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合同糾紛要怎麼處理
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一般都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呢?對於這些引起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的原因我們可以怎樣解決呢?請大家閱讀下面的文章了解有關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的知識。
一、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的表現形式和主要類型
1、法律和政策的變化引起的糾紛。新的《農村土地承包法》進一步規定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而自80年代中期,我國很多地區根據國家政策實行的是「兩田制」,即「責任田和口糧田」區分承包制度,導致村民要求及時收回責任田並按照家庭聯產方式重新分配,而原來的承包合同沒有到期,從而引發糾紛。
2、管理混亂引起的糾紛。農村幹部素質相對較低,對土地承包不依法進行管理;很多土地荒廢多年,沒有積極的納入正規管理;土地開發過程中沒有認真核實所有權;層層轉包漁利現象大量發生引發糾紛。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1)村幹部利用手中權力,不經過民主議定原則私自發包,有的甚至以明顯的低價格發包。該種情況下村民本來就有意見,一旦出現土地價格上漲或土地收益提高,就容易引發群體性矛盾和糾紛。(2)土地所有權界限不明確。因為歷史原因,有些土地確權不明確,沒有核准頒發土地使用證書,在開發和種植時引發爭議。特別是原來有些離村較遠的荒地,逐漸被離土地比較近的農戶開發種植,產生收益後引發糾紛。(3)土地大面積開發引發糾紛。主要有兩種類型:①土地開發形成事實,而所有權沒有界定。因為開發的是大面積的荒地,開發前沒有人耕種,因此開發前沒有核實所有權,而開發方沒有所有權,開發後和所有權方發生矛盾。②鄉鎮集體大片開發和農戶小片開發形成矛盾。農戶對以前沒有耕種的荒地小面積開發種植,後來鄉鎮集體進行大面積集體開發,發生沖突引發糾紛。該種類型主要存在於土地較多的地區。(4)土地層層轉包甚至一地多包漁利,有的未經土地所有權人同意轉包,有的轉包合同違法等等,導致土地關系混亂引發糾紛。(5)國有土地管理也存在許多問題,發生在存在國有農場的地區,因為土地利用、管理不善,與相鄰關系處理不當導致糾紛。
3、村幹部權利濫用引發的糾紛。主要類型有:(1)違法收回農戶承包地。農戶部分成員「農轉非」後,集體經濟組織收回土地,又如強行收回外出務工農民的承包地,收回承包地抵頂欠款,違法收回進入小城鎮落戶農民的承包地,用收回農民承包地的辦法搞勞動力轉移等。(2)違法調整農戶承包地。如承包期內用行政命令的辦法硬性規定在全村范圍內幾年重新調整一次承包地,借頒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之機重新承包土地等。(3)不落實二輪承包政策。對適合實行家庭承包的耕地,第一輪耕地承包合同到期後,不執行延長土地承包期三十年政策,不與農戶簽訂土地承包合同,不發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超額預留機動地等。(4)利用職權變更、解除土地承包合同。如因承辦人或負責人的變動而變更或解除承包合同,因集體經濟組織分立或者合並而變更或解除承包合同等。 (5)強迫承包方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如強制收回農民承包地搞土地流轉,鄉鎮政府或村級組織出面租賃農戶的承包地再進行轉租或發包,假借少數服從多數強迫承包方放棄或者變更土地承包經營權而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等。(6)侵佔承包方的土地收益。如小調整時隨意提高承包費,截留、扣繳承包方土地流轉收益,截留、挪用征地補償費用等。(7)侵害婦女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如承包時對婦女實行有別於男子的歧視性土地承包政策,承包期內違法收回出嫁女承包地等。(8)徵收徵用土地的補償款問題的糾紛等。
4、基層政府利用職權強行干預引發的糾紛。農村土地屬於村集體所有,只有村集體才有權利處置其所有的土地,而出於部門和地方利益的考慮,行政干預和越俎代庖現象時有發生,造成違法承包引發糾紛。這種情況往往在一時發包成功的背後隱藏著許多矛盾,一旦時機成熟就會引發糾紛,且這種情況涉及的土地面積較大,處理不好很容易產生社會不穩定因素。主要包括以下類型:(1)村集體不經農戶同意,將農戶承包的土地擅自發包;(2)基層政府不經村集體授權,以自己的名義強行發包屬於村集體的土地。
5、經濟利益驅動。主要分為兩種類型:(1)土地發包初期沒有提出異議或進行荒地開發時沒有提出異議,後來經開發土地狀況變好或種植的農產品價格上漲,土地承包者獲得了較大利益,土地所有的村集體組織成員,因利益驅動心理不平衡產生糾紛。(2)強行終止合法有效的土地承包合同。因為近幾年土地收益明顯增加產生較大利潤,村民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哄搶承包出去的土地種植,使土地承包合同無法繼續履行,尤以本村以外人員為承包主體的居多。
二、對目前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主要問題的法律意見
(一)農村土地全面調整中產生糾紛的處理問題
在土地承包法實施前後,村委以人地矛盾突出並經大多數村民同意為由對全村土地進行調整,有的村民特別是通過其他方式已承包到較多土地的村民不同意土地調整,在村委將其承包的土地分配給他人後,村民訴求繼續履行合同。對於此類案件區別情況,實踐中分類作出如下處理:
1、對於參與分地活動的當事人(一般是以抓鬮方式分得土地),並且各農戶已實際進行了耕種,判定已實際終止原合同,涉及的補償或者賠償問題可另行主張,對於以其他方式承包的合同中約定違約金的,按照法律事實對當事人做出賠償或者補償。
2、對於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土地,承包方拒絕參與土地調整,要求種植原承包地的,在村民未實際耕種前,原則上支持其訴求。但對於全村村民已實際耕種的,要由村委會做出賠償,賠償數額一般按照減少土地面積的純收入與剩餘承包年限的積;對於分配的實際土地面積和土地等級並未減少和降低的,如承包方未種植實際分配的土地,請求繼續耕種原土地的,亦以合同終止為由不予支持,賠償數額按照未耕種土地純收入與未耕種年限二分之一的積計算。
3、對於以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納入了土地調整方案的,承包人參與了土地分配活動的,判定合同終止,參照承包方對土地的實際投入和案件的具體情況(一般不超過3年的土地純收益)由村委會給予補償,合同約定違約金的,按照違約金補償。
客觀地講,以上司法處理是存在瑕疵的。按照土地承包法的立法本意,對於以家庭方式承包土地來講,承包期之內只要承包人不同意調整,除非出現因自然災害嚴重毀損承包地的、依法被徵用土地等法定情形,是不允許做出土地調整的,而且即便出現了法定情形也只能做出個別調整。所以,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處理家庭承包方式承包土地糾紛時,發包方調整承包方的土地是不合法的,按照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性保護原則,發包方應停止侵害、恢復原狀、賠償損失。對於以其他方式承包土地發生的糾紛,只要合同合法有效,承包方與發包方應全面履行合同。如發包方拒絕繼續履行合同,亦應給予賠償,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相關規定,這種賠償往往數額較大。但就目前農村的實際狀況來講,特別是對於已實際耕種的情況來講,如果不做出變通性處理,引發的後果不堪設想。鑒於現實狀況,我們選擇了以上司法處理方式,這不僅符合當前大多數農民的法律意識,而且對當事人來講也是可接受的。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根據農村土地承包的發展,可在適當時機按照法律本意通過判決將此類案件的處理予以確定。
(二)農業承包合同的效力認定問題
發包方或者多數村民要求確認合同的效力,或者在審理相關案件中需要確認合同效力的情形。此類案件涉及的是以其他方式承包的合同的效力問題。
1、 原則上,只要合同形式合法應確定合同的效力,特別是作為發包方的村委會主張合同無效的一般不予支持。
