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自然村的山頭權屬歸自然村還是村委會
法律裡面提到的是集體,說自然村比較接近,說村委會就更遠了
B. 農村土地權屬糾紛的行政處理時限是多少
根據:《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令 第 17 號 )規定內收到申請書容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見。認為應當受理的,在決定受理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將申請書副本發送被申請人。
認為應當受理的,在決定受理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將申請書副本發送被申請人
第十三條 對申請人提出的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的申請,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照本辦法第十條的規定進行審查,並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見。
認為應當受理的,在決定受理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將申請書副本發送被申請人。被申請人應當在接到申請書副本之日起30日內提交答辯書和有關證據材料。逾期不提交答辯書的,不影響案件的處理。
認為不應當受理的,應當及時擬定不予受理建議書,報同級人民政府作出不予受理決定。
當事人對不予受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同級人民政府、上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交辦或者有關部門轉辦的爭議案件,按照本條有關規定審查處理。
C. 山林糾紛案
1、依據《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你可以
向林權爭議處理機構提交《專林木林地權屬屬爭議處理申請書》。
《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申請書》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當事人的姓名、地址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職務;
(二)爭議的現狀,包括爭議面積、林木蓄積,爭議地所在的行政區域位置、四至和附圖;
(三)爭議的事由,包括發生爭議的時間、原因;
(四)當事人的協商意見。
2、目前你應當向提起此林權邊界爭議,請劃清界限。
為你解除疑惑是我的快樂!
D. 山林糾紛該找那個部門林業還是司法
根據我國的林地林木權屬爭議處理辦法和森林法規規定,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糾紛由鄉鎮政府確權處理
E. 土地糾紛處理決定書該怎麼寫
你好,土地糾紛處理決定書該怎麼寫,你可以參考下文範本,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土地糾紛處理決定書
申請人:xx區xx鎮xx村委會xx村民小組。
被申請人:xx區xx鎮xx村委會xx村民小組。
第三人:xx區xx鎮xx村委會xx村民小組41隊。
申請人稱:xx嶺土地緊鄰申請人村莊,土地改革時就分給了申請人村民,申請人村一直耕種至今,從來沒有與任何單位發生過權屬爭議。xx土地,由於1963年原環市公社辦果場,無償佔用了xx大隊(現xx村委會)壹仟多畝壩地,從而導致xx大隊各生產隊無地種花生榨油吃和種菜吃,村民意見很大。為解決村民吃油吃菜問題,環市公社號召村民開荒種植。1965年,申請人和其他村民小組一樣,在村旁的xx開荒約60多畝土地進行種植,種植了花生、西瓜和菜等農作物。自開荒種植到現在,申請人村民耕種xx土地已四十多年,從來沒有任何人或任何單位提出任何異議。綜上,xx嶺、xx土地權屬應歸申請人所有,懇請政府依法公正裁決。
被申請人稱:xx嶺、xx土地,解放後就是分給被申請人村民鍾xx,地上全部都是松樹。鍾xx死後,由於鍾xx同年賤苟沒有山,就把這些地給他砍松枝做柴燒。在1984年左右,申請人把xx嶺、xx地上的松樹逐步砍掉,開荒進行種植。xx子土地,土改時,山腳的地是分給申請人村民的,山頭是分給第三人xx村的。1974年左右,為方便生產,被申請人與第三人通過協商,被申請人用石叫背至xx山頭交換了第三人xx村的xx子等山頭,並一直管理使用。綜上,xx嶺、xx、xx子土地權屬應屬被申請人所有,懇請政府依法公正裁決。
