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以不安抗辯權為由能起訴嗎
以不安抗辯權為由能不能起訴
因行使不安抗辯權而中止合同產生糾紛的,合同當事人對中止合同產生爭議的,如果協商不成的情況下,是可以起訴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六十八條 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三)喪失商業信譽;
(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第六十九條 當事人依照本法第六十八條的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時,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第一百二十八條 當事人可以通過和解或者調解解決合同爭議。
當事人不願和解、調解或者和解、調解不成的,可以根據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根據仲裁協議向中國仲裁機構或者其他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當事人沒有訂立仲裁協議或者仲裁協議無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應當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仲裁裁決、調解書;拒不履行的,對方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執行。
『貳』 關於不安抗辯權案例的解答
一、不安抗辯權案例
2000年8月20日,甲公司和乙公司訂立承攬合同一份。合同約定,甲公司按乙公司要求,為乙公司加工300套桌椅,交貨時間為10月1日。乙公司應在合同成立之日起10日內支付加工費10萬元人民幣。合同成立後,甲公司積極組織加工。但乙公司沒有按約定期限支付加工費。同年9月2 日,當地消防部門認為甲公司生產車間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要求其停工整頓。甲公司因此將無法按合同約定期限交貨。乙公司在得知這一情形後,遂於同年9月 10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甲公司承擔違約責任。甲公司答辯稱,合同尚未到履行期限,其行為不構成違約。即使其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時不能交貨,也不是其責任,而是因為消防部分要求其停工。並且乙公司至今未能按合同約定支付加工費,其行為已構成違約,因此提起反訴,要求乙公司承擔違約責任。
二、案情分析及處理結果
1、在本案中,乙公司作為先履行合同的一方當事人未按合同約定支付加工款,其行為應屬違約,但是甲公司在乙公司未能按合同約定期限支付加工費時,並沒有提出解除合同,因此加工合同仍然對雙方存在法律拘束力;
2、乙公司仍應先行支付加工費,而甲公司也有義務交付貨物。但由於當地消防部門認為甲公司生產車間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要求其停工整頓,因此,甲公司將無法按合同約定期限交貨;
3、根據《合同法》第68條的規定,乙公司有權主張不安抗辯,中止履行其義務。反之,如果要求乙公司先行支付加工費,由於甲公司已明顯不能履行合同,乙公司利益將受到嚴重損害。但是,乙公司並不能請求甲公司承擔違約責任。
4、因為根據我國《合同法》第69的規定,當事人一方在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時候,另一方當事人只能中止履行其義務,並且在中止履行後,還應當立即通知對方,在對方提供適當擔保時,應當恢復履行。在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同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才可以解除合同。
5、因此,乙公司在得知甲公司將不能履行合同時,只能中止履行其支付加工費的義務,而不能直接請求乙公司承擔違約責任。
三、根據《合同法》
1、第68條規定:「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三)喪失商業信譽;
(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2、第69條規定:「當事人依照本法第六十八條的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時,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叄』 預期違約情形下不安抗辯權的行使規則
呵呵,這是一個大題目啊,寫論文嗎?
