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民事訴訟中怎樣發揮證人證言的作用
所謂證人證言是指證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況向司法機關所作的陳述。
證人證言對司法機關查明案情,實現訴訟活動的任務,有重要的意義。但證人證言有很強的主觀因素參雜其中,與其它客觀性較強的諸如物證、鑒定結論等證據比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民事訴訟中的證人,一般都與訴訟當事人存在一定的親密關系,毫無關系的自然人之間因沒有利益的驅動,很少會願意出庭作證。這種現象增加了審判人員的辦案難度,干擾了正常的訴訟秩序,容易導致案件的錯判或誤判,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法律的尊嚴和人民法院的權威。如何讓證人證言在民事訴訟中充分發揮證據作用,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強制證人出庭作證制度。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七十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證。由此可見,出庭作證是證人的法定義務。問題是證人拒不履行出庭作證的義務,司法機關可以採取什麼措施,證人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我國法律沒有規定。應當增加對拒不出庭作證的證人採取相應的法律制裁的規定,強制證人出庭作證。世界各國的立法經驗告訴我們,強制證人出庭作證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首先,證人證言的特殊性要求證人在法庭上將其所知的事實如實地向法庭陳述,法官通過聽其言,觀其態,通過自由心證對證人證言加以判斷確認。因此,證人證言的不可替代性要求證人必須出庭作證。其次,證人不出庭作證將會影響案件的審理。在某些非證人出庭不能查清案件事實的案件中,如果證人沒有正當理由拒不出庭作證,在事實上構成了妨礙民事訴訟的行為。第三,強制證人出庭作證是維護法律尊嚴,實現法治的需要。由於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不強,如果不採取相關的措施強制證人出庭作證,那麼,將可能導致法律規定的公民出庭作證制度,形同虛設,這有損於法律的嚴肅性。
二、建立證人宣誓制度。證人宣誓是指證人在依法出庭作證時,就其所提供的證言向法庭保證,絕不做偽證或虛假陳述,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證人宣誓制度在目前各國的民事訴訟或證據立法中普遍規定。在我國的審判實踐中,也規定了在證人出庭作證時應告知其權利義務,但該規定並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對證人的約束力不大。加上我國大多數公民法制觀念淡薄,作證意識不強,偽證現象在民事訴訟中泛濫的實際情況,為強化證人的責任心和義務感,促使其謹慎對待作證行為及減少偽證行為和嚴肅法庭審理的秩序,維護法律的尊嚴,有必要在我國民事訴訟中確立證人宣誓制度。
三、確立證人出庭作證的經濟補償和法律保護制度。證人出庭作證會給證人造成經濟損失,如交通費、食宿費、誤工費等。應從法律上保證證人因出庭作證所造成的損失,按照訴訟費用負擔的辦法由當事人負擔,以保證證人不會因出庭作證而受到損失。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對證人的法律保護已有比較明確的規定,但缺乏對證人的親屬的法律保護,因為有時候訴訟參與人或其他人因證人的作證而遷怒於證人的親屬,從而威脅證人親屬的人身、財產安全。有必要在今後的立法中加以完善。另一方面,雖然對證人的保護有相應的規定,但在對證人的保護力度上還應進一步加強,特別是要加強執法部門的法律保護意識。 四、完善證人證言質證程序。證人證言是通過證人的言詞表達出來的,證人是此種證據的載體,這種載體具有能動性;常因年齡、智力、精神狀態、言詞表達能力以及個人品質、與案件的利害關系,致使表現出來的證據材料失真或真假混淆。因此,首先應嚴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對證人表達出來的證言,可能影響案件事實因素嚴格審查。其次應根據證人證言所能證明的事實審查證人有無證明待證事實的能力(感知能力、記憶能力、表達能力等),是否具有證人資格。通過審查資格程序,保障證言載體的客觀性。
五、對公民加強法制及素質教育,提高其出庭作證的自覺性。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法制教育,使公民懂得,依法出庭作證既是公民的一項權利,更是公民的一項義不容辭的義務。以此提高公民出庭作證的自覺性。同時,要大力深入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弘揚社會正氣和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全社會形成一種良好風范,為證人提供一個良好、寬松的社會環境。 六、加大對作偽證人的處罰力度。部分證人法律意識淡薄,自身素質不高,受利益、親戚朋友關系等因素的影響,故意作偽證,嚴重妨礙民事訴訟活動的正常進行。而法律卻對證人作偽證的制裁力度不大,執法人員處於種種因素考慮,也很少對作偽證人進行處罰。使得當前民事訴訟中證人作偽證現象比較嚴重。應從立法及執法上加大對作偽證人的處罰力度,使證人不敢輕易亂作偽證。
B. 民事糾紛證人不出庭作證其證言法庭是否予以採納
證人證主需要證人出庭給予質證,一般情況下,證人不到庭質證的,該證言不能作為證據採用
C. 在民事糾紛中做偽證,可以追究他什麼責任
要看具體情況,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第一百零二條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
(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或者已被清點並責令其保管的財產,轉移已被凍結的財產的;
