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股權轉讓合同糾紛案件的管轄的方式:一般情況下,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若因合同產生確認股東資格、分配利潤等糾紛的,則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三條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五條
因票據糾紛提起的訴訟,由票據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六條
因公司設立、確認股東資格、分配利潤、解散等糾紛提起的訴訟,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❷ 股權轉讓出現糾紛怎麼解決
(一)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沒有徵得其他股東同意的處理
未依法徵得其他股東同意而轉讓股權的行為,嚴格講是處於效力待定狀態,如果其他股東追認的,則轉讓仍為有效。此種情形下,糾紛一般有兩類:
1、股權轉讓合同成立後,尚未履行或尚未履行完畢,而受讓人起訴出讓人,要求其繼續履行合同。法院在審理過程中,可以先將該訴訟情況通知公司,讓其在一定限期內徵求其他股東對該轉讓合同的意見,其他股東在期限內有超過半數以上股東作追認或不作相反意思表示(通知轉讓而不作否認,視為同意轉讓),且不同意轉讓的其他股東又不購買該轉讓出資的,或僅欲以低於轉讓合同價格購買的,判令轉讓合同雙方當事人繼續履行合同。如在合理期限內有其他股東表示以相同或優於該轉讓合同的價格條件購買該股權的,則視出讓人意思表示而定。如出讓人在此期間轉而與其他股東履行股權轉讓的,則原股權轉讓合同受讓人要求繼續履行合同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但其可以要求出讓方承擔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已部分履行的應作無效處理,出讓人還應返還其已收取部分轉讓款及法定孳息。但審判實踐中,法院應以受讓人在審理中變更原訴請而為之,否則法院只能僅就原訴請審理,或予以駁回其要求繼續履行的訴訟請求,而不必主動干預應由當事人自由表示的私權。如經訴訟中給予一定的追認征詢期限後,仍未能滿足現行公司法第三十五條第二款之條件的,則該轉讓合同確認無效,繼續履行不予支持,出讓方與受讓方之間亦如前述,可按無效返還及根據過錯賠償損失的原則處理。
2、公司要求確認股東出讓的股權無效。在審理中,應由出讓股權的股東負責舉證,在期限屆滿前如其能舉證證明已向公司提出轉讓其所擁有股權並徵求其他股東意見的請求,公司過半數股東同意轉讓,且不同意轉讓的股東未作購買該股權的意思表示,或其所報價格的要求劣於現股東以外受讓人所出價格條件的,則該轉讓合同有效。此外,如公司提起確認無效之訴時,出讓人所轉讓的股權業已登記到受讓人名下,則此種情形可視為其他股東已明知,並同意該轉讓。該轉讓合同也為有效。除此兩種以外,轉讓合同無效。由此,繼而引起合同雙方當事人糾紛的,根據合同相對性原則,區分合同內外關系,受讓人與出讓人之間的糾紛屬轉讓合同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公司與出讓人之間的糾紛屬轉讓合同一方當事人與合同之外第三人的關系,故一般應另行成訴,處理中按無效返還並按過錯賠償損失的原則裁判。
(二)股權出讓人是實際投資未到位者或抽逃投資者的處理
在此情形下的糾紛,一般也存在兩類。一為股權受讓人以出讓人欺詐為由,要求撤銷股權轉讓合同或確認其為無效;二為公司債權人發現注冊資金未到位,而要求出讓人、受讓人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且前一糾紛往往因後一糾紛的發生而引發。在這類糾紛中,對於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也不能一概認定為無效。審判實踐中,應具體考察出讓人對受讓人是否構成欺詐來確定合同效力或是否屬可撤銷合同。如出讓人轉讓股權時,對受讓人隱瞞了其真實出資情況的,受讓人可以欺詐為由撤銷合同,或主張合同無效。如公司債權人因追索債權,而將受讓人與公司列為共同被告起訴的,審理中受讓人又以欺詐為由主張撤銷股權轉讓合同的,則應告知其另行起訴。因後一案處理的結果為前一案處理的依據,故程序上應按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六條第一款第五項的規定,中止前一案的審理。後一案處理中,如股權轉讓合同被撤銷或確認無效,則前一案中受讓人不再為應承擔責任的共同被告,債權人可申請追加出讓人為共同被告,由出讓人承擔出資未到位而產生的民事責任。如債權人將出讓人、受讓人一並與公司列為共同被告的,則受讓人以欺詐為由主張轉讓合同撤銷之訴,可在公司債務糾紛中合並審理。