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工傷保險賠償和侵權損害賠償競合案件計算具體賠償項目
可以並行賠償但不重復賠償,各自項目各自承擔,一方面賠償完應賠項目後,另一方面就其應賠項目而剔除前項已賠償項目,再就未賠償部分承擔補充賠償。
⑵ 工傷待遇與侵權賠償的法律關系是怎麼樣的
工傷是基於勞動合同的,僱主投了工傷保險的由工傷保險支付。沒有投保的由僱主負責承擔責任。關於工傷的認定以及傷殘級別的鑒定,國家都有詳細的法律規定和認定標准。
侵權賠償是基於侵權行為的,即誰傷害了你的權益,誰就負責賠償。雙方不一定存在合同關系。普通的如打架,交通事故等等,責任認定和賠償標准也很體系化。
工傷與侵權竟合的話,就是說既是工傷又是侵權的話,特別是人身侵害的話,其實是可以拿到多份賠償的。
⑶ 如何理解工傷保險補償責任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競合
工傷賠償須經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勞動仲裁三個必經階段。很多農民工沒有勞動合同、工作證等證明,還往往需要勞動關系的認定。
醫療費:
1.職工治療工傷應當在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就醫,情況緊急時可以先到就近的醫療機構急救。
2.治療工傷所需費用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葯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3.工傷職工治療非工傷引發的疾病,不享受工傷醫療待遇,按照基本醫療保險辦法處理。
4.職工住院治療工傷的伙食補助費,以及經醫療機構出具證明,報經辦機構同意,工傷職工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所需的交通、食宿費用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基金支付的具體標准由統籌地區人民政府規定。
誤工費:
1.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需要暫停工作接受工傷醫療的,停工留薪期內,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由原單位按月支付。
2.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過12個月。傷情嚴重或者特殊,經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不得超過12個月。
3.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滿後仍需治療的,繼續享受工傷醫療待遇。
護理費:
1.生活不能自理的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護理的,由所在單位負責。
2.工傷職工已經評定傷殘等級並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需要生活護理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按月支付生活護理費。
生活護理費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個不同等級支付,其標准分別為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50%、40%或者30%。
⑷ 工傷事故賠償中工傷保險與民事侵權的關系
1、 工傷保險賠償法律關系
關於工傷的概念,根據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是指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也就是說,職工是在從事本職工作或者與工作有內在聯系的活動時受到的傷害。工傷保險是用人單位的員工因在生產經營活動或與生產經營活動相關的活動中所發生的或在法律規定的某些特殊情況下,遭受意外傷害、職業病以及因這兩種情況造成死亡,在員工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時,員工或其遺屬能夠從國家工傷保險經辦機構獲得法定的物質補償。員工受到傷害一旦被認定為工傷,則可依《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從工傷保險經辦處獲得補償,這種補償又叫工傷保險賠償。[2]本案中的原告廖某正是在工作時間、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相關的活動而造成了事故,因此認定為工傷是毋庸置疑的。
2、 人身損害賠償法律關系
