢市物資儲運總公司的上級主管部門,下發武物(1995)75號文、武物財(1995)81號文將武漢市機電設備總公司_口倉庫的資產及在冊職工和離退休職工劃歸武漢市物資儲運總公司,而根據武國資辦評(2003)31號文、武商貿資(2003)27號、43號、44號文,正達公司是由武漢市物資儲運總公司在經過資產評估後於2003年分拆改制而設立,_口倉庫資產此時劃歸正達公司。據此可知,武漢市物資儲運總公司與武漢市機電設備總公司對本案所涉資產的調整、轉劃均是基於行政劃撥審批文件,在法律上也已按照相關規定辦理了人員、房產、土地等調整、變更登記手續。而武漢市物資局作為雙方的上級主管部門當時應具有相應的行政管理職能,其調整、劃轉行為應屬於履行行政管理職能,武漢市物資儲運總公司取得武漢市機電設備總公司的涉案資產,系政府主管部門的行政行為。其糾紛屬於政府主管部門在對企業國有資產進行行政調整、劃轉過程中發生的糾紛,不屬於法院民事案件受理范圍。

故,在企業國有資產無償劃轉過程中發生糾紛的,應當提交審批或主管部門解決,視情況可提起行政訴訟。

五、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的其他問題

1、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與國有資產轉讓的區分

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與國有資產轉讓是相互獨立的不同概念。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以下稱「企業國有資產法」)第五十一條,國有資產轉讓,是指依法將國家對企業的出資所形成的權益轉移給其他單位或者個人的行為;按照國家規定無償劃轉國有資產的除外。雖然同為國有資產的轉移,但國有資產轉讓是為通常情形下有對價的市場交易行為,而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是一種在國有產權持有主體間無對價轉移的行政性行為。為了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無論是無償劃轉還是轉讓,均需要獲得審批。轉讓時,還需要履行評估手續,確定最低轉讓價格。

2、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是否需要經過場內交易程序

根據《企業國有資產法》第五十四條,除按照國家規定可以直接協議轉讓的以外,國有資產轉讓應當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場所公開進行。但如前所述,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與國有資產轉讓是相互獨立的不同概念。前述場內交易的要求並不涵蓋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此外,根據《暫行辦法》和《工作指引》,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程序並未要求進場交易。無償劃轉中的產權轉移並無相應的對價,並非典型的交易行為,並不涉及因交易價格不合理可能造成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不進場交易並不與國有資產保護的立法意圖相違背。因而,經過規范程序並經法定部門批準的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無需進場交易。

六、結語

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主要是為了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以及優化產業結構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且需符合有關減少企業管理層次的要求。企業國有產權無償劃轉並非典型的市場產權交易行為,受行政規劃和產業政策影響較大,主管部門的行政審批是其重要且關鍵的環節。在國企,特別是央企整合及產業布局調整過程中,無償劃轉仍將是重要的方式之一,應予特別關注。

⑶ 應承擔哪些法律責任每日一講

2014年勞務派遣單位應承擔哪些法律責任每日一講(7月11日) 每日一講: (單項選擇題) 1、根據我國《公司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作出決議,必須經( )通過。P25 A.出席會議董事的過半數 B.全體董事的過半數 C.出席會議董事的三分之二以上 D.全體董事的三分之二以上 答案:B 2、下列關於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會召集的說法中,正確的有( )。P22 A.設立董事會的公司,由董事會召集 B.不設立董事會的公司,由執行董事召集 C.董事會或執行董事不履行召集會議職責的,監事會或不設監事會的公司的監事有權召集 D.董事會或執行董事不履行召集會議職責的,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決權的股東有權自行召集 答案:ABC 3、企業改制以部分資產和債務與他人共同組建新公司,債權人對債務轉移不予認可,而原企業又無力償還的,該債務( )。P13 A.由原企業承擔 B.由新公司承擔 C.由新公司與原企業承擔連帶責任 D.由新公司在所接收財產范圍內與原企業承擔連帶責任 答案:D 4、根據我國《商標法》,注冊商標的有效期限為10年,自( )起計算。P53 A.注冊商標申請人寄出申請書之日 B.商標局收到申請書之日 C.公告之日 D.核准注冊之日 答案:D 5、甲公司、乙公司互負債務,並且沒有約定先後履行順序,甲公司要求乙公司履行義務時,乙公司說:「你公司不履行,我公司就不履行。」乙公司的主張屬於( )。P36 A.行使債權保全權 B.行使不安抗辯權 C.行使先履行抗辯權 D.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 答案:D 6、在代表人訴訟中,訴訟代表人享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但是行使( )的權利,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P74 A.提供證據 B.在庭審中進行辯論 C.與對方當事人進行和解 D.委託律師代理訴訟 答案:C 7、根據《中央企業重大法律糾紛案件管理暫行辦法》,中央企業就重大法律糾紛案件報國務院國資委備案的文件應當包括( )。 A.案件的基本案情 B.案件結果分析預測 C.案件的處理措施和效果 D.律師事務所出具的法律意見書 答案:ABC 8、根據《中央企業重大法律糾紛案件管理暫行辦法》,中央

