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一篇 關於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論文
淺談大學生就業問題
摘要 :大學生就業有著良好的基礎和條件,但大學生在求職面試時,往往因為忽視了細節處的表現,以及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心理問題,從而與工作失之交臂。所以,大學生需要掌握一些必備的禮儀知識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以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
關鍵詞: 不可 忽視 細節 禮儀 心理 大學生 就業
高等的學歷、豐富的知識為大學生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在求職面試時,許多有知識、有能力的大學生,往往因為一些細小的問題而與工作失之交臂。
當今大學生進行面試時,除了常規的問題之外,還會碰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問題,而招聘單位也正是從這些千奇百怪的面試中,選拔出他們所需要的人才。最近就從電視上看到這樣一檔節目:一家公司在對三位大學生進行面試時,搞了一次活動,讓三位大學生到一家幼兒園,分別向小朋友們解釋「競爭」這個詞的含義。招聘單位不僅從三位大學生在這次活動中的具體表現,更是從他們在細節處的表現,去評價他們是否具備良好的組織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應變能力,是否誠懇、認真,是否具有愛心、耐心,是否尊重對方、把服務對象放在第一位等等,由此他們總結出三位面試者綜合能力的高低,從而選出一位最佳的人才。因為現代市場經濟需要的是綜合型的、應用型的人才。只具備了高等的學歷和豐富的知識是不行的,還要有能力。從一定意義上說,能力比知識更重要。所以招聘單位也都希望得到這樣的人才。但面試時間很短,因此他們就從面試者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進行判斷。一位禮儀專家曾說:「教養體現於細節,細節展現素質。」因為一些小事情或一些不經意的細節往往會透露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顯現出一個人的本質,招聘方就能從中迅速產生判斷,結果就可能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前程。而這些都不是大學生短時間靠突擊就能具備的,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如果你擁有良好的全面素質,你就會比別人擁有更多的機遇。
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要想把握住更多的機會,就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在知識面廣、專業技術精通、業務能力強的基礎上,還必須提高個人的修養,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養成良好的習慣,以避免因為一些細節問題而影響自己的前程。要想提高個人的修養,就必須掌握一些必備的禮儀知識。
首先是個人禮儀。雖然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文化知識,但要想塑造良好的大學生形象,給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就必須注意學習一些個人禮儀知識。比如修飾、化妝、儀態、服飾、談話等等。在現代市場經濟下,每個組織都在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其中就包括員工形象。一位打扮不合時宜的、或粗心的、或邋遢的大學生與形象良好的大學生在同等條件下參加面試,前者肯定是落選者。因為員工的不良形象也有損組織的形象,給組織帶來損失。就有這樣一位大學生,他在面試時穿了一身剛買的深色西裝、一雙黑色的皮鞋和一雙白色的襪子,希望自己形象不俗,能給主試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但他不知自己已違背了西裝著裝的基本規則。他雖然穿上了深色的西裝和黑色的皮鞋,卻不合時宜地以一雙與前者反差過大的白色襪子同其搭配,而且在他所穿的西裝上衣的左側衣袖上,本當先行拆掉的商標,依舊赫然在目。本想給考官留下良好印象的這位大學生得到了相反的結果。所以,大學生參加面試時,一定要注意一些細節問題。比如皮膚要潔凈,指甲要及時修剪,頭發要整潔,口腔要衛生,要有正確的站、坐、走相,服裝要合時宜,鞋要擦乾凈,不要隨便打斷主考官的談話,談話時要注意語音、語調、語速、語氣等等,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面試過程中要始終面帶微笑。這些細節都是體現大學生素質修養的,掌握了這些禮節,將有助於大學生求職的成功。
其次是公共禮儀。公共禮儀是大學生介入社會生活的一種基本工具,更有助於大學生的求職就業。有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金利來品牌的創始人曾憲梓在面試應聘者時,出了一道有趣的測試題:將一把用來打掃衛生的掃把斜放在辦公室門口。
應聘者很多,但並不是所有的應聘者都能把掃把扶起來。曾憲梓最後錄取的是那些達到條件並主動將倒在地上的掃把扶起來的人。他的道理很簡單,應試的人進出時看到了倒在地上的掃把,雖然自己不會跌倒,但可能會碰到其他的人,並且看著也別扭,而他卻不願意彎一彎腰把掃把扶起來,說明這個人不習慣為他人著想,或是不靈敏,而且很懶。如果有能力的大學生因為這件事而與將要到手的工作失之交臂,實在是太可惜了。
還有一位品學兼優、精明強乾的女大學生,被一家外資企業看中了,但就因為她不知道有關轎車座次的禮節,而大意失荊州。根據禮儀規范,當轎車的主人親自駕車時,一名搭車者只有在轎車的前排與之平起子坐,才是尊重對方的做法。但當那位外資企業的外方總經理親自駕車時,這位女大學生卻坐在了轎車的後排座位,這通常被理解為有意怠慢親自駕車的主人。這樣一來,其結果便可想而知。如果掌握了公共禮儀知識,大學生就不會因為這些細節問題而阻礙求知就業了。比如要有良好的公德心,尊重、關心別人,真誠待人,能正確稱呼對方,掌握握手的禮儀,乘坐交通工具的禮儀,能正確使用現代通信工具,懂得一些國際禮儀等等。
面對就業,大學生的心理也是復雜多變的。通過幾年大學生活,同學們在知識、能力與人格方面有了積極的顯著發展,有著強烈的就業意願和積極的就業動機,為能盡快自己的人生價值而感到由衷的歡欣;而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的多樣化也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更大的自由度,許多大學生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准備在所學專業領域一展身手。但是在就業過程中,又難免出現種種心理矛盾、心理誤區和心理障礙。
大學生就業的一般心理問題:
大學生群體是個體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長過程中一個特殊的群體。集多種特殊性於一身,具有處於「第二次心理斷乳期」、「邊緣人」地位,處於「心理延續嘗負期」,多重價值觀、人格的再構成等心理內在原因;同時存在著環境中誘發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比個體一生中的其他階段人群及處於這一時期的其他群體明顯要低。一般的觀點認為「大學生就業期的心理問題主要有挫折心理、從眾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賴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實惠、坐享其成的心態、過分強調自我價值等等。為了幫助廣大畢業生同學更好地認識這些問題,為就業做好心理准備和心理調適,我們首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看大學生就業時一般存在哪些心理問題。
(一)就業心理壓力與焦慮
