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答題:侵權責任法財產損害的分類
侵佔財產、損壞財產、損害其他財產利益
❷ 簡答題,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是什麼為什麼
「歸責」是指行為人因其行為和物件致他人損害的事實發生以後,應依何種專根據使其負責,屬此種根據體現了法律的價值判斷,即法律應依行為人的過錯還是應以已發生的損害結果為價值判斷標准,抑或以公平考慮等作為價值判斷標准,而使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
原因:(1)從侵權法的發展史來看,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應當只是就損害賠償請求權而言的,即只有損害賠償責任作為確定侵權行為歸責原則的依據,並非以其他民事責任的承擔作為確定歸責原則的依據。
(2)侵權行為歸責原則在古代社會表現為結果責任(即加害責任),在羅馬帝國後期表現為過錯責任,法國民法、德國民法則繼承了這種過錯責任,20世紀出現了無過錯責任。無論是過錯責任還是無過錯責任,都是依據損害賠償請求權確定歸責原則。如《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規定:任何行為使他人受損害時,因自己的過錯而致損害發生之人對該他人負賠償的責任。此後制定的德國民法典、日本民法典等均作如是規定。
❸ 《侵權責任法》第28條中第三人原因有無存在的必要性簡答題
第三人原因,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啊
❹ 簡要回答侵權民事責任免責事由的種類
侵權民事責任免責事由的種類:
1、依法執行職務。具有一定職責的工作人員,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在執行職務時不可避免地對他人的財產或人身造成傷害,不構成侵權行為。依法執行職務的行為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執行職務的許可權來自法律規定,或法律的授權。只有來自明確的法律規定或合法授權的行為,才能保證其是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而為的行為。擁有一定職權的人,如果沒有法律規定或合法授權,造成他人的人身或財產損害應認定為濫用職權行為,不能免責。
(2)執行職務的行為不應超過必要的限度。只有在不造成損害就不能執行職務或有效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的情況下,才能允許執行職務人對他人造成一定的損害。
2、正當防衛。為了保護公共利益、自身或他人的合法利益,對於正在進行非法侵害的人給予適當的還擊,以排除或減輕違法行為可能造成的損害,正當防衛行為是合法行為。正當防衛的構成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防衛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或他人的合法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防衛目的的正當性是正當防衛的前提條件。
(2)防衛的時間條件是侵害行為正在實施。
(3)防衛的對象只能是加害人。正當防衛的目的是為了排除或阻止不法侵害,只有針對加害人才能達到目的,因此不允許對加害人之外的人進行所謂的防衛。如果加害行為來自動物,對動物進行反擊也構成正當防衛。
(4)正當防衛不應超過必要的限度。正當防衛以能夠阻止加害行為為限度,如果超過了這一限度,對加害人造成了過重的損害,構成防衛過當。正當防衛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3、緊急避險。是指在危險情況下,為了使社會公共利益、自身或他人的合法權益免受更大的損害,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採取的致他人或本人損害的行為。緊急避險行為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必須有正在發生的危險,威脅到本人、他人的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
(2)除了採取緊急避險的方式外,沒有其它可以排除危險的方式。
(3)《民法通則》第129條規定:「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民事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或者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因緊急避險採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4、受害人的同意。指受害人事先明確表示願意自行承擔某種損害結果,而且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這種行為的構成要件包括:
(1)有同意承擔損害後果的意思表示。
(2)意思表示應採取明示的方式。受害人同意的意思表示應當明確表達,不能以默示方式推定。
(3)受害人同意的損害後果,不應違背社會公共利益與法律。
(4)受害人的同意應當在損害發生前作出。損害發生後受害人同意免除加害人的責任,只是一種責任的事後免除方式,不同於受害人同意的行為。
5、不可抗力。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既包括自然現象,如地震、洪水、台風、火山爆發等,也包括某些社會現象,如戰爭、暴亂等。
6、其他法定免責事由。民事侵權應當相應的賠償責任,但一些特殊情況行為人可以免責,這樣可以更好地維護當事人的利益。
侵權民事責任的免責事由,主要特徵:
1、侵權民事責任的免責事由,須是客觀存在的、已經發生的事實。
2、侵權民事責任的免責事由,是對抗對方當事人行使請求權的客觀事實。
3、一定的免責事由總是以一定的歸責原則和責任構成要件為前提的。
❺ 侵權責任法簡答題
連帶責任主張形式:第十三條 法律規定承擔連帶責任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
未辦理登記的機動車責任承擔方式: 第五十條 當事人之間已經以買賣等方式轉讓並交付機動車但未辦理所有權轉移登記,發生交通事故後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受讓人承擔賠償責任。
❻ 論述題:1、 試述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 2、 試述勞動合同的解除。
1、 試述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
