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建立矛盾糾紛大調解機制

建立矛盾糾紛大調解機制

發布時間:2021-12-26 10:01:07

Ⅰ 什麼是「三位一體」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體系

所謂「三位一體」社會矛盾糾紛調解工作體系,是指在各級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建立綜治部門綜合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以人民調解為基礎,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既充分發揮作用,又相互銜接配合,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工作機制。

Ⅱ 法院如何立足訴訟調解健全「大調解」工作機制求解答

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和諧司法」的理念,並要求全國各級法院大力推行和諧主義訴訟模式,努力創建和諧的訴訟秩序,著力維護和諧的司法環境。要實現這一要求,立足訴訟調解健全「大調解」工作機制無疑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加強法院調解,將調解從民事案件向刑事附帶民事、行政案件以及執行案件延伸,大力推行民事調解、刑事附帶民事調解、行政協調以及執行和解等和諧的辦案方式,充分利用法院審判職能並發揮社會資源建立「大調解」工作格局,去年以來,我院共審結案件1519件,其中調解1215件,調解結案率80%,不僅在法律程序上解決糾紛,而且能最大限度的消除不和諧因數,從而讓社會關系恢復或者達到一種真正的和諧狀態。 一、樹立「大調解」工作新目標 (一)以定紛止爭為目標。定紛止爭是司法的基本功能,也是司法所應達到的基本目標。採用判決的方式結案對當事人來說,是一種被動性的定紛止爭,是一種形式上的定紛止爭。而調解結案則是在雙方當事人的參與下,自願協商,相互妥協達成的一致,是一種主動性的、實質性的定紛止爭。調解結案的案件,不僅要力爭從根源上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紛爭,使當事人真正從內心裡服調息訴,而且還要通過調解促進當事人之間關系的穩定和改善,從而充分體現出調解有別於判決的價值所在。 (二)以案結事了為目標。調解案件決不能僅僅滿足於把案件辦理完畢,簡單地追求調解率和結案率,而是要通過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使糾紛能得到妥善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矛盾能得以真正化解,確保案件不留「後遺症」。要把「事能不能了」作為考評調解效果和法官調解能力的一個最根本的標准。 (三)以勝敗皆服為目標。採用判決的方式結案不易讓雙方當事人都心服口服,而調解則以其獨特的過程和方式,為達到勝敗皆服的目標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調解案件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發揮好這一優勢,著力提高調解藝術,通過合理的引導,努力實現雙方當事人的「雙贏」 二、構建調解工作新機制、拓寬糾紛解決渠道 全面加強調解工作不能靠簡單下達目標任務來實現,要用制度來促進調解工作取得大的突破。 (一)構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就是以根本上化解矛盾糾紛為目標,以調解、和解、協調等多種方式並舉,全面實現訴訟調解與人民調解、行業調解、行政調解及其他社會組織調解等非訴調解工作的銜接及良性互動,從而形成的矛盾糾紛化解工作系統。保障這種機制有效運行,就要求人民法院搭建三個糾紛分流平台,一是緊緊依靠當地黨委的領導和政府的支持,搭建各種社會力量的合力平台;二是加強對人民調解的指導和培訓工作,搭建訴訟調解與人民調解的銜接平台;三是充分發揮輿論導向作用,搭建人民群眾積極尋求非訴解決糾紛的引導平台。通過三個糾紛分流平台,拓展矛盾糾紛的化解渠道,避免各類糾紛都靠法院裁判的情況發生,從而保證人民法院真正起到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主力軍作用。 (二)建立委託調解工作機制。所謂委託調解工作機制,是在民事訴訟文書委託送達制度的基礎上建立的,就是指基層人民法院及所屬的人民法庭,委託基層政權組織中的人民調解委員會,負責民事案件中訴訟文書的送達、組織當事人調解等項工作的具體落實。