(四)對司法工作人員、訴訟參加人、證人、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協助執行的人,進行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五)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人民法院對有前款規定的行為之一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刑法307條規定:以暴力、威脅、賄買等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他人作偽證的(妨害作證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認為民事訴訟中作偽證構成犯罪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一)是民事訴訟過程中能否構成妨害司法類犯罪。有的認為,妨害司法類犯罪只能適用於刑事訴訟過程中,不能適用於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過程中;有的認為,妨害司法類犯罪應該適用於所有的訴訟過程中,當然包括民事訴訟。刑法第三百零七條第一款妨害作證罪規定:「以暴力、威脅、賄買等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他人作偽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嚴重的,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並未限定妨害司法類犯罪發生在何種訴訟過程中。
(二)是指使他人作偽證是否需要以暴力、威脅、賄買等方法。有人認為,以暴力、威脅、賄買這三種犯罪手段涵蓋了後面阻止證人作證和指使他人作偽證兩種情況。有人認為,刑法第三百零七條第一款以暴力、威脅、賄買等方法阻止證人作證與指使他人作偽證是並列關系,阻止證人作證與指使他人作偽證兩種行為的危害程度不同,後者明顯大於前者,因此,對前者加上了以「暴力、威脅、賄買」這三種手段加以限制,而對後者在構罪上則放寬了限制條件。
D. 民事訴訟證據的證人證言
證人是指知曉案件事實並應當事人的要求和法院的傳喚到法庭作證的人,證人就案件事實向法院所作的陳述稱為證人證言。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70條第1款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以上規定大致說明了民事訴訟證人的范疇。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證人,包括單位和個人兩大類。即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但這里有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單位能否能象自然人一樣出庭作證呢?單位顯然是不能的。民事訴訟法第70條第2款規定,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證。這一條是關於證人的能力方面的規定,在我國自然人作為證人,除必須了解案件的事實外,還須能夠正確表達自己的意志。最高人民法院《證據規定》第55條也進一步規定了,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為證人。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當待證事實與其年齡狀況相適應的可以作為證人。因此,根據我國法律和司法解釋,自然人雖然是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仍然能夠作為證人對與自己年齡和智力狀況相適應的待證事實作證。
證人證言具有三個方面的特徵:
第一,證人證言是了解案件事實的人提供證明。也就是說,證人必須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只有知道案情的人才能作證,知道案件情況的人並不一定都是親眼所見,如盲人可以就其聽到的事實進行作證。 作證的人也並非一定要用言詞形式作證才有效力,如聾啞人可以就自己親眼所見,用啞語表達加以作證。
第二,證人證言只包括能夠正確表達意志的人就案件事實所作的陳述。例如,精神病人或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所作的證人證言是無效的。
第三,證人證言的真實性、可靠性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證人作為自然人,對於案件的事實的感知要受到主觀和客觀各種因素的制約和限制。因此,證人證言可能有真有假,審判人員應盡可能的結合其他證據對其進行印證,印證後無誤的,才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證人證言有兩種形式:一是口頭形式,二是書面形式。
口頭形式,是指證人就所了解的案件事實向法庭所作的陳述。該形式是證人作證的基本形式。在審判實踐中證人大多是以口頭形式向法院陳述的,證人作證以到庭接受口頭詢問為主,主要是便於當庭質證和確認。依據《證據規定》,當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要求證人出庭作證時,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十日前提出,並經人民法院許可。且必須指明證人的姓名、住址,以便法院傳喚,當事人雖未申請,法院為了查明一定的案情事實,也可依職權主動地傳喚證人。
書面形式,是指以文字形式向人民法院陳述已知的案件事實。證人作證以到庭接受口頭詢問為原則,但「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如年邁體弱或者行動不便無法出庭的;或特殊崗位確實無法離開的;或路途特別遙遠,交通不便難以出庭的;或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無法出庭的;或其他無法出庭的特殊情況。經人民法院許可,證人可以提交書面證言。書面證言應當庭宣讀,聽取當事人的意見。但應注意的是,書面證言不應認為是「書證」,而是「證人證言」的一種表現形式。
