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撰寫醫療糾紛剖析材料
文獻綜述是文獻綜合評述的簡稱,指在全面搜集,閱讀大量的有關研究文獻的基礎上,經過歸納整理,分析鑒別,對所研究的問題(學科,專題)在一定時期內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問題以及新的發展趨勢等進行系統,全面的敘述和評論."綜"即收集"百家"之言,綜合分析整理;"述"即結合作者的觀點和實踐經驗對文獻的觀點,結論進行敘述和評論.其目的並不是將可能找到的文章列出,而是要在辨別相關資料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論文來綜合與評估這些資料.一個成功的文獻綜述,能夠以其系統的分析評價和有根據的趨勢預測,為新課題的確立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論證.
一,文獻綜述的作用與目的
文獻綜述要針對某個研究主題,就目前學術界的成果加以探究.文獻綜述旨在整合此研究主題的特定領域中已經被思考過與研究過的信息,並將此議題上的權威學者所作的努力進行系統地展現,歸納和評述.在決定論文研究題目之前,通常必須關注的幾個問題是:研究所屬的領域或者其他領域,對這個問題已經知道多少;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以往的建議與對策是否成功;有沒有建議新的研究方向和議題.簡而言之,文獻綜述是一切合理研究的基礎.
大多數研究生並不考慮這些問題,就直接進行文獻探討,將在短時間內找到的現有文獻做簡略引述或歸類,也不作批判.甚至與論文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也無關.
其實回顧的目的就是想看看什麼是探索性研究,所以必須主動積極地擴大研究文獻的來源.也只有這樣,才可能增加研究的假設與變數,以改進研究的設計.
文獻綜述至少可達到的基本目的有:讓讀者熟悉現有研究主題領域中有關研究的進展與困境;提供後續研究者的思考:未來研究是否可以找出更有意義與更顯著的結果;對各種理論的立場說明,可以提出不同的概念架構;作為新假設提出與研究理念的基礎,對某現象和行為進行可能的解釋;識別概念間的前提假設,理解並學習他人如何界定與衡量關鍵概念;改進與批判現有研究的不足,推出另類研究,發掘新的研究方法與途徑,驗證其他相關研究.
總之,研究文獻不僅可幫助確認研究主題,也可找出對研究的問題的不同見解.發表過的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就是重要的問題來源,對論文的回顧會提供寶貴的資料以及研究可行性的範例.
二,文獻綜述中常見的問題
文獻綜述可以幫助新研究者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所以撰寫此章節時,要向讀者交代論文不同於先前研究之所在.它是一個新的有關此類研究主題方面的重要的學術研究.但是研究生在撰寫文獻綜述過程中易犯以下四種錯誤:
1. 大量羅列堆砌文章
誤認為文獻綜述的目的是顯示對其他相關研究的了解程度,結果導致很多文獻綜述不是以所研究的問題為中心來展開,而變成了讀書心得清單.
2. 輕易放棄研究批判的權利
我國高等院校多以本校學生考本校研究生者居多,因而往往出現大量引用自己導師的研究成果而不注意其他同行的研究成果的現象,學生擔心學位論文答辯通不過,所以難得見到學生批判導師已有研究的不足;遇到名校名師,學生更易放棄自己批判的權利.由於大量引用他人的著作,每段話均以誰說起始,結果使自己的論文成為他人研究有效與否的驗證報告,無法說服讀者相信自己的論文有重要貢獻.
3. 迴避和放棄研究沖突另闢蹊徑
對有較多學術爭議研究主題,或發現現有的研究結論互相矛盾時,有些研究生的論文就迴避矛盾,進行一個自認為是創新的研究.其實將這些沖突全部放棄,就意味著放棄一大堆有價值的資料,並且這個所謂的創新,因為不跟任何現有的研究相關與比較,沒有引用價值,會被後人所放棄.遇到不協調或者互相矛盾的研究發現,盡管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處理,但是不要避重就輕,甚至主動放棄.其實這些不協調或者沖突是很有價值的,應多加利用.將現有文獻的沖突與矛盾加以整合是必要的,新研究比舊研究具有更好,更強的解釋力,原因之一是新的研究會將過去的所得做一番整合與改善.
