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聞侵權行為的犯罪構成條件
新聞侵權法律規定的構成條件如下:1、報刊、網路等媒體具有過錯;2、實施了報道的內容失實等行為;3、造成了當事人的權益受損;4、行為與權益受損之間有因果關系。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條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第一千零二十七條行為人發表的文學、藝術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為描述對象,含有侮辱、誹謗內容,侵害他人名譽權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該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行為人發表的文學、藝術作品不以特定人為描述對象,僅其中的情節與該特定人的情況相似的,不承擔民事責任。第一千零二十八條民事主體有證據證明報刊、網路等媒體報道的內容失實,侵害其名譽權的,有權請求該媒體及時採取更正或者刪除等必要措施。
② 新聞轉載屬於侵權嗎
新聞轉載是否構成侵權的認定方式:若出於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目的,在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並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的,不構成侵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三)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③ 新聞侵權主要有哪些類型
新聞侵權的主要六類:
一是新聞報道內容失實,這是最主要的新聞侵權類型。
新聞報道內容失實主要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新聞作品中基本事實不真實,即新聞作品中的「事實」與客觀存在的事實不符,使受害人名譽受到毀損,構成侵權;第二種是新聞作品中反映的內容不全面,所反映的內容不是事實的全部,而是事實的一部分,即主要內容、基本內容貶損他人名譽,造成其社會評價降低。
北京某報一名記者在報道一起墜樓自殺事件時,沒有采訪當地派出所和街道居委會,但其在文章中稱,經采訪當地派出所和街道居委會,得知該墜樓女子為精神病患者,在家受到哥哥的虐待。文章刊登後,死者家屬非常不滿,將報社訴上法庭。經審理,北京一中院終審判決報社承擔侵權責任,並公開致歉,賠償損失3500元。
二是新聞報道評論不當。
對新聞媒體來說,輿論監督是其義不容辭的職責,通過媒體的報道對國家機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公眾人物與公共利益有關的事務進行批評和建議,能對違法行為形成一種制約、威懾的力量,使被監督者從中受到啟示,正視自己的錯誤,進一步完善自身。新聞報道評論不當包含兩種情況,一種是報道事實基本屬實,但在語言上使用了侮辱、謾罵或其它具有人身攻擊性的言詞;另一種情況是新聞報道對客觀事實進行隨意評論,造成對他人社會評價的貶損,構成侵權。但是,如果報道內容基本屬實,僅是個別評論的詞句表達不當,且無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和用語,不能認定為侵權。
某雜志因刊登北京一作家撰寫的文章被訴上法庭,該文章對另外一名社會知名人士使用了諸多貶損性語言。經法院審理,認定該雜志刊登此篇文章的行為構成了對該知名人士的名譽侵權,被判公開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撫慰金5000元。
三是未經核實轉載其它媒體報道,事後證實報道不實,構成侵權。
如北京某報從網路媒體轉載報道稱,某演員因病去世,實際上該演員正在劇組拍戲。該演員憤而將報紙訴上法庭,法院終審判決該報的行為構成對這名演員的名譽侵權,向其公開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失1萬元。
四是在報道中採用與報道內容無關的照片,或者未經同意採用照片,構成侵權。
北京一中院就審理過這樣一起肖像權糾紛案。陝北老漢張大爺在村口曬太陽時,被正在陝北采風的攝影家抓拍下來。後該照片刊登在一家雜志的封面上,陝北老漢遂起訴該雜志和攝影師侵犯肖像權。法院支持了陝北老漢的訴訟請求,陝北老漢終於維權成功。
五是過實報道或暴露他人隱私導致侵權。
為追求獵奇、招徠讀者,或為擴大影響、嘩眾取寵,未經他人同意在媒體上宣揚他人隱私,使其人格評價降低,構成新聞侵權,或因過失侵害了他人的隱私權。如某篇報道本為表揚某人在工作上取得的進步,卻將此人不願讓人知道的污點披露出來,進行前後對比,本意是好的,但侵害了他人的隱私權,構成了侵權。
六是褒揚性的新聞報道同樣容易引起新聞侵權。
無中生有地任意拔高,對當事人而言不但沒有抬高聲譽,反倒引起社會的非議,造成精神痛苦。批評可能脫離真實,表揚也可能脫離真實。表揚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損,也會導致侵權。
④ 新聞侵權的構成要件包括
從侵權的整體構成要件來講,新聞侵權的構成要件與一般侵權的構成要件是回一致的,即:1、侵權行答為;2、主觀故意;3、損害結果;4、因果關系。
但是,對於行為報道來說,其特殊性在於某些事項的免責。
這個具體包括幾個方面:
1、肖像權、姓名權等合理使用的免責。
即《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九條,為公共利益實施新聞報道、輿論監督等行為的,可以合理使用民事主體的姓名、名稱、肖像、個人信息等;使用不合理侵害民事主體人格權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2、對於名譽權侵權的合理免責。
即《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條,行為人為公共利益實施新聞報道、輿論監督等行為,影響他人名譽的,不承擔民事責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捏造、歪曲事實;(二)對他人提供的嚴重失實內容未盡到合理核實義務;(三)使用侮辱性言辭等貶損他人名譽。
同時參考在先的最高院司法解釋,針對國家公文和行政主動公開的職權行為的新聞報道,如果在先是客觀報道的,即便前述文書和職權行為已公開糾正,只要新聞媒體進行主動更正的,也不被認定為侵權。
⑤ 新聞侵權的法律界定是什麼
