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福建省司法廳的信息公開指南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規定,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則,編制《福建省司法廳政府信息公開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政府信息提供服務。
本《指南》及時更新。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在福建省司法廳網站上查詢本《指南》。
福建省司法廳辦公室是全省司法行政機關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推進、指導、協調、監督全省司法行政機關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省司法廳的信息公開由省司法廳辦公室負責。
政府信息公開分為主動公開和依申請公開。
一、主動公開
(一)公開范圍
省司法廳辦公室負責向社會主動公開下列信息:
機構設置、主要職能、辦事程序;
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
司法行政專項工作規劃計劃;
司法行政業務工作統計信息;
行政事業性收費的項目、依據、標准;
政府集中采購項目的目錄、標准及實施情況;
行政許可的事項、依據、條件、數量、程序、期限以及申請行政許可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錄及辦理情況;
重大建設項目的批准和實施情況;
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預案、預警信息及應對情況;
工作動態;
其他應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
具體信息目錄在福建省司法廳網站上公布
(二)公開形式
通過福建省司法廳網站、新聞發布會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等公共媒體公開政府信息。
(三)公開時限
屬於主動公開范圍的政府信息,自該信息形成或者變更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予以公開。法律、法規對政府信息公開的期限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四)獲取信息的方法
1、登錄福建省司法廳網站首頁的「政府信息公開」欄目,瀏覽或使用搜索工具查找。
2、從新聞發布會、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獲取政府公開信息。
二、依申請公開
除上述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還可以根據自身生產、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申請獲取相關政府信息。
(一)省司法廳受理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的機構
省司法廳辦公室
通信地址:福州市鼓樓區銅盤後營92號省司法廳辦公室
咨詢時間:周一至周五:上班時間,法定節假日除外。
(二)申請的方式
申請人持有效身份證明,按以下方式提出申請。
1、通過互聯網直接申請
申請人可登錄福建省司法廳網站直接填寫並遞交電子版《福建省司法廳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表》(以下簡稱《申請表》)。
2、書面申請
申請人可從福建省司法廳網站下載《申請表》或向受理機構領取《申請表》,填寫後向受理機構送交。
3.口頭申請
採用書面形式確有困難的申請人可以口頭提出,由受理機構代為填寫《申請表》。
(三)申請的處理
受理機構收到《申請表》後向申請人出具回執。能夠當場答復的當場答復,不能當場答復的,自收到申請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作出下列書面答復:
1、屬於主動公開范圍的,將告知申請人獲取該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徑。
2、屬於不予公開范圍的,將告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3、依法不屬於本機關公開范圍的,將告知申請人該信息的掌握機關及聯系方式;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不存在的,將告知申請人。
4、如需延長答復期限的,經領導同意並告知申請人,延長答復期限最長不超過15個工作日。
5、申請內容不明確的,將告知申請人作出更改、補充;
6、政府信息涉及第三方權益的,受理機構須徵求第三方的意見,徵求第三方意見所需時間不計算在期限內。
處理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的流程見福建省司法廳網站上的流程圖。
(四)依申請公開提供信息的收費項目和收費標准
依申請提供政府信息,可以收取檢索、復制、郵寄等成本費。成本費用的標准按照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財政部門制定的規定執行。
申請公開政府信息的公民確有經濟困難的,經本人申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構審核同意,可以減免相關費用。
三、監督方式及程序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開義務的,可以向上級行政機關、監察機關或者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主管部門舉報。收到舉報的機關應當予以調查處理。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在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中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福建省司法廳
政府信息公開目錄(試行)
(2011版)
目錄
機構職能
法律法規
規劃計劃
統計信息
行政事業性收費
資金信息
行政許可
重大建設項目
應急管理
工作動態
其它應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
一、機構職能
主要職責
領導及分工
機構及職責
辦事程序
人事任免
二、法律法規
法律
法規
規章
規范性文件
三、規劃計劃
司法行政工作發展規劃
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發展規劃
律師工作發展規劃
公證工作發展規劃
基層司法行政工作發展規劃
法律援助工作發展規劃
司法鑒定工作發展規劃
司法行政系統幹部教育培訓規劃
四、統計信息
人民調解矛盾糾紛排查調處
律師工作
公證工作
法律援助
司法鑒定
法制宣傳
社區矯正
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
司法考試
五、行政事業性收費標准
基層法律服務
律師
公證
法律援助
司法鑒定
司法考試
六、資金信息
招標公告
中標公告
財政預決算
七、行政許可事項
律師
公證
司法鑒定
法律援助
基層法律服務
仲裁
八、重大建設項目
九、應急管理
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突發事件應對情況
十、工作動態
領導講話
司法行政要聞
基層工作動態
十一、其它應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
Ⅱ 突發事件的應對,增強哪些敏感要素
一)建立健全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市應急管理辦公室要落實具體工作人員,實現機構到位、人員到位、制度到位和措施到位,保證各項工作有效開展。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要相應設立應急管理機構,明確負責人員和工作人員,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全面負責轄區內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預防和應對工作。村(社區)要將應急管理作為自治管理的重要內容,落實應急管理工作責任人,做好群眾的組織、動員工作。機關、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是本單位應急管理工作的責任主體,要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健全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在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開展應急管理工作。
(二)深入推進應急預案體系建設。按照預案編制規劃和上級要求,市各有關部門的應急預案經專家論證後,報市政府分管領導,提交市政府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後頒布施行,進一步完善各專項應急預案。按照應急管理「進社區、進鄉村、進企業、進學校」的要求,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村(社區)、學校和規模以上企業等單位要抓緊編制符合實際、職責清晰、簡明扼要、可操作性強的應急預案,著力抓好基層和重點部位預案建設,盡快構建覆蓋全市的應急預案體系。2008年11月30日前,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村(社區)和各類企業單位要完成預案編制工作。具體框架可參照《鎮(街道、辦事處)應急預案基本框架和要素》、《村(社區)應急預案基本框架和要素》、《學校應急預案基本框架和要素》和《企業應急預案基本框架和要素》(附件1)。同時,鎮(街道、辦事處)應急預案報市應急辦備案,村(社區)應急預案報各鎮(街道、辦事處)備案,國有控股企業應急預案報市國資辦備案,規模以上非國有企業應急預案報市安監局備案,各級各類學校應急預案報市教育局備案,備案工作在2008年11月30日前完成。市安監局、教育局、國資辦在2008年12月5日前書面向市政府報告其應急預案的完成情況(市應急辦傳真:86861000;聯系人:李震宇,葉志偉;聯系電話:86860521,86860523)。市應急辦要加強全市范圍內應急預案工作的監督檢查。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市各有關部門要建立健全應急預案管理制度,規范預案的編制、審批、備案、修訂程序,把各級各類預案銜接好、管理好,加快應急預案信息化步伐,提高應急處置輔助決策水平。要針對本區域、本單位常發突發公共事件,組織開展群眾參與度高、應急聯動性強、形式多樣、節約高效的應急預案演練,促進各單位的協調和職責落實。
(三)不斷加強應急隊伍建設。按照「一專多能、一隊多用、平戰結合」的原則,整合我市應急隊伍資源,改善技術裝備,強化培訓演練,健全應急救援隊伍體系。一要加強與駐澄部隊、民兵、公安消防、特警以及武警等骨幹隊伍的溝通和協調,建立應急聯動機制,充分發揮其在應急處置中的重要作用。二要加強專業救援隊伍建設。市城管、建設、交通、農林、水利、衛生、安監、人防、海事、供電、電信等部門和單位要根據相關預案要求,分別組建專業救援隊伍,並按規定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三要推進基層應急隊伍建設。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要以公安民警、安監、城管、醫務人員,民兵、預備役人員,物業保安,志願者和企事業單位應急隊伍等為依託,村(社區)和各類企事業單位要以社區民警、民兵、物業保安等為依託,組建專兼職應急隊伍。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村(社區)要加強應急隊伍的建設和管理,配備必要裝備,開展教育培訓工作,嚴明組織紀律,強化協調聯動,提高綜合應對和自我保護能力。各應急隊伍平時應加強防範,險時要立即集結到位,開展先期處置。四要加強應急專家隊伍建設。根據不同突發事件應對處置需求,從市各有關部門、有關企事業單位選聘專家或專業技術骨幹,組建市應急管理專家庫,以滿足預防和處置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需要。
(四)加快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加快應急平台與指揮系統建設,充分利用市應急指揮中心、市人防指揮所、政府辦公資源網路和專業系統資源網路,逐步建立應急管理指揮中心和裝備庫、通訊庫、案例庫、專家庫等基礎資料庫,實現應急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形成覆蓋市、鎮(街道)、村(社區),具備監測監控、預測預警、信息報告、輔助決策、調度指揮和總結評估等功能的應急管理平台,形成上下貫通、左右銜接、統一高效的應急決策指揮網路。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要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鎮村規劃,合理避讓隱患區域,加強抗禦本地區常發突發公共事件的基礎設施、公用衛生設施和避難場所建設,加強工業集聚區和人口密集場所的消防、醫療衛生、防空地下室、山林防火等安全設施建設。電信、天然氣、自來水、電力、市政等主管部門要加強公共設施抗災和快速恢復能力建設,做好日常管理和巡查。學校要結合隱患排查整改,重點做好教室、宿舍、集體活動場所等建築、設施的安全加固工作;按照有關衛生標准要求,加強學生食堂、宿舍、廁所等衛生設備設施建設;加強校內交通安全標志設施建設和校車管理,不斷完善校園安全監控系統。各類生產經營企業要加強安全生產裝備及設施建設,有關單位應當定期檢測、維護其報警設備和應急救援設備、設施。