2、 多數村民因違反民主議定原則主張村委會與他人簽訂的合同無效的,如承包方種植1年以上的,原則上不予支持;承包方種植不足1年的,原則上認定合同無效;投入不大的可予以適當補償;有大量投入的,主要針對承包費,必要時針對承包期限作出調整。
3、 確認合同效力後,如發包方主張增加承包費的,可視情增加。
4、 合同本身存在不明確之處,如「兩委」成員口頭答復,合同條款不全、原村委會成員以個人名義出具答復意見等,此情形下,做出不利於合同繼續履行的解釋。
我國法律對重要承包事項都規定了民主議定原則,其法理依據是土地的經營管理者必須依照所有權人的集體意願行事。相關法條有:《土地管理法》第 14條第2款、第15條,《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19條第2款第(5) 、(6) 項,《土地承包法》第18條第2款第(3)項、第27條第2款、第48條第1款。如果發包方違反上述強制性規定,越權發包,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承包合同無效,並根據當事人的過錯,確定其應承擔的相應責任。根據《最高法院關於審理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法釋[1999]15號)第2 條、第25條的規定,承包合同簽訂滿一年,或雖未滿一年,但承包人已實際做了大量的投入的情況下,人民法院不因發包方違反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原則越權發包而確認該承包合同無效,但可對該承包合同的有關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單從法釋[1999]15號的文義解釋來看,該規定適用於發包方所屬的半數以上村民以發包方為被告,要求確認承包合同的效力提起的訴訟。最高法院此項規定對承包合同效力的認定具有普遍意義,因為人民法院對同一事實關系的法律認定須保持一致,同一份承包合同的效力認定結果不應由於訴訟主體或訴訟請求的不同而會有所不同。最高院就承包合同違反民主議定原則的無效請求設定了一年的除斥期間,只要在承包合同簽訂後的一年以內沒有提起訴訟,人民法院就不能再以此認定合同無效。所謂「進行適當調整」也是以人民法院確認合同有效為前提的,對無效合同是沒有進行事後調整必要的。在審理具體案件確定合同效力時,我們的意見是原則上適用最高法院司法解釋。
(三)關於損失的主張程序問題
當事人提出繼續履行合同的訴請,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其繼續履行合同的主張不能予以支持,其損失部分的救濟程序問題。
1、一審法院應充分行使釋明權,告知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當事人不同意變更的,駁回訴訟請求,並在判決說理部分告知對損失部分另行主張;如存在依法解除和終止的情形的,可根據實際情況判定予以適當補償。
2、對於當事人有賠償請求的,可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確定賠償數額;對於案件情況比較復雜,駁回訴求不利於穩定的案件,在當事人就賠償數額問題存在證據不充分的情況下,一審法院可做出適當調查後,確定賠償數額,不宜機械處理。
3、對於案件影響較大,涉及人數多的,一審期間因當事人不同意變更訴求被駁回的案件,二審法院應告知其應當變更訴訟請求,發回原審法院重審,不宜簡單維持原判。
無論是以家庭方式承包土地的糾紛,還是以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糾紛,都存在著損失的確定和如何主張問題。在有些案件中,當事人執意要履行合同,而根據現實狀況其訴訟又難以得到實際支持,此時存在從實質上損害了少數人或個別人的利益問題。如果當事人不能繼續履行合同,通過賠償的方式得到救濟,一般會產生較好的效果,尤其是對於一些特殊案件來講更是如此。依照現行法律的有關規定,我們確定了上述司法處理意見。
(四)農村集體組織成員的身份確認問題
諸如農村土地收益權糾紛等案件中,需要對農村集體組織成員的身份予以確認作為前提,在無法迴避這一問題的情況下,對相關案件如何處理?我們認為:
1、 原則上在處理此類案件時尊重作為自治組織的村委會意見,不宜直接通過司法方式確認組織成員身份;
2、 對村「兩委」成員對個別村民進行打擊報復的,可按照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原則,參照戶口情況和當事人賴以生活的情況,保護權利人的利益,但不宜在裁判中表明某人系村民組織成員;
3、 對於涉及村民資格確認的有關案件,具有行政救濟渠道的案件,當前人民法院不宜受理。
該問題涉及的是村民資格的確認問題。一般來講,對於村民資格應由自治組織按照其多數人意願確定是否是他們中的成員,對此,司法權不宜干涉過深。但是,對於以多數人意見為由對個別人打擊報復的,人民法院應發揮好主持正義的職能。從當前有關村民資格的認定的規定來看,廣西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辦法已有相應的規范,該辦法實際認為以下幾種情況系具有村民資格的情形:一是本村出生並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常住戶口的人員;二是與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人員結婚,戶口遷入本集體經濟組織的人員;三是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成員依法收(領)養並且戶口遷入本集體經濟組織的人員;四是戶口經本集體經濟組織年滿18周歲以上成員大會或者成員代表大會三分之二以上成員同意加入並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常住戶口的人員,但與本村集體經濟組織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五是因退役、學校畢業、刑滿釋放等原因返回本集體經濟組織就業並具有常住戶口的人員;六是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其他人員有權依法承包本集體經濟組織發包的農村土地。從該辦法規定來看,這實際是以戶口為主確認村民資格。就我們的調查情況來看,這種以戶口確定資格對於空掛戶口、人走戶口留等情況不太適合,如果簡單使用這一標准做出司法認定,不但不會解決農村中存在的類似問題,反而會引發更多的矛盾和沖突。鑒於以上情況,我們的看法是,對一些案件(如剝奪、侵害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依法享有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案件),根據我區的辦法規定,宜先做出行政處理後,再作司法處理,未做行政處理的,法院不宜直接受理。
(五)農村征地補償費的處理問題
通常來說,土地被徵用有四筆補償,一是土地補償金,標準是徵用前3年內的平均收成的6-10倍;二是安置費,農民是靠土地來就業的,補償土地徵用前3年平均收益的4-6倍;三是青苗補償費;四是土地上的附著物如房子等,丟多少補多少。前兩項是農民安身立命之本,按照有關規定最高可補到16倍,但農民能得到多少?即使是「噸糧田」,年產值也不過千把塊錢,16倍的補償也不過16000元,承包農戶還不能全拿到。一個失去土地的農民拿萬把塊錢能不能解決一輩子的就業和社保?如果有地,哪怕水平低一點,吃飯沒問題。為什麼農民在征地中總是不滿意,就是因為按照現在的補償標准太低,得到補償太少,不足以解決就業和社保問題。
這就引出一個問題,土地被征走了,補給農民多少?土地在非農使用中增值多少?增值部分歸誰?實際狀況是,很多地方把城市建設的資金來源打在征地上,把地征過來去搞旅遊、房地產,增值多少?這是一筆很大的帳。由於土地資源的有限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一般無法調整其他土地給被征地農民,亦無法對需要安置的人員進行安置,通常將土地補償費與安置補助費揉在一塊,在提留百分之三十後將其餘百分之七十分配給村民,二者沒有區別對待。多數村民委員會將百分之七十的補償款發放到村民小組,由村民小組組織分配給各村民。少數的村民委員會直接將百分之七十的補償款支付給村民。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應由征地單位直接支付給被征地農民,可以防止村民委員會或村民小組無故扣留村民的補償款。