新聞侵權,即報紙、雜志故意或過失地刊登誹謗他人的新聞,造成受害人名譽權等人格權損害的行為。
新聞自由是一個國家的國民能自由接受和傳播信息,作出正確決策,加強輿論監督的必要條件。但是新聞自由也有限制,就是不能侵犯他人的權利和利益。如果新聞自由,尤其是新聞批評自由超出了適當的范圍,就會構成對他人合法權益的侵害,就構成了新聞侵權行為。
新聞侵權行為的具體形式就是寫作、發表和編輯、出版。對於作者來說,寫出來的作品如果沒有發表,則不構成對他人權利的侵害。一旦發表,就有可能構成侵權責任。發表是作者與新聞單位兩者結合的行為,只有一方的行為不構成新聞侵權。新聞單位的侵權行為包括編輯與出版。如果新聞的采寫人員是本單位的工作人員,寫作行為應視為新聞單位的職務行為,新聞單位要承擔侵權的全部後果。
新聞侵權行為應以作為的方式構成,不作為不構成侵權。寫作、發表、編輯、出版,均為作為的侵權方式。應注意的是,特殊情況下誤導性報道也可構成侵權。誤導性報道就是只報導一個事物的一方面,使人們對該事物產生片面印象,從而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誤導性報道雖然在於沒有完整地對新聞對象進行報導,與不作為有些相似,但其基本特徵仍在於報道的內容和方式不當,仍是作為的侵權。
新聞侵權行為的主觀心理狀態為故意和過失。區分故意與過失對於侵權責任的承擔有一定的影響。在故意的情況下侵權者應負的賠償責任比過失要重一些(尤其是在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時)。
⑥ 新聞媒體侵權
新聞媒體報道是否構成侵權有兩點:1.報道內容是否」基本「屬實 2.是否使用侮辱性詞彙、是否誹謗、詆毀,損害。
各法院的認定的尺度不同,建議聘請律師據理力爭,首先,看對方訴求是什麼。再者,要看你們所在地法院以往的判例。最後,要結合具體案情做好訴訟策略。以下是法律依據,望採納哦。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
七、問:侵害名譽權責任應如何認定?
答:是否構成侵害名著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
以書面或者口頭形式侮辱或者誹謗他人,損害他人名譽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對未經他入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者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
因新聞報道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98解釋)
九、問:對產品質量、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引起的名譽權糾紛,如何認定是否構成侵權?
答:消費者對生產者、經營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或者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不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但借機誹謗、詆毀,損害其名譽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
新聞單位對生產者、經營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或者服務質量進行批評、評論,內容基本屬實,沒有侮辱內容的,不應當認定為侵害其名譽權;主要內容失實,損害其名譽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
⑦ 關於新聞媒體侵權行為
北京博融律師事務所
如果報道不屬實涉嫌侵犯該公司的名譽權,可以起訴要求賠償相應的經濟損失!
以上回答僅根據本人描述所做初步判斷,僅供參考。
⑧ 做到了新聞真實,媒體構成侵權嗎
《最高人民抄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八條規定:「文章反映的問題基本真實,沒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的,不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按照此規定,新聞真實的標準是問題「基本真實」,新聞報道的內容只要做到問題基本真實即可。楊立新教授進一步闡釋了問題「基本真實」的含義:(1)新聞媒體揭示的事實主要、主要內容和客觀後果基本屬實,不是虛構、傳言或者謠言;(2)新聞媒體有證據證明,可以合理相信事實是真實的;(3)媒體的報道或批評是善意的,不具有侵犯他人的惡意或重大過失。
⑨ 涉嫌新聞侵權行為的認定要件
新聞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
1、發生侵權的行為,新聞一般是實施了侵犯名譽權的行為;
2、侵權行為對被侵害人造成損害;
3、侵權行為和造成的損害有必然的聯系;
4、侵權人實施的侵權行為是有過錯的。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
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⑩ 新聞侵權行為的一般表現和判斷標准有哪些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的規定,常見的新聞侵權行為有:
侮辱,指用惡毒語言或舉動損害他人人格。侮辱所依據的事實都是真實的,但一般來說,侮辱行為以言語和動作為特徵,
涉及事實的情況不多。
誹謗,指捏造虛假事實,散布足以損害他人人格的言論。誹謗的內容都是虛假的,而且誹謗行為往往在第三者與侵權人之間進行。
公然醜化他人人格。如在報紙上畫有關他人的侮辱性的漫畫等。
宣揚他人隱私。隱私是當事人所不願公開的事實。隱私所反映的事實不一定影響本人名譽,如戀愛過程。但只要當事人不願讓他人了解的任何事情都構成隱私,未經本人同意即公開他人隱私的為侵害隱私權的行為。
新聞侵權行為表現的方式很多,沒有完全統一的標准可供把握。依據民法通則的規定,下列情況一般認定為新聞侵權行為:
明知真實情況,故意寫作、編輯、發表、出版侵權新聞的;作者、編輯選材、寫作、審查核實不嚴,致使新聞失實,過失侵害他人人格權的;在新聞載體上宣揚他人隱私的;新聞基本真實,其中有個別詞句有損於他人人格的;新聞雖然沒有直接涉及某人,但是從中推斷出的情況足以給他人人格造成損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