(五)強化應急物資儲備和管理。建立市和基層單位應急資源儲備制度。市發改局、經貿局、民政局要會同市各有關部門特別是各專項預案牽頭部門,研究制定《江陰市應急物資儲備管理辦法》,並根據各專項預案要求,制定市應急物資儲備目錄和標准,實現全市應急物資儲備與生產的數字化管理。市各級財政要建立應急物資儲備專項資金,為應急物資儲備和管理提供資金保障,市財政局要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江陰市應急物資儲備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市各有關部門要對現有各類應急物資儲備進行普查建檔,加強規劃,合理布局,推進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要加強對儲備物資動態管理,保證及時補充和更新;要豐富儲備方式,根據應急處置的要求,實行實物儲備、市場儲備、生產和技術能力儲備有機結合,鼓勵企業利用現有資源代儲應急物資。建立健全應急物資綜合調度系統,完善應急物資緊急生產、政府采購、徵收徵用、市場調控與調用機制。充分發揮市場資源,完善應急物資投放網路,建立全市應急物資餘缺調劑和聯運工作機制。建立應急物資儲備更新、輪換及損耗的補償政策和救災物資社會捐贈機制,提高社會應急救援物資緊急動員能力。
(六)積極開展風險隱患排查整改工作。建立風險隱患的排查、登記、整改和動態監管制度,按照「誰檢查、誰簽字、誰負責」的要求,層層建立排查責任制。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市各有關部門要對各類危險源、危險區域、危險因素以及社會矛盾糾紛等進行全面排查和風險評估,對重點部位特別是自然災害易發地區、危險品倉庫、「城中村」以及「多合一」建築等,建立隱患信息資料庫,根據應急預案規定的分級標准,實行分類分級管理和動態監控,促進應急管理從被動應對轉向源頭管理。對排查出的隱患,要立即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整改,及時消除隱患;對情況復雜、短期內難以完成整改的隱患,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應急預案並限期整改,明確相應的責任人和整改進度,同時做好監控和應急准備工作;對問題多、隱患嚴重、危險性大,自身難以完成整改的隱患,要及時向市政府和有關部門報告,依法採取相應措施確保穩定。
(七)抓好信息報告和預警工作。市應急管理辦公室負責向上級政府或應急管理部門報告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各專項應急指揮部可在總指揮同意後向上級應急指揮機構報告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同時抄報市應急管理辦公室。基層單位是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報告的責任主體。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後,基層單位要及時向市應急管理辦公室和救援機構報告。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實行分級報告,每級上報的時間不得超過2小時。一般及一般以上級別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後,事發地鎮(街道、辦事處)和市有關部門必須在事件發生後第一時間將有關情況通過市應急管理辦公室及時向市政府報告,最遲不得超過2小時。同時,將情況及時通報有關部門和可能受事件影響的地區。如遇特殊情況來不及形成文字材料的,必須通過電話口頭報告後及時以《專報信息》(附件2)形式報送文字材料。應急處置過程中,要及時續報事態控制及變化情況。對性質復雜且處置時間長的動態突發公共事件,要實行日報制度,必要時要隨時續報。應急處置結束後,事發地鎮(街道、辦事處)和市有關部門要對事件處置全過程進行整體評估,15日內將總結報告報市應急管理領導小組。各鎮(街道、辦事處)、市各有關部門要建立和完善24小時值班制度,值班表每月報市應急管理辦公室,村(社區)和企事業單位要值班值守,確保信息暢通。要在社區、鄉村、學校、企業等重點基層單位設立信息員,加強對信息員的培訓,明確信息報告任務和方法。同時,探索建立社會公眾報告、舉報獎勵制度,拓寬信息報告渠道,通過接報系統掌握綜合敏感信息。著力加強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建設,整合公安、民政、衛生、環保、安監、國土、建設、水利、農林、人防、氣象、地震等部門資源,形成集約化的預警信息發布平台,依託廣播、電視、簡訊、電話、網路、電子屏等發布系統,及時發布預警信息。
(八)全力做好應急處置和善後工作。市各專項應急預案指揮部負責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突發事件發生後,基層組織和單位要根據預案立即組織應急隊伍,以營救遇險人員為重點,及時開展人身救援、組織群眾疏散、轉移和安置等先期處置工作,全力控制事態發生,並按規定及時報送信息。市、開發區、臨港新城、鎮(街道)和市各有關部門要根據突發事件分級分類標准,立即啟動相應預案,並根據事態發展情況,及時調整響應級別,組織調動應急資源和力量,有序展開搶險救援、醫療救護、交通管制、現場監控、人員疏散、安全防護等工作,並採取必要措施防止發生次生、衍生災害事件。上級政府、部門和單位負責現場救援工作時,基層組織和單位要積極配合,做好現場取證、道路引領、後勤保障、秩序維護等協助處置工作。應急處置結束後,要立即組織恢復重建工作,基層組織和單位要在市、開發區、臨港新城、鎮(街道)統一領導下,協助做好善後處置、物資發放、撫恤補償、醫療康復、心理引導、環境整治、保險理賠、事件調查評估和制定實施重建規劃等各項工作。同時要加強政治思想工作,組織群眾自力更生、重建家園。要特別注意幫助解決五保戶、特困戶和城鄉低保對象等群眾的困難,確保災後生產生活秩序盡快恢復正常。
(九)加強評估和統計分析工作。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市各有關部門要加強應急管理統計分析工作,明確責任部門和人員,按月度、季度和年度及時全面准確統計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次數、傷亡人數和經濟損失等相關情況,並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統計指標體系。建立應急管理評估報告制度。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市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對照市相關專項預案和部門預案,定期從組織領導、預案編制演練、應急隊伍建設、物資資金准備、監測預警預報、應急防範處置,以及恢復重建、調查處理、科普宣教等方面對應急管理工作進行全面分析評估,總結經驗,查找問題,評估報告每年1月5日前報市應急管理辦公室。一般及一般以上級別突發事件應對處置評估報告一事一報,由市各專項指揮機構辦公室、各鎮(街道)在事件結束後15日內報市應急管理辦公室,國家和省、無錫市政府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市各有關部門分析評估按照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和經濟安全事件五大類分組進行,各組的參與部門負責編寫本部門突發事件評估報告和趨勢分析報告,牽頭部門負責匯總形成該類別突發事件應對評估報告和趨勢分析報告。自然災害組由市民政局牽頭,市水利局、國土局、農林局、建設局、地震辦、氣象局等單位參加;事故災害組由市安監局牽頭,市發改局、公安局、建設局、交通局、環保局、衛生局、質監局、人防辦、總工會、海事局、供電公司等單位參加;公共衛生事件組由市衛生局牽頭,市農林局、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等單位參加;社會安全事件組由市公安局牽頭,市台辦、信訪局、外經局、民族宗教局、外辦、僑辦等單位參加;經濟安全事件組由市金融辦牽頭,市發改局、經貿局、物價局、糧食局、人行江陰市支行等單位參加。
如果滿意請點擊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答題不易..祝你開心~
Ⅲ 山東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的條例全文
第一條 為了規范突發事件應對活動,提高處置突發事件的效能,預防和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環境安全和社會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急准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後恢復與重建、評估與考核等應對活動,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採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
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四級。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另有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突發事件的分級標准,按照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的規定執行。
第四條 突發事件應對工作應當從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需要出發,按照預防為主、預防與應急相結合的原則,實行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編制本行政區域應急體系建設規劃,科學安排應急重點建設項目,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專項組織實施。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其依法設立的突發事件應急指揮機構統一領導、綜合協調本級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開展突發事件應對工作;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實際需要,設立相關類別突發事件應急指揮機構,組織、協調、指揮相關類別突發事件應對工作。根據突發事件事態發展情況和處置需要,上級人民政府可以派出工作組,指導下級人民政府或者直接指揮開展突發事件應對工作。
上級所屬駐當地單位應當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中服從當地人民政府的指揮和調度。
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所屬有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和評估考核;將突發事件防範和應對工作,納入行政機關主要負責人和有關負責人年度績效考核范圍,建立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相關指標體系,健全責任追究制度。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事機構負責本級人民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履行值守應急、信息匯總、綜合協調、服務監督的職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相關類別突發事件應對工作,設立應急管理辦事機構或者確定其內設機構具體負責本部門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確定的相關機構和工作人員,負責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協助人民政府做好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
有關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應當依法加強專業應急隊伍建設,配備專職或者兼職工作人員,做好有關突發事件的應對工作。
依照本條規定承擔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機關或者機構以及直接涉及公共安全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實行二十四小時值班制度。
第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區域合作,建立健全與其他相關同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上級所屬駐當地有關單位的應急聯動機制,加強信息溝通和資源共享,提高突發事件應對能力。
第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科學有效的社會動員機制,發揮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慈善機構、紅十字會、應急志願者協會等組織和公眾在突發事件應對工作中的作用,增強全民的公共安全和社會責任意識,提高全社會避險、自救、互救等突發事件應對能力。