我們認為,根據法律規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支付給行使土地所有權的集體土地經營管理單位,集體土地經營管理單位未能調整其他數量和質量相當的土地給農民繼續承包經營時應將不少於百分之七十的土地補償費支付給被征地農民。故以村民小組為集體土地經營管理單位時土地補償費可由村民小組組織分配;以村民委員會為集體土地經營管理單位時土地補償費可由村民委員會組織分配;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分配方案後,將分配方案提交征地單位,征地單位可根據該分配方案直接將土地補償費支付給村民。根據法律規定,安置補助費應當發放給未被統一安置的被安置人員個人。故安置補助費只能由征地單位直接支付給村民。
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的分配因產權人、種植人相對比較明確,一般不存在很大的爭議,產生糾紛的主要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分配。具體分配方式一般分為二種:一是由分有責任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平均分配,無論其承包的責任田是否被徵用;二是誰承包的責任田被徵用,就歸誰所有。在實際分配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常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原則決定少數人不享有徵地補償費的分配權利,該部份人不服決定而產生糾紛。
第一種分配方式的糾紛主要有:1、已出嫁的婦女,因丈夫屬居民戶而無法將戶口遷入男方處,戶口未遷出,但因出嫁而被收回責任田,在分配時以其及其子女(隨母落戶,未分得責任田)沒有責任田為由決定不予發放;2、已按風俗舉行婚禮但未辦理結婚證的婦女,因未辦理結婚證而未將戶口遷出,但仍以其已出嫁為由決定不予發放;3、已離婚的婦女,戶口未遷出男方處,以其已離婚為由決定不予發放;4、因考上大中專院校而將戶口遷出且被收回責任田,在分配時以其沒有責任田為由決定不予發放;5、大中專院校畢業後將戶口遷回,因居民戶與農業戶不在同一個村民小組,雖然在同一個村,但其原村民小組以戶口已遷出本小組為由決定不予發放;6、因為服刑而決定不予發放;7、已嫁入的婦女,戶口已遷入,因其未分得責任田而決定不予發放或少分;8、新出生的人口,因其未辦好戶口手續或雖已辦好戶口手續但未分得責任田而決定不予發放;9、遺贈扶養協議的受遺贈人將本人及家庭成員戶口遷入遺贈人處,以便於雙方共同生活照顧遺贈人的生活起居,受遺贈人已分得的責任田被徵用,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仍以受遺贈人及其家庭成員非本組織成員而決定不予發放;10、因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存在其他糾紛,該組織利用職務便利予以扣留。
第二種分配方式的糾紛主要有:1、承包人死亡後,其繼承人均不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但繼續承包經營責任田,該責任田被徵用後的補償費因部分村民不同意發放給繼承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敢發放;2、承包人死亡後,家庭成員繼續承包經營責任田並繳納相關稅費,該責任田被徵用後,其餘繼承人以已盡贍養義務為由要求分得屬已死亡的承包人份額內的土地補償費。
既然法律已規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我們認為有權參與分配的只能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而認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依據一般應以戶籍為原則,但戶籍又不是唯一依據。在第一種分配方式中,應注意區分如下幾種情況:1、為了分配土地補償費,以不正當手段遷入戶口,不應當認定其分配資格;2、為了成就某種便利條件而將戶口遷入,不應當認定其分配資格,如許多中、小學和幼兒園的就讀條件中包括戶口所在地,部分家長為子女擇校而將子女的戶口遷入親戚處;3、因在大中專院校就讀而將戶口遷出,其父母仍以集體經濟組織的基本生產資料為經濟生活保障,為確保其安心學習所必要的生活費用,應當認定其分配資格;4、大中專院校畢業後又將戶口遷回,已屬居民戶,且已在外工作,有生活來源,雖然未將戶口遷至其工作所在地,但不應當以戶口在本村認定其分配資格;5、已嫁入的婦女,戶口已遷入,應查明其娘家所在地是否已收回其責任田,如未收回,其作為農民的合法權益未被侵犯,不應當認定其分配資格;6、確系本村新生人口,根據法律規定,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故不能以其戶口手續未辦好而拒絕發放,只要能夠確認征地補償費產生於其出生之後,就應當認定其分配資格。
針對第一種分配方式的其他主要糾紛,我們認為:1、服刑人員的合法財產權利不受剝奪,不應當以其正在服刑為由拒絕發放;2、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無權扣留村民的合法財產,確實存在其他糾紛應通過正當途徑、合法程序解決。
對第二種分配方式的主要糾紛, 我們認為:承包人死亡後,繼承人可繼續承包經營責任田,但該責任田被徵用後的補償費,繼承人只能分得青苗補償費,土地補償費應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因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無須在徵用已死亡的承包人的責任田後調整相應數量和質量的土地給已死亡的承包人或其繼承人繼續承包經營。根據法律規定,只有集體土地經營管理單位應當調整又未能調整其他數量和質量相當的土地給農民繼續承包經營的,才應當將不少於百分之七十的土地補償費支付給被征地農民。當然,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享受村民權利的同時也應當履行村民義務。法院在審理這類案件時,首先應查明徵用土地是否辦理了合法的審批手續,合法的財產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
(六)因「農轉非」問題帶來的原集體土地產生的糾紛問題
一種觀點認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發[1993]11號)、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通知》(中辦發[1997]16號「),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問題的若干政策措施》(桂發[1994]4號)、自治區黨委辦公廳、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通知>的通知》(桂辦發[1997]53號)、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通知》(桂政辦發 [2001]191號」等政策、法規規定的精神。主要涉及到1、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2、提倡「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政策性規定;即對於不屬於全家遷入設區的市的農戶,發包方不得隨意收回「農轉非」農戶的責任田。當然如果經過發包方與承包方協商一致同意承包方自願退出責任田的依法予以准許。
另一種觀點認為:對於法律法法規、政策的適用問題,如果有法律、法規規定的,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適用,如果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則參照有關的政策進行適用。我區的地方法規《廣西土地管理實施辦法》第21條第1款的規定:「使用集體土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集體土地所有者收回土地使用權,另行安排使用:1、農業戶口轉為非農業戶口後,其承包的責任田(地)、水面和自留地、自留山以及拆遷住宅後騰出的宅基地。……」 這個法規是1992年8月29日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討論通過的地方性法規,因為有了地方法規,且廣西屬於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地區,故中央的「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政策規定不適用民族自治地方,如有地方法規規定,集體土地所有者可收回土地使用權。
