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王澤鑒侵權行為讀書筆記

王澤鑒侵權行為讀書筆記

發布時間:2021-12-13 13:54:18

『壹』 求王澤鑒的《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1)》

哥們你買一本吧 那個書值得珍藏 電子版是沒有地
我都看了3變了 請求權基礎分析法真的很有意思!!!

『貳』 學習民法應讀那些課外著作

民法總論:王澤鑒《民法總則》、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
物權法:謝在全《民法物權論》、王澤鑒《民法物權》、王利明《物權法研究》
債法總論: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梅迪庫斯《德國債法總論》、史尚寬《債法總論》
合同法:王利明崔建遠《合同法新論·總則》、崔建遠《合同法總論》、韓世遠《合同法總論》
侵權法:王澤鑒《侵權行為法》、張新寶《侵權責任法原理》、楊立新《侵權法論》
民商法體系書:謝懷栻《外國民商法精要》、江平《民商法學》
民法方法論:拉倫茨《法學方法論》、王澤鑒《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梁慧星《民法解釋學》

『叄』 誰看過史尚寬的《債法總論》呀,求讀書筆記呀!!急急急~兩天內!!!

、該書適合作為本科教材,客觀上來講,其廣度與深度都是比較適合本科生的

2、該書後半部分的親屬編是余寫的,前半部分,也就是主要部分是馬寫的,該書不包含知產法

3、該書在2010年出了最新版,主要針對侵權責任法以及其他重要司法解釋修訂

4、該書最大的缺點就是,限於馬的水平與書本篇幅,有些內容無法深入探討,所以在此建議若想進一步深入了解民法,王澤鑒的書天龍八部還是可以看看的,王的民法全書那幾本就別看了,性價比沒有天龍八部大,民法全書建議看看史尚寬的,他寫的債法總論與債法分論是我看過最好的,目前只有法大出版社出版的2000年半綠皮。

5、民法學習離不開法理學中有關權利的知識,請樓主多加留意

『肆』 清華大學民商法學博士考試

一:如果是考清華民商的博士的話,可以看看下邊的民法書,僅供參考
崔建遠,《物權 規范與學說》(上下冊)(精讀)
韓世遠 《合同法總論》(精讀)
崔建遠等《民法總論》(精讀)
崔建遠 韓世遠 余敏《債法》
龍衛球《民法總論》(精讀)
楊立新《侵權行為法》
王澤鑒《民法總則》
王澤鑒《債法原理》(一、二、三)
二:商法方面的參考書
1、 商法總論,王保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 商法學,施天濤,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 商法的價值、源流及本體,范健、王建文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
多看王保樹老師的書(三-四遍),並且做讀書筆記,這樣考試的時候可以有重點的看。基本上題目都出在他的書上,其他都是參考。對於一些熱點和重要的問題,可以網上找些論文來看,自己適當做點摘抄,考試前看看,很有幫助。
三:商法分論:

1、 公司法:施天濤:《公司法論》(重點看);趙旭東:《公司法》(參考)。
2、 證券法:彭冰:《證券法》;
3、 票據法:謝懷拭:《票據法》;梁宇賢:《票據法新論》(兩本重點看);
4、 保險法:梁宇賢:《保險法新論》;江朝國:《保險法基本原理》。(兩本重點看)並且找一本最新出的我國的保險法教科書。因為保險法修改了。
5、 破產法:王欣新:《破產法》,這本書有時間稍微看看,萬一出題。
五:基本上是1-4部法內出題。基本上,每門法一道題。公司法的分值最高。重點關注。對於熱點問題,還是下點文章看看,把重點內容摘抄出來。這樣考試復習的時候稍微方便一點。對於熱點問題,吃深吃透;並且全面復習,不遺漏,但不是熱點重點的話,知道大概即可。
六:英語:
1、人大出版社有一本詞彙,專門針對考博。每個詞彙,如果有相應的考博試題,它都會列出來,挺有幫助。《考博英語詞彙分級考點詳注》。
2、找一本清華英語歷年試題做做,

『伍』 法人侵權行為的責任有哪些從外部和內部解釋。

法人承擔其侵權責任的方式

法人對其侵權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自不待言。但具體實施侵權行為的法人代表人是否應當承擔責任?如何承擔責任?對此,各國立法之規定有所不同。