不安抗辯權與預期違約的立法沖突與司法協調
我國合同法博採眾長,同時規定了不安抗辯權與預期違約。使得二者互為彌補、相得益彰。但源於大陸法的不安抗辯權,與出自英美法的預期違約,有著不同的內涵與使命。即使有效的融合,也難免遺留沖突與不足。如何避免沖突,使二者之價值充分發揮,在立法修改前則成為司法的使命。
一、合同法對不安抗辯權與預期違約的規定
(一)合同法對不安抗辯權的規定
合同法第六十八條第一款: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一是經營狀況嚴重惡化,二是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三是喪失商業信譽,四是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第二款: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第六十九條:當事人依照本法第六十八條的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時,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據此,在有先後履行順序之合同中,若先履行義務人盡到不安抗辯權之通知義務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則推定對方「喪失履行債務能力」。
(二)合同法對預期違約的規定
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條: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第九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是…;二是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上述法條構成了合同法對預期違約的規定。據此,合同法關於預期違約的規定有幾個特點:
第一,對明示預期違約和默示預期違約二種形態均作規定。對此,區分使用「一方明確表示不履行合同義務」和「一方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兩種表述,足以證明之。
第二,對明示預期違約與默示預期違約規定相同的救濟方式,即解除合同,承擔違約責任。在英美法系國家,一般在認為一方的行為構成默示預期違約後,另一方的第一個救濟措施是先中止履行,並通知對方在一定期間內提供擔保。合同法的規定可能造成合同解除權的濫用。
二、不安抗辯權與預期違約在立法上的沖突
不安抗辯權是賦予先履行義務一方用以對抗請求權的法定抗辯權,預期違約是違約方的相對人要求預期違約人承擔違約責任的救濟手段。在有先後履行順序的雙務合同中,不安抗辯權是先履行一方所有的權利,而無論是先履行一方,還是後履行一方,都可能出現預期違約。故合同法第六十八條第一款中對不安抗辯權行使情形的列舉,與第九十四條第二項關於默示預期違約的規定,存在立法上的重合與沖突。
(一)合同一方明確表示自己不履行主合同義務時。
在雙方履行期限都未屆滿的情形下,或一方已履行,另一方履行期限尚未屆滿的情形下,如果一方當事人明確表示將不履行主要合同義務的,另一方當事人可直接適用第94條的規定解除合同。在此兩種情形不存在沖突之情形。
(二)合同一方以自己的行為表示不履行主要合同義務時。
1.先履行方已經履行或旨在履行合同義務,後履行方在履行期限屆滿前以自己行為表明將不履行主要合同義務時,而此行為又符合第68條的不安抗辯權的構成要件,先履行方應適用第68條的規定,還是適用第94條第2款的規定?根據法條,此時,二者都可適用,但法律效果不同。依第六十八條規定,先履行方有證據證明對方存在法定情形,則可中止履行;而依第九十四條規定,先履行人直接行使合同解除權。既然二者都可以適用,先履行人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便會直接行使解除權,這就只能導致先履行方濫用合同解除權,使得第六十八條、第九十四條保護後履行人合法權益的措施形同虛設。如果強制適用第六十八條,則第九十四條應該如何處理?
2.在雙方履行期限都未屆滿,一方以自己的行為表明將不履行主要合同義務時。此種情形下,另一方只能適用第九十四條第二項的規定,行使合同解除權,而不具備不安抗辯權的構成要件。但會發現立法規定並不合理。在一方應先履行,履行期屆滿之情形下,先履行方既可適用第六十八條、六十九條的規定,又可適用第九十四條的規定。但雙方履行期限都未屆滿時,受害方只能適用第九十四條的規定。同為期前違約受害方,僅因其本身履行期限是否屆滿不同,而致適用的法律不同。一方面,使受害方失去了適用第六十八條的機會,另一方面,使「預期違約方」喪失了證明其能履約的機會,對雙方都不公平。
