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林權糾紛處理
首先,對方要想爭有兩條途徑:一,訴訟;二,申請行政裁決;訴訟也好裁決也罷,內都適用誰主容張誰舉證的原則,即他說是他的不行需要提供證據證明。
其次,據你陳述的事實你已經合法取得林權證,即林權證上登記的權利人是你。根據《物權法》等相關法律規定,林權的權利人已林權證及政府相關部門的記載為准,據此可以證明你就是權利人。
最後,如前所述,對方只有提供證據證明林權證記載有誤的證據才可能推翻你是林權所有人,故而你現在只需要靜觀其變,見招拆招,不要杞人憂天。
B. 如何有效處理林權林地糾紛,在處理是的相關政策和法律依據有那些。
你好來,首先要搞清楚權屬糾紛自雙方當事人,有以下幾種情況由相關政府進行確權:1、如果是同一集體內部個人與個人或個人與本集體的權屬糾紛,當事人應向當地鄉鎮政府提出確權申請,由當地鄉鎮政府負責調解,調解達不成協議的,由鄉鎮政府作出確權決定;2、如果是同一鄉鎮內集體與集體發生的權屬糾紛,當事人(需是法定代表人)向當地鄉鎮政府提出確權申請,當地鄉鎮政府組織調解達不成協議的,由當地鄉鎮政府提出調處意見呈報縣級人民政府進行確權;3、同一縣(區)內跨鄉鎮發生的集體與集體的權屬糾紛案件,由當事人直接向縣級人民政府提出確權申請,然後由縣級有關主管部門進行調處,縣級有關主管職能部門在規定時間內提出處理意見報縣級人民政府進行確權;4、其他的跨縣、跨市、跨省的案件,向當地縣級人民政府申請,由有處理許可權的人民政府進行確權。
處理林地林木權屬糾紛的有關法律依據:《土地法》第十六條、《森林法》第十七條、《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林業部令第10號)以各省市自治區出台的有關處理權屬糾紛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等。
C. 林權爭議怎麼辦
林權證是享有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權屬的證明。只要你有林權證,此類林政案件可以到縣林業局森林公安局主張權利。但如果你沒有林權證,也就不能證明這塊林地是你們家的,這種爭議情況的處理要根據歷史情況衡量的,你們雙方都有證明這塊林地歸屬的舉證責任,最終是要依據充分的證據來判斷林地的歸屬。
希望對你有幫助。
D. 山林權屬糾紛案件如何認定林權證書的效力
根據《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辦法》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國務院授權林業部依法頒發的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證書(以下簡稱林權證),是處理林權爭議的依據。」的規定,審理山林權屬糾紛案件時,要確定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權、使用權,首先應以依法核發的林權證為准。 但是,我國山林權屬政策自解放以來經歷了四次大的變革和調整,各個時期形成了相應的山林權屬書證,在當時確權過程中出現的政策性及人為性失誤,導致現在審理山林權屬糾紛案件認定林權證書效力成為了難題。 解放初期的土改運動,確定土地個人所有,為群眾頒發了土地證;此後的合作化運動,個人所有土地山林隨人入社,土地、山林集體所有;1961年至1963年對土地(林地)、耕畜、農具、勞動力進行了「四固定」,按屬地原則對土地林地進行統一的調整,歸就近的生產隊集體所有;1981年至1983年的「林業三定」,為生產組集體和各戶頒發了山界林權證、社員自留山使用證。每次的社會歷史變革都會帶來林地權屬的變化,而林權確權工作的不規范、登記發證制度的不健全導致部分林權證錯漏填寫、重復填寫等情況時有出現,當然,存在這種錯填、漏填、重復填的現象是有其歷史原因的。一是六十年代的「四固定」工作不徹底,且「四固定」當時主要是對耕地和林地,對當時未開發的荒地,一般不固定,對在「四固定」時期的土地(林地)確權基本上也沒有法定形式的文字記載,記載不規范。二是八十年代初落實「林業三定」工作時,工作組的人員本身水平不高,頒證工作粗糙,填證不規范、不統一、不全面,產生了證件的錯發、重發。比如有的山林權證四至范圍寫成「上至山頂,下至田邊,左至大松木,右至某某甜竹根」。結果是松樹砍掉了,甜竹根也不見了,界線沒有了,引發糾紛;或者當年的小松樹也長大了,到現在全部都是大松樹,你說是這棵,我說是哪棵,這也引起了爭議;而有的山證的四至界線寫成左與張三交界,右與李四交界,雙方對界線各持己見,亦因此引發糾紛。