我們認為:首先,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任意收回土地是《土地承包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國家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實行物權保護。已確權給農戶的土地,只有當承包方全家遷入設區的市,轉為非農業戶口時,才可由發包方收回。除此以外,集體土地所有者作為發包方也無權收回確權土地。其次,農戶在承包期內雖然可以自願將承包地交回發包方,但必須具備法定形式要件,即承包方應當提前半年以書面形式通知集體土地所有者。因為承包方交回承包地是件大事,應當非常慎重,必須採取書面形式。
隨著《土地管理法》和《農村土地承包法》的頒布實施,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再次得到法律的確認,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收益得到了法律的保護。《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條規定,「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條規定,「國家保護承包方依法、自願、有償地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第五十八條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擅自截留、扣繳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收益的,應當退還」。既然法律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主張土地權利出讓者的利益要在經濟上得到體現,那麼為什麼農民在退出集體時,也就是說,當農民放棄成員權時反而在經濟上得不到一點體現呢?(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規定, 「承包期內,承包方全家遷入設區的市,轉為非農業戶口的,應當將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發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發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第二十九條規定,「承包期內,承包方可以自願將承包地交回發包方。承包方自願交回承包地的,應當提前半年以書面形式通知發包方。承包方在承包期內交回承包地的,在承包期內不得再要求承包土地。」從上述兩項條款可以看出,《農村土地承包法》著重要強調的是發包方收回承包地的權利和遷入城市居住的農民返還承包地的義務,以及退地農民再次享有承包權時的限制條件,恰恰忽視或迴避了退出成員權農民的利益補償問題。從理論上說,如此立法既有悖於法律所強調的公平公正的原則,也違反了經濟學中最基本的理性經濟的假設。
B. 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要怎麼處理
您好;
農村土地承包主體的認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土地承包解釋》)第三條規定:「承包合同糾紛,以發包方和承包方為當事人。前款所稱承包方是指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村土地的農戶,以及以其他方式承包農村土地的單位或者個人。」第四條規定:「農戶成員為多人的,由其代表人進行訴訟。
農戶代表人按照下列情形確定:
(一)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上記載的人;
(二)未依法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的,為在承包合同上簽字的人;
(三)前兩項規定的人死亡、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或者因其他原因無法進行訴訟的,為農戶成員推選的人。」
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的處理
1.棄耕、拋荒以後村組織對此土地安排他人耕種,現在原承包人要求收回自種。因村組織違法收回、調整承包地、或者因發包方收回承包方棄耕、撂荒的承包地產生的糾紛,《土地承包解釋》第六條規定,(1)發包方未將承包地另行發包的,承包方請求返還承包地的,應予支持;(2)發包方已將承包地另行發包給第三人。承包方以發包方和第三人為共同被告,請求確認其所簽訂的承包合同無效,返還承包地並賠償損失的,應予支持。但屬於承包方棄耕、撂荒情形的,對其賠償損失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所以對於原承包人要求收回自種的,應予支持,但是對於賠償損失等方面應區別對待。
2.承包合同的期限處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簡稱《土地承包法》)第二十條第一款規定:「耕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至七十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經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可以延長。」第二十三條第一款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向承包方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或者林權證等證書,並登記造冊,確認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承包解釋》第七條規定:「承包合同約定或者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記載的承包期限短於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的期限,承包方請求延長的,應予支持。」所以耕地的承包期只能是三十年。在審判活動中,對於承包期限少於三十年的,應該判決延長至三十年。
3.承包期內,承包方因全家遷入小城鎮落戶的,應當按照承包方的意願,保留其土地承包經營權,亦可以允許其依法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另一種情形是承包方全家遷入設區的市,轉為非農業戶口的,應當將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發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發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
發包方根據《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收回承包地前,承包方已經以轉包、出租等形式將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第三人,且流轉期限尚未屆滿,因流轉價款收取產生的糾紛,應按照下列原則處理:
(一)承包方已經一次性收取了流轉價款,發包方請求承包方返還剩餘流轉期限的流轉價款的,應予支持;
(二)流轉價款為分期支付,發包方請求第三人按照流轉合同的約定支付流轉價款的,應予支持。
4.原承包人與他人私自進行土地流轉,當時口頭或書面約定較長的時間,現在要求收回,但是接收人已進行了大量的投入,原承包人的要習之應予支持,但對於接收人的投入原承包人應該認可和支付。
5.集體組織成員的優先權。按照《土地承包解釋》第十一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流轉價款、流轉期限等主要內容相同的條件下主張優先權的,應予支持。
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在書面公示的合理期限內未提出優先權主張的;
(二)未經書面公示,在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人開始使用承包地兩個月內未提出優先權主張的。」