三、不安抗辯權與預期違約制度的司法協調
(一)不安抗辯權與預期違約應並存並用
不安抗辯權是合同法賦予先履行義務方的一種保護性措施,是債權的一種衍生性、附加性、保護性權能,使對方產生及時履行、提供擔保之壓力。預期違約是通過賦予債權人期前違約請求權來救濟可能之受害,是以犧牲債務人期限利益為代價來保護債權人的期待利益。不安抗辯權通過啟動民事權利機制實現對合同利益的保護,預期違約則是在違約框架內達至該目標。兩者在債權保障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或預期不履行無先後履行順序之合同的,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或預期不履行有先後履行順序之合同的,後履行一方明確表示拒絕履行有先後履行順序之合同的,不安抗辯權制度都難以處理或不能很好處理。再如,對雙務合同中,一方存在拒絕履行或預期不履行之外的其他喪失或可能喪失債務履行能力的情形,預期違約制度也不能解決。故,兩種制度雖然在某些方面具有類似功能和作用,但並不意味著一種制度可以取代另一種制度,相互替代或擇一而定都有不盡完善之處。
不安抗辯權有留置擔保之性質,僅在後履行方有令人不安之事由發生時,方可行使,且在對方履行對待給付或提供擔保之後,即歸於消滅。預期違約則是規定債務人在期前的法定義務,在債務人違反的時候對債權人予以救濟。行使不安抗辯是暫時保留給付,主張預期違約是為了停止給付。因對方預期違約而主張終止合同是從債權人角度設置的權利,而不安抗辯權則是從債務人角度設置的權利。在雙務合同中,當事人雙方互為債權債務人,只有同時對不安抗辯與預期違約分別規定,使雙方站在不同角度、從不同目的出發,選擇行使不同的權利,才能有利於解決糾紛。
陷於不安的債權人需不安抗辯權來免除單方中止履行之法律責任,又需必要時解除合同,乃至請求損害賠償。一個是防守的權利,一個是進攻的權利。所以,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權是相互獨立、不能替代的制度。學者曾有精闢論述:「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之間的聯系可以表現為:一方當事人於行使不安抗辯後,對方的行為狀態往往是抗辯權人藉以推知其是否構成事實之預期違約的基本條件之一。所以,不安抗辯與預期違約雖然不同,但是實際運用過程中,兩者可以實現結合,甚至不排除在同一法律中將兩種制度同時做出規定。」
(二)對不安抗辯權與預期違約司法協調的建議
大陸法中,不安抗辯權是對抗請求權之抗辯,並無我國合同法賦予的解除權,而英美法對預期明示違約之救濟,則規定了合同解除權。我國合同法對二者的兼容並蓄,既可明晰預期違約的適用條件,又可以彌補不安抗辯權行使之後續缺陷。合同法作為我國基本法不可朝令夕改,為緩解兩種制度之「不兼容性」帶來的負面效應,增強法律制度的適用性,現今權宜之計應藉助司法解釋創造性地整合協調。通過解釋力求保持法律概念間應有的邏輯,維護法律結構的嚴密性,杜絕對同一情形給予不同法律救濟的現象。
1.關於合同法第九十四條和第六十八條的矛盾問題。從合同法的立法本意看,法律要保護的是交易的安全性,如果過多的賦予先履行一方濫用合同解除之權利,就可能使第六十八條所設置的旨在保護後履行方合法權益的措施形同虛設。因此,當默示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權發生重合時,司法解釋有必要對當事人的選擇權予以限定。使當事人只能適用合同法第六十八條、第六十九條之不安抗辯,而不能適用第九十四條、第一百零八條之預期違約。因第六十八條、第六十九條已經涵蓋大陸法之不安抗辯與英美法之默示預期違約,且第九十四條、第一百零八條關於默示預期約的救濟規定過於簡單,容易造成當事人利益的失衡。
2.對合同法中預期違約制度規定過於簡單之現狀。為便於實踐操作,可參照《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和合同法對不安抗辯權制度之規定。首先,以列式立法明確屬於預期違約的行為,使預期違約適用情形具體化,增強可操作性。其次,規定違約方將不履行合同主要義務時(即違反合同中重要的、根本性的條款,將導致對方之合同期待目的無法實現),才構成預期違約。