(一)法人對受害人承擔單獨責任。

此為德國所采。德國雖采「法人擬制說」,但對法人之董事或其他代理人致人損害的行為,明文規定由法人單獨承擔賠償責任(《德國民法典》第31條)。

(二)法人對受害人承擔單獨責任,然後法人得追究有過錯的行為人的個人責任。

此為瑞士民法所規定。《瑞士民法典》第55條第2項規定:「法人對其機關的法律行為及其他行為承擔責任。」第3項規定:「行為人有過錯時,行為人另負個人責任。」對前述規定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台灣學者的理解,認為依其規定,就損害後果,法人應與有過錯的行為人對受害人共同承擔連帶責任[13];另一種理解是我國學者的理解,認為依其規定,法人對受害人單獨承擔責任,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應對法人承擔責任,並將之稱為「兩罰制」[14](前述理解之差異源於海峽兩岸所翻譯之《瑞士民法典》中文版本對同一條文之不同表述:依台灣譯本,前述條文第3項為「行為人就其過錯,個人亦負責任」[15])。

(三)法人原則上應對受害人承擔單獨責任,但董事等人有過錯的,應與法人一起對受害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此為日本所采。《日本民法典》第44條首先在其第1項規定法人對其理事或其他代理人因執行職務致人損害承擔賠償責任,然後在其第2項規定「因法人目的范圍外的行為,有損害於他人時,與表決該事項時表示贊成的社員、理事及實施該行為的理事或其他代理人,負連帶賠償責任」。此外,於1974年修訂《日本公司法》時補充的兩個條文,也作了類似規定。其第266(3)條規定:「董事執行職務有惡意或重大過失時,該董事對第三人也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第266(1)條則就公司董事違法分配盈餘、向其他董事貸款、違反竟業禁止義務、違反董事與公司進行交易之限制以及其他違反法令或章程的行為,規定了董事對公司承擔連帶償還或連帶賠償責任。這些規定,顯示出加重董事責任的立法走向[16]。除日本外,其他一些國家如韓國,也大致採用此種模式[17]。

(四)法人應與代表人對加害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此為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所采。台灣民法典第28條明文規定了此種連帶責任,甚至不考慮代表人有無過錯(此處的過錯當然不是指加害行為之過錯,而是指決定實施加害行為的過錯)。此外,台灣公司法第23條也規定:「公司負責任對於公司業務之執行,如有違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損害時,對他人應與公司負連帶賠償之責。」對於何為公司負責人,該法第8條規定「在無限公司、兩合公司為執行業務或代表公司之股東;在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為董事。公司之經理人或清理人,股份有限公司之發起人、監察人、檢查人、重整人或重整監督人,在執行業務范圍內,亦為公司負責人」。就立法理由而言,台灣學者認為,如按法理,法人機關之行為為法人行為,故構成法人機關成員的個人不應對受害人承擔責任。但就保護交易安全立論,則又以規定法人與行為人連帶負賠償之責為妥,其有利於促進法人機關之注意,藉以保護交易安全[18]。

至於法人對受害人單獨承擔責任或與代表人等行為人連帶承擔責任之後,法人與行為人之間的內部關系,一般認為得適用民法有關委託合同的規定:因代表人處理法人事務時,對於法人負有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如因其過失而致法人以損失,法人對之享有追償權。同時,在實行連帶責任的情形,如果代表人因其無過失之行為而使法人應負無過失責任,因而代表人也與法人共同承擔連帶責任時,代表人在對受害人承擔責任後,反過來對法人享有追償權[19]。

我國《民法通則》第55條規定採用的是法人對受害人單獨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但對於法人是否得對有過錯的代表人享有追償權,未作直接規定。比較上述立法模式,其不同點主要在是否規定法人代表人與法人共同承擔連帶責任。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有下列因素可值考慮:第一,從理論上講,如果承認法定代表人的行為即法人自身的行為,在執行職務的活動中,法定代表人不存在其自身的個人人格,則難以認定法定代表人執行職務的行為「一方面為法人之行為,他方面為自己之行為」[20]。故責令法定代表人對受害人負直接責任無法理上的說服力;第二,法人侵權行為通常發生在交易之外(否則應為合同責任),故規定連帶責任並不能有利於交易安全的保護;第三,代表人之賠償能力與法人之賠償能力通常不可同日而語,規定連帶責任,固然可為受害人增加選擇機會,但實際意義不大;第四,即令發生因法人機關之惡意或重大過失從事目的外違法行為造成他人嚴重損害,而法人之全部財產不足以賠償損失的情形,也可以適用「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責令有過錯的股東(尤其是擔任代表人的股東)承擔個人賠償責任[21]。基於上述考慮,筆者認為,我國民法應規定法人對其代表人執行職務的致害行為,對受害人單獨承擔全部責任。至於法人承擔責任後對有過錯的代表人的追償或者處罰,得根據法人章程或者公司法有關規定進行。

注釋:
[1]胡長清.中國民法總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19-120.