該項制度的設立不僅能夠很好地解決送達難問題,而且能夠充分發揮民調組織在解決民事糾紛中的積極能動作用。民調組織人員在送達訴訟文書的過程中,可以疏導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審判案件的抵觸情緒,開展庭前調解工作,緩和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敵對立場,幫助人民法院進行訴訟調解工作。特別是民調組織人員熟悉當地情況,可以更方便的了解當事人發生糾紛的起因、過程以及責任,還可以深入了解當事人的心裡情緒,因此其在送達訴訟文書的過程中,就可以做當事人的思想工作,為法院進行訴訟調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而提高調解成功率。 (三)建立並完善調解激勵機制。為了能夠有效激活矛盾糾紛調解主體的內在動力,提高調解工作的積極主動性,除進行必要的思想動員外,還必須建立完善的調解激勵機制,以制度推動調解工作的有序開展。一是案件立案前,就鼓勵當事人自願選擇非訴方式解決糾紛;二是建立非訴民調主體的指導培訓機制,提高非訴調解的合法有效率和當事人主動履行率;三是依靠政府的支持,建立非訴民調主體的經濟補償機制,提高從事民調工作的積極性;四是完善法院內部的調解激勵機制,使廣大幹警能夠堅決貫徹落實「能調則調」的矛盾糾紛解決方式。通過以上激勵機制,進一步推進民事調解工作規范化、制度化進程,提高各類調解主體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感,最大程度的徹底化解社會矛盾。 (四)實行先行調解和全程調解機制。將調解置於訴訟過程中每一階段和環節之首,作為辦案人員開展工作的必經程序,同時將調解貫穿於訴訟的全過程和不同的訴訟階段,根據案件特點,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調解,不放過任何一個調解機會,以使案件盡可能得到調解。如在送達起訴狀副本和應訴通知書時進行「送達調」;詢問被告答辯時進行「答辯調」;雙方當事人同時到庭後進行「即時調」;庭前准備階段在交換證據時進行「聽證調」;庭審階段進行「庭審調」;同時法院發揮雙方委託代理律師作用,促使當事人庭外和解,進行「庭外調」;以及在定期宣判送達前,應一方當事人請求進行「庭後調」。通過全程調解,實現立案階段分流一批、准備階段終結一批、庭審階段化解一批、宣判之後平息一批的效果。 三、創新調解工作方法、順利化解矛盾糾紛 調解不同於判決的簡單說理和法律論證,其不僅要求調解人員具備良好的理論功底,而且要求調解人員必須具備豐富的調解方法和調解藝術。而每個人的調解方法和調解藝術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形成的,它需要不斷的積累和探索,所以,要提高審判人員的調解技能,就需要鼓勵審判人員去探索屬於他們自己的調解藝術和調解方式除 做好訴訟調解工作,不僅要在觀念上、機制上更新,更要善於總結與開拓有效的調解方法。實踐中總結的「比照案例調解法」、「親情調解法」、「委託調解法」、「趁熱打鐵調解法」、「冷處理調解法」等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掌握必要的調解方法外,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要准確把握調解自願原則。調解從根本上來說,仍然是當事人自願的基礎上,協商解決糾紛的一種方式。在正常情況下,不應當存在強制調解。首先就調解主體、調解程序、調解結果等方面的選擇上,還要尊重當事人的意願;其次法官調解主要是通過行使釋明權,來消除當事人對事實、法律的誤解,平衡雙方的利益;第三,通過非訴調解組織、律師及有影響力的第三人調解,主要還是倚賴其權威、影響力、社會資源等對當事人施加影響、幫助、引導作用,並非限制當事人的意志自由;第四,自願原則是制約強制調解的最好制度保障,避免以調解為借口損害當事人的利益。 (二)要准確把握調解與判決的關系。我們在強調調解的同時,還要注意把握好調解與判決的辯證關系,貫徹「能調則調、當判則判、調判結合、案結事了」的要求,依法調整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在調解工作中,不能違背當事人的意志強制調解,不能久調不決、拖延訴訟,更不能以調解為名,片面為一方的利益而壓制另一方當事人。 (三)堅持民主原則。調解過程中的民主原則,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要保證雙方當事人之間地位的平等,全面地、平等地聽取雙方當事人的意見,確保協商過程的民主。調解協議的達成應是雙方當事人平等參與、自願協商的結果,而不是一方當事人利用其某些方面的優勢地位,使另一方當事人屈就的結果。