證人證言應當是證人耳聞目睹的與案件有聯系的客觀情況,即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者消滅的事實以及發生爭議的事實。對於證人提供的證言只要其能將這些事實陳述清楚即可,並不要求證人對這些事實作主觀上的評價。因此,證人陳述與案件無關的事實,不應作為證言的內容;證人的分析認識或者法律評價也不能作為證據。證人證言應是自己親自所見所聞,如果是別人看到或聽到轉告的所謂傳聞證言,也不能作為證人證言的內容。
人民法院在分析證人證言時,還必須查明證人的身份以及他和當事人之間的關系。然後,再仔細地從證人的主觀及客觀因素兩方面來分析研究。對證人的主觀因素方面,應考慮他的文化水平,對事物的理解程度,以及他的認識能力和表達能力等。在其客觀因素方面,則應考慮證人當時所處的客觀環境,如光線明暗、距離遠近、室內或室外、嘈雜還是安靜等等。對證人證言分析判斷時,應綜合案件的全部情況及其他證據,加以全面地分析、認真研究,只有這樣才能確定證言的真偽及其效力的大小。
E. 民事訴訟法,證人不出庭證言是否有效
是有效的,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一)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二)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三)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四)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證人的證言須在法庭上接受案件當事人及法官的質證,以便核實和判斷證言的真實性和證據效力。證人證言只有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如果證人不出庭,僅提供書面證言,無法接受法庭質證,則其書面證言的證明力會大大減弱。
F. 民事糾紛中哪些人的證言無效
沒有無效的情況,只有不能作為單獨認定為事實的證據,具體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六十九條 下列證據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一)未成年人所作的與其年齡和智力狀況不相當的證言;
(二)與一方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關系的證人出具的證言;
(三)存有疑點的視聽資料;
(四)無法與原件、原物核對的復印件、復製品;
(五)無正當理由未出庭作證的證人證言。
(6)民事糾紛證言擴展閱讀:
民事糾紛的解決方式
1、協商解決。雙方當事人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通過友好協商、互諒互讓達成和解協議,進而解決糾紛。
2、調解解決。在有關組織(如人民調解委員會)或中間人的主持下,在平等、自願、合法的基礎上分清是非、明確責任,並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促使雙方當事人自主達成協議,從而解決糾紛。
3、仲裁解決。糾紛當事人根據糾紛前或者後達成的仲裁協議或合同中仲裁條款向仲裁機構提出申請,由仲裁機構依法審理,作出裁決,並通過當事人對裁決的自覺履行或由一方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而使糾紛得以解決。
4、訴訟解決。通過打官司解決,它指糾紛當事人一方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由法院依法審理,作出判決或裁定,通過當事人對生效裁判的自覺履行或人民法院的強制執行而解決糾紛。
上述四種解決糾紛的途徑中,仲裁和訴訟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執行力,協商、調解則不具有,因而當事人對協商和調解達成的協議可以反悔。當然,究意採用何種途徑去解決一個具體的民事糾紛完全取決於當事人的意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G. 民事訴訟中證人的證言法院一般採信否
法院是否採信證人證言,要看此證言是否真實、客觀、並與本案相關事實有關聯,如果符合以上三個要件,法院就會採信,反之不採信。
H. 民事證人證言有什麼效力
證人一般出庭作證,接受交叉質詢和法庭詢問。只有特殊情況才可以提供書面證詞。回證人必須如實答陳述自己所知道的事實,不應將自己認為的,推測的作為事實作證。證人陳述虛假要承擔法律責任。證人及其近親屬不得因作證打擊報復,如有打擊報復,法庭予以保護。
I. 民事案件僅憑證人證言能認定事實嗎
在刑事訴訟中,僅憑證人證言能否定罪?這也是李庄案一審判決遺留的詬病之一。 《刑事訴訟法》第42條規定,證人證言是證據之一種,是證人就自己所知道的案件情況向法院或偵查機關所作的陳述。理論上來說,既然肯定了證人證言的證據能力,那麼其就應有與其他種類證據相同的效力——在被查實後可以作為定罪根據。但是應當認識到,證人證言因其是對客觀情況的一種陳述,不可避免地具有某些主觀性,並且,從《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鑒於尚無「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但考慮到刑事訴訟的證明標准一般要高於民事和行政訴訟,依舉輕以明重之原則在此稍作援引)的規定來看,不同形式的證據,其證明力是不一樣的,因此,不得不質疑。
J. 民事案件有幾份證人證言相互佐證可以判決嗎
證人證言往往決定著一個案件的關鍵,但是法律是公正的,就算是證人證言了也要核實真假。那麼多個證人證言能直接定罪嗎?
不一定,達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刑事訴訟法》
第五十五條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多個證人證言能定罪嗎?不一定。多個證人證言指向同一個人就能夠定罪,他們也有可能做假證,具體能否認罪警方會結合實際的情況來分析。
以上知識就是小編對該「多個證人證言能直接定罪嗎」問題進行的解答,如果您有法律問題想要咨詢,可關注無訟,私信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