⑷ 中央企業法制工作新的三年目標

今後三年中央企業法制工作的總體目標是:以建立健全企業法律風險防範機制為核心,力爭到2010年在中央企業及其重要子企業全部建立總法律顧問制度,企業規章制度、經濟合同和重要決策的法律審核把關率達到100%,因違法經營發生的新的重大法律糾紛案件基本杜絕,歷史遺留的重大法律糾紛案件基本解決,企業法制工作在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和發展壯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集團中的保障促進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

⑸ 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的指引內容

第一條為指導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以下簡稱中央企業)開展全面風險管理工作,增強企業競爭力,提高投資回報,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指引。
第二條中央企業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貫徹執行本指引。中央企業中的國有獨資公司董事會負責督導本指引的實施;國有控股企業由國資委和國資委提名的董事通過股東(大)會和董事會按照法定程序負責督導本指引的實施。
第三條本指引所稱企業風險,指未來的不確定性對企業實現其經營目標的影響。企業風險一般可分為戰略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運營風險、法律風險等;也可以能否為企業帶來盈利等機會為標志,將風險分為純粹風險(只有帶來損失一種可能性)和機會風險(帶來損失和盈利的可能性並存)。
第四條本指引所稱全面風險管理,指企業圍繞總體經營目標,通過在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和經營過程中執行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包括風險管理策略、風險理財措施、風險管理的組織職能體系、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和內部控制系統,從而為實現風險管理的總體目標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和方法。
第五條本指引所稱風險管理基本流程包括以下主要工作:
(一)收集風險管理初始信息;
(二)進行風險評估;
(三)制定風險管理策略;
(四)提出和實施風險管理解決方案;
(五)風險管理的監督與改進。
第六條本指引所稱內部控制系統,指圍繞風險管理策略目標,針對企業戰略、規劃、產品研發、投融資、市場運營、財務、內部審計、法律事務、人力資源、采購、加工製造、銷售、物流、質量、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各項業務管理及其重要業務流程,通過執行風險管理基本流程,制定並執行的規章制度、程序和措施。
第七條企業開展全面風險管理要努力實現以下風險管理總體目標:
(一)確保將風險控制在與總體目標相適應並可承受的范圍內;
(二)確保內外部,尤其是企業與股東之間實現真實、可靠的信息溝通,包括編制和提供真實、可靠的財務報告;
(三)確保遵守有關法律法規;
(四)確保企業有關規章制度和為實現經營目標而採取重大措施的貫徹執行,保障經營管理的有效性,提高經營活動的效率和效果,降低實現經營目標的不確定性;
(五)確保企業建立針對各項重大風險發生後的危機處理計劃,保護企業不因災害性風險或人為失誤而遭受重大損失。
第八條企業開展全面風險管理工作,應注重防範和控制風險可能給企業造成損失和危害,也應把機會風險視為企業的特殊資源,通過對其管理,為企業創造價值,促進經營目標的實現。
第九條企業應本著從實際出發,務求實效的原則,以對重大風險、重大事件(指重大風險發生後的事實)的管理和重要流程的內部控制為重點,積極開展全面風險管理工作。具備條件的企業應全面推進,盡快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其他企業應制定開展全面風險管理的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可先選擇發展戰略、投資收購、財務報告、內部審計、衍生產品交易、法律事務、安全生產、應收賬款管理等一項或多項業務開展風險管理工作,建立單項或多項內部控制子系統。通過積累經驗,培養人才,逐步建立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第十條企業開展全面風險管理工作應與其他管理工作緊密結合,把風險管理的各項要求融入企業管理和業務流程中。具備條件的企業可建立風險管理三道防線,即各有關職能部門和業務單位為第一道防線;風險管理職能部門和董事會下設的風險管理委員會為第二道防線;內部審計部門和董事會下設的審計委員會為第三道防線。 第十一條實施全面風險管理,企業應廣泛、持續不斷地收集與該企業風險和風險管理相關的內部、外部初始信息,包括歷史數據和未來預測。應把收集初始信息的職責分工落實到各有關職能部門和業務單位。