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突發事件信息公開制度,完善信息發布和新聞發言人制度,建立健全重大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快速反應機制和輿情收集、分析機制,加強對信息發布、新聞報道的組織協調和監督管理。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編造、傳播有關突發事件事態發展或者應急處置工作的虛假信息。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作出應對突發事件的決定、命令,應當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後,應當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出專項工作報告。 第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法制定本級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並組織制定本級突發事件專項應急預案;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制定本部門應急預案。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依法制定本區域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或者重大活動主辦單位、公共場所和公共設施的經營、管理單位,應當依法制定本單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或者具體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制定單位應當根據應急預案制定簡易應急操作規程。
第十四條 下級人民政府的總體應急預案應當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有關部門的應急預案應當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主管部門備案;直接涉及公共安全的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的應急預案應當向當地人民政府和上一級主管部門備案;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應急預案應當向所在地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備案。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的應急預案,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向社會公布。
根據實際需要和情勢變化,制定單位應當適時修訂和完善應急預案。修訂後的應急預案,應當重新備案。
第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制定應急演練規劃,合理安排應急演練。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事機構應當建立應急演練指標評估體系,對有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應急演練進行指導。
直接涉及公共安全的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每年至少開展一次應急演練。
突發事件多發、易發地區的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應當組織居民、村民開展有針對性的應急演練。
第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整合資源,統一規劃、布局應急所需的重點建設項目和基礎設施,統籌安排應對突發事件必需的物資。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應急避難場所建設規劃,將城鎮各類廣場、綠地、體育場、學校、公園、人防工程以及疏散基地等適宜場所,確定為應急避難場所,並公示具體位置。
應急避難場所應當設置統一、規范的標志、標識,儲備必要的物資,提供必要的醫療條件,並根據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需要,建立或者指定傳染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人的隔離治療場所。
應急避難場所所有權人或者管理、使用單位,應當加強對應急避難場所的維護、管理,保證其正常使用。
第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突發事件風險管理體系,健全風險識別、評估、控制等風險管理制度,對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進行綜合性風險評估;建立危險源、危險區域的信息資料庫,並對危險源、危險區域加強管理。
第十八條所有單位應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強對安全防範措施的監督檢查,定期開展風險評估,及時消除事故隱患。下列單位還應當建立安全巡檢制度,配備報警裝置和必要的應急救援設備、器材,在危險源、危險區域配備警示標志,保障運行安全:
(一)礦山、建築施工單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險化學品、放射性物品、病原微生物等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運、使用、處置單位;
(二)供水、排水、供電、供油、供氣、供熱、通信、有線電視網路等公共設施的經營、管理單位;
(三)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場所和人員密集場所的經營、管理單位;
(四)大中型水庫、重要河段、林場、危險山體的管理單位。
第十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公共安全形勢分析會議制度,在企業改制、征地拆遷、教育醫療、環境保護、安全生產、食品葯品安全等容易引發社會矛盾的重點領域,建立以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安全性評估為主要內容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定期進行形勢研判。
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建立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制度,對可能引發社會安全事件的矛盾糾紛,確定責任單位和人員,綜合運用各種調解手段,及時予以調處化解。
第二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從事境外投資活動的有關單位,在確定境外投資項目前,應當在本地充分進行項目安全風險評估。
派出部門和單位應當將安全防護費用和物資供應計入項目成本,及時為派出人員購買境外人身意外保險和其他相關險種,提高抵禦風險的能力。
第二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定期組織開展突發事件應對法律、法規和應急知識的宣傳教育,普及應急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知識。
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紅十字會等組織,應當結合各自工作特點,協助人民政府開展突發事件應對法律、法規和應急知識的宣傳教育。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根據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其派出機關、機構的要求,結合自身實際,開展應急知識宣傳教育。
學校應當將應急知識納入教學內容,並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能力,採取多種形式開展應急知識教育,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與互救能力。
新聞媒體、電信運營商應當無償開展突發事件預防預警與應急、自救與互救知識的公益宣傳,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自救與互救能力。
第二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培訓制度,將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培訓納入公務員培訓內容,針對不同對象確定教育內容、考核標准,定期開展培訓,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決策和處置能力。
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應當對本單位職工進行突發事件應對法律、法規和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規程以及應急知識等方面的培訓,增強職工安全防範的意識和能力。
第二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託公安消防等專業隊伍、專業機構,建立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並按照有關要求配備人員和裝備、器材。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根據實際需要,依法建立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依託社會力量建立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的,應當簽訂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提供交通、水利、通信、電力、供水、供熱、供氣、醫療、教育和其他公共服務的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應當建立以本單位職工為主體的應急救援隊伍;高度危險行業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應急救援隊伍,配備防護裝備和器材。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指導、扶持建立應急志願者組織,鼓勵其參與應急知識宣傳教育、突發事件應急救援等活動。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以及建立應急救援隊伍的單位,應當加強對應急救援隊伍專業和職業技能的培訓,為專業應急救援人員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和健康保險,配備足夠的防護裝備和器材,提高搶險救援和安全防護能力,減少應急救援人員的人身傷害風險。
第二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經費和專項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各級財政的預備費應當優先保證應對突發事件的需要。經費的使用情況,應當接受財政、審計等部門的監督。
省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扶持政策,鼓勵和支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等開展公共安全技術理論研究,開發用於突發事件預防、監測、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的新技術、新設備和新工具。
第二十六條 本省按照統籌規劃、分級負責、統一調配、資源共享的原則,建立省、設區的市、縣(市、區)三級應急物資保障系統,完善重要應急物資的監管、生產、儲備、更新、調撥和緊急配送體系,並根據不同區域突發事件的特點,分部門、分區域布局省級物資儲備。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經濟和信息化、商務、民政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定期組織提供應急物資儲備目錄,會同有關部門統籌規劃建設應急物資儲備庫,並根據應對突發事件的需要,採取生產能力儲備、原料產品庫存儲備、物流企業儲備等方式,保障應急處置與救援所需物資的生產、供給。
負責相關類別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部門應當儲備處置突發事件所需的專業應急物資。
鼓勵和引導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和家庭儲備基本的應急自救物資和生活必需品。
第二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建立應急捐贈機制,鼓勵、引導社會各界根據實際需要,提供資金、物資捐贈或者技術支持。
捐贈資金、物資的使用情況應當依法予以公布,並接受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捐贈人和社會的監督。
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統籌規劃、周密銜接、標准規范、整合資源的原則,依託政府系統辦公業務資源網路,充分整合利用現有專業系統資源,構建省、設區的市、縣(市、區)應急平台體系,實現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避免重復建設。
全省政府應急平台體系承擔本省突發事件的監測監控、預測預警、信息報告、綜合研判、輔助決策、指揮調度、異地會商、信息發布、事後評估等功能。 第二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統一的突發事件信息收集與報送系統,組織下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專業監測機構以及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新聞媒體等單位,收集、報送突發事件信息和相關社會動態。
突發事件報告內容應當包括時間、地點、單位名稱、聯系方式、信息來源和事件類別、傷亡、經濟損失的初步評估、影響范圍、發展態勢以及處置情況等。