而且,當時有些證是蓋好印,然後發給各戶自己填的。我們在審理山林權屬糾紛案件時就見過空白已蓋印的山界林權證和社員自留山使用證。 在審判實踐中,對於採信山界林權證、社員自留山使用證這類書證並沒有統一的標准。本來,山林權屬糾紛案件就因為時間跨度長,土地改革、「四固定」不徹底,「林業三定」工作粗糙,加上當時的工作人員不重視資料的完善和保存,造成無據可查或資料丟失,以致當事人發生權屬爭議無法找到相關證據,普遍存在當時的證人難找、有效的書證、物證難查,證據鏈難連的問題,因此,事實難以查清。所以,有的法官如果見到一方有山證的話,基本承認其效力,而有的則一概否認其效力。那麼,對於這種山證,我們在審理中如何更好認定其效力呢? 筆者認為,鑒於歷史的原因,對於這些山證的效力,既不應一概否認,亦不應一概肯定,這些證據應結合其他證據以及管理事實等才作確認比較妥當。處理山林權屬糾紛案件,要遵重歷史,遵重現實,要從有利於生產、生活,有利於管理和利用的原則來處理爭議。 對於因山林政策調整所形成的權屬證書、登記確權底冊等書證,是確定山林權屬的主要證據,要正確認定山林權屬糾紛中這些書證法律效力,應把握當時的社會政治、法律、政策背景,根據證據的客觀性、合法性、關聯性,結合現實情況加以認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林業三定」時的山證,無爭議的應當確認其效力。對因錯發,重發等情況引起爭議的,則應查明情況,參考「四固定」的確權依據作出處理。如合作化、「四固定」時期沒有有效權屬依據的,應通過田畝造冊、交糧納稅、經營管理及使用情況等因素綜合分析認定,在以上因素欠缺的情況下,可參照土改確定的權屬處理。爭議山林的林木性質以及對山林的經營管理也是認定山林權屬的證據之一,在處理山林權屬糾紛時,也要充分考慮到現實的經營管理情況。 對於有些山證,如我們見到過有的山界林權證沒有蓋縣人民政府的印章,有的填報負責人處沒有人簽名,有的審查同意單位(社、隊)處沒有蓋印,有的沒有填寫日期,有的填寫有錯別字,對方當事人都會對這些漏填錯填的山證有異議。對這類證據,如果僅僅是證據形式上存在瑕疵,結合其他證據材料能夠印證該份瑕疵證據所要證明事實的,可以認可該份證據的證明效力;但是,如果僅有該瑕疵證據,沒有其他證據予以印證的,一般情況下不應認定該瑕疵證據的證明效力,當然,如果幾個瑕疵證據之間能夠相互印證證明某項事實的,也可以不否定該瑕疵證據的證明效力。 認定山林權屬的書證主要有「林業三定證」(包括山界林權證、自留山使用證、林業生產承包合同等)、「土地證」(包括清冊)、「合法的權屬變更憑證」(包括入社資料、協議書、調解書、政府處理決定、法院判決等),這三類證都具有法律效力,但在適用上應有順序之分,認定的順序應該是先「林業三定證」再到「土地證」最後是「權屬變更憑證」。 在有「林業三定證」而且是正確有效的情況下,應以「林業三定證」作為認定權屬的首要依據。如果協議、贈送、處理決定、判決等「合法的權屬變更憑證」證據是發生在「林業三定」之前,其效力已經得到了「林業三定證」的肯定,因而不發生「合法的權屬變更」憑證的適用問題;如果這些「合法的權屬變更」證據是發生在「林業三定」之後,這些憑證則作為認定山林權屬的直接依據,「林業三定證」不能作為依據。
E. 林權流轉的調研報告
河北省林權流轉調研報告
為貫徹落實中央10號文件和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冀發[2009]20號)精神,深入調查研究林權流轉情況,進一步規范林權流轉行為,維護林業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我們組織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一次林權流轉情況專題調研,現將主要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省林權流轉發展歷程
