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仲裁協議的民事糾紛

仲裁協議的民事糾紛

發布時間:2021-12-27 17:00:35

Ⅰ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關於仲裁的規定

此種情況應當屬於仲裁協議無效(你們約定的仲裁委員會不存在,因此可以認為你們的仲裁協議對仲裁委員會沒有約定,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十八條的規定如果你們在此種情況下達不成補充協議的可以認定這個仲裁協議無效),你們可以重新議定仲裁協議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附《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的有關規定供參考:

《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

第十八條 仲裁協議對仲裁事項或者仲裁委員會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當事人可以補充協議;達不成補充協議的,仲裁協議無效。

第五條 當事人達成仲裁協議,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協議無效的除外。

第十六條 仲裁協議包括合同中訂立的仲裁條款和以其他書面方式在糾紛發生前或者糾紛發生後達成的請求仲裁的協議。
仲裁協議應當具有下列內容:
(一)請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二)仲裁事項;
(三)選定的仲裁委員會。

第二十條 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委員會作出決定或者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請求仲裁委員會作出決定,另一方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
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應當在仲裁庭首次開庭前提出。

Ⅱ 仲裁協議有效,法院是否可管轄

既約定仲裁又約定訴訟的爭議條款一般認定無效,一旦發生糾紛,通常情況下是由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解決,但有例外。

一、我國《仲裁法》第十六條第二款規定:「仲裁協議應當具有下列內容:(一)請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二)仲裁事項;(三)選定的仲裁委員會。」這種既約定了仲裁又約定了訴訟的協議,違反了仲裁的惟一性和終局性,其仲裁申請正常情況下是不會被仲裁機構受理的。

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6〕7號)第七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爭議可以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協議無效。」仲裁協議被認定無效,正常情況下仲裁機構不受理,只能到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解決。

三、有正常就有例外,實務中的情況是復雜的。特殊情況下,仲裁協議無效,但不排除被仲裁機構受理且仲裁。

最高人民法院《仲裁法解釋》第七條有一個「但書」規定,即「當事人約定爭議可以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協議無效。但一方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另一方未在仲裁法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期間內提出異議的除外。

《仲裁法》第二十條第二款「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應當在仲裁庭首次開庭前提出。」也就是說,雙方約定的仲裁條款無效,一方當事人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仲裁機構也受理了,另一方當事人未提出異議或提出異議的時間是未在仲裁庭首次開庭前提出,就視為另一方當事人同意仲裁庭受理且仲裁。

四、仲裁條款無效後,協議訴訟條款是否有效,需要看約定是否符合《民事訴訟法》協議管轄的規定。《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合同或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書面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如符合上述規定,則按協議管轄確定受訴法院;否則,按法定管轄確定,即「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Ⅲ 法院受理含仲裁協議的案件,開庭以後該怎麼處理

法院受理含仲裁協議的案件後,會駁回原告的起訴。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二百一十五條 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二項的規定,當事人在書面合同中訂有仲裁條款,或者在發生糾紛後達成書面仲裁協議,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其堅持起訴的,裁定不予受理,但仲裁條款或者仲裁協議不成立、無效、失效、內容不明確無法執行的除外。
第二百一十六條 在人民法院首次開庭前,被告以有書面仲裁協議為由對受理民事案件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進行審查。
經審查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駁回起訴:
(一)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已經確認仲裁協議有效的;
(二)當事人沒有在仲裁庭首次開庭前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提出異議的;
(三)仲裁協議符合仲裁法第十六條規定且不具有仲裁法第十七條規定情形的。