4. 選擇性地探討文獻
有些研究生不是系統化鞀毓訟鍾械難芯課南?找適合研究的問題或可預測的假設,卻宣稱某種研究缺乏文獻,從而自認他們的研究是探索性研究.如果有選擇性地探討現有文獻,則文獻綜述就變成了研究生主觀願望的反映,成了一種機會性的回顧.
因此一定要進行系統的,全面的文獻綜述,以嚴謹的科學設計來尋找,評估以及整合科學研究的證據,確保文獻綜述完整不偏.要端正學風,勇於探索和不迴避沖突.分析沖突的原因,方法與結論,可以為未來的研究及論文奠定成功的基礎,使論文的研究結果對後續研究有應用價值和理論意義.
三,綜述的基本方法與步驟
文獻綜述不僅僅是對一系列無聯系內容的概括,而且是對以前的相關研究的思路的綜合.文獻綜述的基本步驟為:
1. 文獻綜述的第一步:概括歸納
收集文獻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各種檢索工具,如文獻索引,文摘雜志檢索,也可利用光碟或網路進行檢索;二是從綜述性文章,專著,教科書等的參考文獻中,摘錄出有關的文獻目錄.
選擇文獻時,應由近及遠,因為最新研究常常包括以前研究的參考資料,並且可以使人更快地了解知識和認識的現狀.首先要閱讀文獻資料的摘要和總結,以確定它與要做的研究有沒有關系,決定是否需要將它包括在文獻綜述中.其次要根據有關的科學理論和研究的需要,對已經搜集到的文獻資料做進一步的篩選,詳細,系統地記下所評論的各個文獻中研究的問題,目標,方法,結果和結論,及其存在的問題,觀點的不足與尚未提出的問題.將相關的,類似的內容,分別歸類;對結論不一致的文獻,要對比分析,按一定的評價原則,做出是非的判斷.同時,對每一項資料的來源要註明完整的出處,不要忽略記錄參考文獻的次要信息,如出版時間,頁碼和出版單位所在城市等.
對要評論的文獻先進行概括(不是重復),然後進行分析,比較和對照,目的不是為了對以前的研究進行詳細解釋,而是確保讀者能夠領會與本研究相關的以前研究的主要方面.個別地和集中地對以前研究的優點,不足和貢獻進行分析和評論,這在文獻綜述中是非常重要的.
2. 文獻綜述的第二步:摘要
不同的學科對引用摘要的要求與期望不同[1].雖然文獻綜述並不僅僅是摘要,但研究結果的概念化與有組織的整合是必要的.其做法包括:將資料組織起來,並連到論文或研究的問題上;整合回顧的結果,摘出已知與未知的部分;理清文獻中的正反爭論;提出進一步要研究的問題.
3. 文獻綜述的第三步:批判
文獻綜述是否有價值,不僅要看其中的新信息與知識的多少,還要看自己對文獻作者及編輯者的觀點與看法如何.
閱讀文獻時,要避免外界的影響甚至干擾,客觀地敘述和比較國內外各相關學術流派的觀點,方法,特點和取得的成效,評價其優點與不足.要根據研究的需求來做批判,注意不要給人以吹毛求疵之感.
一個具有批判性的評論,必須要有精確性,自我解釋性和告知性.批判的程度,主要在測試研究生評鑒技巧:是否能分析出文章的中心概念與所提出的論據,做出摘要,並提出簡要評估.
文獻綜述的第三步是在形式上批判其是否符合一些基本寫作的標准,即判定其是否為一篇好文章還要看文獻中引用的文章與評論的標准.有的台灣學者將其歸納為:代表性,顯著性,相關性,適時性和簡捷性.
表1 香港大學建議的論文撰寫模式
導論
開頭段落
◇簡介主題;◇主題的重要性;◇理清首要問題;◇簡介各篇(例如A.B.)文章與作者,及其不同或互補之處.
主文部分(3個示範)
1.1分析A與B的理論/觀點
1.2分析B的理論/觀點
1.3比較A與B的理論/觀點
2.1找出A與B的共同性
2.2找出A與B的差異性
2.3探討出一個中心議題
議題1:探討A&B
議題2:探討A&B
議題3:探討A&B
結論
提出一個比其他更好的理論與立場
提出一個優於每一個理論與立場的部分的摘要
4. 文獻綜述的第四步:建議
通常一個文獻綜述是以比較性評論的方式為主,分析兩個以上不同的思想學派,議題或者不同人所持的不同立場.香港大學建議的模式[2]如表1所示[3].可以看出,這個模式有三個選項:導論,主文與結論.