上世紀80年代,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和農村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我省山區大部分劃分了自留山、責任山,農民在承包的自留山、責任山上植樹造林,個別地方出現了林業承包大戶;平原地區部分農民在承包的土地上種植經濟林和速生豐產林,有的地方把集體所有的果園承包給農民經營,以承包制為主要經營形式的林權流轉得到迅速發展。從1986年開始,隨著林業建設轉向工程造林以及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一部分有經濟實力的農民開始購買或承包集體所有的「四荒」地,特別是1990年前後,由於果品價格較高,政府對拍賣、承包「四荒」地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大力發展經濟林成為當時林業生產的主流,聯戶、大戶紛紛承包「四荒」地種樹栽果,以拍賣制、大戶承包發展經濟林為標志的林權流轉得到較快發展。2006年,以「明晰產權」為核心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我省全面展開,通過「均山」、「均利」、「均股」等形式把林權落實到農戶或村民小組,以家庭承包、大戶承包、股份制為主要經營形式的林權流轉步入快速發展新時期。據統計到目前為止,林改後全省林權流轉已達12250宗,面積197.2萬畝,涉及金額7.6億元。
二、我省林權流轉的主要形式及特點
(一)承包
承包在我省治理「四荒」地和經濟林建設過程中應用最為廣泛,也是目前我省林權流轉的主要形式。它主要指承包經營者承包集體荒山、荒地或個人自留山、責任山等進行造林和管護經營,承包期一般為30—50年,有的延長至70年,承包者除每年交納承包費外,收益全部歸個人。按承包者的性質分為家庭承包、大戶承包、聯戶承包、單位承包及單位加農戶聯合承包等形式,承包方有的是自然人,也有的是農戶、法人單位或合夥組織。這種流轉方式一般出現在大面積的宜林荒地和較長段的渠、堤、路的承包中。沙河市花木村李廣田承包沙地、荒山3000畝,先後投資200多萬元,種植蘋果、板栗、間種葯材並辦養殖場,目前,每年純收入達10萬元。內邱縣公路管理站與內邱縣南賽村簽訂了50年合同,承包荒山5000畝。7年來,共投資700萬元,種植板栗、日本甜柿、核桃、中華壽桃、杏等經濟林30萬株,嫁接冬棗25萬株。在承包山內養生態雞3000隻,養魚4萬尾。現生產的「鵲山」牌笨雞蛋已注冊商標上市,頗受歡迎。
(二)拍賣
拍賣就是將集體所有的林地、林木,按面積或長度通過公開招標競爭的方式,在一定期限內一次性作價賣給購買者,並簽訂買賣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責任和義務,購買者依照法律、法規和政策進行治理和開發,自主經營和管理,享有林木所有權、產品處置權和收益分配權,在購買期限內允許轉讓、轉租和繼承。拍賣制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比較受群眾的歡迎。且這種形式轉讓,一般成交價都高於底價,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實現集體森林資源資產的價值。臨城縣現有6個省級單位,8個市級單位,26個縣直單位、廠礦企業組建了30多個綠色實體,通過拍賣形式購買荒山,已高標准造林15萬畝。青龍縣肖營子鎮下打虎店村在林改工作中,將村集體的901畝荒山招標拍賣給了36戶農戶,使用許可權70年,村集體收取承包金16萬元,全部用於生態文明村建設,全村群眾每人減少了200元的公益項目集資。
(三)抵押
抵押是指林權權利人在不轉移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情況下,將所有權或使用權作為債權的擔保,當其不能履行到期債務時抵押權人可以依法處分該所有權或使用權,並以所得價款優先受償,使所有權或使用權主體發生變更。林權抵押貸款使林權所有者手中的「死資本」變為活資金,可以幫助解決農民生產需用資金。從目前全省的實際來看,抵押是開展最廣泛、最活躍、最受農民歡迎的流轉方式。各方面也非常支持林權抵押貸款,我省相繼出台了《河北省農村信用社林權抵押貸款管理辦法(試行)》和《關於推進林權抵押貸款的指導意見》,廊坊市也出台了《關於加強林權抵押貸款工作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全省累計抵押林地22.2萬畝,貸款金額3.1億元。張家口僅涿鹿、赤城兩縣林權抵押貸款金額就接近7000萬元,全省有13個縣抵押貸款金額超過1000萬。
(四)股份合作
