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企業、公司如何應對勞動爭議
定好對策:打還是談?邊打邊談?找准關鍵用好程序:仲裁時效、主體資格、爭議類型1、仲裁時效 談到時效,企業一方面要看勞動者提出的仲裁請求是不是超過了仲裁時效,另一方面還要注意企業對員工提出的要求是不是超過仲裁時效,特別是向員工追償的事情。2、程序方面 訴訟的主體資格要搞清楚,看員工要告誰,是不是告錯了,特別是現在關聯企業越來越多,A公司、B公司、C公司都是一家人,但都是獨立的法人主體。員工出了問題之後,他只能告他的勞動關系所在單位,不能告錯了,告錯了官司就輸了。3、爭議類型 並不是用人單位和員工之間所有的爭議都屬於勞動爭議。有些行政處分屬於公司內部行政管理的事情,不涉及到雙方權利、義務的問題,不屬於勞動爭議。關於這方面的內容,最高人民法院有一個規定:如果是不屬於勞動爭議案件的事項,即便通過仲裁機構裁決,只要人民法院認定不屬於勞動爭議事項的,這個仲裁裁決不生效。備好證據:整理、固化、補充 程序的文章做足以後,進入實體就要注意證據了。應對一個勞動爭議案件,首先要整理證據,做一個證據目錄,名稱、內容,要證明什麼東西,派什麼用場,做一個清清楚楚的目錄,叫整理,整理下來要分析,哪些證據需要固化,證據的固化就是使之固定下來,然後還要補充。如果證據不足的話,就要輸官司。找好法律:找有效的法律依據 以法律為准繩是指廣義的法律。國家法律法規、規定,也就是大法類,企業單位自己的規章制度,是小法類,還有雙方的勞動合同、激勵合同、各種協議等。找依據的時候,要注意一定是合法有效的,有效的規章制度除了內容上不違反法律規定之外,還要注意程序上的合法,注意它的制訂程序上是不是經過民主程序,是不是經過了公示程序。請好律師:要不要請、請怎樣的、怎麼請 要處理好一個勞動爭議案件,不僅僅需要當事人(或代理人)精通勞動法律法規,還要懂得其他的知識,如訴訟的知識和技巧。所以,勞動爭議案件請外部的專業力量幫助是非常必要的。 勞動法有它的特點,非常繁雜,非常細,有好多東西僅從條文上是不容易看明白的,一定要請專業的律師來幫助。請律師也是有技巧的,一要看服務過的客戶有哪些,二要看社會上的一個公開的評價,鑒於勞動爭議案件中企業的風險非常大,敗訴率非常高,可以採用跟律師風險共擔的方式,就是與律師簽訂風險代理合同的辦法。 風險代理,就是案件雙方簽訂代理合同之後,預先交一部分費用,如果贏了就付一筆比較高的費用,如果沒有贏,後面的費用就不必支付,這叫風險代理。讓雙方風險共擔,能夠充分調動律師的積極性。標簽: 勞動爭議
㈡ 企業如何預防和處理勞動爭議
1、訂好錄用條件、企業規章制度等內部文件。
2、勞動合同的內容要盡量全面、細致,不要產生歧義。
3、注意簽好各種單項協議。
4、注意收集和審查處理違紀或不合格員工的證據。
5、建立合法的薪酬政策與福利、獎懲及保險制度,保障員工的法定權益。
勞動爭議發生後先調解,調解無效的,雙方當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向當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勞動爭議仲裁是勞動爭議案件的前置條件,不經仲裁的勞動爭議,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勞動爭議案件實行一裁二審制。現就企業作為勞動爭議案件的被申請人(被訴人),提出以下對策:
1.開庭前的准備。當企業收到勞動仲裁委員會送達的應訴通知後,應在送達回證上簽字,並做必要的准備事項:
一是委託代理人出庭。企業法定代表人應委託代理人,最好委託本企業法律顧問代為仲裁和訴訟。因企業法律顧問是本企業員工,精通法律,熟悉本企業經營管理,便於代理。同時,企業法律顧問代為仲裁和訴訟又可節約企業管理費用。如企業未設置法律顧問機構或聘任法律顧問,可聘社會律師為代理人出庭。同時,企業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應向代理人出具委託書。委託書應載明委託事項、委託許可權、期限等,並由委託人、受託人簽字;
二是由企業出具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身份證明,證明其身份、職務並加蓋企業印章;
三是准備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或營業執照副本及復印件並交給代理人;
四是代理人根據對方當事人人數准備答辯書或答辯狀,並搜集相關證據。
2.庭審中的舉證、質證。首先,作為代理人的企業法律顧問或律師必須按時出庭。庭審是依法定程序進行的,代理人在與申訴人答辯、舉證、質證和辯論中,切忌做無謂的辯解和爭論。首先,企業代理人負有舉證的義務,對自己的主張和列舉的事實必須用證據印證,並引用相關的法條說明自己的主張和事實的合法性,以獲得法律上的支持。如對某職工因曠工企業給予開除處分引起的爭議,應出具該職工曠工的證據,諸如考勤表、工資表、廠方通知其上班的通知書及證明已通知到本人等證據。在開除程序上,要出示會議研究的會議紀錄,並經職工代表會的決定等證據。庭審過程,實際上是對企業管理水平的檢驗,企業在管理活動中,應當做到依法管理、規范管理和精細化管理,稍有紕漏,就有可能承擔不利的法律後果。原因在於職工在勞動仲裁和訴訟中是弱者一方,勞動法律更傾向於關注弱者的利益。
3.仲裁後的履行和訴訟。勞動爭議經仲裁庭一次或數次開庭後即行裁決。企業收到仲裁決定書後,應在十五日內決定是否起訴,如無異議,仲裁決定在十五日後發生法律效力。對發生法律效力的裁決,企業應當自覺主動履行,以免久拖後引起對方當事人申請強制執行,給企業增加額外損失。如拖欠或欠發職工工資的,應按仲裁決定書載明的數額、期限給予補發;撤銷開除決定的,應在仲裁決定書載明的期限內恢復職工工作。對仲裁決定不服的,在收到仲裁決定書後十五日內,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訴訟前的准備,如果企業作為原告的,須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訴書。如果企業作為被告的,訴訟前的准備與仲裁前的准備大體相同,但應注意搜集新的證據,並進一步完善原有證據。
㈢ 勞動糾紛如何解決
遇到勞動糾紛可以直接到當地勞動局反映情況,經審查後符合規定的,勞動監察部門會進行調查,責令企業作出改正,甚至進行處罰等。一般2個月內可以完成。維權成本幾近於無。
如果沒有通過勞動仲裁,直接到法院起訴,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也就是,發生勞動糾紛之後,不能直接起訴到法院,要先經過勞動仲裁的程序。
㈣ 與公司發生勞動糾紛,請教如何處理
1、一人兼兩崗位,工作量肯定是兩個人的工作量,我覺得你提出的補償要求應該合理;2、公司和你協商解除勞動合同的事,如果雙方還沒有簽字,任何一方都可以反悔,需重新協商;3、你與公司溝通的郵件記錄只能證明協商的過程,還不能當作有力的證據;有力的證據是:書面合同或協議;公司領導承諾你的錄音等。
㈤ 公司如何應對員工提出勞動仲裁
你好!建議先協商,畢竟員工試用期過了之後用人單位就應當及時簽訂合同的,如果試用期到期員工轉正了雙方卻沒有簽訂合同的話是不合理的!