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突發事件信息報告員制度,可以聘請記者、民警和其他相關基層組織工作人員擔任報告員。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逐級報告突發事件信息,必要時可以越級上報。
第三十條報送突發事件信息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及時、客觀、真實和准確,不得遲報、謊報、瞞報、漏報;
(二)可能產生重大影響或者發生在重點區域、特殊時間的社會安全事件信息,立即報告;
(三)涉及國家秘密的,保守國家保密。
報送單位應當及時續報突發事件處置的進展情況,直至應急處置工作結束,並作終報。
第三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根據各自職責,建立健全專業監測機構,完善應急監測預警體系。有關專業監測機構應當按照應急需要加強技術保障建設,確保監測數據信息完整可靠。
可以預警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的預警級別,按照突發事件發生的緊急程度、發展態勢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一級為最高級別,並分別用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標示。
第三十二條可以預警的突發事件即將發生或者發生的可能性增大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法向社會公開發布相應級別的警報,決定並宣布相關地區進入預警期,同時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必要時,可以越級上報,並向當地駐軍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鄰或者相關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通報。
第三十三條 預警信息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授權的有關部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發布。發布的內容包括突發事件的類別、預警級別、可能影響范圍、警示事項、應當採取的措施和發布機關等。
預警信息可以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微博、手機簡訊、防空警報、電子顯示屏、有線廣播、宣傳車、傳單等方式發布。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接到預警信息後,應當配合當地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做好突發事件應對工作。
第三十四條 發布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的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權的有關部門應當根據事態的發展,按照有關規定適時調整預警級別或者及時更新預警信息內容,並重新發布。
有事實證明不可能發生突發事件或者危險已經解除的,發布預警信息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權的有關部門應當立即宣布解除預警,終止預警期,並解除已經採取的有關措施。 第三十五條 自然災害、事故災難或者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下列規定指揮協調應急處置工作:
(一)一般突發事件,由發生地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負責應急處置,必要時設區的市相關類別突發事件應急指揮機構指導處置;
(二)較大突發事件,由發生地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負責應急處置,必要時省相關類別突發事件應急指揮機構指導處置;
(三)重大突發事件,由省人民政府負責應急處置,省相關類別突發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具體負責;
(四)特別重大突發事件,報請國務院應急處置或者根據國務院部署由省人民政府應急處置。
下一級人民政府不能有效控制突發事件事態或者不能消除其引發的嚴重社會危害的,應當及時報請上一級人民政府統一領導應急處置工作。
第三十六條 突發事件發生後,履行統一領導職責或者組織處置突發事件的人民政府,除可以採取《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條規定的應急處置措施外,還可以採取下列一項或者多項措施:
(一)為受到危害的人員提供應急避難場所和生活必需品,實施醫療救護、疾病預防控制、心理干預服務以及其他保障措施;
(二)根據應急處置的需要,調集救援力量和儲備物資,向有關單位和個人徵用應急救援所需設備、設施、場地、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資,指定救治單位和應急避難場所;
(三)指令有關企業組織生產、供應生活必需品和應急救援物資;
(四)協調交通運輸經營、管理單位優先運送受到突發事件危害的人員以及處置突發事件所需的救援人員和物資;
(五)報請上級人民政府或者要求下級人民政府為應急處置提供人力、物力、財力或者技術支援。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應當服從人民政府的決定、命令、指揮和安排,積極配合實施應急處置措施。
第三十七條 履行統一領導職責或者組織處置突發事件的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統一、准確、及時發布有關突發事件事態發展和應急處置工作的信息。
第三十八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全省應急交通運輸綜合協調機制。
處置突發事件期間,配備由省人民政府制發的統一應急標志的應急處置交通工具可以優先通行,並免交車輛通行費;突發事件的威脅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後,發放機構應當及時收回應急標志。
第三十九條 各級突發事件應急指揮機構、相關類別應急指揮機構應當建立健全專家咨詢制度,根據需要成立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專家組,為突發事件處置工作提供分析評估、決策咨詢和建議,必要時可以吸收其參與處置工作。
第四十條 通信管理部門應當組織、監督電信運營商保障應急處置通信系統暢通;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網路管理部門應當組織、協調新聞媒體,為應急處置提供信息播報,並依法實施監管。
第四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實施應急徵用時,應當事先向被徵用的單位或者個人簽發《應急處置徵用通知書》,並登記造冊。《應急處置徵用通知書》應當包括徵用單位名稱、地址、聯系方式、執行人員姓名、徵用用途、徵用時間以及徵用財產的名稱、數量、型號等內容。情況特別緊急時,可以依法先行徵用,事後補辦手續。
被徵用的財產使用完畢,實施徵用的人民政府應當及時返還被徵用人;財產被徵用或者徵用後毀損的,應當依法給予補償。
單位、個人主動提供財產應對突發事件的,使用單位應當進行登記造冊,突發事件應對完畢,及時返還;發揮作用並且毀損的,參照前款規定給予補償。
第四十二條處置突發事件,需要政府采購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財政部門應當簡化財政資金的審批和劃撥程序,保障應急處置所需資金。 第四十三條 突發事件的威脅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後,履行統一領導職責或者組織處置突發事件的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宣布應急處置結束,停止執行應急處置措施,同時採取或者繼續實施必要措施,防止發生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的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發社會安全事件。
第四十四條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後,受突發事件影響地區的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力量恢復社會秩序,盡快修復被損壞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電、供油、供氣、供熱、廣播、電視等公共設施,及時組織救災物資和生活必需品的調撥,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盡快恢復生產、生活、學習、工作秩序。
公安機關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加強治安管理工作,預防和制止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治安秩序穩定。
第四十五條受突發事件影響地區的人民政府因應對突發事件採取措施造成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財產損失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和公平合理原則給予補償。
第四十六條受突發事件影響地區的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恢復重建規劃和善後工作計劃,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和市場運作相結合的原則,做好恢復重建工作。
第四十七條受突發事件影響地區的上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制定扶持受突發事件影響地區或者行業的政策,依法給予費稅減免、貸款貼息、財政轉移支付等扶持以及物資、人力、技術支持,並動員社會力量開展慈善捐贈活動。
第四十八條 受突發事件影響地區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會同保險監督管理機構,督促保險公司做好突發事件保險理賠工作。
第四十九條 公民參加應急救援工作或者協助維護社會秩序期間,其工資待遇和福利不變;沒有工作單位的,突發事件發生地的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給予適當補貼。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在突發事件應對工作中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或者獎勵。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在應急救援工作中傷亡的人員依法給予撫恤。
第五十條突發事件發生地區和受影響地區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組織對突發事件起因、性質、過程和後果進行調查評估,對預防與應急准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等情況進行責任溯查,形成突發事件處置報告,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 第五十一條 對違反本條例的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已有處理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第五十二條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不履行或者不當履行法定職責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據情節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未執行二十四小時值班制度的;
(二)未制定應急預案或者未進行備案的;
(三)未確定應急避難場所或者未向社會公布的;
(四)未對危險源、危險區域進行調查登記、動態管理和定期檢查、監控的;
(五)未建立應急救援隊伍或者未組織開展應急宣傳培訓、應急演練的;
(六)未按照規定報告突發事件信息的;
(七)未及時調整預警級別、發布或者更新預警信息,或者未按照規定解除警報的;
(八)未及時進行先期處置或者處置不當的;
(九)未按照法定程序進行應急徵用的;
(十)應當給予處分的其他情形。 第五十三條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發生突發事件時,根據國務院要求或者實際需要,由省人民政府統一部署,組織參與應急處置與救援、災後恢復與重建工作。國務院及其組成部門直接指令本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參與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的,接收指令的部門應當及時報告省人民政府。
第五十四條 本條例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
Ⅳ 中原區國土資源局
中原區位於鄭州市區西部,是鄭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所在地,素有「鄭州西大門」之稱;轄區總面積97.1平方公里,城區面積25平方公里,總人口57萬,下轄12個街道辦事處。
魏瑞民 黨組書記、局長
蔣全奇 黨組成員、副局長
馬文成 黨組成員、副局長
李宇靜 黨組成員、副局長
韓衛強 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胡新保 黨組成員、副局長
胡立紅 黨組成員、副局長