股份合作是在林業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借鑒企業管理制度的成功經驗而探索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營形式,一般以企業的形式存在,林權權利人以其所有權或使用權作為出資作價入股。股份合作制林業多是在實踐中自發形成的,具體操作方法由權益各方商談制定,做法千差萬別,主要有國有企事業單位與集體和林業承包大戶、公司與公司或公司與外商等股份制合作形式。臨城縣「綠嶺果業有限公司」由原縣電信局職工入股48股,籌集資金400多萬元,承包荒山4000畝,上種核桃、下種牧草、中養柴雞,立體開發,建設生態型、高科技附加值的高效林果園區,近幾年每年純收入100多萬元。同時,公司成立了董事會、監事會,完全按現代化企業的要求進行。
(五)租賃
租賃是指由投資者給林權所有單位或者個人支付林地使用費或者森林資源使用費,一年一付或者幾年一付,租金多少不等,租賃期限一般為30-50年,租賃期間,林木,林地所有權不變。承租方在擁有一定時期的林地使用權或林木所有權,並在林業部門統一規劃的基礎上自主經營管理,收益全部歸承租人。張家口市容辰經貿實業公司在懷來縣小南辛堡鄉小七營村租賃荒地1800畝,投資開發葡萄基地,與村集體簽訂了租賃合同並進行了公證,現已投入資金2000萬元,種植葡萄60萬株,建成年產400萬噸的葡萄酒廠,形成了一座集葡萄種植、釀酒、營銷與觀光為一體的現代化生態庄園,同時為鄉、村500多名群眾提供了就業機會,帶動了周邊葡萄種植業向優質、高效規模化發展。
(六)其他形式
在調研中了解到,林權流轉還有村投戶管、企業+農戶、轉包和個人經營、國家補助等多種形式。特別是企業+農戶經營形式,即「商品訂單林業」或「合同訂單林業」,是平原地區營造商品林和經濟林的一種發展趨勢,也是用合同的形式保護雙方利益,促進林業集約經營、科學管理的有效形式。曲周縣河北賽博板業有限公司與農民簽訂速生豐產林建設合同,明確雙方的責任與義務,公司提供一定比例的苗木款(1/2-1/3),並以不低於市場的保護價格收購合格木材。農民負責栽植和管護,苗木款有銷售產品結算時由企業扣除。
三、林權流轉的重要意義
(一)增加林業融資渠道
通過林權流轉,落實了森林經營主體,調動了社會投資林業建設的積極性。農民不僅可以自己發展林業,還可以把自己的林地通過轉讓、承包、出租等多種形式流轉出去,讓更有經濟能力和技術水平的其他力量經營管理林業生產。林權流轉後的投資主體既有農民,也有城鎮居民、企事業單位職工、私營業主等,甚至還有企事業單位和外資。大量的社會資金流向林業開發,形成了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的局面,為林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7年-2009年,涉縣非公有製造林面積完成8.3萬畝,還發展了三利、三珍、黃金龍等涉林非公有制龍頭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已直接參與到育苗、造林、林地經濟、林產品加工和森林經營等多個領域,為涉縣林業產業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通過林地使用權流轉,農民真正做到對林地的大力投入、精心管護、合理採伐,增加了收入。2009年赤城縣農民林業總收入2.5億元,是過去的6.6倍。另外,林權流轉還可以盤活林地和「四荒」地資源,實現了林業增效、農民增收。村集體將本村的林地、「四荒」地等資源流轉出去,農民一方面可以分得租金收入,還可以繼續在林下間種或者參加造林獲得勞務費,可謂一舉多得。易縣縣西陵鎮太平峪村民趙秋生,以6萬元30年的費用承包100畝荒山,栽植磨盤柿、刺槐等,並在林下間種葯材,每年葯材的收入就有幾千元,磨盤柿5年後可以收獲賣錢,收回投資獲得收益不是問題。
(三)提高林業管理水平
林業生產周期相對較長,過去不少地方由於林地產權主體不明,責、權、利脫節,缺乏有效的利益驅動機制,致使林業管理粗放,效益低下,資源浪費。林權流轉後,由於產權清晰,責、權、利統一,經營者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經濟效益顯著提升。贊皇縣的許多群眾經常到林業部門咨詢林果技術及發展林下產業的政策、信息等,全縣果農的管理水平和市場化意識明顯提高,2009年,全縣43萬畝果園實現了綠色無公害生產,優質果品率達到了85%以上。林農在發展林業產業上,由過去的「不敢投入」轉變為「捨得投入」,而且大力發展林下產業、木材加工、果品、葯材、森林旅遊等項目,不但增加了自身的收入,也有利於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2007年以來,涉縣發展經濟林面積1.5萬畝,栽植核桃、花椒128萬株,栽植散生果樹500餘萬株,發展林下中草葯種植面積2.6萬畝,散養柴雞20萬只,並發展了東山村的「農家樂」、井店鎮三街村的「採摘園」和遼城鄉西溝村的「觀光園」等一批特色生態游項目。