一 、「事前預防」是基礎
1、完善企業的規章制度,確保員工手冊與規章制度合法有效。
根據勞動部門的統計發生,很多單位最終在勞動仲裁案件中敗訴,有一大部分是因為其員工手冊與規章制度最終沒有得到法律的認可,其中一些是因為制訂規章制度的程序不合法,沒有民主程序,沒有公示程序,一些是因為制訂規章制度的內容不合法,違反了法律的規定,最終導致了規章制度無效,並進而直接導致企業在勞動仲裁與訴訟中敗訴賠償。
因此,完善好企業的規章制度是企業應對勞動糾紛第一要素,也是最重要的一環。而往往就是這個最重要的環節被很多企業所忽略,很多單位直接在網上下載個所謂的規章制度模板,然後直接就拿到企業管理中適用了,這為以後企業的用工埋下了巨大的用工風險,這也是實踐中勞動案件企業敗訴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2、企業各部門要加強配合,加強員工考核,收集證據。
在企業的規章制度完善好後,接下來就是如何適用規章制度的問題了。因為制訂的再漂亮的規章制度,如何不能有效與實踐操作融合,對企業來說也是沒用的。實踐中企業應當通過日常的管理與培訓,向用人部門解釋制度的適用標准,最終讓用人部門清楚知道,哪些行為是企業鼓勵的,哪些行為是企業不允許的,哪些行為是企業絕對禁止的,違反了就有可能要面臨著被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的嚴重處罰。
通過這樣的日常管理,讓用人部門加強對員工的日常考核,這樣才能適時發現員工違法違紀情況,才能在員工出現違法違紀情況時,及時發現與固定證據,為以後仲裁與訴訟保存足夠的證據。
3、完善企業的制度設計,包括考勤管理,工資結構等。
在實踐案例操作中,有一大部分的訴訟請求面臨的是勞動者提出的加班費的訴請,很多單位敗訴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企業在制度設計的時候存在缺陷。要想減少員工因為加班問題與公司出現糾紛,就必須提前對考勤、工資結構作出一個有效的設計,才能有效的避免這些勞動糾紛。
二、 「事中應對」是關鍵
1、企業應積極應對仲裁與訴訟,不要輕視。
目前實踐中,企業在勞動仲裁案件敗訴率高,單位對仲裁案件不重視也是一個根本原因。有的單位甚至認為員工屬於無理取鬧,仲裁根本不用理,有的連開庭都不去,這最終導致了仲裁委的缺席判決,可想而知,這樣的判決結果對單位肯定是不利的。有的案件標的大的還好,還有到法院起訴重新認定的機會,碰上一些標的小的(仲裁標的少於12個月的最低工資),直接適用一裁終局,單位連辯解的機會都沒有,就得賠償,結果肯定是不理想的。
2、尋求專業勞動法律師幫助,全面了解仲裁的法律風險,知已知彼。
由於勞動案件的特殊性,企業與員工在庭上,往往是「針尖對麥芒」,對抗性非常強,很多案件往往從勞動仲裁、一審、二審,有點甚至在高級人民法院打再審,但快律律師認為,案件要區分特殊性,企業在面對勞動糾紛案件時,最先應該做的是先讓專業的律師對案件進行一個全方位的分析,然後區分情況處理。
如果是經過專業律師看過,案件確實是單位證據不足,訴訟風險很高,賠償可能性很大,那麼單位就不如在仲裁委,法院組織下進行調解,以把訴訟的風險降到最低,以免造成更大的損失。如果是專業律師看過,認為單位證據充足,訴訟風險低的,則可以繼續走程序走下去。
通過這一程序,可以有效幫助單位加強處理案件的主動性,降低訴訟風險,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試想想,如果一個單位必敗的案件最終被生效的判決確認,對單位來講不僅僅是賠償那麼簡單,更重要的喪失了企業管理的權威性與主動性,對其他員工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如果只是賠償還好處理,要是碰上員工要恢復勞動關系,試想想,判決後單位將會多麼的不利,不僅要支付其訴訟期間的工資,而且還要重新給其安排工作崗位,這對企業管理造成的負面影響是無法想像的。
三、 「事後總結」是必須
1、通過發生了的訴訟仲裁案件,查找到企業的管理漏洞,盡時完善。
在訴訟仲裁案件中,通過員工的訴訟抗辯,找到企業管理中的漏洞,進而完善自己。在實踐案例中很多員工都會提到一個加班費的問題,企業可以根據員工提出的質疑,迅速查找到企業工資結構中的不足,重新設計自己的考勤管理。有的員工提出規則制度沒有書面告知,沒有經過民主程序,這些都可以及時進行修正,進而完善。
但在事後總結這一塊,最怕的就是有的單位花了錢又不買教訓,好了傷疤忘了疼,今天賠償個雙倍工資,賠償了幾十萬,明天又來一個沒簽勞動合同的,這樣的單位都是有問題的企業。已經出現的法律問題,要想辦法解決和應對,如果出了問題不總結,那麼企業永遠都會有法律風險的。
2、完善人力資源的配置,加強人力資源的管理。
很多企業對人力資源不重視,有點讓行政兼任,有的讓法務兼任。但隨著用工單位的不斷狀大,人力資源的工作將越來越多,企業在勞動用工方向將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法律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企業沒有一個專業的人來做這一塊事情,肯定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法律風險。
㈥ 如何處理勞動糾紛