6.村級集體組織所有的土地,在競標的基礎上對外進行的發包,其收益用於村級事務。若發生糾紛適用合同法的相關規定。
7.國家的糧食直補。我們認為,家庭承包的,國家糧食直補由承包人所有;如果是競標,按《合向法》的規定承包村級集體所有的土地,合同約定每年交納一定數量的承包金,如果合同中有約定按約定辦,如果沒有約定,國家的糧食直補由發包方所有。
8.土地徵收費用分配糾紛的受理。這里是指徵收方與被徵收方已經達成協議,並把錢交到村委會,村委會在村民之闖分配錢的糾紛,法院可以受理。至於征地過程中,青苗費、安置費、土地補償費的多少,±地徵用方、被徵用方之間的糾紛,法院不予受理,只能向有關行政機關尋求解決。
9.國家徵用後補償費用分配。按照《土地承包勰釋》第二十二條規定,分二種情形區別對待。第一種情形承包地被依法徵收,承包方請求發包方給付已經收到的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的,應予支持。則由承包方所有。第二種情形,承包方已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以轉包、出租等方式流轉給第三人的,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青苗補償費歸實際投入人所有,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歸附著物所有人所有。按照《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三條,承包地被依法徵收,放棄統一安置的家庭承包方,請求發包方給付已經收到的安置補助費的,應予支持。
10.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已經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支持。但已報全國火大常委會、國務院備案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地方政府規章對土地補償費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分配辦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11.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的繼承。按照《土地承包解釋》第二十五條規定:「林地家庭承包中,承包方的繼承人請求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的,應予支持。其他方式承包中,承包方的繼承人或者權利義務承受者請求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的,應予支持。」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繼承糾紛。
土地承包有兩種方式:
1.家庭承包,承包的主體是戶,基本上不發生土地承包權的繼承問題,因為戶還存在。特殊情況是林地承包,可能發生繼承問題。
2.其他方式承包,主要是協議承包,特別是「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承包,承包人去世後,他的繼承人可以繼承。
12.對一方無理擅自到權利人處收割或阻礙權利人播種等情形的處理。這種情形多發生在老年當事人、無法制意識、蠻橫無理盼當事人身上,要多做法制教育和思想疏導工作,著重調解。急案急辦,應該兼顧農村季節收割和播種等因素,不誤農時,保證收獲和播種。必要時採取訴訟保全和先予執行。進入到執行程序時,要加大執行力度,加強輿論宣傳和教育,依法強制執行。
C. 農村土地糾紛怎樣處理
農村土地侵權產生糾紛的,當事人可以協商處理,協商不成的,可以通過調解、仲裁、訴訟等途徑解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百三十三條【物權糾紛解決方式】物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途徑解決。
第二百三十四條【物權確認請求權】因物權的歸屬、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
第二百三十五條【返還原物請求權】無權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
農村土地承包發生糾紛由哪個部門管
事實上,農村土地承包發生糾紛時,應找哪個部門處理應結合各地的具體情況而定,各地管轄處理的部門或機構並不一定相同。故一般解決土地承包糾紛的措施一般如下:
首先,雙方當事人可先進行協商解決,爭取和平解決糾紛。能夠協商解決的最好協商解決,否則走那種法定程序的都會占時間,這點對承包方和是十分不利的。
其次,如果協商不成的,可以找村委會進行調解。如果調解不成,可以找當地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門再次進行調解,爭取達成一致的調解協議決絕糾紛。
再次,如果調解不成,可以到當地的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通過仲裁的方式進行仲裁解決。
最後,還是沒能解決問題或不願意進行仲裁的,可以直接至法院提起訴訟,通過訴訟解決糾紛。
你要去提起訴訟的,那麼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驟來:
首先,要快去法院立案,現在立案都實行訴前調解,不直接立案,光是等調解都要好長時間。
其次,去立案要早,晚了可能立不上,因為很多法院每天立案數量內部有限制。
再次,交立案材料後,先交錢,然後等通知,如果法院決定立案受理,會在7天內給你寄發(或者通知你去取),如果不受理,也會給你不予受理通知書。
D. 如何處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求解答
俗話說: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特別是近年來農村減免了稅收,實行糧種補貼,農民更加珍惜土地。出現了種糧熱潮,這種熱潮的出現,刺激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從而導致了大部分外出經商、打工農民回鄉承包土地,導致了農村承包土地糾紛的增多,可土地承包糾紛在處理時矛盾大,工作難做,引發上訪苗頭。 ㈡土地承包糾紛的原因農村土地承包政策解讀 ⑴土地承包經營權侵權引發的糾紛。①在原地取得承包地後婚嫁到新地,原地收回其承包地引發糾紛;②死亡後,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否隨承包地存在,引發糾紛;③取得承包地後,因升學、當兵提干、當工人當公務員、有固定工作,戶口也遷出(離鄉該離土但未離土),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否隨承包地存在引發糾紛;④自動放棄承包地,進城經商務工辦企業,但戶口仍在原地(離土未離鄉),土地承包經營權引發糾紛。⑤外出打工將土地轉包給他人引發的糾紛。 ⑵土地流轉不規范導致的糾紛。由於國家「三農」優惠政策的出台,農村土地越來越俏。因以前農村土地流轉手續不完備、不配套,土地流轉行為不規范而引發的土地承包糾紛頻頻發生。一是轉包轉讓型糾紛。如稅改前,種田效益不高,一些農戶將土地轉讓給他人承包,其稅費也相應地由接受者承擔。現在不僅土地稅費減免,而且種糧還可以拿到「兩補」,原承包戶紛紛要求被轉讓戶退還其承包地,被轉讓戶又不願退,於是雙方發生糾紛。二是代耕代種型糾紛。一些農民承包集體土地後,沒有耕種土地,而是轉讓給他人種植,後來原土地承包人慾收回土地經營權,與種植人發生糾紛。 ⑶侵犯承包經營權的糾紛,一般是第三人作為承包方與作為發包方的村集體簽定承包合同,但作為該村集體成員的村民或村民小組不服,直接搶種或以其它方式侵佔承包人承包的土地。 土地承包人對第三人,主要是當地村民,提起停止侵權訴訟,要求法律保護其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 ⑷因土地被徵用引發的糾紛。近年來,隨著城市開發建設的加快,城鄉建設的迅猛發展,大量投資項目的上馬,農村特別是城鄉結合部的農村的土地越來越多的地被徵用,有時甚至是一個村或幾個村的土地被徵用。因徵用土地引發的糾紛逐年增加,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在此主要是指承包地徵用補償費用分配糾紛,即被徵用承包地的農民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就其取得的土地補償費用的金額發生的糾紛。包括承包地被依法徵收的承包方請求發包方給付已經收到的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的,從承包方手中分包或承租土地承包權的第三人請求獲得青苗補償費、地上附著物補償費的。 ⑸因違反農業承包合同發生的糾紛。一是因發包方違約引發的糾紛。如在農業承包合同履行過程中,發包方或不履行合同,將農民的承包地隨意收回;或以建設公益事業項目為名,隨意佔用農民已經承包的土地;或未經農民同意,隨意調整農民的承包地,隨意提高承包費;或隨意縮短土地承包期等。二是因承包方違約引發的糾紛。包括在承包合同履行過程中,承包人拖欠承包費和承包人隨意變更土地使用方式等。其中前者占此類糾紛的絕大多數,承包人有的是因為對發包方在履行合同義務方面有意見,有的是因為經營不善,交納承包費有困難,有的是故意不交納承包費。有的承包費經發包方同意減少,但由於沒有書面證據,發包方負責人更換後不能得到繼續認可。 ⑹有的鄉鎮政府行為不規范,對農民的自主經營權干預過高,越權處理承包合同的現象時有發生,對經濟林、池塘、水庫等承包合同的進一步尤為突出,甚至違法行政侵害農民的土地利益。