如股權轉讓當時受讓人明知或應當知道出讓人出資不到位的真實情況而接受轉讓,或受讓人知道該事由後放棄撤銷權,或未按合同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的期限行使撤銷權的,則視為其已同意在受讓股權的同時承受原出讓人因該股權所存瑕疵而應負的責任,故而受讓人不能因公司債務糾紛而再主張撤銷股權轉讓合同。在此情況下,應由受讓人承擔注冊資金不到位而產生的民事責任。另外,因公司注冊資本是公司作為市場主體而存在並運行的物質基礎,公司設立時股東所負投資義務是公司法所要求的法定義務,出讓人未盡出資義務而產生的責任,並不能因股權的轉讓而當然免除,故對受讓人所不能承擔部分,應令出讓人承擔賠償責任,這是一種與其義務相適應的補充責任。
二、股權轉讓糾紛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處理
由於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在我院審理股權轉讓糾紛案件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不少疑難問題,主要涉及股權的確定問題、股權轉讓合同效力問題及股權轉讓導致一人公司存在的問題,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股權如何確定的問題。股權是指股東按其投入公司的資本額所享有的資產受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股權是股權轉讓的前提,轉讓人如不享有股權,自然不能進行股權轉讓。認定股權的存在,是審查股權轉讓效力的先決條件。在審判實踐中,絕大多數轉讓人都是公司章程或股東名冊及工商登記載明的、並享有公司合法股權的股東,但在極少數案件中,遇到了這樣一種情況:轉讓人與其他股東共同出資設立了公司,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全體股東共同約定不將轉讓人的名字載入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及工商登記資料,後來轉讓人將股權進行轉讓。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認定股權的存在並進而判定股權轉讓的效力?根據《公司法》第22條規定,公司章程應記載股東姓名或名稱;根據第31條規定,公司應當置備股東名冊,並記載股東的姓名或名稱及股東的出資額。從上述規定來看,一般情況下,確定股東是否享有股權,應從其是否實際出資、公司章程和公司股東名冊上是否記載其姓名或名稱等幾個方面進行考察。就上述情況下,轉讓人是否享有股權,我們應該視股權轉讓是在股東間進行還是股東與非股東間進行而定。如果股權轉讓是在股東間進行的,雖然轉讓人的名字或名稱並未記載於公司章程和股東名冊,也未在工商管理部門登記,但是由於全體股東對轉讓人是實質意義上的股東並無異議,我們也應確認其股東的身份及其享有的股權;如果股權轉讓是在股東與非股東間進行的,即使轉讓人實際出資了,我們也不能認定其享有股權,因為公司章程、股東名冊及工商登記資料上未記載其姓名或名稱,其身份對外沒有公示,也就不具有公信力,受讓人可以以此進行抗辯。當然,如果受讓人明知轉讓人股東的身份沒有公示,經其他股東同意,仍然願意與其交易,我們就應當尊重各方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確認並維護既有的交易。
❸ 股權轉讓合同履行
股權轉讓合同履行地一般是指合同約定的履行地。但若合同對履行地點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爭議標的為其他標的,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且合同沒有實際履行,當事人雙方住所地都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三條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的解釋》第十八條
合同約定履行地點的,以約定的履行地點為合同履行地。
合同對履行地點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爭議標的為給付貨幣的,接收貨幣一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交付不動產的,不動產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其他標的,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即時結清的合同,交易行為地為合同履行地。
