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超市某商品特價,結果收款還是照原價,消費者如何維權
這是超市的責任,一般大型超市遇到這種情況會主動承認錯誤而且會同意給你退貨,如果你堅持不退貨他們都會給你補差價的,超市不這樣做那就是欺詐行為。
『貳』 <新消法>、<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的立法依據是什麼
【解讀】
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新《消法》)對網路購物等非現場購物進行創新性的規定,即第二十五條規定:「經營者採用網路、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一)消費者定作的;(二)鮮活易腐的;(三)在線下載或者消費者拆封的音像製品、計算機軟體等數字化商品;(四)交付的報紙、期刊……而在網路購物等新興消費糾紛解決過程中發現,經營者以各種手段及借口規避新《消法》的「七日無理由退貨」規定,如私設購物規定、以商品被拆封等理由拒絕消費者的退貨申請,針對這一問題,《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做了更為細化的規定。
如《辦法》第九條規定:「經營者採用網路、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應當依照法律規定承擔無理由退貨義務,不得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絕。經營者有下列情形之一並超過十五日的,視為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絕:(一)對於適用無理由退貨的商品,自收到消費者退貨要求之日起未辦理退貨手續……(四)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無正當理由未返還消費者支付的商品價款。」
根據上述規定可知,即將施行的《辦法》細化了新《消法》的「無因退換貨」規定,且規定經營者不依法履行「七日無理由退貨」並超過15日的,視為故意拖延和無理拒絕,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他有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
因此,案例中王先生遇到的問題在《辦法》中有了明確規定,即經營者以商品被拆封、查驗影響商品完好為由拒絕退貨的,超過十五日,即視為經營者存在故意拖延或無理拒絕的行為,根據情節嚴重程度依法予以懲處。
解讀二:《辦法》實施後,「預付款消費」不再退費難
觀點:預付款消費有保障,違約經營者將受嚴懲
【案例】
日前,消費者張先生在一家健身房辦理了一張健身卡,並存入5000元錢。之後,健身房竟貼出「裝修通知」,裝修幾個月一直不恢復營業。後張先生聽說健身房早已停業,可卡內還存有幾千元預付款,便找經營者退款。但經營者讓張先生回家「等信兒」,一直拖延張先生,不予退款,張先生就此事多處投訴。
【解讀】
預付卡消費投訴是近些年消費糾紛中的熱點、難點問題。而對於預付款問題,新《消法》第五十三條僅規定:「經營者以預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應當按照約定提供。未按照約定提供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履行約定或者退回預付款;並應當承擔預付款的利息、消費者必須支付的合理費用。」
即經營者未按照約定提供商品或服務的,只對經營者應該履行退回預付款的責任及義務進行了規定,但對於經營者拒絕履行退費等義務的情形,新《消法》未明確規定,而《辦法》對此進行了具體補充。
即經營者以預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服務的,應當與消費者明確約定責任義務等內容;針對預收款消費方式中的退款難,專門規定了對退款無約定的,要按照有利於消費者的計算方式折算退款金額。經營者對消費者提出的合理退款要求,明確表示不予退款的自消費者提出退款要求之日起超過15日未退款的,視為故意拖延或無理拒絕,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他有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可以根據情節單處或者並處警告、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這既是對經營者拒絕履行預付款退費等義務的更為細致的規定,也是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實際且具體的保護。
解讀三:《辦法》實施後,可以對「霸王條款」堅決說「NO」
觀點:對「霸王條款」零容忍,加強懲治力度
【案例】
小王約朋友周末聚會,特意將家中藏酒拿到飯店,誰知被飯店方告知:「本店嚴禁自帶酒水,如自帶酒水需加收開瓶費」。小王認為飯店如此規定極不公平,故到消協投訴。
【解讀】
近年來,「霸王條款」一直是新聞媒體、社會公眾所關注的熱點,也是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點。新《消法》將經營者的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與格式條款一起作並列表述,《辦法》則將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中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進行了細化,也加強了懲治力度。
《辦法》第十二條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使用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的,應當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內容,並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予以說明,不得作出含有下列內容的規定:(一)免除或者部分免除經營者對其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應當承擔的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賠償損失等責任……(四)強制或者變相強制消費者購買和使用其提供的或者其指定的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對不接受其不合理條件的消費者拒絕提供相應商品或者服務,或者提高收費標准;(五)規定經營者有權任意變更或者解除合同,限制消費者依法變更或者解除合同權利;(六)規定經營者單方享有解釋權或者最終解釋權……