人身損害賠償,是指民事主體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受到不法侵害、造成致傷、致殘、致死的後果以及其他損害,要求侵權人以財產賠償等方法進行救濟和保護的侵權法律制度。侵權行為侵害生命權、健康權和身體權,可能造成很多種損害和損失。損害,是指對人體的實質性傷害後果;損失,是指造成人體的損害以後所產生的財產上的負面利益,以及精神上的痛苦和創傷。[3]本案中,因為某鋼繩有限公司在生產時,沒有按照規定對機器採取應有的安保措施,導致廖某在工作時受傷,其行為具有明顯的過錯,依法應承擔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所以廖某與某鋼繩有限公司之間形成的是人身損害賠償法律關系。
(二) 工傷保險賠償和人身損害賠償的關系
《安全生產法》第48條雖然未對相關問題做出具體規定,但還是確立了我國工傷事故處理中工傷保險法和民事侵權法復合適用的原則,如何「復合適用」在理論界是有爭議的。一種理解是「補償說」,即民事侵權法是工傷保險法之補充,如卞耀武等提到:實行工傷保險,因生產安全事故受到損害的從業人員的診療康復費用及有關社會保障可以得到解決,但是,在特定情況下還有可能難以完全補償因生產安全事故所受到的傷害,這樣因生產安全事故受到損害的從業人員就有權依照有關民事法律的規定,要求生產經營單位進行賠償[4];另一種理解,二者應雙重相加適用,即得工傷社會保險之同時,亦得侵權損害賠償。如李適時等認為:工傷社會保險和民事賠償不能相互取代,從業人員可以享受雙重保障[5]。但《安全生產法》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第3款規定:「屬於《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范圍的,不適用本條規定。」 第12條第1款規定:「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筆者認為,《安全生產法》第48條的規定與《解釋》第12條的規定並不沖突。《解釋》這兩條只是說明了因工傷遭受人身損害的勞動者的賠償方案應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並未明確規定在按照《工傷保險條例》處理完之後,勞動者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也就是說,法律為勞動者保留了向用人單位請求民事賠償的權利。
⑸ 工傷保險賠償與第三人侵權賠償可否競合
發生工傷事故,屬於用人單位責任的,工傷職工應當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內傷保容險待遇,不能再通過民事訴訟獲得雙重賠償。但如果勞動者遭受工傷,是由於第三人的侵權行為造成,第三人不能免除民事賠償責任。例如職工因工出差遭遇交通事故,工傷職工雖依法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但對交通肇事負有責任的第三人仍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補充:不然 的話去 尋訪 & 登 陸 至 : 法律咨詢貼吧 平台 尋 法律 專家 問哈
⑹ 工傷保險與人身損害賠償的關系
本單位工作人員履行職責造成傷害認定為工傷的,只可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第三方侵權認定為工傷的,應當向第三方主張人身損害賠償,在獲得肇事方人身損害賠償之後,可以享有工傷醫療之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民法通則》
第四十三條 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
《侵權責任法》
第三十四條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社會保險法》
第四十二條由於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傷,第三人不支付工傷醫療費用或者無法確定第三人的,由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法釋〔2014〕9號
