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中國領土爭端論文
領土爭端:中國穩定周邊的重大考驗
中國是一個陸地和海洋大國,周邊情況十分復雜。中國與鄰國的陸地和海上領土爭端,大多是歷史遺留問題,有的已經解決,有的仍然懸而未決。從目前情勢看,這些難題不僅短期內解決無望,而且趨於惡化和復雜化,這對中國繼續貫徹穩定周邊的方略,無疑將帶來重大考驗。
中印邊界爭端,是中國迄今唯一存在的陸地邊界紛爭。這些年來,印度不斷在東段爭議地區採取單邊行動,建「邦」立「府」,加快移民,企圖迫使中方承認其「實際管轄權」。為此,印軍在東段爭議地區增兵6萬,並部署武器,加強機場、道路等戰場建設,其長期佔有中國領土的目的暴露無遺。就中印在爭議地區的政治、軍事態勢而言,總體上是印度得勢得利,中國處於較被動地位。在此情況下,中國希望談判解決爭端,無疑面臨很大困難。
中日釣魚島爭端,既是歷史遺留問題,也是中日關系的現實麻煩。釣魚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佔領該島不僅可以控制台灣北部重要港口和空中航道,而且雷達監視范圍可達中國大陸沿岸的福州、溫州和寧波等大片地區。釣魚島附近還蘊藏豐富的油氣資源。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立場毫不松動,並採取了新的控制措施。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宣稱,將同美國協商,把釣魚島問題納入日美安保條約框架內。美國政府也表示,釣魚島一直在日本政府的行政管轄之下,適用於美日安保條約。這些情況說明,中日釣魚島爭端存在升級的危險,而日美聯手的可能性也明顯增大,解決釣魚島爭端將面臨更為復雜的局面。
中國與越南及南海諸國的海上爭端,是近年來日益凸現的問題,今年則呈現出更加惡化的趨勢。南海諸國在爭議海域採取「雙加快」方針,即「加快事實佔領」和「加快獨自開發」。越南是南海諸國中唯一宣稱擁有南沙群島全部主權的國家,也是侵佔我南沙島礁最多的國家。今年以來,越南在南海問題上動作頻頻,不僅公然任命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主席",還大肆抓捕中國漁民,並聯手馬來西亞向聯合國提交200海里外大陸架「劃界案」。越南等國在南海的開發,早已進入獲利階段,中國至今卻沒有一口油井,要想既得利益方把到嘴的「肥肉」吐出來,恐怕也是十分困難。
為什麼這些國家如此肆無忌憚?因為它們都號准了中國的"脈搏",即為了謀求和平發展和維護周邊穩定,不會輕易使用軍事手段解決領土爭端。多年來,中國一直奉行睦鄰友好的政策,營造了相對穩定的周邊環境。但要看到,取得這種穩定也付出了很大代價,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以忍讓態度換來的。中國歷來主張以談判方式解決爭端,中國老一代領導人甚至提出,把這些問題留給後代去解決,足見中國的和平誠意。但在目前情況下,中國不能無視嚴酷的現實。談判桌上當然是以實力為後盾,但如果對方看準你不會用實力做籌碼,那麼主動與被動,強勢與弱勢的地位,顯然會對談與不談,談出何種結果帶來更大影響。
就中國現在情況而言,穩定周邊的大政方針當然不會改變,但對於日益凸現的領土爭端問題,在需要時中國應該做相應的軍事准備。這並不意味著一定要以「打」為解決方式,中國需要具體穩定周邊的軍事震懾力,使與之有領土糾紛的國家不敢輕舉妄動。能否有效應對領土爭端這個重大考驗,將決定中國能否營造長治久安的周邊環境,也將影響到中國未來的長遠發展。對此,在戰略上需要深謀遠慮,政治、經濟和軍事上也應做好必要准備。
② 歷史上中國產生了一系列領土糾紛問題對你有什麼啟示
古人雲:不戰而屈人之兵,要解決領土糾紛首先要有強大的國力作後盾--尤其是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其次既然是歷史遺留問題,往往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所以要在不損害本國利益的前提下,適當考慮本國利益
③ 中國與周邊各國領土糾紛問題論文1500字