合同沒有實際履行,當事人雙方住所地都不在合同約定的履行地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❹ 股權轉讓合同糾紛國家裁定
股權轉讓合同糾紛的法院管轄地,是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的人民法院;但如果當事人依法約定由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的,管轄地是其約定的法院。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三條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三條
下列案件,由本條規定的人民法院專屬管轄:
(一)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二)因港口作業中發生糾紛提起的訴訟,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三)因繼承遺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或者主要遺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四條
合同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書面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❺ 股權轉讓協議糾紛案件需要提供哪些證據
證明當事人訴訟主體資格的證據
(1)當事人為公民的內,應提交身份證或容戶口本;
(2)當事人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應提交登記資料,如《工商營業執照》副本、工商登記機關出具的公司注冊登記資料、社團法人登記證等;
(3)當事人名稱在法律關系成立後有變更的,應提交登記機關出具的變更證明。
證明股權轉讓合同成立的證據
(1)股東同意轉讓(出資)的證據;
(2)當事人簽訂的《股權轉讓合同》及補充協議和《公司章程》。
證明股權轉讓合同履行情況的證據
(1)資產評估報告、驗資報告等;
(2)出讓或接收股權(出資)的證明。如給付、接收轉讓股款,公司出具的出資證明書、股東名冊,出讓方將公司的管理權轉移給受讓方的證據等;
(3)工商登記機關辦理股權變更登記的資料。
提交訴訟請求的計算依據
(1)支持訴訟請求的有關計算方法及計算清單。如本金、利息、違約金、賠償金的計算清單;
(2)當事人認為應當向法庭提交的其他證據。
以上是關於股權轉讓協議糾紛案件應提供證據的總結,若能提供進一步的信息,有助於提供更詳細准確的解答。
❻ 股權轉讓合同履行糾紛如何處理
一、股權轉讓合同違約糾紛
這類糾紛一般比較簡單,主要是股權轉讓方為配合變更股權登記或者股權受讓方為如約支付股權轉讓費,或股權轉讓方違反其在股權轉讓中所作之承諾。處理這類糾紛的主要依據是股權轉讓合同,若合同未約定明確則按照合同法及公司法的相關規定或原理處理。
二、股權轉讓合同效力糾紛
這類糾紛主要是股權轉讓合同違反公司法第七十一條的規定或公司章程而引發的股權轉讓合同糾紛。公司法第七十一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權。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徵求同意,其他股東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30日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經股東同意轉讓的股權,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有優先購買權。兩個以上股東主張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協商確定各自的購買比例;協商不成的,按照轉讓時各自的出資比例行使優先購買權。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公司章程中也有可能對股權轉讓做其他限制性的規定。
實踐中,到公司登記機關完成股權變更登記須向登記機關提交相關文件,一般要求公司提供股權轉讓合同、股東會決議,公司章程及其修正案等,若公司不能提供,則公司登記機關不會受理公司變更登記的申請。公司登記機關審核文件後,若發現股權轉讓不符合公司法第七十一條的規定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公司登記機關不會對此予以變更登記。
若股權轉讓合同違反公司章程規定,則應視公司登記機關的要求選擇由公司股東先變更公司章程,之後再按照法定程序完成股權變更,或公司章程變更與股權轉讓同時進行。否則股權轉讓合同對公司及其公司其他股東不具有法律效力。