第三人:xx子、xx土地,土地改革時,是分給了第三人村民何xx、何xx的。1974年左右,為方便生產生活,第三人隊長何xx與被申請人隊長何xx口頭協商交換土地管理。隨後,第三人就只是用土改時分給何xx、何xx的xx子眾墳山頭至xx子小族墳山頭交換被申請人的xx背一小片、下窯頭路下一小片、圓墩嶺等山頭,並沒有把xx子山頭交換出去。xx土地(爭議示意圖②),大約在60年代後期,國家號召大量開荒,xx村就在xx土地上砍樹開荒耕種,現xx村也還承認這片土地權屬是屬於第三人的。綜上,xx子、xx土地權屬應歸第三人享有,懇請政府依法公正裁決。
經查:爭議土地xx嶺位於申請人xx村民小組村舍附近,東於小路,南至小路和田,西至申請人村舍,北至舊圳,面積約30畝(詳見爭議示意圖),申請人與被申請人對該土地存在權屬爭議。土地改革時,因為鍾xx(花名)是雇農,土改工作組將xx嶺土地分給鍾xx管理使用。由於種xx從廣州四會到xx大隊後,吃住都在申請人村民何神保(花名賤苟)家中,為了表示感謝,遂把分給自己的xx嶺土地送給何神保管理。後來,鍾xx在被申請人村分得地主房屋,遂從何神保家中搬到被申請人村莊居住。申請人村民何神保接受xx嶺土地後,一直在進行積極耕種管理,80年代左右,何神保之子何來養曾經向申請人集體批砍過xx嶺土地上的松樹出售。在發生權屬爭議之前,xx嶺土地一直是申請人村民在開荒種植,部分土地上申請人村民種植了竹木。爭議土地xx位於申請人山嶺山腳,東至魚塘,南至小路,西至水圳,北至xx子山頭,面積約50畝。(詳見爭議示意圖①、②),申請人、被申請人與第三人對該地存在權屬爭議。1963年,原環市公社辦果場,佔用了xx大隊(現xx村民委員會)山蕉壩一千多畝壩地,導致xx大隊下屬村民無地種植花生榨油吃,村民意見很大。1964年,環市公社無力解決xx大隊村民吃油問題,遂號召xx大隊各生產隊進行開荒種植,以解決村民吃油吃菜問題。1965年左右,申請人集體在xx開荒約50畝土地進行種植,種植了西瓜、花生等作物。家庭聯產承包制實施後,申請人遂將xx開荒地分給申請人每家每戶進行種植。
從開荒種植到現在四十多年來,沒有發生任何權屬爭議。爭議土地xx子位於xx土地西北面,東至嶺腳,南至xx開荒地,西至嶺腳,北至嶺腳,面積約30畝。(詳見爭議示意圖③),被申請人與第三人對該地存在權屬爭議。土地改革時,該土地分給了第三人村民何xx,何xx管理。1974年左右,xx大隊各生產隊興辦瓦廠,需要很多松枝作燃料,為方便生產生活,被申請人隊長何xx和第三人隊長何xx協商對換山頭。經協商,第三人用xx子眾墳山至xx子小族墳山地交換了被申請人xx背一小片,下窯頭路下一小片和圓墩嶺等山地,並沒有把xx子山地同被申請人進行交換。以上土地因武廣快速鐵路征地,涉及到部分土地補償費分配問題,三方遂發生權屬爭議。
本府認為:[1995]國土[籍]字第26號《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第二十條規定:「村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按目前該村農民集體實際使用的本集體土地所有權界線確定所有權。」爭議土地xx嶺土地,自鍾xx贈送給何神保後,一直都是申請人村民在進行管理種植,在武廣快速鐵路徵用土地之前,並沒有發生任何權屬爭議。根據上述條文規定,xx嶺土地權屬應該歸實際使用土地的申請人集體所有,因此,對申請人的xx嶺土地的權屬主張,本府予以支持。相反,由於鍾xx在被申請人村中分得地主住房之前,就已將xx嶺土地贈送給了第三人村民何神保,故xx嶺土地權屬在經過鍾xx處分後,就已經演變成歸何神保管理使用,繼而又演變成第三隊集體所有。除此之外,被申請人對於xx嶺土地也不存在任何管理使用事實,故對被申請人的xx嶺土地的權屬主張,本府不予支持。爭議土地xx土地(爭議示意圖①、②),自申請人集體1965年開荒種植到如今申請人各家各戶耕種管理,歷時40多年來從未發生任何權屬爭議,根據《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第二十條的規定,爭議土地xx土地權屬也應歸實際使用土地的申請人集體享有。退一步分析,《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第二十一條規定:「農民集體連續使用其他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已滿二十年的,應視為現使用者所有……。」根據上述條文規定,即使xx土地在申請人開荒之前分給了其他的農民集體,但也因申請人連續使用超過了二十年,從而也形成了xx土地屬於申請人集體所有的法律事實。綜上,申請人對xx土地的權屬主張理由充分,本府予以支持。相反,被申請人和第三人對於xx土地的權屬主張,不僅提供不了任何證據予以證明,而且也不存在任何xx土地的耕種管理事實,故本府不予支持。