任何一個課題的研究或開發都是有學科基礎或技術基礎的。綜述部分主要闡述選題在相應學科領域中的發展進程和研究方向,特別是近年來的發展趨勢和最新成果。通過與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較和評論,說明自己的選題是符合當前的研究方向並有所進展,或採用了當前的最新技術並有所改進,目的是使讀者進一步了解選題的意義。綜述部分能反映出畢業設計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首先,反映中外文獻的閱讀能力。通過查閱文獻資料,了解同行的研究水平,在工作中和論文中有效地運用文獻,這不僅能避免簡單的重復研究,而且也能使研究開發工作有一個高起點。其次,還能反映出綜合分析的能力。從大量的文獻中找到可以借鑒和參考的,這不僅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水平,還要有一定的綜合能力。對同行研究成果是否能抓住要點,優缺點的評述是否符合實際,恰到好處,這和一個人的分析理解能力是有關的。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一篇畢業論文,必須閱讀一定量(2~3篇)的外文資料,這不僅反映自己的外文閱讀能力,而且有助於論文的先進性。
1、論文摘要中應排除本學科領域已成為常識的內容;切忌把應在引言中出現的內容寫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對論文內容作詮釋和評論(尤其是自我評價)。
2、不得簡單重復題名中已有的信息。
3、結構嚴謹,表達簡明,語義確切。摘要先寫什麼,後寫什麼,要按邏輯順序來安排。句子之間要上下連貫,互相呼應。摘要慎用長句,句型應力求簡單。每句話要表意明白,無空泛、籠統、含混之詞,但摘要畢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電報式的寫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稱。建議採用「對……進行了研究」、「報告了……現狀」、「進行了……調查」等記述方法標明一次文獻的性質和文獻主題,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為主語。
5、要使用規范化的名詞術語,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號和術語。新術語或尚無合適漢文術語的,可用原文或譯出後加括弧註明原文。
6、除了實在無法變通以外,一般不用數學公式和化學結構式,不出現插圖、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該文獻證實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縮略語、略稱、代號,除了相鄰專業的讀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現時必須加以說明。科技論文寫作時應注意的其他事項,如採用法定計量單位、正確使用語言文字和標點符號等,也同樣適用於摘要的編寫。摘要編寫中的主要問題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現引文,無獨立性與自明性;繁簡失當。
9、論文摘要之撰寫通常在整篇論文將近完稿期間開始,以期能包括所有之內容。但亦可提早寫作,然後視研究之進度作適當修改。有關論文摘要寫作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10、整理你的材料使其能在最小的空間下提供最大的信息面。
11、用簡單而直接的句子。避免使用成語、俗語或不必要的技術性用語。
12、請多位同僚閱讀並就其簡潔度與完整性提供意見。
13、刪除無意義的或不必要的字眼。但亦不要矯枉過正,將應有之字眼過份刪除,如在英文中不應刪除必要之冠詞如a''an''the等。
14、盡量少用縮寫字。在英文的情況較多,量度單位則應使用標准化者。特殊縮寫字使用時應另外加以定義。
15、不要將在文章中未提過的數據放在摘要中。
16、不要為擴充版面將不重要的敘述放入摘要中,即使摘要僅能以一兩句話概括,就讓維持這樣吧,切勿畫蛇添足。
17、不要將文中之所有數據大量地列於摘要中,平均值與標准差或其它統計指標僅列其最重要的一項即可。
18、不要置放圖或表於摘要之中,盡量採用文字敘述。
④ 論述中國領土爭端的現狀及解決方案!80分!答越好追加分越多!