文獻綜述的最後步驟是在回顧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建議.根據發展歷史和國內外的現狀,以及其他專業,領域可能給予本專業,領域的影響,根據在縱橫對比中發現的主流和規律,指出幾種發展的可能性,以及對其可能產生的重大影響和可能出現的問題等趨勢進行預測,從而提出新的研究方案等,並說明成果的可能性等.
還要指出的是,閱讀和分析已有的其他專業研究人員的文獻綜述,可以高效率地獲得有益的觀點和建議.但是,這類集中介紹研究成果的綜述性文章只能作為新的研究的基礎或參考點,不能被用來替代自己的獨立研究.總之,要做好碩士,博士論文的選題與研究,必須重視資料概覽,認真寫好文獻綜述.
2. 醫療糾紛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1、和解所謂和解是沒有第三方介入,雙方當事人自己協商談判,對各版自訴訟權利和實權體權利的處分。可分是訴訟前或訴訟中和解。如果是訴訟中和解的,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撤訴後結束訴訟,雙方當事人再達成和解協議。2、調解調解是指在衛生行政機關、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著在法院的主持下,對當事人之間的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3、訴訟民事訴訟是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經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查明事實、適用法律,對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
3. 醫療糾紛調查報告怎麼寫
網路文庫中有例子,還有醫療糾紛防範和處理講座。
4. 如何防範和處理醫療糾紛
一、防範方法
1、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改善服務態度,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
2、加強質量管理,堵塞漏洞,是預防醫療糾紛的有效措施。
3、提高病歷及各種醫療文書的書寫質量並加強管理。
4、改進服務作風,提高醫療質量,改善服務態度,切實提高醫療技術水平,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5、實施知情同意,醫院在醫療活動的不同階段都要防範醫療爭議,自始至終都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通過告知明確醫療服務合同的目的、疾病發展轉歸過程和醫療服務的損害特性,明確醫療服務合同履行的風險。
二、解決途徑
醫療民事糾紛與其他民事糾紛一樣,屬於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屬民法的調整范疇。根據 「私法自治」的原則,通常情況下,國家不予干預,因此,雙方當事人可以就醫療糾紛進行協商,也可以進行民間調解和行政調解。
從理論上講,醫療合同糾紛也可進行仲裁解決,但仲裁解決醫療糾紛還不受重視。國家對醫療民事糾紛的干預表現為民事訴訟,需要當事人起訴才能發生。也可以申請衛生行政部門解決。
(4)醫療糾紛處理現狀分析報告擴展閱讀
醫療糾紛法律法規: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工作。為了將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工作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保護醫患雙方合法權益,維護醫療秩序,保障醫療安全,國務院制定本條例,從制度層面推進醫療糾紛的依法預防和妥善處理,著力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促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條例》明確提出開展診療活動應當以患者為中心,加強人文關懷,嚴格遵守相關法律、規范,恪守職業道德。通過加強醫療質量安全的日常管理,強化醫療服務關鍵環節和領域的風險防控,突出醫療服務中醫患溝通的重要性,從源頭預防醫療糾紛。
《條例》明確了醫療糾紛處理的原則、途徑和程序,重點強調發揮人民調解途徑在化解醫療糾紛上的作用,並從鑒定標准、程序和專家庫等方面統一規范了訴訟前的醫療損害鑒定活動。
《條例》對不遵守醫療質量安全管理要求、出具虛假鑒定結論和屍檢報告、編造散布虛假醫療糾紛信息等違法行為,設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
5. 常林的著作
2009—2010:
1.《法醫法學》(聯合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年