第十二條在戰略風險方面,企業應廣泛收集國內外企業戰略風險失控導致企業蒙受損失的案例,並至少收集與該企業相關的以下重要信息:
(一)國內外宏觀經濟政策以及經濟運行情況、本行業狀況、國家產業政策;
(二)科技進步、技術創新的有關內容;
(三)市場對該企業產品或服務的需求;
(四)與企業戰略合作夥伴的關系,未來尋求戰略合作夥伴的可能性;
(五)該企業主要客戶、供應商及競爭對手的有關情況;
(六)與主要競爭對手相比,該企業實力與差距;
(七)本企業發展戰略和規劃、投融資計劃、年度經營目標、經營戰略,以及編制這些戰略、規劃、計劃、目標的有關依據;
(八)該企業對外投融資流程中曾發生或易發生錯誤的業務流程或環節。
第十三條在財務風險方面,企業應廣泛收集國內外企業財務風險失控導致危機的案例,並至少收集該企業的以下重要信息(其中有行業平均指標或先進指標的,也應盡可能收集):
(一)負債、或有負債、負債率、償債能力;
(二)現金流、應收賬款及其占銷售收入的比重、資金周轉率;
(三)產品存貨及其占銷售成本的比重、應付賬款及其占購貨額的比重;
(四)製造成本和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業費用;
(五)盈利能力;
(六)成本核算、資金結算和現金管理業務中曾發生或易發生錯誤的業務流程或環節;
(七)與該企業相關的行業會計政策、會計估算、與國際會計制度的差異與調節(如退休金、遞延稅項等)等信息。
第十四條在市場風險方面,企業應廣泛收集國內外企業忽視市場風險、缺乏應對措施導致企業蒙受損失的案例,並至少收集與該企業相關的以下重要信息:
(一)產品或服務的價格及供需變化;
(二)能源、原材料、配件等物資供應的充足性、穩定性和價格變化;
(三)主要客戶、主要供應商的信用情況;
(四)稅收政策和利率、匯率、股票價格指數的變化;
(五)潛在競爭者、競爭者及其主要產品、替代品情況。
第十五條在運營風險方面,企業應至少收集與該企業、本行業相關的以下信息:
(一)產品結構、新產品研發;
(二)新市場開發,市場營銷策略,包括產品或服務定價與銷售渠道,市場營銷環境狀況等;
(三)企業組織效能、管理現狀、企業文化,高、中層管理人員和重要業務流程中專業人員的知識結構、專業經驗;
(四)期貨等衍生產品業務中曾發生或易發生失誤的流程和環節;
(五)質量、安全、環保、信息安全等管理中曾發生或易發生失誤的業務流程或環節;
(六)因企業內、外部人員的道德風險致使企業遭受損失或業務控制系統失靈;
(七)給企業造成損失的自然災害以及除上述有關情形之外的其他純粹風險;
(八)對現有業務流程和信息系統操作運行情況的監管、運行評價及持續改進能力;
(九)企業風險管理的現狀和能力。
第十六條在法律風險方面,企業應廣泛收集國內外企業忽視法律法規風險、缺乏應對措施導致企業蒙受損失的案例,並至少收集與該企業相關的以下信息:
(一)國內外與該企業相關的政治、法律環境;
(二)影響企業的新法律法規和政策;
(三)員工道德操守的遵從性;
(四)該企業簽訂的重大協議和有關貿易合同;
(五)該企業發生重大法律糾紛案件的情況;
(六)企業和競爭對手的知識產權情況。
第十七條企業對收集的初始信息應進行必要的篩選、提煉、對比、分類、組合,以便進行風險評估。 第十八條企業應對收集的風險管理初始信息和企業各項業務管理及其重要業務流程進行風險評估。風險評估包括風險辨識、風險分析、風險評價三個步驟。
第十九條風險評估應由企業組織有關職能部門和業務單位實施,也可聘請有資質、信譽好、風險管理專業能力強的中介機構協助實施。
第二十條風險辨識是指查找企業各業務單元、各項重要經營活動及其重要業務流程中有無風險,有哪些風險。風險分析是對辨識出的風險及其特徵進行明確的定義描述,分析和描述風險發生可能性的高低、風險發生的條件。風險評價是評估風險對企業實現目標的影響程度、風險的價值等。
第二十一條進行風險辨識、分析、評價,應將定性與定量方法相結合。定性方法可採用問卷調查、集體討論、專家咨詢、情景分析、政策分析、行業標桿比較、管理層訪談、由專人主持的工作訪談和調查研究等。定量方法可採用統計推論(如集中趨勢法)、計算機模擬(如蒙特卡羅分析法)、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事件樹分析等。
第二十二條進行風險定量評估時,應統一制定各風險的度量單位和風險度量模型,並通過測試等方法,確保評估系統的假設前提、參數、數據來源和定量評估程序的合理性和准確性。要根據環境的變化,定期對假設前提和參數進行復核和修改,並將定量評估系統的估算結果與實際效果對比,據此對有關參數進行調整和改進。
第二十三條風險分析應包括風險之間的關系分析,以便發現各風險之間的自然對沖、風險事件發生的正負相關性等組合效應,從風險策略上對風險進行統一集中管理。
第二十四條企業在評估多項風險時,應根據對風險發生可能性的高低和對目標的影響程度的評估,繪制風險坐標圖,對各項風險進行比較,初步確定對各項風險的管理優先順序和策略。
第二十五條企業應對風險管理信息實行動態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實施風險辨識、分析、評價,以便對新的風險和原有風險的變化重新評估。 第二十六條本指引所稱風險管理策略,指企業根據自身條件和外部環境,圍繞企業發展戰略,確定風險偏好、風險承受度、風險管理有效性標准,選擇風險承擔、風險規避、風險轉移、風險轉換、風險對沖、風險補償、風險控制等適合的風險管理工具的總體策略,並確定風險管理所需人力和財力資源的配置原則。