爭議土地xx子土地(爭議示意圖③tud3),對於該土地在土改時已分給第三人村民的客觀事實,申請人和被申請人均予以認可承認,故本府予以認定。至於1974年左右交換山地的事實,被申請人稱已經交換了xx子土地,而第三人稱交換的土地並沒有包括xx子土地,在雙方主張互相矛盾和被申請人提供不了充分證據證明的情況下,本府對1974年左右是否交換了xx子土地的事實不予認定。綜上,本府對第三人xx子土地的權屬主張予以支持,對被申請人xx子土地的權屬主張不予支持。綜上所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第二款,《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第二十條之規定,本府決定:
一、xx嶺土地,東至小路,南至小路和田,西至申請人村舍,北至舊圳(詳見爭議示意圖),面積約30畝的土地所有權歸申請人(xx村民小組)集體所有。
二、xx土地,東至魚塘,南至小路,西至水圳,北至xx子山頭(詳見爭議示意圖①②),面積約50畝的土地所有權歸申請人(xx村民小組)集體所有。
三、xx子土地,東至嶺腳,南至xx開荒地,西至嶺腳,北至嶺腳(詳見爭議示意圖③),面積約30畝的土地所有權歸第三人(xx村民小組41隊)集體所有。
如不服本處理決定,可在收到本處理決定之日起60日內向韶關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
年 月 日
網頁鏈接
F. 山林權屬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對方沒有達成協議有效力嗎
調解協議書、需要雙方簽字,才具有法律效力。
G. 農民林地與國營單位發生爭議如何處理
一、林木林地權屬爭議的概念、特徵及其表現形式
為了正確掌握林木、林地權屬爭議的處理程序,首先應當正確理解什麼是山林權、山林權包括哪些內容和山林權屬爭議的概念、特徵及其表現形式,才能夠在調處山林權屬爭議過程中做到立案准確,程序合法。
(一)山林權的概念:
山林權是林地所有權、林地使用權和森林、林木所有權的總稱,是指山林所有者依法享有對森林、林木、林地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1、林地所有權:是指林地所有者依法對林地享有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林地所有者可以將林地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四項權能依法轉讓給所有者以外的主體,成為獨立行使的一項權利。
2、林地使用權:是從林地所有權中分離出來的一項獨立的權利,是指依法對林地享有利用或經營的權利,因此有人又稱為林地經營權。
3、林木所有權:是指森林、林木所有者依法對森林、林木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二)山林權的內容:
山林權的內容包括山林所有者對森林、林木、林地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四項基本權能。在一定條件下,這四項權能可以與所有者相分離,分別成為獨立的權利,但這種分離並不意味著所有者因此而喪失所有權,相反,正是所有者對自己行使所有權的體現。
1、佔有權:是指山林所有者依法對自己的森林、林木、林地進行實際擁有和控制的權利。佔有權可以由山林所有者直接行使,也可由非所有者行使。非所有者佔有可分為合法佔有和非法佔有。合法佔有是指依照法律規定或所有人的意志由非所有人享有佔有權,否則就是非法佔有。
2、使用權:是指根據森林、林木、林地的性質、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的權利。使用權可由山林所有者行使,也可由非所有者行使。對非所有權人來說,使用也可分為合法使用和非法使用,根據法律規定或所有人的同意而使用的是合法使用,否則就是非法使用。
3、收益權:是指山林所有者或經營者收取由森林、林木、林地所產生的自然或法定的利益的權利。收益權可由山林所有者享有,也可由非山林所有所有權者享有。
4、處分權:是指山林所有者對森林、林木、林地進行處置、決定其命運的權利。它是山林所有者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處分權可分為事實上和法律上的處分權二種。如將林木採伐、利用是行使事實上的處分權,對林木出賣、轉讓則是行使法律上的處分權。
(三)山林權屬爭議的概念:
實踐中,弄清什麼是山林權屬爭議是十分重要的,它關繫到立案的准確性和證據的有效性問題。
1、山林權屬爭議的概念:
山林權屬爭議是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的總稱,又簡稱為「權屬爭議」。它是指一方當事人通過一定方式對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歸屬提出主張而對方表示異議的雙方行為。
2、山林權屬爭議的特徵:
①必須是雙方行為:一方當事人對權屬提出主張必須有相應的一方與之對應,否則,孤掌難鳴,不成爭議。
②必須有異議:如果一方提出權屬主張另一方表示贊同也就沒有爭議。只有對權屬有不同主張才算爭議。
③必須是涉權異議:涉權是指涉及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歸屬問題。
二、山林權屬爭議的原因分析
山林權屬爭議糾紛產生的原因錯綜復雜,多為數種誘發因素並存,分析歸納起來主要有:
(一)地形地貌復雜。一是山場林地的地形復雜而使四至界限難以正確描述。二是一山多名,易被人張冠李戴、移花接木而難以認定。三是因互存「插花山」,互相越界作業,造成四至不清,地界不明。四是歷年搞水利建設、修建公路、造林整地或山地開發,造成地貌變動,影響四至准確。
(二)權屬證據不實不祥。一是山林確權次數多而亂。從土改到現在,經歷了合作化時期的調整,人民公社化後的「一平二調」,六十年代的「四固定」,八十年代的「林業三定」。由於山林確權次數較多,經驗不足,使山林權屬更換頻繁,出現一些權屬證據不實。加之一些山林面積強制劃撥,無償佔用,當時又未辦劃撥手續,未訂協議,或書面契約條款不明不細,使口頭協議失效、書面協議解釋不清。二是山林確權操作不嚴。在歷次確權中,群眾對權屬證據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一些經辦人員素質又較低,操作馬虎,寫錯山名,加之驗收不嚴,因而出現漏登、重登、錯登等現象。三是人為製造假證。少數鄉村經辦人員為本地本村多爭山林權,利用發證之機暗箱操作,偷填他人山場,或利用其他欺騙手段將他人山林權占為己有。數年之後,當另一方知道時,因手中無據,有口難辨。四是許多林權證未附標准圖,只有文字說明,使地物標模糊不清,有的證據甚至出現四面是山或四面是田的現象。加之沒有固定界樁,四至難分。五是集體或個人證件保管不善,因政治運動、失火、水淹、被盜等原因,造成證據滅失。
(三)少數基層組織渙散。一是少數基層組織軟弱渙散,沒人管事,不敢管事,甚至形成糾紛械鬥隱患也沒人向上反映或不及時反映。二是少數基層幹部,存有本位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思想,缺乏全局觀念,無原則地偏袒一方。有的在上級調處時甚至搞「針鋒相對,寸土必爭」;有的下了裁決拒不執行;有的不僅不配合上級調處,反而說假話、出假證,甚至阻撓調處工作,謾罵圍攻調處人員;有的節外生枝,違
背已簽訂的協議,鬧出新的糾紛,導致新的爭端。三是少數村組政治思想工作薄弱,經常性的法制宣傳教育不夠,致使一些群眾思想素質差,法制觀念淡薄,認錢不認理,認姓不認法,遇到問題不通過法律手段解決,而是用武力征服。四是少數基層組織疏於教育和管理,致使宗族勢力抬頭。一些村組農民,採取修家譜、建祖墳、立族規、攀華宗等方式,排擠外姓和小姓,爭山霸地。甚至出現少數基層幹部,直接參與宗族派性活動。
三、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的原則
第一、合法性原則。合法性原則是指行政權力的設定、行使必須依據法律、符合法律,而不能與法律相抵觸。就土地林地確權而言,遵循合法性原則即要求土地林地確權的執法者在實施土地林地確權行為時,必須遵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及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等有關土地林地確權的規定。合法性原則包含合乎實體法與合乎程序法兩個方面,違反實體法或程序法即構成對合法性原則的破壞。如果土地林地確權不遵循合法性原則,則該行政活動將因此違法,再奢談遵循其他基本原則已無意義了。堅持合法性原則,是「依法辦事」的內在要求,是實現行政法治的重要保證。
第二、合理性原則。合理性原則是指行政決定內容要客觀、適度、符合理性。合理性即合乎理性,以理性作為思考和行動的參照系,通常的目的是「為我們的觀點尋找令人信服的根據」,而該根據最核心的條件就是要達到令人信服的程度、符合公平正義觀念的要求。合理性原則的內涵在於:行政行為的動因應符合行政目的;行政行為應建立在正當考慮的基礎上;行政行為的內容應合乎情理。可以說合理性原則主要是針對行政裁量而存在的。對土地林地確權行為不完善的法律規范,無形中又擴大了行政機關在處理土地林地權屬糾紛時的自由裁量范圍。防止濫用自由裁量權的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堅持合理性原則。堅持合理性原則既有利於保障行政權力合法行使,也有利於維護公民、個人、組織的合法權益。