魏瑞民簡介:1964年4月生,1981年7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大專學歷。1981年7月~1982年3月,空軍第一預備學校學員;1982年3月~1984年7月,空軍第十二飛行學院學員;1984年7月~1986年8月,空軍98團副連職飛行員;1986年8月~1987年10月,空軍130團正連職飛行員;1987年10月~1989年6月,空軍97團副營職飛行員;1989年6月~1993年6月,空軍97團飛行中隊長;1993年6月~1995年6月,空軍97團正營職中隊長;1995年6月~1998年3月,空軍97團副團職副大隊長;1998年3月~2001年6月,空軍97團副團職副參謀長;2001年6月~2002年1月,空軍97團正團職副參謀長;2002年1月~2003年10月,空軍33師副參謀長;2003年10月~2007年11月,任中原區國土資源局副局長;2007年11月~2009年9月任中原區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2009年9月至今任中原區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
【機構設置】中原區國土資源局是主管全區國土資源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區政府職能部門和行政執法部門。1987年7月,成立中原區土地管理辦公室,屬區政府管理土地的職能部門,編制10人;鄉內設土地管理所,村設兼職土地管理員,實行區、鄉、村三級土地管理體系。1989年4月,區土地辦公室更名為區土地管理局,局內設1室3科,即辦公室、地政地籍科、建設征地科、監察科。2002年1月,區土地管理局更名為區國土資源局。現內設辦公室、人勞計財科、建設用地科、地政地籍科、政策法規科、監察科、規劃測繪科、地礦耕保科、信訪科9個科室;轄中原區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大隊、須水國土資源所。
【土地資源概況】全區土地總面積146859.5畝,其中農用地42038.0畝(其中耕地30236.0畝),建設用地99063.6畝,未利用地5757.9畝。
【基本農田保護】嚴守基本農田「紅線」,建立健全了區、鄉、村、組四級保護網路,加大定期分級巡查力度,完善基本農田保護台賬。全區現有區級基本農田公示欄1座,鄉級基本農田公示欄2座,村級公示欄10座,地塊級保護牌196塊,確保了全區基本農田面積穩定在目標任務內。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根據上級規劃修編的工作安排,將新一輪規劃修編主要控制指標落實到位,經全市規劃修編專家評審組多次論證,2010年5月,中原區須水鎮、航海西路街道兩個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經鄭州市政府批准實施。
【服務重點工程】緊緊圍繞重點工程建設特別是跨越式重點項目建設,充分發揮職能優勢,貼身全程服務。鄭州紡織產業園內的光大紡織印染廠、泰陽紡織器材廠、省第一紡織器材廠等項目用地已完成「招拍掛」,在完善相關費用後進行登記發證;紡織產業園項目用地正在修訂規劃設計條件,完善後進行土地掛牌;朱屯村「城中村」改造項目正在積極協調國有農用地轉用指標和耕地佔補平衡指標。
【第二次土地調查】全區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特別是「第二次土地調查決戰年」開展以來,各項工作在全市統一部署下扎實有序推進。中原區按照上級要求緊鑼密鼓做好第二次土地調查的收尾和成果驗收的各項准備工作,確保盡快完成全區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為中原區跨越式發展提供翔實數據。
【地質災害防治】根據汛期特點,結合全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重點,及早行動,組織專人對地質災害隱患進行了詳細排查,確定4處地質災害隱患點(須水鎮3處,航西辦事處1處)。同時,制定了地質災害防治和救災應急預案,並發放了防災明白卡和防災避險卡50餘份,維護和加固了4處防災警示牌,落實防災責任制及檢測責任人,並建立完善了四級救災工作機制和網路,充分做好了各項防範工作。2010年全區未發生地質災害事故。
【登記發證工作】繼續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進城鎮住房登記發證工作,共發證3136戶,其中新登記發證1635戶,辦理過戶1501戶,並針對老弱病殘人員實行送證上門5次,辦理宅基地登記發證59宗。
【基層國土資源所建設】根據省國土資源廳和鄭州市國土資源局關於開展基層所規范化建設活動的要求,中原區國土資源局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從明確工作職責、完善硬體設施、強化軟體建設、建立培訓機制和加強全面監督等方面入手,積極穩妥推進基層所建設,基本實現了「機構設置規范、名稱標識統一、辦公設施完善、人員編制落實、經費保障到位、管理制度配套、工作紀律嚴明、綜合素質優良、基層群眾滿意」的標准。積極抓好基層國土資源協管員隊伍建設,對全區31名國土資源協管員進行專項培訓教育,特別是在進一步明確了其在加強土地執法巡查、協助做好基層國土資源信訪穩定和宅基地審批等方面職責後,整體作用發揮明顯增強。
【執法監察】2010年,毫不鬆懈地加強對違法用地查處力度,共處理各類土地違法案件89宗,已全部立案,其中已下達行政處罰決定的89宗,涉及土地面積551.41畝。同時,加強移送、移交力度,向中原區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案件十批次,共184宗;向鄭州市財政局公物倉申請移送罰沒建築物14宗,向中原區財政局申請移送罰沒建築物23宗;對涉嫌國土資源犯罪案件符合移送條件的進行了移送,向公安部門刑事移送4人;涉嫌國土資源犯罪案件已向鄭州市國土資源局申請鑒定土地破壞程度的案件共14宗。進一步完善多部門聯動機制,2010年向區政府、區政法委、區紀委、區檢察院和相關職能部門報告及發函共69件,上下聯動多部門聯合執法,共同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10年新佔地與往年相比違法佔地的宗數和面積分別下降了90%和92%。
【衛片執法檢查】全面開展全區第十次(2009年)衛片執法檢查工作。經核查:第十次(2009年)國家衛星遙感監測系統在我區共拍攝到24塊變化圖斑,涉及土地面積212.7畝,涉及宗地24宗。其中,合法用地圖斑10塊,宗地數10宗,面積51.4畝,宅基地群9塊(84戶),涉及石武鐵路搬遷的7塊(72戶);實地偽變化14塊,宗地數14宗,面積161.3畝,違法佔用耕地面積佔新增建設用地佔用耕地面積比例為0。順利通過上級部門的檢查驗收,高質量地完成這次土地衛片執法的各項工作任務。
【信訪工作】以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年活動」為抓手,積極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對重大不穩定因素,實行領導包案。同時,提高信訪工作接待質量,嚴把結案質量關,明確到人,直至問題解決。2010年共接待人民群眾來信來訪85起170餘人次,信訪總量與去年相比分別下降29%和22%。今年共立案38起,目前已結案33起,其餘案件正在調查處理,按期結案率達90%以上。其中,全國人大轉辦2起,國土部轉辦7起,國家信訪局轉辦1起,市國土局轉辦3起,區信訪局轉辦17起,自立案8起,辦理的信訪案件申請復查的有3起。另外,共接待並解答來局對相關業務的法律、法規及政策咨詢100餘人次。
(劉永剛)
Ⅳ 如何更好發揮基層黨組織化解基層矛盾糾紛的作用
如何更好發揮基層黨組織化解基層矛盾糾紛的作用
及時化解社會矛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部署。近年來,基層社會矛盾和突發事件的復雜化和多樣化,對如何排查化解社會矛盾、應對突發事件提出了新的挑戰。這就要求基層黨組織高度重視社會矛盾糾紛的排查化解工作,正確處理經濟與穩定的關系,不斷提高領導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基石」作用。
目前,基層黨組織在化解社會矛盾和處置突發事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化解矛盾的機制不健全。由於基層缺乏一套完整、完善的矛盾糾紛排查、解決機制,導致很多矛盾糾紛不能一管到底,有些問題的解決留下後患、留有遺憾,造成反復性。二是少數基層組織責任意識不強。一些基層組織只注重了經濟發展,對基層組織的工作職責認識不清,甚至認為矛盾的排查調處是村委會的職責,導致矛盾出現時,既不積極化解,又不及時報告,使矛盾得不到及時解決,甚至出現群體性事件發生。三是基層幹部作風不實。少數基層幹部缺乏做好群眾工作的熱心、耐心和責任心,對一些苗頭性、傾向性矛盾問題不重視、不分析,草率應付處理,導致矛盾糾紛發生。四是化解矛盾的本領不強。少數基層幹部不注重學習黨的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不學政策,化解矛盾的范圍主要集中在民事糾紛,而對於一些涉及征地、拆遷、改制的矛盾糾紛束手無策。針對基層黨組織在化解社會矛盾中存在的問題,應通過健全排查機制,規范化解程序,公平公正化解,強化法制教育,全力推進發展,有效強化基層黨組織在化解社會矛盾糾紛事件中的作用。
一、明確責任,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制度
職責不明、責任不實,是導致基層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不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必須健全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制度,明確基層幹部在化解社會矛盾和處理突發事件中的責任,促使基層幹部主動擔負起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重要職責。一是建立起完善的維穩工作機制。要確立「一把手」負責制,經常性開展矛盾排查,及時發現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的把不和諧、不穩定因素解決在基層,化解在內部。二要改進和完善做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要在民主、科學決策的基礎上開展基層工作,建立群眾參與決策機制,提高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合理化,減少矛盾產生。三是健全定期下訪制度。定期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排查矛盾糾紛,及時解決問題。堅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化解群眾困難,理順群眾情緒,高度重視和維護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解決好土地徵收、耕地草場糾紛等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消除各類矛盾糾紛的誘發原因,取得良好效果。
二、健全機制,規范矛盾糾紛化解程序
機制是保障。建立穩定長效工作機制是當前化解社會矛盾和處理突發事件的必然要求,也是處理矛盾糾紛的制度保證。一是建立部門聯合維護社會穩定工作機制,明確和強化各部門責任,落實相關待遇,協調司法、公安、綜治等部門聯合抓穩定。二是完善調解工作機制。選派政治素質高、基層工作經驗豐富、有一定威望的黨員擔任調解員,明確責任,完善制度,做到調解組織全覆蓋、調解工作無盲區,把矛盾化解在基層。三要健全民意訴求表達機制。敞開民意訴求渠道,引導群眾用正確的方式方法表達利益訴求,按照法定程序,依據政策法規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針對各種突發性事件,制定落實處理突發事件工作的應急預案,努力做到科學處置、依照法律、把握時機、冷靜穩妥、及時平息,並做好後續思想工作,用教育疏導的方法化解矛盾。我鄉按照「屬地管理」、「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健全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統一受理,分流辦理,歸口處理」工作機制。鄉黨委、政府在信訪維穩中心建立群眾接待室,每天一名副科級領導幹部坐班及時妥善化解矛盾糾紛問題;在各村建立專門調解組織,實行黨員包戶制度,就地化解矛盾糾紛,對群眾訴求做到有求必應、有問必答、有事必辦、有困必幫,有效提高了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質量和水平。
三、為民服務,公平公正處理矛盾糾紛
社會矛盾發生在基層,應該也能夠在基層得到解決。基層黨組織要發揮好戰斗堡壘作用,主動擔負起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重要職責,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場上處理矛盾糾紛,服務人民群眾。一是勇於承擔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責任和義務。黨的基層組織是聯系黨和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是黨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首道防線。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必須自覺增強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二是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場上,合理解決糾紛。在處理矛盾糾紛時,在充分調查,搞清矛盾糾紛產生根源的基礎上,公平公正予以解決。三是轉變基層幹部作風。幹部在做群眾工作時,真正做到從思想上視群眾為「主人」,感情上把群眾當「親人」,工作上做群眾「僕人」。積極主動做群眾工作,錘煉工作本領,掌握解決問題的辦法,增強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干凈幹事、廉潔奉公,公開、公平、公正、透明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