Ⅳ 有仲裁協議可以起訴嗎

一、據以研究的審判案例 我國的甲開發公司與美國的乙設計公司在中國簽訂了一份設計合同,由乙設計公司為甲開發公司擬開發的一個建設項目提供建築設計。在設計合同的附件六中,雙方約定了爭議處理條款:「發生的糾紛和爭論應在香港依照當時國際商會的條件和仲裁法規則的規定仲裁。仲裁員的裁決將是最終的並具有約束力,並可得到有管轄權的法院的強制執行」:「本合同應受加利福尼亞州的法律的支配管轄並依其解釋」。後雙方就該設計合同發生爭議,甲公司遂向國內某法院起訴。甲公司起訴時未向法院申明雙方約定有仲裁條款,該法院也沒有注意到合同附件中有仲裁條款,遂予以立案。法院立案後,依法通過司法途徑向被告同時送達了應訴通知書和開庭傳票。被告沒有在答辯期內提交答辯狀,在法院開庭時亦未出庭(當然也沒有提出管轄異議)。在該案的審理過程中,法院才發現存在上述仲裁條款。對於這起有仲裁條款的合同糾紛案件,法院該如何處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爭議的焦點集中於三點:一是對於有仲裁協議(或仲裁條款)的案件,當事人直接起訴的,法院是否應予以立案;二是如何認定仲裁協議的效力;三是對於此類案件,法院受理後,該如何處理。本文就此案例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 二、法院是否應該受理有仲裁協議案件 討論對有仲裁案件的訴訟管轄,首先要回答的一個問題是,對於有仲裁協議的案件,當事人起訴的,人民法院是否應該受理。 我國《仲裁法》第5條規定:「當事人達成仲裁協議,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協議無效的除外。」《民事訴訟法》第257 條也規定:「涉外經濟貿易、運輸和海事中發生的糾紛,當事人在合同中訂有仲裁條款或者事後達成書面仲裁協議,提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仲裁機構或者其他仲裁機構仲裁的,當事人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依據這些規定,對於有仲裁協議的案件,一般的原則是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協議無效的情形除外。 仲裁具有嚴格的契約性質,仲裁機構的管轄權,來源於當事人自願達成的仲裁協議。正是基於對當事人的意願的尊重,才產生排除法院訴訟管轄的效力。但仲裁協議的效力也不是絕對的,它既然是雙方當事人自願達成的協議,當事人也可以通過明示協議或者某種行為來放棄或解除,例如雙方簽訂書面解除仲裁協議的合同,一方當事人向法院起訴、另一方應訴作出答辯,都能解除原仲裁協議。因此,筆者認為,一律禁止法院受理有仲裁協議的案件的做法並不妥當,人民法院應該受理有仲裁協議的案件,不論仲裁協議效力如何。文章下面將論述應允許法院受理有仲裁協議的案件的理由。 1、現行立法存在邏輯上的矛盾 《仲裁法》規定,「當事人達成仲裁協議,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協議無效的除外。」從這一規定看,人民法院不受理存在有仲裁協議的案件,但仲裁協議無效的案件除外。問題是,在案件移交人民法院之前,除非當事人事先就仲裁協議的效力申請人民法院或者仲裁庭裁決,仲裁協議的效力並不確定。而目前各地法院都實行「立審分離」的大立案體制,立案庭只負責審查立案材料,對於形式上符合《民訴法》起訴條件的予以受理,並不對立案材料進行實質性的審查,更談不上對仲裁協議的效力作出裁決。因此,仲裁協議的效力在立案時並不明確,只有在立案庭受理案件,並將案件移交審判庭之後,法院才能對仲裁協議的效力作出判斷。這就產生了邏輯上的矛盾:對於仲裁協議無效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受理,但仲裁協議是否無效得等到案件受理之後才能得出結論。補救的措施是由立案庭對仲裁協議的效力先行作出裁決,對於仲裁協議無效的,做出仲裁協議無效的裁定,然後駁回當事人的起訴;對於有效的仲裁協議,在作出仲裁協議有效的裁定後,才予以受理。這樣做在理論上沒有任何不妥當之處。問題是這樣做增加了訴訟的環節,提高了訴訟成本,延長了訴訟的時間。這不是一種好的解決辦法。 2、現行立法限制了當事人選擇爭議解決方式的自由 選擇爭議的解決方式是當事人的權利之一,這一權利與當事人的實體權利同樣重要。