當前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使就業問題給大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而且這種壓力在各年級學生都存在。清華大學2000年的調查顯示,個人前途與就業已成為大學生心理壓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壓力有隨著年級增高而上升的趨勢。學生就業壓力體驗相當嚴重,尤其以心理體驗最為嚴重。大學生畢業前心理壓力較過去有明顯增大,主要原因是畢業方向的選擇、就業、考研、戀愛分合、大學中不愉快經歷、離別感傷、突發事件、經濟條件等沖突和事件;女大學生心理壓力大於男大學生,農村學生的焦慮水平高於城市學生。而大學生面對就業壓力的釋放方式則過於內向化,主要是自己解決和求助於同學朋友。
(二)就業心理期望與失落感
許多大學生都有一種「十年寒窗,一舉成名」的心理,因此對擇業的期望相當高。大學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條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機關、大公司工作,而不願到急需人才但條件艱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層小單位,過分地考慮擇業的地域、職位的高低和單位的經濟效益。高期望驅使畢業生總是嚮往高薪水、高職位、高起點,渴求高收入、高物質回報率,並一廂情願地對用人單位提出種種要求,將自己就業的目標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適的單位也不肯降低就業期望值。比如,有一些學生就說:「非北京、上海、深圳不去。」可是現實就業崗位大多不像大學生所想像得那麼美好,因此當發現現實與理想的差異較大時,就容易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現象,並產生偏執、幻想、自卑、虛偽等心理問題,並可能導致擇業行為的偏差。
(三)就業觀念不合理
大學生的擇業觀念雖然在總體上是傾向於務實化與理性化,但由於處於擇業觀念的轉型過程,因此各種不良觀念也存在著,並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順利就業。這些不良觀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只顧眼前利益,忽視職業發展。一些大學生在擇業標准中只有工作條件、收入等眼前實在利益,而對自我的職業興趣、能力、職業的發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慮,因而極易選擇到並不適合自己的職業。
2、職業標准過於功利化、等級化。一些畢業生同學過分強調職業的功利價值,甚至還將職業劃分為不同等級,而不考慮國家與社會的需要,不願意到條件比較艱苦的地區和行業去工作。
3、求安穩,求職一次到位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很多大學生仍然喜歡穩定、清閑、福利保障好的單位,希望以此就能選定理想的職業,而不願意選擇有風險、有挑戰性的職業,更不敢去自己創業。
4、過分強調專業對口,學以致用。在求職時,只要是與自己專業關系不密切的職業就不考慮,這樣做只能是人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業難度。
5、職業意義認識不當。許多大學生從觀念上來說,還是僅僅把工作當作一種謀生的手段,沒有充分認識到職業對個人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大學生在求職面試時需要注意的問題很多,但這些問題並不是不可避免的,面對心理問題時只要端正自己的心態;面對細節問題時只要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一些禮儀知識,並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問題中層現出當代大學生的良好的心理和禮儀素質,相信有知識、有能力的大學生能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⑵ 求一篇如何看待大學生就業問題的1500字論文
[論文摘要] 由於近幾年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的大規模擴招,就業競爭壓力大。就業難成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文章主要根據當前石河子大學大學生應對就業難問題的調查。就其中出現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提出應對就業難的相關措施,為大學生認真對待就業難問題提供有益參考。 「民以生為本,以業為基,有業為樂,無業為禍」。大學生就業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選擇,每個大學生都希望自己在社會上能有一個合適的位置,為社會做貢獻,實現自身價值。進入21世紀後,世界各國的大學生人數都呈上升趨勢,大學生就業成為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大學生應對就業難問題顯得尤其重要。 一、大學生應對就業難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對就業形勢和政策及就業過程不了解。存在信息不對稱 大學畢業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來社會公認的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直接原因,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需求速度趕不上大學畢業生的增加速度。從2003年至200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從213萬增加到495萬,是擴招前的2倍多,而工作崗位的增加卻是有限的,每年崗位增長率在36%,而大學畢業生人數的增長率保持在120%左右。 調查結果顯示,70.63%的學生對2008年的就業形勢和政策及就業過程不了解,信息不對稱嚴重影響畢業生的擇業與就業。大部分在校學生沒有意識到就業人數的遞增速度已遠遠超過工作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業形勢和政策及就業過程的重要性,只顧埋頭苦讀、熱衷考證或忙於各類社團活動,充實了自己的頭腦和經驗,而在實際就業供需矛盾面前束手無策,很多大學生在畢業前夕由於這些方面的忽略使擇業、就業時走很多彎路。 (二)就業信息獲取不及時 另外一個問題是用人單位招聘信息的發布缺乏時效性、大學生沒能及時獲取相應的信息及大學生發布了應聘信息但由於種種原因用人單位沒有獲取。這兩種情況造成了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單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長了大學生和用人單位相互搜尋的過程。 調查顯示,58.73%的同學找工作的主要渠道是人才交流市場,這在渠道上就有局限性,因為人才交流市場開放的時間和地點有限,不能充分滿足大學生擇業信息的篩選。因此,信息渠道的局限導致了信息獲取不及時。 (三)自我能力認識不足,所學知識與現實要求不匹配 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普遍存在著「選材難」。我國的教育體制多年來按照一種模式培養人才,專業設置脫離社會需求。不注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大學生有較扎實的專業知識,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質、禮儀和法律觀念。 接受調查的同學中有50.8%的同學並不是很了解自己的能力,且缺乏自身能力與實際就業形勢相聯系。盲目就業是人力資源的錯誤使用,造成人才的浪費。一個人只有通過自我評估,正確深刻地認識和了解自己,才能對就業做出最佳抉擇,在合適的工作崗位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才是大學生就業的最終目標。
⑶ 有誰可以提供一篇關於大學生就業法律問題及對策的綜述.謝謝!