第八條 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傷害,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以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已經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或者獲得民事賠償為由,作出不予受理工傷認定申請或者不予認定工傷決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傷害,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已經作出工傷認定,職工或者其近親屬未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尚未獲得民事賠償,起訴要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導致工傷,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已經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為由,拒絕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第三人已經支付的醫療費用除外。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
《關於勞動爭議最新審判意見》(2011年第3期)
四、關於第三人侵權損害賠償與工傷保險賠償競合案件中,勞動者在獲得工傷保險賠償後,如用人單位有過錯的,是否還要另行承擔侵權賠償責任的問題。
高院民一庭於去年6月下發《關於審理工傷保險賠償與第三入侵權損害賠償競合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對於審理工傷保險賠償與第三人侵權損害賠償競合案件的相關問題作了解答,統一了此類案件的執法思路。但部分法院、部分承辦人員在具體處理此類案件過程中,對勞動者獲得工傷保險賠償後,如用人單位也有過錯,是否應另行承擔侵權賠償責任存在不同的認識。我們認為,工傷保險制度通過設立社會互濟性質的保險基金,對勞動者發生工傷進行了及時救濟和賠償,同時分散了企業經營風險,減輕了企業負擔。由於工傷保險賠償制度實行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只要發生工傷損害,不考慮用人單位或勞動者本人是否存在過錯,工傷保險基金與用人單位就應當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支付工傷保險相關費用,用人單位的過錯責任已被工傷賠償責任所吸收,故即使用人單位對工傷發生有過錯,也無需另行承擔侵權賠償責任。此外,雖然侵權賠償和工傷賠償的賠償項目和標准略有差別,但工傷保險以其保留勞動關系等方式提供保障,且國務院新修訂的《工傷保險條例》已將工傷賠償標准大幅提高,所以也不存在工傷賠償標准明顯低於侵權賠償標準的問題。
⑺ 工傷保險和民事侵權賠償可以同時享受嗎
可以並行享有,但不能重復享有。民事侵權賠償後,對於應當享有的工傷保險待遇可以按工傷保險條例所規定的項目申請工傷待遇,但對於已經賠償部分應當扣除。
⑻ 論工傷保險賠償和侵權損害賠償使用關系 什麼是選擇模式
在工傷事故中,由可能是因為第三方造成的,那麼該事故就可能由雙重性質,是工傷事故的同時也是屬於侵權損害事故,一般應該由第三方造成方承擔賠償責任。根據不同地區的規定,在第三方造成的事故賠償中,未達到工傷賠償標準的部分,應該由單位和工傷保險基#金承擔費用。
依據《社會保險法》
第三十八條 因工傷發生的下列費用,按照國家規定從工傷保險基#金中支付:
(一)治療工傷的醫療費用和康復費用;
(二)住院伙食補助費;
(三)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的交通食宿費;
(四)安裝配置傷#殘輔助器具所需費用;
(五)生活不能自理的,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的生活護理費;
(六)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和一至四級傷#殘職工按月領取的傷#殘津貼;
(七)終止或者解除勞動合同時,應當享受的一次性醫療補助金;
(八)因工死亡的,其遺屬領取的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因工死亡補助金;
(九)勞動能力鑒定費。
第三十九條 因工傷發生的下列費用,按照國家規定由用人單位支付:
(一)治療工傷期間的工資福利;
(二)五級、六級傷#殘職工按月領取的傷#殘津貼;
(三)終止或者解除勞動合同時,應當享受的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
第四十二條 由於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傷,第三人不支付工傷醫療費用或者無法確定第三人的,由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十六條 【人身損害賠償】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十五條