2.《法醫臨床鑒定務實》(參編)法律出版社2009年
3.《法醫病理鑒定務實》(參編)法律出版社2009年
4.《證據法學》(參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年
2007—2008:
1.《法醫學》(21世紀中國高校法學系列教材)(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法醫學》(全國高等學校醫學規劃教材)(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版)
3.《司法鑒定案例研究》(主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
4.《醫療糾紛處理現狀分析報告》(邢學毅編著,常林審定)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
既往主要著作:
1.《道路交通事故傷殘評定操作指南與務實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主編)
2.《傷殘鑒定與產品責任》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2月(副主編)
3.《犯罪被害人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4月(撰稿人)
4.《法醫法學》(全國高等院校統編教材)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副主編)
5.《刑事技術大全:法醫臨床學分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撰稿人)
6.《法律幫助一點通——醫療糾紛》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2月(主編)
7.《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宣貫材料》四川辭書出版社2002年10月(撰稿人)
6. 醫療糾紛
這種手術的確容易引起並發症,但你父親的手術到底是否屬於並發症,這個問題需要結合手術記錄、手術前的檢查記錄等多方面資料綜合研究才能確定。
下面的資料也許對你有用,現轉錄給你,祝你父親早日康復。
膽囊切除術並發症--不容忽視的問題 【基本外科討論版】
自1882年Langenbuch首次施行膽囊切除術以來,開腹膽囊切除一直是腹部外科最常見的手術之一。雖近年來腹腔鏡外科的興起使一部分病人接愛腹腔鏡膽囊切除,但開腹膽囊切除仍是大部分醫院最經典最常施行的手術之一。開腹膽囊切除術雖不復雜,並發症發生率和手術死亡率均很低,但其並發症往往給病人帶來災難性後果,這是一個並非所有外科醫生都認識到的問題,往往是並發症出現了,才意識到問題嚴重性。下面結合作者實踐和文獻再談一談這個簡單而 又復雜的論題
檢索1998年1月~1999年10月國內有關膽囊切除文 獻共有337篇,其中79篇是有關開腹膽囊切除並發症的問題,佔23.4%,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內外科醫生對膽囊切除及其並發症的重視。從此79篇文獻中隨機選取35個單位的35篇文獻,作者單位來自於全國各地各級醫院,時 間跨度為1966~1999年,基本可代表國內開腹膽囊切除的現狀。35篇文獻中共報告開腹膽囊切 除術24095例,540例發生並發症,發生率為2.2%。前5位並發症分別為膽囊切除術後問題(膽囊切除術後綜合征)佔0.92%(222/24095),肝外膽管損傷佔0.81%(195/24095),膽汁瘺佔0.21%(50/24095),膽囊殘株炎並發膽總管結石、黃疸佔0.15%(35/24095),心臟驟停佔0.08%(19/24095),其他少見並發症有肝十二指腸韌帶橫斷、肝功能衰竭、術中肝門曲張靜脈大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壞死性筋膜炎、十二指腸損傷等。
膽囊切除術後綜合征並無一個明確的概念,其泛指膽囊切除術後仍出現上腹部隱痛、惡心、飽脹、反酸、消化不良、大便次數增多或稀便、厭油膩、發熱、甚至黃疸等術前即存在的表現。1995年Nahrwold 提出膽囊切除術後綜合征是一種誤解,以「膽囊切除術後問題」的稱謂替代似乎更為合理。膽囊切除術後問題發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由於膽道疾病本身,也可能與膽道疾病毫不相干。膽囊切除術後問題中最為明顯的症狀是術後腹痛,文獻報道70%以上的腹痛原因與膽囊切除無關,這包括術前就可能存在的胃食管反流,應激性腸道綜合征、胃十二指腸潰湯、慢性胰腺炎、慢性肝炎等疾病症狀在膽囊切除術後繼續存在。部分病人膽囊切除術後腹痛與膽囊殘株炎、醫源性膽總管結石及術前術中未發現的膽總管結石有關。膽囊殘株炎多見於膽囊大部切除時,由於在Hartman囊處切斷膽囊,使得剩餘部分日後逐漸擴張而形成小膽囊。部分病人可再次出現結石及慢性炎症。部分膽囊頸結石在膽囊大部切除後可有結石殘留或操作不慎將結石推入膽總管,術後出現結石性膽囊炎症狀或膽絞痛、黃疸、發熱等膽管炎表現。從我們經驗來看,膽囊大部切除術並不是值得推薦的術式,只是在肝外膽管因疤痕組織粘連緻密,解剖關系難以辨認時或合並肝硬化肝門門靜脈叢屈曲擴張時不得已而為之。而且行膽囊大部切除術後剩餘膽囊粘膜應以碘酒、石炭酸塗抹或電刀燒灼徹底處理以防止術後小膽囊出現。膽囊切除前應仔細觸摸膽囊及膽囊頸部,確定有無結石,如有,術者應耐心解剖,將粘連纖維組織剔除一部分,以便暴露膽囊管,看清膽囊管後輕輕觸摸膽囊管有否結石,結石大小、數目,膽囊管粗細,特別注意勿擠壓過猛將結石擠碎或擠入膽總管。分離出膽囊管後在結石下方結扎懸吊標記,防止結石殘留或滑入膽總管。