每年五六月份,都是應屆大學畢業生求職的高峰期。經過多年的寒窗苦讀,終於到了展現自己能力之時,他們無不全身心地投入求職的人海中。然而,紛至沓來的求職陷阱,加上依法保護合法權益的意識淡薄,大學生面臨的就業糾紛呈上升趨勢。
一、問題的提出
「找工作不但難而且險」,這是一位曾經遭遇就業陷阱的畢業生發出的一句感慨。2005年6月,在北京的一場招聘會上,他應聘了一家廣州的企業,上班後才知道那家企業搞的是非法傳銷,最後雖然虎口脫險卻白白耽誤了時間,浪費了錢財。一家非法企業怎能出現在一個正規的招聘會上呢?還有多少就業陷阱隱藏在身邊呢?一項由12463人參加的調查顯示有55%的人遭遇過就業陷阱,而遭遇收費陷阱、試用期陷阱、無償佔有智力陷阱比例則更高。一些利慾熏心的冒牌公司利用了畢業生求職心切、經驗不足的軟肋,榨取錢財,而一些本來沒有用人需求的正規公司也利用強勢地位,往往不簽合同就廉價使用畢業生的勞動力。面對五花八門的就業陷阱,求職者們大都以無奈應對。調查顯示,有50%的人最終選擇了忍氣吞聲。畢業生找到一個就業單位是邁出社會的第一步,這個第一步盡可能邁得穩一點,不僅會給求職者帶來很大的經濟利益,對求職者的職業發展也極為有利。
大學生面臨的幾種常見就業陷阱有:
陷阱一:巧立名目,收取費用。
以錄用作為誘餌騙取培訓費已屢見不鮮,但仍有不少求職心切的畢業生,掉入此類陷阱。
應屆畢業生小劉,接到某公司的面試通知十分高興。一番面試後,該公司當時並沒有向他收取培訓費,只是說讓他先試用一段時間,然後再考慮是否錄用他。小劉十分高興,想好好表現一下,爭取能留在該公司工作。於是,他起早貪黑地幹了近一個月,結果卻被告知:你幹得不錯,但專業知識不足,公司需要對你進行專業培訓,請先交300元培訓費。當小劉對此進行質疑時,該公司卻說,不交培訓費可以走人,但此前工作一個月的薪水免談,這令小劉氣憤不已。
有些公司在招聘時常常不查看任何學歷證明,甚至不安排任何面試,而只是要求求職者支付諸如信息費、報名費、登記費、資料費、推薦費、注冊費等名目繁多的費用,而當用人單位和中介公司填滿了自己的「錢袋」之後,就會找出各種理由將應聘者「辭掉」。其實,這正是黑心單位最常用的欺騙手法。
陷阱二:不簽訂就業協議書。
2005屆畢業生小宋通過招聘會進入杭州一家公司,當小宋提出要與公司簽訂就業協議書時,公司表示不與小宋簽訂任何書面協議,甚至不簽訂勞動合同。小宋覺得公司給出的薪水不錯,就同意了公司的做法。
像小宋這樣不與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協議,甚至不約定違約懲罰條款的情況相當普遍,據調查,有80%以上的學生都不約定違約金,而在20%有約定的學生中,大部分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害怕學生違約而提出的要求,學生主動提出的很少。畢業生之所以沒有約定,一方面是不想自己被「套牢」,最重要的還是學生缺乏這方面的意識。「社會經驗不足,沒有想到,太信任用人單位」,大多數畢業生這樣總結自己沒有約定違約金的原因。
就業協議書是轉遞畢業生人事關系的依據,如果不簽訂該協議,畢業生的人事檔案、戶籍等人事關系就無法轉入工作單位及所在城市。而這些關系的辦理涉及畢業生切身利益,如辦理社會保險、購買經濟適用房、評審職稱等。因此,單位不與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書,對畢業生的工作、生活、職業發展是不利的。
陷阱三:長期試用,榨取人力。
武漢某高校2006屆畢業生小黃應聘深圳某銀行,經過四輪面試,最後和同校其他9位同學入圍,但該銀行並沒有和黃某等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書或勞動合同,而是要求他們於春節後到深圳試用一個月,期滿後才有可能簽訂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面對試用一個月的要求等不穩定因素,小黃一籌莫展。
對於剛畢業的求職者來說,簽訂勞動合同最容易遭「忽悠」的就是「試用期」了。試用期過長,以有問題為名予以辭退,這是大學畢業生找工作時的普遍遭遇。該單位的做法明顯是違反勞動法的。勞動法規定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與正式合同期相比,試用期內的工資收入及福利待遇要低,而且有很多單位在試用期內不為畢業生交納相關社會保險。有些企業在招聘時,並不明確告知試用期,試用期的工資往往很低,企業承諾轉正後工資會有大幅度上漲。但是,試用期即將結束時,企業便以各種理由炒求職者的「魷魚」。如果長期耗在某個企業的試用期內,不僅會讓求職者蒙受很大的經濟損失,同時也對求職者的職業發展不利。
陷阱四:弄虛作假,不講誠信。
一些公司為了吸引求職者,常常在介紹招聘崗位信息時歪曲、編造、美化,極盡包裝之能事。這些公司經常以高薪為誘餌,迫使應聘者立刻簽訂合同以及約定高額毀約金的方式,千方百計套牢求職者。又如一些不規范的網站和中介機構,通過接取求職簡歷,獲取大量個人信息,出售給企業作為銷售信息。更有甚者,在報紙上刊登招聘信息,卻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誘使應聘者遞上個人資料,留作它用。
陷阱五:以招聘為名,行推銷之實。
其共同特徵是:先許以優厚待遇,當求職者上門應聘時,公司以種種理由提出要對求職者進行「考察」。具體考察方式就是公司先與求職者訂立一份產品推廣協議或者產品促銷協議,協議中約定求職者必須在約定時間內以公司規定的價格銷售掉該公司某種產品,並收取一定的保證金或樣品費。當求職者簽好協議去推銷產品時,才發現根本銷售不掉。結果,求職者的保證金或樣品費就這樣被這些公司「黑」掉了。
二、破解對策
1、進一步發揮政府的政策引導和行為主導作用。
政府相關部門要對現行大學生就業模式進行調查研究,在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對擴招以來的就業方式進行總結反思,結合當前新情況、新問題、新現象,出台相關行規,規范就業行為,有效防止和杜絕就業過程中種種不良行為。特別是要發揮由各地政府經營並領導的就業場所或人才交流中心的主導作用,對進入招聘場所或人才交流中心的用人單位進行事前資格審核,將不符合條件的用人單位拒之門外,以防患於未然,改變現行的交攤位費就可進場招聘的做法。建立獎懲機制,如對那些誠實守信、遵章守法的用人單位授予獎牌,並張貼於招聘市場顯眼地方,並為其提供好的攤位等優惠條件,也可印成相關資料,發給入場招聘的大學生供作參考。對少數行為違規,設置招聘陷阱的用人單位,給予必要的懲戒。如在一定時限內取消進入人才市場招聘人才的資格,並將其列入黑名單,上榜張貼或發給進場招聘的大學生引以為戒。事中發揮交流中心的監督協調作用,一經發現違規行為,即可進行制止,對招聘過程中發生問題、矛盾或糾紛進行協調,回答大學生的各種詢問。事後加強反饋與抽查,如建立專線舉報電話,開通網站主辦專門舉報網頁,發放問卷調查表,派人進行抽查等途徑,促使用人單位嚴格履行相關法律法規及各種制度。
2、發揮新聞媒體正確宣傳和輿論監督作用。
政府要利用好手中掌握宣傳媒體的政治優勢。每當大學畢業生就業期時,在廣播、電視上抽出一定時段播映相關內容;在報紙上開辟就業專欄,定期向社會公布相關用人信息,表揚或曝光不良行為及企業,登載招聘黑名單,列舉就業陷阱等,既可以引導學生就業行為,又可以有效制止招聘過程中的不軌行為。
3、高校要強化對大學生的教育。
其一,進一步健全大學生就業指導機構。盡管各高校相繼建立了相關大學生就業專門機構,如就業指導處等,但往往存在人力不足,配備不齊,任務過重,經費有限,與用人單位缺乏廣泛聯系等問題,從而導致用人單位找合適的人才難,大學生找工作難。