第二十七條一般情況下,對戰略、財務、運營和法律風險,可採取風險承擔、風險規避、風險轉換、風險控制等方法。對能夠通過保險、期貨、對沖等金融手段進行理財的風險,可以採用風險轉移、風險對沖、風險補償等方法。
第二十八條企業應根據不同業務特點統一確定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度,即企業願意承擔哪些風險,明確風險的最低限度和不能超過的最高限度,並據此確定風險的預警線及相應採取的對策。確定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度,要正確認識和把握風險與收益的平衡,防止和糾正忽視風險,片面追求收益而不講條件、范圍,認為風險越大、收益越高的觀念和做法;同時,也要防止單純為規避風險而放棄發展機遇。
第二十九條企業應根據風險與收益相平衡的原則以及各風險在風險坐標圖上的位置,進一步確定風險管理的優選順序,明確風險管理成本的資金預算和控制風險的組織體系、人力資源、應對措施等總體安排。
第三十條企業應定期總結和分析已制定的風險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結合實際不斷修訂和完善。其中,應重點檢查依據風險偏好、風險承受度和風險控制預警線實施的結果是否有效,並提出定性或定量的有效性標准。 第三十一條企業應根據風險管理策略,針對各類風險或每一項重大風險制定風險管理解決方案。方案一般應包括風險解決的具體目標,所需的組織領導,所涉及的管理及業務流程,所需的條件、手段等資源,風險事件發生前、中、後所採取的具體應對措施以及風險管理工具(如:關鍵風險指標管理、損失事件管理等)。
第三十二條企業制定風險管理解決的外包方案,應注重成本與收益的平衡、外包工作的質量、自身商業秘密的保護以及防止自身對風險解決外包產生依賴性風險等,並制定相應的預防和控制措施。
第三十三條企業制定風險解決的內控方案,應滿足合規的要求,堅持經營戰略與風險策略一致、風險控制與運營效率及效果相平衡的原則,針對重大風險所涉及的各管理及業務流程,制定涵蓋各個環節的全流程式控制制措施;對其他風險所涉及的業務流程,要把關鍵環節作為控制點,採取相應的控制措施。
第三十四條企業制定內控措施,一般至少包括以下內容:
(一)建立內控崗位授權制度。對內控所涉及的各崗位明確規定授權的對象、條件、范圍和額度等,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超越授權做出風險性決定;
(二)建立內控報告制度。明確規定報告人與接受報告人,報告的時間、內容、頻率、傳遞路線、負責處理報告的部門和人員等;
(三)建立內控批准制度。對內控所涉及的重要事項,明確規定批準的程序、條件、范圍和額度、必備文件以及有權批準的部門和人員及其相應責任;
(四)建立內控責任制度。按照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的原則,明確規定各有關部門和業務單位、崗位、人員應負的責任和獎懲制度;
(五)建立內控審計檢查制度。結合內控的有關要求、方法、標准與流程,明確規定審計檢查的對象、內容、方式和負責審計檢查的部門等;
(六)建立內控考核評價制度。具備條件的企業應把各業務單位風險管理執行情況與績效薪酬掛鉤;
(七)建立重大風險預警制度。對重大風險進行持續不斷的監測,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制定應急預案,並根據情況變化調整控制措施;
(八)建立健全以總法律顧問制度為核心的企業法律顧問制度。大力加強企業法律風險防範機制建設,形成由企業決策層主導、企業總法律顧問牽頭、企業法律顧問提供業務保障、全體員工共同參與的法律風險責任體系。完善企業重大法律糾紛案件的備案管理制度;
(九)建立重要崗位權力制衡制度,明確規定不相容職責的分離。主要包括:授權批准、業務經辦、會計記錄、財產保管和稽核檢查等職責。對內控所涉及的重要崗位可設置一崗雙人、雙職、雙責,相互制約;明確該崗位的上級部門或人員對其應採取的監督措施和應負的監督責任;將該崗位作為內部審計的重點等。
第三十五條企業應當按照各有關部門和業務單位的職責分工,認真組織實施風險管理解決方案,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 第三十六條企業應以重大風險、重大事件和重大決策、重要管理及業務流程為重點,對風險管理初始信息、風險評估、風險管理策略、關鍵控制活動及風險管理解決方案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採用壓力測試、返回測試、穿行測試以及風險控制自我評估等方法對風險管理的有效性進行檢驗,根據變化情況和存在的缺陷及時加以改進。
第三十七條企業應建立貫穿於整個風險管理基本流程,連接各上下級、各部門和業務單位的風險管理信息溝通渠道,確保信息溝通的及時、准確、完整,為風險管理監督與改進奠定基礎。
第三十八條企業各有關部門和業務單位應定期對風險管理工作進行自查和檢驗,及時發現缺陷並改進,其檢查、檢驗報告應及時報送企業風險管理職能部門。