E. 農村土地承包承包合同糾紛處理如何
土地承包合同糾紛可以採取協商、調解、仲裁、訴訟方式處理。當事人可以溝通協商達成一致,也可以請求有關部門進行調解。起訴必須符合法定條件,並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十條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F. 如何解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
常見糾紛的處理
(一)首先解決土地承包合同中發包方和承包方的主體問題
1,發包方的主體。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12條的規定,發包方的主體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小組。在村民小組集體所有的土地情形下,村民小組的利益是獨立的,其法律地位也必須獨立。此時發包方的主體只能是村民小組而不是村委會。因為村民小組發包土地是基於村民小組集體土地所有權的事實和依據農村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代表村民小組集體進行的。
2,承包方的主體。司法解釋第3條規定:承包方是指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村土地的農戶,以及以其他方式承包農村土地的單位或者個人。但在家庭承包方式中,如果承包方對其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轉讓後,承包方的主體也可以是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農戶或者個人。這里對農戶的主體需要強調一下,農戶是由一定數量的家庭成員構成,不是單指戶主一人,因為在家庭承包方式中該農戶所有家庭成員都要接受生效法律文書所確定的權利義務。正確的表述方式是在農戶代表人姓名後綴「承包經營戶」作為當事人的稱謂,並另行標注農戶代表人的姓名、性別等自然情況。家庭承包是為保護每一個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利益,讓他們公平享有社會資源;而其他方式承包體現的是效率原則和主體多元化,意在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司法解釋第20條在規定一地數包糾紛處理原則時,首先在原則上將家庭承包方式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加以優先保護。對於均未依法登記的,因主張權利的各人均系依據承包合同,所主張的權利均為債權。依據債權平等原則,只能確定生效在先的承包方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同時本著保護土地利用的角度,司法解釋第23條第3項規定,已經依承包合同合法佔有並實際承包經營的人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但爭議發生後一方強行先佔的,不得作為確定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依據。此外,司法解釋第20條僅強調了「依法登記」,並未規定要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其意義在於:只要在登記機關登記即已完備了物權法意義上的公示要件。
(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法律性質
通過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雖然產生於承包合同,但不限於土地承包經營權人與集體經濟組織間的財產關系,而是一種與債權具有不同性質的物權,這在傳統民法上沒有得到明確。《農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權法》已經明確其用益物權的性質。《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權利人通過家庭承包方式取得承包經營權後,即在法律規定的承包期內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權利,有權自主組織生產經營和處置產品;承包地被依法徵用、佔用的,有權依法獲得相應的補償。除非出現《農村土地承包法》第26條、第27條規定的情形,發包方不得收回、調整承包地。如發包方違反合同或法律規定的,不僅要承擔違約責任也可能要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因為當土地承包經營權受到侵害,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可以行使物上請求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系使用土地的權利,其權利的實現以佔有土地為前提,因此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對他人的侵害,享有物權請求權及佔有訴權,以保護自己對所承包的土地的完滿佔有和使用。對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農村土地,是通過其他方式(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農村土地的,因為當事人是通過達成承包合同來約定各自的權利義務以及承包期限,所以一般作為債權予以規范和調整。但如果承包方經依法登記取得經營權證書的,其也有物權的效力,該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採取轉讓、出租、入股、抵押或其他方式流轉。
(三)糾紛的處理
2009年6月27日通過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規定土地承包經營糾紛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或者訴訟的方式解決。這極有利於今後此類案件的妥善解決。司法解釋第26條對相關糾紛案件處理中,應當著重對調解的問題作出了規定,因為對這類案件的簡單處理有可能會造成一定的負面效果,不利於生產的穩定、農村社會的穩定,也不利於構建和諧社會。調解以合法為原則,但並不是說在民事行為無效的情況下絕對不能調解。我認為,在不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以及他人利益的情況下,通過否定相關民事行為的效力,並在特定的當事人之間進行調解,社會效果還是顯著的。在處理糾紛過程中,一定要堅持調解主導訴訟,要充分發揮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化引導作用,利用當地政府及民調組織和老長輩、老黨員、老幹部的力量參與支持調解,以靈活有效的措施解決此類糾紛。
1、目前對關於發包方違法收回、調整承包地,或者因發包方收回棄耕、撂荒的承包地產生的糾紛的處理方式。