其二,加強教學的針對性。作為高校和高校各專業的教師,要經常考慮一些問題:我們所傳授的知識到底有何用,哪些單位或職位有用?社會需求怎樣?用人單位需要什麼樣的畢業生?我們培養的學生與用人單位需要的是否相符,差距在哪裡?怎樣去改進?等等,要切實改變目前存在的教的不知道用的,也不去關心用人單位的情況教用脫節的現狀。有一些高校已找到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即根據用人單位對人才要求,建立校企合作的訂單式培養模式,這樣既可以有效防止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落入各種陷阱,又可以從根本上改變教用脫節的現象。
其三,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高校要進一步重視對大學生求職教育,選派包括法律、人力資源管理在內的專業人才充實到高校就業指導機構,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以確保對大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同時,學校就業指導機構要選編一些相關資料供大學生閱讀,如勞動法、合同法、常見的就業陷阱案例等,以示提醒。
4、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法律意識。
對於畢業生而言,應該增強法規意識,如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規定,求職畢業生就要勇於說「不」。對招聘單位的實際情況要了解清楚,可以通過熟人,去打聽招聘的單位的情況或者通過工商部門、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核實單位的真實性。此外,要通過各種渠道對單位進行實地考察,以摸清應聘單位的發展前景。簽訂就業協議書或者勞動合同時,一定要註明雙方談妥的福利、保險、食宿條件等,這樣雙方產生糾紛時就不會空口無憑了。如果遇到與中介招聘信息所列的待遇、薪酬情況嚴重不符合的,求職者可以向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爭議仲裁。求職者千萬不要心存「撒大網撈大魚」的心理,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應聘,對自身資料要加強保密,最好到具有公信力的網站,特別是公益性的政府網站求職。這類網站管理規范,對個人信息處理極為謹慎。
⑷ 大學生就業問題論文
現在的年輕一代,實際上是中國社會轉型中的一代,註定要承受付出轉型代價的一代。他們的上一代,實際上仍然在吃傳統體制的舊飯,並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場競爭中;他們的下一代,將因為社會的不斷進步而獲得很大程度的勞動保障;而他們這一代,將註定在20年後的「白領失業浪潮」中變成中國社會最悲慘的人。這是時代的代價,沒有辦法的。
大學畢業生順利就業,從個人方面來講,關繫到自身的發展成才和人生價值的實現;從社會方面來講,關繫到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從高等教育本身來講,關繫到教育目標的最終實現。
有人說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作不重要,這絕對是極其錯誤的。它給了廣大蒙蒙董董的大學畢業生一個錯誤的認識,對相當一部分人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失!大學生就業選擇,是對一個人十年內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關鍵決策,是極其重要的。那麼找怎麼樣的工作比較好?什麼樣的行業算好?大公司好還是小公司好?如何正確的理解當前工資和未來發展?一系列的問題擺在大學生的面前。
中國現階段職場利益集團劃分這才是一個大學畢業生首先要知道的大問題。學校的主任不會和你說的,公司招聘時也不會和你說的,因為利益只有少部分人能夠分到;你父母也不一定會和你說的,因為他們很可能也是糊塗的。
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從總量上來說,我國的大學畢業生還不能完全滿足社會需求。但是,我們現在面臨的 現實問題是:一方面,「用武之地」找不到「英雄」,另一方面,「英雄無用武之地」;一方面,社會各行各業,尤其是生產第一線和艱苦行業,以及邊遠地區和貧困地區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大量積壓,許多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人才資源浪費嚴重。
中國的社會處在重要的轉型變化中:由計劃經濟轉向「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一是指導思想更加明確,改革和發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二是採取了一系列的重大舉措,其中增加教育投入、改革管理體制、擴大招生規模這三項重大舉措,使得整個高等教育戰線出現了生機勃勃的新氣象。在這種形勢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也出現了一些值得認真研究的新問題。
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1.計劃經濟時代國家對大學生「統招統分」2.從80年代 中期開始「共需見面」逐步向「雙向選擇」過度。3.從90年代初開始推廣「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方式,這是人力資源配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必然,使人才分布集中在具有優勢的地域和行業。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經過多年來的探索,已逐漸發展成為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高級技術實用型人才的主力軍,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其地位和作用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和重視。據有關資料統計:2005年全國獨立設置高等職業院校1091所,高職(高專)院校在校生427萬人。這些數字表明,高等職業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體形勢:1.經濟轉型期中國勞動力供大於求,下崗再就業人員多,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2.高校擴招使人才市場上大學生供給量增大,國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仍低於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高校畢業生需求仍然短缺。3.高職高專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類型特徵鮮明、整體走勢明朗、社會認可又認證、難度初見緩解、產學途徑漸趨暢通、人才市場趨理性、觀念得以改變。4.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1>大學生難在傳統的就業領域或崗位就業。<2>就業體制存在障礙。