第三、維護國家利益原則。就土地林地確權而言,維護國家利益原則是指人民政府在實施土地林地我確權行為時,應尊重我國國家利益。它是政府進行土地林地確權行為時應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土地林地不僅是當事人之間的事情,而且關繫到社會公共利益,關繫到國家利益,在解決土地林地權屬糾紛時,如果涉及到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時,應以維護國家利益為不可動搖的原則。當然,維護國家利益並非只保護國有單位或集體單位的利益,而是指在公平、合法、合理的基礎上,堅持維護國家利益,正確處理好土地林地權屬糾紛,以不致使國家利益受到損害。
第四、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原則。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原則是指通過土地林地確權,確保相對人合法利益得到實現。它是政府實施土地林地確權行為的一個根本目的。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決定了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廣泛的權利,而且國傢具有保障人民這些權利得以充分實現的職責。另外,權利是現代法律制度的邏輯起點和終極關鍵,行政機關有義務促進相對人合法權益的實現。
第五、保護林地森林資源和合理開發利用原則。保護林地森林資源和合理開發利用原則是指政府在實施土地林地確權時應考慮有利於環境保護的前提,作出的處理決定應利於保護林地森林資源和合理開發。土地本身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土地、土壤及其附載的森林、草原等都是環境的構成要素,對土地林地的破壞會造成對環境的破壞,保護土地林地就是保護環境。合理利用土地、保護林地是改善環境和保護生態系統的重要方面。在處理有關土地林地權屬糾紛時,尤其是處理各方均沒有合法有效的權屬憑證的土地林地權屬糾紛時,更應堅持保護林地森林資源和合理開發利用原則,以利於資源環境的保護和利用,保持生態平衡。
第六、有利於團結穩定原則。有利於團結穩定原則是指政府在實施土地林地確權時,應本著促進爭議各方搞好團結,保證社會穩定的原則進行土地林地確權。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的生產建設都離不開土地及林地,尤其在農業生產中,土地林地是最基本的生產資料,農民將土地和林地視為「命根子」,司法實踐中,土地林地權屬糾紛基本上發生在農村,當事人的矛盾一般比較尖銳,因土地林地權屬糾紛引起的械鬥也不鮮見。因此,在處理土地林地權屬糾紛時,堅持有利於團結穩定這一處理原則,對化解矛盾、解決糾紛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四、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的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湖南省林木林地權屬爭義處理辦法》。
五、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的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第十七條規定:土地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六、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的程序
(一)林木、林地權屬爭議的立案審查
1.立案條件:
立案審查是指人民政府對當事人的要求調處權屬爭議的申請進行審查,決定是否立案的工作過程。立案審查,首先要明確立案的條件是什麼。根據《調處辦法》規定精神,立案應當同時具備下列四個條件:
(1)申請人應當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全民、集體所有制單位或公民個人;
(2)有明確的被申請人;
(3)有具體的請求事項和所根據的事實與理由;
(4)屬於人民政府受案范圍和受申請人民政府管轄。
2.審查的內容:
(1)審查申請人是否合格;
(2)審查被申請人是否明確;
(3)審查有無具體的請求事項和所根據的事實與理由;
(4)審查是否屬於人民政府受案范圍和受申請人民政府管轄。
3.審查後的處理:
(1)決定受理:人民政府經審查,認為符合立案條件決定受理後,應當著手如下工作:
①應在收到申請書後十五日內立案。
②向申請人發出受理通知書。