[2] 《德國民法典》第31條規定:「對於董事會、一名董事會成員或者一名合法任命的代理人由於執行屬於許可權以內的事務,發生應負損害賠償責任的行為,致使第三人受到損害時,社團應負賠償責任。」《日本民法典》第44條(法人的侵權行為能力)第1項規定:「法人對於其理事或其他代理人在執行職務時加於他人的損害,負賠償責任。」《瑞士民法典》第55條第2項規定:「法人應對其機關的法律行為及其他行為承擔責任。」《葡萄牙民法典》第165條規定:「法人應對其機關(代表人)、人員或受託人的行為負非合同責任。」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第28條規定:「法人對於其董事或其他有代表權之人因職務所加於他人之損害,與該行為人連帶負賠償之責任。」

[3]如我國《民法通則》第67條規定,被代理人知道代理行為違法而不表示反對的,由被代理人和代理人承擔連帶責任。

[4]關於法人對其工作人員執行職務之時損害的民事責任問題,參見尹田《論法人對其工作人員執行職務時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一文,載《政治與法律》1987年第6期。

[5]粱慧星.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134.

[6]王利明.楊立新.侵權行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254.

[7]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83.

[8]史尚寬.民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160-161.

[9]施啟揚.民法總則〔M〕.台灣三民書局,2000.131.

[10]史尚寬.民法總論〔M〕.160;施啟揚.民法總則〔M〕.131-132.

[11]王澤鑒.民法總則〔M〕.台灣版,189;施啟揚.民法總則〔M〕.133.

[12]尹田.論法人工作人員因執行職務而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J〕.政治與法律,1987,(6).

[13] 胡長清.中國民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121.

[14] 李開國.民法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07,111.

[15]史尚寬.民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162.

[16]李開國.民法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07,111.

[17] 《韓國民法典》第35條規定:「法人就董事或其他代表人,關於其職務所加於他人之損害,有賠償之責任。董事或其他代表人,不因此而免其自己之賠償責任。」第36條規定:「依法人目的范圍外之行為,所加於他人之損害,對於其事項之決議贊成或執行其決議之社員、董事及其代表人,應負連帶賠償責任。」

[18]胡長清.中國民法總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21.

[19]史尚寬.民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163.

[20] 史尚寬. 民法總論〔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163.

[21] 朱慈蘊.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327-336.

『陸』 王澤鑒的法學專著

民法研究系列叢書:
王澤鑒著,《人格權法》,三民書局,2012年1月第一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簡體字第一版。
王澤鑒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包括:《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1—8冊)
《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
《民法概要》(2011年1月二版)
《民法總則》
《債法原理》(2013年3月第二版)
《不當得利》
《侵權行為》
《民法物權》(2010年11月二版)
2005年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共八冊)(修訂版)/王澤鑒著,2005-1-1版
·民法總則(民法叢書)(繁體)/王澤鑒,2005-9-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⑻(修訂版)(港台法學研究書系)/王澤鑒,2005-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⑺(修訂版))(港台法學研究書系)/王澤鑒,2005-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⑹(修訂版))(港台法學研究書系)/王澤鑒,2005-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⑸(修訂版))(港台法學研究書系)/王澤鑒,2005-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⑷(修訂版))(港台法學研究書系)/王澤鑒,2005-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⑶(修訂版))(港台法學研究書系)/王澤鑒,2005-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⑵(修訂版)(港台法學研究書系)/王澤鑒,2005-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⑴(修訂版)(港台法學研究書系)/王澤鑒,2005-1-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16卷)(民法物權2)/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15卷)(民法物權1)/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14卷)(侵權行為法1)/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13卷)(債法原理2)/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12卷)(債法原理1)/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11卷)(民法總則)/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10卷)(民法概要)/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9卷)(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8卷)(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8)/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7卷)(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7)/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6卷)(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6)/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5卷)(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2)/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4卷)(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4)/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3卷)(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3)/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2卷)(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2)/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1卷)(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1)/王澤鑒,2003-9-1版
·民法概要/王澤鑒,2003-4-1版 ·民法物權-用益物權.佔有(第2冊)/王澤鑒,2001-10-1版
·民法物權-通則.所有權(第1冊)/王澤鑒,2001-10-1版
·侵權行為法-基本理論 一般侵權行為(第一冊)/王澤鑒,2001-7-1版
·債法原理-基本理論 債之發生(第一冊)/王澤鑒,2001-7-1版
·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王澤鑒,2001-7-1版
·民法總則(增訂版)(港台法學研究書系)/王澤鑒,2001-7-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八)/王澤鑒,1998-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七)/王澤鑒,1998-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六)/王澤鑒,1998-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五)/王澤鑒,1998-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四)/王澤鑒,1998-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三)/王澤鑒,1998-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二)/王澤鑒,1998-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一)/王澤鑒,1998-1-1版