(3)就業率統計和評估方法有待完善。(4)促進大學教育與就業市場協調發展。(5)加強大中小學就業與創業教育。(6)大學生就業理念也存在一些誤區,如「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幹」,「創業不如就業」,「就業難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據2006年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六成大學生月薪期望值低於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單位卻認為大學生仍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專業對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學生對此感到很委屈,由於低工資難以滿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對他形成足夠的工作激勵,結果必然帶來就業的多次選擇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戒備心理。(7)用人單位表示,部分學生在求職時往往表現得不夠自信,過分緊張,回答問題時支支吾吾,表現不出自己的實力。更有一些求職者面試時弄虛作假,企圖欺騙矇混過關,誰知很快就被有經驗的用人單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試失敗的慘痛教訓。而這樣久而久之,用人單位也會覺得大學生不誠信而喪失信心。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學生就業工作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就業形勢依然較為嚴峻,短期內不會緩解。高職(專科)畢業生就業形勢則更加嚴峻,據教育部統計: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338萬人,截至9月1日,全國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72.6%,其中研究生就業率為91.9%,本科生為81.7%,高職高專為62.1%。由此可以看出我們當前的就業形勢依舊嚴峻,有待進一步改善。
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1.知識、人才是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動力。2.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主成。3.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特點:教育目標的明確導向、教學方法的實踐性、辦學體制的靈活性、教學考評的技術技能。4.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前景:目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還落後於經濟發展;轉變觀念,改變高等教育結構不合理狀況;社會經濟發展對高職人才的需求旺盛。
⑸ 論文《大學生就業面臨的問題》
這里有些
http://www.dqdtsj.com/html/news/20091019192710.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617/01/1776884_33508330.shtml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民教育的提高,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生群體不斷擴張膨脹,就業難的一系列社會性問題更加充分暴露。大學生就業難、生活難等問題成了眾多媒體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這些問題無形中把大學生劃分到了實實在在的弱勢群體之列。如何看待、解決大學生這個弱勢群體的就業難問題、生活難等問題應當值得黨和國家、政府的重視,也應需要整個社會、高等教育機構和學生的共同努力。解決好這個問題,既能有效促進社會發展和社會穩定,也能真正把知識變成生產力,從而推動一個國家的實力發展。本文分析了大學生弱勢群體的現狀以及他們所面臨的一些實際性、有待關注的具體問題。文章從大學生就業現狀著手,分析了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基本現實,剖析了我國目前對大學生就業的相關社會保障制度,挖掘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存在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和建議,以期相關職能部門做好目前大學生就業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 弱勢群體 就業難 生活難 問題 對策 社會關注 人文關懷
一、關於大學生-——弱勢群體
「弱勢群體」這一概念在以前不同程度上也劃分過一定階級、一定人群,但還沒有把大學生納入其列,但隨著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生活難等問題的日益加劇、形式的更加嚴峻,無形中把大學生劃分到了實實在在的弱勢群體之列,並引發了眾多媒體和社會各界關注。這一熱點和焦點性問題,不但引起了人們對這一現狀的廣泛關注,也引發了學術界的思考和討論。徐州師范大學美術系楊在華教授曾在《大學生弱勢群體就業難現狀及對策分析》一文中就提到:自從200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使用「弱勢群體」這個概念以來,研究者從各個角度對「弱勢群體」予以界定。認為,大學生弱勢群體是一個相對概念,是指在高校中由於性別、經濟貧困、生理殘疾、心理障礙、競爭失敗等原因而處於不利境地、並且出現了學習、生活、就業困難等問題的大學生群體。如女大學生、貧困生、殘疾生、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容貌不佳的「丑生」等等均屬於「弱勢大學生群體」。在「畢業即失業」已經不再是危言聳聽、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情況下,社會上存在的許許多多、或明或暗的漠視態度和歧視行為,使大學生弱視群體無法獲得平等的就業權,被無情地剝奪了公平競爭的資格,引發了種種社會沖突和矛盾。大學生弱勢群體就業難現狀不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更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背道而馳,這種現象不能不令人深思。
二、當前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問題