第三十九條企業風險管理職能部門應定期對各部門和業務單位風險管理工作實施情況和有效性進行檢查和檢驗,要根據本指引第三十條要求對風險管理策略進行評估,對跨部門和業務單位的風險管理解決方案進行評價,提出調整或改進建議,出具評價和建議報告,及時報送企業總經理或其委託分管風險管理工作的高級管理人員。
第四十條企業內部審計部門應至少每年一次對包括風險管理職能部門在內的各有關部門和業務單位能否按照有關規定開展風險管理工作及其工作效果進行監督評價,監督評價報告應直接報送董事會或董事會下設的風險管理委員會和審計委員會。此項工作也可結合年度審計、任期審計或專項審計工作一並開展。
第四十一條企業可聘請有資質、信譽好、風險管理專業能力強的中介機構對企業全面風險管理工作進行評價,出具風險管理評估和建議專項報告。報告一般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實施情況、存在缺陷和改進建議:
(一)風險管理基本流程與風險管理策略;
(二)企業重大風險、重大事件和重要管理及業務流程的風險管理及內部控制系統的建設;
(三)風險管理組織體系與信息系統;
(四)全面風險管理總體目標。 第四十二條企業應建立健全風險管理組織體系,主要包括規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風險管理職能部門、內部審計部門和法律事務部門以及其他有關職能部門、業務單位的組織領導機構及其職責。
第四十三條企業應建立健全規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股東(大)會(對於國有獨資公司或國有獨資企業,即指國資委,下同)、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依法履行職責,形成高效運轉、有效制衡的監督約束機制。
第四十四條國有獨資公司和國有控股公司應建立外部董事、獨立董事制度,外部董事、獨立董事人數應超過董事會全部成員的半數,以保證董事會能夠在重大決策、重大風險管理等方面作出獨立於經理層的判斷和選擇。
第四十五條董事會就全面風險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對股東(大)會負責。董事會在全面風險管理方面主要履行以下職責:
(一)審議並向股東(大)會提交企業全面風險管理年度工作報告;
(二)確定企業風險管理總體目標、風險偏好、風險承受度,批准風險管理策略和重大風險管理解決方案;
(三)了解和掌握企業面臨的各項重大風險及其風險管理現狀,做出有效控制風險的決策;
(四)批准重大決策、重大風險、重大事件和重要業務流程的判斷標准或判斷機制;
(五)批准重大決策的風險評估報告;
(六)批准內部審計部門提交的風險管理監督評價審計報告;
(七)批准風險管理組織機構設置及其職責方案;
(八)批准風險管理措施,糾正和處理任何組織或個人超越風險管理制度做出的風險性決定的行為;
(九)督導企業風險管理文化的培育;
(十)全面風險管理其他重大事項。
第四十六條具備條件的企業,董事會可下設風險管理委員會。該委員會的召集人應由不兼任總經理的董事長擔任;董事長兼任總經理的,召集人應由外部董事或獨立董事擔任。該委員會成員中需有熟悉企業重要管理及業務流程的董事,以及具備風險管理監管知識或經驗、具有一定法律知識的董事。
第四十七條風險管理委員會對董事會負責,主要履行以下職責:
(一)提交全面風險管理年度報告;
(二)審議風險管理策略和重大風險管理解決方案;
(三)審議重大決策、重大風險、重大事件和重要業務流程的判斷標准或判斷機制,以及重大決策的風險評估報告;
(四)審議內部審計部門提交的風險管理監督評價審計綜合報告;
(五)審議風險管理組織機構設置及其職責方案;
(六)辦理董事會授權的有關全面風險管理的其他事項。
第四十八條企業總經理對全面風險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向董事會負責。總經理或總經理委託的高級管理人員,負責主持全面風險管理的日常工作,負責組織擬訂企業風險管理組織機構設置及其職責方案。
第四十九條企業應設立專職部門或確定相關職能部門履行全面風險管理的職責。該部門對總經理或其委託的高級管理人員負責,主要履行以下職責:
(一)研究提出全面風險管理工作報告;
(二)研究提出跨職能部門的重大決策、重大風險、重大事件和重要業務流程的判斷標准或判斷機制;
(三)研究提出跨職能部門的重大決策風險評估報告;
(四)研究提出風險管理策略和跨職能部門的重大風險管理解決方案,並負責該方案的組織實施和對該風險的日常監控;
(五)負責對全面風險管理有效性評估,研究提出全面風險管理的改進方案;
(六)負責組織建立風險管理信息系統;
(七)負責組織協調全面風險管理日常工作;
(八)負責指導、監督有關職能部門、各業務單位以及全資、控股子企業開展全面風險管理工作;
(九)辦理風險管理其他有關工作。
第五十條企業應在董事會下設立審計委員會,企業內部審計部門對審計委員會負責。審計委員會和內部審計部門的職責應符合《中央企業內部審計管理暫行辦法》(國資委令第8號)的有關規定。內部審計部門在風險管理方面,主要負責研究提出全面風險管理監督評價體系,制定監督評價相關制度,開展監督與評價,出具監督評價審計報告。