仲裁協議作為當事人之間關於爭議處理的約定,當事人應遵守該約定,受協議效力的約束。但該協議的效力並不是絕對的,當事人也可以通過重新簽訂協議或者實施某種行為來放棄或解除該仲裁協議。即盡管雙方原來簽訂有仲裁協議,當事人仍然享有解除原仲裁協議、選擇其他爭議解決方式的權利。一方當事人的起訴行為,可以視為該方當事人作出的解除仲裁協議的意思表示。當事人這種解除仲裁協議的權利,理應受到尊重。現行立法禁止法院受理有仲裁協議的案件,限制了當事人作出解除原仲裁協議的行為的權利,是對當事人私權利的不當限制。而如果尊重當事人的這一權利,允許法院受理有仲裁協議的案件,同樣能夠妥善地解決糾紛:法院受理此類案件後,如對方方當事人沒有就法院的管轄權提出異議,積極應訴,則可視為對方當事人也同意解除該仲裁協議,選擇了由法院進行審理的爭議解決方式,法院應繼續進行審理相反,若對方當事人以存在仲裁協議為由對法院的管轄權提出異議,則視為對方當事人不同意解除原仲裁協議,本著合同應切實履行的原則,法院應尊重當事人之間的仲裁協議,駁回原告的起訴。這樣,在尊重當事人的私權利的同時,很好地解決了當事人之間的爭議,而且並沒有增加額外的訴訟成本。 3、現行立法規定難以貫徹實施 法律規定特別是禁止性規定,應具有可執行性,能夠得到貫徹執行。否則,法律規定不符合現實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實施,不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反而還損害法律的權威性。現行立法禁止法院受理有仲裁協議案件的規定,很容易被當事人規避:選擇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一方當事人,通常是偏好訴訟而非仲裁的方式,為使法院受理案件,他們往往不提交含有仲裁協議的材料,或者不明確指出仲裁協議的存在。由於法院在受理案件時一般只對案件進行形式審查,很容易因當事人的隱瞞而予以立案。例如前文案例中,原告起訴時提交的材料中包括一份設計合同以及七份附件,只有在附件六中有一條關於仲裁的約定,但原告在起訴書中並沒有對此做出說明。盡管原告也提交了包含仲裁條款的材料,但立案庭在審查時沒有發現這一仲裁條款,予以立案。從而就產生這樣的尷尬局面:一方面法律禁止受理有仲裁協議的案件,另一方面又無法避免受理有仲裁協議的案件。現行立法的這種規定既有限制當事人的私權利之嫌,又得不到普遍的遵守,反而損害了法律的威嚴。因此,筆者認為,應允許法院受理有仲裁協議的案件。 4、允許法院受理有仲裁協議案件,並不會增加訴訟成本 現行立法禁止受理有仲裁協議的案件的理由,無非出自訴訟的效率性和時間的經濟性這兩個因素的考慮,以為既然存在仲裁協議,允許法院受理此類案件,一旦對方當事人提起管轄異議,法院確認仲裁協議有效後駁回原告的起訴,案件還得交由仲裁庭仲裁。從訴訟制度的設計上看,這樣做延長了解決糾紛的時間,增加了訴訟的成本,很不經濟,不符合訴訟制度應在保證公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節約司法資源、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社會糾紛的價值要求。上述理由表面上看很有道理,但仔細考察,這個理由並不能成立。現行立法的理由隱含一個前提:禁止法院受理有仲裁協議的案件,當事人就不會向法院起訴;而一旦允許法院受理有仲裁協議的案件,起碼大多數當事人會選擇向法院提起訴訟。事實並非如此。司法實踐表明,當事人無視仲裁協議的存在,向法院起訴的案件大量存在,而且法院也受理了相當一部分的此類案件。站在當事人的角度進行分析,允許法院受理有仲裁協議的案件,並非多數當事人會選擇向法院起訴。訴訟和仲裁作為兩種解決糾紛的不同方式,各有其特點,並不是訴訟就對原告有利,而仲裁對其就不利。當事人既然約定了仲裁協議,一般而言對仲裁有一定的偏好,不會非要舍棄仲裁而選擇訴訟。況且,主動向仲裁庭申請仲裁或者向法院起訴的一方,通常是其權益受到侵害,迫切希望受到法律保護的一方。如果仲裁協議是有效的,一旦對方當事人對法院的管轄提起異議,法院還是會駁回其起訴。這個過程將耗費相當長的時間。當事人出於盡快解決爭議、維護其權益的目的,一般而言就不會選擇訴訟這種爭議解決方式,或者至少選擇訴訟方式的可能性較小。