據國家人力資源部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就連續八年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統計:2003年212萬、2004年280萬、2005年333萬、2006年413萬、2007年495萬、2008年559萬、2008年610萬、2010年631萬,從詳細數據觀察,可見畢業生的人數程猛增趨勢,八年累計3533萬,而據教育權威部門統計顯示:到目前為止2009年畢業生就業率僅為35%,加之以往畢業還沒有就業的學生,可謂形勢異常嚴峻,如此龐大的基數已形成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以往的畢業生還沒有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之下,又一撥的人群又加之到來,緊缺的、理想的就業崗位上更顯得前仆後繼。雖然許多的企業面臨用工荒,但所提供的崗位都是普工崗位,整個社會都在鼓勵大學生下基層,從基礎干起,但這又與上學最終的初衷相違背,從而甚至形成了教育無用論的局面。以至於他們高不成低不就,從而走向社會的弱勢群體、邊緣人群。
三、大學生就業難、生活難所存在的問題、以及相關解決對策
1、大學生自身問題
首先,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與其自身的問題是不可分割的,其次又有社會的眾多因素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生活難所存在的問題」這樣一個局面。
一方面許多的大學生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不高,缺乏實際經驗,動手能力極差。在具體的工作中勝任不了領導交給的任務,且怨天尤;其次大學生存在錯誤的就業觀念 許多大學生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對工作的期望值過高。他們始終以「天之驕子」身份自居,姿態過高,對自身和現實缺乏准確的評估,缺乏正確的就業心態。
這些都要求加強大學生自身素質修煉與轉變就業觀念,調整就業心態,樹立「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職業發展理念,要認清自身的現狀,不能太急功近利,合理地降低就業期望值,要注重自身經驗的積累和技能的培養;要加強社會實踐鍛煉;樹立「不等、不靠」的思想,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通過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主動尋找就業之路;要有勇於創新、勇於嘗試的精神,挖掘、開拓創業市場,轉變「靠父母」、「靠國家」、「走公務員之路」的傳統就業思想;要積極的打破思想束縛,給自己一腔激情。
2、企業存在的問題
自2009年下半年金融危機的餘波逐漸隱退,就業形式大大回暖。許多的企業雖面臨用工荒的窘態,但一些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經驗歧視和性別等歧視甚是嚴重,不能提供合理的平台。另外還有一些企業對勞動法的實施力度不夠,缺乏培養人才、留用人才的經營理念,以至於眼睜睜的看著人才流失。
這主要表現在企業的薪酬不合理、所提供的崗位不匹配、對勞動法的實施力度不夠。許多企業對畢業生總是挑三揀四,提出一些十分苛刻的就業協議條款,擅自延長試用期,無償地佔有畢業生的勞動成果。國家雖在這一方面加大力度規范、調整,但企業配合不積極。如果說每個企業的薪資都和公務員、事業性單位員工基本工資相持平,並為每位員工依法辦理象公務員所享有的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障,切實做好保證勞動者合法權益,這樣的話他們就不會再與公務員做對比、追求公務員之路現象就會隱退,從而腳踏實地的為企業服務。
所以說作為企業應該要有長遠發展的眼光,努力營造團結和諧的企業文化,最大限度地吸收與企業發展方向相一致的大學畢業生,為企業打造長期穩定的團隊,不能因眼前小利而影響到長遠發展大局。
3、戶口與失地問題得不到解決
戶口與失地問題得不到解決是全國幾百萬,乃至上千萬的未就業畢業生頭疼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大學入校前錄取通知規定「凡就讀生入校時必須辦理相關戶口轉遷手續至本校」。對於這點,就讀學生無一例外的把戶口遷入學校統一管。可是畢業後沒有穩定的工作,戶口又回不了原籍(原籍是農村,現在村裡不要),只好放在人才管理中心,成為集體戶口,這樣一拖就是五六年、甚至十多年、終生得不到解決。本來就沒有什麼穩定的工作,還要收取檔案管理費等費用。許多未就業大學生想通過自己原本僅有的一點土地生存,利用其進行種植、養殖型創業,但唯獨的、僅有的一點土地也被無形中剝奪,以至於更加貧窮、生活難,造成弱勢化、邊緣化更加嚴重。理論說來未就業學生是失地農民中最慘的部分,卻無人問津。
國家應出台相關規定,確保未就業大學生現有土地權問題,應政府協調地方鄉鎮給予這樣一個弱勢群體——未就業大學生應有的幫助,把原本生產權屬於他們的土地給予歸還,並積極引導、鼓勵他們在農村創業。
4、 大學生最低生活得不到保障,政府機制不夠完善
現在無論是對農民還是到國家幹部、公務員等不同群體都制定落實了相關保障措施:象公務員他們擁有相對較高的待遇、完善的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農民也逐步推行養老保險,實施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並給生活困難戶發有低保補貼。而未就業大學生那?什麼都沒有,成為一個被忽視的弱勢群體、邊緣人群。
對此國家在以人為本的情況下也應當制定未就業大學生相關保障體系,以促進社會均衡、和諧發展、推進社會注意建設。
5、崗位緊缺,競爭壓力大
數據統計僅八年來的高校畢業生人數就在3500萬以上,而統計就業率在35%左右,加之以往未就業大學生、高校上報的虛假就業數據,可見就業率是何等的低下。要解決好這些畢業生,促進社會的團結穩定是一個相當大的難題。
這就要求無論是那個行業、那個部門都要形成一定的就業比例。政府應一方面規范、提高企業(國有、私有)各項勞動保障制度,吸取一部分人群;另一方面政府諸多職能部門也要有計劃、有需要地解決一部分學生的就業。加強優化人事結構、年齡、文化、綜合等問題,多給年輕人提供機會,留余足夠的空間。
6、提供農村創業平台
十七大報告提出全民創新,把創新、創業納入了全民經濟發展戰略,要求全民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積極投身於自主創業。對於大學生來說,尤其是未就業大學生面臨許多機遇與挑戰。隨著城市經濟的日益崛起,商業競爭日顯激烈,許多創業者選擇城市創業,卻忽視了農村這片創業樂土。其實對於創業者來說,農村創業環境有著不可預測的發展潛力,農村有著市場競爭力小、環境寬松、風險小等優勢。
黨和政府應當積極號召、鼓勵有志青年去農村創業,多為大學生提供一些農村創業平台。鼓勵高校畢業生去農村發展種植、養殖,新型科技產業等,爭取利用自身力量帶動、形成一個新型的就業群。
7、創新、自主創業機制不夠完善。
據調查,有很大一部分高校畢業生都有著自行創業的激情,但絕大部分都被這樣那樣的困難所限制。國家、政府雖在某種程度上有所優撫。但對於大學生自主創業機制還不夠完善,在政策上還存在程序復雜化等多方面問題。
在大學生創業方面,國家、政府應當加大創業資金投放,政策優撫等。應從政策上支持引導大學生自主創業,為有志創業的青年學生搭建創業平台,提供創業培訓、幫助其融資並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做到「扶上馬、送一程」。切實解決創業資金、技術等問題。
