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輸血感染病毒案中,醫療機構和血站分別承擔什麼責任我國相關法律如何規定
關於無過錯輸血造成感染造成不良後果的情形
血液是重要的醫療用品,無法人工生產,只能從人體身上採集。雖然,在采血之前要對獻血員進行體檢,但是目前仍然存在難以解決的窗口期問題,即有5%左右的獻血員在感染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的早期,雖然實施了目前的檢查方法卻無法檢測出病毒指標,這種血液被當做正常的血液輸給了患者,造成了患者感染血源性疾病。在這種情況下,血液提供機構(主要是血站)以及醫療機構是否要承擔責任。對這個問題的爭論在《侵權責任法》第59條的制定過程中就表現出來了。
首先是關於血站在采供血過程中無過錯的是否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爭議。在這種情況下,對於血站依法是否應當承擔無過錯責任,有不同意見。目前沒有法律明確規定血站對民事損害應當承擔無過錯責任。依照《產品質量法》第四41條的規定,缺陷產品的生產者應當承擔無過錯責任。因此,對血站責任問題的不同意見就主要反映在對於血液是否屬於「產品」的爭議上,大體有三種意見:
1、認為血液不是產品,輸血是醫療搶救和治療病人的重要手段,不同於普通的商品買賣,對血液不應當作為「產品」適用《產品質量法》。《產品質量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產品,是指經過加工、製作,用於銷售的產品」。將從供血者身體抽取的血液,進行分裝、貯存、保管、運輸以及加入抗凝劑等,這些工序尚不構成加工和製作。血液的本質特徵不是生產勞動的成果,血站也不能生產、製造血液。「製造」血液是人類的一種身體機能,血液是從獻血者身上採集而來。輸血不同於普通的商品銷售,而類似於人體組織的移植,其目的是為了滿足患者治療的需要。獻血法規定,國家實行無償獻血制度。血站是採集、提供臨床用血的機構,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公益性組織。無償獻血的血液必須用於臨床,不得買賣。血站、醫療機構不得將無償獻血的血液出售給單采血漿站或者血液製品生產單位。公民臨床用血時只交付用於血液的採集、儲存、分離、檢驗等費用。根據這些規定,結合《產品質量法》第2條的規定,應當認為輸血用的血液不屬於「產品」,血站不應承擔無過錯責任。
2、認為血液是產品,無過錯輸血感染疾病案件應適用《產品質量法》, 由血液提供者向受害人承擔無過錯責任。輸血用血液( 包括全血與成分血) 與人體內的血液不同, 它經過了加工、製作,盡管過程相對要簡單一些,但如果不經過器械采血、分離、加入抗凝劑等工藝流程, 人體內流出的血液不能自動成為輸血用血液。而且,輸血用血液是血站通過等價交換的方式銷售給醫院, 患者又通過等價交換的方式向醫院支付相關費用後才使用的。
3、認為應當將血液視為「產品」,使血液提供者承擔與血液製品生產者相同的責任。相對於輸血用血液,普遍認為血液經過提取分離而形成的血液製品,如凍干血漿、白蛋白、丙種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等屬於產品。血液與血液製品的來源相同, 都是獻血者體內自然流動的血液( 或血漿) , 只是輸血用血液由血液提供者以較為簡單的工藝流程加工而成, 而血液製品由企業以較為復雜的工藝流程加工製作。如果對「窗口期」等原因造成的輸血感染事件按照不同的規則處理,對血站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對血液製品生產企業則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不符合法律公平公正的理念。因此在無過錯輸血感染疾病案件中,對於血液是否為產品不宜機械考慮,即使血液不是產品,亦應將其視為產品,適用產品質量法由血液提供機構承擔無過錯責任。
其次是在無過錯輸血患者感染通過血液傳播的病毒性疾病的情況下,醫療機構如何承擔責任的爭議。與血站的情形相似,也有上述三種意見。主張醫療機構不應承擔責任的意見進一步提出,醫療機構只是血站提供血液的使用者。在輸血過程中,醫療機構僅負責檢測患者的血型,以及將血站取得的血液與患者的血樣進行交叉配血檢測。對於從血站取來的血液,醫療機構沒有義務進行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病毒檢測。醫療機構對血液本身並未收取任何費用。在輸血過程中,醫療機構向患者收取三項費用,包括血站供應價格、儲血費和配血費。其中血站供應價格是由醫療機構代為收取的,要全款支付給血站,屬於患者支付給血站的費用。患者支付給醫療機構的費用只有儲血費和配血費兩項,分別是血液儲存費用和為患者輸血進行血型試驗和交叉配血試驗的檢驗項目費用。主張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責任的意見進一步提出,醫療機構與其他銷售者相比,更具專業性,對於血液和血液製品,醫療機構都應負有最終的把關責任,這種責任關系著患者的生死存亡,作為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醫院和醫生有能力和責任對血液和血液製品進行鑒別,而患者比一般消費者而言,在專業性方面更處於劣勢。因此,醫療機構的責任不應當比一般銷售者的責任更低。8