法律規定了只能違約、侵權之間二選一要求對方賠償責任。 如果違反合同規定了一般是按照違約來進行追究責任,如果違反的那條合同規定本身就違反法律強制規定可以按照侵權追究責任同時要求法院確認對應合同條款無效。 加害給付因行為的復雜性和損害後果的多重性,不僅產生侵權責任,而且產生合同責任。 加害給付是因為不履行合同義務而發生的,在當事人之間仍然要產生合同責任問題。事實上,我國現行立法也並沒有完全否定加害給付所產生的合同責任問題。例如《產品質量法》在規定加害給付的侵權責任的同時,也於第28條明確規定了「生產者之間、銷售者之間、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訂立的產品購銷、加工承攬合同有不同約定的,合同當事人按照合同約定執行。」顯然,合同責任是有法律依據的。合同責任在許多情況下更有利於保護受害人。 1、從責任競合的觀點來看,由於合同責任和侵權責任在舉證、歸責原則、責任構成條件、免責條件等方面存在著重大區別,選擇不同的責任也將會對訴訟的管轄產生重大影響,所以允許當事人選擇合同責任對受害人利益的保護是有利的。 2、從賠償的范圍來看,合同的損害賠償旨在賠償受害人期待利益和信賴利益的損失,從而使受害人獲得從交易中應該得到的利益,如果因加害給付使受害人遭受了重大的可得利益的損失,受害人並可以就此舉證,那麼允許受害人選擇合同責任並使其獲得可得利益的賠償,顯然對受害人是有利的。 加害給付與侵權責任 債務人因交付不合格產品,致使債權人或其他人人身、財產權益遭受損害,既侵害了侵權法所保障的權益范圍,又符合侵權責任構成要件。例如,出賣人因過失未告知汽車剎車有毛病,使得買受人因車禍受害,就構成了侵權行為。 受害人可以按侵權行為責任提起訴訟的情況: 1、由於債務人的不適當履行行為造成了對第三人的損害。 由於第三人與債務人之間並無合同關系,對第三人的損害也是當事人訂約時所不可預見的,如果使用合同責任,債務人既可以合同相勸性規則否定其存在,也可因其訂約時不可預見違約後果要求減輕或免除其責任。這對第三人來說是不利的。所以我們認為應當將加害給付造成第三人損害作為一種單獨的侵權行為對待,由加害人直接對第三人負侵權責任。 2、因為加害給付造成了受害人的人身傷害。 按照我國判例和學說的一般觀點,在債務不履行的情況下,債務人主要應當對其違約行為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違約責任。而對違約造成的人身傷亡,則因為是在當事人訂立合同時不可預見的,因此不應由債務人賠償。對於人身傷害的損害賠償,主要應通過侵權責任來加以解決。從合同法和侵權法所保障的利益來看,合同法所保護的履行利益和信賴利益都是財產利益;而侵權法所保護的利益則是指現有財產利益和人身利益。因此加害給付造成人身傷亡的後果已侵害了侵權法所保護的利益,必須按侵權責任來處理。 3、因為加害給付時造成受害人精神損害。 例如債務人交付的食物腐爛,受害人食用後造成精神痛苦,是否可依據合同責任獲得賠償,對此國外的判例學說存在不同觀點,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並不允許受害人根據合同責任而獲得精神賠償。筆者認為,由於精神損害是合同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以預見的,同時這種損害又難以通過金錢加以衡量,因此原則上受害人不能通過合同之訴獲得精神損害賠償。如果將精神損害納入合同法的范圍,則會使因合同不履行行為而使債權人產生焦急、不安、憤怒、憂慮等都要求精神賠償,從而會人為地增加各種不必要的賠償糾紛;所以在因加害給付而造成精神損害的情況下,受害人只能按侵權責任獲得賠償。
2、 試述勞動合同的解除。
勞動合同的解除,是指當事人雙方提前終止勞動合同的法律效力,解除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勞動合同的變更:是指當事人雙方對依法成立、尚未履行的勞動合同條款所作的修改或增減。
1、 勞動合同解除
2、 協商解除
第三十六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二)勞動者提出解除
1、勞動者提前通知解除勞動合同
第三十七條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2、勞動者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
第三十八條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四)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
(三)用人單位提出解除
1、用人單位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
第三十九條 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2、無過失性辭退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後,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
3、經濟性裁員
第四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減人員二十人以上或者裁減不足二十人但占企業職工總數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後,裁減人員方案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可以裁減人員:
(一)依照企業破產法規定進行重整的;
(二)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的;
(三)企業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合同後,仍需裁減人員的;
(四)其他因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經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的。
裁減人員時,應當優先留用下列人員:
(一)與本單位訂立較長期限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二)與本單位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三)家庭無其他就業人員,有需要扶養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用人單位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裁減人員,在六個月內重新招用人員的,應當通知被裁減的人員,並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招用被裁減的人員。
分享給你的朋友吧:
4、解除行為的限制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二條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條、第四十一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
(一)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勞動者未進行離崗前職業病健康檢查,或者疑似職業病病人在診斷或者醫學觀察期間的;
(二)在本單位患職業病或者因工負傷並被確認喪失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內的;
(四)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單位連續工作滿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五年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❼ 侵權行為法論述題兩道
樓主啊,這是數學區,你這題目發錯區了,你發在其他區試試?