3.限制解釋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第二項,可解釋為: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一方明確表示不履行合同主要義務的,對方可以要求其繼續履行合同,也可以解除合同並要求賠償損失,但應及時書面通知明示預期違約方;在履行期限屆滿前,一方以自己的行為表明或客觀事實表明其不履行合同主要義務的,對方可以中止合同,但應及時書面通知默示預期違約方,並要求其提供履約保證,默示預期違約方若提供了充分保證,對方應繼續履行合同,默示預期違約方自書面通知後之合理期限內,未提供履約保證的,對方可以解除合同,要求賠償損失,若中止合同沒有合理理由的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任何法律制度都是某個歷史階段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反映,合同法同時引入大陸法之不安抗辯權及英美法之預期違約,系合同法的重大創新與發展,但融合工作紛繁復雜,難免遺留些許缺陷。立法完善前,以司法解釋彌補之,相信二者在司法實踐中能相互結合、相得益彰。
『肆』 法律問題關於雙務合同中的不安抗辯權
你的這道題A、B都是對的。
我也做過這道題,不過我的A是後履行方經營狀況惡化,沒有嚴重的。所以的覺得是如果這道題是道單選題的話那就是出錯了。
『伍』 預期違約和不安抗辯權發生重疊或者沖突時該如何適用
你好
不安抗辯權是針對對方資信下降,有可能無法履行合同義務,我提出抗辯,他一旦提出擔保或者證明自己有能力履行的,那麼不安抗辯權就廢了。
預期違約,我知道他一定會違約,現在就可以解除合同,兩者不同的
適用也不同
不安抗辯權我不確定他是否會違約,是懷疑
預期違約是確定他一定會違約的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3
『陸』 甲乙雙方合同糾紛,丙方以不安抗辯權拒向乙方交付承包金違約嗎
甲乙之間的合同為何涉及丙方。如果約定丙方履行義務不履行自然是違約,不安抗辯權需要提供證據
『柒』 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權的異同
1、前提條件不同
行使不安抗辯權的前提條件是雙方當事人履行債務的時間有先後之別,而預期違約制度不以雙務合同當事人債務之履行存在先後順序為前提。
無論雙方當事人是否有義務先行作出履行還是同時作出履行,任何一方均可依法在對方預期違約時中止履行合同而尋求法律救濟。
2、行使權利主體不同
行使不安抗辯權的主體僅為一方,具有特定性,即有先為履行合同義務的一方。而合同任何一方都可提出預期違約。
3、行使權利所依據的原因不同
行使不安抗辯權的根據是後給付義務人的履行能力明顯降低,有不能為對待給付的現實危險,
包括:其經營狀況嚴重惡化;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謊稱有履行能力的欺詐行為;其他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能力的情況。
而預期違約所依據的理由是一方聲明不履約以及債務人在准備履約過程中的行為表明其將不履約。
4、時間要件不同
不安抗辯權要求應當先履行一方當事人的合同義務已到履行期。這是因為,如果先履行一方當事人的合同履行期限尚未屆至,擇期可以根據期限規定進行抗辯,不必援用不安抗辯權。而在預期違約中,違約的時間必須是在合同有效成立之後至履行期限屆滿之前。
『捌』 關於不安抗辯權與預期違約適用有爭議的真實案例2
是復制過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權都是在雙務合同中運用的一項法律制度,它為善意簽約人提供了一種自我保護,同時在宏觀上具有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功能,但兩者是不能等同的,在審判實踐中,對不安抗辯和預期違約較難區分,因此有必要對兩者進行比較。
1、適用的前提條件不同。
預期違約制度不以雙務合同當事人債務之履行存在先後順序為前提,無論雙方當事人是否有義務先行作出履行還是同時作出履行,任何一方均可依法在對方預期違約時中止履行合同而尋求法律救濟。相反,不安抗辯權行使的前提條件之一是當事人的債務履行順序存在先後之分。若沒有履行時間的先後順序,則僅僅適用同時履行抗辯權則不會發生不安抗辯權的餘地。正是因為如此,故而法律將行使不安抗辯的權利賦予先行履行的一方,而對方則無權行使。但具體到明示預期違約上,該制度主要是涉及不安抗辯制度所不能包容的內容,即不安抗辯的適用條件之一是他方的財產於訂約後明顯減少或出現其他不能履約的惡化情況,有難為對待給付之虞,而明示預期違約則是一方無正當理由明確肯定地向另一方表示其將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的主要義務,這里無履行債務時間的先後之別。
2、行使權利主體不同。
不安抗辯權的行使主體僅為一方,具有特定性,即有先為履行合同義務的一方。而預期違約合同任何一方都可提出。
3、行使權利所依據的原因不同