殘疾賠償金根據受#害#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或者傷#殘等級,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自定殘之日起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受#害#人因傷致#殘但實際收入沒有減少,或者傷#殘等級較輕但造成職業妨害嚴重影響其勞動就業的,可以對殘疾賠償金作相應調整。
⑼ 一個工傷保險的賠償和產品質量侵權賠償是否沖突呢本人民訴產品質量侵權賠償,得到10萬賠償 ,現在
在工傷賠償問題上,世界各國經歷了由傳統侵權行為法一元調整機制向多元調整機制的演變。工傷保險制度的產生,使得對工傷事故的救濟出現了兩種方式:工 傷保險賠償和侵權損害賠償中的人身損害賠償。這樣的法律狀況在我國也是存在的:作為行政法規的《工傷保險條例》規定
在工傷賠償問題上,世界各國經歷了由傳統侵權行為法一元調整機制向多元調整機制的演變。工傷保險制度的產生,使得對工傷事故的救濟出現了兩種方式:工 傷保險賠償和侵權損害賠償中的人身損害賠償。這樣的法律狀況在我國也是存在的:作為行政法規的《工傷保險條例》規定受害人有權請求給付工傷保險基金,最高 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2003]20號)規定,在第三人致害的情況下,受害人有權請求第三人承擔一般人身損害的賠償責任。那麼,這兩種賠 償責任或者說受害人可能享有的雙重賠償請求權的關系如何、在我國現行法律制度下行政部門和司法部門如何適用相關的法律、受害人應該如何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 以及未來的相關法制如何構建,就成為必須在理論上做出科學回答的問題。
一、工傷保險賠償與侵權賠償制度比較
工傷保險是指勞動者在 工作中或法定的特殊情況下發生意外事故,或因職業性有害因素危害而負傷(或患職業病)、致殘、死亡時,對本人或其供養的親屬給予物質幫助和經濟補償的一項 社會保障制度。以工傷保險的方式賠償工業事故和職業病受害人的人身損害,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受害人可以迅速獲得賠償、受害人和僱主都可以避免費事費錢的 民事訴訟程序、不因受害人的一般過失而減少賠償金等。同時,工傷事故責任屬於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之一種,受害人可以依照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就其因工傷事故遭受 的人身損害請求侵權損害賠償。較工傷保險賠償而言,普通人身損害賠償的賠償范圍較寬泛、賠償標准較高、賠償的金額較大。但這種救濟方式存在諸多局限性:受 害人面臨舉證不能和執行不能的風險、訴訟過程漫長且成本高昂、適用過失相抵等規則會使得受害人獲得的賠償大打折扣。具體來說,工傷保險賠償與侵權賠償的區 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法律價值不同
侵權損害賠償制度屬於私法領域的法律制度,一般侵權的歸責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體現了法律對行為人所實施的違背法律和道德、侵害社會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否定性評價和非難。通過損害賠償等手段達到制裁、教育行為人的目的。著眼點在於平衡個人利益,實現分配正義。
工傷保險賠償制度屬於社會法領域的法律制度,通過社會保險手段,由僱主按事故發生率繳納一定的保險費,將僱主個體責任轉嫁到由保險機構來承擔,實質上責 任主體仍然是僱主。其立法目的並不是追究誰的過錯,而是通過籌集保險費對受害人的損害提供補償。因為引起損害發生的行為,「系現代社會必要經濟活動,實無 不法性可言」,其著眼點在於社會整體利益,而非具體個體利益。
(二)損害賠償范圍和標准不同
侵權損害賠償的目的是制裁 侵權行為人,填補被害人的損害。各國立法基本上採納了全面賠償原則,即包括物質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賠償的標准也較高。工傷保險賠償是為了實現社會正 義,保障僱工最低生活水平,工傷保險賠償的范圍僅限於物質損失,而不涉及精神損害賠償。賠償的標准結合僱工本人的勞動能力和社會最低標准確定,性質上屬於 補償性,而不是賠償性。所以,其給付金額有限,一般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數額高於工傷保險賠償。
二、國外工傷保險賠償與侵權賠償制度處理模式及評價
(一)取代模式
取代模式是指由工傷保險補償取代僱主的侵權賠償。雇員在遭受工傷事故後,只能請求工傷補償待遇, 而不能請求僱主承擔侵權賠償責任。但是例外的一種情況, 如果雇員受到的工傷系僱主的故意或重大過失行為所致, 則受害人亦有權依侵權行為法之規定向僱主主張侵權損害賠償。如果保險人先行給付工傷保險待遇,在給付金額范圍內對僱主享有求償權, 當然保險人亦可依其衡量放棄求償。採用取代模式的國家有德國、瑞士等國。該模式優點:第一,符合工傷保險制度建立的目的之一,即免除僱主的侵權責任,因其 只需交納一定數量的工傷保險費,就可由社會來分擔其工傷事故導致的損失;第二,符合工傷保險制度的的根本目的,即在較短時間內滿足工傷者的基本生活保障, 因較之侵權賠償的訴訟方式,工傷保險申請方式非常簡單便捷。當然,該模式也有其備受批評的缺點:第一,工傷保險待遇一般低於侵權損害賠償金的數額,取代模 式實際上剝奪了工傷者獲得完全賠償的權利;第二,此模式下僱主只要交付了保險費就不再承擔任何責任了,對於督促僱主採取積極措施預防工傷發生並制裁其導致 工傷的行為很不利。