❽ 論述題,用《侵權責任法第87條》論述煙灰缸從天而降的問題。
第八十七條 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
(一)關於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
造成他人損害的物品須是從建築物中拋擲或墜落的。如果物體並非從建築物中拋擲或墜落,不適用該規定。例如,在群眾性活動中被他人從人群中拋擲的物品砸傷而無法確定具體的侵權人時,被侵權人不能依據這一條主張由參加活動的所有可能的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在道路上被機動車撞傷而無法確定具體的加害車輛時,被侵權人不能主張由當時所有經過的可能加害的車輛承擔賠償責任。
(二)關於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
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是指無法確定物品具體是從哪一個房間拋擲、墜落的,因此無法確定具體的侵權人。
(三)關於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
在建築物使用人是多人的情況下,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要從這些使用人中確定可能的侵權人。本條規定的建築物使用人,是指在侵權行為發生時建築物的實際使用人。建築物使用人在建築物內進行活動,控制、管理著建築物和建築物內的物品,建築物拋擲物、墜落物致人損害,無法確定具體侵權人時,在他們中間確定可能的侵權人,符合社會生活實踐經驗。
使用人包括使用建築物的所有權人、承租人、借用人以及其他使用建築物的人。物業服務公司是否屬於建築物使用人,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情況下,物業服務公司只是與業主簽訂合同,負責對物業的管理、服務,並不佔有、控制建築物本身,其不屬於建築物使用人。但是,如果物業服務公司實際佔有、使用建築物,則其也屬於建築物使用人。
如果按照社會生活實踐經驗、科學手段以及其他方法,可以推測認為拋擲物、墜落物有可能是從某人使用的建築物中拋擲或墜落的,則該使用人就是本條所說的「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當然,這種可能性必須在一定的合理范圍內。例如,如果被侵權人在街上被建築物上的拋擲物、墜落物砸傷,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並非該條街上所有的建築物的使用人均要承擔責任,而是首先要將范圍界定在侵權行為發生地周圍合理范圍內的建築物的使用人。再如,如果被侵權人在一座居民樓的北面被從該樓上拋擲或墜落的物品砸傷,一般認為,居住在該樓南面的居民不屬於「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
(四)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
本條採用舉證責任倒置。根據本條規定,無法確定具體的侵權人的,由被侵權人證明自己是被建築物上的拋擲物、墜落物傷害的,由建築物使用人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建築物使用人不能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要對被侵權人受到的損害進行補償。如果有證據能夠確定具體的侵權人,則其他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無須再舉證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
建築物拋擲物、墜落物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對被侵權人給予補償。各個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之間不承擔連帶責任,而是按份分別對被侵權人進行補償。被侵權人不能要求某一個或一部分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補償其全部的損害,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按照自己應承擔的份額對被侵權人進行補償後,也不能向其他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追償。但是,發現了真正侵權人的,可以向真正的侵權人進行追償。
其他注意:
建築物不明拋擲物、墜落物致人損害與共同危險行為有以下幾點區別:
(1)通常情況下,建築物不明拋擲物、墜落物致人損害,是某一個人拋擲物品或者其管理的物品墜落;共同危險行為是多個人同時實施危害他人安全的行為。
(2)建築物不明拋擲物、墜落物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盡管這些建築物使用人實際上並沒有拋擲物品或者其物品並沒有墜落;共同危險行為中,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因為共同危險行為人都實施了危及他人安全的行為,因此由共同危險行為人承擔責任。
(3)建築物不明拋擲物、墜落物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對受害人給予補償;共同危險行為中,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❾ 侵權行為法學簡答題:侵權責任與行政、刑事責任的承擔順序如何
侵權責任法第四條規定:「侵權人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的,不影響依法承擔侵權責任。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侵權人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擔侵權責任。」該規定確立了在處理侵權責任與其他法律責任的關系時應當堅持的兩個原則,即,獨立運行原則和優先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