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涉外人員投訴

涉外人員投訴

發布時間:2021-12-23 01:37:26

Ⅰ 一個涉外合同糾紛,外國的當事人向外國法院起訴,中國當事人向中國法院起訴,兩邊法院都受理了案件,如果

一、這叫平行起訴,在國際商事糾紛中比較常見。
二、看合同中是否約定了管轄權法院或沖突准據法,如果有約定,則可以以某一法院沒有管轄權為由,向法院提交管轄權異議。如果沒有約定,則兩國法院都有管轄權,尤其是美國法院,遵循長臂原則管轄,只要與美國有一絲哪怕是間接聯系,美國法院都有管轄權,都會立案的。
三、如果在管轄權上無法異議,則你們只能兩個法院案件都應對,當然費用和成本會增加不少。可以考慮委託ICE8000國際信用機構介入,爭取庭外和解,和解後雙方按和解協議自行撤訴。
四、如果將來兩個法院的判決,不一致,相互沖突。這個也是正常的。各自都可申請本國法院強制執行,主要看可執行財產在哪個國家。由於二者有沖突,如果可執行財產在另一個國家,到該國家申請強制執行,是不可能的了,因為:法院優先承認本國法院的判決。

Ⅱ 涉外勞務突發事件的處理流程是什麼

涉外勞務突發事件的處理流程是先向有關部門報告;然後由受理部門及時作出處理或者轉交處置部門處理;再由處置部門與投訴舉報人聯系,調查有關情況;最後及時作出處置意見。
【法律依據】
《涉外勞務糾紛投訴舉報處置辦法》第十四條
涉外勞務糾紛處置如屬受理部門職責,受理部門即為處置部門;如屬其他單位職責,受理部門應及時轉交處置部門,並告知投訴舉報人。
第十六條
處置部門接受受理部門移交的投訴舉報後,應及時與投訴舉報人聯系,對於涉訴方信息不明或不準確的,可以請相關部門提供情況。
第十七條
處置部門應當在收到投訴舉報後的10個工作日內對投訴內容進行核查,填寫《涉外勞務糾紛投訴舉報處置意見單》,依法及時妥善處置,維護勞務人員合法權益,進展情況應及時告知投訴舉報人。

Ⅲ 涉外人力資源需要相關部門審核嗎

不需要,目前的人力師系列資格證書都沒有年檢的。

附註: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全國統一考試按照國家職業標准分為人力資源管理員(國家職業資格四級)、助理人力資源管理師(國家職業資格三級)、人力資源管理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高級人力資源師(國家職業資格一級)。

Ⅳ 什麼是涉外人員

涉外人員就是指從事外交、外貿、外事、外聯的人員(外事秘書當然是此屬之內)。涉外與涉內相比較而存在,涉取、涉足、交涉,意即參與。外與內相對而言,外一般指國外,涉外就是與外國人辦理交涉、貿易、事務。涉外人員有人稱之為外向型人員,這一提法來源於外向型企業,外向型企業是指專門人事對外貿易的企業。