處理勞動糾紛,有以下幾個方式:第1、雙方自行協商。雙方通過協商方式自行和解,是當事人應首先爭取解決爭議的途徑。當然協商解決是以雙方自願為基礎的,不願協商或者經過協商不能達成一致,當事人可以選擇調解程序或仲裁程序。第2、調解程序。當事人可以向本用人單位所在地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調解程序是自願的,只有雙方當事人都同意申請調解,調解委員會才能受理該案件; 當事人可不經過調解而直接申請仲裁。另外,工會與用人單位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爭議,不適用調解程序,當事人應直接申請仲裁。第3、仲裁程序。若經過調解雙方達不成協議,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可向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當事人也可以直接申請仲裁。仲裁程序是強制性的必經程序,也就是說,只要有一方當事人申請仲裁,且符合受案條件,仲裁委員會即應予受理;當事人如果要起訴到法院,必須先經過仲裁程序,未經過仲裁程序的勞動爭議案件,人民法院將不予受理。第4、法院審判程序。當事人如果對仲裁裁決不服,可以向當地基層人民法院起訴。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當事人可以通過和解或者調解解決合同爭議。當事人不願和解、調解或者和解、調解不成的,可以根據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根據仲裁協議向中國仲裁機構或者其他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當事人沒有訂立仲裁協議或者仲裁協議無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應當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仲裁裁決、調解書;拒不履行的,對方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執行。
㈦ 員工如何處理與公司的勞動糾紛
既然上升到糾紛了,就是不能好好談了。那就找勞動局申請勞動仲裁或者起訴公司。法律問題找律超人,專業律師解答不收費。
㈧ 如何應對和妥善處理勞資糾紛
您好,1、強化法制意識,學法懂法守法用法是前提。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法制化進程在不斷加快與完善,與勞資糾紛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是越來越多、越來越規范,涉及也比較多,諸如《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社會保險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女職工特別保護規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反不當競爭法》等法律法規,以及許多地方政府出台的各種條例法規等等,甚至還要涉及《合同法》《民法通則》《刑法》等法律。
作為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者,我們應當熟悉各類法律法規,並在遵守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建立完善的企業用工制度,以便有效防範和避免用工風險。對於法律法規,我們HR不但自己要學、要掌握,更要影響企業老闆、企業管理層去學習,並且要倡導員工去學習,要讓企業全體人員都具有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提高法律法規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千萬不要遮遮掩掩,這樣,企業的勞資關系管理就會越來越融洽、和諧。
需要強調的是:在涉及到勞資關系方面的工作時一定要注重細節,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在發生勞資糾紛時尤顯重要,有時一句話抑或是一個字就可以決定糾紛的「勝敗」。因此,在具體事務操作中我們需要本著「先小人,後君子」的嚴謹思路與態度去辦。
應當看到,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是國家走向法治、社會不斷進步的具體體現,作為企業,首先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依法行事,這是有效避免勞資糾紛發生的前提。同時,我們也要充分的運用法律來維護企業自身的合法權益(目前還有許多企業沒有嚴格執行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這方面,是需要我們HR人員苦口婆心、不厭其煩的去說服老闆的,往往好難辦,因此我們要有恆心)。
2、完善溝通機制,建立積極勞動關系是根本。
眾所周知,「溝通是人們生存、生產、發展和進步的基本手段和途徑,」「溝通是現代管理的命脈。」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溝通是管理工作的靈魂,是提高工作效率,實現共同目標,滿足各種需要的重要工具。」而對於勞資關系管理來說,溝通更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企業要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就一定離不開良好順暢的溝通。對一個企業來說,良好的溝通機制可以使員工認清形勢明晰目標,使企業的決策更加有理、有力、有效,使員工的信息能夠及時得到反饋,使上情下達或下情上傳的效率不斷提高,從而讓員工感覺到企業對自己的尊重和信任,由此產生極大的責任感、認同感和歸屬感,促使企業與員工更容易達成共識。既然容易達成共識了,那麼一切事情就好商量(溝通),即便是出現勞資關系緊張的問題,也就完全可以通過良好的溝通(商量)來解決。
事實上,在我們的現實環境中,即便是發生了僱傭雙方鬧得「不可開交」的勞資糾紛,到了勞動仲裁部門或是法院也還是先以調解協商來進行解決的(還是溝通為主),真正來「判決」的事件還是相對比較少的。而且後者的處理,對雙方來說不但都將造成人財物力的付出和浪費,也會造成各自名譽的「損害」。
因此,完善溝通機制,建立積極、健康、正向的勞動關系是企業預防和應對勞資糾紛發生的根本。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