四、當前林權流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林權流轉制度不健全。在林權流轉中,雖然各地探索了「作價承包」、「買賣山林」等做法,通過招標、拍賣等方式對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進行流轉,但缺乏操作性強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作支撐,導致林權流轉尚處於自發階段。雖然《土地承包法》、《森林法》、《中共中央關於做好農戶承包地使用權流轉工作的通知》、《國家林業局關於切實加強集體林權流轉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法律、法規、政策對林權流轉做出了原則性的規定,但都沒有配套的實施細則,具體操作上,各地依然還是「摸著石頭過河」,流轉規模小、流轉程序不規范。
(二)林權流轉服務平台建設不完善。目前我省有23個縣(市)建立了林權流轉服務中心,為林權流轉、林權抵押貸款等提供服務,但還遠遠不能滿足林權流轉的需要。一些林業重點縣及林權流轉需求較大的地區還沒有建立林權流轉服務中心,制約了林權的流轉。全省范圍內,森林資源資產評估體系尚未建立,缺少有資質的專業評估機構和評估人員。同時,國家關於評估機構、人員資質的現行規定與實際工作需要脫節。在已經開展的林權流轉中實施的資產評估,多為有各方代表參加的合議性的評估,雖具有一定的公開性和合理性,但缺乏法定性、准確性和科學性。
(三)林權流轉操作不夠規范。一些地方林權流轉不按法律規定的程序辦事,操作不規范。集體林地發包沒有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提前公示,沒有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而是由村委會決定;流轉的林地沒有經過專業的資產評估,往往是買賣雙方協商一致即可進行成交,導致一些流轉的價格過低,損害了林農的利益;一些林權流轉未到林業部門進行登記變更,存在糾紛隱患;個別地方流轉合同不規范,合同條款約定內容不明確、不全面,存在嚴重漏洞等。
五、對策建議
(一)建立健全林權流轉制度。要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在不改變林地集體所有性質、不改變林地用途、不損害農民林地承包經營權益的前提下,鼓勵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進行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抵押或作為出資、合作條件,科學經營林地,提高森林質量和綜合效益。加快出台《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規范集體林權流轉管理的意見》,引導林權流轉健康有序發展。加快建立健全森林資源流轉有形市場,各設區市要建設林權流轉管理服務中心,承擔林地、林木流轉的指導、管理工作;林業重點縣要建設縣級林權流轉服務中心,村級要配備專門的流轉信息員。規范交易規則,保障公平交易,為交易提供優質服務。
(二)加強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管理。向國家林業局建議由省林業局先行開展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工作,爭取得到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的認定和管理授權,從具有森林資源調查資質的單位中認定一批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專家,解決目前有關資質規定與實際工作要求相脫節問題,加強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和隊伍建設,規范林權流轉中的資產評估行為,維護交易各方的合法權益。