另一方面是指人民法院進行調解,應根據情況和需要,廣泛吸收有關單位和個人協助或參與,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解決矛盾和糾紛。當前,要特別注意發揮好人民陪審員在調解中所起的作用,在調解過程中大力弘揚司法民主。 四、更新調解工作理念、全面加強調解工作 首先要從構建和諧社會的大局考慮,認清法院所應當承擔的積極的社會責任。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是時代的主題,是黨的十七大報告的核心和靈魂。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也是社會矛盾的多發時期。要實現社會和諧,就必須以化解社會矛盾、增加和諧因素為主要任務。雖然僅靠法院的努力尚不能解決全部社會矛盾糾紛,但是,司法的社會化要求法院成為糾紛解決的主力,從而推動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的一體化建立,保障訴訟調解、行政調解、人民調解等各種糾紛解決方式,在實踐中互相配合、互相協調,以共同解決現實當中的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其次要以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有機統一」為目標,正確認識加強調解工作的合理性。我們司法活動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有機統一。法律效果可以理解為案件裁判在形式上的合理,社會效果可以理解為糾紛解決在實質上的合理。法官在同一程序中很難達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真正統一,而只有當事人自願協商達成糾紛解決的協議,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因此,我們應當通過加大調解工作力度,最大限度以調解結案,從而全面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有機統一。 第三要從人民群眾法、情、理相互交融的傳統中,來樹立調解是解決糾紛最佳方式的價值取向。調解制度在我國具有深厚的傳統,其作為解決民事糾紛的一種主要方式一直在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我國民事審判方式改革的深入進行,從舉證責任入手,逐步向程序正規化和當事人主義的目標漸進,調解制度也經歷了「調解為主」到「著重調解」再到「根據自願合法的原則調解」的淡化過程,大量的案件都是「一判了之」,很容易給人造成「司法萬能」的印象,也給國家機關和其他社會組織造成一種印象,就是解決矛盾糾紛是法院一家的事情。這直接導致眾多社會矛盾糾紛都涌到法院,嚴重削弱了法院解決矛盾糾紛的能力。這與人民群眾要求盡快、徹底解決糾紛的願望相背離,而調解恰恰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這一需求。 第四要從繼承和發揚我國優良司法傳統的角度,認識做好調解工作就是司法為民的體現。陝甘寧邊區時代的「馬錫五審判方式」,其主要特點就是「深入農村、依靠群眾、方便人民、審判與調解相結合」,它符合我國鄉土、情理社會的特徵,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也被人民群眾受接受。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來界定,本質上就是司法為民。我國的社會經濟雖然經過劃時代的飛躍發展,但鄉土人情的社會特徵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人民群眾對司法的需求仍然是「和為貴」。做好調解工作就是從根本上來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就是司法為民。 五、目前調解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首先,調解原則的規定不盡合理。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85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這一規定確定了法院調解民事案件的三個基本原則:第一,自願原則;第二,合法原則;第三,查明事實,分清是非原則。