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個人合夥糾紛如何適用法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合夥型聯營體和個人合夥對外債務糾紛案件應否一並確定合夥內部各方的債務份額的復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合夥型聯營體和個人合夥對外債務糾紛案件應否一並確定合夥內部各方的債務份額的復函 1992年3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你院(1991)桂法(經)字第23號《關於審理合夥聯營體和個人合夥對外債務糾紛應否一並確定合夥內部各方的債務份額的請示報告》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合夥型聯營體和個人合夥的財產能夠清償聯營或合夥債務的,應當以合夥型聯營體或個人合夥的財產清償。合夥型聯營體、個人合夥無財產清償或者其財產不足清償聯營、合夥債務的,應當由聯營成員或合夥人承擔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的外,合夥人對合夥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合夥型聯營各方,依照法律的規定或者協議約定負連帶責任的,承擔連帶責任。如果聯營體成員之間、合夥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明確,聯營體各成員、各合夥人承擔債務的份額容易確定,各聯營體成員、合夥人之間爭議不大的,為簡化訴訟程序,可以在審理合夥型聯營體、個人合夥對外債務糾紛案件時一並確定聯營、合夥各方承擔債務的份額,但應在裁判文書中指明合夥型聯營各方、各合夥人之間承擔連帶責任。如果聯營各方、合夥人之間對如何承擔責任爭議較大,將聯營體、合夥組織對外債務糾紛與聯營、合夥糾紛一並處理不利於案件及時審結的,可以分開審理。如果依照法律的規定或者協議的約定,合夥型聯營各方對聯營債務不負連帶責任的,在審理合夥型聯營體對外債務糾紛案件時,必須確定聯營各方應當承擔清償債務的份額。
❷ 只有其中一個合夥人承認合夥,另一合夥人不承認合夥,第三人怎樣讓兩個合夥人共
證明他們兩個可能有矛盾,一定要找到矛盾點在哪裡,兩邊分別談心,抓住矛盾點,解決。這樣會更容易達到你想要的結果
❸ 合夥協議糾紛法院一般怎樣處理
合夥協議糾紛,只是屬於民事案件當中的一個案由,任何一個民事案專件訴訟到法院,法院都要經過屬開庭審理,法官會根據雙方提交的證據,以及案件的具體情況來進行判決。像你所說的合夥協議糾紛,只是一個案由,法院都是根據證據和案件事實來判決的,無法根據一個按由來判決。如果根據一個案由判決,那麼同一個案由的案件就會出現同一個結果,對當事人是有失公平和公正的。所以說,如果訴訟之前,最好組織好相應的證據。
❹ 法庭上同是合夥人的證詞是否有效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只要具有正常的判斷能力、表達能力就可以成為證人,只不過有利害關系的證人的證言證明效力會低一些。望採納!
❺ 個人合夥出糾紛打官司應提供哪些證據
您好,個人合夥糾紛的當事人應向法院提供的證據主要有:
1.提供合夥人的人數、回姓名等自然情況。
2.有字型大小答的合夥應提供注冊的名稱、擁有動產和不動產的數量、地點,開戶銀行的帳戶,申請商標登記,合夥人與第三人產生的債權、債務證明。
3.是口頭協議合夥的,應提供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人的證據情況。
4.應提供合夥協議,協議中應包括:出資情況(出資形式),出資數額、盈餘分配、債務分擔,還包括入伙和退夥,合夥關系的終止及終止後的結算工作以及風險責任的承擔。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❻ 請教法律專業人士關於合夥企業法中對抗善意第三人的問題
至於普通合夥人的出質問題是個特例
你就記住就行了
我印象中只有這個是可以對抗善意第三人的
不能延伸到整個三十一條所規定的事項
❼ 合夥協議中約定一合夥人不承擔責任,該協議能對抗善意第三人嗎
不能對抗。協議在合夥人內部有效力。
❽ 合夥協議的規定對第三人是否有約束力
沒有,合同具有相對性。
❾ 合夥企業的法定一致同意事項能否對抗善意第三人
不能。
合夥企業一致同意事項只對合夥企業內部有效力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
法律依據:
《物權法》 第九章 第一百零六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物權法》第九章 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可以善意取得的其他物權,是質權、留置權、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地役權、宅基地權、建設用地使用權,沒有抵押權。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❿ 合夥企業對合夥人權利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是什麼意思
舉個例子:合夥企業規定甲合夥人不具有對外簽訂業務合同的權利,乙不是合夥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合夥企業的這個約定,與甲簽訂了合同,那麼合夥企業不得已其內部規定的「甲不具有對外簽訂業務合同的權利」來主張已經簽訂的合同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