(三)強化流轉監管機制。建立長期有效的林權流轉監管機制,切實加強對林權流轉程序、流轉合同、流轉方式等的監督檢查,加大對弄虛作假、惡意串標、強買強賣的懲治力度,維護林農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四)完善服務保障體系。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土地、司法等部門的專家學者,深入基層進行培訓授課,加強經營者的林業法律、法規、政策及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學習,引導他們依法進行林業生產,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不斷增加科技含量,實行集約經營,提高經濟效益。
政策法規處(林改辦)
2010年12月10日
F. 林權與土地糾紛
您好。林權證來和土地證的發源證單位不同,持有林權證和土地證所享有的權益,也是有所區別的。就您反映的個案看,我個人認為,如果該荒地原先的權利人為一社和四社,即使一社持有林權證,那也只能證明一社有林權,在土地權屬未依法變更的情況下,該土地權屬仍應歸原先的權利人一社和四社。
G. 林權糾紛調處申請書
林權糾紛調處申請表基本情況姓
名性
別職
務身份證號碼聯系方式法人證書號碼住址或地址糾紛現狀糾紛面積公頃(畝)林木蓄積(或株數)糾紛所在地縣
鄉
村
組
小地名糾紛地塊四至東南西北附圖情況糾紛事由(包括時間、原因、過程等)當事人的
申請請求當事人的
協商意見備
注
申請人(簽名):
申請時間:
年
月
日
H. 林權糾紛處理決定書怎麼寫
一、處理依據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國務院授權林業部依法頒發的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權或使用權證書,是處理林權爭議的依據。 二、處理程序 (一)當事人協商調處程序。所謂當事人協商解決是指,山林糾紛產生後,當事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主動使用自己的權利,向糾紛的對方提出解決爭議的建議,以求得糾紛的協商解決。 (二)行政解決程序。山林糾紛當事人反復協商未能得到解決,當事人依法報請縣政府調處山林糾紛辦公室處理,縣政府依法作出處理的,稱行政解決程序。 1、申請申請人向縣調處山林糾紛辦公室提交《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申請書》。申請書包括以下內容:①當事人的姓名、地址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職務;②爭議的現狀,包括爭議面積、林木蓄積、爭議地所在的行政區域位置、四至和附圖;③爭議的事由,包括發生爭議的時間、原因;④當事人的協商意見。 縣調處山糾辦公室在接到《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申請書》後,應當及時組織辦理。 2、受理縣調處山糾辦公室接到當事人請求調處山林糾紛的申訴或者申請後,應首先審查是否屬於山林糾紛和是否符合行政解決的條件,決定是否接受申訴或者申請,並通知當事人。如果不符合條件的,則通知當事人按有關規定辦理;如果符合的,由縣政府調處山林糾紛辦公室作出受理決定,即接受當事人請求,組織處理,並通知雙方當事人負有舉證責任,提出山林權屬的有關證明材料等。 3、調查核實,收取憑證。 4、組織協商調解。 5、裁決。山林糾紛當事人在縣政府調處山林糾紛辦公室的調解下未達成協議並無繼續調解必要的,由主持調解的縣政府調處山糾辦公室依據林業政策、法規的規定,作出處理決定,製作決定書,分送有關當事人,並註明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出申訴或者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 三、處理范圍 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縣政府依法處理。 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發生的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爭議,由當地縣級或鎮級人民政府依法處理(按分級負責制,一般由鎮級人民政府處理)。 四、收費處理林權爭議工作中所需的測量、鑒定、制圖、立界樁等費用,由爭議各方當事人共同承擔。
I. 林權糾紛、為什麼可以不以事實為依據
這個不以事實為依據的話,可能是政府有他自己那一方面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