即便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持懷疑態度因而提起訴訟,這也沒有增加訴訟成本。因為既然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持懷疑態度,即使不允許法院受理他的起訴,該當事人也會提起確認該仲裁協議無效之訴,這些訴訟成本照樣還會發生。相反,如果後一種情形下法院確認仲裁協議無效,當事人還得重新提起訴訟,訴訟手續實際上比法院直接受理案件更加繁雜,付出的訴訟成本更高。因此,筆者認為,允許法院受理有仲裁協議的案件,並不會導致訴訟成本的增加。 三、對仲裁協議效力的認定 法院受理有仲裁協議的案件後,對方當事人可能以存在仲裁協議為由提出管轄異議。這時,法院就需要認定仲裁協議的效力,以決定駁回原告的起訴還是駁回被告的管轄異議。那麼,該如何認定仲裁協議的效力呢?例如前文所舉的案例,雙方當事人約定「發生的糾紛和爭論應在香港依照當時國際商會的條件和仲裁法規則的規定仲裁」、「本合同應受加利福尼亞州的法律的支配管轄並依其解釋」。依據我國《仲裁法》的規定,仲裁協議應當有「選定的仲裁委員會」,很顯然,上述約定只有仲裁地點和應適用的仲裁規則,並沒有明確的仲裁委員會,應為無效的仲裁協議;但依據加利福尼亞州法律,該仲裁協議是有效的。那麼,到底適用哪一個法律來認定呢? 這就涉及到如何確定認定仲裁協議效力的法律適用。 關於認定仲裁協議效力的法律適用,理論上有兩種主張,即分割制和統一制。分割制把一個完整的法律問題分割為若幹部分,分別適用不同的法律體系處理。例如,當事人的行為能力、協議是否已經訂立、協議的形式和實質有效性、協議的解釋等問題,都屬於一個完整法律問題下的若干不同部分。運用分割制,對這些不同的部分分別適用不同的法律,將導致對同一仲裁協議得出不同效力狀況的結論。整體制主張對整個合同不分合同的類型適用同一的法律。目前我國在這方面沒有立法規定,實踐中較為一致的做法是,把當事人行為能力作為一個單獨的法律問題來適用法律,而關於仲裁協議的訂立、實質和形式有效性、協議的解釋,則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 認定仲裁協議的效力,首先要識別認定仲裁協議的效力是一個程序問題還是實體問題。對於程序性問題,一般採用法院地法律來處理。我國立法對此沒有明確的規定,在司法實踐中,法官認定仲裁協議效力的基本思路,是依據法院地法做出判斷,而且實踐中也不乏把這個問題作為程序性問題對待的案例。也有學者主張,應把關於仲裁效力的認定作為實體問題對待,這種主張筆者難以贊同。從當前各國的相關做法來看,在涉外訴訟中,各國司法保護本國國民利益的傾向非常明顯,一些國家還在立法中體現出這一傾向。例如,瑞典的《聯邦國際私法》把仲裁協議分為「瑞典仲裁協議」和「外國仲裁協議」。對於「瑞典仲裁協議」,認定協議的效力只能依據瑞典的法律進行。英國的仲裁法規定,一方當事人無視仲裁協議而向法院提起訴訟,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終止訴訟,由法院做出是否終止的裁定。這一規定賦予法官相當大的是否終止審理程序的許可權,而且英國法院還可以根據「不容剝奪」原則,即法院對法律問題的管轄權不得通過當事人的協議予以排除的原則來減弱仲裁協議的效力或仲裁庭的管轄權。另外,1961年《國際商事仲裁歐洲公約》也規定,法院可以把對仲裁協議的法律適用問題作為程序問題。盡管該公約規定確定仲裁協議的法律適用應依次是當事人自主選擇的法律、仲裁地法律或法院地法律,但因實踐中單獨就仲裁協議做出法律選擇的並不多,而且當事人對法院管轄權提出管轄異議時,通常仲裁並未開始因而仲裁地無法確定,所以法院地法律在認定仲裁協議的效力時往往具有最實質的意義。可見,當前不少國家並沒有把這個問題純粹作為一個實體性問題,而是為司法留下了一定的自由空間。因此,就認定仲裁協議效力是程序性問題還是實體性問題,我們沒有必要立法予以明確,而把這個權力留給法官,以利於在特定情形下保護我國國民的利益。 把認定仲裁協議的效力作為程序性問題處理,適用法院地法來認定協議的效力,這一方面是出於保護本國國民利益的目的,另一方面,由於法官們通常對本國的法律更為熟悉,這也便於訴訟的進行。理論上,一種較為流行的見解是,對仲裁協議的法律適用,依次按照當事人自主選擇的法律、仲裁地法律和法院地法律確定。即當事人在仲裁協議中就協議的法律適用已經作出了約定的,法院應首先適用當事人約定的法律;在當事人沒有約定時,法院應適用仲裁地法律來認定;只有在既無約定有無仲裁地時,才依法院地法律來確定。