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土地承包糾紛仲裁裁決原則是什麼
土地承包仲裁法的內容是:發生土地承包糾紛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處理,或者請求村民委員會與政府調解;當事人不願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對處理決定和仲裁結果不服的可以在30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法律依據】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第三條
發生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的,當事人可以自行和解,也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等調解。
第四條
當事人和解、調解不成或者不願和解、調解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② 如何調解家庭土地糾紛
首先一點,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存在繼承!家庭承包經營的戶內如有人員死亡,回那麼其承包土地仍由答其家庭其他成員經營,如果整戶都去世(農村叫絕戶)則所承包土歸村集體另行分配;
其二:此處只看1998年農村土地二輪承包權屬,應與1980年一輪承包脫鉤處理;
其三:土地的征地費用應歸《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所登記的承包者所有;
其四:如果張三、張四在1998年前婚出,但在婚入村未取得承包土地的,那麼,此被徵用土地中的征地費應有其份額。
其五;張某與其弟不在一個家庭承包經營戶內,另6人土地征地費應其弟戶內分配。如因地塊位置產生糾紛,應大家庭內部解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上應已載明各家庭戶承包土地的所屬位置,怎麼可能還有糾紛??搞不懂!!
女兒婚出後,其土地收歸村集體統一分配!
③ 調解土地合同糾紛怎麼調解
土地糾紛調解是指土地管理部門對土地糾紛進行的行政調解,是人民政府處理土地權屬爭議的方式之一,也是一項必經程序。
解決土地糾紛的程序
先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再申請由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人民政府處理決定不服的,可向人民法院起訴。
若爭議各方當事人經協商取得一致意見,就簽訂土地權屬協議書,即具有法律效力,但注意協議不得損害第三方利益,包括國家利益,否則協議無效。
協商不成,則由當事人向土地管理部門提出處理申請;土地管理部門接到申請後15日內決定是否受理;進行調查取證;在查清事實、分清責任的基礎上先行調解;調解不成,由土地管理部門提出處理意見,報人民政府做出處理決定;對處理決定不服,可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最後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備案。
為了避免和減少土地糾紛的發生,必須強化土地的統一管理,進行地籍調查和明確權屬地界,依法辦理土地登記和核發證書工作。
土地糾紛的處理採用屬地管轄的原則,由爭議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
進行土地糾紛調解時必須遵循的四原則
調解時必須遵循四條原則:
1、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明確責任。調解不是「和稀泥」,必須以事實為根據,在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的前提下明確雙方應承擔的責任。
2、依照法律、法令、政策進行耐心細致的說服工作,法律、法令、政策是解決土地爭議的准繩,雙方都要遵守。
3、調解過程既要有原則性,又要有靈活性。即在分清是非、堅持法律、政策規定原則基礎上,具體考慮雙方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解決。
4、爭取有關部門的配合與支持,土地爭議涉及到有關各方的,要主動與他們聯系,聽取他們意見,取得他們的配合與支持,妥善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當出現土地糾紛,需要進行土地糾紛調解時,可以找土地管理部門,申請進行土地糾紛行政調解。大家需要明確的是,雖然是調解,但並不是模糊不清的調解,而是在事實清晰的基礎上所作出的責任雙方必須承擔相應責任和義務的調解。
④ 土地糾紛最佳解決方法是什麼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和農村政策,農村土地糾紛一般可以通過3種途徑解決:
一是基層調解組織解決,二是土地糾紛仲裁機構解決,三是通過訴訟解決。但是根據筆者的調查,我鄉近5年來發生的土地糾紛採取訴訟解決的不到4件,而且解決的效果並不理想。其他的一部分是由村級協調解決,大多數是在鄉政府的直接干預下協調解決,還有少部分極為復雜的糾紛是由於村民的越級上訪,在上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干預和支持下解決的。綜合分析這些糾紛解決的過程,解決問題的重頭在於農村基層,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切合農村實際、綜合運用多種手段,解決問題的治本之策在於規范管理。因此筆者認為,對於農村的土地糾紛案件,應當採取因地制宜、標本兼治、多管齊下的方法來解決。
1、解決農村土地糾紛的一個最好辦法是因地制宜。
在農村,無論是村民之間還是村民與村集體之間發生的土地糾紛,大部分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尤其是村民之間的土地糾紛,多是為了地鄰之間某家多種了一壟半壟、某家地邊過了一點界、甚至於某家拔草時往自家地里扔了一把草。對於類似這種氣死公安、難死法院的糾紛,一板一眼地管,根本沒法管。如果不管,為了爭一口氣,村民之間的糾紛又往往會升級為與土地相關的案件甚至刑事案件。這樣的案件看起來簡單,但如果只是就事論事地解決卻不簡單。解決這樣的糾紛的根本原則是因地制宜、切合農村實際。如果完全死搬硬套政策與法律,解決起來就會很復雜。只有了解糾紛的內在原因和當事人糾紛以外的原因,調動村級因素尤其是地緣和人緣因素,以合情合理、大致均衡、顧及雙方面子為目標才容易化復雜為簡單,解決糾紛,平息矛盾。
2、解決農村土地糾紛的原則應當是多管齊下。
完善的糾紛解決機制是農村土地糾紛解決的有效途徑和手段。根據本地這些年土地糾紛解決的統計資料來看,復雜的農村土地糾紛能夠較好地解決多是由鄉村兩級以及上級土地管理、司法等有關部門相互配合的結果。解決農村土地糾紛的大量工作在農村基層,基層的調解組織和調解工作是解決土地糾紛的基礎,且往往能收到明顯的效果,但由於土地糾紛源於多個層面,只靠基層的調解工作遠遠不夠,應當盡快完善農村土地糾紛解決機制,實現農村土地糾紛多管齊下、綜合解決。
一是司法機關和鄉鎮政府要加強對農村基層調解組織的業務指導,強化基層調解,充分發揮基層調解組織在調解農村土地糾紛中的作用。
二是建立和完善縣級土地仲裁工作機構,充分發揮土地仲裁機構的作用。
三是加強司法部門在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的審理中的監督,體現司法公正,嚴厲打擊土地糾紛中的不法行為,保障村民和村集體等利益主體的合法權益。