實際上,以往的消費活動中,絕大部分經營者提供的是格式條款合同,使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將不必要的責任強加於消費者,遏制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辦法》對於經營者和消費者雙方地位上的平衡,體現了我國市場經濟鼓勵自由平等的價值體現,對於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具有積極作用。
解讀四:《辦法》實施後,可能遭遇的「種種欺詐」都列明在內
觀點:明確欺詐情形,嚴懲欺詐行為
【案例】
消費者張女士在一家服裝店以2000元的價格購買了一件「清倉甩賣」的衣服。幾天後,張女士再去這家服裝店時發現,店內在售的同款大衣,價格是1300元,但已經沒有「清倉甩賣」的標志了。張女士認為,她當時購買這個大衣是因為當時是「清倉價」肯定便宜才購買的,誰知後期更便宜了。張女士覺得自己被商家欺騙了,故投訴到消協。
【解讀】
新《消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並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新《消法》雖對欺詐行為賠償數額進行了規定,但卻缺乏對欺詐種類明確界定。
《辦法》在注重對經營者銷售商品的行為進行規范的同時,還特別注重對服務欺詐的認定。不僅在多項條款里提到了服務,還在第十三條新增了對裝修、家政服務、房屋租賃等服務領域欺詐行為的認定。
解讀五:《辦法》實施後,個人信息范圍更明確
觀點: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動真格
【案例】
消費者李先生近期計劃買房結婚,在看過幾個樓盤後,他經常會接到一些其他樓盤,甚至是裝修公司、房產中介等打來的營銷電話,有的甚至把賣房信息貼到其目前居住房子的門上。種種跡象表明李先生的個人信息已被泄露,但這些個人信息是怎麼被透露出去的?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
【解讀】
消費者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是去年新《消法》的一大亮點,但缺乏較為細致、明確的規定,此問題在《辦法》中進行了補充,並對個人信息的范圍進行了明確。《辦法》第十一條規定:「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並經消費者同意。經營者不得有下列行為:(一)未經消費者同意,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二)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所收集的消費者個人信息;(三)未經消費者同意或者請求,或者消費者明確表示拒絕,向其發送商業性信息。
消費者個人信息是指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活動中收集的消費者姓名、性別、職業、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住址、聯系方式、收入和財產狀況、健康狀況、消費情況等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消費者的信息。
由此可知,無論是新《消法》還是即將施行的《辦法》,也與國際上相關立法是一致的,適應了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個人信息使用條件。
解讀六:《辦法》實施後,買賣貨品將不再被騙
觀點:加大行政處罰力度、公示處罰信息、記入經營者信用檔案
【案例】
李先生欲購一批貨物,經朋友介紹認識了王先生,在李先生簽字、付款後,發現已經找不到王先生本人,後經調查得知,王先生在與李先生簽字之前,就已經負債累累,並多次被當地相關部門行政處罰,但由於李先生並不知曉王先生被處罰信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簽訂了合同。
【解讀】
新《消法》和《辦法》強調加強社會誠信建設,要求經營者恪守社會公德,誠信經營,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在增加經營者義務、責任的同時,強化有關行政保護力度。
《辦法》第十五條規定:「經營者違反本辦法第十二條、第十三條規定,其他法律、法規有規定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法律、法規未作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可以單處或者並處警告,違法所得三倍以下,但最高不超過三萬元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一萬元以下的罰款。」《辦法》第十九條規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照法律法規及本辦法規定對經營者予以行政處罰的,應當記入經營者的信用檔案,並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等及時向社會公布。」
《辦法》施行後,如果李先生可以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到王先生的處罰信息及信用檔案,再決定是否與其簽訂合同,將有利於預防合同風險,減少經濟損失。因此,《辦法》明確將行政處罰案件信息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等向社會公布,有利於通過信用的約束,用社會的力量懲戒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違法經營者。
『叄』 別人欠我錢,我請收賬公司收款,如果出了什麼法律糾紛我是否要負法律責任