針對大學生創業資金優撫方面,尤其在發放貸款上:國家、政府應建立起相應的、有所區別的信貸機制,應具有針對性,爭取程序的簡單化,促進創業進展。對於必須找公務員擔保、拿工資作抵押方可貸款這一項制度,國家、政府應加大改革、爭取更加利於學生創業資金信貸的便捷途徑。因為一提到創業資金信貸問題,相關部門就拿找公務員擔保作為條件,許多的創業者找不到合適的擔保人,這就形成了間接限制,形成了創業屏障。年輕有志的創業青年雖有創業的激情、熱情,但沒有了平台,得不到發揮。在無息款發放擔保上能否試著嘗試:畢業證抵押+多戶聯保+實體等相結合,或採取一些其它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為大學生創業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實,起到真正的效果。
8、學歷繼續教育問題
在與全日制大學教育的同時,學歷繼續教育應得到承認,以便形成良好的互補。
現在在國家、地方招考中有很大一部分職位限制學歷,學歷繼續教育所頒發的畢業證不予於承認,但在進入工作單後卻可以憑著學歷繼續教育的畢業證加工資、晉升。這樣的矛盾無疑是對應考者的不公平、增加就業難度、提高就業門檻。國家、政府應建立完善的、一致的政策法規。要麼統一不認可,要麼統一認可。
筆者認為學歷繼續教育應獲得認可,因為既然國家允許這些辦學機構存在,就是有道理的,這樣一方面能形成學歷教育再深造,提升個人學習目標,提高個人文化素養;另一方面又能及時有效的解決、滿足一定的人才供需。
9、加大查處學校虛假就業信息,加強就業信息管理,保障學生合法權益
通過調查、諸多學生反映,我們了解到:近年來,在中國的高校就業率統計信息上報工作中,學校虛假就業、強制就業行為猖獗。也許是處於社會壓力太大,各個高校也都在為了應對教育部,人力資源部,社會保障部的檢查想盡了各種手段吹捧就業率,因為每個學校的連續就業率都會影響到下年的招生計劃,而高校就業率的統計往往是拿教育部下發的就業協議的簽訂做一統計,每年畢業前兩個月左右,教育部都會根據就業率為高校制定下年招生計劃,而許多高校為了自己的生源,尤其是一些知名度不大的高校就想盡千方百計,手段、花樣百出的拿就業做文章。許多的省份,高校甚至出現學生不簽訂就業協議就不予辦理教師資格證,不開具黨關系證明,暫不頒發畢業證書等行為。這一行為的出現不是個別,而是普遍,這一統計方式更是導致了國家對就業人群和畢業生就業信息的失真。
經對某高校連續幾年的深入調查,有60%的就業狀態都存在及其驚人的虛假性,甚至開玩笑的說(其實也是現實)致使社會上高校旁的一些商業經營者都有了一碗輕松飯吃:辦一個某某公司的印章,往就業協議上一蓋,十元或二十元的手續費。這些現象,我們希望我們的媒體和監管機構可以在每年的高校畢業之際做一認真調查,報道。
從上面的情況來看(在這里要更強調一下是真實情況),不但學校失去了最起碼的職業道德標准,也不難從側面反映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政府的監管力度還不夠,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國家每年只是對就業做一統計,但對其真實性的回訪、調查是否做到真正的認真落實,這就成了一個問題。這點就要求政府對每年的就業做一認真回訪。另外,國家法律法規應對高校畢業生負起就業責任,對弄虛作假的高校進行嚴格查處,對政府監管機構做出必要的處罰,責任追究到人,以真正做到保護學生就業,真正服務學生,打擊違法違規行為。
⑹ 大學生就業問題論文怎麼辦
首先論述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嚴峻形勢和一些常見的就業問題,並分析大學生就業時遇到諸類問題的應保持的心態和簡單的解決方式,或者說是一種擱淺的緩和,這是緒論。
接下來就分模塊寫:1.當前形勢分析,就業情況分析;2大學生就業是遇到的問題或就業時心態也可寫存在哪些弊端;3.舉實例說明就業難,擇業難。4.呼籲大學生,就業不要盲目,當前形勢下,選擇堅固自我學習根雕,多學習一些經驗,為以後更好的工作打好基礎,這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最後,闡述你的觀點,好的方面。結尾總結:大學生就業應該。。。
寫的不好,擔待...
⑺ 大學生就業問題 議論文1500字以上
目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愈演愈烈,逐步呈現出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轉移、由一國向全球蔓延、從經濟領域向社會其他生活領域擴展的趨勢。美國實體經濟的疲軟,直接造成中國經濟及其他領域面臨嚴峻形勢。而大學生就業問題首當其沖。據統計,僅2008年上半年,全國就有6.7萬家民營企業倒閉。這么多企業倒閉,肯定會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進而導致畢業生就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但在挑戰的同時,也蘊藏著巨大的機遇。
一、2009屆畢業生就業面臨的挑戰
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原本積重難返的大學生就業問題變得更加嚴峻:一方面,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超過610萬,這些應屆畢業生急需要就業;另一方面,許多用人單位削減甚至取消了校園招聘計劃,使人力資源供需出現了嚴重的不均衡,畢業生就業面臨最冷「寒冬」,主要表現在:
1、從國家宏觀角度看:
(1)2009屆畢業生人數創歷史新高。由於國家連續擴招,畢業生人數始終保持較快增長,待就業畢業生數目巨大。在金融浪潮席捲而來,經濟持續低迷的今天,09年大學生就業工作任務非常艱巨;(2)國家經濟增幅放緩,新增勞動力需求的大幅減少。受全球金融危機沖擊,預計我國在未來幾個月乃至相當長時間里可能面臨經濟發展減速、出口減少、財政減收、外匯儲備縮水以及待業人員增加等情況;(3)相關就業保障政策的出台,比如《勞動合同法》,在進一步完善我國僱傭關系各項規范、保障員工合法權益的同時,也會導致用人單位在僱傭員工的問題上慎之又慎。
2、 從用人單位角度看:
(1)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滑坡導致消費需求下降,投資需求萎縮,從而引起對新增勞動力需求的大幅減少,導致許多單位削減甚至取消招聘計劃.一些以經濟管理類專業為主的院校,由於所設專業限制,所受沖擊必將更大;(2)不少用人單位在選擇大學生時存在或多或少的誤區,主要有:首先,學歷要求更高。在強調能力決定未來的今天,學歷仍然被視為尋找工作的敲門磚。從今年下半年各地舉辦的人才供需交流會以及我校舉辦的秋季校園招聘會和專場招聘會來看,盡管經濟「蕭條」,但一些知名用人單位本著「人才儲備」的目的,還是提供了一定的用人計劃,但企業的門檻提高、待遇降低,卻是可以明顯感到的變化。 第二,存在性別歧視。女大學生明顯處於劣勢,由於女大學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動機,以及生育保險費和女工勞動保護費用等,將來工作成本比男大學生大。所以,在招聘一些崗位時,用人單位更傾向於男性。第三,生源地域歧視。不少用人單位考慮到本單位的業務情況與當地聯系緊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學生熟悉當地方言及風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際關系網等,選用人才時優先考慮本地人才。第四,過分看重工作經驗。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用人單位很難像以往那樣給予新晉員工較長時間的實習和培訓。從成本的角度來看,他們更願意錄用那些有相關工作經驗、可以直接投入工作的應聘者;(3)《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的出台,增加了單位用人成本,保障了弱勢員工的合法權益,這使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更加謹慎,在情況不明朗,需求不緊迫的時候,一般較少或不考慮增加招聘計劃。