但這僅僅是一種理論見解,當前不僅我國,其他國家對於仲裁協議的法律適用在理論上和司法實踐中都沒有形成統一的做法。因此,對於本文列舉的案例,法院可以把對附件六中仲裁條款效力地認定作為一個純粹的程序性問題,從而認定該仲裁條款無效,繼續審理該案;也可以參照合同中雙方約定的加利福尼亞州的法律,認定仲裁協議,駁回我國甲公司的起訴。但在筆者看來,後一方法顯然不是一個明智的做法。 四、法院受理有仲裁協議案件後的處理 法院受理有仲裁協議的案件後,如何進行進一步地處理?這得根據對方當事人是否提起管轄異議分別予以討論。 1、對方當事人提起管轄異議的情形。 法院受理有仲裁協議的案件後,對方當事人依存在仲裁協議為由提起管轄異議的,法院該如何處理?首先要做的是認定仲裁協議的效力。如果仲裁協議有效,那麼,被告提起管轄異議的行為,表明被告不願意解除仲裁協議。按照合同應該遵守的原則,法院應尊重仲裁協議,駁回原告的起訴。如果仲裁協議無效,則法院應駁回被告的管轄異議,繼續審理案件。1994年《仲裁法》第26條的規定體現了這一內容:「當事人達成仲裁協議,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未申明有仲裁協議,人民法院受理後,另一方在首次開庭前提交仲裁協議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起訴,但仲裁協議無效的除外」。 2、對方當事人應訴且沒有提起管轄異議的情形。 法院受理案件後,依法向被告送達應訴通知書,被告應訴進行實體答辯,沒有提起管轄異議時,法院可以不對仲裁協議的效力進行認定,繼續進行審理。這是因為,若仲裁協議無效,即使對方當事人提起管轄異議,法院可以駁回其異議,繼續進行審理;若仲裁協議有效,被告應訴且未提起管轄異議,表示被告同意放棄仲裁協議,重新選擇了訴訟的方式。因此,法院受理此類案件後,只要對方當事人沒有提起管轄異議,法院無需認定仲裁協議的效力,就可繼續進行審理。只有在被告提起管轄異議,法院才有必要審查仲裁協議的效力。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訴法》司法解釋第148條體現了這一內容:「當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時未申明有仲裁協議,人民法院受理後,對方當事人有應訴答辯的,視為人民法院有管轄權」。 3、對方當事人沒有應訴,也沒有提起管轄異議的情形。 對方當事人應訴,不論其是否提起管轄異議,法院在案件處理上都沒有障礙。而在對方當事人沒有應訴,也沒有提起管轄異議的情形,法院該如何處理,存在很大的分歧。 《仲裁法》第26條的規定:「當事人達成仲裁協議,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未申明有仲裁協議,人民法院受理後,另一方在首次開庭前提交仲裁協議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起訴,但仲裁協議無效的除外;另一方在首次開庭前未對人民法院受理該案提出異議的,視為放棄仲裁協議,人民法院應當繼續受理。」我們把被告應訴且未提起管轄異議的行為,當作被告放棄仲裁協議的意思表示,這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沒有爭議。而在被告沒有應訴時,我們是否可以依據《仲裁法》的上述規定,視為被告放棄了仲裁協議?法院受理案件後,依法向被告送達應訴通知書和開庭傳票,被告享有提起管轄異議的訴訟權利。如果被告不在法定期限內行使這一權利,被告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這是民事訴訟中失權制度的應有之義。依據民事訴訟失權制度,當事人未在法律規定的期間內實施相應行為,就喪失了這種訴訟權利,承擔可能對其不利的法律後果。因此,我國《仲裁法》規定當事人如以存在仲裁協議為由主張反訴抗辯,必須採取積極的異議方式在首次開庭前提出,是很有道理的。如果被告沒有在開庭前提出管轄異議,即使該被告沒有應訴進行實體答辯,也可以視為其喪失了提起管轄異議的權利,法院可以繼續審理。 按照上述主張,文章援引的案例中,被告乙公司由於沒有在法院預定的開庭時間前提交管轄異議,盡管該公司沒有實體應訴,也喪失了管轄異議提起權,我國法院有權繼續審理該案,並依法作出缺席判決。