『柒』 侵權責任與不當得利的區別

我用自己的話來簡單歸納一下,也許答案不夠嚴謹,但是應該可以解釋明白。
1 侵權、不當得利都是債的發生方式,也就是說,都可以形成一個新的債權。
2 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簡而言之,一方受損一方受益,受損與受益之間沒有法律上的原因。不當得利的形成原因,可以分為給付性的和非給付性的,非給付性不當得利中,有些是與侵權責任相競合的。
3 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是侵害行為、損害結果、因果關系,有的學說認為還要包括手段的不法性。但是,在此可以看出,侵權人不一定因此而受有利益。

下面另附一段王澤鑒的論述:
不當得利是德國法學的特色,侵權行為、契約都是自己一個領域,不當得利是能夠調整整個無權利財產變動的機制。不當得利,unjust enrichment,非常重要。中國大陸的不當得利很簡單,只是一個條文。不當得利法在英國是有的,英國從Dobbs以來,有眾多不當得利的討論。台灣的不當得利本來是個統一的規定:一人受益而沒有原因造成他人受損害的,應該負賠償責任、返還義務。德國還劃分給付、非給付的不當得利的類型,台灣經過很多學者討論,就將台灣的統一的不當得利改變成了德國型的非統一的、類型化的不當得利,對德國法的繼受就變成了實務與學者的通說。
參考資料:原創(武漢大學法學院)