③確定承辦人進行查辦。
(2)不予受理:人民政府經審查後,認為不符合立案條件的,應當在十五日內書面通知申請人不予受理,並說明理由。
(3)下列幾種情況可不予受理:
①個人之間因責任山合同、界址糾紛案(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
②林業侵權糾紛案(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
③持有經人民政府處理已發生法律效力的決定書,內容符合法律規定的;
④已經由人民法院審理判決的;
⑤一方沒有任何合法證據,另一方持有合法有效的權屬證書,權屬清楚,並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侵權訴訟的;
⑥其它原因不應受理的。
(二)調查、調解與裁決
1.調查:
調查是受理案件後所要進行的重要工作。調查是為了發現、收集、保全證據,證明案件事實,為案件的裁決提供事實依據。
2.調解:
調解是指在人民政府(調處機構)的辦案人員的主持下,當事人雙方對爭議林木、林地權屬及其有關事宜,通過平等協商、互諒互讓,達成協議的工作方法。《處理方法》在處理程序中規定了在作出處理決定前應當進行協商調解的前置條件。
3.裁決:
裁決是指人民政府在查清事實,對權屬爭議的實體性問題(爭議標的)作出處理決定的工作。它是處理階段的最後一段工序。
七、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的事實認定
土地林地確權行政案件由於歷史、客觀等原因,土地林地權屬不明確,長時間存在爭議,大多數缺乏有效證據,給審理土地林地確權案件帶來一定的困難。土地改革、「四固定」 不徹底,以及在其後一系列政治運動中土地林地權屬發生多次變更,歷史遺留問題多,且缺少書面形式的文字記載,時間長,地形地貌已變,難於認定。土地林地確權行政案件,多發生在農村,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土地林地作為農民的生產、生活資料,與農民關系非常之大,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土地林地利用價值不斷提高,發生的糾紛也隨之增加。由於存在以上諸多原因,所以處理土地林地確權案件,要遵重歷史,遵重現實,要從有利於國家建設,有利於生產、生活,有利於管理和利用的角度來處理爭議。對土地改革時的土地證、1962年的「四固定」以及以後的一系列變化情況,要綜合分析認定。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發的《土地房產所有證》,是土地改革時農民確認土地林地權屬的憑證,但後來我國的土地林地權屬有過幾次變動,經過合作化時期,土地林地隨人入社,土地林地由私有改造成農業合作社集體所有。隨後又經過人民公社,將農業合作社集體所有擴大到人民公社集體所有。到1962年「六十條」公布後,對土地(林地)、耕畜、農具、勞動力進行了「四固定」,按屬地原則對土地林地進行統一的調整,歸就近的生產隊集體所有。因此,以土改時的土地證,並不能證明土地林地的所有權。
「四固定」作為我國農村集體土地林地所有權的依據應該說是明確的,但有些地方「四固定」不徹底,且「四固定」主要是對耕地和林地,對當時未開發的荒地,一般不固定。長陽在「四固定」時期的土地(林地)確權基本上沒有法定形式的文字記載,應當通過田畝造冊、交糧納稅、經營管理及使用情況等因素綜合分析認定,只有以上因素欠缺的情況下,才可參照土改時的土地證。
在1962年以後的歷次政治運動中,有些地方對土地林地的權屬作過變更,如「農業學大寨」時期開荒造田、平整田洋、農田基本建設等,都對土地林地進行重新規劃調整,由於村、社、隊、場合並或者分割發生土地林地權屬變更。對這些通過合法轉移土地林地權屬的事實,可以按變更後的事實來認定。
總之一句話,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應當根據依法核發的林權證確定權屬,對於權屬不清的集體所有林地,一般應以「四固定」時確定的權屬為准,對於「四固定」時未確定權屬或雖已確定權屬但因材料失散而無據可查的,可參考合作化或土地改革時確定的權屬。在有關證據材料不充分的情況下,應從實際情況出發,兼顧經營管理、有利於生產和照顧當事人利益的原則進行協商解決。
八、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應當注意的事項
(一)以調處為主,不斷探索山林權屬爭議的調處對策
山林權屬爭議引發的群眾性糾紛危害甚大,既分散了領導的精力,又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鑒於山林權屬爭議本身的復雜性和特殊性,為尋求有效的解決辦法,這里淺談幾點對策思考。