這三個基本原則中「查明事實分清是非」原則爭議較大,而前兩原則基本合理,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忽視當事人權利的錯誤傾向,在此逐一加以分析。 調解的本質特徵是始終尊重當事人意志,使當事人在自願的前提下參加調解過程,在互諒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從而使糾紛得以解決。自願原則正體現了調解的這一本質特徵,作為調解的基本原則之一,本不應有任何異議,但如前所述,我國調解制度採用的是職權主義原則,調解是作為法院的一種結案方式,法官在調解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導致了法官的作用大而當事人作用小,法官主動而當事人消極,法官權力大而當事人權利小的職權主義訴訟格局,使得法律規定的自願原則難以很好的實現,在司法實踐中經常出現非自願的強制調解現象。調解由於其簡便快捷,成為許多法官青睞的結案方式,為了追求高結案率違背當事人意志進行調解或迫使當事人接受非自願達成的調解方案。 調解追求的不是法律上的公平合理,合法原則是為了防止損害第三方利益的惡意調解。如果當事人自願放棄部分權利以盡快解決糾紛,也是其兩相權衡之後,認為於己有利而決定的。因而應尊重當事人對自己權利的處分,不應以法律錯誤或顯失公平為由干預調解。 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無助於調解的達成,也並不現實。案件事實與是非是否清楚實際上與調解的合法性或有效性並沒有必然聯系。因為若強調事實清楚分清是非則須進行嚴格調查,從而耗時、耗資,犧牲程序利益。當事人選擇調解方式解決其爭議,是由於調解的經濟效益,而非查明事實,分清是非。過於強調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混淆了調解與審判的區別,缺乏實際操作性。 (二)調解程序的設定不健全。 1、庭前調解的適用條件不規范、不明確。法院調解可在訴訟終結前的任何階段進行,法官啟動調解程序的隨意性較大,承辦法官與合議庭認為必要時可以隨時組織當事人調解,造成訴訟調解中法官中心地位和主導作用過於突出,雙方當事人訴訟權利受到一定壓制,當事人自由選擇糾紛解決方式的訴訟權受到侵害,同時也為「強制調解」、「恣意性調解」留下了廣泛的空間,失去法院調解所具有的獨特的公正價值。因此,有必要對調解的前提條件作一個更明確、更具體化、更適合司法實踐的規定,使之符合公開原則之規定。 2、在調解的主體上,目前法律並沒有規定具體的調解主體。《民訴法》第86條規定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由審判員一人主持,也可由合議庭主持,但從司法實踐看,為提高辦案效率,法院調解幾乎百分之百由審判員一人主持。即使是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合議庭進行調解也僅僅是流於形式,實際上是由承辦人一人說了算。這就容易造成辦人情案、關系案,甚至造成嚴重侵犯一方當事人權利的情況。 3、在調解的期限上,法律沒有明確的規定。《民訴法》規定,「調解不成的應及時判決」,但並未規定調解的期限,往往是當事人已經就某一事實明確表態不能接受調解,而法院僅僅以調解沒有期限的規定進行拖延,使當事人在心理上造成疲態,從而不得不接受調解的結果。 4、調審合二為一。我國法院調解實行的是調審結合模式,即調解與審判相互結合,調解和審判可以動態轉換、交互運行,這種調解模式和運轉機制有避免重復勞動、提高審判效率的優勢,但從另一角度看,調審結合的調解模式在實踐中必然引起調解和審判二者價值的矛盾與沖突。由於調解人員具有雙重身份及地位上的優勢,以合意為基礎的調解常常演變為法官主持引導下的強制性調解,並直接給當事人形成心理上的壓力,影響當事人自由合意的形成,結果是以調解形式得出判決結果。 5、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得不到有效限制。我國《民事訴訟法》第88條規定「調解達成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同法第91條規定:「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然而,由於案件審理期限和法官的情感原因,盡管當事人也可以拒絕在協議上簽字,但其付出的代價可能是無法估算的,那就是「審而不決」,或是在同一法官審判時得不到公正判決。 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解決社會矛盾糾紛,同時法院還肩負著構建和諧社會的社會責任,二者必須相互交融,法院的作用才能更好的發揮。只有樹立這樣的理念,才能做好調解工作,才能從根本上讓社會和當事人成為最終的受益者。(華鎣市人民法院院長 蔣偉林)