四、強化教育,提高全民綜合素質
當前,基層一些矛盾糾紛的發生、轉化、升級是由於矛盾雙方不懂得按法律程序維護合法權益,為「一口氣」較勁所致。因此,要以普及法律知識為主,提高全民綜合素質。一是加強對廣大基層幹部的教育培訓。通過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增強其學習、貫徹、執行政策、依法行政的能力,從而減少由於素質低、工作失誤引起的糾紛。二是把調處矛盾糾紛的過程作為法制宣傳的過程,堅持在調處工作中開展法制宣傳和道德教育。三是廣泛開展「法制六進」活動,增強農牧民群眾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和道德修養,增強公民的權利和義務觀念,自覺做到依法辦事,以法律己,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我鄉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貼近群眾的優勢,在每個村推出「一個承諾欄」,承諾內容涵蓋依法行政、普法宣傳、矛盾化解等方面內容。
五、推動發展,解決群眾合理訴求
現階段各種社會矛盾和突發事件大多因為經濟利益不能得到滿足而引發,因此基層黨組織要真正發揮在化解社會矛盾和處理突發事件中的作用,就必須圍繞發展,用發展目標引領,用民生工程保障,解決群眾合理訴求。一要用發展目標引領。我鄉積極實施現代農業畜牧業發展和「一村一品」農民增收重點工作,把全鄉各基層黨組織及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引導到推動發展、實現發展目標上來,用發展成果惠及民生,促進全鄉和諧穩定。二是大力實施民生工程。積極落實國家農業、住房、醫療、養老等各項惠民政策,靠落實政策取信於民,抓落實政策穩定人心,用落實政策化解矛盾。三是樹立民生經濟理念。在解決民生問題時,一方面針對不同個體需求,解決其關注的民生問題;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其個體優勢,為鄉、村經濟發展和引領更多群眾增收致富貢獻力量。
Ⅵ 《關於進一步嚴格征地拆遷管理工作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緊急通知》原文
國辦發明電(2010)15號 中機發5668號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嚴格征地拆遷管理工作
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緊急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近期,一些地區在農村征地和房屋拆遷(以下簡稱「征地拆遷)中,相繼發生多起致人死傷事件,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影響十分惡劣。國務院領導同志高度重視,批示要求做好有關工作。為保護群眾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嚴厲打擊犯罪行為,進一步加強征地拆遷管理,經國務院同意,現將有關事項緊急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做好征地拆遷管理工作的重要意義
征地拆遷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明確要求堅決制止亂占濫用耕地,嚴格城鎮房屋拆遷管理,堅決糾正侵害人民群眾利益的問題,切實維護社會穩定。進一步加強征地拆遷管理,妥善處理城市發展和征地拆遷的關系,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維護群眾合法權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各地區、各部門一定要充分認識做好這項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端正城鄉建設的指導思想,嚴格執行國家關於征地拆遷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嚴格履行有關程序,堅決制止和糾正違法違規強制征地拆遷行為。要改進工作作風,完善工作機制,下大力氣化解征地拆遷中的矛盾糾紛,妥善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維護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和社會和諧穩定。
二、嚴格執行農村征地程序,做好征地補償工作
徵收集體土地,必須在政府的統一組織和領導下依法規范有序開展。征地前要及時進行公告,徵求群眾意見;對於群眾提出的合理要求,必須妥善予以解決,不得強行實施征地。要嚴格執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公布實施的征地補償標准。尚未按照有關規定公布實施新的征地朴償標準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必須於20lO年6月底前公布實施;已經公布實施但標准偏低的,必須盡快調整提高。要加強對征地實施過程的監管,確保征地補償費用及時足額支付到位,防止出現拖欠、截留、挪用等問題。征地涉及拆遷農民住房的,必須先安置後拆遷,妥善解決好被征地農戶的居住問題,切實做到被征地拆遷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涉及征地拆遷的,要帶頭嚴格執行規定程序和補償標准。
三、控制城鎮房屋拆遷規模,依法依規拆遷
城鎮房屋拆遷,必須嚴格依法規范進行,必須充分尊重被拆遷人選擇產權調換、貨幣補償等方面的意願。立項前要組織專家論證,廣泛徵求社會各界特別是被拆遷人的意見,並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要控制拆遷規模,對於沒有經過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或群眾意見較大的項目,一律不得頒發房屋拆遷許可證。要嚴格控制行政強制拆遷的數量,實施行政強制拆遷要嚴格執行相關程序,並報請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程序不合法、補償不到位、被拆遷人居住條件未得到保障以及未制定應急預案的,一律不得實施強制拆遷。
四、強化監督管理,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各地要立即對所有徵地拆遷項目組織開展一次全面排查清理,重點檢查征地程序是否合法、拆遷行為是否規范,補償安置是否合理、保障政革是否落實等情況,限期整改排查清理中發現的各種問題。對採取停水、停電、阻斷交通等野蠻手段逼迫搬遷,以及採取「株連式拆遷」和「突擊拆遷」等方式違法強制拆遷的,要嚴格追究有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責任。因暴力拆遷和征地造成人員傷亡或嚴重財產損失的,公安機關要加大辦案力度,盡快查清事實,依法嚴厲懲處犯罪分子。對因工作不力引發征地拆遷惡性事件、大規模群體性上訪事件,以及存在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的,要追究有關領導和直接責任人的責任,構成犯罪的,要依法嚴厲追究刑事責任。對隨意動用公安民警參與強制征地拆遷造成嚴重後果的,要嚴肅追究有關黨政領導的責任。
五、健全工作機制,及時化解矛盾糾紛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嚴格按照信訪評估到位、審批程序到位、政策公開到位、補償安置到位的要求,建立健全征地拆遷信息溝通與協作機制,及時掌握和化解苗頭性、傾向性問題,防止矛盾積累激化。要健全征地拆遷信訪工作責任制,加快建立上下貫通的信訪信息系統,積極探索征地拆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採取各種有效方式做好群眾思想工作,防止簡單粗暴壓制群眾,避免困征地拆遷問題引發新的上訪事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深入到問題較多的地方去接訪、下訪,主動傾聽群眾訴求,把問題解決在初始階段。各地要加強形勢分析與研判,一旦發生惡性事件,要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做好穩控工作,防止事態擴大。要加強和改進宣傳工作,充分發揮輿論監督和引導的重要作用。
六、加強協調配合,強化工作責任。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把做好征地折遷管理工作作為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自容,列入近期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加強對征地拆遷工作的管理和監督,切實加強對征地拆遷規模的總量調控,防止和糾正大拆大建。市、縣人民政府對征地拆遷管理工作負總責,要明確政府分管負責人的責任,對出現群體性事件的,市、縣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要親臨現場做好相關工作。有關部門要加強協作,密切配合,加強對各地征地拆遷工作的指導監督,聯合查處典型案例,研究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及時向國務院報告重要情況。
各省、自站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在2010年8月底前將落實本通知情況報國務院,同時抄送住房城鄉建設部和國土資源部。
國務院辦公廳
2010年5月15日
http://www.sgnet.cc/sg/ask_show.asp?askid=44933這個是網站,裡面有,但不是政府的。是論壇裡面的
Ⅶ 求矛盾糾紛排查處理工作方案
aa鎮2011年春節前期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大調處、大化解」統一行動工作方案
2011年春節將至,為了確保轄區的社會穩定,加強社會矛盾糾紛的預防調處工作,促進本轄區春節期間社會穩定,確保轄區人民群眾過上歡樂祥和的春節,鎮黨委、鎮政府決定,在2011年春節前期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大調處、大化解」集中統一行動,為確保集中統一行動的順利進行和取得實效,特製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穩定觀為統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為建設開放K縣、平安K縣、和諧K縣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工作目標
以「事要解決」為主要目標,排查、調處、化解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和減少影響社會穩定的各種不安定因素,實現集體上訪、群體性事件「兩下降」的工作目標。具體做到:
(一)深入細致排查本轄區、本部門的群眾信訪突出問題、社會矛盾糾紛及群體性事件苗頭隱患。
(二)集中時間和力量解決影響當前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特別是事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矛盾糾紛,實現重點矛盾糾紛問題得到有效化解,新排查出來的矛盾糾紛得到有效調解,影響轄區社會穩定的突出隱患得到有效消除,集體上訪和群體性事件明顯下降。
三、組織機構
為進一步加強對集中統一行動的組織領導,成立矛盾糾「大排查、大調處、大化解」集中統一行動領導小組。
組 長:(aa鎮黨委書記)
(aa鎮黨委副書記、鎮政府鎮長)
副組長:(aa鎮黨委副書記)
(aa鎮鎮黨委委員、鎮政府副鎮長)
(aa鎮鎮黨委委員、鎮政府副鎮長)
(aa鎮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長)
(aa鎮鎮黨委委員、鎮政府副鎮長)
成 員:(aa鎮司法所所長)
(aa鎮社會事務辦主任)
(aa鎮黨政辦主任)
(aa鎮計生辦主任)
(aa鎮經貿辦主任)
(aa鎮社保所所長)
XXX(各村書記\主任)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鎮綜治辦,(聯系電話:4858714),由鎮分管綜治、穩定工作的副主任ppp任辦公室主任,成員有….,負責抓好矛盾糾紛「大排查、大調處、大化解」集中統一行動的具體組織實施。
四、工作步驟
(一)排查階段(1月15日至23日)
1、深入排查。各社區、村要結合實際,在前一階段排查的基礎上,進一步細致、反復排查本轄區存在的矛盾糾紛問題苗頭和隱患,堅持做到對矛盾糾紛摸清底數,摸清成因,摸清問題,不留空白,不留死角,掌控在握。
2、集中梳理。對排查出來的矛盾糾紛,區別不同情況,對排查出來的矛盾糾紛,實行專人負責,落實調處化解的責任領導和人員及工作措施。
(二)集中調處階段(1月24日至2月8日)
1、集中調處。各社區、村對排查出來的矛盾糾紛,集中時間,集中力量按照預定的調處工作方案,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辦法,全面開展「大調處」活動,確保問題得到及時解決。
2、領導包案。要堅持實行矛盾糾紛調處領導包案責任制,要按照南寧市信訪工作「一崗雙責」的規定,包案調處重大矛盾糾紛問題,一抓到底,包問題得到解決,包矛盾得到化解,包工作取得實效。
3、專項整治。對突出的矛盾糾紛和上級交辦的矛盾糾紛案件,或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的案件,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抽調人員組成工作組,深入實地,開展專項調處和綜合整治。
4、落實責任。對排查出來的每一件矛盾糾紛,要嚴格實行「一個問題,一個領導,一套班子,一個方案,一包到底」的調處化解責任制;對梳理出來的重點教育對象,要逐人落實「包情況掌握、包解決困難、包教育轉化、包穩控管理、包依法處置」的「五包」責任制,確保矛盾糾紛件件有人抓,有人管,有落實,有效果。