我們認為,輸血感染案件中的受害人與血液提供機構及醫療機構相比是處於被動接受地位的弱者。對於無過錯輸血感染這一不可預料的風險,血液提供者和醫療機構更有控制風險、承擔風險和分散風險的能力。合理保護受害患者的利益,有利於體現公平正義的法律精神,有利於減少醫患糾紛。因此,在「無過錯輸血造成感染造成不良後果」的理解和適用上,不應該將這種情形歸入「限於當時的醫療水平難以診療」。由於法律對此沒有明確規定,需要將來的司法解釋對此進行細化。在相關規定出台之前,以下兩種做法值得參考:
1、適用《侵權責任法》59條的規定。依據《侵權責任法》59條,血液提供機構和醫療機構承擔無過錯責任的前提是輸入不合格的血液,而在「無過錯輸血造成感染造成不良後果」情形下,如前所述的處於「窗口期」的血液,雖然實施了目前的檢查方法卻無法檢測出病毒指標,這種血液是被當做正常的血液輸給了患者。因此,應該對「不合格的血液」作寬泛的理解,即包括處於「窗口期」的血液。正是從這個角度分析,有學者認為,對輸血感染,《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九條規定醫療機構應向患者承擔無過錯責任,即患者可以向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醫療機構賠償後,有權向負有責任的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追償。《侵權責任法》顯然改變了《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調整方法,無過錯輸血感染的不屬於醫療機構的免責事由。
2、適用公平分擔損失原則。《侵權責任法》第24條規定,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一般認為該條規定不是該侵權損害賠償中的一個獨立歸責原則,而只是對損害結果的分擔原則。對於無過錯輸血感染疾病的糾紛,如果醫療機構及血液中心均無過錯,但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又對受害人明顯不公平時,可以適用公平分擔損失的原則,由各方當事人分擔損害結果,即由醫療機構和血站給予患者一定的補償,以適當保護患者的利益,或者達到社會穩定的目的。
Ⅱ 關於艾滋病的問題,請進來幫幫忙
假如她是攜帶者,那麼你就有可能被傳染
愛滋傳播途徑2.血液傳播 包括:①輸入污染了HIV的血液或血液製品;在未對獻血者進行HIV抗體檢測之前,輸血及血製品具有感染HIV的極大危險性。在非洲30%的HIV感染兒童是輸血所致。使用從大量獻血者血漿中提取VIII凝血因子治療血友病患者發生感染的危險性最大。②靜脈葯癮者共用受HIV污染的、未消毒的針頭及注射器;1986年美國調查發現,AIDS患者中25%有靜脈注射毒品吏。在西方國家注射毒品是感染HIV的第二大因素。③愛滋傳播途徑共用其他醫療器械或生活用具(如與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也可能經破損處傳染,但罕見。④愛滋傳播途徑注射器和針頭消毒不徹底或不消毒,特別是兒童預防注射未做到一人一針一管危險更大;口腔科器械、接生器械、外科手術器械、針刺治療用針消毒不嚴密或不消毒;理發、美容(如紋眉、穿耳)、紋身等的刀具、針具、浴室的修腳刀不消毒;和他人共用刮臉刀、剃須刀、或共用牙刷;輸用未經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查的供血者的血或血液製品,以及類似情況下的輸骨髓和器官移值。
Ⅲ 我昨天在檢驗科扔垃圾,垃圾桶里有帶血液的紙巾,我受傷有傷口,如果碰觸到會傳染艾滋病么
你好,艾滋病毒是通過不潔性行為、輸血及血液製品、母嬰傳播等途徑感染,是通過傷口和艾滋病人的血液及體液接觸,感染是需要一定的量的,你手上有傷口,在檢驗科扔垃圾,就算接觸到垃圾桶里有帶血液的紙巾也是不會感染艾滋病毒的,不需要擔心害怕。
Ⅳ 因獻血\輸血或注射製品而被傳染的疾病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麼怎樣才能避免這些情況發生;
答案1:科學獻血不會傳染任何疾病。因輸血或注射血液製品而被傳染的疾病主要有一下幾類: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丁肝)、艾滋病、單核白細胞增多症、梅毒、瘧疾,另外也可發生過敏反應、ARDS、免疫功能抑制等。 輸入庫存血則比較有可能感染上「輸血性傳染病」
答案2:可以看到,在有關部門統計數據中,艾滋病經血液途徑傳播的比例佔到了l1.2%(包括采血和血液和血製品感染),僅次於注射吸毒 ,但由於我國相當一部分艾滋病患者是由於「輸血」或「采血」而被感染,加上相關體制的不完善,人們對因獻血而感染艾滋病的恐懼,有一些人因為手術或事故需要輸血,結果因輸入的血液或血製品中混有艾滋病病毒,使這些人也感染了艾滋病。曾經轟動世界的法國血案, 一般也不必擔心與艾滋病病人握手、輕吻或共用電話、馬桶、桌椅等而被感染。游泳池和公共浴池一般也不會傳染艾滋病.是感染者給未感染者輸血造成的.個別地方為了省錢都是採用非一次性的經過消毒的器械,才造成的交叉感染.