Ⅳ 涉外民事訴訟的特殊規定

涉外民事訴訟中的送達,是指人民法院在涉民事訴訟中,依照法定方式,將訴訟文書送交當事人或者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行為。涉外民事訴訟的送達,包括涉外民事訴訟文書的域內送達和域外送達。當事人在我國領域內有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按國內民事訴訟送達方式送達。當事人在我國領域內無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應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分為不同情況,採用如下送達方式:
(一)根據受送達人所在國與我國締結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規定的方式送達
《海牙公約》是多邊國際條約,1992年1月1日起在我國生效。根據該公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確定我國司法部為中央機關和有權接收外國通過領事途徑轉遞的文書的機關,有關的送達程序是:我國法院如果請求公約成員國向該國公民或第三國公民或者無國籍人送達民商事司法文書,由有關中級人民法院將請求書和所送達的司法文書,送有關高級人民法院轉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送司法部,轉送給該國指定的中央機關;必要時,也可由最高法院送我國駐該國使領館轉送給該國指定的中央機關。這一途徑,用簡化方式表示為:有關中級法院——高級法院——最高法院——司法部——成員國指定的中央機關;或者有關中級法院、高級法院、最高法院——我國駐有關成員國使館——成員國指定的中央機關。
(二)委託我國駐外使、領館代為送達
對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但在我國境內沒有住所的受送達人,可以由我國司法機關直接委託我國駐受送達人所在國使、領館代為送達。
根據《海牙公約》,我國法院如果要向公約成員國內的中國公民送達民商事司法文書,可以委託我國駐該國使領館代為送達,委託書和所送達司法文書應當由有關中級人民法院或者專門人民法院送有關高級人民法院轉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徑送或者經司法部轉送我國駐該國使領館,送達給當事人。送達證明按原途徑退回有關法院。
我國參加的《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也規定,受訴國法院可以委託其駐外使領館向其本國當事人送達訴訟文書。採用該送達方式須符合下列兩個條件:第一、受送達人是我國公民;第二,受送達人在我國沒有住所。
(三)通過外交途徑送達
如果受送達人所在國與我國沒有簽訂司法協助條約或者協定,也不是海牙送達公約的成員國,人民法院可以通過外交途徑送達有關訴訟文書。即可以經我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高級人民法院,將應當送達當事人或者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文書,送交我國外交機關,由我國外交部領事司送交當事人所在國駐我國的外交機構,再由其轉交給該國的外交機關,然後按照該國法律規定的方式送達。用簡化的方式表示為:有關中院——高院——司法部——外交部——被請求國外交部——被請求國司法部——被請求國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外交部、司法部聯合發出的《關於我國法院和外國法院通過外交途徑相互委託送達法律文書若干問題的通知》,對我國人民法院通過外交途徑向國外當事人送達訴訟文書的程序作出了具體要求。
外交途徑環節較多,需要的時間長,有的多達一兩年時間,在當前商業交往特別頻繁和快捷的情況下,外交途徑送達不能適應國際民事訴訟的需要。中央機關途徑正是在這種情況形式下產生的。不過,外交途徑仍然是其它任何途徑的重要補充。目前,我國和其他有雙邊司法協助關系的國家以及和我國共同加入《海牙公約》的國家之間均採用中央機關的途徑;但沒有國際條約關系的,正式的送達仍需要通過外交途徑進行。
(四)向受送達人的訴訟代理人送達
向受送達人委託的代理人送達訴訟文書是國際上通行的一種辦法。受送達人委託有訴訟代理人,並在授權委託書中明確表示由其代理人代收訴訟文書的,人民法院可以向其代理人送達。
(五)向受送達人在我國領域內設立的代表機構或者有權接受送達的分支機構、業務代辦人送達
這種送達方式主要是針對受送達人是外國企業或者組織的情形下採取的。外國企業或者組織在我國境內無住所時,可以通過受送達人在我國領域內設立的代表機構或者有權接受送達的分支機構、業務代辦人或者辦事處送達。境外當事人在我國境內設立的分公司、全資子公司可以視為境外當事人在我國設立的代表機構,人民法院可以向其送達訴訟文書。但對於有商務代理關系的代理機構,則需要經過境外當事人明確授權才可以進行送達。如果未經授權,則不能有商務代理關系的代理機構送達。至於留置送達,必須對有權接受訴訟文書的有關機構方可適用。這種送達方式簡便易行,是國際上通行的一種送達方式。
(六)郵寄送達
涉外民事訴訟中採用郵寄送達方式,須以受送達人所在國法律允許為前提。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的規定,郵寄送達自郵寄之日起滿六個月,送達回證沒有收回但根據各種情況足以認定已經送達的,期間屆滿之日視為送達。
(七)公告送達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47 條明確規定通過公約、外交、訴訟代理人、代表機構或者郵寄等途徑不能送達的,應當進行公告送達。但是,對於通過其他途徑送達長期沒有迴音的,有關法院根據案件的有關情況能夠合理地推斷已經不能送達的,應當即行公告送達。公告送達時,應當通過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報紙或者其他新聞媒體進行。自公告之日起滿6個月的,即視為送達。