Ⅲ 如何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

依法預來防化解社會矛源盾糾紛是法治社會的重要保障。《決定》提出要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加強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建設,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完善仲裁製度;健全行政裁決制度。我們要積極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依法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

Ⅳ 大調解機制的概述

 可以說,概念是解決法律問題所必需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沒有嚴格的專門概念,我們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性地思考法律問題。因此,概念作為研究的結果,同時也是研究的開始,在我們的理論研究中,常常把它作為研究的切入點,以此引出要研究的問題。
大調解中「大」是一個不確定的概念,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目前對大調解的理解主要有三種:站在法院的角度,對內所稱的大調解是全員、全程的訴訟調解,除法院自己調解外,還包括委託協助調解,對外所稱大調解強調訴訟調解與其他單位、其他調解的有效對接;站在司法局的角度,大調解主要指人民調解,盡管一定程度上揉合了行政調解和其他民間調解力量,強調的是人民調解的網路建設;站在黨委的角度,指黨政領導,政法綜治部門牽頭協調,司法部門指導、其他部門參與、各種手段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糾紛排查和處理各種矛盾的機制。本文所稱的大調解,是指黨政主導、主體多元、手段多樣、方式靈活、反應靈敏、協調順暢的矛盾糾紛的協商和處理。 大調解植根於深厚的調解文化。我國調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當時人們之間的爭端由部族首領按照原始社會的風俗、習慣,通過協商予以解決。而對於本氏族個別不遵守習慣的人,則是依靠社會輿論和社會道德力量,採取調和的辦法,使其歸順,認識錯誤,達到平息矛盾、排除爭紛、調整好相互間關系的目的,以維持正常社會生活秩序和生產秩序。可以說,這就是調解的原始形式。
奴隸社會的調解與原始社會相比,在性質和內容上已經發生了變化,並具有了官府調解和民間調解的劃分。周代專門設有「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的「調人」之職。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也提倡調解,他在做魯國司寇時就宣稱「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進入封建社會後,統治階級為了推行禮治和道德教化,更加註重發揮調解的息事省訟功能。《漢書百官卿表》「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繳。」嗇夫主要職責就是調解爭訟。唐代鄉里訟事,則先由里正、村正、坊正調解。到了宋代,調解制度正式得到法律確認並被引入司法程序。地方官員「當以職務教化為先,刑罰為後」,「每遇聽訟,於父子之間,則勸息教慈;於兄弟之間,則勸以愛友。」 在元朝,調解被廣泛用於解決民事糾紛,鄉里設社,社長負有調解職責。其《至元新格》規定社長的職能之一就是「諸論訴訟婚姻、家財、田宅、債負,若不系違法事重,並聽社長以量諭解免使妨廢農務,煩擾官司。」此後明朝的《教民榜文》和清朝的《大清民事訴訟法典》都有關於調解的規定。
到了近現代,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革,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全國人民爭取獨立解放的同時,也大力推動了調解制度的發展。特別是自1941年起,各根據地民主政權相繼頒布了適用本地區的有關調解工作的單行條例和專門指示,如《山東省調解委員會暫行組織條例》、《晉西北村調解暫行辦法》等,使調解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與法律化軌道。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調解制度也走上了一條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了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地位,1989年國務院頒布的《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和2002年司法部發布的《人民調解工作若干規定》,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性質、任務和原則等作出規定,確立了我國現行的人民調解制度。199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將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規定的「著重調解」改為「自願合法調解」,確立了現行的訴訟調解制度。1999年頒布的《行政復議法》取消了1990年《行政復議條例》關於「復議機關審理復議案件,不適用調解」的規定,2007年頒布的國務院《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明確規定兩種案件可以適用調解,在行政復議中也最終確立了調解制度。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進入了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各類矛盾糾紛呈現出多樣性、復雜性、群體性等特點。與此同時,傳統的調解類型也面臨種種困境,難以適應及時緩和大量糾紛的現實需要,在解決糾紛上的作用日趨下降。這使得慣於把人民調解作為「防止糾紛的第一道防線」的國家產生了構築一種更具實效、更具權威的糾紛解決方式的內在需要, 以改變過去各種調解單兵作戰、各自為政的調處格局。2003年4月,江蘇省南通市借鑒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經驗,結合重建調解網路,率先在全國建立「黨政領導、政法牽頭、司法為主、各方參與」的大調解機制, 其他地方如山東陵縣、浙江諸暨、上海浦東等也都建立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大調解機制,並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從大調解的涵義就可以看出,它有著一些帶有強烈時代氣息,並有別於傳統調解一些特點,或可稱之為創新,這些創新是人民群眾在實際工作中辛勤探索的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1、糾紛解決資源的全面整合。當前社會矛盾糾紛大多牽涉面廣、復雜程度高,且多是交叉到多個政府部門。傳統的糾紛解決方式由於彼此缺乏信息交流,條塊分割,各自為政,不能形成有機的統一整體,解決多樣化和復雜化的社會糾紛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大調解對外而言,就是要整合糾紛的各種解決力量,調動一切可用因素,採取綜合手段把糾紛處理好、解決好。
2、訴求表達渠道的有效暢通。矛盾糾紛解決的前提就是訴求表達渠道的有效暢通。當糾紛解決涉及多個部門職責時,部門與部門之間推諉、拖延現象時有發生,隨著時間的拖延,當事人花費的成本越來越大,矛盾糾紛日趨復雜,當事人的調解、和解意願逐漸降低,很容易導致矛盾激化,造成不可挽救的損失。而構築大調解機制,其目的就是杜絕推諉、拖延、梗阻現象的發生,暢通群眾的訴求表達渠道,給當事人提供更多的便宜及時有效的糾紛解決方式。
3、調解方式方法的積極主動。大調解機制的運行基礎並非依賴於新建一個機構去越俎代庖代為履行各相關部門的調解職能,而是通過各相關部門調解工作觸角的延伸和調解工作網路的對接,主動排查社會矛盾,及時報告疑難糾紛,做到早發現、早溝通、早化解,以保證調解工作「以防為主、調防結合、多種手段、協同作戰」戰略預期的有效實現。
4、糾紛調解領域的適當擴張。傳統的人民調解的范圍限於民事糾紛,行政調解的范圍除行政賠償爭議外,也僅限於民事糾紛。但在大調解機制中,從各地制定的相關制度來看,其受案范圍不僅包括公民與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民事爭議,也涵蓋了公民、法人或其他有關組織與行政機關之間發生的行政爭議。