5、鞏固治理。對經過調處的重大復雜矛盾糾紛,要實行跟蹤回訪,督促協調調處事項的落實,徹底解決問題。對回訪中發現的可能出現反復或者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的情況苗頭,要迅速採取有效措施進行化解,防止矛盾問題出現反復調處工作進展情況,每辦結一件,及時上報銷案,未結的要及時上報進展情況(至2月8日),報鎮綜治辦公室。
(三)驗收階段(2月9日至12日)
以「事已解決」作為「三大」統一行動的驗收標准解矛盾糾紛和解決信訪突出問題的真實效果。
五、工作措施檢驗化
(一)大力化解農村「三大糾紛」。要加大對「三大糾紛」的調處力度,全面清理積案,及時調處新案,對可能激化的「三大糾紛」問題,要組織專門力量,落實防範措施,堅決防止發生群體性事件。
(二)做好企業穩定工作。對職工反映強烈,存在非正常上訪隱患的企業,要深入企業,指導和督促企業領導班子主動擔負維護穩定的責任,加強對職工法律、政策的宣傳工作。對破產、關閉的企業,要認真研究解決職工就業和生活保障問題,切實把問題解決好。
(三)認真抓好征地拆遷中的穩定工作。要加大對征地拆遷信訪問題的辦理力度,加強法律政策的宣傳解釋,教育引導群眾正確理解和自覺支持征地拆遷工作,依法合理地解決糾紛問題。
(四)妥善處理農村集體收益分配糾紛。農村集體收益分配、土地承包問題,一時解決不了的,要做好思想教育和穩控工作,防止發生集體上訪和群體性事件。
(五)做好排查處置工作。各社區、村要對引發矛盾糾紛的隱患進行細致排查,及時進行處置。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精心組織,推動集中統一行動的順利開展。
要把集中統一行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作為維護社會穩定,推進開放K縣,平安K縣、和諧K縣建設的重要措施來抓。各社區、村書記、主任是第一責任人,對集中統一行動要親自研究,親自部署;分管領導是具體責任人,要具體抓好集中統一行動的組織實施工作,要親自抓好排查化解工作的組織、協凋和落實。要精心研究制定集中統一行動具體實施方案,確保集中統一行動的深入有效開展。
(二)加強督查,嚴格問責,保證集中統一行動各項工作的落實。要加強檢查督促,掌握進展情況,找出薄弱環節,提高調處質量。對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進度遲緩,效果不明顯的,要採取有力措施進行督導,盡快扭轉工作局面。嚴格實行責任追究制,對排查調處工作不力,不能限期完成調處工作任務,或推諉扯皮,激化矛盾,甚至引發群體性事件的,嚴肅查究責任。
aa鎮黨委
aa鎮鎮政府
2011年1月14日
Ⅷ 應對突發事件的問題
二、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設和基礎支撐,努力增強突發公共事件的應對處置能力。
(一)建立健全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市應急管理辦公室要落實具體工作人員,實現機構到位、人員到位、制度到位和措施到位,保證各項工作有效開展。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要相應設立應急管理機構,明確負責人員和工作人員,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全面負責轄區內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預防和應對工作。村(社區)要將應急管理作為自治管理的重要內容,落實應急管理工作責任人,做好群眾的組織、動員工作。機關、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是本單位應急管理工作的責任主體,要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健全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在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開展應急管理工作。
(二)深入推進應急預案體系建設。按照預案編制規劃和上級要求,市各有關部門的應急預案經專家論證後,報市政府分管領導,提交市政府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後頒布施行,進一步完善各專項應急預案。按照應急管理「進社區、進鄉村、進企業、進學校」的要求,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村(社區)、學校和規模以上企業等單位要抓緊編制符合實際、職責清晰、簡明扼要、可操作性強的應急預案,著力抓好基層和重點部位預案建設,盡快構建覆蓋全市的應急預案體系。2008年11月30日前,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村(社區)和各類企業單位要完成預案編制工作。具體框架可參照《鎮(街道、辦事處)應急預案基本框架和要素》、《村(社區)應急預案基本框架和要素》、《學校應急預案基本框架和要素》和《企業應急預案基本框架和要素》(附件1)。同時,鎮(街道、辦事處)應急預案報市應急辦備案,村(社區)應急預案報各鎮(街道、辦事處)備案,國有控股企業應急預案報市國資辦備案,規模以上非國有企業應急預案報市安監局備案,各級各類學校應急預案報市教育局備案,備案工作在2008年11月30日前完成。市安監局、教育局、國資辦在2008年12月5日前書面向市政府報告其應急預案的完成情況(市應急辦傳真:86861000;聯系人:李震宇,葉志偉;聯系電話:86860521,86860523)。市應急辦要加強全市范圍內應急預案工作的監督檢查。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市各有關部門要建立健全應急預案管理制度,規范預案的編制、審批、備案、修訂程序,把各級各類預案銜接好、管理好,加快應急預案信息化步伐,提高應急處置輔助決策水平。要針對本區域、本單位常發突發公共事件,組織開展群眾參與度高、應急聯動性強、形式多樣、節約高效的應急預案演練,促進各單位的協調和職責落實。
(三)不斷加強應急隊伍建設。按照「一專多能、一隊多用、平戰結合」的原則,整合我市應急隊伍資源,改善技術裝備,強化培訓演練,健全應急救援隊伍體系。一要加強與駐澄部隊、民兵、公安消防、特警以及武警等骨幹隊伍的溝通和協調,建立應急聯動機制,充分發揮其在應急處置中的重要作用。二要加強專業救援隊伍建設。市城管、建設、交通、農林、水利、衛生、安監、人防、海事、供電、電信等部門和單位要根據相關預案要求,分別組建專業救援隊伍,並按規定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三要推進基層應急隊伍建設。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要以公安民警、安監、城管、醫務人員,民兵、預備役人員,物業保安,志願者和企事業單位應急隊伍等為依託,村(社區)和各類企事業單位要以社區民警、民兵、物業保安等為依託,組建專兼職應急隊伍。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村(社區)要加強應急隊伍的建設和管理,配備必要裝備,開展教育培訓工作,嚴明組織紀律,強化協調聯動,提高綜合應對和自我保護能力。各應急隊伍平時應加強防範,險時要立即集結到位,開展先期處置。四要加強應急專家隊伍建設。根據不同突發事件應對處置需求,從市各有關部門、有關企事業單位選聘專家或專業技術骨幹,組建市應急管理專家庫,以滿足預防和處置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需要。
(四)加快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加快應急平台與指揮系統建設,充分利用市應急指揮中心、市人防指揮所、政府辦公資源網路和專業系統資源網路,逐步建立應急管理指揮中心和裝備庫、通訊庫、案例庫、專家庫等基礎資料庫,實現應急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形成覆蓋市、鎮(街道)、村(社區),具備監測監控、預測預警、信息報告、輔助決策、調度指揮和總結評估等功能的應急管理平台,形成上下貫通、左右銜接、統一高效的應急決策指揮網路。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要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鎮村規劃,合理避讓隱患區域,加強抗禦本地區常發突發公共事件的基礎設施、公用衛生設施和避難場所建設,加強工業集聚區和人口密集場所的消防、醫療衛生、防空地下室、山林防火等安全設施建設。電信、天然氣、自來水、電力、市政等主管部門要加強公共設施抗災和快速恢復能力建設,做好日常管理和巡查。學校要結合隱患排查整改,重點做好教室、宿舍、集體活動場所等建築、設施的安全加固工作;按照有關衛生標准要求,加強學生食堂、宿舍、廁所等衛生設備設施建設;加強校內交通安全標志設施建設和校車管理,不斷完善校園安全監控系統。各類生產經營企業要加強安全生產裝備及設施建設,有關單位應當定期檢測、維護其報警設備和應急救援設備、設施。
(五)強化應急物資儲備和管理。建立市和基層單位應急資源儲備制度。市發改局、經貿局、民政局要會同市各有關部門特別是各專項預案牽頭部門,研究制定《江陰市應急物資儲備管理辦法》,並根據各專項預案要求,制定市應急物資儲備目錄和標准,實現全市應急物資儲備與生產的數字化管理。市各級財政要建立應急物資儲備專項資金,為應急物資儲備和管理提供資金保障,市財政局要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江陰市應急物資儲備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市各有關部門要對現有各類應急物資儲備進行普查建檔,加強規劃,合理布局,推進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要加強對儲備物資動態管理,保證及時補充和更新;要豐富儲備方式,根據應急處置的要求,實行實物儲備、市場儲備、生產和技術能力儲備有機結合,鼓勵企業利用現有資源代儲應急物資。建立健全應急物資綜合調度系統,完善應急物資緊急生產、政府采購、徵收徵用、市場調控與調用機制。充分發揮市場資源,完善應急物資投放網路,建立全市應急物資餘缺調劑和聯運工作機制。建立應急物資儲備更新、輪換及損耗的補償政策和救災物資社會捐贈機制,提高社會應急救援物資緊急動員能力。
(六)積極開展風險隱患排查整改工作。建立風險隱患的排查、登記、整改和動態監管制度,按照「誰檢查、誰簽字、誰負責」的要求,層層建立排查責任制。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市各有關部門要對各類危險源、危險區域、危險因素以及社會矛盾糾紛等進行全面排查和風險評估,對重點部位特別是自然災害易發地區、危險品倉庫、「城中村」以及「多合一」建築等,建立隱患信息資料庫,根據應急預案規定的分級標准,實行分類分級管理和動態監控,促進應急管理從被動應對轉向源頭管理。對排查出的隱患,要立即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整改,及時消除隱患;對情況復雜、短期內難以完成整改的隱患,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應急預案並限期整改,明確相應的責任人和整改進度,同時做好監控和應急准備工作;對問題多、隱患嚴重、危險性大,自身難以完成整改的隱患,要及時向市政府和有關部門報告,依法採取相應措施確保穩定。
(七)抓好信息報告和預警工作。市應急管理辦公室負責向上級政府或應急管理部門報告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各專項應急指揮部可在總指揮同意後向上級應急指揮機構報告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同時抄報市應急管理辦公室。基層單位是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報告的責任主體。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後,基層單位要及時向市應急管理辦公室和救援機構報告。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實行分級報告,每級上報的時間不得超過2小時。一般及一般以上級別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後,事發地鎮(街道、辦事處)和市有關部門必須在事件發生後第一時間將有關情況通過市應急管理辦公室及時向市政府報告,最遲不得超過2小時。同時,將情況及時通報有關部門和可能受事件影響的地區。如遇特殊情況來不及形成文字材料的,必須通過電話口頭報告後及時以《專報信息》(附件2)形式報送文字材料。應急處置過程中,要及時續報事態控制及變化情況。對性質復雜且處置時間長的動態突發公共事件,要實行日報制度,必要時要隨時續報。應急處置結束後,事發地鎮(街道、辦事處)和市有關部門要對事件處置全過程進行整體評估,15日內將總結報告報市應急管理領導小組。各鎮(街道、辦事處)、市各有關部門要建立和完善24小時值班制度,值班表每月報市應急管理辦公室,村(社區)和企事業單位要值班值守,確保信息暢通。要在社區、鄉村、學校、企業等重點基層單位設立信息員,加強對信息員的培訓,明確信息報告任務和方法。同時,探索建立社會公眾報告、舉報獎勵制度,拓寬信息報告渠道,通過接報系統掌握綜合敏感信息。著力加強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建設,整合公安、民政、衛生、環保、安監、國土、建設、水利、農林、人防、氣象、地震等部門資源,形成集約化的預警信息發布平台,依託廣播、電視、簡訊、電話、網路、電子屏等發布系統,及時發布預警信息。