根據最高法院《民訴法適用意見》第307條規定,對不在我國領域內居住的被告,經公告方式送達起訴狀或者傳喚,公告期滿不應訴,人民法院缺席判決後,仍應將裁判文書送達。自公告送達裁判文書滿6個月次日起,經過30日的上訴期當事人沒有上訴的,一審判決即發生法律效力。
應當注意,海牙送達公約並不排除締約國採用其他有效途徑送達訴訟文書。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幾種送達方式,除公告送達外,其他幾種方式不分先後次序,只要不與公約相沖突,人民法院可以使用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其他途徑送達。只有公約與我國法律相沖突的,才優先適用公約的規定。 (一)域外調查取證的特殊規定
我國涉外民事訴訟域外調查取證主要通過三種途徑進行:一是依照我國締結或者所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途徑進行;二是沒有條約關系的通過外交途徑進行;三是對居住在國外的我國公民進行調查取證,可以通過使領館進行。人民法院在請求外國法院進行調查取證時,應該查對我國與被請求國之間有無司法協助協議,是否共同參加共同的國際公約,以及各自保留的內容和要求。
1.國際公約中有關域外取證的程序
我國1997年加入《關於從國外調取民事或商事證據的公約》(下稱《取證公約》),該公約規定,每一締約國的司法機關可以根據該國的法律規定,通過提出請求書的方式,請求另一締約國主管機關調取有關民商事司法程序所需要的證據。請求仍然需要通過每一締約國應指定一個中央機關負責接收來自另一締約國司法機關的請求書,並將其轉交給執行請求的主管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指定司法部為負責接收來自另一締約國司法機關的請求書,並將其轉交給執行請求的主管機關的中央機關。請求書應直接送交執行國中央機關,無需通過該國任何其他機關轉交。請求書應載明:(1)請求執行的機關和被請求執行的機關; (2)訴訟當事人的姓名和地址,及其代理人的姓名和地址; (3)需要調取的證據的性質,及有關的一切必要資料;必要時,請求書還應特別載明:(5)需詢問的人的姓名和地址; (6)需向被詢問人提出的問題或者對需詢問的事項的說明;(7)需檢查的文書或者其他財產,包括不動產或動產; (8)證據需經宣誓或者確認的任何要求,以及應使用的任何特殊格式;(9)需採用的特殊方式或者程序。如果中央機關認為請求書不符合本公約的規定,應立即通知向其送交請求書的請求國機關,指明對該請求書的異議。
執行請求書的司法機關應當適用其本國法規定的方式和程序。但是,該機關應採納請求機關提出的採用特殊方式或者程序的請求,除非其與執行國國內法相抵觸,或者因其國內慣例和程序,或者存在實際困難而不可能執行。在執行請求時,被請求機關可以採取適當的強制措施。
在請求書的執行過程中,有拒絕作證的特權或者義務的有關人員,可以拒絕提供證據: (1)根據執行國法律,或者(2)根據請求國法律,並且該項特權或者義務已在請求書中列明,或者應被請求機關的要求,已經請求機關另行確認。
2.駐外使領館的域外調查取證
我國對上述公約的第二章《外交官員、領事代表和特派員取證》,幾乎全部作了保留,但是第15條卻獨屬例外。根據該條規定,在民事或者商事案件中,我國的外交官員或者領事代表在另一締約國境內其執行職務的區域內,可以向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當事人在不採取強制措施的情況下調取證據,以協助我國法院中正在進行的訴訟。同樣,我國也允許締約國的外交官員或者領事代表實施的取證行為。《民事訴訟法》第263條第2款已經規定:「外國駐中國使領館可以向其本國公民送達文書和調查取證,但是不得違反我國法律,不能採取強制措施。」除《取證公約》規定的涉外調查取證和使領館對本國公民的調查取證外,我國不允許外國機關或者個人在我國境內直接送達文書和調查取證,但是經過我國主管機關批準的除外。 1.起訴時要證明案件為涉外案件。由於實行涉外案件集中管轄,當事人在提起涉外訴訟時就應當提交有關證據。原告是境外當事人的,應當提供自己的基本情況及主體存在的證明;被告是境外當事人的,人民法院應在受理原告起訴後依法送達。送達後,如果對被告的主體資格產生疑問,應當要求被告提供其主體存在、變化的證明。被告沒有在法定期限內應訴答辯或者送達不能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缺席審判。
2.在域外形成的證據要經過公證。最高法院《民訴證據若干規定》第11條規定:「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證據系在我國領域外形成的,該證據應當經所在國公證機關予以證明,並經我國駐該國使領館予以認證或者履行我國與該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但如果其所在國與我國沒有外交關系,則該證據應當經與我國有外交關系的第三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再轉由我國駐該第三國使領館認證。」但是對於用於國際流通的商業票據、我國駐外使領館取得的證據材料以及當事人沒有異議的證據材料,則無需辦理公證認證或者其他證明手續。
人民法院在審理涉外商事案件中,對於當事人提供的境外證據,即使已經履行了公證認證或者其他證明手續,也應當在庭審中質證,以確定有關證據材料的證明力。
不過,在下列情況下,境外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材料無需辦理公證認證或者其他證明手續:第一,在我國境內有住所的境外當事人提交的授權委託書、法定代表人(代表人)身份證明;第二,外國自然人作為原告親自到庭起訴而提交的個人身份證明;第三,境外當事人在辦案人員面前簽署的授權委託書;第四,通過雙邊司法協助協定或者外交途徑取得的證據材料;第五,通過我國駐外使領館取得的證據材料。