【 作 者 】內維爾·馬克斯韋爾
【作者簡介】(英)內維爾·馬克斯韋爾
【 譯 者 】鄭經言
【編 者 按】內維爾·馬克斯韋爾是英國著名學者,曾在1959年後一個相當長時期任《泰晤士報》駐南亞記者,目睹了印度對華戰爭的整個過程。1967年回國後,他進入倫敦大學東方和非洲學院,研究有關中印邊界歷史和中印邊境沖突等問題,並於1970年出版了在國際上影響巨大的《印度對華戰爭》一書。此後,馬克斯韋爾仍不斷跟蹤和研究中印關系的發展,寫過一系列有關的論文和文章。《中印邊界爭端反思》是他的新作,發表在印度《經濟與政治》周刊1999年4月10—16日一期(第34卷第15 期)上。作者根據多年來的觀察和不斷增加的新史料進行分析後確認:印度製造了1962年邊界爭端。它拒絕就此問題進行談判,然後,企圖憑借武力實現其主張。中國的武力反擊從戰略上和政治上說都有其正當理由,印度的政策的確使北京沒有其它現實的選擇餘地。印度遭到「未受挑釁的侵略」是一種自我安慰的神話,中印邊界一直沒有解決是尼赫魯政策的結果。
通過對中印邊界爭端的反思,作者得出以下結論:一、中印邊界戰爭完全可以避免;二、在邊界戰爭前及其後的幾十年裡沒有能解決邊界問題,責任在印度;三、是印度的政策將一個在外交上僵持的爭端推向戰場。如果印度政府繼續這種政策,還可能導致戰爭重演。
此文的摘要曾在1999年10月12日和13日的《參考資料》上發表。
【 正 文 】
尼赫魯政府尋求獨自決定印度與中國的邊界應當坐落在哪裡,然後將它選定的邊界線強加給北京,拒絕就此進行談判。這意味著,除非北京屈服於印度對阿克塞欽和麥克馬洪線以北地區的領土要求,沖突是不可避免的。中國1962年的軍事行動是進行反擊和先發制人,而印度遭到「未受挑釁的侵略」是一種自我安慰的神話。中印邊界一直沒有解決是尼赫魯政策的結果,除納拉辛哈·拉奧政府外,繼任的歷屆政府一直嚴格遵循這些政策。
一、「中國1962年的侵略」:印度的彌天大謊
印度總理A.B.瓦傑帕伊在其1998年5 月致柯林頓總統的信中為具政府的核試驗辯解時,說到中國「在1962年對印度的武裝侵略」和尚未解決的中印邊界爭執(註:A.B.瓦傑帕伊總理致柯林頓總統的信,《紐約時報》,1998年5月13日。)。 印度的政治階級自賈瓦哈拉爾·尼赫魯以來,從一開始即堅持說,邊界爭端和邊界戰爭是中國擴張的結果,而最後對印度突然進行的「大規模侵略」導致其軍隊的瓦解。中國的說法相反,它指責印度頑固不化和擴張領土,並將其軍事行動說成是進行反擊和先發制人。伴隨著近40年積累的觀察並且根據新的材料,現在對導致戰爭並使邊界爭端依然沒有解決的兩國政府各項政策的起因進行反思,是適時的。
印度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其於本世紀中葉開始存在時,即面臨著一項共同的任務:將它們的邊疆轉化為邊界。這在事實上是它們作為現代國家這一新身份的一種基本的正式表現,因為它們開始模仿和追趕那些在前三個世紀里由於民族主義的出現和民族國家的興起而提倡推廣一種新的政治機制的歐洲國家;這種新的政治機制即是邊界:經過外交談判同意的一條線(劃界),聯合標定在地面上(標界),准確地印刷在地圖上,並在兩個相鄰的主權國家之間的條約上予以描述,因而它們承認了自己的版圖及其鄰國的領土。(註:這里的定義和論據來自艾恩斯利·T ·埃姆布雷富於暗示的論文《邊疆轉化為邊界:現代國家的演進》(Frontiers into Boundaries: The Evolution of the ModernState),見《想像中的印度:印度歷史論文集》(Imagining India:Essays on Indian History)(牛津大學出版社,德里,1989年)。)前現代國家可以存在於邊疆之內,邊疆不是線而是國家之間的過渡地區、區域:現代國家需要邊界。
就中國來說,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建立時,中印邊界問題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但卻是一項要與約十來個同中國毗鄰的國家進行談判或反復談判就數萬英里通常難以接近的地帶取得一致同意和確切劃定主權界線的巨大任務的微小因素。那廣闊的周邊地區的許多地段體現了列強對中華帝國入侵的顛峰標志,而被逐的國民黨當局又留下了要收復這些「失去領土」的民族統一的承諾。北京的新人認識到,要接過這一遺贈勢必會挑起同其許多鄰國難以駕御的爭吵,特別而最危險的是同為沙俄通過根據強加的璦琿條約(1858年)和北京條約(1860年)所兼並的中華帝國在遠東的大片領土的繼承者蘇聯的爭吵。因此,他們決定,新中國將基於歷史遺留給他們的准線解決邊界問題。周恩來利用1955年在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的機會表明了其政府的態度:
……同有些國家的一部分邊界尚未劃定。我們准備同鄰邦確定這些邊界,在此以前我們同意維持現狀,對於未確定的邊界承認它尚未確定。我們約束我們的政府和人民不超越邊界一步,如果發生這類事情,我們願意指出我們的錯誤並立即退回國境。至於我們如何同鄰國來確定邊界,那隻能用和平方法,不容許有別的方法。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會改變這種作法。 (註:《 1955 年國際事務文件》( Documents 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55)(OUP,倫敦,1958),第423頁。 (譯者按:這里的引文與《周恩來外交文選》第10頁上的文字有少許出入))
此後的發展說明了這一政策聲明的極度重要性,因而值得進行分析。周恩來解決邊界問題的第一個步驟是聲明某些段落尚未劃定,需要鑒別。接著是維持現狀的協定,雙方嚴格維持現狀,如果發生超越邊界的事情,應立即承認並予以糾正。第三,他期待著未來的談判,並且保證中國將只能使用和平的方法解決領土爭端。最後,他警告說中國將不會容許任何其它辦法,含意是如果鄰國使用武力則會以武力回答。(註:如果帶著周恩來發表此項聲明前5 年在中印邊境上所發生的種種情況的事後知識來閱讀它,那麼似乎合乎邏輯的是,他當時對印度的態度已心中有數了,因為此前的軍事調動、公開聲明和制圖學要求已清楚表明了印方同中國意向相對立的模式。)
中國在此後半個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里,一貫地並且嚴格地執行了周恩來制定的政策,並取得明顯的,現在近乎完滿的成功。同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朝鮮和寮國進行了談判,並簽訂了邊界條約。現在談判在有序地進行:同越南,並且在新德里允許的程度上,同不丹;至於俄國和前蘇聯的中亞各國,談判已經完成,除對幾個具體地點的爭執尚未解決需留待將來尚未確定的日期予以解決而作出防止誤解的說明外,已達成(雙方)同意的邊界。在三種情況下,「和平方法」為武裝力量所取代:同印度,蘇聯和越南。
關於中蘇邊界,莫斯科起初拒絕重新談判19世紀的條約,根據這些條約沙皇兼並了清帝國的後來變為西伯利亞和沿海省份的大片領土,懷疑北京堅持談判包藏著要收復領土的意圖。對於將阿穆爾河/黑龍江和烏蘇里/烏蘇利河作為界河的各種條約的相互沖突的解釋,導致蘇聯使用武力來維護對整個河流和其中的所有島嶼的專有權的要求,而中國的抵抗使兩個鄰國於1969年發生武裝沖突,並走向核戰爭邊緣。(註:見作者發表在以下刊物上的論文: 1973年10—12月《中國季刊》, 《太平洋共同體》(卷1,1期),《現代中國》(卷1,1期,1975年1 月),《外交事務》(卷57,1期,1958年秋),《國際事務》(卷47,1期,1971年1月)。)
直到1987年,在戈爾巴喬夫領導下,蘇聯才同意重新就中蘇邊界談判,並接受了有關的國際法原則,即在沒有任何條約作出相反的規定時,界河的可航運性意味著兩個主權的分離不是在莫斯科曾經主張的中方河岸,而是在航道分界線(沿主河道最深部分的一條假想線)。結果是兩個河岸鄰國平等分享使用河流的權利。北京對戈爾巴喬夫推翻其前任的立場立即作出響應,談判迅速開始,並在適當的時候簽署條約,在東部河流和中國西部邊境劃出了中蘇邊界需要的確切界線。1997年中俄兩國首腦在北京會晤,宣布他們的邊界問題的解決是在平等、互諒和互讓基礎上通過談判「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樣板」。(註:原文見《世界事務》(新德里),卷2,1期,1998年1—3月,第139頁。 )前蘇聯的中亞各國也同北京解決了邊界問題。
至於越南,中國在鄧小平的領導下,利用一個涉及不過幾百米距離的瑣細的邊界爭執為借口,進行一次意在「教訓」的攻擊——必須承認教訓是中國的霸權。這一中斷是對中國在其它方面解決邊界問題中堅持原則和務實立場的唯一有害的例外。