隨著政府免收農業稅並給補貼的政策出台、糧食價格的上漲和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目前的土地承包可以獲得較大收益,因此許多以前撂荒棄耕的土地現在又有人要求耕種。一些自行將土地進行流轉的農戶也紛紛將土地收回,而一些在二輪土地承包中沒有分到土地的農民,也都開始要地。在處理此類糾紛中,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保護原承包農戶的利益,其次才談得上兼顧第三人的利益。《司法解釋》第6條規定,對承包方要求返還承包地的訴訟請求,應予支持。因為家庭承包中,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享有的是一種物權,如果發包方違法收回、調整承包地或者另行發包給他人都構成對原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侵害。
當然,如果承包方在承包期內自願交回承包地的,在承包期內不得再要求承包土地。這是《農村土地承包法》第29條的規定,但該法條以及司法解釋第10條也對此作出了嚴格的限制,即承包方自願交回承包地的,應當提前半年以書面形式通知發包方。由於在須承擔農業稅費的階段,農民對土地投入大,收入低,放棄承包土地進城務工的現象十分普遍,發包方多將承包地另行發包給第三人,而第三人又在土地上進行合理投入的,承包方作為利益的既得者須對第三人予以補償,這是利益平衡原則的需要,幾年間,我院也審理了多起此類案件,案情均不復雜,如果就案辦案,一判了之,那是再簡單不過了,但社會效果如何,能否通過判決使各方矛盾得到徹底解決,結果更是顯而易見的。一些發包方在發包過程中程序上違反了規定,確認合同無效完全沒有問題,但第三人已實際投入大量金錢和精力,這樣判決,對當地的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易造成負面影響,對此法院積極調解,平衡各方利益,用調解的方式使糾紛妥善解決。
《土地管理法》第37條第3款規定,承包經營耕地的單位或者個人連續2年棄耕撂荒的,原發包單位應當終止承包合同,收回發包的耕地。據此有的人認為發包方可以收回承包方棄耕撂荒的土地,這樣的觀點是不全面的。因為家庭承包方式具有其特殊性,該條規定並沒有將農戶為承包主體的情形納入其中。其次《農村土地承包法》是針對農村土地承包的專門立法,相比土地管理法系特別法、新法。所以在處理此種情形時優先適用《農村土地承包法》。只要不屬於承包方全家遷入設區的市,轉為非農業戶口的情形,發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土地。
2,對因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產生糾紛的處理。
因為土地承包經營權具有用益物權性和其生產要素特徵,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能夠活躍經濟,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所以農戶依法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後是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其他方式流轉的。但《農村土地承包法》對因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關系規定了較為嚴格的限制條件,採取轉讓方式流轉的,應經發包方同意,採取轉包、出租、互換或其它方式流轉的,應經發包方備案。如按債權理論來說,合同法中規定當事人一方將合同中的權利和義務一並轉讓給第三人時,合同法明確規定須經對方同意。如從所有權和社會保障的角度出發此項規定也有利於發包方行使自己作為土地的管理人所應享有的權利,有利於發包方審查承包方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後的現實生存能力,防止承包方和第三人在轉讓後產生不必要的糾紛。
在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時均應當遵循平等、自願、等價有償的原則。任何人不得強迫或者阻礙承包方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流轉。對當事人之間沒有簽訂書面協議的,流轉合同無效。此類案件糾紛較多,主要因為當事人雙方沒有簽訂書面協議,有些當事人已事實耕種多年,訴訟時也在耕種,對此我們多作調解,或返還土地,一方給予補償;或簽訂協議備案,由被轉讓方繼續耕種。對當事人之間簽訂書面協議,又經發包方同意的,一般認定流轉合同有效。這主要是尊重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合同法第88條以及《農村土地承包法》解釋第14條已作出明確規定。這種情形大多是因為承包人在承包期內自身條件發生變化,如沒有能力耕種土地或已進城務工後不再以種地為生,應允許承包人根據其真實意願對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流轉,流轉的期限由雙方當事人在承包期限內約定,並簽訂書面協議。
根據《擔保法》34條、37條的規定,除了依法經發包方同意抵押的"四荒"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權外,集體土地使用權不得抵押。物權法第233條也規定只有法律和國務院規定可以抵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才可以抵押。但司法解釋第15條規定以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抵押的,應當認定無效,這樣一部分人就會產生歧義。其實我們認為司法解釋所說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應該指的是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這當然不能抵押。物權法位階高於司法解釋。所以"四荒"地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時可以抵押。在具體案件中,由於農村居民不能理解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問題,他們之間簽訂的往往是將土地上的一季或二季的農作物「抵押」以實現存在的債權,有時是幾年的,有時長至十幾年的。在這類案件的處理上,只要雙方平等、自願,即作為一般債權處理。
3、對土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的處理問題
當前此類糾紛主要表現在征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分配不公,從而導致矛盾的產生。主要原因在於,目前我國各地對征地補償安置費缺乏一個分配到農戶的統一標准和具體細則,征地補償費的分配比較混亂。由於在要求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確定的問題上。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在對司法解釋稿進行討論後認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問題事關廣大農民的基本民事權利,屬於《立法法》第42條第1項(法律解釋權屬於人大常委會)規定的情形,不宜通過司法解釋對此重大事項進行規定。在缺乏這個前提的情況下,人民法院還不具備解決此類糾紛的必要條件。
在我國,征地補償款分為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根據《土地管理法》第26條規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人員所有;土地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征地安置補助費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它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徵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後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市、縣和鄉(鎮)人民政府有必要加強對安置補助費的使用情況的監督。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又作了擴大解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已經具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支持。因為土地補償費的受益主體是該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全體成員,而不僅僅是喪失承包地的農戶。根據審判實踐,應區分不同情形分別對待。