(八)全力做好應急處置和善後工作。市各專項應急預案指揮部負責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突發事件發生後,基層組織和單位要根據預案立即組織應急隊伍,以營救遇險人員為重點,及時開展人身救援、組織群眾疏散、轉移和安置等先期處置工作,全力控制事態發生,並按規定及時報送信息。市、開發區、臨港新城、鎮(街道)和市各有關部門要根據突發事件分級分類標准,立即啟動相應預案,並根據事態發展情況,及時調整響應級別,組織調動應急資源和力量,有序展開搶險救援、醫療救護、交通管制、現場監控、人員疏散、安全防護等工作,並採取必要措施防止發生次生、衍生災害事件。上級政府、部門和單位負責現場救援工作時,基層組織和單位要積極配合,做好現場取證、道路引領、後勤保障、秩序維護等協助處置工作。應急處置結束後,要立即組織恢復重建工作,基層組織和單位要在市、開發區、臨港新城、鎮(街道)統一領導下,協助做好善後處置、物資發放、撫恤補償、醫療康復、心理引導、環境整治、保險理賠、事件調查評估和制定實施重建規劃等各項工作。同時要加強政治思想工作,組織群眾自力更生、重建家園。要特別注意幫助解決五保戶、特困戶和城鄉低保對象等群眾的困難,確保災後生產生活秩序盡快恢復正常。
(九)加強評估和統計分析工作。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市各有關部門要加強應急管理統計分析工作,明確責任部門和人員,按月度、季度和年度及時全面准確統計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次數、傷亡人數和經濟損失等相關情況,並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統計指標體系。建立應急管理評估報告制度。開發區、臨港新城、各鎮(街道)、市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對照市相關專項預案和部門預案,定期從組織領導、預案編制演練、應急隊伍建設、物資資金准備、監測預警預報、應急防範處置,以及恢復重建、調查處理、科普宣教等方面對應急管理工作進行全面分析評估,總結經驗,查找問題,評估報告每年1月5日前報市應急管理辦公室。一般及一般以上級別突發事件應對處置評估報告一事一報,由市各專項指揮機構辦公室、各鎮(街道)在事件結束後15日內報市應急管理辦公室,國家和省、無錫市政府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市各有關部門分析評估按照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和經濟安全事件五大類分組進行,各組的參與部門負責編寫本部門突發事件評估報告和趨勢分析報告,牽頭部門負責匯總形成該類別突發事件應對評估報告和趨勢分析報告。自然災害組由市民政局牽頭,市水利局、國土局、農林局、建設局、地震辦、氣象局等單位參加;事故災害組由市安監局牽頭,市發改局、公安局、建設局、交通局、環保局、衛生局、質監局、人防辦、總工會、海事局、供電公司等單位參加;公共衛生事件組由市衛生局牽頭,市農林局、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等單位參加;社會安全事件組由市公安局牽頭,市台辦、信訪局、外經局、民族宗教局、外辦、僑辦等單位參加;經濟安全事件組由市金融辦牽頭,市發改局、經貿局、物價局、糧食局、人行江陰市支行等單位參加。
希望你能夠滿意,O(∩_∩)O謝謝
Ⅸ 學校矛盾糾紛
還能怎麼樣,有兩個就是在欺負你,還有兩個和你感情又不好,要麼你自己走人,要麼拉攏剩下兩點
Ⅹ 設計一個矛盾糾紛排查的文件,包括安排意見
範例:
全市集中開展社會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方案
為貫徹落實全省集中組織開展社會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電視電視會議精神,深入排查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根據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結合++實際,現就我市集中開展社會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
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群眾、關注民生,堅持「屬地管理」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以縣級市(區)、鎮(街道)為重點,集中排查矛盾糾紛,做到底數清、情況明;集中化解一批矛盾糾紛,建立大排查工作制度,形成大排查工作長效機制,著力提高對矛盾糾紛隱患和苗頭的發現能力,著力提高對潛在矛盾糾紛的防範能力,著力提高對各類矛盾糾紛的化解能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區),大事不出鎮(街道),糾紛不激化,矛盾不上交」,堅決防止發生有重大影響的群體性事件、惡性民轉刑案件、個人極端事件和規模性進省進京集訪事件。
二、工作階段
集中開展社會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分組織動員、全面排查、化解矛盾完善機制等三個階段:
1.組織動員階段。從現在起到9月中旬。各地、各部門要結合實際,制定大排查活動實施方案,全面組織動員部署。要把活動的目標任務和工作責任層層分解落實到具體單位、部門和具體人員,明確時序進度,確保各項措施按時落到實處。各級成立集中開展社會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綜治辦)。各級法院、公安、司法行政、信訪、工會等矛盾糾紛集中的部門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國土、住房城鄉建設、農業、衛生、環保、工商等矛盾糾紛多發領域的主管部門,也要成立工作班子,負責本系統本行業大排查活動的組織實施。
2.全面排查階段。從9月20日到10月底。按照「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原則,以鎮(街道)為單位,對各類社會矛盾糾紛進行全面排查。鎮(街道)綜治辦要組織綜治工作中心組成部門,村(社區)、企事業單位綜治和調解組織、社區民警、村民小組長、治安中心戶(樓)長、平安志願者以及轄區內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採取條塊結合的辦法,進農村村組、進城市社區、進居民小區、進企事業單位、進家庭,開展拉網式排查,特別是要向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延伸,確保不留盲點和死角,切實做到排查工作全面有效覆蓋。通過大排查,摸清社會矛盾底數,找出突出的熱點、難點問題。
3.化解矛盾、完善機制階段。從11月到12月底。各地對排查出來的矛盾糾紛,要認真進行統計、梳理和分析,按照糾紛性質、對社會穩定的影響程度、激化的可能性,分門別類地逐一登記、建檔,逐件進行分流調處,明確責任單位,明確專人負責。對一般的矛盾糾紛,及時就地調解;對積案糾紛、重大疑難復雜矛盾糾紛,組織力量集中化解;對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和群眾關注的難點、熱點問題,以及涉法、涉訴、纏訪、纏訴等問題,要在穩定事態的基礎上,引導當事人通過合理合法的渠道加以解決,避免出現嚴重後果。對大排查中發現的重點人員,要落實幫教措施,對其中可能危害社會的,要落實管控措施。
三、排查重點
要突出排查的重點。在矛盾糾紛的類型上,重點排查因征地拆遷引發的矛盾糾紛、涉企矛盾糾紛以及容易積累激化升級的單位內部、家庭成員、鄰里之間的個體性矛盾糾紛。在排查區域上,要重點排查「城中村」、老小區、經濟適用房小區、拆遷安置小區、特大型小區、城郊結合部,企業等地區的矛盾糾紛。在排查對象上,加強對刑釋解教人員、社區矯正對象、閑散青少年、易肇事肇禍精神病人等重點群體的排查,並注重排摸有嚴重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可能報復社會的人員。在集中開展社會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的過程中,要堅持邊排查、邊化解、邊總結,在此基礎上建章立制,形成大排查工作的長效機制。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開展社會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和政法綜治部門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各級黨政主要領導、分管領導是本地區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第一責任人和直接責任人,要親自動員部署,親自督促檢查,親自協調解決問題。各部門、各單位要履行職責,主動參與,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級綜治辦要把大排查活動的開展情況納入綜治和平安建設工作總體考核之中,加強檢查考核,嚴格兌現獎懲。各地、各部門要精心組織,周密部署,狠抓落實,確保大排查活動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各縣級市(區)綜治辦要在每一階段工作結束後5日內向市綜治辦書面報告該階段工作總結。
(二)建立工作機制。建立黨政領導、政法綜治部門組織實施、部門單位協作參與、四級聯動的社會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工作機制。市、縣級市(區)和鎮(街道)要建立由綜治辦牽頭,信訪、公安、司法、維穩等部門領導參加的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分析研判例會,定期對排查出來矛盾糾紛進行整理、會商、研判、分類、報(告)送、指導和督辦。縣級市(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大調解組織,要在綜治辦的統一組織下,承擔大排查的具體實施工作。矛盾糾紛集中的部門和矛盾糾紛多發領域的主管部門,要在本系統本行業部署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條塊結合共同防範和化解各類社會矛盾糾紛。在開展大排查活動中,各地、各部門要充分發揮現有矛盾糾紛排查網路作用,進一步建立信息員隊伍,依靠群防群治力量,及時全面動態地掌握各類矛盾糾紛信息。要構建網上網下相結合的排查研判平台,提高網上發現控制處置社會矛盾的能力。要暢通社情民意渠道,全面掌握本地區、本部門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以及容易引發民轉刑案件、重大群體性事件、個人極端事件或集體上訪的矛盾糾紛。
(三)落實工作制度。一要落實情況報告制度。鎮(街道)、村(社區)把排查出來的各類矛盾糾紛情況,依託公安機關社區警務平台如實錄入登記管理,建立電子台賬,實行鎮(街道)每3天、縣級市、區每周、市每半月向本級黨委、政府及上級綜治部門上報一次社會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開展情況。重大矛盾糾紛信息要及時報告,實行快報、日報、直報和「零報告」制度。二要落實受理分流、掛牌督辦、領導幹部包案制度。各級對本級排查出來的和下級上報需要協調化解的矛盾糾紛,及時進行匯總、梳理,區分矛盾糾紛的類別和性質,明確辦理責任主體,將調處的責任落實到具體部門(單位)和責任人。市、縣級市(區)和鎮(街道)三級對重大矛盾糾紛和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的重大問題,要實行掛牌督辦,落實責任領導、責任人、調處單位,一包到底,並及時提出調處方案,明確調處時限,依法調處,防止反復。三要落實督查指導制度。市成立督導組,對各地大排查工作進行督導檢查。縣級市、區組織工作組,派駐到所轄各鎮(街道),指導幫助鎮(街道)開展大排查活動。鎮(街道)在具體組織實施大排查活動的過程中,要把排查的組織工作延伸到每一個村(社區)和企事業單位,並強化指導,確保做到大排查工作不漏村組、不漏企事業單位、不漏城鄉家庭、不漏任何社會單元。
(四)深入宣傳發動。各地要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站等新聞媒體和標語、板報等宣傳手段,大力宣傳開展這項活動的經驗做法,擴大社會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的社會知曉度,為社會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的順利開展創造良好的氛圍。要組織發動廣大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法律援助工作者、司法鑒定人員以及離退休的法官、檢察官、民警參與社會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為重大疑難復雜矛盾糾紛的化解提供咨詢服務、法律建議、鑒定意見。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制宣傳教育,提高人民群眾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和依法維權的意識,宣傳調解工作的作用和效果,引導群眾自覺把調解作為解決矛盾糾紛的首要選擇。
(五)注重排查工作與預防調處的有機結合。一是大排查工作與建立矛盾糾紛源頭預防機制結合起來,推動社情民意調查機制、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社會矛盾糾紛分析研判機制和反饋糾錯機制的建立完善,努力實現社會矛盾從事後調處向事前預防、由因時治標向源頭治本的轉變。二是大排查工作與健全完善大調解機制結合起來,推動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互配合機制,「訴調對接」、「檢調對接」、「公調對接」、「訪調對接」等銜接機制,以及專業調解機制的健全完善,形成多種手段化解社會矛盾的整體合力。三是大排查工作與完善群體性事件應急處置機制結合起來,推動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制定完善各類群體性事件應急預案,細化處置流程,從情報信息、處置方式、處置力量、輿論引導等方面做好應對群體性事件的充分准備,進一步形成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切實維護社會穩定,為全市轉型升級和建設「三區三城」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