同中國的邊界問題重要性相比,印度在1947年擺脫英國統治獲得獨立時所面臨的任務要小。印度邊境的廣闊地段早已為離去的帝國轉變為邊界。在巴基斯坦分治的地方,國際邊界已由拉德克利夫委員會按原先一直是國內的行政區劃所確定;經過多次戰爭和煩人的談判,英國人已同意了印尼邊界並標定了它,即在地面上豎立了界樁,而且與其它兩個喜馬拉雅山國家,錫金和不丹,(註:J.R.V.普雷斯科特:《條約劃定的亞洲大陸地圖》(Map of Mainland Asia by Treaty)(墨爾本大學出版社,1975年),第12、13、14章。)也大體上完成了同樣的工作。但是在倫敦和印度的英國政府想與中國達成協議以創造中印邊界的企圖卻遭到失敗。(註:這些企圖的簡要說明見作者《印度對華戰爭》(喬納森·凱普公司,倫敦,1970年)。全面論述見阿拉斯泰爾·藍姆的歷史系列研究,特別是兩卷本的《麥克馬洪線》(魯特萊治和吉甘·鮑爾公司,倫敦,1996年)和《1914—1950年的西藏、中國和印度》(羅克斯福特·布克斯公司,赫爾廷福特布里,赫爾茲,1989年)。)在東部,那裡後來成為獨立後印度與西藏毗連的東北邊境特區,在西部,那裡位於由印度控制的查謨和克什米爾邦內的拉達克,同新疆和西藏相接,這里只有邊境,即主權界線在最初是分開的但是尚未確定的區域。當兩個新生國家的行政管理延伸到邊境區域不可避免地發生碰撞時,就存在著潛在的沖突,需要進行談判。
在行政機關發生接觸時,北京和新德里之間絕對相互沖突的態度立刻變得明顯了。
扼要地說,周恩來在萬隆所闡明並在此後實踐中實踐的中國方面的態度期待著以下步驟:(1 )同鄰國政府鑒別和宣布那些需要定界的地段;(2)同鄰國共同同意維持現狀, 以避免前進中巡邏人員接觸時發生沖突和傷亡的危險;(3)考慮到現有的條約、當前的方位、 傳統活動和習慣等,進行談判以求得雙方滿意的邊界協定;(4 )建立聯合邊界委員會在地面標出同意的界線;(5)簽署一項新的全面的邊界條約。
在同樣扼要敘述由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及其顧問在獨立後最初幾年裡為印度擬定的立場諸要素前,有必要考慮一下印度民族主義的性質和歷史背景,後者對尼赫魯政府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態度有著深刻而巨大的影響。(註:斯蒂文·A.霍夫曼是在研究中印爭執中首先認識到印度民族主義在新德里的政策演變和執行中是何等重要的學者。見他的《印度和中國的危機》(India and the China Crisis)(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1990年),處處可見。)
在本世紀50和60年代,在印度民族主義的以下兩股不同思潮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一方面是世俗主義的,另一方面是宗教性的,具體來說是印度教的;但對兩者來說,它們對想像中的印度所下定義的原則是領土性的,在「神聖的地理學」觀念上為兩個明顯對立的思想體系之間創造了一種聯系物。1947年的血腥分治可能被認為會動搖,甚至摧毀那種認為印度的領土界限是歷史所確定的絕對觀念,但是對世俗的和印度教這兩派印度民族主義者來說,其效應卻恰恰相反;任何內部或外來的領土挑戰均被看作是對這種神聖地理學進行褻瀆的企圖。(註:阿舒托西·瓦爾希尼:《有爭論的含意:印度的民族同一性、印度教民族主義和憂慮政治》(Ashutosh Varshney, Contested Meanings: India's Natinal Identity, Hin Nation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Anxiety),《代達羅斯》(Daedolus)122,3期(1993)。)