問題3:如果是在正規的采血站或采血點獻的血,一般不會出現問題。因為都是採用一次性的經過消毒的器械。輸健康的血液.不要與感染者有性行為.保持好的心態,適當的休息和進補即可.
Ⅳ 輸血得的艾溢病幾年就沒事了
輸血以及采血不是很規范,出現了很多賣血的人群,可能會因此輸血感染艾滋。但是近幾年規范了。血液製品會進行檢測,如有傳染疾病的話,就會作廢。所以不用擔心,一般不會感染疾病。如果你擔心的話,可以查艾滋抗體。
意見建議:1,保持樂觀的心情,目前的輸血很安全,不會感染疾病。2,正規醫院繼續艾滋抗體檢測,這樣可以排除心中疑惑。
Ⅵ 因獻血,輸血或注射血液製品而被傳染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輸血傳播性疾病是指受血者通過輸入含有病原微生物的血液(血液成分)或血液製品而引起的傳染病。
廣義上講,輸血傳播性疾病,應包含輸血傳播性疾病和無症狀感染。如果只是病原體存在於體內,而受血者無明顯症狀和體征,這種狀態稱為輸血傳播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受血者此時為無症狀病原微生物攜帶者。如果出現明顯的相關症狀和體征,並有明顯組織和臟器的病理學改變,就稱為輸血傳播性疾病。
輸血療法就像一把雙面鋒利的劍,既搶救了成千上萬人的性命,也同時傳播疾病,給人類健康帶來威脅。盡管現在對供血者進行嚴格的檢測,對血液製品進行安全滅菌處理,但經輸血引起的傳播性疾病仍無法完全避免。這是因為:
1、經輸血傳播的疾病種類很多,目前供血機構(血站)還無法全部進行篩查和檢驗檢測,有的即使進行實驗室檢驗也無法檢測出來或做到100%的檢測出來。比如,血液中帶有瘧原蟲但無瘧疾症狀的獻血者,就很難通過血液塗片等檢測找到瘧原蟲,因此通常只能通過病史來盡可能篩查(我國規定3年內患過瘧疾的人不得獻血)。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地區輸血前篩查的疾病只有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而其他如輸血引起巨細胞病毒感染(對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抑制的病人以及孕婦輸血威脅較大)、T淋巴細胞病毒I型(引起成人T細胞白血病)傳播等等均未列為篩查范圍。
2、即使是列為篩查的某些病毒,也可能由於獻血者處於所謂的「窗口期」,這一時期雖然獻血者體內已經攜帶了病毒,由於其抗體尚未產生,現在的檢測方法還無法檢測出來而引起「漏檢」。比如,最常見的乙肝、丙肝、艾滋病篩查等。
3、其他原因。比如也有可能是因為責任心不強、疏忽等極偶然因素造成的。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明確:「輸注安全的血液製品,僅用以治療能導致患者死亡或引起患者處於嚴重情況而又不能用其他方法有效預防和治療的疾病」。
Ⅶ 9歲少年輸血感染艾滋狀告多家醫院血站結果如何
江蘇徐州的9歲兒童滕某是一名血友病患者。其先後在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沭陽縣人民醫院、新沂市人民醫院檢查治療輸血。
2018年2月,在徐州市疾控中心血檢報告為HIV抗體陽性,但與其共同生活的近親屬均顯示該項指標為陰性。
承辦的法律援助律師認為,滕某因血友病在上述醫療機構處輸血液製品治療,後查出感染艾滋病的事實。滕某作為原告已經完成舉證責任,其感染艾滋病只能與輸血液製品的行為存在因果關系,醫療機構應該對治療行為與滕某感染病毒無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最終,一審法院判決判決五家被告單位作出經濟賠償。「經過法律援助律師的努力,這位不幸少年的權益最終得到維護。」江蘇省司法廳在案例資料中寫道。
Ⅷ 輸血後感染「丙肝」如何訴訟