3.證據必須附中文譯本。當事人為訴訟目的而提供的所有外文資料,均需要附中文譯本。對於當事人未附中文譯本的外文資料,人民法院可以不作為證據使用。
4.舉證責任的分配應當適用法院地法。我國司法實踐認為,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屬於程序問題。涉外商事糾紛案件的當事人雖然在合同中約定了准據法,但舉證責任及其後果均應當適用法院地法,而不應當適用當事人約定的合同准據法。
5.外國法院判決認定的事實不能直接作為我國法院認定事實的依據。對於外國法院做出的民商事判決,除有關判決已為人民法院承認或者當事人認可外,人民法院不能直接採用外國法院判決所認定的事實。 在涉外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在我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期間就應當相應延長。為了便於涉外民事訴訟當事人充分地行使訴訟權利,我國《民事訴訟法》對涉外民事訴訟期間作出了特別規定。
(一)被告提出答辯的期間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48條規定:「被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人民法院應當將起訴狀副本送達被告,並通知被告在收到起訴狀副本後30日內提出答辯狀。被告申請延期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涉外民事案件一方當事人在國內有住所,而另一方當事人在國內沒有住所,對國內當事人適用訴訟期間的一般規定,對國外當事人則適用涉外期間的特別規定。
(二)當事人上訴和答辯的期間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49條規定:「在我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當事人,不服第一審人民法院的判決和裁定,有權在30日內提出上訴。被上訴人在收到上訴狀副本後,應當在30日內提出答辯狀,當事人不能在法定期間提起上訴或者提出答辯狀,申請延期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最高法院《民訴法適用意見》第311條規定,當事人雙方分別居住在我國領域內和領域外,對第一審人民法院判決、裁定的上訴期有不同的要求,居住在我國領域內的分別為15日和10日;居住在我國領域外的為30日。雙方的上訴期均已屆滿沒有上訴的,第一審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即發生法律效力。
(三)審理期限
與國內民事訴訟相比,涉外民事訴訟在調查取證、送達訴訟文書等方面都具有一定難度和復雜性,當事人進行訴訟期間和法院審理期間也較長。《民事訴訟法》第250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涉外民事案件期間不受本法第135條、第159條的限制。」即第一審案件應當在6個月內審結、第二審的案件應當在3個月內審結、對裁定的上訴案件應當在30日內審結的限制,都不適用於涉外民事案件。 (一)涉外民事訴訟中財產保全的特點
與國內財產保全相比,涉外民事訴訟中財產保全有如下特點:
1.只能由當事人申請採取保全措施,人民法院不依職權進行。而國內財產保全,當事人可以申請保全措施,人民法院也可以依職權採取保全措施。
2.涉外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裁定採取訴前財產保全措施後,申請人應當在30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而國內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裁定採取訴前財產保全措施後,申請人應當在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3.在涉外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決定保全的財產,認為需要監督的,應當通知有關單位負責監督,監督費用由被申請人負擔。而國內民事訴訟中,沒有規定採取保全措施後的監督。
(二)涉外民事訴訟中財產保全的措施
涉外財產保全措施,主要是發布扣押令,扣押被申請人的財產,也不排除採取查封、凍結等措施。被保全的財產,主要是指船舶、航空器、車輛等。
對在我國境內的財產實行財產保全,涉及在中國的合資企業時,一般只能對其在合資企業中分得的利潤進行凍結,以免影響合資企業的正常運作。但是,如果外籍當事人在訴訟期間,轉讓其在合資企業股權時,法院可以應他方當事人的申請凍結其股權。
(三)涉外民事訴訟中財產保全的解除
涉外民事訴訟中財產保全是一種臨時性的強制措施,在採取保全措施的法定原因消失後,人民法院無需再對被申請人的財產進行保全,應當及時解除保全措施。人民法院在下列情形下,應當解除財產保全:第一,利害關系人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後,30日內不起訴的;第二,被申請人提供擔保的;第三,受訴法院在審理中認為實施的原因已消失,或者審理後申請人敗訴的。
(四)對被申請人的救濟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54條規定:「申請有錯誤的,申請人應當賠償被申請人因財產保全所遭受的損失。」申請人申請財產保全,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如果申請人申請錯誤,致使財產保全措施給被申請人造成了實際損失,損害了被申請人的合法權益,申請人應當賠償被申請人因財產保全所遭受的損失。申請人賠償的范圍僅限於財產保全所遭受的損失。