印度民族主義的兩種變體的溫床在於英國統治者以自己的形象培育出來的憎恨英國的精英,這個階級通過其發展的各個階段——從侍從階級,經過挑戰者運動到繼承權力而成長起來。在整個那個時代所進行的大辯論是有關英國統治建立前印度的歷史認同問題。為約翰·斯特雷奇在其1888年出版的《印度》一書所極為令人滿意地表達的占統治地位的英國觀點是,「印度,即使作為一個國家的印度,按照歐洲人的看法,現在沒有,而且從來也沒有過任何有形的、政治的、社會的或宗教的統一」。在其為印度確定各處邊界的種種努力中,英國人並不認為他們是在為一個現存的國家作出標志,而是相反——通過規定其界限來創立和擴大一個政治實體。這個實體不是一個民族國家,而不過是「像其它帝國一樣的一個帝國,被英國多年來的軍事威力、外交技巧和欺詐弄到一塊的不同領土和人民的集合體,然後憑借強力推行英國人控制非英國人民的手段來維護其存在」。(註:阿拉斯泰爾·藍姆:《未完成的分治:1947—1948克什米爾爭端的起源》( Imcomplete Partition: The Genesis of the Kashmir Dispute1947—1948 )(羅克斯福特·布克斯公司,赫爾廷福特布里,1997年),第2頁。)
然而,當這個初生的、懂多種語言的精英階層成長成其挑戰者階段時,他們發現了自身所具有的國家本體的主要特徵,一種共同的語言(盡管是一種外語,即英語),於是他們開始認定並把自己說成是「印度人民」的成員和代表,而這個群體的存在是諸如斯特雷奇和他同時代的同胞們所否定了的。過了一些年月,印度民族主義者們演化出的用以支持其對政治權力的要求的論據轉變成為一種堅定的信念,「強烈相信自古以來就存在著一個由文化、共同經歷、風俗和地理所明確界定的國家」。(註:霍夫曼前引書,第25頁。)這個概念便成為尼赫魯政府通過它來審視解決中印邊界任務的與個人感情和態度有關的棱鏡。如果印度「自古以來就存在」,那麼在獨立後印度的第一批領導人的頭腦中接著而來的便是,其「傳統和習慣邊界也早就存在並自然地演化出了,因為它們是基於人口和文化的活動,是基於諸如山脊和分水嶺等的地理特徵」。(註:霍夫曼前引書,第25頁。)的確,「北部邊界位於現在所在的位置已有約三千年之久」。(註:印度政府有關《印度喜馬拉雅邊界的歷史背景》的照會,《白皮書(第二卷)》,第125頁。)推論的結果是,印度的「『歷史邊界』必然是由線條組成的」,那就是說,是確切的。(註:霍夫曼前引書,第25頁。)
這種理論的大綱可以追溯到印度在邊界問題上同北京的外交爭論。但是其最為詳盡的闡述則出現在很晚以後由一個叫做 T. S. 穆爾蒂(Murty )的印度官員撰寫的一本偽裝成學術著作用以鼓吹印度觀點的書中。這個印度官員曾密切參與過其政府對邊界爭端的處理。(註:《邊境:一個變化中的觀念》(Frontier:A Changing Concept)(帕利特,新德里,1978年)。穆爾蒂原為印度邊境部門的一名官員,正是他在50年代末進行實地考察後,提出了東部的邊界應當坐落在塔格拉山脊,而不是麥克馬洪所劃的在南邊幾英里的地方。他後來在尼赫魯周恩來會晤失敗後成為起草有關邊界歷史演變報告的印度官員小組的一個成員。)穆爾蒂認為,邊境和邊境內的確切劃分線(即邊界),是通過人類的自然交往,一種「歷史鞏固的進程」,或「晶體化」而存在下來的;並且只需兩個相關國家中的一方的有效承認。這種「歷史劃界」排除了穆爾蒂稱之為「形式化」的通過外交進程劃界的必要,並將其淡化為僅僅是對通過歷史孕育的真正邊界形成進程的「裝飾」。在他看來,一個合法政府「公開宣布」一條線就足以最後確定邊界,「形式化」是沒有必要的。
從印度政府所採取的這種思想觀點出發,結果必然是,不像其它國家那樣認為有必要同鄰國進行談判就其共同邊界的走向達成協議,印度便已經擁有了同中國的固定邊界,因而談判成為多餘。對印度政府來說,惟一需要做的是,通過其自身的檔案研究、參照歷史和神話,並考慮安全利益,來「發現」該國與中國的邊界的確切走向。一旦確定了適當的走向,便可將它予以公布並畫在地圖上。正如賈瓦哈拉爾·尼赫魯不得不給其政府發出的指示那樣,印度應當「沿邊界全線,……特別是在那些可能有爭議的地方」建立哨所;由此產生的有人看守的邊界將「不容許同任何人進行討論」。(註:摘自1954年7 月尼赫魯向有關各部散發的有關北部邊界的通報。它原屬秘密,並未正式出版,但印度作家D.R.曼克卡爾看過它,並在他的《1962年的罪人》(Guilty Men of 1962)一書中引用(杜爾西·沙阿公司,孟買,1968年),第128頁。 而曼克卡爾讓本文作者分享了原件的抄本,他首次將它發表在《印度對華戰爭》中。)
就這樣,(1 )印度堅持它所主張的與中國的邊界全線已經劃定;(2)盡快將國家力量推進到它主張的領土;(3)在印度控制其主張的所有領土前,拒絕就維持現狀達成任何協議;(4 )在所有階段均拒絕談判其主張的邊界走向。以上各點同中國方面的態度絕對是相互矛盾的。簡而言之,它們等於是堅持說:在印度看來,同中國劃定和鞏固邊界是一個單方面的進程。
......