1.加強領導。「群眾利益無小事」。各級黨政組織一定要針對存在的問題,花大力氣,下真功夫給予妥善解決。一是要搞好調查研究,深入實際,深入一線,摸清情況,解剖「麻雀」,找准存在問題的症結,對症下葯。二是要切實解決「頭重腳輕」的問題,從組織、制度、經費等方面研究制定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具體措施,有效解決一些基層組織軟弱渙散的問題,增強基層領導班子凝聚力和戰鬥力。三是要切實解決一些基層幹部素質不高的問題,通過嚴格教育、嚴格訓練、嚴格管理、嚴格要求,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整體素質。四是要關心愛護基層幹部,注重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和問題,調動基層幹部的工作積極性。五是要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對工作有成績的,要給予表彰獎勵,對因工作不力,
引發山林權屬糾紛的,要嚴格追究有關領導和幹部的責任。
2.健全組織。一是對未成立山林權屬爭議調處機構的,或有機構但人員、經費、設施等未達到要求的,責成成立機構,健全組織,並達到要求。縣級林權辦要確保編制數,並注重人員素質,配備專用工作車輛,保障工作經費。二是加強對調處人員的業務培訓,並組織開展調研活動,以提高調處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辦案能力。
3.完善立法。法律法規應當明確規定:山林權屬爭議案件的處理屬於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資源權屬的確權,是行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只能由行政權來解決。二是發生在鄉(鎮)范圍內的山林權屬爭議,當事人可向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提出調解申請。三是縣人民政府可根據當時的政策,審查本級政府以往頒發的轄區內山林權屬證件的真偽及有效性,並有權予撤銷和修改。四是對土改後作出的文字表述不清、山名錯填等有明顯錯誤的協議,要立案調處,對其錯誤部分進行糾正。
4.注重方法。解決山林權屬爭議問題,各級組織既要高度重視,又要講究方式方法。一是要加強宣傳。通過召開幹部群眾會、干群代表座談會、印發宣傳資料、開展政策法規咨詢等多種形式,向農村幹部群眾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增強他們執行政策和法律法規的自覺性。二是要轉變幹部作風。一方面,各級幹部要自覺加強政治理論、政策和法律法規等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政策理論水平,掌握更多的法律法規知識。另一方面,要以冷靜、務實、穩妥的工作方法,做好群眾的說服教育工議,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認真開展排查。屬於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要堅決維護山林所有權;屬於事實不清楚,證據不充分的,要堅決糾正,不能留下隱患。對一些因地形地貌復雜引起的山林權屬爭議,要通過協商調解的辦法,給予解決。四是要完善管理。當前的林政工作,必須吸取以往的教訓,注重確權質量。凡確定的山林權屬,除應有有效的證件外,還要繪制好標准地形圖,並將所有信息進入微機,實行科學規范管理。
5.嚴格執法。一是加強治安管理,堅決收繳非法管制刀具和槍支,沒收械鬥武器。二是對煽動群眾哄搶林木、抓人打人、搗毀房屋、搶奪財產、對抗執法人員,甚至組織宗族械鬥等事件,司法機關必須及時依法嚴肅處理。對拒不調處,調處不及時或制止不力,延誤時機,致使矛盾激化、事
態擴大的有關領導和直接責任人,應追究責任。三是對參與糾紛的人員,是黨員或國家工作人員的,一律從嚴處理。觸犯刑律的,由司法機關追究法律責任。
(二)協商解決、行政裁決和司法裁決,三管齊下
調處山林權屬糾紛的常用方法有協商解決、行政裁決和司法裁決。協商解決的適用以山林權屬糾紛的性質不屬於單方違法行為和當事人自願及以尊重事實為基礎;行政裁決方法的運用以經過當事人協商沒有解決和未經人民法院審理為條件;司法裁決方法的運用則以必經行政裁決程序和在規定期限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為前提。認為協商解決方法有利於協議的遵守和執行,有利於增強團結和促進社會的穩定,但調處的時間較長,耗費的財力和物力較多;行政裁決方法效率較高,能及時有效地處理山林糾紛,抑制「無理爭山」現象,但易造成當事人之間的對立情緒,行政裁決後的執行效果不佳;司法裁決方法最具有公平性和公正性,所費人力財力物力最少,但裁決後的執行沒有保障。