Ⅵ 中國關於外籍人員在華工作務工規定

根據《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第八條規定在中國就業的外國人應持職業簽證入境(有互免簽證協議的,按協議辦理),入境後取得《外國人就業證》(以下簡稱就業證)和外國人居留證件,方可在中國境內就業。

未取得居留證件的外國人(即持F、L、C、G字簽證者)、在中國留學、實習的外國人及持職業簽證外國人的隨行家屬不得在中國就業。特殊情況,應由用人單位按本規定規定的審批程序申領許可證書,被聘用的外國人憑許可證書到公安機關改變身份,辦理就業證、居留證後方可就業。

外國駐中國使、領館和聯合國系統、其他國際組織駐中國代表機構人員的配偶在中國就業,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關於外國駐中國使領館和聯合國系統組織駐中國代表機構人員的配偶在中國任職的規定》執行,並按本條第二款規定的審批程序辦理有關手續。

第十三條規定中央級用人單位、無行業主管部門的用人單位聘用外國人,可直接到勞動行政部門發證機關提出申請和辦理就業許可手續。

外商投資企業聘僱外國人,無須行業主管部門審批,可憑合同、章程、批准證書、營業執照和本規定第十一條所規定的文件直接到勞動行政部門發證機關申領許可證書。

第十四規定條獲准聘用外國人的用人單位,須由被授權單位向擬聘用的外國人發出通知簽證函及許可證書,不得直接向擬聘用的外國人發出許可證書。

第十五條規定獲准來中國就業的外國人,應憑勞動部簽發的許可證書、被授權單位的通知函電及本國有效護照或能代替護照的證件,到中國駐外使、領館、處申請職業簽證。

(6)涉外人員投訴擴展閱讀: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外國人可免辦就業許可和就業證:

1、由我國政府直接出資聘請的外籍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或由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出資聘請,具有本國或國際權威技術管理部門或行業協會確認的高級技術職稱或特殊技能資格證書的外籍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並持有外國專家局簽發的《外國專家證》的外國人;

2、持有《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從事海上石油作業工作準證》從事海上石油作業、不需登陸、有特殊技能的外籍勞務人員;

3、經文化部批准持《臨時營業演出許可證》進行營業性文藝演出的外國人。

Ⅶ 涉外行政訴訟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涉外行政訴訟是指具有涉外因素的行政訴訟,在我國是指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認為我國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由人民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並作出裁判的活動。第七十條 外國人、無籍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行政訴訟,適用本法。
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七十一條 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行政訴訟,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和義務。外國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組織行政訴訟權利加以限制的,人民法院對該國公民、組織的行政訴訟權利,實行對等原則。第七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本法有不同規定的,適用該國際條約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第七十三條 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行政訴訟,委託律師代理訴訟的,應當委託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機構的律師。

Ⅷ 展會投訴涉外當事人要公證認證嗎

如果到法院訴訟,是需要對境外當事人主體資格公證認證的。投訴不一定要

Ⅸ 涉外勞動合同糾紛的規定是怎樣的呢

我國法律並未賦予涉外勞動合同,當事人有以「意思自治」原則選擇其他國家法律的權利,對於境內涉外勞動合同關系,我國法律享有專屬管轄權。《民法通則》第145條規定:「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爭議所適用的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勞動法》第2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Ⅹ 涉外工作人員都有什麼要求

接待外賓是一項重要的工作,要嚴格要求自己,嚴謹對待。在工作中嚴格遵照上級和政策辦事,不摻入個人的興趣和感情。盡可能避免發表不必要的個人意見。做事要積極主動,謹言慎行,對工作要有計劃地進行,對對方可能提出的問題,要事先作必要的請示。要嚴守國家機密,不在外賓面前談內部問題。除非因為工作關系,否則文件資料、工作日記本等不得隨身攜帶。未經上級批准,不得自行接受外賓的饋贈,但如果外賓堅持贈送小紀念品時,可先收下,並立即報告上級組織,並把禮品提交組織處理。另外,工作人員要及時、准確地向上級匯報外賓工作情況和生活要求以及對每種活動與事件的反應。若對外賓反應擱置不理,隱匿不報,是無組織無紀律的表現。

本段文字摘自:《禮儀的力量》
作者: 詹洋

閱讀全文

與涉外人員投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