⑤ 談談你對有關中國周邊領土糾紛及國家統一問題的了解與看法。
周邊國家,個個狼子野心。害怕中國強大起來,對己不利。所以,在美國挑唆下,跟著起鬨,達到渾水摸魚效果。即便得不利益,也可限制中國發展壯大。國家統一,很好。不能排除發生戰爭,一旦戰事發起,周邊國家在美帝慫動下,肯定有所行動。所以,需全民上下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全力對外。後續
⑥ 中國領土爭端問題
戰爭永遠解決不了問題。中國強盛的時候以武力收復領土,佔領國自然不敢說話。俗話說:風水輪流轉。別人強盛起來,還能再占回去。除了增加現今的傷亡,和永遠的仇恨沒有一點點作用。
中國建國以後曾經兩度與美國交手,一勝一平未嘗敗績。中國人民解放局也是美國大兵唯一沒在戰場上擊敗過的對手。當年中美實力差距可遠遠大於今天。
⑦ 國際社會如何看待中國領土爭端問題
有些國家支持中國,有些國家不支持!
⑧ 淺述中國如何解決領土及領海爭議問題
中國歷史悠久上至三黃五帝下至明清,源遠流長, 至今已有5000年歷史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這樣一個文明的國度里,在其聖明君主的領導下,開創了一個又一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的盛世,從最初的先秦時代的秦始皇一統國,到後來唐朝的南征吐蕃,到再後來元朝的橫跨歐亞大陸,無不顯示著古國的強大,然而歷史終究是歷史,它代表著過去並不意味著將來,它將只是人們憧憬未來,聊以自慰的參照對象。反觀現在正處於21世紀新科技革命時代之中的中國卻面臨著另類的尷尬境地,首先在陸地上,看雄雞的北面與北極雄接壤的雞冠已經沒有了《中俄邊界劃定》海參葳就是那別扭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已經被強占,。就連那雞爪也面臨著北極熊的威脅,在往雄雞的西部看與印度阿三接壤的藏南地區同樣也被印度實際控制和掌握著,並通過他國會議將藏南變成了他們的阿魯納恰爾邦,從而使得藏南這塊廣達9萬平方公里美麗富饒之地淪為它疆,不僅如此就就連我門與他未劃定國界的克什米爾地區也落處他手了,緊接著往雄雞的南部看在雲南省地區與越南相接的地方,也是我國與越方有爭議的地方,這里也未劃定國界,也是需要解決的地方,讓我門再把視線移到地圖的東邊與我門隔海相望的台灣省,這一直都是我門的心病,這么多年過去了台灣問題還沒解決,時至今日台灣都還處在獨而未果,統而不成的情形之中,我門時常期盼著海峽兩地能過合成一團,兩地的同胞門能夠相擁在一起,歡聚一堂,這不僅是兩地同胞共同的心聲,也是無數身居海外僑胞門的心願,因此這也是當今政府急需解決的問題 ,陸地情形大致就是這樣用一句話來總結中國現在國土是四面圍境,八方臨危,相比陸地手侵的情形其實我門的領海問題也好不到那裡去,眾所周知我過擁有東海,黃海,渤海,南海,四大海域,但這其中東海和南海卻與他過存在爭議,並受他國侵佔著,東海至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海,他是我國與韓國和日本相臨的海域,就在我國與日本相臨的海域上存在著分歧和代定的情況,這都還好說,更氣人的是小日本居然強佔了我國的釣魚島,並在釣魚島周圍劃定界限禁止我過商船和漁民在那裡經過和捕撈,他甚至還時常派艦艇和軍機在那巡邏挑拌,此舉激起了我愛國人士的強烈不滿和憤怒,一批有識之士紛紛登上島嶼向日本提出抗議,但每次都被日本以擾竟為由趕出了海域,到現在島嶼還在日本的控制中,至於南海情況更復雜了,他是我國海域面積最大且與他國相臨最多的海域,南到東南亞與汶萊,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接境,西與越南相壤,在加上此區的海底石油豐富,現在正初在各國瓜分的局面,就在前不就在前不久菲律賓通過本國眾議院以法律形式宣布對南海海域及其侵佔的島嶼擁有主權,其他國家也毫不示弱紛紛派遣著自己的海軍前來佔領,對此我國政府多次提出過嚴正的抗議和不滿,但各國並未以理睬,這就是中國現在的境遇,如此一個泱泱大國卻面臨重重的危機,國土和自己的領海無時無刻都受這外來勢力的干擾和滋事,時常發生一些臨邊小國