若股權轉讓合同不違反公司章程,但違反公司法第七十一條的規定,則股權轉讓合同對公司及公司其他股東的法律效力處於不確定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轉讓股權的股東可以補走通知程序。若轉讓股權的股東能舉證證明自己已向公司提出轉讓其所擁有股權並徵求其他股東意見的請求,公司過半數股東同意(包括視為同意的情形)轉讓,且不同意轉讓的股東所報受讓條件劣於股權受讓人所處受讓條件的,則該轉讓合同對公司及其公司其他股東具有法律約束力。若公司其他股東表示以相同或者優於該股權轉讓合同的受讓條件購買該股權的,則視股權轉讓人意思表示而定,股權轉讓人可以選擇將股權轉讓給提供更優越條件的股東,也可以選擇不轉讓股權,其不可以選擇堅持將股權轉讓給原股權受讓人。
在股權轉讓合同違反公司章程或依據公司法第七十一條的規定確定不符合股權轉讓條件的情況下,該合同的效力如何?實踐中,多將其認定為無效或者可撤銷的合同。
三、股權工商變更登記糾紛
這類糾紛主要有三種情況:第一,公司或公司股東提供冒名簽署、蓋章的虛假材料辦理了股權變更手續;第二,股權轉讓合同生效後,轉讓方不配合辦理股東變更登記;第三,股權轉讓合同需審批的,審批環節出現轉讓方不配合辦理審批或者未獲得審批許可等問題。
就第一個問題,公司或公司股東提供冒名簽署、蓋章的虛假材料辦理了股權變更手續在實踐中並不少見。受害方可申請法院確認股權轉讓協議無效,並恢復原登記。對於公司內部關系較為復雜的公司,股東應當不時至工商局查詢公司股權狀況,以避免出現股權在其不知的情況下被轉讓。對於股權受讓方來說,也應對公司文件真實的問題予以謹慎處理,保留股權轉讓過程中相關股東、股東代表及法定代表人簽字的文件,對於簽字事宜應當堅持現場面簽。
就第二個問題,股權轉讓合同生效後,轉讓方不配合辦理股東變更登記,雖然也較為常見,若公司其他股東、法定代表人配合,處理起來還是比較簡單。可訴請法院要求股權轉讓方及公司配合辦理變更登記手續。若公司其他股東、法定代表人不配合,則在實踐中很難處理。為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建議包括股權轉讓協議、公司章程修正案、股東會決議、公司變更更急文件同時簽署,一式多份,相關方各存一份。此外,股權受讓方可以可以依據合同法關於解除合同的規定,解除合同。
就第三個問題,股權轉讓合同須審批的,審批環節出現問題,以往在外商投資領域的實踐中時常發生,發生相關糾紛後具體法院的判決也不一致。就此問題,2010年8月5日頒布的外資糾紛規定(一)做了細化明確的規定。
第一,關於股權轉讓合同未獲審批如何處理的問題,根據外資糾紛規定(一)第七條的規定:「轉讓方、外商投資企業或者受讓方根據本規定第六條第一款的規定就外商投資企業股權轉讓合同報批,未獲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機關批准,受讓方另行起訴,請求轉讓方返還其已支付的轉讓款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受讓方請求轉讓方賠償因此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應根據轉讓方是否存在過錯以及過錯大小認定其是否承擔賠償責任及具體賠償數額。」根據外資糾紛規定(一)第十條的規定:「外商投資企業股權轉讓合同成立後,受讓方已實際參與外商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並獲取收益,但合同未獲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機關批准,轉讓方請求受讓方退出外商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並將受讓方因實際參與經營管理而獲得的收益在扣除相關成本費用後支付給轉讓方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二,關於股權轉讓價款支付與股權轉讓合同審批問題,根據外資糾紛規定(一)第九條額規定:「外商投資企業股權轉讓合同成立後,受讓方未支付股權轉讓費,轉讓方和外商投資企業亦未履行報批義務,轉讓方請求受讓方支付股權轉讓款的,人民法院應當中止審理,指令轉讓方在一定期限內辦理報批手續。該股權轉讓合同獲得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機關批準的,對轉讓方關於支付轉讓款的訴訟請求,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四、出資瑕疵股權轉讓糾紛