『捌』 法學論文指導寫作

王澤鑒老師有一篇《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人格權的性質及構造:精神利益與財產利益的保護》,裡面專門論述了隱私權與公開權的問題。以下是節選,因為太長了,不可能全部粘過來,你可以到圖書館借《人大法律評論(2009,第七輯)》看一下。但是,請注意學術道德,不要照抄!
貳、美國法上的個人公開權(Right of Publicity)
一、公開權的誕生及發展
(一)公開權與隱私權
1、隱私權的意義及性質
美國法上的個人公開權(以下稱為公開權),系從隱私權發展出來的一種權利,因此應首先就隱私權加以說明。隱私權系由Warren及Brandeis二是所倡導,累積長期實務案件,經Prosser教授體系化為四個侵害類型:侵入原告幽居獨處或其私人事務(intrusion)。公開揭露令原告難堪的私人事實(disclosure)。公開某種事實,致扭曲原告形象,為公眾所誤解(false light)。被告為自己利益,擅自利用原告的姓名或肖像(Appropriation, for the defendant』s advantage, of the name and likeness of the plaintiff, appropriation)。關於隱私權的基本問題,前已詳論,應說明者四:
侵害隱私權的四種態樣,系四個獨立的侵權行為(four torts),各有其要件,其統一的理論基礎系「讓我獨處,不受干擾」(let me alone)。
隱私權主要在於保護精神利益,即個人的情緒、思想及感覺(sentiment,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an indivial)。
隱私權專屬於個人(personal right),不得讓與或繼承。
第四種侵害隱私的侵權行為(appropriation)實務上最常見,訴訟上勝訴率最高(因其較不涉及言論自由)。
前開 第四種侵害隱私的侵權行為(appropriation),與本文所要討論的公開權具密切關系。Warren及Brandeis二氏發表隱私權論文(1890)後的第十三年(1902),第一個重要訴訟即涉及肖像的侵害問題。在Roberson v. Rochester Folding Box Co.案 ,被告未得原告的同意,在麵粉廣告上使用原告的照片,原告因遭友人認出而導致精神緊張,訴請被告賠償。紐約州上訴法院(Court of Appeals,此為紐約州終審法院)認為,習慣法判例中未見有隱私權的存在,法院不得自行創設。若有保障的必要,亦應由立法機關加以規范。此判決招致許多爭議,紐約州議會乃在第二年修正「紐約州權利法案」(New York Civil Rights Act),加入了對隱私權保護的條文,規定未得同意於廣告上或因商業目的使用他人姓名或肖像者,構成輕罪,並准許被害人請求精神上損害賠償及禁制令。本件判決具有二點重要意義:A.否認普通法(common law)上有受保障的隱私權。B.對隱私權採取立法的保護方式。由於紐約州在美國商業經濟的重要性,發生甚多關於隱私權的訴訟,而適用前開紐約州權利法案的規定。
2、隱私權不足以保護人格上的財產利益
隱私權亦保護個人的肖像、姓名等不被他人作商業上使用,Prosser教授亦認識到此類侵害涉及財產利益,不盡同於其他三種侵害隱私權的類型,但仍將之納入隱私權體系之內,不另創一種專以保護肖像等人格特徵上財產利益為內容的權利。隱私權的性質及救濟方法,對肖像等人格特徵所具有的財產利益,不能提供合理、必要的保護,其主要理由有三:
首先,隱私權是一種個人性權利,不得讓與或繼承。
其次,隱私權主要在於保護人的尊嚴及精神感情,而非財產利益。
再次,隱私權在於保障個人獨處、不受干擾。被害人若屬所謂名人,因已將個人姓名、肖像公開於外,並因此獲得一定經濟上利益,法院多認其實已拋棄隱私權(所謂Waiver理論),而無主張隱私權受侵害的餘地。
隱私權依其法律性質、保護內容及成立要件,既然不足以保護肖像、姓名等人格特徵所體現的財產價值,必須有所突破。美國法院所採取的方法系另外創造一個獨立於隱私權以外、以保護人格特徵的經濟利益為內容,具財產權性質的個人公開權,使個人得享有得對自己肖像、姓名等人格特徵為控制、利用,尤其是作商業上用途的權利。
3、Frank法官與公開權的創設:Haelan v. Laboratories v. Topps Chewing Gum, Inc.(1953)
美國法上公開權誕生於Jerome Frank法官 於一九五三年Haelan Laboratories v. Topps Chewing Gum, Inc.案所作具歷史性的判決。本案原告Haelan Laboratories為一家口香糖製造公司,擁有某職業棒球選手所授予使用其姓名及肖像於一種名為trading card(交易卡)的卡片上的專屬權利,以促進銷售其口香糖。該棒球選手其後又將此項權利授予其經紀人,該經紀人復將此項使用權讓與被告Topp Chewing Gum公司。被告系原告的競爭對手,亦使用該棒球選手的姓名及肖像於商品之上。原告主張其基於第一次授權取得了一個絕對性的法律地位,得禁止被告繼續使用該棒球選手的姓名肖像。
本件系在紐約州起訴,應適用紐約州權利法案的規定(§50, 51 New York Civil Rights Law)。被告主張,該法規定的隱私權並不保護商業上利益,該棒球選手授予原告契約上的排他性使用權,乃拋棄隱私權的行使,原告並未因第一次授權而取得一種絕對的法律地位,而得對被告有所主張。