要負法律責任的。
你簽訂的委託協議,出了問題全由收賬公司負責,但是協議只有當事人所作出的意思表示合法,才具有國家法律約束力。而討債公司的存在是不合法的,所以這種協議在法律層面來講是無效的。
2000年,國家經貿委,公安部,工商三部委聯合下發了一份名位「取締各類討債公司,嚴厲打擊非法討債活動的通知」,該通知明確將討債公司定性為違法,同時將各類打著商務咨詢,經濟委託名義的討債公司也涵蓋在內。
通知中對非法討債的性質和行為有一個非常准確的定義,「討債公司承攬討債追賬業務,不具有法律賦予的許可權和強制力,一般雇請下崗、退休及其他社會閑散人員,採取上門催討、死纏硬磨、跟蹤或損壞債務人名譽等手段獲取報酬;
有的甚至以威脅、恐嚇、哄騙、敲詐甚至綁架等暴力手段危害債務人的人身安全,謀取非法收益」。
雖然現在的「討債公司」一般都是打著「商務調查」「商務咨詢」的牌子,但其實質卻從事著非法討債的活動。
因此,所以僱傭討債公司的僱主與討債公司之間簽訂的「討債協議」實質上起不到保護債權人的任何作用。
(3)消費收款糾紛擴展閱讀
合法的討債方法:
1、先了解債務人的還款能力。比如名下的存款,工資,房產,車子,公積金等。
2、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
3、要求法院「保全」」查封「其名下的相應資產,並辦理相關的查封保全手續,如提供一些擔保等。
4、最好是協同法院一起去辦理查封保全等相關手續,以防對方提前得到消息而轉移資產。
5、如果順利查封保全住了和債務人借款額相應的資產。就可以靜等法院的開庭了。
6、判決書下達,如果對方敗訴並沒有提起上訴。
7、債權人就可以進入執行階段了。
『肆』 關於消費者與商家糾紛的問題請懂法律的幫忙解答
【消費者與商家糾紛的問題協商解決方法分析】
協商和解是指消費者與經營者在內發爭議後,就容與爭議有關的問題進行協商,在自願、互諒的基礎上,通過直接對話擺事實、講道理,分清責任,達成和解協議,使糾紛得以解決的活動。協商和解是一種快速、簡便的爭議解決方式,無論是對消費者還是對經營者,它都不失為一種理想的途徑。事實上,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消費者權益爭議都是通過協商和解解決的。
消費者和經營者發生消費者權益爭議的,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解決:
(1)與經營者協商和解;
(2)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
(3)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
(4)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此條第1項規定,即「與經營者協商和解」,便是消費者與經營者協商和解的法律依據。
『伍』 辦理消費貸款第三方收款人所需要承擔什麼責任
一旦被保證人債務發生不能償還情況,保證人要承擔連帶責任,替被保證人償還債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六條:本法所稱保證,是指保證人和債權人約定,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保證人按照約定履行債務或者承擔責任的行為。
據此,無論是哪種形式的保證,一旦被保證人債務人發生不能償還情況,保證人都要承擔替被保證人償還債務的風險。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二十一條:保證擔保的范圍包括主債權及利息、違約金、損害賠償金和實現債權的費用。保證合同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擔保人應當在擔保范圍內承擔擔保責任。當事人對保證擔保的范圍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保證人應當對全部債務承擔責任。
(5)消費收款糾紛擴展閱讀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十三條
保證人與債權人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保證合同。
第十四條 保證人與債權人可以就單個主合同分別訂立保證合同,也可以協議在最高債權額限度內就一定期間連續發生的借款合同或者某項商品交易合同訂立一個保證合同。
第十五條
保證合同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被保證的主債權種類、數額;
(二)債務人履行債務的期限;
(三)保證的方式;
(四)保證擔保的范圍;
(五)保證的期間;
(六)雙方認為需要約定的其他事項。
保證合同不完全具備前款規定內容的,可以補正。
第十六條
保證的方式有:
(一)一般保證;
(二)連帶責任保證。
第十七條
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時,由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為一般保證。
一般保證的保證人在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者仲裁,並就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債務前,對債權人可以拒絕承擔保證責任。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證人不得行使前款規定的權利:
(一)債務人住所變更,致使債權人要求其履行債務發生重大困難的;
(二)人民法院受理債務人破產案件,中止執行程序的;
(三)保證人以書面形式放棄前款規定的權利的。
『陸』 吃飯多收錢怎麼投訴
建議你先與公司管理人員溝通下,如果一直到總裁那還是這樣的話這樣的公司沒必要呆下去。如果採取投訴的方式解決,你會發現不論你是否有理在理論與法律上你都是個輸家。人與人對決容易,公司與公司競爭容易。人與公司打官司會很累,很氣,很痛苦的。還有一種選擇就是想辦法把這事鬧大,但不要與公司成對立面。最好的效果就是讓公司高層與公司的競爭對手間接的知道這件事。然後你與他們溝通的時候才有籌碼在手上。消費多收錢如何維權
1、從投訴內容來看,超市結賬多收錢主要有以下三種情形:一是實際結賬金額略高於標注價;二是標注「促銷價」實際仍按原價收費;三是同一件商品被多次收費,即一件商品被掃碼多次。