(二)選擇模式
選擇模式是指工傷受害人只能在侵權損害賠償與工傷保險給付之間選擇其一。這種模式表面上給了當 事人選擇對自己有利方式的自由,實際上由於工傷保險補償與侵權賠償各自的缺點, 對當事人很不利。因為申請工傷保險補償雖然簡單便捷,但其補償額一般較低。而侵權賠償額雖然較高,但其往往要通過復雜漫長的訴訟程序才能實現,這對於急需 金錢治療工傷和維持其本人及撫養親屬的基本生活的受害人來說實在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更何況即使官司打贏了是否能真正執行也是一個不確定的事,結果是受害人 只能或求穩而接受較低的工傷保險補償,或為求較高賠償金而冒很大風險。無疑這是不公平的。英國曾經實行過該模式, 但現已廢除。
(三)兼得模式
兼得模式是指工傷受害人對侵權賠償和工傷保險補償中任何一個的主張均不影響對另一個的主張,且受害人有權獲得因此而帶來的雙份利益。這一模式的優點在於 給予受害人十分充分乃至有些過分的保護。對這一模式的批評觀點也有兩點:第一,該模式完全背離了工傷保險創設的目的,工傷保險的建立是為了減輕僱主責任並 使責任社會化,而兼得模式不僅沒有使僱主免責,而且加重了僱主的負擔。第二,在此種模式下,受害人可以獲得雙份補償,其所得賠償款總額可能會超過其實際所 受損害,從而違背了「受害人不應因遭受侵害獲得意外收益」的准則。
(四)補充模式
補充模式系指發生工傷事故以後,受害雇員可同時 主張侵權行為損害賠償和工傷保險給付,但其最終所獲得的賠償或補償,不得超過其實際遭受之損害。一般而言,接受賠償按以下程序進行:工傷事故發生後,受害 雇員首先受領工傷保險給付,然後依侵權行為法規定主張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但應當扣除其已領得的工傷保險補償。換言之,受害雇員接受工傷保險給付之後,有權 就侵權行為法上的救濟與工傷保險賠償的差額部分,提起侵權行為之訴。目前,採用這一模式的國家有日本、智利及北歐等國。
補充模式是工傷賠償的現代規則,已經為眾多國家的立法和理論所接受。建立補充模式的目的在於:一方面避免受害人獲得雙份利益,減輕僱主的工傷負擔,節約有 限的社會資源;另一方面又可以保證受害人獲得完全的賠償,維持相關法律制度的懲戒和預防功能。它是現代侵權責任制度與工傷保險制度長期磨合的產物,相對前述三種模式邏輯更為嚴密,也更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觀念。
三、對我國工傷賠償有關規定的理解
1996年8月勞動部頒布的《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已被《工傷保險條例》所取代)第28條的規定實質上確定了交通事故民事賠償優先、工傷保險給 付補充的原則,屬於補充模式。但是這一模式並沒有被後來的《工傷保險條例》所繼承。2002年5月1日施行的《職業病防治法》第一次涉及到了職業病工傷賠 償與民事賠償的關系。該法第52條規定:「職業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傷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
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賠償要 求。」2002年6月2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頒布的《安全生產法》是我國最早對工傷保險賠償與民事侵權賠償的關系做出規定的立法。該法第48條規定:「因 生產安全事故受到損害的從業人員,除依法享有工傷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本單位提出賠償要求。」對《安全生產法》的這條規 定應該理解為:「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後,從業人員首先依照勞動合同和工傷保險合同的約定,享有相應的給付金。如果工傷保險金不足以補償受害人的人身損害及經 濟損失的,依照有關民事法律應當給予賠償的,從業人員或其親屬有要求生產經營單位給付賠償的權利。」這屬於補充模式。