H. 村與村之間荒山邊界,怎樣認定,一方有林權證,但一方認為林權證不合法,怎樣認定
林權依法變更或者滅失的有關證明文件
林權登記發證的程序 各級人民政府的林業主管部門是林權登記申請的受理機關並依法履行相應職責。各級林業主管部門在接受林權權利人的登記申請後,首先要對申請材料進行初步審查,經審查認為申請材料符合《森林法》及其實施條例、《農村土地承包法》、《林木和林地權屬登記管理辦法》等規定的,應當予以受理;認為不符合規定的,應當向申請人說明不受理的理由或者要求林權權利人補充材料。 各級林業主管部門,對已經受理的登記申請,應當自受理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在森林、林木和林地所在地進行公告。公告期為30天。在公告期內,有關利害關系人如對登記申請提出異議,登記申請受理機關應當對其所提出的異議進行調查核實。如有關利害關系人提出的異議主張合法有效,屬於林權權屬爭議的,應暫停登記申請的受理並移交權屬爭議調處機關處理後,依據處理結果,再重新受理;屬於申請人侵權的,應停止受理,並通知申請人。如有關利害關系人提出的異議主張無效的,應繼續受理。 公告期滿後,需要進一步受理的,申請機關應組織有資質的林業調查隊伍,現地核實申請登記的林地所有權權利人、林地使用權權利人、森林或林木所有權權利人、森林或林木使用權權利人、林地及其地上林木坐落位置、小地名、所在林班和小班、林地面積、主要樹種、林木株數、林種、林地四至等是否准確,申請材料中的權屬證明材料是否合法有效,有關圖件中標明的界樁、明顯地物標志、界線是否與實際相符合。經現地核實後,數據准確、權屬合法有效、圖件符合實際的,申請受理機關應當自申請之日起3個月內,報請同級人民政府予以林權登記並核發林權證書。否則,申請受理機關應當以書面形式向提出登記申請人告知不予登記的理由。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對同級林業主管部門報請予以林權登記並核發林權證的請示進行審查、核准,防止出現重復林權登記或林地與耕地、草地、使用水面等登記發證重疊情況,經審查、核准無誤的,准予登記並及時核發林權證。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審查、核准程序是林權發證的必需履行的程序,林權證內的發證機關蓋章處只有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蓋章後生效,使用其他印章是無效的。 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以及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核發林權證的,登記機關應當將核發林權證的情況通知有關地方人民政府。
I. 如何有效處理林權林地糾紛,在處理是的相關政策和法律依據有那些。
你好來,首先要搞清楚權屬糾紛自雙方當事人,有以下幾種情況由相關政府進行確權:1、如果是同一集體內部個人與個人或個人與本集體的權屬糾紛,當事人應向當地鄉鎮政府提出確權申請,由當地鄉鎮政府負責調解,調解達不成協議的,由鄉鎮政府作出確權決定;2、如果是同一鄉鎮內集體與集體發生的權屬糾紛,當事人(需是法定代表人)向當地鄉鎮政府提出確權申請,當地鄉鎮政府組織調解達不成協議的,由當地鄉鎮政府提出調處意見呈報縣級人民政府進行確權;3、同一縣(區)內跨鄉鎮發生的集體與集體的權屬糾紛案件,由當事人直接向縣級人民政府提出確權申請,然後由縣級有關主管部門進行調處,縣級有關主管職能部門在規定時間內提出處理意見報縣級人民政府進行確權;4、其他的跨縣、跨市、跨省的案件,向當地縣級人民政府申請,由有處理許可權的人民政府進行確權。
處理林地林木權屬糾紛的有關法律依據:《土地法》第十六條、《森林法》第十七條、《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林業部令第10號)以各省市自治區出台的有關處理權屬糾紛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等。
J. 關於農村山地的使用權和所有權
先看看那個山頭的權屬。中國的土地分國有和集體所有,沒有私人所有,一般農村的山專都是農村集體所有,村屬民是沒有所有權的,只有使用權和經營權。要想經營的話得找那個山頭的所有者(哪個村)去協商承包,寫下協議;如果那個山頭村裡已經承包給其他人,那你得找那個承包的戶主去協商轉包並到相關村集體備案。如果沒有承包或轉包協議,你就白幹了,什麼時候人家來要回去你都說不清,因為你未經得所有權人或經營權人的許可,屬擅自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