膽道系統解剖關系復雜,而且變異較多,在膽囊切除術中任何疏忽和失誤都可造成膽管損傷。肝外膽管及膽囊管出現明顯變異者約佔10%~15%,最常見的四種情況為:膽囊管開口於右肝管,兩根右肝管引流右肝葉;膽囊管與膽總管融合並開口於近端;膽囊管繞過膽總管並開口於內側近端;膽囊管與膽總管有較長的並行段。其中第四種情況同時有較大結石位於膽囊Hartman袋內或合並膽囊管-膽總管內瘺時,即為Mirrizzi綜合征。關於開腹膽囊切除時肝外膽管損傷的診治和預防已有諸多文獻,這里不再贅述,只提出兩點:(1)提倡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因為從國內外文獻看,膽囊切除的三種主要方式即常規開腹膽囊切除、小切口開腹膽囊切除,腹腔鏡膽囊切除中,腹腔鏡膽囊切除膽管損傷發生率最低,而小切口開腹膽囊切除膽道損傷發生率最高;(2)提倡開腹膽囊切除採用順逆結合方式,分離膽囊三角顯示膽囊管後並不切斷,而用絲線先予以結扎標記,然後在自膽囊底開始逆行切除膽囊,最後兩端會師,確定肝總管、膽總管、膽囊管三管會合關系後,再切斷膽囊管。此外,在手術極度困難時,可先剖開膽囊,從膽囊腔內找到膽囊管開口內外結合進行處理,或通過膽囊管行術中膽道造影明確肝外膽道關系後再進行手術操作,對預防醫源性膽管損傷發生有重要作用。
膽囊切除心跳驟停的原因是一個綜合因素,它與麻醉、機體本身原有疾病及手術操作密切相關。在正常狀態下,病人術前即存在的心肌缺血、高血脂、高血壓、心律失常或糖尿病等不易被臨床醫師所重視,一旦麻醉後膽囊切除時,心臟負荷增加,這些病易發生心跳驟停意外。年齡越大,膽囊切除心跳驟停發生率越高,這與心臟的儲備功能減退有關。此外,從本文統計的國內35家醫療單位膽囊切除情況來看,心臟驟停多發生於縣市級醫院,而在省級以上醫院及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則較少見,這可能與採用的麻醉方式密切相關。由於技術原因,很多縣市級醫院麻醉醫師樂於採用硬膜外阻滯麻醉而不願採用氣管插管全麻。硬膜外阻滯麻醉對病人交感神經阻滯所致的血液動力學變化明顯,迷走神經張力相對亢進,興奮性增高。膽囊切除時,手術刺激反射性血壓大幅度降低,心跳變慢,心肌缺血缺氧,極易發生心跳驟停。而氣管內麻醉對血液動力學干擾較輕,可充分供氧,對保護心功能有益,且一旦發生心跳驟停,便於搶救。手術操作中,在牽拉提夾膽囊時,通常術中心電圖提示心率變慢,血壓下降,S-T段不同程度的下降,T波變平。分離膽囊頸時更顯著,提示手術操作是心跳驟停的重要原因之一。膽囊切除術中一旦發現心跳驟停,復甦成功的關鍵是麻醉師及早發現循環變化和心跳驟停的先兆,迅速作出心跳驟停診斷,立即進行搶救,手術者經腹腔行心臟按壓,麻醉師立即經氣管插管給氧,進行正壓呼吸。早期發現及時搶救成功率可達70%以上。如果麻醉者觀察不細,或手術者忙於操作,對心跳驟停先兆未察覺,一旦心跳驟停,措手不及,忙亂無序,復甦失敗,病人將不可避免地死亡或成為植物人。
膽囊切除術後黃疸雖並不常見,但確值得重視。結合我院資料,黃疸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1)術前病人合並有肝臟器質性病變如肝炎、肝硬化等,即使擇期手術也可出現肝功能惡化、黃疸、腹水等,尤其由於急診手術或術前忽視這方面檢查,在手術打擊下肝功能惡化,出現肝細胞性黃疸或肝內毛細膽管梗阻性黃疸,甚至可出現肝衰,這是膽囊切除的高危因素。(2)肝外膽 管損傷。(3)膽囊切除時膽囊內結石推入膽總管造成醫源性膽總管繼發結石,出現梗阻性黃疸。(4)膽囊切除術後繼發膽管炎、胰腺炎,可致梗阻性黃疸。我們曾遇1例78歲高齡慢性結石性膽囊炎反復急性發作,行膽囊切除術,術前無黃疸史,B超及術中無膽管擴張,術後14天出現上腹脹,不適,黃疸,體溫37℃左右,血生化為梗黃改變,B超示肝內外膽管均擴張,肝外膽管直徑1.6cm,無結石影,胰澱粉酶增高,經按急性胰腺炎,膽管炎治療10天,黃疸消退,B超示膽總管直徑恢復到術前0.8cm。(5)術後肝門區粘連,瘢痕壓迫肝外膽管呈現梗黃。因此即使膽囊切除術後早期即出現梗阻性黃疸,也不能泛泛地認為是肝外膽管損傷。動態觀察肝功能變化、血膽紅素水平、肝膽B超,有條件可行MRCP,必要時可行ERCP,鑒別黃疸是梗阻性還是非梗阻性、肝內梗阻還是肝外膽管損傷性梗阻均有重要價值。