Ⅳ 民事糾紛時,仲裁和訴訟哪個水平相對比較

仲裁、訴訟兩者作為社會民事糾紛的解決機制相互輔佐、交相並存,又以其各自相對獨特的調整機制而相互獨立,是現代社會民事糾紛解決機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成員提供了多種可供其自由選擇的解決民事糾紛的途徑和方法。仲裁,是指雙方當事人在爭議發生之前或者爭議發生之後達成協議,自願將爭議交給第三方做出裁決,爭議雙方有義務執行該裁決,從而解決爭議的法律制度。
民事訴訟,就是人民法院在雙方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審理和解決民事糾紛案件和其他案件的各種訴訟活動,以及由此所產生的各種訴訟法律關系的總和。
一、兩者有一定的聯系:依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有權對仲裁協議的效力進行認定、進行證據保全、財產保全並且可以執行、撤銷仲裁裁決。
二、仲裁與訴訟相比,又有自身的特點:
1、仲裁的前提是當事人雙方達成仲裁協議,表明自願將爭議提交仲裁機關。而民事訴訟不需要雙方協商,只要一方的起訴符合法定條件法院就會受理。
2、是當事人有權選擇仲裁員。而民事訴訟的審判人員由人民法院決定。
3、仲裁實行一審終局制。當事人不得就同一事實再次申請仲裁,也不能向人民法院再行起訴、上訴。而民事訴訟可經過一審、二審和再審三個階段。
4、管轄不同。仲裁是協議管轄,而法院訴訟是強制管轄。仲裁以當事人雙方自願為原則,必須有雙方事前或事後達成的仲裁協議,仲裁機構才能依法受理,並在此種情況下,法院無權受理此案件;而法院訴訟不必得到另一方當事人的同意或者雙方達成訴訟協議,只要-方當事人向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法院就可以依法受理爭議案件。仲裁不實行地域管轄和級別管轄,而法院訴訟實行地域管轄和級別管轄。當事人雙方有權選擇任一合法成立的仲裁機構進行仲裁,不同的仲裁機構之間無任何隸屬關系;而訴訟只能依法向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當事人無權選擇法院。
5、仲裁庭和法院審判庭的組成方式不同。仲裁可由當事人約定仲裁庭的組成方式並自主選定或者委託指定仲裁員,而法院訴訟當事人不能選擇審判庭的組成方式和審判員。
6、審理不同。除特殊情形外,訴訟實行公開審理,而仲裁注重保護當事人的商業秘密,一般實行不公開審理。
7、制度不同。仲裁實行一裁終局制度,不存在上訴或再審,也不得向法院起訴。當事人只有提出證據證明仲裁裁決確實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五十八條所列情形之一,經中級人民法院審查核實,方可依法裁定撤銷仲裁裁決;而我國法院訴訟實行兩審終審制,當事人不服法院判決可以上訴或者申訴。
8、境外執行不同。法院判決在境外執行一般需要判決地國與執行地國簽訂有司法協助條約,或者有共同確認的互惠原則;仲裁裁決在境外執行,如果是在《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的締約國執行,則會比較方便。