Frank法官亦贊同被告的見解,即依紐約州權利法案的解釋及相關實務,商業上的利益並不受保護。惟Frank法官又強調,在隱私權之外,尚存有一種得保護此種商業利益的法律基礎:We think that in addition to and independent of that right of privacy (which in New York derive from statute), a man has a right in the public value of his photograph, i.e., the right to grant the exclusive privilege of publishing his picture …… This right might be called a 『right of publicity.』(吾人認為,在隱私權(此在紐約州系源自製定法的規定)之外,並獨立於隱私權,個人對其肖像有一種公開的價值,即得授權他人有排他地公布其肖像的特權。此種權利得稱為公開權。)
McCarthy教授系美國研究公開權的權威,對此公開權的誕生,引用聖經創世紀的話語,認為猶如耶和華從亞當的肋骨建造夏娃,Frank法官從一般隱私權塑造出了公開權 。Frank法官因創設了個人公開權,而在美國法歷史上永垂不朽。
4、Nimmer氏關於公開權的論文
Frank法官創設了以保護人格特徵上財產價值為內容的公開權之後,即有人撰文指出此為一種理論上的創新 。公開權之所以能夠存活,繼續成長,則應歸功於Melville Nimmer氏於一九五四年所發表的「公開權」論文 ,其對「公開權」發展的重要性,猶如Prosser論文對Warren及Brandeis二氏所創隱私權一樣,具關鍵性的影響力。Nimmer氏當時為好萊塢派特蒙電影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法律部門的律師,立即認識到Haelan案判決對娛樂界的重要性,乃在該篇劃時代的論文,提出四項論點,肯定Frank法官所創設的公開權:不可讓與的隱私權不足保護人格特徵上的財產利益。不正當競爭(unfair competition)亦難以保護此種財產利益,因其欠缺競爭的要件(competition requirement)。公開權的創設,使法律更能符合社會需要。肖像、姓名等人格特徵所體現的商業上利用價值,系來自個人耗費心力的投資及努力,使其取得對此商業上使用利益,實符合普通法的基本理論及洛克(Locke)勞力說理論。Nimmer氏提出了一句常常被引用的名言:「But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privacy which Brandeis and Warren evolved fulfilled the demands of Beacon Street in 1890, it may seriously be doubted that application of this concept satisfactorily meets the needs of Broadway and Hollywood in 1954.」 〔Warren及Brandeis所開展的隱私權概念雖然符合Beacon街在一八九○年代的要求(註:Beacon街系Warren及Brandeis等所居住波士頓上流階級的住宅區),但其此項概念的適用能否滿足百老匯及好萊塢的需要,誠有疑問。〕
(二)公開權的發展及現況
1、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Zacchini v. Scripps-Howard Broadcasting Co.(1977)
在Haelan案創設公開權之後,美國各州法贊成者有之,不採納者亦有之,意見分歧。對公開權的發展發生關鍵性影響的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一九七七年Zacchini v. Scripps-Howard Broadcasting Co.案的判決。本件原告於俄亥俄州的一個博覽會作所謂「human cannonball」(人體炮彈)的表演,即將自己從炮彈車中射出,而掉落於前面200尺的網中,整個表演過程約15秒。原告事先表示禁止任何錄影或傳播。被告認其表演系博覽會新聞的一部分而加以播放。被告主張該電視台非法侵佔其職業上的財產(an unlawful appropriation of professional property),應負損害賠償責任。本件上訴到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此系該院對公開權第一次做成判決,其裁判要旨有三:
首先,肯定一個被確認的法律原則,應區別一個以保護個人感情、思想等的隱私權,以及一個以保護個人特徵財產價值為內容的公開權。
其次,公開權之所以應受保障,乃在激勵個人從事投資,得收取其努力的報酬,與個人感情的保護,實少關聯,乃獨立於隱私權外的一種類似於專利權著作權的權利。
再次,本件所涉及的是一種現場表演,攸關個人職業生計,仍應受公開權的保障。
2、發展現況
在Zacchini案公開權獲得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首肯之後,更為許多州法所採取,迄至目前,在普通法上承認公開權的,有11州(包括如喬治亞、密西根、紐澤西等),立法加以承認的,有19州(包括加利福尼亞、紐約、華盛頓等) 。在學說方面,關於公開權的論著,數以百計,其中最具權威的著作系J. Thomas McCarthy的巨著The Right of Publicity and Privacy(New York,初版,1999;第三版,2000),上下兩冊,集判例學說資料的大成,可供參照。關於公開權的保護內容,各州法院的見解未盡相同,以下論述系參照具代表性的法院判決及學者通說而為說明 。。。。