術後肝功能衰竭,術中肝門曲張血管大出血多見於肝硬化病人。對肝硬化病人合並膽囊炎時,行膽囊切除是一個高危險手術。由於肝硬化、門脈高壓、膽囊床靜脈叢及肝門部門靜脈分支怒張,很容易破裂出血;加之肝功能儲備差,凝血機制差,一旦出血,往往難以控制。對肝硬化病人必須行膽囊切除時,如必要可考慮施行膽囊大部切除或漿膜下膽囊切除術。
7. 典型醫療事故案例及分析!(要求有具體的案例及分,最好是當今的熱點醫療糾紛)
腦癱患兒訴上海某醫院醫療事故賠償案案件簡介原告張某之母於2006年10月4日(雙胞胎待產)急診入院,凌晨3:45醫生告知B超單檢查顯示胎兒的胎心和胎動並未異常後,被安排在產房待產區。但原告胎膜早破,羊水外流長達6個多小時,被告(醫院)未採取任何具體治療及檢查措施。原告於同日上午9:30出生,醫生告知,原告重度缺氧,在兒科病房的暖箱中搶救有所改變出院,但於2008年原告查出腦癱,原告家人於2009年2月將在被告處的病例調出後才知,原告的病情是由被告造成。2009年3月原告將被告上海某醫院訴至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法院,請求法院判令被告就此醫療事故承擔賠償責任。 案件解析作為本案原告的代理律師,自接受委託後,我們認真聽取當事人的陳述,進行調查取證,就該案件的主要法律事實與證據,從專業知識角度以分析,並做出相應的方案,在該案件中主要爭議有:一、是否超過訴訟時效 被告方提出本案已經超過訴訟時效,我們認為被告對此法律概念和適用存在理解錯誤,依據《民法通則》和《意見》等相關法律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計算,即應從權利人能夠行使請求時開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68條規定.人身損害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傷害明顯的,從受傷害之日起算;傷害當時未曾發現,後經檢查確診並能證明是由侵害引起的,從傷勢確診之日起算。因此本案訴訟時效應從2009年2月在被告處調出病例,確定的病情是由被告造成時開始計算。二、被告是否存在醫療過錯被告對原告在出生過程中是否構成醫療事故,一直持否定態度。在審理過程中,我們申請法院委託司法鑒定,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法院委託上海市虹口區醫學會就被告對原告的醫療行為是否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其醫療行為與現狀有無因果關系及本案病例是否構成醫療事故,被告對原告的診療是否存在過錯進行鑒定,上海市虹口區醫學會鑒定結論為不構醫療事故。面對這樣的鑒定結論,無疑是一個沉痛的打擊。本案要想取得賠償,這個鑒定結論是關鍵,律師和原告都不服這樣的鑒定結論。我們重新申請鑒定,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法院接受了申請,並委託上海市醫學會就被告對原告的醫療行為是否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其醫療行為與現狀有無因果關系及本案病例是否構成醫療事故,被告對原告的診療是否存在過錯進行鑒定,鑒定結論為:原告與被告的醫療爭議構成醫療事故。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二條、第四條,《醫療事故分級標准》(試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第三十六條,本病例構成二級乙等醫療事故,醫方承擔主要責任。 判決結論 原告訴被告上海某醫院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糾紛一案,楊浦區人民法院認定該案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支持了我方原告的所有訴訟請求,判決如下:一、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醫療費人民幣5090.40元;二、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住院伙食補助費人民幣280元;三、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住院陪護費人民幣1515.50元;四、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護理費人民幣201,600元;五、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殘疾用具費人民幣280元;六、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交通費人民幣210元;七、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精神損害撫慰金人民幣24,441.48元;八、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殘疾生活補助費人民幣244,414.80元;九、被告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律師費人民幣3500元。 