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達成調解協議後不履行,又起訴到法院的如何處理
達成調解協議後不履行,又起訴到法院的,法院會告知申請再審。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如下:
1、第一百二十四條 人民法院對下列起訴,分別情形,予以處理:
(一)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訴訟;
(二)依照法律規定,雙方當事人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三)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由其他機關處理的爭議,告知原告向有關機關申請解決;
(四)對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五)對判決、裁定、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申請再審,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六)依照法律規定,在一定期限內不得起訴的案件,在不得起訴的期限內起訴的,不予受理;
(七)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
2、第二百零三條 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應當提交再審申請書等材料。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五日內將再審申請書副本發送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交書面意見;不提交書面意見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查。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請人和對方當事人補充有關材料,詢問有關事項。
(1)行政協議糾紛起訴至法院擴展閱讀
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七)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八)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九)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十)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十一)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十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十三)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⑵ 合同糾紛引起的訴訟應該到哪裡的法院起訴
合同違約產生糾紛後選擇到哪裡起訴,可以分成兩大類情況,一種是合同中沒有約內定容管轄法院,這種情況下一般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如果是保險合同糾紛則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如果是因鐵路、公路、水上、航空運輸和聯合運輸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運輸始發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再以合同糾紛涉及的金額大小、影響大小、是否涉外選擇法院的層級進行管轄。另一種情況是在合同中約定了爭議解決的條款,有可能選擇仲裁或者是訴訟,這個時候要特別注意,在爭議解決的條款中只能選擇一種爭議解決方式和唯一的爭議解決機構,在選擇管轄法院時必須選擇符合前述法律規定有管轄權的法院進行管轄。
⑶ 行政協議案件駁回起訴的,適用行政協議規定第八條再重新起訴可以嗎
駁回起訴是程序上的,駁回訴訟請求是實體上的。跟你所說的再重新起訴對照一下,看是針對程序還是實體。
⑷ 對行政協議提起訴訟的案件,適用什麼法確定管轄法院
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第19條規定,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的法院管轄。此處的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是指,因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或者影響公民的不動產物權的情形。
據此,公民因不服土地徵收提起行政訴訟,應適用該不動產所在地的法院管轄,你所提到的徵收土地案件,是適用該法第19條規定的。
⑸ 行政訴訟中,如果存在必須先行解決的民事爭議的,法院可以一並審理嗎
法院可以一並審理。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
在涉及行政許可、登記、徵收、徵用和行政機關對民事爭議所作的裁決的行政訴訟中,當事人申請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一並審理。 在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認為行政案件的審理需以民事訴訟的裁判為依據的,可以裁定中止行政訴訟。
在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認為行政案件的 審理需以民事訴訟的裁判為依據的,可以裁定中止行政訴訟。
由此可見,在行政訴訟中,當事人申請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一並審理。而如果存在必須先行解決的民事 爭議的,可以裁定中止行政訴訟,待民事爭議解決以後再恢復 行政訴訟。
(5)行政協議糾紛起訴至法院擴展閱讀:
《行訴解釋》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請求一並審理《行政訴訟法》第61條規定的相關民事爭議,應當在第一審開庭審理前提出。
有正當理由的,也可以在法庭調查中提出。這一內容是借鑒《行政訴訟證據規定》中關於原告或者第三人舉證期限的規定,即在「開庭審理前」提出。
當事人在第二審程序中提出「一並審理」的申請,人民法院一般不予准許,否則就剝奪了民事爭議對方當事人的上訴權。
但是,在特殊情況下,人民法院認為調解有可能成立的,二審法院可以一並處理。即,當事人在第二審程序中申請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的,對於能夠調解的事項,二審法院可以在當事人自願原則的基礎上進行調解,如果調解不成,可以告知其另行提起民事訴訟。
⑹ 行政事實行為可以向法院起訴嗎
行政事實行為非法律行為,不能對其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而它又不是行政主體的私法行為,也不能對它提起民事訴訟,但是可以提起賠償。行政事實行為是指行政主體基於職權實施的不能產生、變更或者消滅行政法律關系的行為,具有行政性、不能產生、變更或者消滅行政法律關系、可致權益損害性的行政行為。
【法律依據】
《行政訴訟》第十二條第一項至第五項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
(一)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
(三)申請行政許可,行政機關拒絕或者在法定期限內不予答復,或者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行政許可的其他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對徵收、徵用決定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
⑺ 行政合同的起訴是否適用《合同法》的一般規則
行政合同不能簡單地適用《合同法》
行政合同有著私法契約的精神,這點不再贅述。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卻不能因為其合同屬性,就簡單地適用合同法的相關規定,我們可以通過對民事合同與行政合同的法律關系比較來分析其中的原委:
(一)合同主體地位的不同
根據《合同法》第二條:「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以及第三條:「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而行政合同的一方,則是擁有公權力的行政機關,其在合同里保留了公權力主體的身份,可以單方面行使某些特權,使得行政合同雙方並非處於平等的地位。因此,行政契約並非屬於《合同法》的調整對象。
(二)合同訂立的目的不同
民事合同是基於私法自治的精神而訂立的,其目的是追求個體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俗稱的私權利;而行政合同中,雖然非行政主體訂立合同的目的不排除為了個人利益,但是對行政機關來說,必須是為了社會公共利益,且該利益是佔主導地位的。所以,合同訂立的價值取向的差異,導致所要保護之法益不同,因此,將行政合同簡單地適用《合同法》進行調整,所帶來的法益沖突是在所難免的。根據《合同法》第七條:「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我們可以看到,一旦利益發生沖突,只要行政機關以社會公共利益為借口,在簡單適用《合同法》的情況下,法院的裁判將是唯一的,非行政主體的權益根本得不到救濟。
(三)《合同法》無法規制行政合同的行政優越性
行政優越性,即行政優益權,它的存在,使得作為合同主體的行政機關一方享有超越民事合同的權利、並強加給合同相對人更多的義務;並且在合同的締約和履行過程中,兼具合同當事人和管理者的雙重職能。而《合同法》是典型的私法,強調平等和自願原則,此種權利之存在與之格格不入,但從公法角度來看,這種權利之存續,又是行政權出於公共利益價值之考量所必須賦予的。換而言之,行政主體基於行政優益權引發合同糾紛,更傾向於公法上的行政行為,應當首先適用行政法進行合法性審查,而不是簡單的去探究合同法的條文。
綜上,行政優先權的存在,已經超越了《合同法》所能調整的范圍。回答這么多採納下吧,謝謝,如若不懂可以上法律直通車尋找法律援助
⑻ 政府行政過錯導致合同糾紛,是民事訴訟還是行政訴訟
答案:b刑事訴訟
c行政訴訟【解析】刑事訴訟、行政訴訟,這兩個訴訟,不是民事訴訟的范疇,故不是中級法院管轄的一審民事案件。民事訴訟非常明確是民事案件,合同糾紛也屬於民事案件的范疇。故是屬於中級法院管轄的民事案件。
⑼ 拆遷補償協議書行政詐騙直接向中級人民法院起訴嗎
但條例沒有寫明提起的訴訟是行政訴訟還是民事訴訟,實踐中就產生了一些爭議,有的地方作為行政案件受理,有的地方作為民事案件受理。現在面臨越來越多這種訴訟,從理論上加以澄清,實踐中加以明確,這是非常必要的。
⑽ 如何對起訴行政案件提出具體的訴訟請求
提起行政訴訟應當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當事人起訴行政案件,可以根據具體案情提出以下類別中的一項或多項訴訟請求:
(一)請求判決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
(二)請求判決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
(三)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
(四)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無效;
(五)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予以賠償或者補償;
(六)請求解決行政協議爭議;
(七)請求一並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
(八)請求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
(九)其他訴訟請求。
當事人未能正確表達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