Ⅵ 民事糾紛怎麼申請仲裁

民事糾紛可以在合同中約定仲裁,也可以在糾紛後雙方簽訂仲裁協議,雙方同意就可以仲裁。
沒有約定,是無法申請仲裁的。

Ⅶ 仲裁協議法律約束力是如何規定的

‍‍

仲裁協議的法律效力即仲裁協議所具有的法律約束力。一項有效的仲裁協議的法律效力包括對雙方當事人的約束力、對法院的約束力和對仲裁機構的約束力。

1.對雙方當事人的法律效力——仲裁協議對當事人的法律效力表現為:約束雙方當事人對糾紛解決方式的選擇權

3.對仲裁機構的法律效力——仲裁協議對仲裁機構的法律效力表現為:授予仲裁機構仲裁管轄權並限定仲裁的范圍。

仲裁協議是仲裁委員會受理仲裁案件的基礎,是仲裁庭審理和裁決仲裁案件的依據。沒有仲裁協議就沒有仲裁機構對仲裁案件的仲裁管轄權。我國《仲裁法》第4條規定,沒有仲裁協議,一方申請仲裁的,仲裁委員會不予受理。同時,仲裁機構的管轄權又受到仲裁協議的嚴格限制,即仲裁庭只能對當事人在仲裁協議中約定的爭議事項進行仲裁,而對仲裁協議約定范圍以外的其他爭議無權仲裁。

‍‍

Ⅷ 仲裁協議的效力需要法院通過民事訴訟程序確認嗎

仲裁機構是屬於民間的機構,不具有法律的強制約束力,解決糾紛的主要形式在於調解。
任何一方對仲裁結果不滿意都可以向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請民事訴訟,當然民事訴訟也有一審和終審,終審結果出來以後法院就具有了強制執行的效力。
因此,仲裁協議的效力不是需要通過民事訴訟程序確認的。

Ⅸ 仲裁和民事訴訟的區別

仲裁和訴訟的本質目的是相同的,都是解決當事人糾紛的方式,但是卻有著專諸多區別,主要的區屬別有以下:1、仲裁與訴訟的本質不同。訴訟是國家司法權的體現,法庭居中審判,帶有強制色彩,而仲裁則是私權利處分的體現;2、案件受理范圍不同。仲裁僅受理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范圍要比訴訟范圍狹窄;3、審級不同。仲裁是一裁終局,而訴訟是兩審制終審,還可以申請再審;4、公開程度不同。

Ⅹ 民事糾紛可以申請仲裁么

可以仲裁。根據我國《仲裁法》的規定,經濟糾紛屬於民事糾紛,如果雙方有約定通過仲裁解決的,仲裁是可以解決經濟糾紛的。
當事人申請仲裁,應當向仲裁委員會遞交仲裁協議、仲裁申請書及副本。裁決書作出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法律依據】
《仲裁法》第二條,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
《仲裁法》第六十二條,當事人應當履行裁決。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受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執行。

閱讀全文

與仲裁協議的民事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