法律依據 一、《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第五十條 醫療事故賠償,按照下列項目和標准計算:(一)醫療費:按照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進行治療所發生的醫療費用計算,憑據支付,但不包括原發病醫療費用。結案後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照基本醫療費用支付。(二)誤工費: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誤工減少的固定收入計算,對收入高於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按照3倍計算;無固定收入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三)住院伙食補助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計算。(四)陪護費:患者住院期間需要專人陪護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五)殘疾生活補助費:根據傷殘等級,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自定殘之月起最長賠償3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六)殘疾用具費:因殘疾需要配置補償功能器具的,憑醫療機構證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費用計算。 (七)喪葬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規定的喪葬費補助標准計算。(八)被扶養人生活費:以死者生前或者殘疾者喪失勞動能力前實際扶養且沒有勞動能力的人為限,按照其戶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計算。對不滿16周歲的,扶養到16周歲。對年滿16周歲但無勞動能力的,扶養2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九)交通費:按照患者實際必需的交通費用計算,憑據支付。(十)住宿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住宿補助標准計算,憑據支付。(十一)精神損害撫慰金: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6年;造成患者殘疾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3年。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八條 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第一百零六條第二款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一十九條 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
8. 如何處理醫患關系的社會實踐報告
整個實踐過程中,我們更進一步認識了醫患關系現狀,同時也發現了自身的許多問題。雖然調查問卷幾經修改,但在填寫過程中,還是有許多耐心的醫生和患者給我們提出了意見和建議。例如「在您看來,部分醫生過度檢查,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這一題,有幾位較認真的醫生反映在醫生眼中並沒有過度檢查,他們都是為了查明病因進行一些必要檢查。所以這一題的題目設置有問題。其他問題中也有醫生反映答案設置的不夠專業,沒有抓住醫生這個職業的特殊性等。這說明我們在設計問卷前沒有深入了解這個職業和醫患關系之間存在的主要矛盾。沒有做好充分的准備就開始調查研究是我們這次社會實踐的重大失誤。 在分發問卷時我們也屢次碰壁,有許多病人著急就醫拒絕填寫問卷,也有醫生出於自我保護或工作實在太忙而不能抽空填寫問卷。數量本不是很多的問卷卻花了幾天的時間。幾天都在醫院里活動,醫院的擁擠環境和醫生忙碌的工作我們都深有體會,許多主治醫生一天檢查上百個病人,工作量大且勞累繁瑣,有部分醫生出現冷淡的態度也是可以理解。況且患者眾多,要讓每一個人都滿意也是件不易之事。
問題發現
醫者:調查結果顯示93%都沒有與患者發生過醫療糾紛或者摩擦。而92%的醫生認為媒體輿論對醫患關系的負面報道是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還有