3、從學生角度看:
(1)「硬體」缺乏。隨著金融危機的影響,畢業生想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必須要有足夠的「硬體」。即學歷、成績、知識水平、實踐經驗、動手能力等。目前的現狀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於專業知識缺乏足夠的了解,理論素養不高,專動手能力較弱、缺乏必要的社會實踐;(2)「軟體」缺乏。除了所需的「硬體」外,畢業生還需要一些「軟體」傍身。比如適應能力、人際溝通能力、情緒控制能力、時間管理能力、就業能力等,這些能力對於工作的獲得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3)畢業生就業觀念滯後,存在盲目的樂觀或悲觀情緒,擇業觀、價值觀、人生觀尚存偏差。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校畢業生就業率,同時也使得部分畢業生因此錯過了「最佳」的就業時機;(4)金融危機的影響,使一些畢業生打算延遲就業,期待危機過後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殊不知,不及時就業一方面使自己前面的投入一無所獲,另一方面也浪費了自身作為應屆生應有的優勢。
⑻ 大學生就業問題論文怎麼寫~~~~
論文的寫作格式、流程與寫作技巧 廣義來說,凡屬論述科學技術內容的作品,都稱作科學著述,如原始論著(論文)、簡報、綜合報告、進展報告、文獻綜述、述評、專著、匯編、教科書和科普讀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論著及其簡報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創造發明等知識產權的。其它的當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發展的、為特定應用目的和對象而撰寫的。下面僅就論文的撰寫談一些體會。在討論論文寫作時也不準備談有關稿件撰寫的各種規定及細則。主要談的是論文寫作中容易發生的問題和經驗,是論文寫作道德和書寫內容的規范問題。論文寫作的要求下面按論文的結構順序依次敘述。(一)論文——題目科學論文都有題目,不能「無題」。論文題目一般20字左右。題目大小應與內容符合,盡量不設副題,不用第1報、第2報之類。論文題目都用直敘口氣,不用驚嘆號或問號,也不能將科學論文題目寫成廣告語或新聞報道用語。(二)論文——署名科學論文應該署真名和真實的工作單位。主要體現責任、成果歸屬並便於後人追蹤研究。嚴格意義上的論文作者是指對選題、論證、查閱文獻、方案設計、建立方法、實驗操作、整理資料、歸納總結、撰寫成文等全過程負責的人,應該是能解答論文的有關問題者。現在往往把參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應該以貢獻大小依次排列。論文署名應徵得本人同意。學術指導人根據實際情況既可以列為論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謝。行政領導人一般不署名。(三)論文——引言 是論文引人入勝之言,很重要,要寫好。一段好的論文引言常能使讀者明白你這份工作的發展歷程和在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寫出論文立題依據、基礎、背景、研究目的。要復習必要的文獻、寫明問題的發展。文字要簡練。(四)論文——材料和方法 按規定如實寫出實驗對象、器材、動物和試劑及其規格,寫出實驗方法、指標、判斷標准等,寫出實驗設計、分組、統計方法等。這些按雜志 對論文投稿規定辦即可。(五)論文——實驗結果 應高度歸納,精心分析,合乎邏輯地鋪述。應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圖而主觀取捨,更不能弄虛作假。只有在技術不熟練或儀器不穩定時期所得的數據、在技術故障或操作錯誤時所得的數據和不符合實驗條件時所得的數據才能廢棄不用。而且必須在發現問題當時就在原始記錄上註明原因,不能在總結處理時因不合常態而任意剔除。廢棄這類數據時應將在同樣條件下、同一時期的實驗數據一並廢棄,不能只廢棄不合己意者。實驗結果的整理應緊扣主題,刪繁就簡,有些數據不一定適合於這一篇論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湊到一篇論文中。論文行文應盡量採用專業術語。能用表的不要用圖,可以不用圖表的最好不要用圖表,以免多佔篇幅,增加排版困難。文、表、圖互不重復。實驗中的偶然現象和意外變故等特殊情況應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隨意丟棄。(六)論文——討論 是論文中比較重要,也是比較難寫的一部分。應統觀全局,抓住主要的有爭議問題,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進行論說。要對實驗結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復敘述實驗結果。應著重對國內外相關文獻中的結果與觀點作出討論,表明自己的觀點,尤其不應迴避相對立的觀點。 論文的討論中可以提出假設,提出本題的發展設想,但分寸應該恰當,不能寫成「科幻」或「暢想」。(七)論文——結語或結論 論文的結語應寫出明確可靠的結果,寫出確鑿的結論。論文的文字應簡潔,可逐條寫出。不要用「小結」之類含糊其辭的詞。(八)論文——參考義獻 這是論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問題較多的一部分。列出論文參考文獻的目的是讓讀者了解論文研究命題的來龍去脈,便於查找,同時也是尊重前人勞動,對自己的工作有準確的定位。因此這里既有技術問題,也有科學道德問題。一篇論文中幾乎自始至終都有需要引用參考文獻之處。如論文引言中應引上對本題最重要、最直接有關的文獻;在方法中應引上所採用或借鑒的方法;在結果中有時要引上與文獻對比的資料;在討論中更應引上與 論文有關的各種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結果或觀點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獻;故意不引,自鳴創新;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輕,故作姿態的做法都是錯誤的。而這種現象現在在很多論文中還是時有所見的,這應該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獻、漏掉重要文獻、故意不引別人文獻或有意貶損別人工作等錯誤是比較明顯、容易發現的。有些做法則比較隱蔽,如將該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討論中。這就將原本是你論文的基礎或先導,放到和你論文平起平坐的位置。
⑼ 大學生就業求職階段面臨哪些被侵權問題
一、試用期無限延長
二、轉正後不給交納險金
三、工作期間職業衛生防護用品提供不到位
四、拖欠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