侵佔我領土和領海的事件,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際舞台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在其他四個常任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又有那國面臨象中國這樣的境遇,這不由得使我國在世界面前的顏面和威信掃地,試想一個自己問題都沒解決的國家,還有什麼能力來幫助別國呢,從而使我國,扶弱濟窮的事想失去了他應有的意義,同時也阻礙著我國新興崛起,成為世界大國的目標,不僅如此在這樣一個復雜而以利相盟的國際關系下,使得原本困難的境遇更加惡化,形勢更加嚴峻,將會滋生一些新的問題 ,為此我呼籲當局政府應當採取 緊急措施和預案應對著一系列的問題 ,在這里鄙人發表一個人的觀點和意見,或許鄙人才疏薄淺沒把問題分析透徹,觀點也不夠全面,盡情各位讀者見諒和理解。 按照國際慣例和我國的一向作風,首先對於我國受到他國侵佔的領土及領海應及時通過外交手段來表明我方的立場和觀點,採取非武力的方式進行談判協商,從而向對方傳達我方對此事的關心程度和解決此事的決心,希望通過這種兩國首腦會晤的方式來和平解決現實的問題 ,當然對於這樣只是口頭會談的方式解決和擺平問題 ,我想是不太可能行的通的,連向菲律賓和越南這樣的小島國都居然跟我門明爭暗鬥了,更何況像小日本和印度阿三那樣的硬骨頭呢,上述方式雖然對解決問題並沒多大幫助但這是我門解決問題必不可少的一步,這樣做可免除國際輿論的無理譴責,免除我門背上侵略者的罵名,從而確保了我國外交局面的穩定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和支持,對於我國受侵的國土和領海我門要時刻准備用武力去解決並要保持一棵戰斗的警戒心雖然我門提倡和平解決紛爭,但我門也決不放七使用武力這在中國人民保家為國的歷史上不是沒有的事,像1952年的中蘇珍寶島戰役,1962年的中印邊界戰役,1950年的抗美援朝戰役,1976年的中越戰爭,等這一系列鮮活的歷史無不向世界展示著中國人民為保家為國,會不惜任何代價,也不懼任何強敵的決心和力量,應此我建議政府和軍方派軍艦或軍隊到這些地方,向對方宣示主權這點在真取領海問題上是猶為重要,因為在國際上對於爭議海域有兩個慣例一是看你有沒有在這兒實施有效管理二是實際控制優於歷史證明,比如我門講這個區域歷來是我門的但只這樣是沒用的要看你有沒有實際控制,中國海監在管轄海域內必須顯示存在體現有效管理,最近政府和軍方採取了類似的手段,是值得我門認可的向前不久中國政府派遣測量船海監46號和海監51號,進入釣魚島海域進行測量和主權宣示是非常明智之舉,那怕小日本再怎麼威脅再怎麼警告,我門不與理會,他是把我門沒法的,因此我建議政府今後要加強這方面的舉措,並把他擴展到南海問題上,雖然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但至少向對方表明我方的強硬態度,從而有效下阻敵人。 對於前不久剛爆發的金融危機,我認為這對中國既是個挑戰,又是個機遇,挑戰的是在全球經濟大蕭條和後退的背靜下,中國的發展經濟新興體也將受到威脅,經濟的增長將被放緩,這是對中國不利的方面至於機遇中國是這次金融危機的救世主,世界各國都得依賴和仰仗中國幫助其度過難關,中國可以藉助這個機會來脅迫對方或是他們獲得我國幫助的換取條件,將存在的爭議國土和領海一並收回,我想這是再好不過的事了,像周邊那些小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越南,甚至是印度乃至日本,他們不過是些彈丸小國平身么感跟我國較勁,不就是有美國這個靠山嗎,現在美國都陷入經濟苦境了,都希望中國來幫他一把,那還有精力來照著和管他小弟的事啊,因此趁現在天下大亂的形勢,採取果斷措施即可得呈,以上是鄙人對中國解決領土和領海問題的見解,只是個人意見重要還得靠政府,希望我們的政府更努力去收復失地,在這我們憧憬著中國完整雄雞的回歸
⑨ 關於中國爭議領土的論文
請參看網路文庫《關於中國爭議領土的調查報告》
http://wenku..com/view/1f61644469eae009581bec74.html