2、新消法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一般以3倍計算;增加賠償後不足500元的,為500元。從受理情況看,已有消費者通過新消法維護了自己的合法權益。如郁某在一超市買了2罐薯片,每罐標價5.9元,應付11.8元,超市實收15.8元。郁某投訴到工商部門後,獲賠500元。又如高某買了管標價9.7元的牙膏,後發現超市多收3.2元,在工商人員的介入下,也獲賠500元。
超市多收錢應當承擔何種法律責任,需要依據是否有故意欺詐行為來進行區分判斷。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一、消費者的社會監督權利
《產品質量法》第22條規定:「消費者有權就產品質量問題,向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查詢;向產品質量監督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及有關部門申訴,接受申訴的部門應當負責處理。」第23條規定:「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社會組織可以就消費者反映的產品質量問題建議有關部門負責處理,支持消費者對因產品質量造成的損害向人民法院起訴。」社會組織主要指各級消費者協會及質量管理協會等。
二、銷售者必須對消費者購買的產品質量負責
《產品質量法》第40條規定:
售出的產品有下列情況之一的,銷售者應當負責修理、更換、退貨;給購買產品的消費者造成損失的,銷售者應當賠償損失:
1、不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說明的;
2、不符合在產品或者其包裝上註明採用的產品標準的;
3、不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的。
三、消費者有權要求獲得損害賠償
《產品質量法》第44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傷害的,侵害人應當賠償醫療費、治療期間的護理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等費用;造成殘疾的,還應當支付殘疾者生活自助具費、生活補助費、殘疾賠償金以及由其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等費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亡賠償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養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費用等。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財產損失的。侵害人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損失的,侵害人應當賠償損失。
四、解決產品質量糾紛的方式
《產品質量法》規定,消費者可以通過協商方式解決產品質量糾紛,也可以請社會團體、行政主管部門進行調解,還可向仲裁機構申請裁決,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因產品質量引發問題,有權要求生產者、銷售者承擔產品質量責任。這里的產品質量問題分為兩類,一類是一般產品質量問題,即產品質量不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要求(稱為默示保證條件),或不符合生產者、銷售者對產品質量作出的保證和承諾(稱為明示擔保條件)。如國家法律規定,產品必須符合安全、衛生標准,具備應有的使用性能。還有很多產品都有產品說明、產品標簽、廣告、樣品等,只要生產者、銷售者以上述任何一種方式表明了產品的質量,消費者就可以此作為判定質量的依據,只要認定產品與其說明名不符實,就可以判定產品質量有問題。另一類是產品存在缺陷,並使消費者造成了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表明產品質量問題的嚴重。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不僅可以要求賠償該產品損失,還有權要求賠償該產品造成的其他損失。
五、損害賠償的有關時限規定
消費者因產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根據《產品質量法》第45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請求權,在造成損害的缺陷產品交付最初消費者滿十年喪失;但是,尚未超過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消費者在因產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後,應及時向法院起訴,以免喪失訴權。請求賠償的權利又叫請求權,指的是消費者因產品缺陷受到損害後,要求侵權人(包括生產者、經銷者)給予賠償的權利。
『柒』 咨詢有關消費者索要或保留收款或付款憑證的法律條款
按規定票是要收回的。
《鐵路旅客運輸規程》第二十八條:
車站(到乘降所下車時為列車)對已使用完畢的的車票應回收。旅客需報銷時,應事先聲明,站、車將銷角的車票交旅客作為報銷憑證。學生票不給報銷憑證。
《細則》第25條規定:
學生票不給報銷憑證。如持學生票要求報銷時,應補收全價票價與學生減價票價差額,核收手續費。
以上「報銷憑證」指的是到站後的車票。
『捌』 匯款方與收款方對於錢款有爭議,怎麼辦
用單據說話,或者去銀行查詢匯款記錄。
『玖』 關於商家讓消費者預存現金是否有明確的法律規定
總的來說,預存現金消費屬於預付費時的消費,對於這種情況,我國現行立法進展緩慢。目前,關於預付費式消費的管理規劃在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只有一條規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7條規定:「經營者以預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應當按照約定提供。未按照約定提供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履行約定或者退回預付款,並應當承擔預付款的利息、消費者必須支付的合理費用。如果經營者故意告知消費者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消費者購買卡(券),騙取消費者預付款的,則構成欺詐行為,應當返還消費者購買卡(券)的費用,並支付消費者購買卡(券)費用一倍的賠償金,經營者承諾賠償的金額高於一倍的,從其承諾。」然而,這僅有的一條規定過於籠統,在實踐中操作性差,只能起到事後救濟的作用,不具有事前預防的功能。