『玖』 怎樣看待侵權行為

最近剛好在研究這個。。

侵權行為是侵權行為法中一個最重要的概念。關於「侵權行為」,各國有不同的文字元號予以表示,英文稱之為tort,拉丁語稱之為delictum,德語上叫做unerlaubte handlung,法語稱之為delit,日語則稱之為「不法行為」。可見,不論的立法上還是學說上,還沒形成統一的、為人們所共同接受的定義。
羅馬法上侵權行為的概念,直接來源於其的私犯概念,按照查士丁尼《法學總論》第四卷第一篇「侵權行所發生的債務」的規定,私犯(即侵權行為)所發生的債務「僅有一種,因為這些債務是從一種事物產生的,即侵權行為,例如盜竊、搶劫、財產上損害或人身傷害」。准私犯也是一種侵權行為。德國學者認為,侵權行為實際上就是「在一定條件下,一方當事人如果沒有對對方的權利和利益予以必要的尊重,無論是故意的還是過失的。他將要承擔責任」。《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規定,認為侵權行為就是一種損害賠償的責任。日本學說上認為:「由其行為引起對他人的損害,以至發生賠償責任的場合,稱其行為謂不法行為。」在我國台灣,史尚寬先生認為:「侵權行為者,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或故意以悖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之行為也。簡言之,為侵害他人權利或者利益之違法行為。」劉清波先生認為:「侵權行為者,因故意或過失侵害他人之權利,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之謂也。」王澤鑒先生認為:「侵權行為,指因不法侵害他人的利益,依法律之規定,應對所發生損害負賠償責任的行為。」英國學者約翰.佛萊明認為:「侵權行為是一種民事過錯,而不是違反合同,對這種過錯,法院將在一種損害賠償的訴訟形式中提供補救。」另一學者P.H.溫菲爾德認為:「侵權行為的責任系由違反法律事先規定的義務引起的,此種義務針對一般公民而言,違反此種義務的補救方法,就是對未清償的損害賠償的訴訟。」美國學者莫里斯指出:「如果簡單地概括侵權行為,可以說它是私法上的過錯。」
總結而言,對於侵權行為的定義可以歸納為四種不同的學說:責任說,認為侵權行為就是應負損害賠償責任的行為,如法國、日本;致人損害說,認為侵權行為是加害於他人權利的行為,如我國台灣;過錯說,強調侵權行為是一種過錯行為,如佛萊明、莫里斯的定義;違反法定義務說,如溫菲爾德的主張,將侵權行為與違約行為相區別,確認侵權行為是違反法律事先規定的義務的行為。
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3款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雖然我國立法上沒有對侵權行為的准確定義,但大部分學者認可的定義是:侵權行為是行為人由於過錯,或者在法律特別規定的場合不問過錯,違反法律規定的義務,以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侵害他人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及其權益,依法應當承擔損害賠償等法律後果的行為。