84%的醫生也認為患者的期望太高難以滿足也是一大原因,而只有少部分醫生承認醫療水平不高(6%),醫療腐敗行為(8%)引起了醫患關系緊張。57%的醫生們認為解決醫務人員收受「紅包」,「回扣」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醫務人員的待遇,採取高薪養廉的方式。另有32%的醫生認為進行醫療體制改革,擴充醫療資源,化解供需矛盾則更有效。為了促進醫患關系良好發展,醫生病人應加強溝通,醫務人員配置應合理,並加快醫改,提高醫療技術,改善醫務人員待遇。對於醫療事故鑒定實行「舉證責任倒置」,75%的醫務人員並不支持,他們認為這會使醫生變得謹慎,虛開調查,增加費用,最終受害的還是患者。對於過度檢查,醫生普遍認為是為了明確病因(73%),也有部分醫生認為是醫生的自我保護(29%)。在目前的醫患關系下,大部分醫務人員都覺得工作非常有壓力,而且對未來醫患關系的改善持不樂觀態度。在醫患關系緊張、醫患之間出現信任危機情況下,醫務人員會採取防禦性醫療行為[1]。
在整個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醫生的服務態度總體不錯的。發生過較大的醫患糾紛畢竟是少數的。大部分醫生認為某些地區發生醫患糾紛以後,媒體輿論對醫生的負面報道過多,也過於誇張,造成患者對醫生的不信任對醫患關系的改善造成影響較大。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我國的醫療體制的不完善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盡管政府已經著手開始改革,但是在國家財政不給力的情況下,「以葯養醫」還將持續存在較長的一段時間。然而,制度的問題並不是我們所能改變的。既然如此,多一些人文關懷或許能是醫患之間少一些隔閡。多少醫生只看到了病人身上的病,卻忘記了那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許多時候,愉快的心情和戰勝病魔的信心正是治癒的良方。而這些大多來自於醫生的鼓勵。所以,我們認為,醫生單單有責任心和愛心還是不夠的,掌握說話的藝術,表現醫生的親和力,促進醫患溝通。「先醫心,再醫病。」這樣,醫患雙贏,關系也就和諧了。
患者:根據回收的問卷的統計得出的數據顯示,在我們調查的群眾當中,78%的群眾認為醫患關系比較緊張,可見醫患關系確實不容小覷,我們要認識分析並盡力解決。這樣醫生只見病不見人,忽視了對患者生命的關愛,淡化了對病人的理解與尊重,醫患情感交流減少,易產生醫患溝通不良,導致醫患關系緊張甚至發生暴力沖突[2]。
群眾普遍認為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主要因素是現行的醫療體制不合理,佔了85%,其次就是看病太貴和醫療水平不高,分別佔57%和50%。認為媒體不公正、片面的報道是導致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的佔28%。
面對現在社會上越來越多的醫鬧事件的發生,醫患關系緊張使得醫學院校出現招生困難[3]。市民普遍不贊成利用這種極端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利,他們認為醫鬧事件不會從根本上解決糾紛,鬧事的群眾應通過協商等和平手段解決問題;有47.06%的群眾認為醫鬧會嚴重影響醫院的正常運作,對雙方解決矛盾沒有好處。值得欣喜的是,沒有贊成醫鬧的群眾。
針對患者的醫療結果與預期效果有偏差的問題, 50%的人認為可能本人對疾病並不了解,會再到該醫院看病,並詳細問醫生原因 37%的人認為該醫院設備不夠先進或者醫生技術水平較低,不能很好的治療這個疾病,不再到該醫院看病。14%的人認為在家裡再休息幾天,看看病情是否有改進。由此可見大多數市民還是能很冷靜的解決醫療效果不如預期的狀況。不管是本人對病情不了解還是醫院技術水平比較低,都沒有人去投訴要求賠償。這確實是溫和的解決辦法。事實上,群眾還是要提高法律意識,學會要法律手段替自己維護權益。
針對如何解決醫患關系,人們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92%的人認為要轉變醫療模式,加強醫德醫風教育。85%認為要完善法律法規,健全社會保障體系。57%認為要提高市民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35%認為要規范媒體工作。 建議措施
加強醫院管理。
對公眾普及醫療衛生知識。
媒體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推進醫療體制改革。
完善醫療糾紛解決途徑。
結語思考
我們這一次的社會實踐,可能根本不能給醫患關系的改善帶來什麼,但實踐的過程卻帶給我們許多收獲。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社會,深入基層,增加了閱歷。同時,我們也學習了一些專業外的知識,了解了如何設置問卷,也更加認真看待醫患關系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