四是強化農村法制宣傳工作,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自覺守法、護法,使其自覺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從而有效防止各種土地矛盾糾紛的發生。
3、解決農村土地糾紛的根本應當是標本兼治,治本為主。
經過對本地土地糾紛發生的原因調查,筆者發現大量的涉及村民與集體之間的土地糾紛和村民之間的宅基地糾紛,存在著諸多的歷史原因和客觀原因。由於存在問題的時間較長,事件相關證據難以查找,甚至有的事件當事人已經不在了,這些原因往往導致一些土地糾紛處於難以理清事實、難以核對證據、難以依法解決的三難境地。因此,對於大量的農村土地糾紛的根本解決應當是標本兼治,治本為主。
一是規范農村土地承包行為,尤其村幹部的行為,對涉及村民利益的各業承包加大監督力度,重點審查在承包中需要訂立的相關協議,監督相應的發包程序,加強協議履行的效果反饋,以此減少因協議不完善和操作不規范帶來的土地糾紛,這是減少農村土地糾紛成因最有效的治本之法。
二是規范村級檔案工作管理。村級檔案是當前一個薄弱的環節,直接制約和影響著農村土地糾紛的解決。許多村的各種協議和合同保管是誰主管誰負責保管,或者由村會計、出納保管,重要的文件由村主要幹部保管,不僅沒有完善的保管制度和工具,連交接手續也沒有相關的規定。由於村幹部的變化帶來的村級檔案丟失,進而出現的土地糾紛事出有因、查無實據的情況比比皆是。因此加強村級檔案管理,形成完整的村級檔案保管、交接制度是解決村級土地糾紛的有效保障。
三是定期開展村級土地糾紛隱患排查處理,對發生時間較長、村級相關記錄不完整、涉及村民比較多、存在歷史爭議的土地問題及時補充有關手續,澄清有關事實,搜集相應證據,做好相關記錄,力爭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消除問題發生的內在因素。
⑤ 怎樣處理土地糾紛,土地糾紛處理的原則有哪些
土地法 第十六條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第七十六條 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對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擅自將農用地改為建設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恢復土地原狀,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沒收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可以並處罰款;對非法佔用土地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超過批準的數量佔用土地,多佔的土地以非法佔用土地論處。
不是糾紛,按照土地法第十六條規定說是爭議,除了政府能夠依法處理以外,還有一種更重要的方式方法,即組織上處理,當然這不是針對個人之間爭議的。存在違反土地法行為的不是爭議,按照土地法第七十六條規定處理處罰
⑥ 涉及土地糾紛如何處理
土地糾紛案件的對策有:依照法律、法令、政策,以事實為根據耐心細致的進行說服工作;在分清是非、堅持法律、政策規定原則基礎上考慮雙方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解決;努力爭取鄉鎮人民政府的配合。
【法律依據】
《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條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⑦ 土地糾紛怎麼處理呢
1、雙方協商。《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土地糾紛可以通過當事人雙方協商解決。協商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自願,即雙方願意進行商談,並達成一致協議。任何一方,無論是單位、個人都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任何單位或個人也不得非法干預。
(2)合法,雙方當事人達成的協議必須是合法的,不得違反國家法律法規,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及他人的合法權益。該方法適用於因土地權屬不明、范圍不清、地界沒有標志引起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糾紛。雙方協商後,應簽訂權屬地界協議書。爭議雙方當事人應當提請當地人民政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審查備案。
2、行政調解當事人協商不成的,應申請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調解。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進行調解時應在雙方平等自願的基礎上進行。調解時,應做到以下幾點:
(1)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明確責任。
(2)依照法律法規、政策進行耐心的說服工作,講明利害關系。
(3)既要符合法律法規,有原則性,又要有靈活性。
(4)爭取有關部門的配合與支持。
3、人民政府處理人民政府處理即所謂的行政處理。
4、訴訟訴訟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任何單位或個人的土地利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都有權請求國家運用法律來加以保障。訴訟作為土地糾紛處理的一種方法有三種形式,即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和刑事訴訟。
綜上所述,在現有法律規定下,土地糾紛一般為當事人自行調解,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參與調解,人民政府行政干預,當事人使用訴訟權憑國家法律維護個人利益。切不可使用違法方式解決土地糾紛。
【法律依據】
《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條,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⑧ 土地糾紛應該什麼處理
土地糾紛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處理,雙方當事人可以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可以請求村委會、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經過調解意見仍然達不到一致的,可以請求鄉政府或者土地管理部門調查處理。當事人對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如果是土地侵權糾紛,可以請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進行行政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