不安抗辯權的行使根據《合同法》第68條規定的四種情況,且是具有確切證據;而預期違約不限於此,明示的預期違約非常好理解,對於默示預期違約其所依據的情況主要有:一、債務人的經濟狀況不佳,沒有能力履約;二、商業信用不佳,有不能履約的危險;三、債務人的實際狀況表明債務人有違約之危險。
4、法律救濟方法不同
行使不安抗辯權的債權人可以中止自己的對待給付,但若對方提供履約擔保,則債權人仍需履約,如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約能力且未提供擔保,則債權人可解除合同。默示預期違約則規定在對方不提供履約保證時,債權人可選擇解除合同或不解除合同,同時也可要求對方賠償損失。
5、過錯是否為構成要件上不同。
預期違約制度考慮了當事人的主觀過錯問題。明示預期違約是指一方明確向另一方作出其將屆期不履行合同的意思表示,行為人從主觀上以某種積極行為侵害對方的期待債權,其在主觀上是有過錯的。在默示預期違約中,債務人是以其行為表明其將不履行主要債務,它是以債務人不按期提供履行保證為要件,雖未明確向對方傳達該意思,但其行為可看出債務人是不能按時履約的,此也表明債務人主觀上存有過錯。而不安抗辯權,其成立無須對方主觀上存在過錯,只要其財產或其經營在締約後明顯惡化並導致難為對待給付的危險即可,不就其何種原因所引起。從我國《合同法》第68條所規定的4種情況上可看出不安抗辯權基本上不考慮當事人的主觀過錯問題。而與不安抗辯權相聯系的《合同法》第69條所規定的解除合同條件上,則與《合同法》第108條即默示預期違約的規則基本相同。
『玖』 不安抗辯權的法律義務有哪些
在合同履行的過程中,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互負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的,先履行的一方有確切證據表明另一方喪失履行債務能力時,有權中止合同的履行。不安抗辯權是相對於後履行一方的請求權而言的。那麼,不安抗辯權的法律義務有哪些?下面,小編將為您詳細介紹。
一、不安抗辯權的適用條件
1、須雙務合同當事人一方應先履行義務。
2、須先履行一方尚未履行義務。如果先履行義務一方已經履行了義務,即使後履行一方有不能履行情事發生,先履行一方只能通過違約請求保護其權益,不能主張不安抗辯權。
3、須後履行一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的能力。《合同法》第68條規定後履行一方有下述情形時,先履行一方可中止履行:
(1)經營狀況嚴重惡化。如訂約後財產顯形減少,使合同履行有重大危險。
(2)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如當事人將主要資產轉移使擔保債務履行的財產數量顯著減少危及債權實現的。但應當注意的是,轉移財產或抽逃資金的行為須以逃避債務為目的,且該種行為足以危及本合同先履行一方債權的實現。
(3)嚴重喪失商業信譽。如後履行一方有多個合同義務未能按期履行,或陷於其他信譽危機的。
(4)
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這是一個概括性條款,凡效果上與前述列舉情形類似者,均可發生不安抗辯權。如特定物買賣出賣人將物品賣與他人,買受人可以拒絕先行付款,並可解除合同。再如,甲承諾在某日前用某油船運輸石油給乙,但在履行期到來的數日前,該油船尚在數千里之外的地方,按運行速度判斷,甲不可能在履行期內將石油運到,則乙可拒絕先行付款。
4、須後履行一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情形發生在合同訂立以後。如果發生在合同有效訂立之前,則一般適用欺詐或錯誤等規則以保護一方當事人利益,沒有必要主張不安抗辯權。例如:瀕臨破產的A公司故意隱瞞其不能實際履行合同的情況,而與B公司簽訂合同,則B公司得基於受欺詐訂立合同而主張合同可撤銷;但如果A公司在訂立合同當時具有履行能力,其後因經營不善瀕臨破產,則B公司僅得依不安抗辯權拒絕依合同先為履行。
二、不安抗辯權的法律義務
1、先履行方可中止履行合同,但應通知對方,並給對方一合理期限(不超過30天),使其恢復履行能力或提供適當的擔保。
2、在合理期限內,後履行方未提供擔保且未恢復履行能力而要求對方履行的,先履行方可以拒絕。
3、在合理期限內,後履行方提供擔保或恢復履行,先履行方應當繼續履行合同。
如果合理期限屆滿,後履行方未提供適當擔保且未恢復履行能力,則發生第二次效力,即先履行方可以解除合同並要求損害賠償。我國的《合同法》明確規定:後履約方「在合理期限內未能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並進而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對先履行方提供了明確的救濟。(發解除合同書)