第五十一條企業其他職能部門及各業務單位在全面風險管理工作中,應接受風險管理職能部門和內部審計部門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主要履行以下職責:
(一)執行風險管理基本流程;
(二)研究提出本職能部門或業務單位重大決策、重大風險、重大事件和重要業務流程的判斷標准或判斷機制;
(三)研究提出本職能部門或業務單位的重大決策風險評估報告;
(四)做好本職能部門或業務單位建立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的工作;
(五)做好培育風險管理文化的有關工作;
(六)建立健全本職能部門或業務單位的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子系統;
(七)辦理風險管理其他有關工作。
第五十二條企業應通過法定程序,指導和監督其全資、控股子企業建立與企業相適應或符合全資、控股子企業自身特點、能有效發揮作用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 第五十三條企業應將信息技術應用於風險管理的各項工作,建立涵蓋風險管理基本流程和內部控制系統各環節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包括信息的採集、存儲、加工、分析、測試、傳遞、報告、披露等。
第五十四條企業應採取措施確保向風險管理信息系統輸入的業務數據和風險量化值的一致性、准確性、及時性、可用性和完整性。對輸入信息系統的數據,未經批准,不得更改。
第五十五條風險管理信息系統應能夠進行對各種風險的計量和定量分析、定量測試;能夠實時反映風險矩陣和排序頻譜、重大風險和重要業務流程的監控狀態;能夠對超過風險預警上限的重大風險實施信息報警;能夠滿足風險管理內部信息報告制度和企業對外信息披露管理制度的要求。
第五十六條風險管理信息系統應實現信息在各職能部門、業務單位之間的集成與共享,既能滿足單項業務風險管理的要求,也能滿足企業整體和跨職能部門、業務單位的風險管理綜合要求。
第五十七條企業應確保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的穩定運行和安全,並根據實際需要不斷進行改進、完善或更新。
第五十八條已建立或基本建立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企業,應補充、調整、更新已有的管理流程和管理程序,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尚未建立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應將風險管理與企業各項管理業務流程、管理軟體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實施、同步運行。 第五十九條企業應注重建立具有風險意識的企業文化,促進企業風險管理水平、員工風險管理素質的提升,保障企業風險管理目標的實現。
第六十條風險管理文化建設應融入企業文化建設全過程。大力培育和塑造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樹立正確的風險管理理念,增強員工風險管理意識,將風險管理意識轉化為員工的共同認識和自覺行動,促進企業建立系統、規范、高效的風險管理機制。
第六十一條企業應在內部各個層面營造風險管理文化氛圍。董事會應高度重視風險管理文化的培育,總經理負責培育風險管理文化的日常工作。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應在培育風險管理文化中起表率作用。重要管理及業務流程和風險控制點的管理人員和業務操作人員應成為培育風險管理文化的骨幹。
第六十二條企業應大力加強員工法律素質教育,制定員工道德誠信准則,形成人人講道德誠信、合法合規經營的風險管理文化。對於不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企業規章制度、弄虛作假、徇私舞弊等違法及違反道德誠信准則的行為,企業應嚴肅查處。
第六十三條企業全體員工尤其是各級管理人員和業務操作人員應通過多種形式,努力傳播企業風險管理文化,牢固樹立風險無處不在、風險無時不在、嚴格防控純粹風險、審慎處置機會風險、崗位風險管理責任重大等意識和理念。
第六十四條風險管理文化建設應與薪酬制度和人事制度相結合,有利於增強各級管理人員特別是高級管理人員風險意識,防止盲目擴張、片面追求業績、忽視風險等行為的發生。
第六十五條企業應建立重要管理及業務流程、風險控制點的管理人員和業務操作人員崗前風險管理培訓制度。採取多種途經和形式,加強對風險管理理念、知識、流程、管控核心內容的培訓,培養風險管理人才,培育風險管理文化。 第六十六條中央企業中未設立董事會的國有獨資企業,由經理辦公會議代行本指引中有關董事會的職責,總經理對本指引的貫徹執行負責。
第六十七條本指引在中央企業投資、財務報告、衍生產品交易等方面的風險管理配套文件另行下發。
第六十八條本指引的《附錄》對本指引所涉及的有關技術方法和專業術語進行了說明。
第六十九條本指引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負責解釋。
第七十條本指引自印發之日起施行。