『拾』 如何認定經營者的經營行為構成消費欺詐
一、如何認定消費欺詐行為
消費欺詐行為,是指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過程中,採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國家工商總局《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可以從3個方面判斷經營者的行為是否構成消費欺詐。
1.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時採用的手段
根據《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第十六條的規定,經營者有下列規定行為之一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在銷售的商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銷售國家明令淘汰並停止銷售的商品;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中故意使用不合格的計量器具或者破壞計量器具准確度;騙取消費者價款或者費用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約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不以真實名稱和標記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品說明、商品標准、實物樣品等方式銷售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現場說明和演示;採用虛構交易、虛標成交量、虛假評論或者僱傭他人等方式進行欺騙性銷售誘導;以虛假的「清倉價」「甩賣價」「最低價」「優惠價」或者其他欺騙性價格表示銷售商品或者服務;以虛假的「有獎銷售」「還本銷售」「體驗銷售」等方式銷售商品或者服務;謊稱正品銷售「處理品」「殘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誇大或隱瞞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數量、質量、性能等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信息誤導消費者;以其他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方式誤導消費者。
2.經營者的行為是否誤導消費者
判斷經營者的行為是否誤導消費者應以一般消費者的認知水平和識別能力為准。如果該行為足以使一般消費者發生誤解,即構成欺詐。如果該行為不足以使一般消費者發生誤解,個別消費者應證明自己確實發生誤解以主張欺詐行為的成立。經營者實施欺詐行為,一般都會造成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損害,但認定消費欺詐行為並不要求消費者有實際的損失或者損害發生,只要經營者的行為足以誤導消費者就可以被認定為欺詐。
3.經營者是否具有實施欺詐行為的主觀方面
雖然法律、法規並未明確規定構成欺詐行為必須具有主觀故意,但從文義上理解,欺詐就是掩蓋事實真相誤導消費者,「欺詐」二字本身已經揭示經營者具有主觀故意。所以,在下列6種情形下,經營者如果不能證明自己沒有欺騙、誤導消費者的故意,就屬於欺詐: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要求,銷售失效、變質的商品,銷售偽造產地、偽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廠名或廠址、篡改生產日期的商品,銷售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等質量標志的商品,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銷售偽造或者冒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商品。
二、如何取得消費欺詐行為的證據
根據《民事訴訟法》及民事訴訟證據規則,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證據是消費者維權的前提,也是消費者維權的有力武器。
結合消費糾紛的特點,筆者認為消費者應收集3個方面的證據:反映當事人法律關系的形成、發展的證據,如商品的購貨發票、服務發票、貨物銷售單、保修憑證、收款收據、質量承諾書、合同文件等;反映欺詐及損害事實存在的證據,如產品宣傳單、促銷活動單、問題產品的樣品、標的物檢驗鑒定結論等;能夠證明經濟損失情況的證據,如損失清單、單據、現場勘查記錄等。
在消費實際中,消費者往往忽視線上證據的保存。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明確規定,視聽資料包括錄音資料和影像資料。電子數據是指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手機簡訊、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錄音資料和影像資料,適用電子數據的規定。由此可見,網上聊天記錄、微博、手機簡訊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都可以視為民事案件中的證據。
筆者建議,消費者在網購時注意保留3個方面的證據:經營者的基本信息,如電商平台提供的賣家信息、電子營業執照,盡可能通過聊天工具獲取賣家的真實身份、地址等信息;反映交易形成的證據,如網上商品介紹網頁、網上交易(訂單)記錄、聊天記錄、票據、發貨單、快遞單等;反映欺詐或損害存在的證據,如收到的實物照片、對比照片、檢驗鑒定結論、聊天記錄、損失清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