另外,行使不安抗辯權時,應當負有舉證和通知兩項法定的附隨義務。
從上可知,不安抗辯權的行使是需要法定的情形才能成立的,並且在不安抗辯權的行使過程中,先履行方還負有舉證和通知的義務。如果不予通知後履行方,不安抗辯權也不能成立。更多相關知識,您可以在線咨詢的相關律師們。
延伸閱讀:
不安抗辯權行使怎麼確定
什麼情況下可以行使不安抗辯權
債務人行使的抗辯權有哪些
『拾』 請問:先履行抗辯權、不安抗辯權和先訴抗辯權的區別是什麼
1、概念不同
先訴抗辯權是在一般擔保中涉及到的。所謂先訴抗辯權,是指在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仲裁,並就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用於清償債務前,對債權人可拒絕承擔保證責任。
根據《擔保法司法解釋》的規定,所謂「不能清償",是指對債務人的存款、現金、有價證券、成品、半成品、原材料、交通工具等可以執行的動產和其他方便執行的財產執行完畢後,債務仍未能得到清償。
先履行抗辯權指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的,先履行一方未履行之前,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履行請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請求。
2、對象不同
先履行抗辯權 是"後者"的拒絕,不安抗辯權 是「前者」的拒絕
先訴抗辯權一般不放在一起比較 而是和同時履行抗辯權三個一起.當事人互負債務,沒有先後履行順序的,應當同時履行。一方在對方履行之前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同時履行抗辯權
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先履行一方未履行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先履行抗辯權
不安抗辯權: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三)喪失商業信譽;
(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3、產生條件不同
先履行抗辯權是得對方有先履行的義務,自己後履行的權利。
而不安抗辯權是懷疑對方沒有能力履行義務而使自己權利受損時行使的。
(10)運輸糾紛不安抗辯權擴展閱讀:
一、先訴抗辯權
先訴抗辯權是在保證債務中,保證人雖對債權人不享有要求其對待給付的權利,但並不等於保證人僅承擔義務而不享有任何權利,保證人對債權人仍然享有一些權利,只不過這些權利均屬於消極的、防禦性權利即抗辯權。
1、一般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中國《擔保法》第十七條第二款確立了一般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該條款規定:「一般保證的保證人在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者仲裁,並就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債務前,對債權人可以拒絕承擔保證責任。」
2、混合擔保中,提供擔保的第三人的先訴抗辯權。混合擔保中,債務人以自己的財產提供物保,債權人未就該財產行使擔保物權,而直接就全部的債務要求提供擔保的第三人承擔擔保責任時,提供擔保的第三人享有先訴抗辯權。
二、先履行抗辯權
先履行抗辯權,是指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的,先履行一方未履行之前,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履行請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債務不符合債的本旨,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請求(《合同法》第67條)。
在傳統民法上,有同時履行抗辯權和不安抗辯權的理論,卻無先履行抗辯權的概念。中國合同法首次明確規定了這一抗辯權。先履行抗辯權發生於有先後履行順序的雙務合同中,基本上適用於先履行一方違約的場合,這些都是它不同於同時履行抗辯權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