Ⅳ 多元化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包括哪些內容

我國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可以分為:訴訟和非訴訟。

一、訴訟方式即法院判決;

二、非訴訟方式包括調解(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當事人和解、行政裁決、行政復議、仲裁、信訪等。

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是與傳統的「一元化」化解矛盾的方式方法相比較而言的。簡單地說,就是由於當前矛盾糾紛主體的多元化、類型的多元化、訴求的多元化,化解矛盾糾紛的思路、方法、措施、途徑等也應多元化。

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是指在一個社會中,訴訟和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各以其特定的功能和特點,結成一種互補的、滿足社會主體多樣需求的程序體系和動態的運作調整系統。

(5)建立矛盾糾紛大調解機制擴展閱讀:

調解方式

調解員可以採用其認為有利於當事人達成和解的方式對爭議進行調解。

這種方式包括但不限於:調解程序開始之後,調解員可以單獨或同時會見當事人及其代理人進行調解;調解員單獨會見一方當事人的,可向他方當事人通報單獨會見的情況,當事人另有要求的除外;調解員可以對爭議進行面對面的調解,也可以進行背對背的調解。

在調解過程中,調解員可以要求當事人,提出書面或口頭的建議或方案;調解員可以根據具體案情,在徵得當事人同意後,聘請有關專家就技術性問題提供咨詢建議或鑒定意見;。

調解員可以要求當事人提交補充材料;在調解過程中,調解員可以根據已掌握的情況,依據公平合理的原則,向當事人提出解決爭議的建議。

經過調解,在當事人之間仍無法達成和解的情況下,調解員可以提出最後的建議或方案。調解在調解中心所在地進行。如當事人另有約定,經調解中心同意,或由調解中心建議並經當事人一致同意,亦可在其它地點進行。

由此產生的費用,由當事人承擔。聘請有關行業的專家參與調解工作,所產生的費用,由當事人承擔,經過調解,如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由各方當事人在和解協議上簽字及/或蓋章,應當事人的要求,調解員可根據和解協議的內容,作出調解書,由調解員在調解書上簽字並加蓋調解中心的印章。

除非為執行或履行之目的,和解協議或調解書不得公開。雙方當事人簽訂和解協議時,可以在和解協議中加入仲裁條款。

Ⅵ 什麼是大調解工作機制

三位一體大調解的概念。所謂三位一體大調解是指在黨委的領導下,人民法院、人民調解委員會和行政主體分工合作、相互支持,共同構建司法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相互銜接、相互促進、相互結合的新時期矛盾糾紛的預防和解決機制。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三位一體調解既是一個概念問題,又是一個機制問題。人民調解是維護社會穩定,化解矛盾糾紛的第一道防線,司法調解是維護司法公正,解決訴訟糾紛的最後一道防線,只有在結構上既強調各自作用的發揮,又強調他們之間相互協調、相互銜接、相互作用,從才能而達到服務社會和諧發展的最佳效果。

Ⅶ 如何完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

1、2015年10月13日,中央深改組第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完善矛盾糾紛內多元化解機制的意見》,容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指明了方向。2、法院要主動與城建、衛生、交警、工商、婦聯等相關部門加強聯系,對勞動爭議、交通事故賠償、婚姻家庭等糾紛實行橫向聯動調解。3、法院要與鄉鎮、村、居委會建立縱向聯動機制,建立起村級調解、社區調解、鄉鎮調解、行政裁決與法院調解有機銜接的直通車,發揮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在解決糾紛、化解矛盾、減少訴訟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彰顯和諧司法理念。4、浙江省諸暨市由政法委牽頭,司法局具體負責,組織法院、公安局、衛生局、工商局、保險公司等單位組成調解中心,統一公地點,統一人員管理,解決矛盾糾紛的效果很好。

閱讀全文

與建立矛盾糾紛大調解機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