⑹ 國有企業改制有哪些法律法規

一、總體

1、《關於進一步規范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的通知》

2、《關於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指導意見的通知》

3、《關於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工作的意見》

4、《關於進一步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

二、產權管理登記

1、《國有資產產權界定和產權糾紛處理暫行辦法》

2、《國有資產產權登記管理辦法》

3、《企業國有資產產權登記管理辦法實施細則》

三、清產核資與財務管理

1、《國有企業清產核資辦法》

2、《國有企業資產損失認定工作規則》

3、《企業國有資本與財務管理暫行辦法》

4、《企業公司制改建有關國有資本管理與財務處理的暫行規定》

四、資產評估

1、《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

2、《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施行細則》

3、《資產評估操作規范意見(試行)》

4、《關於改革國有資產評估行政管理方式加強資產評估監督管理工作的意見》

5、《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若干問題的規定》

6、《國有資產評估項目核准管理辦法》

7、《國有資產評估項目備案管理辦法》

五、國有資產處置與產權轉讓

1、《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

2、《關於加強國有企業產權交易管理的通知》

3、《關於出售國有小型企業中若干問題意見的通知》

4、《國有企業改革中劃撥土地使用權管理暫行規定》

5、《規范國有土地租賃若干意見》

6、《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土地資產管理促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

