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勞務關系中,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誰來承擔侵權責任
現實問題
祝某最近新買了套商品房,叫了董某等幾名裝修工來裝修,由於董某等人不是專業的裝修人員,在裝修的過程中將一根排水管弄裂,導致樓面漏水,淋壞了樓下人家的傢具。樓下人家向祝某提出索賠,但祝某稱這個損害是因為董某等裝修工的不當操作造成的,應該由董某等人賠償,與自己無關,董某等人卻辯稱自己是替祝某幹活,不應由他們承擔責任。那麼,法律對此有什麼相關規定嗎?
律師解答
依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目前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的情況越來越多,家庭僱用保姆、小時工、家庭教師等情況已非常普遍,對於在勞務期間發生的糾紛如何解決,需要法律給予明確的規定。《侵權責任法》對此給予了明確規定。
在這則案例中,祝某和董某等人之間屬於勞務關系,董某等人因操作不當導致樓下人家的損失,應由祝某來承擔責任。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三十五條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② 勞務侵權責任如何規定的
1、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回任。
2、勞務派遣期間答,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3、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③ 侵權責任法勞務關系的處理
勞務關系可以適用侵權責任法。也就是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提供勞務一方追償。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二條
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提供勞務一方追償。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提供勞務期間,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提供勞務一方損害的,提供勞務一方有權請求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也有權請求接受勞務一方給予補償。接受勞務一方補償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④ 勞務關系,損害責任怎麼承擔
這在《侵權責任法》、《民法通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有明確規定,自已好好看看吧。僅「個人之間形成的勞務關系,損害責任怎麼承擔」的提問是無法得到准確回答的,還有損害情況,責任因素,是有存在過失或自我傷害等情形及第三者侵權情形。
⑤ 法律問題,勞務關系中提供勞務的一方受到損害,誰負責賠償,盡量列舉法條
⑥ 辨析題: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提供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
說法是錯誤的。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的提供勞務一方致人損害以及自己受到損害的侵權行為與責任 勞務關系,是指一方提供勞務服務,對方依照約定支付報酬而建立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勞務關系與勞動關系不同,勞務關系由《民法通則》和《合同法》調整,勞動關系由《勞動法》調整。"勞務關系"與"承攬關系"不同,勞務關系中一方交付的是勞動,承攬關系中一方交付的是勞動成果,定做人與承攬人之間不存在勞務關系。 依據《侵權責任法》第35 條規定,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接受勞務一方僅指自然人。個體工商戶、合夥等的雇員因工作發生的糾紛,應當適用用人單位的規定處理。接受勞務一方僅對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承擔賠償責任。 勞務關系中,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因為不能適用工傷保險,由用人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故根據勞務提供方和勞務接受方的過錯來承擔相應的責任。
⑦ 關於勞務糾紛中侵權損害賠償有哪些規定
您好,
關於勞務糾紛中侵權損害賠償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回十四條規定:「用人單位答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第三十五條:「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⑧ 法律問題,勞務關系中提供勞務的一方受到損害,誰負責賠償,盡量列舉法條
根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
第九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前款所稱「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
第十條 承攬人在完成工作過程中對第三人造成損害或者造成自身損害的,定作人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定作人對定作、指示或者選任有過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十一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8)勞務關系的侵權責任問題擴展閱讀:
目前在社會實踐中,大量存在著個人之間提供與接受勞務的行為,而個人之間勞務關系普遍存在著設施不健全、安全保障措施較少、提供勞務者對安全勞動的意識較差、接受勞務者疏於管理等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個人之間勞務關系爭議案件的高發。
本文以一起提供勞務者受害案件為例,試分析侵權責任法實施後因法律規則的變化對提供勞務受害案件責任分擔產生的影響。
甲與丙、丁共同為戊裝修房屋,裝修工程於某日晚7時完工後,戊在家中設宴招待甲、丙、丁三人。甲飲酒後,於當晚9時騎兩輪摩托車與一電動車相撞,電動車肇事後逃逸,無法查找。甲被送往醫院住院12日後,因搶救無效死亡。甲妻乙起訴到法院,訴稱甲受雇於丙為戊裝修房屋,請求法院判決丙、戊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一種觀點認為,甲因過錯對損害發生承擔70%的責任,丙因僱傭關系承擔20%的責任,戊因未盡合理照顧義務致甲飲酒後駕車承擔10%的責任。
第二種觀點認同甲、丙的責任承擔,但認為戊承擔10%的責任於法無據,甲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自行承擔酒後駕車的風險。
法律關系的認定
案例中,甲與丙、甲與戊、丙與戊之間法律關系的認定是適用法律的前提。在侵權責任法實施後,法律關系認定中發生的最大變化是「使用人責任理論」取代了「僱用人責任理論」。當然,這一變化也與司法實踐的需要密切相關。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十一條的規則適用以存在僱用關系為前提,如不存在僱用關系,則駁回原告之訴訟請求。這使得一些難以證明僱用關系的原告在實踐中無法獲得司法救濟。
而侵權責任法實施後,在適用法律規則進行裁判時,只需要確定使用人即可,並不需要原告證明與被告之間存在僱用關系,實際上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的適用范圍有所擴張。
關於使用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認定:
第一,是否提供了勞務;
第二,接受勞務一方是否因為提供勞務而受有利益;
第三,提供勞務者是否接受了指示、控制、管理或者監督;第四,提供勞務是否違反接受勞務一方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
在司法實踐中,使用人的確定是一個難點。在很多情況下,所謂的使用人作為組織者自己也參與勞動,而且僅僅是比別人多拿一些工資,此時,究竟如何認定使用人頗為令人頭疼。
案例中,丙作為提供勞務的組織者,而戊作為房主最終支付了報酬,從上述關於使用人的認定標准來看,筆者認為,丙作為使用人更為合理。
戊雖然是報酬的最終支付者,而且從表面上看也是裝修工程的最終受益人,但其對丙卻不存在指示、控制、管理或者監督,其所獲得的利益是丙所交付的勞動成果,而並非直接享有甲提供勞務的工作成果。
因此,甲、戊之間並不存在著直接的法律關系,其二者表面上看似聯系頗為緊密的原因是,丙、戊之間存在的承攬法律關系,而戊因為丙交付甲參與勞動的工作成果而受有利益,但其受有利益的原因是丙、戊之間的承攬法律關系。因此,應當認定為甲、丙之間存在勞務合同關系,丙、戊之間存在承攬合同關系。
⑨ 個人之間的勞務僱用侵權責任
應該說更加平等抄了。畢竟勞襲務僱傭關系不同於勞動合同關系,雇員與僱主之間更加具有平等性,如果讓僱主承擔完全的用工風險,對於從事小型經營活動的僱主而言,其責任相對而言較為加重。所以侵權責任法更加明晰了勞務關系這一概念,取代了原先「雇員」「僱主」這一較為模糊的法律表述。
同時這也是根據司法實踐中,雇員因自身過錯發生事故,卻硬要無過錯的僱主承擔責任的案件,不能體現出法律的公平原則。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有疑問請追問。
⑩ 勞務關系中侵權有哪些承擔責任的方式
勞務關系中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以上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條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修理、重作、更換;
(七)繼續履行;
(八)賠償損失;
(九)支付違約金;
(十)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十一)賠禮道歉。
法律規定懲罰性賠償的,依照其規定。
本條規定的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