①、對出嫁女及其子女以及離婚的婦女、農村入贅女婿要求分配征地補償費的情形。根據《婦女權益保護法》第30條的規定,出嫁女及其子女還有離婚的婦女只要其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就享有與其他村民同等的來源於集體所有的土地被徵用而獲得補償的權利,對其要求分配征地補償款的訴訟請求也應予以支持。對於農村入贅女婿也一樣。因為這符合了《憲法》、《婚姻法》以及《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
②、對超生子女要求分配征地補償款的情形。這類案件矛盾也比較大,有的農戶超生的不至一名,超生子女的父母違反計劃生育政策,但有部分人在經行政機關處罰後,經審批安上戶口,具有了村民身份。超生子女影響了集體其他成員的利益,集體其他成員會共同站起來反對。處理時,我們認為因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
③、對新生兒和死亡人員家屬要求分配征地補償費的情形,實踐中此類案件少,但由於村民對法律規定的不理解,使矛盾難於調處。根據《民法通則》第9條之規定,公民的民事權利始於出生終於死亡,在分配時,如嬰兒已出生,就應有權參與分配得到相應份額,而如村民在分配時已死亡,其民事權利也隨之終止,其親屬如要求死亡人員繼續享有村民待遇,則不符合法律規定,當然不應該分得補償款。對此類案件盡量向當事人多做解釋工作,釋明法律。
④、對外出打工、升學進城讀書、經商等村民要求分配征地補償款的,我們認為只要這些村戶在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戶籍沒有遷出,一般就應認定他們是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有權參與征地補償款的分配,即使他們有棄耕、撂荒等行為,也不能因此而剝奪他們的權利。另外對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要求分配征地補償款的,因為他們並沒有放棄土地承包經營權,更沒有放棄自己的村民資格,所以,他們當然有資格參與征地補償款的分配。
通過對常見糾紛的處理,我認為土地問題是我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核心。政府應主動對土地承包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和解除進行指導,明確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並保障村民依法行使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以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維護好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維護好廣大農民根本利益。
G. 農村土地糾紛怎麼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規定:
第三條:發生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的,當事人可以自行和解,也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等調解。
第四條:當事人和解、調解不成或者不願和解、調解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五條;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和仲裁,應當公開、公平、公正,便民高效,根據事實,符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
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和仲裁工作的指導。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應當依照職責分工,支持有關調解組織和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依法開展工作。
第七條: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的調解工作,幫助當事人達成協議解決糾紛。
(7)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如何處理擴展閱讀:
土地糾紛處理的原則
1、一般土地糾紛案件必須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條規定,先由當地土地主管部門行政調處。當事人對行政調處不服時,才能按規定依照司法程序解決。未經行政調處的法院不予受理。
2、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之前,任何一方面都不得改變土地現狀,不得破壞土地上的附屬物,不得影響生產和在有爭議的土地上興建建築物和變更附著物。
3、歷史上已經達成有協議、協定,或已制定有鄉規民約的,而這些協議、協定鄉規民約並不違背國家法律、法令和黨的政策的,予以維護,不合理的部分可以進行適當調整。
4、對過去因無償佔有或平調引起的糾紛應根據現行黨的政策,作具體分析。通過仔細的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區別黨在各個階段的方針、政策,根據具體情況做出合理的處理意見,切忌用簡單、武斷、一概而論等解決辦法。
5、對過去因無償佔有或平調而引起的糾紛應根據現行黨的政策精神和法律規定,保護原社隊或個人的應有權益。
H. 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糾紛該怎麼處理
承包土地合同糾紛可以採取協商、調解、仲裁、訴訟方式處理。處理承包土地合同糾紛,應當依照法律。當事人可以向人民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調解應當在當事人自願、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向人民法院起訴應當符合法定條件。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十條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I. 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如何處理
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處理方式如下:
1、通過協商解決;
2、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調解;
3、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4、向人民法院起訴。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因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解決,也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等調解解決。當事人不願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
第五十五條 因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解決,也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等調解解決。
當事人不願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第五十六條 任何組織和個人侵害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經營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