7、《關於改革土地估價結果確認和土地資產處置審批辦法的通知》

8、《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

9、《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操作規則》

10、《關於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有關問題的通知》

11、《關於加強對國有企業改制及國有產權轉讓監督檢查工作的意見》

12、《關於加強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13、《關於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有關事項的通知》

14、《企業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結果確認暫行辦法》

15、《關於做好貫徹落實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有關工作的通知》

六、勞動關系處理與職工補償安置

1、《失業保險條例》

2、《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

3、《工傷保險條例》

4、《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

5、《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

6、《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

7、《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

8、《關於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徵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

9、《<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暫行規定>廢止後有關終止勞動合同支付生活補助費問題的復函》

10、《關於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征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

11、《關於企業重組有關職工安置費用財務管理問題的通知》

12、《關於破產企業職工安置有關政策問題的復函》

七、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流安置富餘人員

1、《關於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流安置富餘人員的實施辦法》

2、《國有企業富餘職工安置規定》

3、《中小企業標准暫行規定》

4、《關於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流安置富餘人員的勞動關系處理辦法》

5、《關於做好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流安置富餘人員有關工作的通知》

6、《關於終止勞動合同支付經濟補償金有關問題的復函》

(6)中央企業重大法律糾紛案件管理暫行辦法擴展閱讀:

國有企業改革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搞好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壯大國有經濟,是當前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

本書收集整理國有企業改制方面的中共中央決定2項、法律20項、行政法規18項、部門規章10項、規范性文件76項以及司法解釋8項,共計134項。

國有企業改制的方案制訂:

1、國有企業改制採取重組、聯合、兼並、租賃、承包經營、合資、轉讓國有產權和股份制等多種形式進行,包括轉讓國有控股、參股企業國有股權或者通過增資擴股來提高非國有股的比例等,必須制訂改制方案。

2、國有企業改制方案可由改制企業國有產權持有單位或主管部門制訂,也可由其委託改制企業或者中介機構制訂,但向本企業經營管理者轉讓國有產權的改制方案不得委託該改制企業制訂。

3、國有企業改制方案應包括以下主要內容:企業概況及近三年資產和財務狀況,改制的基本原則、目標和程序,資產處置和職工安置方案,改制後企業股權設置方案和企業發展規劃等。

4、國有企業改制方案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審議,並經企業主管部門審核後,按照國資企改〔2004〕10號文件的規定報經批准。改制方案未經批准不得實施。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改制是最近一段期間政府主抓的工作之一,地方政府在制定國企改制政策的時候,要根據有關法律法規進行。

國有企業改製法律依據包括很多,有國有資產管理法、公司法、國有產權轉讓管理辦法及關於國企改制工作的意見等。國企改制的目的是通過股份制改革,幫助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與企業改制相關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現在還在適用嗎

當然適用。並沒有被廢止。
從下面這個網站中也可以看出。因為這個網站每日更新,如果被廢止是會特別註明的。
http://www.law-lib.com/law/lawml.asp

⑻ 國有資產產權界定和產權糾紛處理辦法是否廢止

「調解」是貫徹落實國務院《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在法律的框架下,依法在管資產上,負責企業國有資產的產權界定、產權登記,協調所出資企業之間的企業國有資產產權糾紛,對企業國有資產收益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重大投融資規劃、發展戰略和規劃,依照國家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履行職責。「調處」是為了使國有資產產權糾紛調處工作規范、公正、有效地進行,維護國有資產所有者及經營者、使用者的僉權益,根據國務院賦予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職責及有關規定,制定的規則。

⑼ 請幫忙回答以下的判斷題,謝謝!

第11題正確

閱讀全文

與中央企業重大法律糾紛案件管理暫行辦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