2003年,最高人民法 院《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對工傷保險賠償與普通人身損害賠償的關系做出了解釋。該司法解釋第l2條對勞動過程中發生的人身損害賠償問題進行了規定。第 l2條第1款規定:「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 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第2款規定:「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最高人民法院高級法官陳現傑認為:該司法解釋「對工傷保險與民事損害賠償的關系按照混合模式予以規范。混合模式的實質,就是在用 人單位責任范圍內,以完全的工傷保險取代民事損害賠償。但如果勞動者遭受工傷,是由於第三人的侵權行為造成,第三人不能免除民事賠償責任。」這種解釋是非 常合適的。
四、工傷保險賠償與侵權賠償制度構建設想
在確保僱工基本利益的基礎上,兼顧公平和正義,協調侵權人、社會保險機構利 益,達到保障僱工利益制裁侵權人的目的,又能使社會保險機構的工傷保險基金資源有效率的分配。在兩者關繫上應採用互為補充模式,即僱工所取得的利益是單一 按工傷賠償或單一按侵權民事賠償應得的最高額為其所得賠償,同時規定保險機構的賠償額為最高額與侵權賠償額的差額部分(不包括侵權精神損害賠償部分) ,允許僱工先向實際侵權人或保險機構予以賠償或補償,不足部分要求保險機構或實際侵權人予以補充,保險機構對實際侵權人在支付范圍內超過部分享有代位追償 權。其理由如下:
第一,符合工傷保險制度和人身損害賠償立法創設的目的。採取補充模式,則以工傷保險為主要賠償機制,民事賠償只是作為補充, 體現部分替代的思想,與工傷保險創設的目的相符合。同時,這樣既可以對侵權人的行為予以制裁,又確保工傷職工得到應有的保障,也不致導致工傷僱工與非職工 自然人應被侵權而得到的賠償不同,符合人身損害賠償立法創設的目的。
第二,符合保護弱者的立法宗旨。僱工相對於用人單位或工傷保險機構來說是 弱者,為了使其利益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補償,應允許僱工有權先向其保險機構予以工傷賠償,不足部分再向侵權人提出賠償。因為侵權人可能無能力賠償或侵權人 逃逸下落不明實際上得不到賠償,而且,請求侵權人賠償的時間較長,耗費精力較大,成本較高,不能使僱工及時迅速得到賠償。所以應允許受害雇員可同時主張侵 權行為損害賠償和工傷保險給付。受害僱工可以選擇先請求保險機構按工傷保險予以賠償,社會保險機構在賠償後即取得對侵權人的追償權,該追償權應僅限於社會 保險機構支付給僱工部分,如果社會保險機構的賠償少於侵權損害的賠償,則僱工有權再向侵權人賠償。受害雇員也可以先選擇向侵權人要求侵權損害賠償,如賠償 不足或得不到實際賠償時,受害人還有權向保險機構要求賠償其差額部分。
第三,從合理有效地分配社會資源的視角考察,若採取兼得模式,允許工傷 職工就同一傷害獲得雙份補償,是對有限社會資源的浪費,而且各國立法例多數明令禁止這種做法。相反,在補充模式下,工傷職工獲得的賠償雖然可同時來源於工 傷保險給付和民事賠償,但其獲得賠償的總額不超過其實際損失,不會發生所謂的「意外收益」,造成社會資源的不合理分配。
五、結語
工傷保險賠償在解決勞動者索賠效率方面無疑起到了進步的作用,但是其制度又沒有顧及勞動者個性的要求。倘若法律一味強調以工傷保險覆蓋工傷的民事損害賠 償,則需要提高工傷保險賠償標准,但是標準的提高仍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勞動者個性的索賠要求,故對於工傷受害者,法律應當允許由工傷保險提供主要的賠償來 源,同時保留受害職工獲得民事(下轉第35頁)(上接第70頁)賠償的權利,將民事侵權賠償作為補充來源,並以工傷職工所受的實際損害為最高限額,獲得民 事賠償與工傷保險賠償之間的差額,實現填補工傷職工全部損害的目的。
⑽ 工傷保險待遇與侵權賠償可以同時享受嗎
1.交通事故導致的工傷,可以獲得雙重賠付。
2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內件適用法律若干容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非常明確地規定勞動者向第三人提起人身損害賠償應當支持。所以,當交通事故賠償與工傷待遇發生競合,職工可以依照不同的法律規定分別獲得救濟。
3.從交通事故賠償與工傷保險待遇的性質看,屬於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獲得工傷賠償是基於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受《勞動法》和《工傷保險條例》調整,賠償責任人為工傷保險機構或用人單位;而獲得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是基於受害者與第三人之間存在侵權法律關系,受《民法通則》、《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調整。
4.因此,工傷人員完全可以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同時,又依道路事故處理的規定獲得交通事故的侵權損害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