案情簡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實施之後,先後出現了數起「丙肝」患者起訴醫院要求民事賠償的案件,這數名患者均是多年前在醫院有過輸血的經歷,最長的已經18年了。最終人民法院的判決各異,有的根據該《規定》以醫院無法證明患者在輸血前就患有「丙肝」、醫院為患者所輸的血液也沒有進行「丙肝」檢測為由判決醫院承擔賠償責任;有的則認為根據當時對於獻血員的體格檢查的要求和採集血液過程中病毒檢驗的有關規定,並沒有要求進行「丙肝」 的檢測,且醫院所輸的血液來自於血液中心提供的成品,醫院在進行輸血操作的過程中沒有違反操作規程的行為,判決駁回原告(患者)的訴訟請求。 律師點評山東誠亦成律師事務所張洪濤: 對於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實施之前若干年前有過輸血經歷並且若干年後被診斷為「丙型肝炎」的患者提起的醫療損害賠償糾紛訴訟,人民法院應當謹慎地適用該《規定》進行舉證責任的分配,除應當考慮根據當時衛生部的要求血站進行採集血液時應當進行「丙肝」檢測的開始時間,也要考慮臨床上應當增加「丙肝」檢測的開始時間,必要時可以徵求傳染病科專家的意見,這樣才能作出公正公平的認定,而不能機械地適用《規定》中的證據分配原則。 對於在臨床血液檢查和採集血液過程中應當進行「丙肝」檢測的要求實施之後沒有進行采血時的「丙肝」檢測以及在輸血前對患者沒有進行「丙肝」檢測從而不能排除患者在輸血前即患有「丙肝」的案件,可以直接依照《規定》中的過錯推定原則推定醫院存在過錯責任。 而輸血事件發生在臨床血液檢查和採集血液過程中應當進行「丙肝」檢測的規定實施之前的,只要醫院在輸血過程中沒有違反輸血規范的,醫院就不存在過錯責任。但是,在此種情況下並不代表醫院沒有任何責任,而是應當比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的規定認定由患者、醫院、血站分擔民事責任。 當然,即便是當前輸血後發生了感染「丙肝」的事件,即使血液中心在采血過程中進行了「丙肝」的檢測,仍不能保證所提供的血液製品中一定不含有「丙肝」病毒,仍然存在由於該血液中的「丙肝」病毒處於「窗口期」而無法被檢驗出的可能。因此,一旦發生訴訟,在認定醫院在輸血過程中沒有違反操作規范的前提下,如果無法排除獻血員在獻血之後發生了「丙肝」的可能,也應當按照公平原則判決患者和血站分擔民事責任。 在此,提醒患者和醫院:在可能是因輸血導致的感染事件而引發的民事訴訟中,應當及時向人民法院申請追加血液中心共同參加訴訟,以便人民法院查清事情的真偽,正確認定責任。
Ⅸ 單位為患者輸血感染艾滋病
醫療機構為患者輸血感染艾滋病的,醫院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患者及其近親屬可以要求血液製品的生產者和提供者承擔責任,也可以要求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如果醫院工作人員有傷害他人的故意的,還要追究其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條
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或者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第一千二百二十三條
因葯品、消毒產品、醫療器械的缺陷,或者輸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患者可以向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生產者、血液提供機構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患者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的,醫療機構賠償後,有權向負有責任的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生產者、血液提供機構追償。
Ⅹ 如果一個人給另一個患有愛滋病的人輸血,那麼這個人能被感染愛滋病嗎
根本沒有機會染上艾滋病的(前提條件是在醫院的正規輸血程序)
艾滋病的傳染途徑有三種:1、性傳播 2、血液傳播 3、母嬰傳播
所謂血液傳播,血及血製品傳染:輸入了被HIV污染的血或血液製品,使HIV直接進入體內引起感染以及產褥期感染,靜脈扎毒針刺感染。目前尚未見因針灸感染AIDS的發生。血友病患者輸入第Ⅶ因子,已發現有1/3患者HIV抗體為陽性。而且現在發現成倍增加。主要原因是對獻血者沒有進行徹底的HIV檢查。在非洲因濫扎毒品使用共同的注射器,其針頭部殘留有污染的血液而自己直接將病毒注入體內感染非常多見。特別是女性病例更多。器官移植,人工受精也是更重要的傳播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