『拾』 王澤鑒的《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怎麼看

王澤鑒先生一九三八年六月二日生,台灣台北人。台灣司法院大法官,成功高中畢業,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學士、碩士。在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學習期間,以第一名考取台灣公費留學,後赴德國海德堡大學深造,半年後轉學至慕尼黑大學,師承德國著名法學家卡爾·拉倫茨(Karl Larenz)教授研究民法及法學方法論,於1968年獲該校法學博士學位。隨後任教於台灣大學法律系,講授民法總則、民法債編、民法物權、比較民法等課程。王澤鑒著作等身,其中《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八冊堪稱經典,在台灣法學界向有「天龍八部」之稱,為法律系學生必備民法教材。其餘各書亦十分有可觀之處,主要包括「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民法總則」、「債之發生」、「不當得利」、「侵權行為」、「民法物權(通則及所有權)」、「民法物權(佔有)」等,亦廣為各校法律系教師指定為教材。其自Larenz引進之「請求權基礎」(Anspruchsgrundlage)思考解題模式,已成為台灣民法學界之主流。然王澤鑒於著作中經常表現出不拘泥於法律之技術性規定、重視價值權衡及判斷之精神,經常引述「法之極,惡之極」,勉勵學生勿成為僅知法條技術操作之法匠‧雖王師生性謙和不喜招搖,然其學說於海峽兩岸均廣受推崇,稱之為海峽兩岸當代民法第一人,諒不為過。
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一至八輯目錄 第一輯 僱用人無過失侵權責任的建立 人格權之保護與非財產損害賠償 連帶侵權債務人內部求償關系與過失相抵原則之適用 第三人與有過失 締約上之過失 事實上之契約關系 附條件買賣買受人之期待權 動產擔保交易法上登記之對抗力、公信力與善意取得 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之檢討 誠信原則僅適用於債之關系? 權利失效 損害賠償之歸責原則 摔角游戲之違法性 商品製造人責任 干擾婚姻關系之侵權責任 姦淫未成年子女懷胎生子之侵權責任 間接受害人之損害賠償請求權及與有過失原則之適用 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之競合 給付不能 不動產贈與契約特別生效要件之補正義務 無法律上原因之財產損益變動 惡意佔有人對有益費用之不當得利請求權 善意取得權利之拋棄與損害賠償 強制拍賣非屬債務人財產與拍定人之地位 典權設定後何以不得再設定抵押權? 同一不動產上後設定之抵押權會妨害先設定之典權? 耕地承租人事先拋棄優先承受權的效力 礦工工資優先受償權 優先承買權之法律性質 父母非為未成年子女利益處分其財產之效力 第二輯 比較法與法律之解釋適用 契約關系對第三人之保護效力 懸賞廣告法律性質之檢討 無因管理制度基本體系之構成 無權處分與不當得利 賭債與不法原因給付 侵權行為法之危機及其發展趨勢 違反保護他人法律之侵權責任
意思表示之欺詐與侵權行為 盜贓之牙保、故買與共同侵權行為 僱主未為受僱人辦理加入勞工保險之民事責任 慰撫金 干擾婚姻關系與非財產上損害賠償 地上權之時效取得 「動產擔保交易法」上登記期間與動產抵押權之存續 繼嗣與收養之效力 英國勞工法之特色、體系及法源理論 第三輯 「司法院」例變字第一號之檢討 消費者的基本權利與消費者的保護 受詐欺或脅迫而為意思表示之效力在實例之分析 自始主觀給付不能 不完全給付之基本理論 使用他人物品之不當得利 物之瑕疵與不當得利 以同居為條件之贈與與不法原因之給付 未成年人及法定代理人之侵權責任 未成年子女之財產、父母及第三人 產品責任之現狀檢討及其發展趨勢 產品責任特別立法之比較研究 侵害佔有之侵權責任與損害賠償 不法侵害他人之物之損害賠償方法 勞災補償與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連帶侵權責任與內部求償關系 僱用人之責任與慰撫金之量定 讓與請求權 共有人優先承購權與基地承租人優先購買權之競合 不動產抵押權之善意取得 不動產抵押權與從物 第四輯 法學上之發現 無效法律行為之撤銷 純獲法律上之利益 第113條規范功能之再檢討 土地重劃完畢,所有權狀換發後出賣人應即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 債之關系的結構分析 出賣他人之物與無權處分 再論「出賣他人之物與無權處分」 二重買賣 為被害人支出醫葯費、無因管理及代位
法定撫養義務人為被害人支出醫葯費之求償關系 互開支票利用未能兌現與不當得利 添附與不當得利 對未出生者之保護 侵害生命權之損害賠償 因侵權行為負債務者之拒絕履行權及不當得利請求權 拋棄繼承與詐害債權 稅捐、工資與抵押權 第五輯 總則編關於法律行為之規定對物權行為適用之基本問題 三論「出賣他人之物與無權處分」 出租他人之物、負擔行為與無權處分 租售他人之物、所有人之承認與債之主體的變更 買賣、設定抵押權之約定與第758條之「法律行為」 物權行為錯誤與不當得利 未成年人與代理、無因管理及不當得利 不當得利制度與衡平原則 不當得利之連帶債務 侵害他人債權之侵權責任 信賴利益之損害賠償 出賣他人之土地移轉登記前被徵收時,買受人向出賣人主張交付受領補償費之請求權基礎 德國法上損害賠償之歸責原則 基於契約關系之越界建築與土地受讓人之拆屋還地請求權 離婚契約之拘束力與特別生效要件之履行 兩願離婚「登記」法律性質之爭議債法學方法論上之檢討 第六輯 無權代理人之責任 物之損害賠償制度地突破與發展 「公路法」關於損害賠償特別規定與「民法」侵權行為一般規定之適用關系 土地登記錯誤遺漏、善意第三人之保護與「國家」賠償責任 為債務履行輔助人而負責 出售之土地被徵收時之危險負擔、不當得利及代償請求權 物之瑕疵擔保責任、不完全給付與同時履行抗辯權 同時履行抗辯:第264條規定之適用、准用及類推適用 買賣不破租賃:第425條規定之適用、准用及類推適用 委託人不得代位行使受任人以自己名義為委託人取得之權利? 通謀虛偽之第三人利益契約 五則法律問題及「司法院」研究意見之檢討 無撫養義務而為撫養時之請求權基礎 《在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之侵權責任:比較法之分 第七輯
「台灣現行民法」與市場經濟 定型化旅行契約的司法控制 基於債之關系佔有權的相對性及物權化 挖斷電纜的民事責任:經濟上損失的賠償 使用借貸關系終了後繼續佔用借用物的不當得利 誤認他人為生父而扶養與不當得利請求權 土地徵收補償交付請求權與第225條第二項規定之適用或類推適用 時間浪費與非財產上損害之金錢賠償 第三人利益買賣契約之解除及其法律效果 僱主對離職勞工發給服務證明書之義務 論移轉不動產物權之書面契約 時效取得地上權的要件、登記與效力 關於鄰地通行權之法律漏洞與類推適用 第八輯 舉重明輕、衡平原則與類推適用 人格權、慰撫金與法院造法 契約上地不作為義務 私賣共有物、無權處分與「最高法院」 出賣之物數量不足、物之瑕疵、自始部分不能與不當得利 贈與地土地移轉登記前被徵收時受贈人得否向贈與人請求交付地價補償費? 搗毀私娼館、正當防衛與損害賠償 商品製造者責任與純粹經濟損失 銀行徵信科員評估信用不實致銀行因超額貸款受有損害得民事責任 「動產擔保交易法」30年

閱讀全文

與王澤鑒侵權行為讀書筆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