在股權轉讓方具有出資瑕疵的情況下,若股權受讓方對該情況不知悉,則股權受讓方可以欺詐或者顯示公平為由,主張撤銷協議,或者以此為抗辯拒絕支付股權轉讓款,或者要求調整股權轉讓價款;若股權受讓方對該情況知悉,則無權主張撤銷股權轉讓合同。此外,就出資瑕疵的責任,根據公司法解釋(三)第十九條的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即轉讓股權,受讓人對此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公司請求該股東履行出資義務、受讓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以支持;公司債權人依照本規定第十三條第二款向該股東提起訴訟,同時請求前述受讓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受讓人根據前款規定承擔責任後,向該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追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❼ 股權轉讓合同糾紛如何審理
股權轉讓合同糾紛案件的審理規范
一、下次股權轉讓合同糾紛的審理規范
(一)瑕疵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認定標准
瑕疵出資或者抽逃出資的股東與足額出資的股東一樣,應當享有相應的股東權利,承擔股東義務,因此,瑕疵出資或者抽逃出資的股東仍然有權將其有瑕疵的股東資格或者股東身份轉讓給第三人。單純就出資是否存在瑕疵而言,不應構成對股權轉讓合同效力的影響。
此時股東權轉讓合同效力的認定,應根據受讓人是否明知或應知出資未到位的真實情況來確定。出讓人未告知受讓人出資瑕疵的真實情況,出讓人對此也不明知或應當知道的,受讓人可以以欺詐為由主張撤銷合同。對於轉讓人已經向受讓人告知其股東存在瑕疵的真實情況,受讓人仍然同意受讓該股權的,則該股權轉讓合同應當認定有效,受讓人同時亦無權申請撤銷該股權轉讓合同。
(二)瑕疵股權轉讓合同當事人民事責任的承擔
瑕疵股權轉讓後,在債權人追索債權的訴訟中,如果債權人將出讓人和受讓人列為共同被告,同時受讓人以欺詐為由要求撤銷合同的,債務糾紛可以和股權轉讓糾紛合並審理。如果債權人僅將受讓人與公司列為共同被告,受讓人又以欺詐為由主張撤銷股權轉讓合同的,應另行起訴,但應先於債務糾紛審理,債務糾紛應中止審理。
受讓人明知或應知出資瑕疵仍接受轉讓的,意味著受讓人必須承擔不足注冊資本的義務,受讓人應承擔因注冊資本不到位而產生的民事責任,不能承擔部分,由出讓人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二、導致公司股東組成違法的股權轉讓合同糾紛的審理規范
(一)導致公司股東組成違法的股權轉讓合同的主要類型
司法實踐中,導致公司股東組成違法的股權轉讓合同的類型主要包括:
1.有限責任公司原有股東人數為50人以下,但由於股權轉讓合同的履行,將導致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超過50人。根據我國《公司法》第24條的規定,有限責任公司有50個以下股東共同出資設立。
2.因股權轉讓合同的履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人數少於2人。根據《公司法》第79條規定,股份有限公司,應當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為發起人。
3.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股權全部歸於中方或外方。
(二)相關股權轉讓合同效力的認定
對此問題,應當按以下幾個原則來認定相關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
1.對於股權轉讓導致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人數超過50人的,應當認定轉讓合同無效,以體現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和封閉性。
2.對於股權轉讓導致股份有限公司股東人數少於2人即全部歸於一人的,也不應僅據此認定股權轉讓合同無效。
3.對於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股權轉讓後,全部股權歸於一個外方股東的,由於外商獨資有限責任公司是法律允許的公司形式,除了該企業經營行業屬於國家有限外商投資的行業的以外,不得以此認定股權轉讓合同無效。但該企業經營行業屬於國家限制外商投資的行業,股權轉讓依法不可能得到批準的,應認定股權轉讓合同無效。股權轉讓後合營企業股權全部歸於兩個以上中方股東的,只涉及公司性質的變更,不影響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但股權全部歸於一個中方的,按照上述第(2)條的方法處理更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